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音乐会评论专栏:神一样的薛巴科夫 [打印本页]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6:13
标题: 音乐会评论专栏:神一样的薛巴科夫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9-8 23:28 编辑

受甲米兄的建议,菜鸟来开一个音乐会评论的专栏。
一 上交首演玫瑰骑士组曲。 第2-6楼
二 朝鲜银河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联合演出的勃拉姆斯第一,指挥郑明勋。 第36楼。
三 库特马舒尔指挥贝多芬-----为上海交响乐团打造德式的骨和血。第40楼。
四 不简单的陈萨与优秀的NHK。  第91楼。
五  神一样的薛巴科夫。 第114楼。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6:26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8 17:45 编辑

上交昨晚的音乐会曲目安排很少见,上半场开场是演奏七层面纱之舞,然后以色列钢琴家阿什卡演绎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下半场小提琴家张金茹演绎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然后是玫瑰骑士组曲。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怎么预定了这场,直到友人提醒我晚上有音乐会,我才想起来。我估计一定是被曲目给诱惑了。

说说七层面纱之舞,这不是上交首演此曲目,但何时演过也查不到资料了,估计十年来应该是没演过。到底演成啥样了? 我倒觉得演得还行,就是演不出那种诱惑的感觉。有朋友戏称为,演成了红灯记。虽然语言刻薄了些。http://www.sh-symphony.com/concert_show.asp?id=296

阿什卡演绎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我第一次听这位以色列钢琴家演奏,第二乐章演得很沉溺,整体上显得不干净,显然不能与两周前布赫宾德的相比,但也不能说演的差。下半场上来了一位小提琴家只有16岁,还在上音附中念高一,就敢上来拉西贝柳斯。她叫张金茹。演得还行,至少完整的几乎无破绽的拉下来了。   小张又安可了一曲巴赫的小无。鼓励一下,我猛鼓掌。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3-18 16:43
玫瑰骑士组曲还好点,总体上说,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对乐团的要求一点也不比其余德奥重头曲目好演,既要精致,也要规模能量;既要华丽的音色,也要声部清晰又不显单薄,如此等等。我估计上交演理查还是够呛。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6:45
玫瑰骑士组曲是音乐会的重头戏。李心草今晚将上交的摆位进行了调整,他将第二小提琴组放在了舞台的右侧,正对第一小提琴组,并将大提倍大都往中间靠了一点。我认为这个摆位是失败的,无论李指是如何考虑,但事实就是我在二楼12排的中间和左侧(正对大提)的位置,听不清楚大提的声音。本来上交的大提就不怎么样,这个摆位就更没声音了。据说李指在排练的时候,对上交大发雷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3-18 17:05

我总觉得搞德奥作品不应该是上交目前的方向,日本人培养了几十年的德奥节奏感,至今也只有小成,上交如果没有德奥作品的大师来统领,还是搞搞其他民族乐派的东东比较靠谱些。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7:3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18 17:44 编辑
玫瑰骑士组曲还好点,总体上说,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对乐团的要求一点也不比其余德奥重头曲目好演,既要精致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3-18 16:43


玫瑰骑士组曲从上来的圆号开始的,分别由歌剧中几个最精彩的段落组成。确实是蛮难的一个管弦乐。上来的第一段,上交就把自己的问题全部显露,首先是声部不齐,这直接造成第二问题,音色分散。然后是第三个问题,所有声部都要发力,怎一个乱字。让人感觉是单声道录音这样的音乐。

中间的几个段落还是演的很好,特别以弦乐为主的抒情段落,李心草还是控制得很好。但是那些圆舞曲,怎么都没有维也纳的感觉,虽然李心草指挥过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最后那个段落,上交又回到了第一个段落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乱。但比第一个段落好多了。这不是李指的问题,应该是余隆的问题。

总的来说,演的还不错,玫瑰骑士组曲首演,可以打70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7:36
玫瑰骑士组曲还好点,总体上说,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对乐团的要求一点也不比其余德奥重头曲目好演,既要精致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3-18 16:43


斯特劳斯的那些管弦乐,相当难的,我觉得比马勒难。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3-18 17:43
斯特劳斯的那些管弦乐,相当难的,我觉得比马勒难。
alma 发表于 2012-3-18 17:36

是的,理查.施特劳斯的“味素”确实比马勒来得多。而且还需要灵动,德奥大作曲家中,理查是最灵动的一位。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19:34
我总觉得搞德奥作品不应该是上交目前的方向,日本人培养了几十年的德奥节奏感,至今也只有小成,上交如果 ...
scfan 发表于 2012-3-18 17:05


据说,玫瑰骑士,是李心草的菜。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3-18 19:44
我总觉得搞德奥作品不应该是上交目前的方向,日本人培养了几十年的德奥节奏感,至今也只有小成,上交如果 ...
scfan 发表于 2012-3-18 17:05

其实中国文化中有一些与法兰西文化相通,法国音乐东方元素的利用也较多,特别是印象派作品。不知Alma有没有听过上交演出法国作品,表现怎么样?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3-18 19:50
玫瑰骑士组曲从上来的圆号开始的,分别由歌剧中几个最精彩的段落组成。确实是蛮难的一个管弦乐。上来的 ...
alma 发表于 2012-3-18 17:31

玫瑰骑士序曲的圆号吹得呼呼响,是影射元帅夫人的性高潮!哈哈哈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18 20:13
其实中国文化中有一些与法兰西文化相通,法国音乐东方元素的利用也较多,特别是印象派作品。不知Alma有没 ...
甲米 发表于 2012-3-18 19:44


我听过几次上交演法国人音乐,但场次很少。我觉得上交演法国人作品还不是很好,主要是音色上的缺陷蛮大的。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8 22:08
玫瑰骑士组曲很好听哒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8 22:09
玫瑰骑士圆舞曲,肯佩的版本就很见功力。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8 22:10
玫瑰骑士组曲很好听哒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8 22:08

我还没有,推荐唱片来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8 22:13
我还没有,推荐唱片来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8 22:10

最实惠的选择~EMI世纪伟大系列肯佩的版本,同碟还有理查的变形;管弦乐大餐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8 22:14
最实惠的选择~EMI世纪伟大系列肯佩的版本,同碟还有理查的变形;管弦乐大餐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8 22:13

长啥样子?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8 23:18
长啥样子?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8 22:14

就是这张
当年我还是在大剧院楼下买的,现如今已经关门了,唱片业难做啊
[attach]45385[/attach]



前面有朋友提到赛尔,确实~赛尔的理查实力很高,特别是他与克利夫兰的“唐璜”
[attach]45386[/attach]



老卡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一绝,与扬诺维兹的“最后四首歌”也是经典;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张“堂吉诃德”,这张堂吉诃德虽然没有富尼埃的助阵,但是乐曲结构反而异常的和谐工整,整曲过渡很自然;当然~封面也非常好看!
[attach]45387[/attach]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8 23:20
刚刚在优酷看来杨松斯的视频。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3-19 09:19
玫瑰骑士圆舞曲,肯佩的版本就很见功力。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8 22:09


肯佩是施特劳斯的权威,不服不行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9 10:54
肯佩的唱片好像比较少见,风格如何?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2-3-19 11:15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12-3-19 11:42 编辑
肯佩的唱片好像比较少见,风格如何?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9 10:54

也有译鲁道夫•肯普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艺术家对于继承传统来说是并不感到十分困难的, 因为前辈的艺术家们已经将传统的道路完好地铺设在了后继者的面前,而后继者则只需沿着这条道路继续稳步地走下去就是了。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继承传统上的发展者来说,他所需要走的道路就要艰难得多了。首先,这种艺术家必须具备超人的天才和敏锐的洞察力,然后还要拥有巨大的胆量和果断的气魄。他必须是一位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强大的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因 为他要走的道路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崭新道路,更为重要的是,他肩负着的是一项使过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和完善升华的特殊使命。所以,这样的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中都是属于凤毛麟角式的人物,而对于传代意识强烈的指挥艺术来说,这种特点和规律就更加显得突出和不例外了。但是, 作为 20 世纪中的卓越指挥大师的鲁道夫•肯普,却正是这样一位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他在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坚持着发扬优秀传统的道路,作为一个德国指挥家,他并没有古板地沿袭着古朴的德奥指挥风格和传统,而是积极和大胆地将充满生命力的浪漫主义气息注入到这种传统中,使这种高尚而又雅致的古典风格,唤发出了全新的、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

肯普作为一位德国指挥家,深受德奥传统指挥风格的影响是不必说的了,他的指挥风格是严谨、端庄、朴实和简洁。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音响丰富、色彩鲜明,能够体现出极其高雅的意境和与众不同的品位。但是,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肯普并不仅仅是一个继承传统的指挥家,他是一个发展和开拓能力很强的艺术家,在遵照传统而完好地保持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严谨的布局之后,肯普将浪漫主义的情感因素大量地汇集在其中,使音乐作品显得更加生动、鲜明和感人。肯普的这种特长,使得他不仅善于指挥理性较强的德奥风格的作品,而且对于情感和风趣偏重的斯拉夫民族的作曲家的作品,也有着十分精致和出色的演释,例如他对于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就有着非常独到的处理和成功的演释,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一般对于德奥指挥家来说是并不擅长的。另外,肯普对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也是一个演释得极为成功的专家,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作品当属斯美塔那的著名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新世界)。肯普是一位管乐演奏家出身的指挥大师,在这方面,恐怕只有后来的科林•戴维斯与他相似。肯普早年是一位著名的双簧管演奏家,曾经在许多著名的乐团中担任首席双簧管,自当上了指挥家以后,肯普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演奏生涯,但他的这一得天独厚的特长,却为他的指挥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于他精通管乐器的演奏方法与特长,又有丰富的乐队管乐演奏经验,所以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非常出色地调配管乐器演奏出的旋律线条及和声效果,他所处理出的管乐乐句,呼吸极其合理匀称,音色异常的干净、 透明、统一和富有特色。此外,他的这一特点对指挥声乐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为声乐与管乐一样,也是一门十分强调呼吸、控制和变换音色的艺术。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9 11:19
也有译鲁道夫•肯普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艺术家对于继承传统来说是并不感到十分困难的, 因为前 ...
牛仔 发表于 2012-3-19 11:15

哦,难怪查不到他的资料。
评价好高喔,有机会要亲近一下,EMI好像有他的包子。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9 11:34
回复 牛仔 的帖子
他在BBC有德九的现场录音,还有勃拉姆斯第四,非常珍贵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2-3-19 11:39
回复
他在BBC有德九的现场录音,还有勃拉姆斯第四,非常珍贵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9 11:34

是啊,根据指挥找唱片也不错的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9 11:40
回复
他在BBC有德九的现场录音,还有勃拉姆斯第四,非常珍贵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9 11:34

真想听听他的勃拉姆斯。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9 12:01
真想听听他的勃拉姆斯。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9 11:40

BBC的勃四现在估计也难买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9 12:03
是啊,根据指挥找唱片也不错的
牛仔 发表于 2012-3-19 11:39

缩小包围圈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2-3-19 12:10
缩小包围圈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2-3-19 12:03

大包大榄,小心唱片泛滥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3-19 12:17
大包大榄,小心唱片泛滥
牛仔 发表于 2012-3-19 12:10

让我睡在唱片堆里吧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9 12:30
枕着包子入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3-19 18:50
你们烧得都超过40度了。哈哈。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3-19 22:31
虽然没有骑士版年轻,但要像他一样保持激情,保持温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3-20 19:32
虽然没有骑士版年轻,但要像他一样保持激情,保持温度!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9 22:31
我都快变老头了,骑士版主风华正茂。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2-3-20 20:17
虽然没有骑士版年轻,但要像他一样保持激情,保持温度!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9 22:31
“保持激情,保持温度”,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认同的。
没有激情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适当听音乐,生活会更滋润。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20 22:1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20 22:34 编辑

朝鲜银河水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联合演出勃拉姆斯第一,指挥郑明勋

今年3月14日,郑明勋指挥朝鲜银河管弦乐团与法国广播爱乐,下半场联合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一、卡门和阿里郎。

郑明勋现在指挥得越来越慢了,上次在上海东艺,老郑指挥阿姆斯特丹演出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也是慢的很。这场勃拉姆斯一交的第一和第二乐章演的非常好,郑明勋始终将节奏控制在一个慢速并细节清楚的速度里,而且音乐中的张力很强。相比来说,他在后两个乐章又把速度提起来了。

由于朝鲜银河水管弦乐团和法国广播爱乐的联合演奏,我们可以听到联合乐团的音色不是非常的整体。朝鲜乐团的弦乐还可以,木管的独奏部分几乎全部交给了法国人。加演的阿里郎是我听过的最出色的版本。特别是中间部分,朝鲜笛子演奏家带有哭泣感的那段独奏,以及大提琴组的那段变奏与乐团展开,是非常好的阿里郎改编。

相比来说,哈丁率领巴伐利亚广播在中国的加演曲---------瑶族舞曲,改编得不咋样。我听过的最好的外国乐团演出瑶族舞曲版本,好像是艾森巴赫。他们在瑶族舞曲的中间部分,也是加进一个变奏和展开,音乐是往下沉的(这类似于阿里郎改编的效果),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我记得这段变奏,是因为它让瑶族舞曲的后面部分显得特别可贵。不知道这谱子是谁改的。反正,哈丁这版改编瑶族舞曲,不行,

视频请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3MTQxMjQ4.html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20 23:09
日本有小泽,韩国有老郑,我们有余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3-20 23:52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20 23:55 编辑
玫瑰骑士组曲是音乐会的重头戏。李心草今晚将上交的摆位进行了调整,他将第二小提琴组放在了舞台的右侧,正 ...
alma 发表于 2012-3-18 16:45


schonne兄指正说,那场李心草,他把中提琴摆到了第一小提琴的对面。
他真是把SSO当成了BPO.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2-3-21 11:16
真想听听他的勃拉姆斯。
中庸无为 发表于 2012-3-19 11:40

日本DECCA有他的勃拉姆斯交全集,演绎的比较凶猛。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2:45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4-8 23:21 编辑

王者归来2:库特马舒尔为上海交响乐团打造德式的骨和血

因为买了上交的套票,所以还是放弃了巴塞尔的贝多芬与穆洛娃的羊肠弦OP61, 选择去听库特马舒尔的上海交响乐团贝多芬。昨天的曲目是艾格蒙特和贝一贝二。

声音:从艾格蒙特开始,上交就表现出了一支不一样的上交,声音非常结实密集,有骨感,而且我很少听到的上交的低音弦乐开始变得很猛。虽然整体上声音还是显得有点直,铜管部分还是拖了了不少后腿。如果无视这些,今晚的上交就是一支标准的德国团。声音里带有德国的血液和贝多芬的气质,相当猛烈有强度。原来上交的低音部分平常唯唯诺诺病怏怏的样子,看来是出工不出力造成的。据说马舒尔为了晚上的演出,专程提前来沪,并安排了5天的高强度排练。可见大师对本场演出非常重视,因为他对上次演出贝九非常不满。

演绎:虽然马舒尔的指挥幅度很小,但是音乐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强大和震撼来表示,这个手法用在艾格蒙特上正好,强大的艾格蒙特袭击了上海音乐厅!但用在贝一和贝二上面,我觉得是有点过猛。马舒尔显然对音乐的突强做了很大的刻画,力度很大,整体音乐显得总是在强和突强,音乐就像被打了一支兴奋剂,我觉得马舒尔的这个贝交颇有卡拉扬60年代的风范。

评价:上交能有昨晚的表现实属不易,完全是被马舒尔改造了一番筋骨,表现出强大的整体战斗力,音色很好。低音弦乐很争气,管乐至少没犯错误。总体上是一支欧洲二流乐团的水平。马舒尔大师的贝一和贝二相当有强度,是冲击性的贝多芬。虽然我自己更偏好清新愉悦一点的贝一贝二,但是这种演绎也是很常规的。为马舒尔大师叫好,期待大师经常来上海收拾下上交,这样我们的乐迷也有福了。

最后,赞赏送给我们的上交。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4-8 23:06
Alma也别漏掉穆洛娃和瑞士巴塞尔7日在东艺的演出。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3:25
Alma也别漏掉穆洛娃和瑞士巴塞尔7日在东艺的演出。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06


穆洛娃和巴塞尔的演出,与马舒尔的王者归来,在上海是同一天演的,我分身无术。
我有一个朋友,昨晚在上海听了马舒尔,今天下午飞往北京听今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穆洛娃和巴塞尔,然后周一早上6点多的飞机飞回来上班。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8 23:30
王者归来2:库特马舒尔为上海交响乐团打造德式的骨和血

因为买了上交的套票,所以还是放弃了巴塞尔的贝多 ...
alma 发表于 2012-4-8 22:45

低音声部猛不难,难得是还有柔韧度,不知上交做到没有?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3:31
低音声部猛不难,难得是还有柔韧度,不知上交做到没有?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8 23:30


应该说是做到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3:33
王者归来2:库特马舒尔为上海交响乐团打造德式的骨和血

因为买了上交的套票,所以还是放弃了巴塞尔的贝多 ...
alma 发表于 2012-4-8 22:45


这里有排练的录像:
http://weibo.com/shanghaisymphony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8 23:35
应该说是做到了。
alma 发表于 2012-4-8 23:31

哦,那真是不容易啊,这样说明只要有好的指挥,长期带下来,上交还是有戏的嘛!
不过上面老李没谈到这关键处,咋一看以为这猛意味着烟火气重呢。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4-8 23:47
穆洛娃和巴塞尔的演出,与马舒尔的王者归来,在上海是同一天演的,我分身无术。
我有一个朋友,昨晚 ...
alma 发表于 2012-4-8 23:25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了一回,无论是独奏还是协奏差距太大。2、3、4月在东艺听了三场演出,说实在的,离我在书房听CD差远了,所以我还是怀凝现场的意义所在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3:47
哦,那真是不容易啊,这样说明只要有好的指挥,长期带下来,上交还是有戏的嘛!
不过上面老李没谈到这关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8 23:35


我听音乐会的时候,倒没注意兄说的这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柔韧感的。平常上交演出时,bass\cello基本上没啥声音,这回让大家都非常兴奋。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8 23:56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 ...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47


也可能是,现场证明了好的演出不是常有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9 00:01
我听音乐会的时候,倒没注意兄说的这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柔韧感的。平常上交演出时,bass\cello基 ...
alma 发表于 2012-4-8 23:47

我已经连续几天在拉通听海顿的交响曲全集了(多拉第/匈牙利爱乐),可以比较明晰的是,仅仅在低音声部这一块,海顿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了,而且即使是匈牙利爱乐这样的非德奥乐团在演奏海顿时也尤其注意低音声部对音乐整体平衡的支撑。所以老李一说这低音,我立马想到了柔韧性,这太重要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9 00:17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 ...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47


我觉得羊肠弦拉OP61, 并和一个现代乐团协奏,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当乐队起来的时候,应该是听不清楚穆洛娃的声音的。反正,应该是很有趣的演出。据说,巴塞尔的贝多芬是值得一听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9 00:26
我已经连续几天在拉通听海顿的交响曲全集了(多拉第/匈牙利爱乐),可以比较明晰的是,仅仅在低音声部这一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9 00:01


请老念推荐一套海顿交响曲给我。你听的这套多拉蒂,我听着不够味道。
现在手上只有塞尔的环保装,还有其他可以推荐的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9 00:32
请老念推荐一套海顿交响曲给我。你听的这套多拉蒂,我听着不够味道。
现在手上只有塞尔的环保装,还有 ...
alma 发表于 2012-4-9 00:26

这也是我正想了解的,待听完这套下来再做一下功课。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4-9 07:56
我觉得羊肠弦拉OP61, 并和一个现代乐团协奏,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当乐队起来的时候,应该是听不 ...
alma 发表于 2012-4-9 00:17

在A区听,到并不觉得独奏声音并乐队掩盖。乐队编制较小,估计不到四十人。应该说乐队演出还是相当买力的,在东艺音乐厅这样大空间里表现出相当的音响效果,贝七的表演还是超过贝小协,但乐队的基本素质差距明显,声音的融合和凝聚不够,更谈不上音色的华美了。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4-9 08:51
请老念推荐一套海顿交响曲给我。你听的这套多拉蒂,我听着不够味道。
现在手上只有塞尔的环保装,还有 ...
alma 发表于 2012-4-9 00:26


不要求全集的话,Jochum的不错。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9 09:15
回复 alma 的帖子为先生推荐柯林 戴维斯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版本(飞利浦唱片出版),理由我借用一位著名音乐评论家之语:“。。。尤其,许多终曲(海顿乐章最磅礴的一部分)以刚柔并蓄的方式,为现代演奏海顿作品的方式建立了高标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4-9 09:42

与其花上千万欧弄一个阿内尔卡,来给不痛不痒的申花其他烂前锋们浪费一次又一次机会。还不如花个上百万欧,请来马舒尔常年指导上交。上海的城市档次提升何止一点点。

记得春节前的一次音乐会后,远视眼兄就和我提起有建议上交去请马舒尔,不知上交能否认真考虑。

作者: scfan    时间: 2012-4-9 09:51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 ...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47


自从穆大姐开始玩古乐不揉弦以后,她原来的韵味就丧失殆尽了。我对她的美好印象也只能停留在90年代那些录音里。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9 10:07
回复 alma 的帖子
人们普遍认为海顿的交响曲具有娱乐性质,我想转载音乐评论家之语,使诸位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关注一些作曲家音乐表现手法,饶有兴味:
1.第95交响曲中最后乐章,以优雅的舞曲开始,却很快地展开一段跟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最末乐章相似的赋格段落。
2.第98交响曲中,甜蜜的慢板,据说是海顿在1791年12月获悉莫扎特死讯后所写的,开始的主题隐约透露出“昔日的甜蜜时光到哪里去了”的痕迹,这是《费加罗的婚礼》中极为动人的咏叹调。
3第101交响曲,以一种夸大渐强的预兆和弦开始,像是贝多芬约十年后在第一交响曲与《艾格蒙特》序曲中所使用的显著效果。
4.第103交响曲中崭新的手法有:隆隆的鼓声,慢板导奏的长度与沉着,过渡到活泼的快板,。。。有如拨云见天日般的效果。
我想借此贴,引申一下音乐评论的话题。虽然“无功而返”。。。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4-9 10:15
海顿交响曲也不用听很多,可以挑着买,比如富特的88就非常好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2-4-9 10:21
海顿交响曲也不用听很多,可以挑着买,比如富特的88就非常好
baiteng 发表于 2012-4-9 10:15

还有老卡的104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9 14:5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4-9 14:51 编辑
回复
人们普遍认为海顿的交响曲具有娱乐性质,我想转载音乐评论家之语,使诸位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关注 ...
670707 发表于 2012-4-9 10:07


欢迎先生回来,菜鸟再学习一下。
关于音乐评论那个帖子,虽然有时大家的语言会激烈一点,但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这里气氛还是比较好的。有念经院士和各位版主主持大局,不会有大问题。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2-4-9 15:27
我已经连续几天在拉通听海顿的交响曲全集了(多拉第/匈牙利爱乐),可以比较明晰的是,仅仅在低音声部这一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9 00:01


捷克、匈牙利与德奥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擅长德奥也是有传统的。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9 20:21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 ...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47


甲米兄,我找到一篇穆洛娃和巴塞尔的乐评,大家随便看看:

穆洛娃的大气与巴塞尔乐团的精致
http://www.douban.com/note/208871090/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2-4-9 20:36
毎场演出总少不了捧场的人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9 21:13
毎场演出总少不了捧场的人
甲米 发表于 2012-4-9 20:36


我在豆瓣上浏览了下,发现我那些听古乐的朋友们,基本上都对本场音乐会有较好的评价。

其实,一场音乐会有不同评价很正常,有次我把一场古乐音乐会评成年度最佳演出之一,遭到某专业人士喷,因为他带着法国来的音乐学教授听了上半场就开溜了。他们嫌指挥太具有表演性。O(∩_∩)O~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10 18:43
捷克、匈牙利与德奥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擅长德奥也是有传统的。
bodyheat 发表于 2012-4-9 15:27

奥匈帝国治下的传统吧,其实这个意义上捷克也差不多。德奥作品的演绎,尤其弦乐领域,匈牙利似乎有某种先天优势。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11:18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先生此言颇具趣味性,匈牙利人确实在二十世纪将弦乐在音乐艺术表现力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留声机的发明使我们通过唱片录音得以佐证,其反映在音乐作曲和管弦乐团之声,为此我们以作曲家巴托克和指挥家赛尔为例;众所周知,巴托克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为二十世纪室内乐作品的瑰宝,同时又具有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世界表露和人性思考与焦虑不安,前者完成6部弦乐四重奏,后者暂且不论,,巴托克这些弦乐四重奏作品普遍使用不协和音作为音乐和思想的表现工具,从而拓展了弦乐的演奏技术,我想用“撞击法”来形容,,比如指法上有滑音、拨弦、强颤音,弓法上的琴马上的运弓,指板上运弓等,当然这些皆为音乐作品体现而为之。接下来是乔治 赛尔统率下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1946-1970),今天我们无论聆听其演奏的贝多芬抑或马勒作品的唱片,强劲的弦乐、富有控制而精致的管乐,造就了“密不透风而平衡的乐队音响”,由此乐团能按赛尔要求演奏出精确的速度与节奏、清晰而弹性的力度对比、强烈的戏剧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自由速度,这一切都基于该乐团坚实的弦乐支撑。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2-4-11 11:50
回复
先生此言颇具趣味性,匈牙利人确实在二十世纪将弦乐在音乐艺术表现力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留声机的发明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1:18



请先生推荐一些塞尔的经典曲目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14:36
回复 baiteng 的帖子
回先生,我推荐赛尔与费舍尔合作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以及他与拉斯金合作录制的马勒第四交响曲;请先生不防试听。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15:14
回复 alma 的帖子
我有幸在偶然机会看到先生关于音响器材还原唱片之声与现场演奏之间的观点,深感佩服;因为我俩都对于“毫发毕现”的HIFI性与现场演奏“缺少”这些细节的问题提出质疑;其实这是一个敏感而切合实际的问题,在此大家明白一个事实,习练过西洋发声法的同好说:横膈膜运气、共鸣体发声,达到一定程度后,歌唱中舌腔无需运动,以此我们便可知道,浓重的齿声和汪汪的口水,肯定是不对的;即便未经训练卖弄天赋嗓音录制的发烧片,在“放大镜”下产生的嘴唇“蠕动”,那也是反映事物表面——脸部运动,从而忽略了情由喉而发,这种现象往往不在唱片公司录制,更多问题出在发烧友的器材搭配和声音调教方面。再例如古典音乐中钢琴协奏曲,钢琴家告诉我们:乐谱中钢琴声部与管弦乐声部是平等关系,弹琴者不是为一个人演奏,他面对的是整个舞台和观众,因此钢琴音量不可能“盖着”乐队,钢琴形体也不会显得大于整个乐队;我们从音场定位也能理解,“庞大”的三角琴“横在”哪里,那么弦乐、管乐、打击乐的纵深感和乐器发声的层次性将荡然无存,声音的音乐性就在九霄云外了。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16:09
回复 alma 的帖子
本来这一贴是想挂在别的贴子里,思量最后还是放在先生这里为妥。记得以前在本论坛内与荣誉版主先生说起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当时天真烂漫的我将音响器材中听到的弓法进行“炫耀”,现在通过阅读、揣摩菅野冲彦对其家中器材调声之法和李哥好友(我敬重的老师之一)谆谆教诲,使我明白、做到了器材投资做加法而HIFI性做减法,追求唱片中真实的信息、学习和体会音乐艺术之精髓,为此感到幸运。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4-11 16:24
回复
本来这一贴是想挂在别的贴子里,思量最后还是放在先生这里为妥。记得以前在本论坛内与荣誉版主先生说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6:09

07兄在音响和音乐上都很有见地,很想老兄另开一贴进行集中阐述,系统性更好。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16:58
回复 中庸无为 的帖子
谢谢先生厚爱,自从回到贵坛使我内心平静许久,安详的气氛,友好谦逊的探讨,不为商业利益驱使说话,体现一种内敛的律动感,让人流连忘返。小弟打内心想跟随诸位后面学习、提高;年轻时期的菅野先生风流倜傥,三十多岁开着法拉利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然老年时对于音响器材的评论往往含蓄而客观,比如对于第一音响出品的硕大厚重的P01+D01就说缺乏音乐性,观其府中器材不以贵价为重,而以“音乐性再造”为旨,而那位老师曾云:赫赫有名的“神殿”不是我需要的,建立于良好音场之基础的客观之声再谈音色才是正道。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4-11 17:09
回复
谢谢先生厚爱,自从回到贵坛使我内心平静许久,安详的气氛,友好谦逊的探讨,不为商业利益驱使说话,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6:58

玩音响和听音乐到最后都会形成很个人哲学的东西,就是懂得平衡扬弃,在理性原则大同的前提下玩出小异,就是每个人的风格与个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11 19:42
回复
我有幸在偶然机会看到先生关于音响器材还原唱片之声与现场演奏之间的观点,深感佩服;因为我俩都对于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5:14

670兄,你的这段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我觉得你跨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美声那种由腹部呼吸进而横隔膜运动再上升到头腔共鸣的技法跟流行歌曲很大程度上利用麦克风来玩弄声音的技法完全是两回事。我个人认为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领域是不好拿来相提并论的。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4-11 20:15
回复
先生此言颇具趣味性,匈牙利人确实在二十世纪将弦乐在音乐艺术表现力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留声机的发明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1:18


从四重奏团也可以看出来:布达佩斯(被俄国人接管之前)、Lener、Vegh、匈牙利,一直到今天的Takacs。大概是弦乐器方便携带,适合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吧。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20:21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先生所言极是,西洋美声唱法和流行气声唱法属于不同类型,但从录音角度而言(指乐队伴奏和歌唱同期录音)也有相似之处,问题在于前者在精良的录音条件下在音响器材还原中显得歌者声线单薄、冷、硬,或者在管弦乐大动态强音下整个音场变形从而使歌唱者咏叹调中的金属声尖锐、声嘶力竭,缺乏应有的声息控制力和必要的弹性,这些状况是有悖于实际情况的;相反,在流行乐中,有的音响器材还原人声形体极大、声压过高,出现歌声与伴奏“脱节”状况,失去应有的伴奏与歌声之间的包围感和融合度;综上情况,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难以体现演出或录音场地巨大的空间感,如果我们在器材搭配、房间声学、调声技术等环节上能善于处理,绕梁之歌喉和极富穿透力的高音以及在指挥“紧急刹车下的收势”所带来的干净利落的收声,会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1 20:23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先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浪漫情怀,小弟学习了,谢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2-4-11 20:33
从四重奏团也可以看出来:布达佩斯(被俄国人接管之前)、Lener、Vegh、匈牙利,一直到今天的Takacs。大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4-11 20:15

哈哈,此说很有趣,我倒是觉得很多匈牙利背景的四重奏都有种淡淡的漂泊感,所以他们的贝多芬都很有说服力。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4-11 20:52
670兄,你的这段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我觉得你跨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美声那种由腹部呼吸进而横隔膜运动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11 19:42


我觉得说到底,那些所谓“人声”唱片在录音过程中已经做了很多手脚,所以不能当作校声的参考。当然,这只是针对求“真”的发烧友;就喜欢那种味儿的另当别论。
作者: rock    时间: 2012-4-11 21:09
回复
先生所言极是,西洋美声唱法和流行气声唱法属于不同类型,但从录音角度而言(指乐队伴奏和歌唱同期录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20:21


呵呵,对音响系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并非一般的系统可以做到...赞同用音乐的表现去评价一套系统而不是纯粹的HIFI 指标.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4-11 22:27
呵呵,对音响系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并非一般的系统可以做到...赞同用音乐的表现去评价一套系统而不是纯粹 ...
rock 发表于 2012-4-11 21:09


每次在现场听,觉得音响系统差得最远的就是“空间感”,没办法啊。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4-11 23:10
每次在现场听,觉得音响系统差得最远的就是“空间感”,没办法啊。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4-11 22:27

是啊,音响重播只能是缩龙成寸呀!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12 00:3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4-12 00:40 编辑
海顿交响曲也不用听很多,可以挑着买,比如富特的88就非常好
baiteng 发表于 2012-4-9 10:15


我手上的海顿单张也有一些,我最近对海顿着迷,所以,想多听点。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2-4-12 01:03
我手上的海顿单张也有一些,我最近对海顿着迷,所以,想多听点。
alma 发表于 2012-4-12 00:38

推荐两张我喜欢的海顿唱片给马大嫂
作者: alma    时间: 2012-4-12 01:17
推荐两张我喜欢的海顿唱片给马大嫂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4-12 01:03


马大嫂接住了,我去找找这些录音。学习。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4-12 10:48
回复 rock 的帖子
感谢管理员先生的认同,中庸无为先生说起的缩龙成寸现象很对,我们的音响系统形成的音场大小不能等同现场,如果我们能做到接近,无论从场面还是乐器形体势必将缩小,然而缩小的比例感很为重要,有些器材或唱片声,人为夸大乐器的形体和音量,造成局部放大(有些甚至是错误之举),形成所谓的“发烧现象”,引起人们感官上的错觉或刺激,从而转移或偏离音乐真实美,可能这是有些朋友认为现场没有家里器材声“好听”的原因之一吧,我想表达:从HIFI性走向音乐性,是基于没有减少唱片信息条件下使声音结像的更为凝聚,腾出更广阔的空间感。

   
作者: 中庸无为    时间: 2012-4-12 10:56
本帖最后由 中庸无为 于 2012-4-12 11:03 编辑
回复
感谢管理员先生的认同,中庸无为先生说起的缩龙成寸现象很对,我们的音响系统形成的音场大小不能等同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2 10:48

感谢07兄的认同,器材重播只能尽量将音像调整至合理的透视效果,然后发挥人的想象力,去营造现场感了。对于发烧而言,聆听也是学问,懂听就有,不懂听则无,飘渺~~~



作者: 玄奘    时间: 2012-4-12 19:42
马大嫂接住了,我去找找这些录音。学习。
alma 发表于 2012-4-12 01:17

有问题请教您。麻烦看一下短消息

作者: alma    时间: 2012-9-4 23:21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9-4 23:55 编辑

不简单的陈萨

陈萨今天弹的是柴一钢协,很明显这不是陈萨的套路,但今天陈萨弹的比我想象的好(我的朋友已经听过她弹的三次柴一,但我是第一次)。虽然在击键上面陈萨已经非常努力,但是第一乐章汹涌的主题还是没有到惊涛的地步。陈萨今天弹的最好的是第一乐章,在华彩段落,陈萨开始了自己的柴一,有新的内容,特别是在自由节奏方面和细腻的弱音。第二乐章陈萨弹的就更“花”,自由的节奏和速度、弱音,甚至已经有印象派的音乐情绪。今天,陈萨的柴一是不简单的。

总的来说,第一钢协是陈萨弹的比乐团好。NHK一直在迁就陈萨,第一乐章中乐团几乎没有什么表现,但到了第三乐章,NHK也忍不住了爆发,将陈萨的钢琴压掉了。但这也很正常。

作者: alma    时间: 2012-9-4 23:50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9-4 23:57 编辑

优秀的NHK

下半场是是我最喜欢的柴五交响曲。乐团摆位是小提琴组在左侧,右侧朝内是大提琴组,朝外是中提琴组,8把bass在右侧后面。两管制。4把圆号2把小号。

这是一支非常平衡的乐团,各个声部没有缺陷。而且乐团团员全部本土化,没有一名西方外援。第一乐章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乐团的声音精致、精密、均衡,但是也说不上什么特色。可能这就是她的特色。指挥在第一乐章开始的时候,就将乐团的声音全部推上来,这也造成了第四乐章的高潮部分再也很难推上去了。演出最好的是第二乐章,非常有感染力,催人泪下。

总体说来,这个柴五的演出NHK演的非常有激情,丝毫不乱且非常精确精致,指挥的控制力很强,音乐具有很强的张力感。只是第四乐章稍差一些。(甚至是大提琴组和bass组再怎么用劲,声音都出不来,不知道为什么)。但今晚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我听到的是世界一流乐团的表现。向日本艺术家致敬。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2-9-5 00:10
今天斗牛失败。。。
作者: Jeep4.0    时间: 2012-9-5 01:50
不简单的陈萨

陈萨今天弹的是柴一钢协,很明显这不是陈萨的套路,但今天陈萨弹的比我想象的好(我的朋友 ...
alma 发表于 2012-9-4 23:21


这场音乐会我也去了.整场,不用任何担心地听了下来,像是灌录好的CD.陈萨的谢场算是什么套路

作者: alma    时间: 2012-9-5 11:12
NHK的音色比较素,可能这就是日本乐团的特色。他们可能在追求一种与德奥完全不同的东西。


作者: rock    时间: 2012-9-5 11:30
回复
感谢管理员先生的认同,中庸无为先生说起的缩龙成寸现象很对,我们的音响系统形成的音场大小不能等同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2 10:48


"从场面还是乐器形体势必将缩小" -其实不然,很多系统出来的乐器形体比实际大,音效也比现
场刺激,音场比现场大也是可能的...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9-5 12:03
回复 rock 的帖子
音场内将乐器形体“拷”牢、“收”住,降央卓玛在偌大的空间内灌录唱片,如不能展现演出场地的空间感,飘起的银铃般音色就无法体现出来;弦乐四重演奏大赋格“溅起”的强音在演奏厅内形成的残响,直击心扉。


   
作者: rock    时间: 2012-9-5 12:06
回复
音场内将乐器形体“拷”牢、“收”住,降央卓玛在偌大的空间内灌录唱片,如不能展现演出场地的空间感 ...
670707 发表于 2012-9-5 12:03


"飘起的银铃般音色" 也许是"环境混音" 后的效果,而不是 "原音"..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9-5 12:21
回复 rock 的帖子
演唱拾音麦克风如不是“啃萝卜”式,就有可能形成演奏残响,这和录制混音和调整频响形成的“飘荡”是有所区别的。这就自然谈及发烧片的加工问题了;谢谢。
   
作者: 670707    时间: 2012-9-5 12:34
回复 rock 的帖子
我们经常讲起音场的三维性;实践证明,当我们将音场的纵深度先后延伸,音量电位器自然上调几格,再坐下来听,此时再讲乐器的层次性、背景的“宁静”度和“漆黑”感,才有意义呢。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