极品人生

标题: 音乐会中场离场那些事 [打印本页]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9-7-26 15:14
标题: 音乐会中场离场那些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Jerry Kent(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27691663/

今天一大早读豆瓣上的一篇日记,写的是今年5月份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希访沪在馄饨皮音乐厅的音乐会。文中有一句话:“听国内团和独奏家合作,还是坚决贯彻中场走人的原则”,使得我看了不得不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姑且就立马写下来了。
[attach]196562[/attach]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托斯卡尼尼曾经对斯卡拉歌剧院的观众不良风气深恶痛绝,甚至到了离开意大利远走新大陆的地步。尽管托斯卡尼尼改革了斯卡拉歌剧院的许多演出制度、观众制度,但一个世纪以来,音乐厅和歌剧院内的那些有悖正常欣赏音乐、观看表演的“不文明”现象仍然存在。中国,是一个西方音乐会、歌剧演出引进的后进国家,至多不过百多年时间(这方面,上交其前身工部局乐队算起来也有140年历史),而且大范围的西方古典音乐在国内受众出现也就是近2-30年的短短的时间。从最开始,不了解作品、不熟悉音乐会常规生态的听众会在乐章中间鼓掌,这些小儿科级错误如今依然几乎绝迹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听众欣赏音乐会的文明习惯的一大进步。近些年,尽管还不时有不自觉的观众在音乐会进行中举起相机、手机拍照、摄像,但毕竟凤毛麟角,而且一旦这样做了必然会遭到周遭观众的侧目。这些都是中国观众学习、成长为合格音乐会观众的不小的成就,中国观众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西方国家音乐厅观赏音乐表演而毫不气短。

然而,从不少的中国观众这些年自己所写的音乐会评论(姑且就称为“音乐会评论”吧,试想萧伯纳和哈罗尔德·勋伯格读了这些中国观众写的“音乐会评论”会作何想?),其间不乏频频抱怨乐团音不准、表现差强人意的文字,尤其是针对国内的乐团。国家大剧院的蛋交被诟病最多,我尽管没去听过蛋交的演出,我也相信蛋交作为一支历史并不很久的乐团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地的音不准或错音,仍然让我错愕。不是错愕蛋交这么不堪,而是错愕写下这样的文字的乐友。我觉得是这些听众的耳朵出问题了,不会是蛋交或那些乐队出问题了。在舞台上表演的都是专业音乐家,其专业就是在经年累月地不断机械磨炼下表演音乐,出现连串的错音那是不可想象的。

下面这一段文字出自我对一位乐友的乐评的回复:“我的爱尔兰老师曾经告诉我乐团的双簧管吹的A音那一刻是乐队最美妙的时刻,乐队调音的那种嘈杂、混乱就是乐团日常的生气勃勃。从无序混乱到统一澄明,是乐团从丑小鸭变为美丽天鹅的一刻。一支乐团对它忠实的听众来说,尽管眼下还是一只丑小鸭,但总有一天会羽化登仙为漂亮的天鹅。所以,我想说的是,怀抱一颗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赞美之心去聆听一支与你一起长大的乐团,学着成为蛋交的朋友,就像我的馄饨皮上交一样。”

以上的批评乐队音不准的问题,还仅仅是听众在聆听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有高度责任心、热爱音乐的听众发现的问题,无论乐队是否存在这些问题,这总是善意的批评,是对国内乐队的鞭策和鼓励,至少就是苦口的良药吧。

然而,当我今早读到这位听众对国内乐团与国外顶尖音乐家合奏协奏曲的音乐会,只需要听协奏曲那半场就可以了,乐队单独演出的半场完全是鸡肋,甚至于连鸡肋都不如(我把那句话做了潜台词释意)。这时我恍惚了:如果国内的乐队这么不堪,那国外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与中国的乐团合作演出音乐会呢?那不是砸他们自己的牌子麽?进而,我也恍惚了:历史上,诚如富特文格勒这样的大音乐家去到罗马不也是与RAI(罗马广播电台)、去到斯德哥尔摩爱乐演出音乐会吗?的确RAI乐团和斯德哥尔摩爱乐无法与柏林爱乐和维爱相比肩,但富特大师不是照样与之合作留下千古名篇的杰出演出?聆听这些演出录音,两支乐队额表现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大师有曾拒绝与之合作吗?

再回到我早年写过的一篇长文《巴赫的虔诚与对巴赫的虔诚》,其中的两段文字:“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纯洁的灵魂以外没有别的”;“我行至你的宝座前……请给我一个极乐的归宿吧,主啊!请在末日那天唤醒我吧!”。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伟大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诚如巴赫所说,音乐家用音乐来虔诚地赞颂他的“上帝”(实乃音乐家心中的至高无上的人的灵魂),音乐是用来启智的,启示人们灵魂高飞的。所以,那些演奏音乐的音乐家们就的的确确是灵魂的工程师、释灵者了。音乐家及其表演,是一种崇高的仪式。及到走进音乐厅观赏音乐表演的音乐会听众,也应该具有一种仪式感和虔诚的态度。如今,我们已经很少着正装、正襟危坐地去音乐厅观赏音乐会了,这实际上已然是古典音乐表演适应现今社会的一大进步:古典音乐应该进入的是听众的心灵,而不是注重其外表。也就是说,听众可以更自由地、舒适地沉浸在音乐中。

一支乐队学习一个新的曲目,每位表演者学习好自己的分谱,然后在指挥的多次甚至是无数次排练下精进到各声部、各器乐组之间配合无隙、高度契合进而升华至随着指挥的思绪和意志去传达出音乐家的思想、用这种音乐的思想去感染观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倾尽心力、汗水的过程。这种超脑力、也是超体力(试想小提琴手在《布七》整场演出中要持续不断地制造长达30分钟以上的弦乐震音而且还要加上力度、速度、和声的变化,是需要付出何等强度的一种体力劳动!)是应该让每一位音乐会听众肃然起敬的。
[attach]196563[/attach]

回到阿格里希的音乐会,如果脱离了一支配合良好的乐队的协奏,再优秀的独奏家也无法表现出一首协奏曲的音乐意境(也许只有独奏家私人排练中才能草就与钢琴协奏缩减谱是个例外吧)。阿格里希上半场演出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协》获得的满堂彩不啻是阿格里希老当亦彩的巨大成功,但也完全离不开上交在迪图瓦指挥下的完美表演。下半场的《唐璜》和《罗马的松树》对上交来说是很少演出的曲目,但是在迪图瓦的指挥下表现并不仅仅是差强人意,而是实在有可圈可点之处(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这也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迪图瓦到沪短短的三天时间,与乐队排练的时间可谓非常有限,而曲目又是几乎全新的,对一支乐队来说完成这个挑战,已然是不小的成就。即便这个成就没必要大书特书,但其间音乐家们付出的前期劳动和汗水,可想而知。

每一代的音乐家们都在为了表达出自己心目中的音乐灵魂而努力,这种努力是需要期许和赞赏的,这也是我们在音乐家们表演结束后报以或礼帽或发自内心的热烈的、甚至有时是疯狂的掌声的原因。而中途离场,甚至都先入为主地认为艺术家们的表演不堪一听、甚至于认为不值得自己浪费时间去听,至少是对音乐艺术表演着的极大的不尊敬,照我说来也更加是对欣赏音乐来说的大不敬。巴赫怀着对上帝的虔诚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作品,而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们也是满怀着对巴赫的虔诚、对音乐的虔诚去演奏这些巴赫的作品。而作为听众,每一次聆听这些音乐家们演奏的巴赫音乐,无疑不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升华。

我从80年代开始走进音乐厅听音乐会,后来转而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拒绝走进音乐厅,就是曾经抱有这种想法:国内的乐团无法与我在唱片中所听到的那些名家名演相比,在家听听唱片远比去音乐厅听音乐有价值得多。然而,随着我所热爱的那些大师名团的唱片听过几个轮回,这些老一代的大师和名团都已经故去和世代更替,新一代的大师和新一代的乐团成长起来。无疑,想要听到这些新一代大师的演奏,走进音乐厅不啻是最理想的途径了。所以,十多年后,我又回归了音乐厅。这一次回归音乐厅,对我来说,不能不说使我如同进入另一个羽化登仙之境:因为,我发现音乐厅现场除了欣赏到音乐家的优秀表演之外,现场观看乐队、演奏家的表演无疑对认识一部作品、更深层次地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图、表现手法、配器手法会有一个全新界面的帮助和提升。每一次音乐会现场,对一个已然听了30年音乐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是全新的认识音乐、认识艺术家的机会。所以,我现在是极其鼓励去听音乐会现场的,而且要去看!(这绝不是在家看蓝光所能代替的,因为摄像和摄像导演永远达不到音乐家和作曲家的思绪所要表达的意境和要求)

以下是我对这位乐友的一段回复的文字:在音乐厅欣赏音乐会于己永远是一种修炼与提升,是绝好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对作曲家理解的途径,与音乐演奏家的表现好坏优劣无关;其次,每一支乐队都有她闪光的时刻,丑小鸭不是一天成长为美丽的天鹅的,包容与期许是对音乐家最大的尊重;同时,从走进音乐厅那一刻起,怀有对音乐及音乐家一种虔誠之心,是真正的音樂愛好者的欣賞態度。

此刻,希望此文能够对已然走进音乐厅或尚未走进音乐厅的音乐爱好者有所帮助。
作者: dx300    时间: 2019-7-27 11:32
讲得好!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9-7-28 09:46
知音难觅。
作者: gmlsy    时间: 2019-7-29 00:28
好文!帮顶。
作者: SHL123    时间: 2019-7-29 10:28
M大师的好文要顶!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9-7-29 10:45
尚未走进音乐厅、、、路过看看
作者: Jwang    时间: 2019-7-29 23:33
讲得很好!
作者: scfan    时间: 2019-7-30 14:08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9-7-30 14:28 编辑

表达一点不同意见

像阿格丽姬这样的音乐会,哪怕是她独奏,我都有可能半途离场。没有任何的不尊重,如果票子是我自己买的,那么音乐家或乐团的汗水和努力都在这票价里了。退场时不要影响到其他人即可。

如果不喜欢哪支团,我首选是不去这个现场。如果去到现场,听了不满意,我每次都会萌生早退的意愿,只是一次都没达成过。有时候票不是我自己买的,早退不尊重给我票的人。有时候有朋友一起去,自己一个人先走也不合适。当然,有时也会心疼钱,想着下半场会不会好点,加演是不是状态能出来了。。。还是失望居多。

虽然并没有发生过早退,我还是理解那些早退的人。不论音乐家们的态度如何,大部分音乐会现场其实水准并不怎么样。既然听了不喜欢,为什么还要勉强自己,折磨自己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9-7-30 15:08
不是浪费时间这么简单,艺术审美到了一定层次,是很难向下欣赏的
作者: jinyou    时间: 2019-7-31 09:57
阅完受益匪浅 顶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9-7-31 13:07
不管怎样总应该有谦逊,包容和尊重的基本做人的心态!一个专业演奏者是要付多少的辛苦啊?能上台又要经过怎样的残酷的淘汰!更何况我等必竞只是爱好者而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越夫浅越是狂敖。真正的不懂会认为音准有问题?我还真不信有几个乐迷是练过耳的?能盲听出每个琴键的音来?最不可接受的是觉得出了钱就能怎么怎么大爷了?大家应该感谢收你钱的人!是他们让你的钱变成财富!如没人要你的钱,你将如乞丐一般。你最高的荣誉不过是“土豪”而已!!用离场的方式让周遭的人认为你更高妙?迎来的只会是大家厌恶的目光!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9-7-31 14:43
关于音准的问题,实际上交响乐队或者歌剧演出中的音准问题非常复杂,一个音往往不是孤立的,而需要放到一个特定的和声环境中去听,这就是练耳的必要性。确实有一些歌唱者或者器乐演奏者会有和声环境的音准问题,但凤毛麟角。乐队日常排练,如果常指连音准也没过关,就应该下课了。
作者: 我要发言    时间: 2019-7-31 23:48
说句实话,我听了快10年波士顿交响乐团,波士顿音乐厅算是世界上声效最好的音乐厅之一,可是我从没感觉到网友说的现场声音有多么好,我觉得没有录制的cd声音好,最大的问题是声音混在一起,没有cd的分离度,坐在池座好一些,可是声音也是前面较窄的一块区域发出来。我为什么喜欢听现场呢?一是打发时间,因为美国晚上很少夜生活,中场休息去侧厅喝点酒聊聊天是个不错的选项。二是现场其实很有意思,我会注意到那些提琴手的小动作,有的人演奏间隙的空闲时间会表情呆滞,好像已经魂游万里,所以我喜欢坐在二楼,看得一清二楚。
作者: lequ    时间: 2019-8-1 08:37
演奏进行中离场会影响他人,不可取。中场休息时离场完全正常
作者: lequ    时间: 2019-8-1 08:47
因为不喜欢而中场离场的,总比那些又拍照又录音的行为文明些
作者: scfan    时间: 2019-8-1 10:20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9-8-1 10:26 编辑

如果能遇到需要闭眼听的现场,那才是大幸运,音乐内容太过丰富,不得不排除视觉对听觉的干扰,这样的音乐会,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就到返场encore了。

那些睁着眼睛观察乐手动作眼神甚至外貌服装的经历,我也有过,不好听,又不能走,只能东看西看了。
作者: alich    时间: 2019-8-1 11:44
同意scfan兄的高见

少时看《霸王别姬》,(不知道记得准确否)有3段排比:日本人看戏、国民党看戏和解放军看戏。国民党看戏时唱错了,台下一片骂声;解放军看戏时唱错了,台下掌声雷动。
当时就觉得这个电影隐喻精当,挑剔的才是买家,不管内容掌声雷动的那就是末路了。果然,电影中艺术死了
作者: SUN777    时间: 2019-8-1 11:59
“每一支乐队都有她闪光的时刻”
作者: lequ    时间: 2019-8-1 13:48
alich 发表于 2019-8-1 11:44
同意scfan兄的高见

少时看《霸王别姬》,(不知道记得准确否)有3段排比:日本人看戏、国民党看戏和解放 ...

兄台高见!愚以为,但凡商业演出,台上演得好,台下喝彩是正常,也没人会愿意中途离场。台上一团糟,台下仍是一片叫好的,那是另一种对牛弹琴。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艺术已经消亡。
作者: lequ    时间: 2019-8-1 13:57
看文章所描写,以前的演出,不论中外,观众是有喝倒彩的可能的。也许,一位真正的大师在偶尔发挥失常的段落没听到批评与倒彩,可能还会有点失落?
作者: scfan    时间: 2019-8-1 14:14
两则故事:

世博会那年德国赞助在上海大剧院的科隆版指环,我记得现场是有人bo的(喝倒彩),带头bo的据说是帝都来的瓦协高人,我其实觉得唱得蛮好还不至于要bo,据说是因为A角状态不佳临时上了B角引发了不满。

昨晚在萨尔斯堡音乐节的音乐会版歌剧Adriana Lecouvreur上,原定上台的头牌Anna Netrebko由于感冒缺席演出,由和慧顶班,观众席嘘声一片,中场休息时走了很多人。
作者: 桂花田    时间: 2019-8-1 15:15
这个到是可以理解的了,大家买票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看ANNA,然后才是听Anna.
作者: rock    时间: 2019-8-2 09:40
写得太好了!谢谢 metamophore 教授...
作者: scfan    时间: 2019-8-2 12:51
对,听Anna的唱片从来没感觉,直到有次看视频,台风之妩媚且毫无违和,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然,和慧那晚替补出场也没唱好,现场我有两个朋友都这么说。

老外也按名气论身价,也会bo,也会中场退场。都是人,都一样。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