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我在一个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小县城高中读书,一次学校开大会,以往都是大喇叭放音乐,那一次不知为什么,竟然安排我们班的一名女同学(她家是县城里的)现场拉小提琴,就是《梁祝》!!!对于我这个乡下的“土包子”来说,那声音,那个场面,简直,简直,简直......
没有伴奏,只是一小段,记忆里再也抹不去!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21 15:27
名曲,是因为知道的人多,听的人也多吧,这样的曲子,能不好听吗!
目前听到演绎比较清、正,整体平衡耐听的,还数水蓝指挥新加坡交响、沙涵姆拉奏的《梁祝》。
其它版本,要么强调情感渲染,要么偏重音响特质。恰巧沙涵姆的找到了平衡点,听起来有“旁观者清”的听感。
时光车间 发表于 2013-6-21 16:07
真羡慕S兄的才气和运气。MGD,还办过画展!!!
我生活的小村子几乎是文化沙漠,本人也没有什么文艺细胞。父亲喜欢听广播,对文艺的一点点兴趣就萌芽于广播。大约五年级时家里买了台14寸的黑白电视,节目少得可怜,记得每天反复放几首港台流行歌曲,其中有一首是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6-21 21:24
对《梁祝》说一千句赞美的话都不为过,不说她在中国音乐中的划时代的意义,也不说它的横空出世,当然也不回避它诞生的时代缺陷以及写作技法天然的稚嫩和配器的不工整。但《梁祝》将主题升华为奏鸣曲式的三段体结构,是中国音乐家中开天辟地的,尽管属于学生子作品,但柏辽兹、肖邦在学生时代的作品也不过如此啊。两位作曲家,无论哪一位的贡献更大,但作曲家从旋律中抽取主导动机的手法,发人深省。我听《梁祝》不觉得它沾染了时代的烙印,我觉得它就是中国民族音乐升华到世界语汇的纯天然之作。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6-21 22:49
好像搞民乐的还是用简谱更多吧?
不管简谱还是线谱都是基于平均律的,我觉得都不完全适合中国传统音乐,因为调式不同。古琴曲有时候会有听起来很“跑调”的音,应该是因为那个音离平均律太远了吧——纯属臆测。
但是我觉得中国传统记谱方法也很有问题,既复杂又模糊。这可能也是一直制约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因素吧。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6-25 22:54
但是,对梁祝和黄河,我认为他们都是在模仿西方,这两部作品的精华还是源于西方的作曲形式。对一个国家的音乐,我认为不能依靠西方来改良我们的音乐,我们国家应该有传统音乐的精华,我们应该有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艺术。借鉴西方是可以,但是不能本末倒置。
shinelb 发表于 2013-6-22 13:27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