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我的系统-- Cello Audio Systems ( Serafin 设计制作的脚架完成了组装) [打印本页]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0 07:55
标题: 我的系统-- Cello Audio Systems ( Serafin 设计制作的脚架完成了组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23-8-13 13:50 编辑

       非常感谢《极品人生》提供这么好的音乐与音响的交流平台。利用编辑功能不断地把自己的音响系统的升级过程、调整过程、认知过程以及听觉感受表述出来与朋友们一同分享和交流。这里再次感谢各位版主和朋友们的关照和支持,  祝《极品人生》这块音乐音响的绿洲越办越好!祝烧友们玩的开心!

Serafin 设计制作的脚架完成了组装(点击 346# 进入)

[attach]220825[/attach]


作者: 上海粉丝    时间: 2013-9-20 08:38
强贴留名,学习了!
作者: 非常发烧    时间: 2013-9-20 09:37
本帖最后由 非常发烧 于 2013-9-20 12:06 编辑

这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3-9-20 09:42
经典名器,而且全套配置,原汁原味!盼有机会聆听学习。
作者: 壮士    时间: 2013-9-20 10:08
漂亮 舒服!视听都是享受!
作者: rock    时间: 2013-9-20 10:30
这么多馒头中音,中频密度一定超强.另外.那几只丹拿大低音似乎是泡沫边的...要注意啊...
作者: hpstudio    时间: 2013-9-20 10:56
恭喜王兄!中秋十分快乐!
作者: 棍棍    时间: 2013-9-20 12:17
恭喜恭喜,有机会要上门学习
作者: 非常发烧    时间: 2013-9-20 12:19
本帖最后由 非常发烧 于 2013-9-20 12:34 编辑
中秋节前 CELLO 10 件终于全部抵达听音室,来了个中秋大团聚!iPad 拍了两张照片先与朋友们分享!谢谢!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9-20 07:55

请教楼主,Cello Audio Palette MIV 是不是就是平时烧友俗称的小十二粒?这个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前级使用,和Cello Audio Suite 和Master Supply这款前级声音的有何区别。



作者: xmtazyp    时间: 2013-9-20 12:24
本帖最后由 xmtazyp 于 2013-9-20 12:27 编辑

在追求快速,准确风格的硬模单元流行的当下,王兄重回一水单拿单元的CELLO大箱必有独到见解,能说一说其中的心路历程吗?,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0 12:48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21-5-24 07:40 编辑

[attach]166651[/attach]

      我的系统由原来沿用多年的 MARK LEVINSON 放大器 + SONUS FABER EXTREMA 扬声器, 升级为全套 CELLO AUDIO 系统。中秋节之前 CELLO AUDIO 10 件器材终于陆续全部安全抵达听音室,算是来了个中秋大团圆!陆续拍一些照片,与大家一同分享!由于订购的 Cello 专用的瑞士 Fischer 104 平衡插还没有到货,所以目前全套系统是只能 “ 眼观 ”,却不能 “ 耳赏 ”。呵呵,耐心等待啦!

[attach]166650[/attach]

       以下音响器材列表(1)和框图(1)是 2013 年 9 月音响系统的基本配置,一些辅助设备比如电源处理器以及气泵真空泵等未能列入表格。随着器材的添加和变更,列表和框图也会随之变更。

  新  系  统  配  置  清  单  和  框  图 一(2013 年 9 月)
转     盘
  Micro Seiki SX-8000+ET-2 / DD50Air+DD53IIIAir (X2)
气源控制器
唱     头
  Cello Limited / Mark levinson MLC-1 / Van den Hul Grasshopper III (S) / Koetsu Onyx

升 压 牛
  Micro Seiki MT-1000H / Ortofon SPU-T100 / Koetsu / KONDO KSL-SFz

唱     放
  Boulder 2008

前     级
  Cello Audio Suite (P-301+P-201+P-100) + Master Supply

均     衡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Master Supply

后     级
  Cello Performance II

音     箱
  Cello Strad Master ( dynaudio unit )

线     材
  Van den Hul MC Silver IT (RCA-RCA / RCA-XLR) / Cello Strings 1 &  2 & 3

电     源
  EP15A / TA-120 (2台)



[attach]166652[/attach]


       以下列表(2)和系统框图是 2015 年 9 月音响系统的基本配置。

  新  系  统  配  置  清  单  和  框  图  二(2015 年 9 月)
转     盘
  DD55FV+DD53IVAir (X2)   DD50Air+DD53IIIAir
气  源  系  统
唱     头
  Cello Limited / Koetsu ROSEWOOD SIGNATURE / Koetsu Onyx / Koetsu Onyx Long version

升 压 牛
  KONDO KSL-SFz  / Neumann BV33  /  Micro Seiki MT-1000H

唱     放
  Boulder 2008  / FM ACOUSTICS FM 222MKII

前     级
  Cello Audio Suite ( P-301+P-201x2 + P-100MM(1 2 3 4) + P-101MC ) + Master Supply

均     衡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Master Supply /  Accuphase F-25(3WAY)

后     级
  Cello Performance II x 2

音     箱
  Cello Strad Master ( dynaudio unit )

线     材
  Cello Strings 1( 1 2 3 4 5) Cello Strings 2   Cello Strings 3(1 2)  FM Acoustics P.I.T.

电     源
  EP15A / TA-120 (4台)


[attach]166655[/attach]


      以下列表(3)和系统框图是 2016 年 01 月音响系统的基本配置。

新  系  统  配  置  清  单  和  框  图  三(2016 年 01 月)
转     盘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CD-TRANSPORT
气   源
解     码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DAC / CELLO Reference DAC
转     盘
  DD55FV+DD53IVAir (X2)   DD50Air+DD53IIIAir
气   源
唱     头
  Mark levinson MLC1 / Cello Limited / Koetsu Rosewood signature / Onyx / Onyx Long version
升 压 牛
  KONDO KSL-SFz  / Neumann BV33  /  Micro Seiki MT-1000H
唱     放
  Boulder 2008  / FM ACOUSTICS FM 222MKII
前     级
  Cello Audio Suite ( P301+P201x3 + P100MM1 2 3 4+ P101MC ) + Master Supply
均     衡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Master Supply
电     分
  Accuphase F-25 3WAY(500Hz / 5000Hz )
后     级
  Cello Performance II x 2
音     箱
  Cello Strad Master ( dynaudio unit )  Double Amati Pro ( dynaudio unit ) x 3
线     材
  Cello Strings 1(1 2 3 4 5) Strings 2   Strings 3(1 2) FM Acoustics P.I.T.  DIY 电源线(1 2 3
电     源
  EP15A / TA-120 (4台)
听 音 室
  听 音 室 的 声 学 环 境 测 试                                                                                                    

[attach]166656[/attach]


       以下列表(4)和系统框图是 2017 年 03 月音响系统的基本配置。

新  系  统  配  置  清  单  和  框  图  四(2017 年 03 月)
转     盘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CD-TRANSPORT
气   源
解     码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DAC / CELLO Reference DAC
转     盘
  DD55FV+DD53IVAir (X2)   DD50Air+DD53IIIAir
气   源
唱     头
  Cello Limited / Onyx / Onyx Long version
升 压 牛
  KONDO KSL-SFz  / Neumann BV33 / Micro Seiki MT-1000H
唱     放
  Boulder 2008  / FM ACOUSTICS FM 222MKII
前     级
  Cello Audio Suite ( P301+P201x4 + P100MM1 2 3 4+ P101MC ) + Master Supply  / ETUDE
均     衡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Master Supply
电     分
  Accuphase F-25 3WAY(100Hz / 500Hz / 5000Hz )
后     级
  Cello Performance II x 2
音     箱
  Cello Strad Master ( dynaudio unit )  Double Amati Pro ( dynaudio unit ) x 3
线     材
  Cello Strings 1(1 2 3 4 5) Strings 2   Strings 3(1 2) FM Acoustics P.I.T.  DIY 电源线(1 2 3
电     源
  EP15A / TA-120 (4台)
听 音 室
  听 音 室 的 声 学 环 境 测 试                                                                                                    

[attach]166673[/attach]


       以下列表(五)和系统框图是 2017 年 09 月音响系统的基本配置,点击列表中的内容可以连接到具体内容的原帖。

新  系  统  配  置  清  单  和  框  图  四(2017 年 09 月)
转     盘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CD-TRANSPORT
气   源
解     码
  Forsell Air Reference MKIII DAC / CELLO Reference DAC
转     盘
  DD55FV+DD53IVAir (X2)   DD50Air+DD53IIIAir
气   源
唱     头
  Cello Limited / Rosewood Long version / Onyx Long version
升 压 牛
  KONDO KSL-SFz  / Neumann BV33( 1 2 3
唱     放
  Boulder 2008  / FM ACOUSTICS FM 222MKII
前     级
  Cello Audio Suite ( P301+P201x4 + P100MM1 2 3 4+ P101MC ) + Master Supply  / ETUDE
均     衡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Master Supply
电     分
  Accuphase F-25x2 3WAY(100Hz / 500Hz / 5000Hz )
后     级
  Cello Performance II x 3
音     箱
  Cello Strad Master ( dynaudio unit )  Double Amati Pro ( dynaudio unit ) x 3
线     材
  Cello Strings 1(1 2 3 4 5 Strings 2   Strings 3(1 2 FM Acoustics P.I.T.  电源线(1 2 3 4 编号
电     源
  EP15A / TA-120 (4台)
听 音 室
  听 音 室 的 声 学 环 境 测 试                                                                                                    

[attach]169002[/attach]


      新系统的全貌,老系统中只保留了模拟音源的黑胶唱盘、唱臂、唱头以及唱头放大器,还有再生电源部分。

[attach]159860[/attach]

      新系统脱离的书架扬声器,进入了中大型扬声器系统,设施一个大的跨越。

[attach]159861[/attach]

      听音室在视觉上也 “丰满” 了许多。

[attach]159862[/attach]

      装饰性的鹿头给听音室添加了一些古典氛围。

[attach]159863[/attach]

       模拟唱盘仍然是系统的主音源。

[attach]159864[/attach]

       第一代的 MICRO SEKIK SX-8000 气浮唱盘和 ET-2 气浮唱臂。

[attach]159865[/attach]

      自己研发的第二款气浮唱盘和气浮唱臂 DD-51AIR/DD-53VI。特别定制自用的海黄盘框和唱臂杆的直驱气浮唱盘唱臂。

[attach]159866[/attach]

      宝达 2008 唱头放大器。

[attach]159867[/attach]

      目前是模拟音源的核心。

[attach]159868[/attach]

      超喜欢的 CELLO AUDIO SUITE 前级放大器。

[attach]159869[/attach]

      目前只有标准配置的两张插卡。

[attach]159870[/attach]

      精密无比的均衡器 MIV。

[attach]159871[/attach]

      极低音染是 CELLO MIV 的本质所在。

[attach]159872[/attach]

      CELLO Performance II 四分体单声道放大器。

[attach]159873[/attach]

      简洁、公整、精密的放大器。

[attach]159874[/attach]

      俗称 5 呎的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

[attach]159875[/attach]

      清一色的丹拿极品单元。

[attach]159876[/attach]


作者: 非常发烧    时间: 2013-9-20 13:02
回复


      非常发烧兄你好,Cello Audio Palette MIV 是发烧友常说的小十二粒。MIV 是有 12dB 的增益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9-20 12:48
谢谢兄台赐教



作者: 姚大侠    时间: 2013-9-20 14:59
恭喜王兄,线到了就电我,我立即来!
作者: vincent58888    时间: 2013-9-20 22:16
回复


      非常发烧兄你好,Cello Audio Palette MIV 是发烧友常说的小十二粒。MIV 是有 12dB 的增益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9-20 12:48


台湾几个cello老烧告诉我说performaceII的增益不是太够,要连接小十二粒才行。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1 07:37
回复 rock 的帖子
rock版主提及泡沫边也是我担心的事,请问国内或香港有没有丹拿低音原厂的泡沫边可以换。谢谢!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1 07:42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1-5 20:01 编辑

[attach]125901[/attach]

       CELLO Strings 2 是为喇叭线设计的,同时也作主机和分体电源的 DC 电源线。Strings 2 线芯结构为高纯度多股李兹铜线,因此手感柔软,易于驳接。实际测量 Strings 2 的线径约为 2.28mm,对照 AWG 线径表看,Strings 2 为美标的 11AWG,截面积是4平方毫米。
       Strings 2 线材厂家并没有在线身印刷 “Strings 2” 字样,只印有 LOGO “CELLO” 。
       Strings 2 用作喇叭线时,小喇叭用单根线;中型喇叭用 2 根线并起来;大型喇叭用 3 根并起来,如此单极的线径达到12平方,可以提供足够的电流。之后 Strings 3 喇叭线上市,Strings 2 基本上都是用于制作 DC 电源线了。

       两根 9 米长的 DC 电源线,是用于 MIV、SUITE 与分体电源连接。目前用的是原厂 最短尺寸( 2 英尺,约 62cm)的 DC 线。

[attach]125902[/attach]

       印有LOGO “CELLO” 字样的电源线。

[attach]125903[/attach]

       测量一下 Strings 2 的导体线径。

[attach]125904[/attach]

      导体线经约有2.28mm,截面积是 4 平方。

[attach]125905[/attach]

       单根的 Strings 2 喇叭线,适合书架音箱。

[attach]125906[/attach]

       三根 Strings 2 并成的喇叭线,可以用于中型和大型扬声器系统。

[attach]125907[/attach]

       Strings 2 用作 MIV 的 DC 电源线,5 线 5 色,,接线排序由左至右,蓝、黄、黑、白、红。

[attach]125908[/attach]

       Strings 2 用作 SUITE 的 DC 电源线,与 MIV 相同。

[attach]125909[/attach]

       Strings 2 用作 Performance II 的 DC 电源线,8 线 6 色,接线排序由左至右,1 白、1 红、2 黑、1 黄、2 蓝、1 绿。

[attach]125910[/attach]

      2017.12.17.     Strings 2 用作 Audio Suite、Audio Palette Performance II 的 DC 电源线,接头的 Y 插因年代久了多少都有些氧化,看像实在不太舒服。心理早有更换 Y 插的念头,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原因是这个 Y 插的内口和外口都有尺寸限制,很多 Y 插不是内口合适了外口又不合适,要不就是外口合适内口有小了,还有接线孔也要适中,太小了放不进,太大又会松垮。

[attach]173277[/attach]

      最近找到一个镀金的线鼻子,在仔细询问商家尺寸后获得了一个内口外口和接线孔径尺寸都合适的型号。更换这个线鼻子有几个好处,第一镀金的表面不易氧化,能够长久保持良好的接触;其二,线鼻子在接触面上要比 Y 插大,可以获得更充分的电流;第三,线鼻子套在线槽内完全不会脱落,安全性非常高。

      已经购买了脱漆剂,待快递到了就可以着手制作了。计划先给 Audio Suite、Audio Palette 换上,随后再换 Performance II,届时再向大家汇报吧。

[attach]174211[/attach]

      2018.01.5.   这两天合肥暴雪,出门不便,在家里把购得的镀金线鼻子拿出来给 Audio Suite、Audio Palette 的 DC 电源线换上。另外给 DC 电源线加装了屏蔽层,屏蔽层引出一个线头,焊接一个 Y 插,与分体电源机壳连接。这样可以对已经稳压的 DC 输送路径进行屏蔽,减少外来的干扰。明天接入系统试试,看看效果如何。

[attach]174212[/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1 18:4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3-9-21 19:07 编辑

回复 xmtazyp 的帖子

xmtazyp
兄你好,很高兴大家有机会一起交流。

       高音单元的振膜的材料主要有三类:即硬球顶、软球顶以及复合膜球顶。硬球顶以铝合金、钛合金等轻金属为材料,表面经过化学处理而成。软球顶采用丝绢软膜压制而成。复合膜球顶则采用两种或多种材料的混合而成。
      
       由于材料的物理特性不同,硬球顶的音色明亮,响应快。软球顶听感上细腻柔和,质感真实。复合膜的表现介于前两者之间。
      
       就我个人的浅薄认知而言,还是喜欢丝膜多于金属膜的单元。从理论上很难界定两类材质的单元孰优孰劣,但丝膜毕竟更接近人的耳膜材质,这是否就是丝膜高音单元更耐听的原因呢。



作者: deheng    时间: 2013-9-21 20:09
值得羡慕的一切!
作者: xmtazyp    时间: 2013-9-21 20:56
回复 records33 的帖子

谢谢records33的回复,软球顶听感上的细腻柔和,质感真实 的特点似乎更切合古典音乐的重播,特别是其在弦乐的表现其它高音目前还很难取代它,威信的最新旗舰的设计取向就说明了这一点,我也更喜欢丝膜多一些
作者: daniel115    时间: 2013-9-22 08:48
丝膜比较耐听,细腻的同时也有不错的质感,大多数乐器都适合,唯铜管乐器的表现稍有妥协。
作者: feiling30    时间: 2013-9-24 08:53
好系统!想去合肥了
作者: zjnbjjh    时间: 2013-9-26 03:05
不错!王老师换系统的时间也够长的了。恭喜!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6 15:0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5-2 23:41 编辑

[attach]133876[/attach]

        刚才联系 Fischer 销售商,Fischer 104 连接器要国庆节后的 10 月中旬才能到货。 着急呀 ....... 呵呵。国庆节前把电源线整理了一下。
            
[attach]125912[/attach]

       电源线让大家见笑,用 B&W 25 周年银签名的纯银喇叭线改制成了4条电源线,这几条线准备用在前端设备上。这个银签名的纯银喇叭线原线长2.5米,朋友将其一剪为二做双线分音,换房后1.2米就不够长了便就扔给我了,思来想去改成电源线得了。
       银签名的纯银喇叭线每极有4支直径0.8的单支绝缘纯银线绞合而成,计算一下每极的截面积正好是2平方。一极为火一极为零,另找了一根2平方的铜线做地。先用高密度镀银屏蔽网包裹,屏蔽网在电源线前端接地,再用原有的蛇皮网包裹,接好头尾插。电源线DIY完成。实际使用非常好,尤其是靜噪表现突出。

[attach]125913[/attach]

       原有两条 NBS 红色签名的电源线是后级使用的,朋友拿 20.6 时一并被拿走。所以暂时就用 Performance II 原厂的随机电源线吧。Performance II 使用什么电源线比较好,有经验的朋友请推荐一下。谢谢啦!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9-26 15:07
回复 vincent58888 的帖子

谢谢vincent58888 兄提供的信息! 我完全没有 CELLO 器材的使用经验,只有等开声后逐步了解了。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1 07:17
标题: 线材篇-1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9-14 09:34 编辑

[attach]125914[/attach]

       CELLO AUDIO 的线材都是委托瑞士一电缆厂家生产的。这个合作关系早在 mark levinson MLAS 时期就已经建立了。1985 年 CELLO AUDIO 开始发售 STRINGS 信号线,直至 2000 年公司异手他人, STRINGS 信号线是唯一的一款信号线,平衡线和非平衡线都是使用它。虽说 STRINGS 信号线是唯一的型号,但是也有三次的改动。 CELLO AUDIO 同好者把 STRINGS 信号线分为早期版、中期版和后期版。
       厂家提供有不用长度的 STRINGS 成品线,具体尺寸是:1,1.5,2,3,5,8,10 米长。如果这些尺寸仍然不能适合你的系统,厂家还提供自定义长度的特殊订货。

[attach]125915[/attach]

       第一次生产的 STRINGS 就是图 1、2、3 所示这款。名为 CELLO STRINGS ,线是三芯带屏蔽结构,线芯还有三根起抗拉作用类似尼龙的筋。为了防止线芯绝缘层老化,表面涂有白色滑石粉,这是规范的电缆生产工艺。

[attach]125916[/attach]

       与其他线材不同的是 CELLO STRINGS 线芯和屏蔽层都是由漆包线绞合和编织而成。信号线的三线芯是红色漆包线,屏蔽网是由绿色漆包线编织而成。单极线由 40 股线芯绞合而成,每根线芯的线径约为 0.12mm。

[attach]125917[/attach]

[attach]125918[/attach]

       早期的信号线只印有 “CELLO STRINGS" 的字样,两个单词之间的间距比较小。

[attach]125919[/attach]

[attach]125920[/attach]

       第二次生产时,名字改为 CELLO STRINGS 1,两个单词和 1 之间的距离要大一些。之所以加上个 "1" 是因为和 DC 电源线 STRINGS 2 ( 起初生产是用于喇叭线 )、喇叭线 STRINGS 3 形成一个完整的线材系列。 STRINGS 1 同样是三芯带屏蔽结构,但屏蔽层不再使用漆包线,颜色为常规的银白色。屏蔽层的改变,我想可能是为了便于屏蔽层与连接器线夹、外壳的导通,因为漆包线屏蔽层的漆层去除十分麻烦。

[attach]125921[/attach]

[attach]125922[/attach]

       第三次生产时,名字变为 CELLO STRINGS 1 UL2,字母之间、单词之间的间距都大了, 并且线身还印上了表明线径的 21 AWG ( 按照美标电缆表对照,STRINGS 单极的截面积是 0.4116平方) ,线芯和屏蔽结构都与第二次生产时 STRINGS 1 一样。
       CELLO 三次生产信号线外绝缘层都是浅褐黄色。不同之处是,前两款信号线外绝缘层有光泽,而最后产生的外绝缘层是亚光的,线身也相对柔软一些,手感比较好。

       我先后买入若干对 CELLO 信号线。有早期版的 STRINGS ,也有中期版的 STRINGS 1 ,还有后期版的 STRINGS 1 UL2。至于三个版哪个声音好一些,CELLO AUDIO 同好者们各执一词,我仔细看过了三个版的线材,其结材质和构并没有改变,只是中期和后期的屏蔽层取消了漆包线,另外后期的外绝缘层要柔软一些。它们之间在声音上究竟有多少差别,我估计应该非常小。从设计上我到倾向漆包线屏蔽层的早期 STRINGS,姑且不论声音是否好一点,起码屏蔽层不易被氧化。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4 15:0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08:49 编辑

       9月30号一早就起来了,面对无法开声的器材很是遗憾。琢磨一会,心想,是不是先找一找家里有没有能够自制公插针和母插套的材料,一会功夫还真找到了!差不多用了2-3个小时的时间,临时用的线材全部焊接完成。就这样一个一个插针和插孔的插接完毕。依次一一开启系统电源,启动唱盘,落下唱臂,国庆前终于开声啦!
       大约是从下午2点左右开机,前两小时声音不太好,但声底已经远超原来的马克和火车头系统,三小时之后,声音逐步进入状态,对 MIV 做了轻微调整,之后又听了2个小时,我只能说,太棒了!暂时就和大家汇报到这里,等待信号线插头到货焊接后再正式的试机调整,届时一定给朋友们详细的报告!
       祝朋友们节日愉快!!

[attach]125923[/attach]

[attach]125924[/attach]

作者: 巴人    时间: 2013-10-13 21:51
恭喜了,期待更好的表现和分享。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14 17:29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5-9-16 20:17 编辑

谢谢各位是我关注支持!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21 20:43
标题: 线材篇-3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08:53 编辑

[attach]125925[/attach]

       苦苦等待的 Fischer 插头今天下午终于到了,明天可以焊线啦!市面上 Cello 使用的 Fischer 插头都是银色的,个人比较喜欢黑色的特意定的。精密无比的 FISCHER 104 平衡插非常漂亮,拍几张靓照与 CELLO 同好分享。

[attach]125926[/attach]

[attach]125927[/attach]

[attach]125928[/attach]

[attach]125929[/attach]

       每只 Fischer 104 三芯插由 6 个零件组成 ( 公母一样 ) 。

[attach]125930[/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22 23:03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18 08:55 编辑

[attach]125932[/attach]

       记录下了 STRINGS 信号线的焊接全过程,与同好分享。
       Cello audio 原厂有五个长度规格的原装信号线。长度分别是 1、2、5、8、和 10 米。需要其它尺寸就要向厂家定制了。我买的 Strings 信号线几乎都不是原厂的焊接,通过低电阻测试仪测试,线阻都不一致,打开插头看,焊工都非常糟糕,漆包线的脱漆也都不干净。因为都要更换新的  插头,因此所有原来的焊接线头统统剪去,重新脱漆或焊接后的信号线再做线阻测试,结果完全对称。
      
       差不多用了6-7个小时才焊好三幅信号线,比预期的设计长了很多。大量的时间都是用在漆包线的脱漆上了,的确费事,漆包线的脱漆一次无法完成,反复多次才能把漆膜清除干净,好在焊接还比较顺利。
       顺便记录了焊线的过程,希望给 cello 的同好一点参考。

       先剥去 20mm 左右长的外绝缘皮,再去剥去白色软膜包裹层。

[attach]125933[/attach]

       信号线前端保留约 12mm 长的屏蔽层,末端去除屏蔽层。因为 STRINGS 是三芯线,屏蔽层不需要做信号回路,因此屏蔽层只要在前端接地就可以了。

[attach]125934[/attach]

       用直径10mm 长 50mm 的红色和蓝色热缩管标示左右声道。

[attach]125935[/attach]

       给热缩管加温,使其收缩。这里需要注意,前端的屏蔽层要留在热缩管的外面,以便和线夹导通接地。然后剥去三芯线的绝缘层,留出约 8mm 长的铜线头。

[attach]125936[/attach]

       由于cello strings 信号线多股的线芯都是漆包线,焊接时必须去除每股幼细铜线表面的绝缘漆,特意在化工店买了专用的脱漆剂,这样可以让线材顺利的焊接。有焊机的朋友一定会问,为何不用锡炉呢?我何尝不想省心省事,早买了锡炉恭候,待线材一到便实施操作时,反复多次,结果漆膜还是" 毫发无损 "。后经了解,漆包线分几个等级,高等级的漆包线的漆膜强度非常高,必须使用脱漆剂。Strings 就属于高等级的漆包线。

[attach]125937[/attach]

       在玻璃瓶内注入约10mm 深的去漆剂,将剥好的铜线头浸泡在去漆剂溶液里。

[attach]125938[/attach]

       STRINGS 的是高强度漆包线,按照去漆剂的说明,浸泡几分钟是不行的,漆层毫无反应,反复实验需要浸泡30-40分钟,漆层才有些软化。

[attach]125939[/attach]

       用脱脂棉棒刮擦浸泡后的铜线头,使漆层逐渐脱离铜线。这样约操作需要反复多次才把漆层完全清除干净。幸运的是去漆剂对内外绝缘层和热缩管都没有化学反应。不过去漆剂对皮肤有腐蚀,操作时最好带上手套。
       图左边是没有脱漆时的红色漆包线,右边是已经经过2-3次浸泡和去漆后的状态,要完全去除漆层需要6-7次的重复操作。焊接 CELLO 线,去漆是关键 !

[attach]125940[/attach]

       早就准备好的剥线钳和焊锡,银彩的焊锡在焊接时会散发一种淡淡香味。

[attach]125941[/attach]

       给 FISCHER 准备了 2 件一套的专用小扳手,拆装 FISCHER 104 插头就方便很多了,也不会弄花尾套。

[attach]125942[/attach]

      两处卡口的尺寸不一样,尾部是 12mm,腰部是 13mm。

[attach]125943[/attach]

[attach]125944[/attach]

      随手用热缩管包一下扳手的把柄,使用时手感好多了。

[attach]151186[/attach]

       焊接好的公母插头内芯。

[attach]125945[/attach]

       套上外壳,旋紧尾帽。OK !

[attach]125946[/attach]

[attach]125947[/attach]

[attach]125948[/attach]

[attach]125949[/attach]

[attach]125950[/attach]

[attach]125951[/attach]

[attach]125952[/attach]

[attach]125953[/attach]

       在网上看到的 CELLO STRINGS 5 信号线,不知道这个“ 5 ” # 线是几芯的,什么用途。没有查到任何厂方的资料,也没有听过 cello 玩家的丝毫信息。呵呵,十分好奇!

[attach]125954[/attach]

       总算弄清楚了, CELLO STRINGS 5 是用于在数字平衡线的。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29 16:38
标题: 线材篇-6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09:18 编辑

[attach]125955[/attach]

       完成信号线后的初步试听。

[attach]125956[/attach]

       这对 Van Den Hul MC Silver IT 单端信号线,用在唱臂至升压牛之间。

[attach]125957[/attach]

[attach]125958[/attach]

       唱放 2008 有三组平衡输入,三组输入都可以选择 MC 或 MM 。因此,无论是使用 MC 还是 MM 都需要三对 RCA-XLR 的信号线。Van Den Hul MC Silver IT 是我比较喜欢的信号线,把一对平衡版 MC Silver IT 的母插换成 RCA 端子,OK, 完成第一对 RCA-XLR 的信号线 ( 用在升压牛和唱放之间 ) 。另外两对 RCA-XLR 后一步考虑。

[attach]125959[/attach]

[attach]125960[/attach]

       这对1米长的 STRINGS (XLR-FISCHER) 是用在唱放 2008 至 SUITE 之间的。

[attach]125961[/attach]

[attach]125962[/attach]

[attach]125963[/attach]

       这对 2 米长的 STRINGS 1 (FISCHER-FISCHER) 是用在 SUITE 至 MIV 之间的。

[attach]125964[/attach]

       另外 1 对 2 米长的 STRINGS 1 (FISCHER-FISCHER) 是用在 MIV 至 PII 之间的。

[attach]125965[/attach]

[attach]125966[/attach]

       当天晚上8时40分开始接线,10分钟接插好全部线材,用唱针刷轻轻刷两下唱针,呼呼.....响了,在耳贴扬声器听一下底噪,哦,非常宁静。启动唱盘,9点钟正式开声 !

[attach]125967[/attach]

       顺手拿了ARCHIV Rosenkranz Sonaten , 这是两张一套折页装的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奏鸣曲集。一出声,Melkus 的小提琴演奏无比娇艳和滑顺,听了几十小节我一直悬着的心此刻完全放了下来!谢天谢地,是我想象的声音也是我需要的声音!!

[attach]125968[/attach]

       接下来试听的是大型作品。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在我心里是大提琴协奏曲之王,优美深邃的旋律、绚丽斑斓的配器、气势如虹规模,让人百听不厌。罗斯特罗波维奇录制的这首作品我收集的就有5个版本,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他与布尔特皇家爱乐的录音。
       新系统呈现的大型管弦乐团规模感极佳,无论是弦五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以及打击乐的位置都有精确的定位。主奏大提琴宽广的音域、温暖的鹅绒班的音色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这次试听让更加喜爱这个演绎,因为新系统对录音的水准体现的更加充分。

[attach]125969[/attach]

       M&K 的录音都有极高的水准, FOR DUKE 可以说是典型的一列。好的系统播放 FOR DUKE 可以让你身临其境陶醉其中,CELLO audio 系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听这样的音乐可以随意一些,喝一点清咖啡,呵呵,非常放松的感觉。

[attach]125970[/attach]

       经过几天的试听,新系统的综合表现令人满意。12 粒均衡器还没有调整,近期将用声级计对听音点(皇帝位)进行测试调整。喇叭线临时用的是VDH 红衣主教,有待更换 CELLO STRINGS 2 或者 STRINGS 3。 还有电源线等其他一些细节需要慢慢调整......

作者: yun0251    时间: 2013-10-30 12:48
王兄详尽报道,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真是令人流连忘返、垂涎欲滴、受益开眼!
请继续。
作者: rover    时间: 2013-10-30 12:58
回复 records33 的帖子

楼主恭喜!墙上的时钟、温度湿度计哪里淘的!
   
作者: AML1    时间: 2013-10-30 15:57
楼主如此细心,不好声都难!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0-30 16:0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09:29 编辑

[attach]125971[/attach]

      差不多所有使用 CELLO AUDIO 器材的烧友都要备一套或多套转换插,方便成品平衡线和单端线材的驳接。利用信号线拆剪下来的 FISCHER 插头和 STRINGS 线头,DIY 了几对转换插,这是第三次重新制作了,算是有了点经验,做出来有点像模像样了。

[attach]125972[/attach]

[attach]125973[/attach]

[attach]125974[/attach]

[attach]125975[/attach]

[attach]125976[/attach]

      给平衡线制作的一对公插转换插,一对母插转换插。

[attach]125977[/attach]

[attach]125978[/attach]

      另外制作了一对 FISCHER 至 RCA 转换插,虽然少用,但还是要备一对。

[attach]125979[/attach]

      2015.12.03,再次焊制 CELLO 转换插(输入转换)。这是 FISCHER 插与全金属外壳 XLR 插的安装组合,这算是 DIY “ 四代 ”  转换插了,比起以前制作的三代漂亮太多啦。

[attach]125980[/attach]

[attach]125981[/attach]

[attach]125982[/attach]

[attach]125983[/attach]

      晚饭后再接再厉,焊制一对输出转换插头。

[attach]125984[/attach]

[attach]125985[/attach]

[attach]125986[/attach]

      输出输入的转换插都有了,这就可以让 CELLO 系统连接普通平衡的其他前后级了。

[attach]125987[/attach]

[attach]125988[/attach]

[attach]125989[/attach]


作者: AML1    时间: 2013-11-1 13:20
看其贴,识其人!楼主的帖子很有叙事性,让我不懂音响的内人都能略知一二!帖子干净,简洁,图文并茂。图片,叙述详细,中规中矩。整套系统出来的声音应该也是中规中矩。楼主认真的态度以及对音响追求的执着让小弟汗颜。看了楼主的房间小弟突然有种“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感!
作者: ssound    时间: 2013-11-1 15:21
再配个白色版本的气浮控制器,就更漂亮了。
作者: AML1    时间: 2013-11-4 12:03
有机会一定到府上做客,膜拜!
作者: ljj1111    时间: 2013-11-4 14:44
以前做卡达时的线,买了脱漆剂也不好用,后来用细砂纸来打磨,那个累啊。
作者: maurice    时间: 2013-11-7 09:12
请问楼主有无试过直接利用烙铁温度将信号线的漆包线外层融化?

我上Cardas官网看过他们制作漆包线线芯的信号线视频,是先蘸松香类的物品,然后直接放进焊炉中,褪漆和上锡的过程在那一瞬间同步完成。有点像吃哈根达斯的奶酪火锅:)

楼主的成品照拍的这么漂亮,通过您的这个帖子就能相信经您调教的系统一定是声音完成度很高的系统!
作者: maurice    时间: 2013-11-7 09:13
请楼主介绍下cello信号线及喇叭线的声音走向及素质,谢谢!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1-7 17:22
标题: 电源气源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09:43 编辑

[attach]125990[/attach]

       听音室单独设立了配电箱,为了不破坏听音室的整体装饰效果,将配电箱安装在听音室门外楼梯间过道的墙上。

[attach]125991[/attach]

      松下 12 位的配电箱。

[attach]125992[/attach]

      十路三线供电,其中四路直供后级放大器,另外六路先输出至南阳台间(为了减少对音源的干扰,电源处理器材置于南阳台间),四路供电先供给阳台间的电源处理器,然后再将四路处理后的电源返回听音室。另外两路接隔离变压器。
       前端器材的电源处理设备一共有三件,两台日本产的 TA-120 POWER AMPLIFIER 再生电源,一台美国产的 Exact Power EP15A 电源处理器。
       气源系统的气泵和真空泵等都置于北阳台间,气源的开关都在气源控制器上操作。气泵设有储气罐,可以缓冲压缩机的脉冲,使气浮唱盘和气浮唱臂获得平滑的供气。

[attach]125993[/attach]

       日本产的 TA-120 POWER AMPLIFIER 再生电源,额定功率120VA,原为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检测仪器的专用电源。输出频率有50Hz、60Hz、400Hz可供选择。很多日本发烧友都在使用,效果远远优于很多音响专用的电源处理器。只是输出功率小了一些,我是用在功耗只有70VA 的 2008 唱放上。

  Rated output  120VA
  Rated output voltage  100, 120, 200 or 240V, switchable
  Line regulation  Within 0.2% for ± 10%, variation of power supply voltage
  Load regulation  Adjustable to zero
  Frequency response  45Hz to 10kHz (± 3dB)
  Harmonic distortion  1% (45Hz to 1kHz),
  3% (40Hz to 10kHz)
  Power requirements  AC100V (120, 200, 220 or 240V is also available.)
  Dimensions  215(W) X 149(H) X 451(D)
  Weight  approx. 18.7kg

[attach]125994[/attach]

       TA-120 POWER AMPLIFIER 再生电源,大尺寸精密指针电压表头非常漂亮,0-250V 无极调节。软启动,保护用电设备的绝对安全。设有过载保护电路和报警指示。多种输出接口,面板有美标插口,检修接线端子,背板有工业接线端子。TA-120 POWER AMPLIFIER 再生电源每台净重20kg。
        以前两台 TA-120 POWER AMPLIFIER 是用在 mark levinson 26s 和 25s 上,后来又用在 ML-6B 上的,效果非常好。如今给 2008 唱放供电一样出色。只可惜 TA-120 POWER AMPLIFIER 的功率小了一点,不能给 MIV 和 SUITE 使用,实在有点遗憾。

[attach]125995[/attach]

       另外一台美国产的 Exact Power EP15A 电源处理器。 EP15A 提供 8 组15安培1200VA输出插座,这足以满足前端设备数量上和功率上的需求。EP15A 的优点是没有限流设计,处理器内部容许46安培的电流通过,如果实际需要量超过,机器会自动切换成直通状态。用 EP15A 供电给 MIV 和 SUITE 余量十分充足,不过以后会考虑升级使用 PS AUDIO PerfectWave Premier 10 。

[attach]125996[/attach]

       定做的六块专用的铝合金电源插面板(阳台间一块,与再生电源的连接)。为三个器材架安装了三个 LED 照明灯,方便各设备之间线材的驳接。

[attach]125997[/attach]

[attach]125998[/attach]

       中间的一块是电源插和气源插的混合面板,两组电源插是独立于8路供电之外的,接了两个隔离变压器,专供唱盘马达、器材架照明等与音频无关的用电设备。避免干扰放大器的供电。

[attach]125999[/attach]

       气源控制器,可以操作气泵和真空泵的开启和关闭。可以对气浮转盘和气浮唱臂的供气压力分别进行静密的调整。真空吸盘一键操作,真空表显示唱片被吸附是的真空度。

[attach]126000[/attach]

[attach]126001[/attach]

[attach]126002[/attach]


作者: maurice    时间: 2013-11-8 08:26
楼主用的什么空开、漏保、墙插和墙壁埋的电线是什么品牌及规格?请分享下心得,谢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9 14:27
如此看来,ep15a还是感觉有所不足咯?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9 18:31
请教33兄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小弟没接触过这类电源产品,早几年用过几个隔离牛,实际上效果都不好,最后都放弃了。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9 22:08
祝您早日升级,一定要分享成功感受啊。cello用家的电源处理方面比较少帖子提及,我也是在观望中,呵呵。
作者: maurice    时间: 2013-11-10 11:30
楼主用的什么空开、漏保、墙插和墙壁埋的电线是什么品牌及规格?请分享下心得,谢谢!
maurice 发表于 2013-11-8 08:26


谢谢!以后如果有机会,无论是楼主来上海还是我来贵宝地,希望能当面请教与交流!



作者: 阿七    时间: 2013-11-10 13:17
严谨,认真.赞一个!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10 20:47
今天去高盈蓉桥逛逛,本想是听听他家的世霸老版小名琴,早几年听过viola推大名琴不是我的菜,却不甘心。去到却刚刚好看到两对非常新的五尺同时摆放在那。搭配cello最入门的前后级仔细听了一下,非常不错,质感细节清晰度都比四尺好,音乐味适可而止,可惜我那小庙估计容不下这尊大菩萨。另外再次确认世霸不是我的菜,尤其是cello来推的话。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11 14:20
谢谢33兄好意,不过舍下装修还有一个多月两个月才竣工,怕是没机缘了。到时候摆位调整都有排搞,等一切都已经调整得当再做打算吧,急不得。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12 09:18
是倒相箱,听起来也会含糊一点,质感会弱一些,跟老兄的五尺差很远了,不是一个档次的器材。不过音乐味方面还是不错,所以多年也没有换。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1-19 09:32
标题: 前级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5-19 10:42 编辑

[attach]126006[/attach]

       Cello Audio 共设计了四部前级放大器,它们分别是:Audio Suite、Audio Palette Preamplifier、1M Ohm Encore,还有一部无源前级 Encore
       旗舰前级放大器 Audio Suite 于 1985 年 7月正式发售,港台的给它一个昵称叫 “ 声音公寓 ”。声音公寓由主机机箱、分体电源和不同的放大模块三个部分组成。Audio Suite 设计了有各种模块,主机机箱有10 道模块插槽,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配置放大模块。不过,最简配置至少需要一个输入放大模块和输出放大模块才能发声。
       当年 Audio Suite 声音公寓各部件的发售价格分别是:
       Audio Suite 主机空机箱 ($3000美元 ),分体电源 ($3500美元);
       高级Premium P 系列包括:控制输出模块 P301 ($4500美元);平衡 MC 放大模块 P101 ($4500美元);高增益 MM 放大模块 P100 ($3400美元),地增益 MM 放大模块 P100 ($3200美元);早期的线路输入模块 P200 系列,面板的标记有 P200 CD、P200 TUNERT、P200 VIDEO、P200 TAPE ($2500 美元),中后期线路输入模块升级为 P201 ($3000美元) ;极为稀有的耳机放大模块 P500 ($?美元)
       经济型的Basic”基本模块系列有:输出模块 B301 ($2300美元) ,唱机输入模块 B100 ($1900美元) ,输入切换模块 B200 ($1500美元) 。
       在 Audio Suite 生产发售的十多年中,其型号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内部却不断的升级换代。国内外 Cello  的用户根据模块的一些重要特质进行了三代的划分:
       MK I     主电路板和小电路板、电源卡均为黄色 ( 虾玉色 )
       MK II    主电路板和小电路板为黄色,电源卡为浅绿色 ( ASR-3 和电源卡).
       MK III   主电路板为深绿色,小电路板和电源卡为浅绿色
      Cello audio 1995 年初在香港发售全绿卡的 Audio Suite 。1994 年12月31号以前购买的 Audio Suite 用户,代理可以为行货用户升级各型号模块,每个模块的零件费用是 6000 港币, 如果非行货升级的费用侧比较高,每个模块的零件费用是 18000 港币。
      Cello audio Suite 从1985 年开始生产,大概在 1997 年停产。生产的周期虽然很长,但产量确非常少。就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也没有听说过 1000 号以上的 Audio Suite 主机。

[attach]126007[/attach]

      Cello Audio Suite 参数如下:
      Output Level ............................................ Accurately calibrated in 1dB steps
      Balance Control ....................................... Accurately calibrated in 0.25dB steps
      P201 Line Module Input ............................ 2 MegOhms or 10 kOhms loading
      P200 Line Module Input ........................... 100 kOhms or 10 kOhms loading
      P100 Phono and B100 Phono Module ....... 50 kOhms loading
      P101 Phono Module ................................ 1 kOhms loading
      Audio Ground Isolation ............................ 10 ohms (Float Position)
      Gain of P200(switchable) ......................... 12dB (10k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 0db (10k Impedance - Balanced)
                                    
       ......................... 5db (100k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 18db (100k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Gain of P201(switchable) ......................... 20dB (10k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 5db (10k Impedance - Balanced)
                                   
       .......................... 6db (1 Meg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 20db (1 Meg Impedance - Single Ended)
      Main and Record Ouput ........................... 5 kOhms (Optional - 600 ohms drive)
      AC & DC Protection ................................ 10 mf (on both Main and record outputs)
      Dimensions(w x d x h).............................. 48.5 x 37 x 22 cm (Main)
                                
        ............................ 48.5, 34.5 x 10 cm (Master Power Supply)
      Weight ................................................... 22kg

[attach]126008[/attach]

       前不久打开 AUDIO SUITE ,把安装在右侧的 P301 移至机箱的中间。AUDIO SUITE 有 10 个单元的插槽,可供用户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AUDIO SUITE 的模块有高配置的 P 和低配置的 B 两个系列。

[attach]126009[/attach]

       拆下 AUDIO SUITE 所有模块和面板,可以看到机箱的 10 路插槽。

[attach]126010[/attach]

      AUDIO SUITE 机箱使的脚垫是橡胶的,与普通橡胶脚垫半天的是 CELLO 的橡胶脚垫内部有金属套环,安装脚垫收紧螺丝时不至于使脚垫变形。似乎 CELLO 的器材都是使用这个规格的脚垫。

[attach]143618[/attach]

       在二手市场购买 AUDIO SUITE 模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购买了模块后要把拆下的面板返还给卖家,以填补卖家 SUITE 卖出模块后的空缺。

[attach]126011[/attach]

       取下 AUDIO SUITE 的后背板,里面是一块聚四氟绝缘板,上面有 13 列 10 排小孔。聚四氟绝缘板的内里是 10 条约 6x6mm 的镀铑铜条,上面 2 条和最下面 2 条是信号通道,第 4-7 条是 DC 电源通道。
        
[attach]126012[/attach]

[attach]150093[/attach]

       打开 AUDIO SUITE 的顶盖(借图),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背板上的 10 条镀铑铜条,从上至下第4-7 条接有 DC 电源线。

[attach]126013[/attach]

       所以模块尾部的电路板上都有对应的 10 个带螺孔的小铜块, P301&P101 模块(借图)有2组 10 个带螺孔的小铜块,用螺丝与背板的铜条连接,信号和电源都接通了。这样的连接接触面积大,触点电阻小,安全可靠。

[attach]150091[/attach]

      每一个连接端子都是手工铆在电路板上的,功夫大了去了!

[attach]150092[/attach]

      模块的安装比较麻烦,例如 P-301 模块,接线端子有 20 个螺丝,前后面板有 8 个螺丝,大背板以及电源端子盖 8 个螺丝,拆卸安装一次 P-301 模块就要拧下拧上共计 72 个螺丝。不过这样的拆装难得有几次。

[attach]126014[/attach]

[attach]126015[/attach]

       输出放大模块是 AUDIO SUITE 必须的基本模块。P301 输出放大模块占有两个单元插槽 ( 低配置的 B301 输出放大模块也占有两个单元插槽 ) 。P-301 输出放大模块是全平衡方式工作,增益 32 分贝,输出负载等于或大于 5 千欧。P-301 有可调节电平的主输出和固定电平的录音输出端子,通过 P301 面板上的钮子开关可以在主输出和固定电平的录音输出之间选择。
       P301 输出放大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控制输出电平,电平的调节是 59 级,调节精度是 1dB。这只步进式的电位器的做工非常高级,操作手感实在太好了,国外有人首次触及这个电位器后手感时激动地热泪盈眶,也是能够理解的。

[attach]126016[/attach]

       精密的步进电位器,操作时轻盈、平滑、手感一流!

[attach]126017[/attach]

       P301 输出放大模块有左右声道平衡钮,最大调整范围是-/+6dB ( B301 输出放大模块就省略了声道平衡钮 ) ,平衡钮使用了超精密 -/+ 30 级的平衡步进电位器,0.25dB 超细的调整步进值 !

[attach]126018[/attach]

        P301 输出放大模块的裸照,借用无锡 TomC 兄的 P301 银模块图片 PS。

[attach]126019[/attach]

       P301 输出放大模块的输出端子是做工精良的瑞士 Fischer 104 平衡插座。上方是固定电平的录音输出端子,下方是主输出端子。

[attach]126020[/attach]

       还有一个很罕见,功能特殊的 P301 输出放大模块。它没有常规 P301 输出放大模块的左右声道平衡钮,取代这个位置是一个声道编辑钮。声道编辑钮在录音编辑工作中时还是非常实用的,这个 P301 输出放大模块是为专业录音室设计的版本。

[attach]126021[/attach]

        在我搜集的资料图片里,还有一个早期的 SUITE 输出放大模块,型号不详。它没有常规 P301 输出放大模块的输出电平调整钮和左右声道平衡钮,因此安装这个输出模块的 SUITE 必须和 Audio Palatte 配合使用,使用 Audio Palatte 的输出电平调整钮和左右声道平衡钮进行控制。

[attach]126022[/attach]

       输入放大模块有低电平和高电平的多种选择。低电平为唱头放大模块,高配置的有动圈唱头放大模块 P101 MC PHONO (借图)、动磁唱头放大模块 P100 PHONO。低配置唱头放大模块型号是 B100,这个模块是非平衡电路。  
       可惜的是,我的 CELLO AUDIO SUITE 目前唱放模块还是空缺,放大模块 P101 MC PHONO 还能找到,动磁唱头放大模块 P100 MM PHONO 相对比较难寻,随缘吧,相信会有那一天。

[attach]126023[/attach]

       最早期的 P101 MC PHONO(借图)动圈唱头放大模块没有金属屏蔽盒,为了提高 MC 放大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中后期的 P101 MC PHONO 模块增加了金属屏蔽盒。
       据有过 P101 使用经历的 Cello 玩家估计,P101 增益小于 60dB,因此直接使用中低输出 MC 唱头时会有增益不足的问题。设计师 Tom 在与 TAS 杂志主笔之一的 Jonathan 讨论此问题时这样说道:
Dear Jonathan.I would use the transformer in your particular case. The problem is finding one. Due to the the minute signal levels involved requires a very well shielded transformer.The nominal input impedance (" Z ") of the P-101 is about 1k Ohm. This is shunted with a .03 micro Farad capacitor. This will require modification of your P-101 to use a typical step-up transformer. With the present input "Z" of the P101 would need a transformer with an output "Z" of of 1k Ohm or less. A transformer with an output "Z" of 1k and an input "Z" of 10 Ohms would provide 20dB (10X voltage "gain" would work well. FYI: The "Z" ratio is equal the square of the turns ratio or the voltage ratio. For example transformer with with an output "Z" of 600 Ohms and an input "Z" of 6 Ohms would provide a voltage step-up of 10X and have a turns ratio of 10X. Another possibility is to use a pre-pre that has a gain settings of 12dB, 20dB, and higher.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such devices because most transformers and pre-pre(s) were designed to be interfaced with moving magnet phonon designs and as a result provide a large amount of gain. There may be some transformers that will work because the 1k input (z) of the P-101will help reduce the output enough to provide to bring the output level near to the point desired.

[attach]126024[/attach]

       输入放大模块低电平动磁唱头放大模块 P100 MM PHONO,装在 SUITE 最左边的就是  P100 MM PHONO。

[attach]126025[/attach]

        高电平放大模块高配置的型号有:P200 ( VIOEO/TUNER/CD/TAPE ) ;  后期发售的 AUDIO SUITE 高电平输入模块的型号为 P201( CD / DAT / DIGITAL PROCESSOR / AUX)。高电平放大模块有主输出和录音输出设置,非专业使用时可以将录音输出电路部分关闭,以减少干扰。低配置没有独立的高电平输入模块。

[attach]163924[/attach]

[attach]126026[/attach]

         输入放大模块低配置的低电平放大模块型号是 B100 PHONO(借图),这个唱头放大模块是非平衡电路,B100 PHONO 模块有 MC 版和 MM 版的外观是一样的,模块面板没有标注 MM 或 MC,而是在背板的输入贴有 MM 或 MC 的圆形黄色标签。

[attach]126027[/attach]

       AUDIO SUITE 还配有均衡模块,型号是 P603,这个均衡模块需要占用三个槽口。P603 的前面板上每个声道有有三个 10 圈电位器,可以在 31.5HZ ,1KHZ 和 10kHz 三个频率点进行均衡调节。 P603 模块当初定价高达 5000 美元!通常发烧友较少使用 P603 模块,而是选择 SIV 或 MIV 做均衡。据国外的 CELLO 用户说 P100 唱放模块基本是由 P603 改进而来的 。( P603 模块图片是借用深圳杜兄的 )

[attach]126028[/attach]

       AUDIO SUITE P 系列还有一个耳机放大模块,型号是 P-500(借图),这个模块非常稀有。在厂家公布的资料中也没有 P-500 的介绍,因此具体参数不详。P-500 耳机放大模块面板上设计了两个输出接口,可以同时供两个人聆听。无论是作为专业监听还是耳机发烧友,这个 P-500 都值得受用和收藏。

[attach]126029[/attach]

[attach]126030[/attach]

       AUDIO SUITE 基本 “ Basic ”  的 B 系列模块 B-301 是输出模块,只有电平调整钮和主输出/录音输出切换钮;B-200 一个可以切换 5 路音源的输入放大模块;B100 PHONO 唱头放大模块。

[attach]126031[/attach]

       B 系列的模块除了 B-301(借图)有一组平衡输出端子外,其他所有端子都是非平衡的 RCA 端子。下图是配置全套 B 系列模块的  AUDIO SUITE 背板,输入输出端子一目了然。

[attach]126032[/attach]

       Audio Suite(借图)的电源 Master Supply 是分体式设计,Master Supply 设有两组完全相同供电输出。厂家设计时是为同时给 Audio Palette 和 Audio Suite 供电。大多数的 CELLO 用户都是购买两台 Master Supply 分别供电给 Audio Palette 和 Audio Suite ( 详见 54# )。

[attach]126033[/attach]

[attach]126034[/attach]

      2015 年 10 月 14 日,为 AUDIO SUITE  购买了一块  CELLO P-201,这是一个小绿卡的 P-201。
      AUDIO SUITE  的 P 系列线路放大模块(P-200 或 P-201)只有一组 FISCHER 平衡输入,因此不能切换讯源,一个线路放大模块只能供一个讯源使用,如需切换其他讯源只有拔插输入插头,这对使用多讯源的用户很不方便,解决的办法只有增加线路放大模块数量。几个讯源就需要几个线路放大模块,使用 AUDIO SUITE 的成本还是蛮高的。

[attach]126035[/attach]

      2015 年 10 月 22 日下午返回合肥,结束了皖南黄山、景德镇一周的行程。放下行装即刻去了 EMS 取回邮件。打开邮包,漂亮的小绿卡 P-201 成色非常好!明天安装。以后切换另一唱放,就不再有关机和拔插啦的麻烦啦。

[attach]126036[/attach]

      小绿卡是指将黄卡 P-201 的稳压电源板 ASR-2 升级为绿色的稳压电源板 ASR-3。如果再把黄板的 OTA-3 板卡升级为 OTA-6 ,那就算是半绿卡了。

[attach]126037[/attach]

      晚饭后忍不住,还是打开了 AUDIO SUITE,把这个小绿卡的 P-201 安装到位。接通电源,亮了 9 个红色 LED 指示灯,非常漂亮。如果再亮 6 个 LED, AUDIO SUITE 就满载啦!明天试听新的小绿卡的 P-201。
      小绿卡的 P-201 在听感上似乎比较温润,和全绿卡的 P-201 相比,分析力和高频延伸略欠一点,瞬态和动态也然。不比较也很好了,应该知足了。呵呵。

[attach]126038[/attach]

      2015.12.31. 由于系统增加了数字音源,前级需要再添一路输入,上月底又找了一张小绿卡的 P-201。这是 2015 年的最后一天,估计明年(明天或后天 )才可以收到。 SUITE 又要拆装一番啦。

*  *  *  *  *  *  *  *  *  *  *

      2016.01.03.  本应昨天可以收到的小绿卡的 P-201 因为快递放假今天才能送件。无奈,只有静心等待啦...........10 点钟左右快递把小绿卡的 P-201 送到了。拆开包裹,这个小绿卡的 P-201 成色非常新!习惯性的拍几张照片。

[attach]126039[/attach]

      拍完照仔细看,发现这张 P-201 卡的上个用家并没有把 2 位拨码开关的增益放在 0dB / Balance 档位,2 位的信号和电源接地拨码开关也都处于 OFF 档。于是分别都按照使用手册的要求调整过来。

[attach]126040[/attach]

      现在的 Cello Audio Suite 已经有了 3 张 P-201 卡,其中一张全绿卡,两张小绿卡。还有全绿卡的 P-301、黄卡 P-101和 P-100,共计 6 张卡。设有10 道插槽的 Cello Audio Suite  已经占用了 8 路插槽,仅余 2 道啦。

[attach]126041[/attach]

      Cello Audio Suite 插卡的顺序由左至右分别是:P-201 + P-201 + P-201 + 空面板 + P-301 + 空面板 +  P-101 + P-100。

[attach]126042[/attach]

      2016.01.25. 考虑的不够周全,把唱放卡安装到了右侧,距离后级电源比较近,这样多少会受一些干扰。于是拆下所有的 5 张输入卡,把 2 张唱放卡与线路放大卡调换一下位置。顺便给先拆下的 3 张P-201 插卡拍个照。

[attach]127104[/attach]

      加上 2 张唱放卡再拍一张。

[attach]127106[/attach][attach]127107[/attach]

      重新调整安装后 AUDIO SUITE 的插卡排序是(由左至右):P-101、P-100、空、P-301、空、P-201、P-201、P-201。

[attach]127250[/attach]

      接通电源,打开所有开关,亮起了 11 粒红色的 LED 指示灯。呵呵,看着 “羽翼丰满” 的 AUDIO SUITE 好是开心!

[attach]127253[/attach]

      2017.7.14  给 SUITE 再添一张面板标示的是 AUX 的 P-201 线路输入放大卡。主板是黄卡,电源板是绿卡的,这张 P-201 算是小绿卡或半绿卡的。

[attach]166501[/attach]

[attach]166502[/attach]

[attach]166503[/attach]

[attach]166504[/attach]

[attach]166505[/attach]

      将 P-201 AUX 装入 SUITE。呵呵,还剩一个空槽了,早晚会填满的。如此下去是执着还是膨胀?呵呵......

[attach]166506[/attach]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1-19 11:48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3-11-19 11:49 编辑

现在我有五张卡,P101 201 301 200 B100可惜找不到P100和603.

作者: 阿七    时间: 2013-11-25 21:32
王老师是黑胶 大家,能否 谈谈皮带驱动与磁力驱动的声音差异?
作者: 酸草莓    时间: 2013-11-27 13:09
默默的 咽了咽口水.....
作者: 阿七    时间: 2013-11-29 11:31
没有玩过黑胶。
不知全气浮+磁驱动,跟外界的接触点只有唱针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4 07:14
标题: 均衡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9-13 07:44 编辑

[attach]126044[/attach]

       在音响设备系统计划升级目标器材是全套 CELLO AUDIO 时,首先考虑的是先购入 Cello Audio Palette 。Cello Audio Palette 是放大器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环,Cello 在 1984 年首先设计生产了 Audio Palette 。 Audio Palette 发售时间是 1985 年1月。其他器材都是围绕  Audio Palette 进行系统设计的。厂家把  Audio Palette  分为两代,即 “ Single Input Version  ” 和 “ Multiple Input Version ” ,它们分别简称 “ SIV ” 和 “ MIV ”。MIV 全绿卡版是最后期的机型,也是最难购买的。似乎是缘分,我顺利的买到了 MIV,而且状态和成色都非常好。1985 年首次发售的价格是 7500 美元,在 Audio Palette(MIV)停产时售价已增加至 25,000 美元。
       早在 Mark levinson MLAS 时期 ( 1973年 ), Mark levinson 三位设计大师之一的 Richard S. Burwen 设计的名器 Mark levinson LNP-2 前级放大器上就有了三段音频均衡的运用。20 多年后, Richard S. Burwen 将这个设计理念植入了 Cello Audio 参考系统,随后 Audio Palette 线路设计任务交到 Cello 的工程部副总裁 Tom Cloangelo 手上,于是诞生出了一代名器 Audio Palette 。Audio Palette 最初是用于录音、母带制作以及监听专业方面。Audio Palette加上电源共使用超过6,000个零件,其中有 48 个分立元件的 A 类推挽式放大器,9 个特别定制的 59 档步进电位器。CELLO 厂家产品手册中直言 “ The Audio Palette is an equalizer of extremely high quality design,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      Audio Palette 与其他 Cello 器材一样,也经历了数次的设计改动。如今,“原始” Cello Audio 公司已不复存在,但 Cello Audio 的这些器材依然为爱乐人所追喜爱,成为音响器材中永恒的经典。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传奇的 Cello Audio Palette。
            
       Cello Audio 称第一代 Audio Palette 为 “ Standard Version ” ,这个 “ 标准版 ”  Audio Palette 由主机和分体电源组成 。

[attach]126045[/attach]

       Audio Palette 的面板上共有 12 个钮。Cello 的同好给它一个昵称叫 “ 12 钮 ” 。

[attach]126046[/attach]

[attach]126047[/attach]

[attach]126048[/attach]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前两个钮是输入电平控制钮。控制钮有两个用途:第一是平衡控制,以调整右声道输入电平的误差,调整范围 +5dB /-24dB, 调整精度为0.5dB。第二,提升或降低输入电平,弥补增益不足或电平过高引起的的过载失真。

[attach]126049[/attach]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三个是相位钮,这个钮可以实现两个声道任何一种相位错误输入的纠错,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attach]126050[/attach]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四个是均衡工作状态选择钮," IN " 是处于均衡工作状态, “ OUT ” 是让均衡旁路,“ BLEND ” 是均衡处于默认的 “ 混合 ” 状态,混合状态的低频会略厚实一些。

[attach]126051[/attach]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五个是监听输出电平控制钮,通常监听输出电平都是额定的,可以调整的监听输出电平不多见,使用时具有一定的方便性。第六个是 Audio Palette 输出电平调整钮,Audio Palette 具有将近 12dB 的增益,Audio Palette 输出电平调整可以和前级 Audio Suite 的电平调整进行配合使用。厂家推荐 Audio Suite 的电平设置在 0 至 -6dB 之间,然后由 Audio Palette 调节控制放大器的最终的输出电平。

[attach]126052[/attach]

       Audio Palette 下面一排是六个频率点的调整钮,这六个频率点分别是,15Hz,120Hz,500Hz,2kHz,5kHz,25kHz。Audio Palette 的六个频率点是经过经过精心研究的确定的,六个频率点的调整范围与精度也有所不同。

[attach]127835[/attach]

      15Hz,调整范围 ±29dB,调整精度为1dB;120Hz,调整范围 ±14.5dB,调整精度为0.5dB;500Hz,调整范围 ±6dB,调整精度为0.25dB; 2kHz 调整范围 ±6dB,精度为0.25dB;5kHz 调整范围 ±12dB, 调整精度为0.5dB;25kH 调整范围 ±24dB,调整精度为1dB。从 MIV 6 个频点调整幅度我们可以看到,中频端调整的幅度比较小,而高低两端相对调整幅度较大,这也符合人耳的 loudness 等响听觉曲线。
      在 6 个频点中, 15Hz 和 25kHz 两个频点是针对专业录音领域设计的。 15Hz 的调整,对于处理低频轮廓不清晰是有效的。 25kHz 是人耳可闻频域之外的频率,但在大型交响音乐复杂频谱中包含有 25kHz 左右频域(主要是泛音),这个频域声压级非常低,录音时很容易衰减,25kHz 频点的调整可以有效的防止这个频域的丢失。这个频域最终会体现在声音的质感和光泽上,影响着自然混响时间,以及录音空间的宽度和纵深感。
      MIV 15Hz 频点在 5 尺或 7 尺上的调整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因为 5 尺或 7 尺低频单元频域有限所致。如果在 15 吋或更大的低频单元,相信  15Hz 频点会有更好的作用。25kHz 频点在 5 尺或 7 尺上的调整效果非常出色,D21/2 高频单元 42kHz +/-2dB 的超高频率为 25kHz 频点调整提供了宽阔的频域。

[attach]126053[/attach]

[attach]126054[/attach]

[attach]126055[/attach]

[attach]126056[/attach]

[attach]126057[/attach]

[attach]126058[/attach]

       在 Audio Palette MIV 面板上除了 12 钮和一个红色的 LED 指示灯没有其他如何操作键钮。12 钮中有 3 个是切换开关 ( 相位选择;旁路通断;输入选择 ) ,其他都是步进电位器。这 9 只步进电位器的步进级数由 40 级至 59 级,市面上成品步进电位器最高步进级数为 24 级,无法满足 Audio Palette MIV 设计需求。CELLO AUDIO 只有委托康乃狄克州的一家很有名的 F.J.Weidner&Sons 精密金属加工公司所定制 ( 这家公司在 Mark Levinson MLAS 时期就有合作 ),这些精密细致的旋钮都是用高等级无磁不锈钢车制而成,旋钮上的刻度值其达到了 0.001 英吋的精度。步进电位器的内部由 4 块板子构成,电位器上下面是 2 块经过研磨后镀上镍的铜块,上面的 1 块刻有 60 个均分的沟槽,这些沟道是电位器旋转时的定位槽。2 块铜板中间安装有 2 层线路板 ( 只有输入电平调整钮是单层线路板 ),板子上的的铜箔镀银后再镀金,然后以手工銲上两组 59 粒 1‰ 精密金属膜电阻。这个步进电位器的触点是用白金和钯的合金材料做成,不仅具有极低的触点电阻,而且使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非常高。步进电位器的轴和滚珠轴承采用的都是高精度无磁不锈钢。如此先进设计、高端材料和超级工艺制作出这样完美的步进电位器,测试二声道的误差只有 0.1dB !  这是个很惊人的指标,通常电位器的二声道误差都在0.5dB 以上,甚至更高。由此可见 CELLO Audio 在 MIV ( 包括 SUITE )上的这些步进电位器投入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attach]126059[/attach]

[attach]126060[/attach]

       Cello Audio 称第一代 Audio Palette 为 “ Standard Version ” ,这个 “ 标准版 ” 的 Audio Palette 只有一组平衡输入和一组平衡输出。在 DC 输入端子的两边有左右声道的监听输出接线端子。

[attach]126061[/attach]

       这是 “ 标准版 ” 的 Audio Palette 背面,右侧上下的两个 Fischer 母插口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输入。右下角内侧的工业接线端子是左声道监听输出。

[attach]126062[/attach]

       Audio Palette 背面的右侧上下的两个 Fischer 公插口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输出。左下角内侧的工业接线端子是右声道监听输出。

[attach]126063[/attach]

      这是日本人在 SIV 底板上贴的标签,电力功耗是 100VA。作为晶体管前端设备,100W 的耗电不小了。第一代的 Audio Palette 主机和电源的机箱顶部都没有设置散热孔。只是用铝合金箱体散热。

[attach]175575[/attach]

        厂家为了 Audio Palette 早期和后期版本的区别,称第一代为 “ Single Input Version ” 。这个 “ SIV ” 版的 Audio Palette 也有早期和后期之分,后期的 “ SIV ” 增加了一组 RCA 主输出 (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 ),同时监听输出也增加了一组,并且把工业接线端子 改为 RCA 接口 。

[attach]126064[/attach]

       Audio Palette 第二代为 “ Multiple Input Version ” 。这个多路输入的 “ MIV ” 版的 Audio Palette 与 “ SIV ” 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入端增加三组 RCA 端子。“ MIV ” 的主输出有过两个版本,一个是两组输出都是 Fischer 平衡端子,还有一个是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当然,内部电路板也是分早中晚期,就是早期的虾玉色电路板,中期的小绿卡,后期的全绿板。

[attach]126065[/attach]

       “ MIV ” 的主输出有过两个版本,早期的两组输出都是 Fischer 平衡端子。

[attach]126066[/attach]

       晚期的是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其实我更喜欢两组 Fischer 平衡端子。 两个版本,内部电路板也是分早中晚期,就是早期的虾玉色电路板,中期的小绿卡,后期的全绿板。

[attach]126067[/attach]

       Audio Palette “ MIV ” 面板上排的第五个钮由 “ SIV ” 的监听钮改为了输入选择切换钮。“ MIV ” 输入选择的切换钮有4档,对应四组的输入。

[attach]126068[/attach]

       Audio Palette 第二代也是分早和晚期,早期的内部电路板是虾玉色电路板,后期的全绿板。Audio Palette 与 Master Supply 共使用了的 6000 多个元器件,Audio Palette 内共有 48 组 A 类放大电路, 每个元件都经过极其严格筛选。日本 STEREO SOUND 腾见洋一在一篇评述 MIV 的文章中说道 Audio Palette  “ 相当于 5 台放大器 ”  ( 意指前级放大器 ),成本之高可以想象。
       通过均衡电路和旁路均衡电路的试听比较下 ( 在 6 段均衡都不做调整的情况下 ),几乎听不出音质上的变化,音频信号通过这么多元器件和电路后音染几乎为零,着实令人佩服 !
       有不少人说,接上 Audio Palette 不调整均衡也会好声 ( 声场更好、更厚声等等 )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件好的器材应该是透明无染的,当然任何器材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透明无染,只能相对说 “ 染 ” 的最小最少而已。过去我们不喜欢使用均衡器的原因正是因为均衡时 “ 有染 ” ,  Audio Palette 之所以让人喜爱也正是它的 “ 无染 ” 或 “ 极低染 ” 。
  
[attach]126069[/attach]

[attach]126070[/attach]

       DC 电源线的连接方式虽然传统,但可靠性非常高,同时可以使用提供较大的电流的电缆。

[attach]126071[/attach]

       Audio Palette 的分体电源 Master Supply 和 Audio Suite 的分体电源 Master Supply 是完全一样的,详见 Master Supply。

[attach]126072[/attach]

       为了给 MIV 配置再生电源对 Master Supply 做了功耗测量,测试结果令人吃惊,一部 EQ 的功耗竟然达到 195VA 。测试时的市电电压为 235V,MIV 的工作电流达 0.83A。难怪分体电源内的变压器设计的达 369VA。

[attach]126079[/attach]

      MIV 的功耗比第一代大了近一倍。因此主机和电源的箱体顶板底板的后端都开有对流的散热孔。在日本有人为 MIV 定制散热更好底板和顶板,前后端都有散热孔。

[attach]198138[/attach]

[attach]198137[/attach]

      以下是我的 Audio Palette MIV 的照片。丰富而实用的功能,科学合理的频点设置,精密细致的调节特性,使得本机达到了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attach]126080[/attach]

[attach]126081[/attach]

[attach]126082[/attach]

[attach]126084[/attach]

[attach]126085[/attach]

[attach]126086[/attach]

[attach]126087[/attach]

[attach]126088[/attach]

[attach]126089[/attach]

[attach]126090[/attach]

      2015.9.22. 前几天收到了定购的 FISCHER 104 公母插座,有时间就要把 MIV 的输入和输出的 RCA 端子都更换一下。输出肯定没有问题,输入要待打开机子看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更换。

      准备把 Palette MIV 的输出端子板送工厂把主输出的 RCA 安装孔扩为 Fischer 104 的平衡插的安装孔(和左边的安装孔一样)。这样 Palette MIV就获得了 2 组平衡输出,这为驳接双 F-25 单声道电分提供了双输入的条件。

[attach]172773[/attach]

      2017.12.09.   买了FISCHER 104 插座差不多有两年了,最近才抽空把 MIV 输出端子的小背板送厂里加工了一下,把原有的 RCA 输出改为平衡输出( FISCHER 104 公插座),这样就有了双平衡输出。同时 RCA 的接地垫片也截掉一个孔。下图 1 是未加工前拍的照片,下图 2 是加工后拍的照片。这两天抽空把板子插座焊好装好,就可以再听 MIV 接入系统的声音啦!

[attach]172774[/attach]

[attach]172714[/attach]

[attach]172716[/attach]

[attach]172770[/attach]

      不知道为什么,CELLO 所有的 FISCHER 平衡插座都是逆时针 90 度安装的,从新买的输出插座(带有红点)可以看到插座安装的方向。

[attach]172748[/attach]

      安装上录音输出的两个 RCA 端子,明天就可以焊接装机啦。

[attach]172779[/attach]

      早些年在浏览 LP 复刻版的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一张 DGG 的罗德里格的竖琴协奏曲 LP(我有这张大花和红头大花的二版和头版唱片,演绎和录音一流! )复刻版的封面上有个标签,标签上似乎有个非常熟悉的 LOGO,定神一看是 "CELLO"!原来这张DGG 罗德里格的竖琴协奏曲复刻版唱片使用 CELLO 系统制作的!于是保存了这张图片。今天给 MIV 的输出端子板拍照时不知何故想起这档子事,于是在文件夹中找出图片上传于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attach]172763[/attach]

      焊接安装好了两组平衡输出的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attach]172810[/attach]


作者: 清风明月    时间: 2013-12-4 15:08
在音响设备系统计划升级目标器材是全套 CELLO AUDIO 时,首先考虑的是先购入 Cello Audio Palette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12-4 07:14


成色完美全绿版的极品啊!


作者: wagner01    时间: 2013-12-12 21:22
本帖最后由 wagner01 于 2013-12-12 21:24 编辑

王老师对音响、音乐的执着令人钦佩,深厚的器材功底更是令人叹服,期待近期能有机会前往名山拜聆仙音。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19 08:2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1-25 17:06 编辑

[attach]154004[/attach]

      Audio Palette 的分体电源 Master Supply。 Master Supply 的面板除了一粒红色的 LED 指示灯以外,没有操作部件。电源开关设在机箱的背后。

[attach]153994[/attach]

      Master Supply 电源提供+/- 30VDC 通过五芯 DC 电源线连接主机 ( Audio Palette 或 Audio Suite  )。+/- 30VDC 的电压在通过模块的稳压电路进一步调节到+/-25VDC 供音频电路使用。

[attach]153996[/attach]

      Audio Palette 的分体电源,有两组输出供电,厂家设计时是可以同时给 Audio Palette 和 Audio Suite 供电。

[attach]153997[/attach]

      靠近左侧的黑色圆钮是推拉式的电源开关,这个电源开关是空开,机器故障时圆钮就会自动弹出切断供电。刺猬牌电源牛的直径差不多有15cm,占了整个电源的一大半重量。

[attach]153998[/attach]

      早期的电源牛功率小一些,后期的电源牛功率达到了 379VA。

[attach]153999[/attach]

       Master Supply 电源提供 ±30VDC 通过五芯 DC 电源线连接主机 ( Audio Palette 或 Audio Suite  )。±30VDC 的电压在通过模块的稳压电路进一步调节到 ±25VDC 供音频电路使用。

[attach]154001[/attach]

      为了给 MIV 配置再生电源对 Master Supply 做了功耗测量,测试结果令人吃惊,一部 EQ 的功耗竟然达到 195VA 。测试时的市电电压为 235V,MIV 的工作电流达 0.83A。难怪分体电源内的变压器设计的达 369VA。

[attach]154002[/attach]

[attach]154003[/attach]

      Audio Palette SIV 或 MIV、Audio Suite 使用的是相同的电源 Master Supply,Master Supply 电源内部可以通过跳线设定 AC 100V、120V、220V、240V 的输入。下图是 Master Supply 电源 AC 输入的跳线表,希望能够给 Cello 同好有所帮助。

[attach]154000[/attach]

      和 Performance II 同时给 SUITE 和 MIV 配了 DC 电源线接线端子的螺丝。

[attach]175496[/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21 16:36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9-4 07:50 编辑

[attach]154005[/attach]

      CELLO AUDIO 1986 年6月推出了旗舰参考级放大器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是单声道、分体电源的四件套设计。这样的设计制作在当时是极为奢华的,30 多年过去了,如今四件套设计的功率放大器仍然是寥寥无几。
      翻阅 CELLO Performance 放大器的使用手册,厂家在对 Performance 的介绍中叙述道:Congratulations on choosing thePerformance Amplifier. Your unithas been individually hand-madefrom the finest parts and materials.The Performance Amplifier utilizesproprietary Cello circuitry thatrepresents the true state-of-the-art inaudio electronics and is designed toperform to specifications for decadesof musical enjoyment.Performance。的确如此,拥有 Performance Amplifier 可以几十年安心的聆听欣赏优美的音乐。

[attach]154012[/attach]

      Performance 的分体电源和放大器之间用了 8 线电缆连接(这个连接线是用 STRINGS 2 制作的),供电电压 +/-80V。 Performance 的电源的保险管是 7.5A,放大器的保险管是 15A。

[attach]168975[/attach]

      厂家配给的这对 8 芯电源线长度是 3 英尺 3 英寸,近 100 公分。我观察发现,大部分用家都是把放大器直接叠放在电源上。我觉得还是分开放置为好,会减少一些干扰。

[attach]168976[/attach]

      很多人不太接受或者不习惯 CELLO 这样的接线方式。其实这样的工业接线端子方式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只是接线时要倍加小心,不能接错线序,不然后果是会非常悲壮的哦!

[attach]176483[/attach]

       Performance 共有三代产品,第一代 Performance, 第二代Performance II ,第三代Performance III 。第一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比较好区分,第二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于 1992 年推出,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又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从外表比较难区分,我们可以通过外部和内部的一些特征来仔细辨别。早期的 Performance II 是虾玉色电路板,黑色面罩的散热风扇;中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是绿色电路板,黑色面罩的散热风扇;晚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是绿色电路板,散热风扇的面罩银色金属过滤网。第三代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标签的非常少见,其实第二代后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就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据台湾 CELLO 同好说 1500# 以后的,银色的散热风扇面罩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就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厂家没有给所有的第三代更换 “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 标签(主观猜测,可能第二代的标牌没有用完)。据香港 CELLO 玩家说 1700# 以后的标牌都是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可惜没有机会亲眼看见过 III。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Ⅱ当年的售价约为27万港元。我有幸买到的这套编号近1700号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放大器是银色风扇全绿卡是最后期的版本。(内部图片是借用的,是中期的绿板版)

      下图是第一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的标牌。

[attach]154006[/attach]

      第二图是第二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标牌。

[attach]154007[/attach]

      第三图是第三代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I 的标牌,这是在网上搜寻的图片。

[attach]154008[/attach]

       Performance Amplifier 厂家给出的参数是:8 Ohms Rated 200 Watts;4 Ohms Rated 400 Watts;2 Ohms Rated 400 Watts。实测时在 8 欧姆负载时输出功率达到了 260W,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经过改良,最重要的是对电源变压器和扼流圈减震做了更进一步的改进。机内全部的配线更换为聚四氟乙烯包裹的大直径高品质线材。同时将机内电路中所有电阻、可变电阻、电容等原件都更换为更高级品,其中还有一些原件是新增加的,一些原件调整了参数。这些改进不仅提高了音质,也增加了输出能力。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共使用了 96 只金封功率管,每个声道的 48 只功率管中 8 只用于驱动级,40 只为输出级放大。实际测量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输出达到了 360W。如此大的差异是令人吃惊的 ! 以下是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技术参数。

[attach]154009[/attach][attach]154010[/attach]

      早期和中期的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功率放大器的散热风扇都是黑色外罩。

[attach]154011[/attach]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大概在 1500# 左右之后使用的是银色外罩。银色外罩与银色机身视觉上比较协调,黑色外罩对比太过强烈。

[attach]154013[/attach]

      Performance 和早期的 Performance II(1000#之前)内部布线使用的是 STRINGS 2,线径相对说不够大。

[attach]154014[/attach]

       10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内部布线改用的是 STRINGS 3,线径增大数倍,这为功率管提供了更加充足的电流。下图是 10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内部配线。

[attach]168061[/attach]

      下图这台 Performance II 的前驱动板已经使用了绿板,这是黄板过度到绿板的最初机型。

[attach]168062[/attach]

      Cello 的器材总是不声不响的不断地在改进,1500# 之前的 Performance II 放大器的主板已经改为绿板,但背板还是黄板,电源的 PCB 板也还是黄板。

[attach]168127[/attach]

      1500# 之后的 Performance II 放大器的主板、背板以及电源的 PCB 板都是使用了绿板,这就是所谓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

[attach]154015[/attach]

      Performance II 电源非常充足,每声道使用了四个“大水塘”,每只 47000uf,两个声道共计 37.6 万微法!

[attach]154016[/attach]

[attach]154017[/attach]

[attach]154018[/attach]

[attach]154019[/attach]

[attach]154020[/attach]

[attach]154021[/attach]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里的变压器没有采用多数厂家常用环形牛,而是选用传统 E 型变压器。我们知道, E 型变压器比环型变压器音色好的多,Mark levinson 在产品宣传时也提及过这一点。E 牛好声但效率不够高,而 CELLO 选用的 E 型变压器硒钢片是特殊材料制做的,具有超导电功率,效率是普通硒钢片的 3-4 倍。这样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里的电源牛不仅具有好的音色,而且还有源源不断动力。

       有港台的用家说早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E 牛会有微微的哼声,不知是否属实。后来得知,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供电电压一定要设定准确,实际市电电压如果高于设定电压就会出现哼声。比如,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机内电压设定在 AC 220V,而市电电压是 230V 或更高时就会有轻微哼声,将机内电压重新设定为 240V,哼声立刻消失。中后期的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改进了牛的质量并在机箱内粘贴阻尼材料,电源工作的更加宁静。

[attach]154022[/attach]

       另外通过上图和下图可以看见,早期的电源机箱内是没有粘贴如何东西的。而中后期的电源机箱内的底板和两侧粘贴了和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内的相同的物质。 这种 3.5mm,绿豆糕色的板材是一种特殊的材质,据说是航天飞行器外层的隔热材料,粘贴这种材料可以高效的阻尼震动。

[attach]168111[/attach]

      有过 mark levinson No.20.6 使用经历的朋友都知道,A 类放大器的热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到了夏日,如果不开空调,开机10分钟后定会让你汗流浃背。从放大器内部看,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功放管数量是 No.20.6 的 2 倍,产生热量应该比 No.20.6 更大,而实际触摸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的机身,温度缺远远低于 No.20.6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采用了专业功率放大器常用的主动式风扇的散热方式,散热效率非常高。

       风扇的噪声在专业机房里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风扇的噪声在 Hi-Fi 室内却是一个问题,为了降低风扇的噪声,CELLO 的设计师为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做了精心又巧妙的设计,使得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风扇噪声接近静音。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开机瞬间的风扇噪声稍大,1-2 秒钟后噪声即刻转为安静。通过测量,原来风扇启动时的电压是 230V,1-2 秒钟后电压降为 110V 。风扇上标注的额定工作电压也是 230V ,当电压降低后,转速降低,因此噪声也随之降低。风扇与机箱是通过一个橡胶框进行连接安装的,微小的震动进一步被橡胶阻尼化解。在距离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一至二米以外,风扇的噪声几乎就听不到了,但不安分的心理驱使我去买了几个品质更高的德国和日本的散热风扇,很快更换安装好新的风扇,满是欢欣的开机之后,没有想到风扇竟然 “拒绝” 工作!  换回原装风扇一切工作恢复正常。原来,原装风扇有着非常高的灵敏度,属于宽电压特种风扇,即使电源电压降至 80V 风扇仍然可以工作,而其他普通风扇都不具备这一特性,通常在电压降到 150V 以下就 “ 罢工 ” 了。

[attach]168971[/attach]

       千方百计不断地寻找,终于购买到了若干只原装风扇。这个型号已经停产多年,风扇牌子是美国的 Globe Motors, 型号为: A47-B15A-23T1-000 。厂家的资料标明,这个风扇容许在 -10° to 70°C 环境温度下连续工作, 在 25°C 的情况下使用,最少也有 50000 小时的寿命。呵呵,有了备用风扇,也就可以长久安心的使用 Performance Amplifier II 听音乐啦。

[attach]154023[/attach]

[attach]154024[/attach]

      CELLO Performance Amplifier 不知何故每声道提供了 4 组喇叭输出端子,按说 3 组也足够用了。

[attach]163795[/attach]

      上图和下图是台湾 CELLO 用家使用 2 套 Performance Amplifier 桥接驱动 7 尺的背面接线的场面,用了 6 对 STRINGS 3 喇叭线,呵呵,好是壮观!

[attach]163796[/attach]

      2017.09.12 当然幻望着再收两套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虽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可能性极小,另外价格也是太高。再说,驱动低频单元也未必非要用绿卡  Performance II。因此计划用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应该说是理智和实际的选择。
      近日遇到一套 10XX# 成色很不错的 Performance II,立即收下。周末可以进行三路电分了。两套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分别高音和中音单元,这套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推低频单元。

[attach]168053[/attach]

[attach]168054[/attach]

[attach]168052[/attach]

      备好两年之久的金嗓子 5000Hz 插卡组件终于要 “登场 ” 了!

[attach]168059[/attach]

[attach]168060[/attach]

      2017.09.16.  新收入的一套黄卡 Performance II 已经试机,工作一切正常。在环境温度摄氏 26 度的情况下连续工作了 8 个小时后,手触放大器机身其温度不热,再试出风口,温度也然。于是估计这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可能偏低。打开机箱先对 Performance II 机内的灰尘进行清除,清洁后的 PCB 板看上去似乎没有修磨过痕迹,

[attach]168308[/attach]

[attach]168309[/attach]

首先对偏流电压进行测量,偏流值的确小了,平均只有 140mV 多点,与额定 VDC 180mV(也有说是 200mV) 低了近 40mV。


[attach]168390[/attach]

      调整偏压前也对整机功耗进行了测量,实际测量的整机静态功耗只有 341VA,低于厂家标注功耗 400VA 不少。

[attach]168388[/attach]

      取万用表调整偏流电压至 190mV(平均值),一会功夫机器的温度就慢慢上来了,用手感靠近散热风口,感知温度与前两套全绿卡的 Performance II 的几乎差不多了。

[attach]168391[/attach]

      同时对整机的静态功耗再行测量,结果比厂家标注的 400VA 要高了一点。CELLO PII 使用的是摩托罗拉的 15024/15025 功率管可耐温 130 摄氏度,超 PII 厂家设定的功率管工作上限温度70摄氏度,超过设定温度时,装在散热器上的温度传感器就会指令自动关机。

[attach]168392[/attach]

      2017.09.26  为了精确的调整 PII 的偏流电压,购置了日本 HIOKI 高精度的 5 位半的台式数字万用表和 HIOKI 的高精度功率仪。从之前偏压调整后的静态功耗看,偏压值 180mV 应该是准确的,后又咨询了当年 CELLO 香港代理公司的维修师傅,证实了 180mV 偏压值是标准的。这个周末有时间的话就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重新统一调整一下。

[attach]169036[/attach]

[attach]169046[/attach]

      2018.01.25.  Performance II 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原厂的是一字螺丝,一字口很多都花了,表面也有些些氧化。Performance II 的 DC 电源线的接线端子和喇叭端子是一样的规格,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定了一些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CELLO 所有螺丝都是英制的,新订购的是内六角的螺,要去买对应的英制的内六角扳手才能安装。另外也给 SUITE 和 MIV 买了 Master Supply DC 电源线接线端子的螺丝。螺丝的规格要比 Performance II 喇叭输出端子的螺丝小一号。

[attach]175495[/attach]

      2018.02.25.  乘着春节期间有点闲时,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和中点电位仔细的调整了一下。 下图左下方的白色方框内的多圈微调电阻是调整偏压的,右上方白色方框的微调电阻是调整中点电位的。

[attach]176452[/attach]

      先把中点电位测试了一下,三对 Performance II 的数值不等,都在 4mV-80mV 范围内。

[attach]176430[/attach]

      先对中点电位进行初调......

[attach]176431[/attach]

      然后在对偏压进行调整。调整中发现,黄卡的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厂家设定在 180mV,而后期绿卡的设定在 200mV。难怪绿卡的温度要比黄卡的高。

[attach]176436[/attach]

      考虑到使用电子分音,决定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的偏流电压都调整为 180mV,已获得统一的增益。

[attach]176437[/attach]

      偏压调整后再对中点电位进行细调,获得了超低的 0.01mV。调整中始终把对每一台 Performance II  的功耗进行监测,结果黄卡的一套 PII 功耗为 430VA,两套绿卡的功耗 均在 460VA。
      调整三套 Performance II  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虽然有些疲劳,但是非常开心。经过细致的调整, Performance II  在对称特性、细致度、聚焦以及声场深度方面都有一定改善。

[attach]176433[/attach]

      2018.02.27. 购买了一些美国 SPRAGUE 红头思碧 5.6UF/250V  电解电容,用电容表逐一测量,实际电容值都在 7.2-7.6uf 之间,这正合适替换 Performance II  驱动板上的一对 6.8uf/150V 的小电容。

[attach]176633[/attach]

      2018.03.05.  昨天终于把三套 Performance II 都接入了系统,当然要先把金嗓子的 5000Hz 的分频卡接好。

[attach]176850[/attach]

      墙插每边只给后级放大器设置了两个插座,现在三路无法接电,只有先买个一转二的电源线转接头将就一下了。

[attach]176851[/attach]

      左声道的三路放大器和分体电源。

[attach]176849[/attach]

      右声道的的三路放大器。

[attach]176867[/attach]




作者: zcm9    时间: 2013-12-21 17:26
音响中的精品,声音与艺术的结合,真是美的享受。
作者: MJL988    时间: 2013-12-22 06:41
严谨。虽然没有听过王兄器材的声音,我认为他的系统应该是比较平衡的声音。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24 15:11
标题: 扬声器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9-18 18:59 编辑

[attach]125828[/attach]
   
        CELLO Stradivari Master ( 后简称 CELLO Strad Master ) 扬声器抵达听音室已有一个季度了。系统在不断调整之下,CELLO Strad Master 的逐步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霸主姿态。这是一对让人“一见钟情”,完全不会再有更换欲望的超级扬声器!
        记得第一次聆听 CELLO Strad Master 是在三年前的事情,深圳拖鞋老弟的一对 5 尺给了我这个机会。简陋的 LP 系统,播放了一张又是 N 次版的西班牙压片大卫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尽管如此,CELLO Strad Master 仍然呈现出精准的声线和形体,极佳空间和难得一见的像真度让我怦然心动!此刻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CELLO Strad Master 一定是我后半生的扬声器终极选择!
        如此武断的肯定 CELLO Strad Master 本非偶然,作为 mark levinson 簇拥,早已是认可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品质。Thomas P. Colangelo 是一位居于幕后的音响设计大师,在他从业的三十年多中,设计创造的音响器材从 Mark Levinson Audio System 以至 Cello Audio 系统早已成为音响史上的经典。他早期的杰作 mark levinson ML-6B 和 mark levinson ML-2 至今仍然是 hi-fi 放大器的标杆!Cello Audio 的年代,是 Thomas P. Colangelo 巅峰时期,Thomas P. Colangelo 与 Paul Jayson 再次联手设计制作了 Palette MIV 均衡器、Audio Suite 控制放大器、Performance 功率放大器以及 Stradivari Grand Master、Stradivari Master 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系统一经问世即成为音响极品中的极品。随着 Cello audio 公司的解体转让以及 Thomas P. Colangelo 不幸离世,这些 Cello Audio 器材已经成为 “ 绝响 ”。和 Thomas P. Colangelo 合作多年的 mark levinson 曾这样说道:“ 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 Colangelo ”,“ Colangelo 是一个梵高式天才, 为人们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音响。但总是那么踏实、忠诚和谦虚...... 。“
        今天能够拥有和使用 Cello Audio 的全套器材,实感三生有幸。这也算是对 Thomas P. Colangelo  大师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吧!

[attach]125829[/attach]

         Cello audio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音响公司,20 年前,美国人把东西海岸音响公司的风格分为:明朗、豪放的西海岸声;内敛、厚重的东海岸生。 Cello audio 当然属于后者。其实,现在东西海岸的风格都有所变化和相互融合,差别在逐渐减少。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是典型的东海岸声,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弱电平时,演绎的细节极为丰富,绝不会出现 “ 曝光过度 ” 的白化现象。毫无污染,清澈透明的空间,大场面、大动态时既不压缩又不张扬,声场极其稳定。声压级瞬变的情况下,乐器比例保持不变。 CELLO Strad Master 的这些特质非常难得,体现了扬声器的最高标准。
       1644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大师,“ Stradivari ” 这一名衔标志着弦乐器的最高水准之一。Cello Audio 公司 1991 年推出以意大利名琴 Stradivari ( 后缩写 Strad ) 为名的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用 “ Stradivari ” 来为其扬声器命名其用心可见一斑。
       1991 年 9 月超级旗舰扬声器 Strad Grand Master 率先问世。立刻引起世人的瞩目。Cello audio 的粉丝们给这个高达 220cm 的巨无霸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7 呎 ”。同年 11 月又推出次旗舰 CELLO Strad Master , Cello audio 的粉丝们同样也给这个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5 呎 ”。5 呎有了 7 呎的经验之后又做了一些改进。
       早期的 CELLO Strad 系列扬声器使用喇叭的单元全部是由 AR 特别定制的。 AR 单元,声音委婉柔美,唯美有余而动力不足,两级延伸也有所欠缺。 CELLO AUDIO 针对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后期放弃使用 AR 单元,改用了丹拿单元,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标志着 Cello audio 要向极品级扬声器领域进军。

       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和分析一下 CELLO Strad Master 的扬声器吧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吧。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采用了专业扬声器的垂直线阵列设计,这一方式就是把单元垂直紧密排列,线阵列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的拓宽高频和中频垂直方向的指向性,提高声压级,降低高频的衰减。线阵列的另一个优点是:均分荷载,使得每个单元负担大大的减轻了,以致每个单元始终都工作在低失真的线性的状态。失真度大幅度的降低,在播放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时动态的表现极为轻松自然。
        CELLO Strad Master 每只扬声器有着净重 100 多公斤的超重箱体,箱体是高密度板制作的,密度板的厚度是 27mm,整个箱体分有四个密封的腔室,隔层板使用环氧树脂粘接,并有加强筋加固。整个箱体刚性非常好。

[attach]125830[/attach]

       中高音一个腔室,这个腔室比较大,差不多占整个箱体的 60%;往下是低音单元各自独立的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容积经测量约 43升,腔室中填充吸音棉约 0.5kg;三个安装单元的腔室内壁都贴有 3.5mm 厚,绿豆糕色的板材,这种特殊材质的板材据说是航天飞行器外层的隔热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抑振作用。这种涂层可以隔热和高效的阻尼震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 CELLO Strad Master 发声时箱体能够稳如泰山,保证每一个单元的音圈活塞运动时始终不会产生谐振和偏移轴芯。
       箱体最底部有一个约20升的腔室,里面灌满了配重物料(铅粒?),难怪箱子那么沉重!

       CELLO Strad Master 是密封式音箱,密封式也是我喜欢的箱体设计方式,它的优点是低频失真小,全频连贯性好。密封式音箱的缺点是低频效率比倒相式音箱的要低,对放大器的功率要求就高了很多。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的丹拿单元型号分别是:3/4 吋的 D-21/2 系列高音; 2.1 吋的 D-54AF 中音; 12 吋的 30W-100 低音。每只扬声器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各用了 4 只,低音低音用了 2 只。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共用了 20 Dynaudio 单元!  如此不计成本的重料投入显现了 Cello audio 的务实态度。

[attach]125831[/attach]

[attach]125832[/attach]

[attach]125833[/attach]

       下图是听音室侧立面图,标示出了4个高音单元的垂直排列高度和每个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对 CELLO Strad Master 的高中低单元的排列做了测量,再测量了扬声器面板内倾角。接下来对照单元技术参数,在电脑上对 CELLO Strad Master 在听音室的摆位进行了初步模拟摆位的计算。

[attach]125825[/attach]


       下图是听音室平面图,标示出了水平方向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

[attach]125826[/attach]


       Strad Master  的面板设计了内倾角,两只喇叭是完全镜像的,喇叭背后的标签明确标示了 “L” 和 “R” ,因此 Strad Master 是不能左右互换的。Strad Master  的内倾角厂家公布的角度是15 度,这个内倾角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扬声器的指向性,也避免了扬声器箱体平行面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对照厂家的轴外指向三个度数的曲线,可以大致计算出 Strad Master  在我的听音室的高频响应曲线。当然,这里并没有把环境因素对曲线的影响计算在内,要获得实际环境下播放准确的曲线,就需要在开声之后,根据喇叭已有的内倾角对 Strad Master  的宽度与听音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及三点在房间的坐标位置的前后的调整, 同时配合MIV 进行细致的补偿调校。

[attach]125843[/attach]

[attach]125844[/attach]

       丹拿的喇叭单元在业界可谓是大哥大,尤其是丝膜高音占据了行业的但半壁江山。丹拿的单元的确有着极高的水准,众多扬声器厂家选择使用丹拿单元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丹拿单元就像一匹马力无限的烈马,难有几个大侠能够驯服它。当有人问到 CELLO AUDIO 扬声器好声的设计的秘诀是什么时,mark levinson 果断的回答道:“ 使用 Dynaudo 的单元”。其实 mark levinson 只回答了问题实质的一半。纵观市场上使用丹拿单元的扬声器,只有极少几个厂家能够做出好声,不少扬声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过亮、过锐的倾向,以致扬声器不够耐听。因此我认为,CELLO AUDIO 选用丹拿单元是一个明智之举,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单元的搭配选型、箱体设计,分频器设计以及校声。这是扬声器设计的关键所在,厂家的技术机密,当然也是 mark levinson 不能回答问题的另一半。
       很多朋友在看到 CELLO Strad Master 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 “ 要是高音用丹拿 Esotar T-330 就好了” 。实话说,我也曾今这样想过,但当我为购买 CELLO Strad Master 而 “ 做功课 ” 时 ,在反复阅读丹拿单元的资料之后,发现我们对丹拿单元的一贯认知可能有所曲解,(不包括 DIY 扬声器烧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全面去了解丹拿单元技术特性 !
       Esotar T-330 的确是个好单元,尤其是在两分频的扬声器上的运用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 Sonus Faber 的成名作 Electa Amator、完成度极高的旗舰 EXTREMA。Esotar T-330D 的高频非常纤细和透明,中频丰满浓郁,从下图厂家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 T-330D 的频响曲线在 2kHz~29kHz 之内都非常平坦,仅有 ± 3dB 的起伏,过了 29kHz 才开始滚降。如此高频响应在今天仍然是其他众多厂家无法做到的。T-330D 另一个特点是谐振频率低至 500Hz,这无疑给两分频音箱的低频单元提供了非常好的衔接条件。 当然切除 T-330D 的一部分中频,在三分频音箱上运用也同样有一些经典的产品,比如 Rockport  的扬声器 Antares 和 Hyperion ( 老旗舰 ) 。

[attach]125845[/attach]

     Esotar 平方是丹拿公司新的高音单元, 问世至今没有公布的具体的技术数据。不过根据使用 Esotar 平方的扬声器指标也可以判断,Esotar 平方的高频响应能够平滑的伸展到 40kHz 至 50kHz。其实这样指标的高音单元早在 Esotar T-330 时代就有了,它就是丹拿的 D-21 系列高音单元。
       下图是丹拿高音单元 D-21/2 厂家的测试曲线,D-21/2 高频可以平直的伸展至 45KHz。D-21/2 与 Esotar T-330D 不同之处在于频率带域。 T-330D 频率下限较宽,而 D-21/2 频率下限相对窄一些,到了 2kHz 开始衰减。 D-21/2 的频率曲线 3kHz-45kHz 是平直的; T-330D 的频率曲线 2kHz-29kHz 是平直的。比较之下我们得知,T-330D 通常适合两分频扬声器使用,而 D-21/2 通常适合三分频以上扬声器使用,厂家之所以设计不同的单元,其用途自然也就不同。CELLO 的一款名为 Serafin Active 的有源书架扬声器用的就是 T-330D 高音单元,这款两分频的书架音响的分频点与世霸的 EXTREMA 一样,都是 2 kHz。同样的高音单元,同样的两分频喇叭设计,不同的牌子和外观,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分频的 CELLO Strad Master 高音单元选用的是丹拿 D-21/2,与中音的分频点是 5kHz,高音和中音的频率衔接堪称完美。总之, T-330D 和 D-21/2 它们都是高品质的高音单元,关键是:合理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

[attach]125846[/attach]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丹拿的高音单元是D-21系列,先是直接使用厂家的 D-21 AF,后又使用第三代的 D-21/2,为了满足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版本的设计要求,CELLO AUDIO 特意向丹拿定制了带有后缀的 D-21-2 cello 专用高音单元。

[attach]125838[/attach]

[attach]125839[/attach]

[attach]125840[/attach]

[attach]125841[/attach]

[attach]125842[/attach]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中音单元是 D-54 AF。这个 2 英寸的软球顶中音丝膜上涂有一层粘稠不干的阻尼物质,这样可能会使单元的灵敏度有所降低,但是在高电平时就不会出现毛刺感的盆裂效应,使的音质密实、柔顺和富有光泽。从曲线图看频率响应在 350-7500Hz 的范围内非常平直。D-54 AF 可以在 100W 的输入功率下连续工作,10 毫秒可以承受 1000W 的功率输入。

[attach]125847[/attach]

[attach]125848[/attach]

[attach]125849[/attach]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低音单元是 30W100 XL。早期丹拿低音单元 30W100 XL 是灰绿色泡沫边,而后期的泡沫边则是深灰色的。30W100 XL 低频单元的频率响应是22-900Hz,连续输入功率130W,10毫秒容许1000W的功率输入。扬声器的线性冲程9mm;音圈质量48g,音圈直径达100mm。
        当把高音单元 D-21/2 、中音单元 D-54 AF 和低音单元 30W100 XL 的三条测试曲线模拟衔接成全频曲线时,你会发现一条完美的曲线呈现在眼前。这是 CELLO Strad Master 好声的基础 !

[attach]125850[/attach]

[attach]125851[/attach]

[attach]125852[/attach]

[attach]146887[/attach]

      CELLO Strad Master 是三分频设计,高音、中音和低音可以做三线分音连接,当然也可以三功放连接(厂家不推荐电子分音)。接线柱是英制 1/4 20 的螺栓,非常可靠和耐用的设计。早中期的螺柱和螺母是紫铜的。

[attach]125854[/attach]

      后期的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的 ( 150#以上的 ) 螺柱和螺母也是紫铜的,但表面已经镀了铑,这样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氧化,接触面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这个图片是 CELLO 同好发给我的,羡慕他的 3 分音 STRING 3 喇叭线!

[attach]125855[/attach]

[attach]125856[/attach]

      驳接喇叭线时,螺帽不易拧的过紧,以免损伤喇叭插和螺杆螺帽的螺牙,因为紫铜比较软。螺帽旋进到位后(没有间隙),然后再顺时针旋紧 ( 45度 ) 约八分之一圈就可以了。这样做不是我的经验,是厂家在使用手册上非常详尽的叮嘱。呵呵。

[attach]125857[/attach]

       还没有购买 CELLO Strings 3 喇叭线,临时用 VDH 红衣主教喇叭线代用一下,简单的用紫铜条做了一个跳线板,比用铜线拧的跳线要好一些。

[attach]125858[/attach]

      这是 CELLO 为 7 呎 Strad Grand Master 和 5 呎 Strad Master 设计的原装底板,材质与箱体相同。鸭舌式的倾斜面,让 Strad Grand Master 和 Strad Master 箱体向前倾斜有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减少线列阵中高音单元的微小的相位差。保证乐声源的定位精度。这样的设计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惜我的这对 CELLO Strad Master 没有配给这对底板。视觉上,扬声器的前倾是否有不稳定感有待实际使用来感受。

[attach]125859[/attach]

      2016.4.12.  前不久终于找到了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实物观察后发现,原来喇叭与底板是需要用螺丝连接的,每个底板有 10 个安装螺丝通孔,通孔的反面有沉孔,便于螺丝螺帽的埋入。底板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安装后再行试听。

[attach]132256[/attach]

[attach]132257[/attach]

      2016.09.23. 国庆节前把 5 呎重新请回听音室,不过这对 Strad Master 是更新的一对,编号 178#L+178#R。

[attach]146891[/attach]

[attach]146892[/attach]

      取出购买近一年的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给这对新 “上任” 的 5 呎安装上。第一次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底板,观察后发现原来的喇叭脚必须拆下。拆下的喇叭脚是一个与 5 呎横断面一样的框架,只是尺寸收小了一圈。10 个固定螺丝的位置与鸭舌底座完全吻合。

[attach]146884[/attach]

      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的底座并不复杂,但因为箱体太重,还是挺费劲的,加之要细心的保护箱体的钢琴漆和单元,还是要慢慢来。不知不觉的耗时 2 个小时才结束了工作。

[attach]146061[/attach]

[attach]146060[/attach]

[attach]146893[/attach]

      以前对 5 呎喇叭底座的倾斜角度未知,这次可以实际测试一下倾斜角。用手机水平珠做了测试,前倾为 3 度。手机测量这个角度肯定是不准确的,于是又用直尺进行精确的机械测量,把获得的几何数据输入电脑,再进行图形模拟计算,结果这个前倾角是 2.75 度。看来手机测量的误差还是蛮大的,当然手机的分辨力只有+/-1度,无法获得精确的度数也就不足为奇了。

[attach]147761[/attach]

      5 呎在装上底座之后,四只高音单元的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120cm,从这个中心投射皇帝位,与 105cm 聆听高度交汇。在电脑上计算后,聆听点距离两只喇叭的垂直长度是 312.2cm。原先的距离是 310cm,相差非常小。

[attach]146063[/attach]

      两只喇叭终于安排停当,送电开机。声音还是那么柔美细腻,前倾的箱体的确让相位更加精准,乐器位置触手可及。大乐队的声场分布极为开阔和自然。就是侧面看喇叭前倾还有点不习惯,呵呵。CELLO AUDIO 系统配置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今天试听就算是来个 3 周年小庆吧!

[attach]146888[/attach]

     2017.8.7.  朋友 5 尺喇叭的泡沫边坏了,四处寻购找到了一批与之配套泡沫边,灰绿色的泡沫边应该是早期丹拿的产品。朋友也给了我一套,留着备用啦。

[attach]164908[/attach]

[attach]165184[/attach]

作者: xmtazyp    时间: 2013-12-25 08:13
本帖最后由 xmtazyp 于 2013-12-25 08:22 编辑

  昨晚刚去听了一场厦门爱乐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举行的圣诞音乐会,余音犹在耳旁,“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现场重现吗?恭喜王兄得偿所愿,找机会到府上学习
作者: xmtazyp    时间: 2013-12-25 15:57
回复 xmtazyp 的帖子

         王兄的气浮黑胶系统令人眼馋啊!厦门好像有一玩家王兄认识吗?可否介绍下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31 09:5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1-28 13:09 编辑

[attach]147754[/attach]

       我收藏和使用的几枚唱头。
       Haruo Takeda 是日本唱头 Miyabi ” 雅 “ 的设计师。1980年 Mark Levinson 委托 Haruo Takeda 设计制作了一枚唱头,这枚限量 100 只 MC 唱头型号为 MLC-1,据说当年售价高达3000美金。

[attach]126114[/attach]

[attach]126115[/attach]

[attach]126116[/attach]

[attach]126117[/attach]

[attach]126118[/attach]

[attach]126119[/attach]

        有趣的是 Haruo Takeda 后来又为 CELLO 制作一枚唱头,这枚名为 Chorale “ 合唱”  的唱头,其外形几乎与 mark levinson MLC-1 一模一样,只是外壳银色和黑色的不同。Chorale 与 MLC-1 输出一样为 0.25mV, 频宽 horale 要宽一些,顺服度有些差别,唱头重量差 0.5g。唱头的技术参数是从英国一家网站获得的,列表看,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1.5g,而我收集的资料中有 Chorale 说明书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厂家标注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2.2-2.5g,这个数据无疑是准确的。
       两款唱头我有幸收藏了一枚成色极新的 Mark Levinson MLC-1,Cello Chorale 也听仔细的过几次,因为不在同一系统和环境下聆听,所以无从比较。但两者的表现都是一流水准。  

[attach]126120[/attach]

[attach]126121[/attach]

[attach]126122[/attach]

[attach]126123[/attach]

[attach]126124[/attach]

[attach]126125[/attach]

        之后,CELLO Audio 计划产生第二枚高档唱头,这次 CELLO 的几位设计师相中了 Ikeda 无针杆的唱头的设计理念,并与 Ikeda 签约定制了 100 枚,这个限量版的 “ CELLO Limited " 唱头又称 “Maestro”。据说 CELLO Limited 的设计制作源于 Ikeda 的 Ikeda 9CII,唱头外形与之大同小异,内部构造同出一辙。 Ikeda 9CII 输出 0.18mV, CELLO Limited 还要低一些,只有 0.15mV,看来追求频宽和细节信息量是 Cello 的要求重点。
      CELLO Limited 银色的外壳与 CELLO 放大器箱体材质完全一致。无针杆唱头可以获取极其丰富的唱纹信息,这是针杆唱头无法比拟的。国外的黑胶爱好者这样评述:“IKEDA 无针杆唱头是听古典唱片必备的利器” ,由此可见 CELLO 定制无针杆唱头的良苦用心。CELLO Limited 当年售价差不多是 CELLO Chorale 唱头的近 3 倍,价格不菲。
       这枚珍贵的 CELLO Limited 无针杆唱头我是在 5-6 年前收藏的全新品。这次升级 CELLO 系统, CELLO Limited 应该 “ 出山了 ” 。最近计划购买 STRINGS 3 ,喇叭线一经配好,就让 CELLO Limited 上阵。期待 CELLO Limited 和全套 CELLO 系统能够有 ” 天衣 “ 配合!

[attach]126126[/attach]

[attach]126127[/attach]

[attach]126128[/attach]

[attach]126129[/attach]

[attach]126130[/attach]

[attach]126131[/attach]

[attach]126132[/attach]

[attach]126133[/attach]

[attach]126134[/attach]

[attach]126135[/attach]

[attach]126136[/attach]

[attach]126137[/attach]

[attach]126138[/attach]

[attach]126139[/attach]

[attach]126140[/attach]

[attach]126141[/attach]

[attach]126142[/attach]

[attach]153979[/attach]

      这是早期的光悦玫瑰木签名唱头,早期的四个输入插针都是镀金的,现在的都是镀铑。因此老款新款区别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比较之下,新款的分析力略好一些,老款的声音要厚暖耐听些。如何选择要看系统的搭配以及个人的喜好而定了。

[attach]153984[/attach]

      这枚光悦玛瑙唱头也是早期的,它的尺寸较大(指长度),港台烧友通常称之为大玛瑙或长版玛瑙。老版本玛瑙头的音质柔和度要比现在的玛瑙头好,相对比较耐听一些。

[attach]153980[/attach]

[attach]153981[/attach]

[attach]153982[/attach]

      2017.12.21.  运气还真不错,一直想找一枚成色好的玫瑰木长版的光悦唱头,在不经意找着啦,并且还配着玫瑰木的光悦唱头架!小小不足的是原装木盒子没有了。尽管如此还是好开心!唱头还没有来及安装,周末来好好的欣赏这枚靓头。

[attach]173445[/attach]

[attach]173448[/attach]

[attach]173450[/attach]

[attach]173447[/attach]

[attach]173449[/attach]

[attach]173446[/attach]

      2018.01.06  今天把这枚长版玫瑰木唱头接上了,声低与老大(长版玛瑙)基本一致,可谓是同出一门的胞兄弟。声音一出就十分迷人,再经仔细调校,声音与老大有九成相似,最大的差别是低频的力度不及老大,全频的密度略欠一点点。如果不是即刻比较,这枚长版玫瑰木的音质也足以让你满意十分!

[attach]174288[/attach]

      这次比较的条件 99% 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唱头架,长版玛瑙用的是 SME 唱头架,而 长版玫瑰木用的是光悦木质唱头架,相信之间会有一些不同。有时间用相同的唱头架进行一次试听,再看看两者的表现。

[attach]174290[/attach]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2-31 11:03
请教records33兄一个问题,按照道理,cello自己的唱头不用说是用来匹配他们自己的mc唱放101。可是这张101卡,实在太多人跟我说动态不够了,几乎个个都是拿高输出的唱头来匹配这个唱放,甚至我还看过一个tom的邮件,建议加个前前级给101用。可是看到上面给出的cello唱头数据,cello的唱头无一例外是非常低的输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3-12-31 14:5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9-24 18:58 编辑

[attach]153985[/attach]

       KONDO SILERED FORMER KSL-SFz 纯银升压牛已经服役在新的系统中,为了和 Boulder 2008 唱放全平衡输入更好地配合,对 KSL-SFz 做了一点小手术,原有的 RCA 插更换为平衡插。这个镀银平衡公插是日制产品,ITT 平衡插品质非常高,KONDO、金嗓子等高档品牌的线材都使用这个品牌。

      ITT 平衡插在国内还真不好找到,恰好 EBAY 一位波兰人在出售,于是拍购一对。

[attach]153986[/attach]

      ITT 每个平衡插头有三个部件一个护套,整体工艺水准非常高。

[attach]153987[/attach]

     KSL-SFz 升压牛购买有3年多了,一直没有接入系统,这次系统更新 KSL-SFz 升压牛也披挂上阵了。输出线已经更换为 ITT 平衡插。

[attach]153989[/attach]

     输出线输出端的 ITT 平衡插的细节放大。

[attach]153991[/attach]

      KSL-SFz 升压牛的接地考虑到和平衡唱头放大器的连接问题,特别设计了地线的两个连接方式,负端接地和悬浮接地。面板上负端接地是对应的三个阻抗选择(非平衡接地),悬浮接地就是平衡方式接地。

[attach]153992[/attach]

      三组输入都是纯银的 RCA 端子,阻抗分别为 1 欧、3 欧、40 欧。1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08-0.15mV 的低输出唱头,增益 36dB ( 63 倍放大 );3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2-0.5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30dB( 30 倍放大 ) ;40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6-1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20dB( 10 倍放大 ) 。

      目前我把珍藏多年的 Mark levinson MLC-1 唱头拿出来与 KSL-SFz 进行了组合试听,效果惊人。详细报告将在唱头篇中叙述。

[attach]153993[/attach]

      这是 MlCRO SElKl MT1000 动圈唱头升压变压器。或许它的音质不是最顶级的,但其外型设计、选材用料以及制作工艺一定是最高级的!

[attach]168837[/attach]

[attach]168838[/attach]

[attach]168839[/attach]

[attach]168840[/attach]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2-31 15:36
回复


        清兵兄你好,深圳杜兄是国内使用 CELLO 系统较早的,他也一直抱怨 拍P-101 输出太低。从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12-31 14:54

当年老杜是用audionote升压牛加b100听单声道,我听过很不错,有意效仿。不过立体声用101比较不满意,好像也是用范登豪的高输出草蜢头。他有张稀有的603卡,好像找极品的徐师傅改了做唱放,不过结果好像也不太满意。不知道他现在还在用101不。

records33兄对于升压牛和唱头有什么好推荐?前前级现在很难找,对于跟101如何才能匹配我更是一无所知,records33兄有什么心得可分享分享?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3-12-31 18:26
非常感谢老兄的建议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1-5 16:01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13:37 编辑

[attach]126143[/attach]

        作为音乐与音响爱好者,我们不仅需要一套素质不错的器材,同时也需要一间好声的听音室。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器材,但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听音室,这里指的不是听音室的大小,而是指听音室声学环境处理的优劣。
        要打造一间高质量的听音室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较为专业的建筑声学。建筑声学,简称 “ 建声 ”,它涵盖的内容以主要有三项。1.  如何在室内获得良好的声学效果。2.  对建筑环境噪声控制,在建筑环境中避免噪音的干扰和危害。3.  提高声学效果、控制噪声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空间特性、构造以及各种建筑材料。我们未必需要深究建筑声学理论,但我们必须注意并明白以下两点,这或许会给我们打造一间好声的听音室会有所帮助。
       第一,音乐厅和音响室的声学设计完全不同。虽然音乐厅和音响室都要解决室内空间的声学问题,但两者的声源性质完全不同。音乐厅中的古典音乐、歌剧、芭蕾舞演出是真实乐器和人声,这类演出都是不容许扩声的。我们在音乐厅听到的声音不仅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还有音乐厅环境的反射声,还有听众的噪声。由于音乐厅巨大的空间,墙壁和天花的适当反射声会补充音乐能量,音乐厅墙壁和天花的扩散不仅是为了消除驻波,更是为了众多听音点声场声压的均匀性。这些就是音乐厅的声场空间声学基本特性。当然,每一个音乐厅的声学特性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建筑的空间大小不同,形状结构不同。正是这个原因,才产生不同音乐厅有不同的五彩斑斓的音色效果。
       那么我们的听音室的声学特性会如何呢。与音乐厅不同的是,听音室的声源并非真人真乐器,而是播放不同介质的录音制品。录音制品的信息中已经包含了录音当时环境中所有的声波信息,这些声波信息包含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录音环境的 (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反射声,还有环境噪声。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听音室播放音乐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听音室和音乐厅相反,不需要再对录音里的人声和乐器 “ 渲染 ”,适当做一些吸收,竟可能的减少听音室内壁的反射声。
       音响室的声学处理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空间太小,不能将反射声的能量快速衰减,从而使的混响过长,严重的干扰了音乐信号,导致声像的 ” 重影 “。因此音响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以吸收为主,注意第一反射点的扩散。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竟可能的选择较大的听音空间。
       第二,音乐厅和音响室的环境噪声处理的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希望外来的噪声尽可能低一些。音乐厅的环境噪声处理肯定比家庭音响室做的更专业更好。国内外一些音乐厅背景总噪声级的实测值,好的能做到HC20,一般的也能做到 NG25NG30我国目前厅堂背景总噪声级规定为 NR25NR30 之间。
     而作为家庭听音室,总噪声级很难做到专业演出厅堂的水准,原因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有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的噪声源。比如室内自家和邻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语音等等噪声。还有室外的汽车、摩托车等等噪声,密封条件比较好的听音室总噪声级通常都在 NR40 以内,这个噪声级完全不影响听音乐,当然能够低于这个值那就更好了。音响室的环境噪声通常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噪声级,音响室远离马路的肯定要好于靠近马路的,这是先天的条件。音响室的环境噪声的后天的补救方法是对门窗进行隔音处理,比如增加门窗的厚度和层数,效果都是不错的。

一.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朋友购买了一台音响测试仪,寄到了我这里,希望我先试用一下。在仔细阅读了使用手册后,便用笔记本电脑安装好测试仪的驱动软件,连接好话筒,再把信号送入放大器的线路输入端,调整好输出电平,开始测试。

[attach]126144[/attach]

       测试话筒安装在 “ 皇帝位 ” 上,把话筒的高度调整在距地面 105cm 的位置。

[attach]126145[/attach]

        声级计安装位置上与测试仪话筒的位置是一样的。

[attach]126146[/attach]

二.  听音室的总背景噪声级测试
      
       首先测试听音室的总的背景( 环境 ) 噪声级,第一次测试的时间是中午12 时,测试仪的测试结果和声级计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
       实际测试时会受到环境噪声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分别在中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测试,取三个时段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为最终背景总噪声级。下面三个图谱可以看到,噪声值在中午相对比较高一些,傍晚略低一些,晚上 10 时噪声级更低一些。三个时段的平均噪声级在35 db,这是比较理想的噪声值。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1,测试时间为中午 12 时。

[attach]126147[/attach]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2,测试时间为下午 18 时。

[attach]126148[/attach]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3,测试时间为下午 22 时。

[attach]126149[/attach]

三.  听音室的混响测试

     我们在考虑音响室的混响时间时,不能用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时间来做参照,原因是,录音制品里面已经包含了录音场时的自然混响,而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是现场产生的。这就是说,在音乐厅或歌剧院听音乐或看歌剧时,即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有多次的环境反射声。而音响系统播放的是录音制品,扬声器播出音乐里不仅包含录音现场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包括环境(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多次反射声。因此音响室不能像音乐厅和歌剧院设计1.5-2秒那么长的混响时间,否则反射声会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重播效果。
       空间容积在 100 立方米的左右的矩形音响室,通常情况下混响时间设计处理在 0.4 秒左右较为合适。确定音响室的混响时间的原则是:宁短勿长。混响时间短可以提高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只是需要放大器提供更大一些的输出,这些都是可以也容易解决的。而混响时间长就麻烦了,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都会降低,问题是仅仅用提高器材档次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当我们在处理音响室声学环境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设定混响时间。

       我的听音室的混响时间测试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平均混响时间在 0.365 秒。衰减时间短,而且房间的频率响应处理的也比较平坦。

[attach]126150[/attach]

[attach]126151[/attach]

[attach]126152[/attach]

[attach]126153[/attach]

[attach]126154[/attach]

四.  听音室音响系统频率响应测试

       听音室分别进行 30dB、40dB、50dB、60dB 声压级下的频率响应测试,全频曲线都比较平坦,而且一致性也很好。

[attach]126155[/attach]

[attach]126156[/attach]

[attach]126157[/attach]

[attach]126158[/attach]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4-1-5 16:13
records33兄有没有测试过房间频响曲线?
作者: LTdoremi    时间: 2014-1-7 13:25
大气,华丽,宫殿般...
作者: sffz    时间: 2014-1-7 17:01
我们王老这样的才混个教授级别,早应该破格提拔直接封顶!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1-20 09:30
标题: 唱放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7-22 08:54 编辑

[attach]126199[/attach]

       Boulder 2008 唱头放大器早在 CELLO AUDIO 系统之前就购买了,老系统的唱放一直在用马克 25s,后来又用 ML-6B。没有用启用 Boulder 2008 是因为 2008 平衡端子与老系统接线麻烦,直至 CELLO AUDIO 系统配置完成,Boulder 2008 终于 “ 登场 ” 了。银白色的 Boulder 2008 外观上和 cello audio 系统还是满协调的,主机和分体电源的箱体尺寸是一样的,高密度的铝合金机箱十分沉稳。

[attach]126200[/attach]

       主机中每声道排列了各四组的 993 增益级模组,此模组是 Boulder 最高级放大模块,具有宽频、低失真、高输出电流、低输出阻抗的优异特性。 Boulder 2008 设置了三组可独立调校放大增益和阻抗负载的平衡式唱头插卡式,可供三组全平衡输入。输出全平衡有两组。三组输入相互切换时静音钮自动介入,2 秒后静音自动解除,有效的避免了切换的脉冲噪声。

[attach]126201[/attach]

       Boulder 2008 设有极为精确的标准 RIAA 均衡曲线线路。厂家还考虑到使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单声道 mono 唱片,如 FFRR、EMI 与 Columbia,Boulder 2008 针对这些不同的曲线,特别设置了各自均衡曲线线路卡,通过面板的切换选择对应的曲线,此举使得这些老录音唱片也获得了新生。

[attach]126203[/attach]

        Boulder 2008 还设有几个不同频率的低频隆声切除钮;另外附加设计了可以为唱头消磁的 RCA 输出端子,使用非常方便,这样保持唱头良好的工作状态。

[attach]126204[/attach]

[attach]126205[/attach]

[attach]83644[/attach]

       从 Boulder 2008 背板看,是同箱体单声道结构。左右声道基本的输入输出分布在机背板的两端,三组平衡输入,两组平衡输出。

[attach]126206[/attach]

       Boulder 2008 背板的中间是三组 DC 电源输入,其中两组供左右声道音频电路的,一组是供继电器和指示灯的。

[attach]126207[/attach]

             左右声道平衡输入右边各有一个 RCA 端子,这不是单端输入接口,而是用于唱头消磁两输出,用一对 RCA 先连接唱头输出端,按一下面板的 DEMAG 即可给唱头消磁,非常好的设计。

[attach]126208[/attach]

        Boulder 2008 阻抗和容抗调整设计在机箱背板后的小插卡里,每组输入一对插卡。MC 输入时,插卡的固定阻抗是1000欧姆,如果需要改变阻抗值可以在插卡上加焊对应的电阻。负载阻抗的计算公式是:R1 = 1/(1/RDESIRED – .001) 公式中 RDESIRED 是你想要获得的负载阻抗,R1 是加焊的电阻值。
       插卡上的三联拨动开关的功能分别是:增益开关、消磁开关、MC/MM 切换开关。

[attach]126209[/attach]

       初次搬动 Boulder 2008 时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其总重达 35kg ! 一台唱放怎么会有如此重量呢,当你打开分体电源箱体上盖时,电源的阵容让你吃惊不已。三个金属罩的环牛共有约1000W 的容量。

[attach]126210[/attach]

       Boulder 2008 的分体电源的型号是 Boulder 2000 ,Boulder 2000 也是左右声道各自独立单声道设计,另外一组电源单独供 Logic 操控电路使用。

[attach]126211[/attach]

      原厂 DC 电源线比较长,放在机架里的 2008 电源与主机并不远,定制了两套短一些的 DC 电源线,一套 0.6 米,另一套 1 米。现在使用的是 0.6 米。机架后面的接线比较干净利索。

[attach]184966[/attach]

       Boulder 2008 不仅是一部功能十分周全的唱头放大器,音质的表现才是它的重点所在。Boulder 2008 给人的第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超级宁静度,只要你的唱头、唱臂和唱盘系统调整精确,接地处理适当,Boulder 2008 犹如 CD 般的安静,这是众多唱放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第二,Boulder 2008 显微镜般的分析力和超级动态范围是无与伦比的,听歌剧和大型交响作品时畅快淋漓。第三点就是极低的失真,Boulder 2008 播放的乐器和人声的质感极为真实,不加不减,透明无染。第四点,Boulder 2008 播放出的乐器和人声的形体比例极为精致、准确,相对说书架箱容易实现这一点,众多唱放在大型扬声器播放时就显得不尽人意,而 Boulder 2008 在与大型扬声器组合时仍然保持这一特性实属不易。第五,交响乐队的各个声部由点至面,由前之后构成的舞台三维空间更是 Boulder 2008 的杀手锏。
       总之 Boulder 2008 是一部最中性,音品和声场还原度高,动态无压缩的超级唱头放大器,它是目前唱头放大器的最高标准之一。

*   *   *   *   *   *   *   *   *   *   *   *

       2015.11.10.   Boulder 2008 入室以来始终使用的是 MM 电路,一直想找好一些的电阻给插卡焊接合适的阻值听一听 MC 电路。最近选择购买了几对不同阻值美国 CADDOCK MS 系列 0.5W 的金脚无感电阻,国内外很多烧友都推荐这个牌子的电阻,期望它能够出好声。
      十来分钟焊好了两对插卡。准备抽空试听,这样好与 FM 222MKII 做个认认真真的比较。

[attach]126212[/attach]

[attach]126213[/attach]

[attach]126214[/attach]

作者: rover    时间: 2014-1-25 14:58
好帖!!
绝对是有心之人!
作者: 32168    时间: 2014-1-31 14:55
好贴!拜读了。
从音响的角度理解,Boulder 2008 无疑是一部精准、优异的唱头放大器,如果将音乐视为艺术,FM 223 对声音的刻划和诠释或许更具说服力,当然两者各擅所长,左拥右抱,今生无悔 。
上述只是本人使用过程的管见,有失偏颇之处请斧正。
作者: 名琴LP    时间: 2014-2-4 14:10
恭喜王老师。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2-8 14:50
标题: 音 源 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4 08:56 编辑

[attach]126335[/attach]

      KLASSIK DD-53 / 51III 气浮直驱转盘和四维气浮唱臂系统是自己设计的第二款黑胶产品唱臂系统。这是一款直接驱动、完全没有机械接触摩擦双轴向空气轴承的转盘。气浮唱臂具有精密的四维调整系统。详细资料介绍请移步《影音咨询》版块: KLASSIK DD-53 / 51III .

[attach]126336[/attach]

[attach]126337[/attach]

[attach]126338[/attach]

[attach]126339[/attach]

[attach]126340[/attach]

[attach]126341[/attach]


作者: sffz    时间: 2014-2-10 14:09
恭喜注册.专利成功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4-2-10 15:14
恭喜!
愿早日听到气浮唱盘的美声。
作者: zy2017    时间: 2014-2-11 09:17
还想请教下:是否气浮盘或臂对无尘环境要求较高?若是家里灰尘较多,是否适合使用?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2-18 13:17
标题: 配 件 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28 18:58 编辑

[attach]126215[/attach]

         唱头消磁器指专门用于消除唱头内的金属部分的杂散磁场的一种器材。动圈唱头内使用的是磁性非常强大的磁铁,如钕和钐钴。线圈通常是铜线、银线或金线的,这些金属材质的线圈在工作中都会残存一些磁铁的电量,我们又称 “ 剩磁 ” ,剩磁会削弱磁力线的强度,使得声音变得模糊,动态减小。因此需要对线圈的剩磁进行清除,唱头消磁器就是用来消除唱头剩磁的。
        这个日本 LUXMAN 生产的唱头消磁器是在 1997 年购买的,沿用至今,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只是 XA-1 输出是 EIAJ 端子,于是找了一个废旧的唱头架,拆下其 EIAJ 端子,焊接一对 RCA 线,即告完成。
        唱头消磁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给唱头线圈一个由强渐弱的交变磁场,当交变磁场在几秒钟内由强减弱之后,剩磁即被消除。一般情况下唱头在使用两周后消磁一次。如果你每天聆听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一周就要消磁啦。
        唱头消磁器还有其他一些牌子,比如 Aesthetix ABCD - 1、NAMIKI DM-100、ORB CRE-2、Cubic Degauss AX-MC00、Gryphon-The Black Exorcist、Audioquest DM-1000 等等。不过这些牌子大多已经停产,目前能够买到的可能是 Aesthetix ABCD - 1 和 Gryphon-The Black Exorcist。

[attach]126216[/attach]

[attach]126217[/attach][attach]126218[/attach]

       电动唱针清洁器,清洁唱针效果非常好,差不多一周使用一次吧。这个唱针清洁器是丹麦 AM 的产品。电动唱针清洁器还有一些牌子的型号:Audio-Technica AT637、TEAC TZ-60、Goldring、Ortofon 等。

[attach]126219[/attach]

        日本铁三角是黑胶附件的非常丰富,做工也很精致。这款唱头清洁器 Audio-Technica AT637 与 AM 的工作原理完全一样,不过它增加了一个照明灯,方便你清楚的看到唱针落到刷子上的位置,周到细心的设计!

[attach]126220[/attach]

        VTA 规尺,测量时注意观察唱头架与规尺线的平行度。

[attach]126221[/attach]

        轴距、有效长度规尺和水平循迹角、方位角规尺。

[attach]126222[/attach]

        规尺背面有可以自行选择对应两个测量点的万能水平循迹角功能。

[attach]126223[/attach]

        为光悦唱头特制的水平循迹角规尺,以及配套使用的直线循迹校正规尺。

[attach]126224[/attach]

        通过校正,光悦唱头可以获得左右声道的相位对称性极其准确。

[attach]126225[/attach]

      50Hz / 60Hz 的频闪测速盘。

[attach]151863[/attach]

       静电消除器,用于唱片静电的清除。离子风机发送电荷与唱片电荷的中和抵消,达到清除唱片静电。

[attach]126226[/attach]

[attach]126227[/attach]

[attach]126228[/attach]

[attach]126229[/attach]


作者: HAC    时间: 2014-2-19 14:13
强贴!学习欣赏了。
作者: wagner01    时间: 2014-2-25 10:11
有实践,有理论,王老师水平之高,教人叹服!
作者: hpstudio    时间: 2014-3-14 09:46
王兄,据说5尺需要双后级才能够用,希望更上一层楼!
作者: zzkrell    时间: 2014-3-20 11:38
一直关注的好帖!
作者: lisan3699    时间: 2014-4-2 01:03
大师级的玩家! 大大地赞一个! 希望有机会学习受教!
作者: ypyp    时间: 2014-4-3 10:07
高高手,很受教!
作者: ypyp    时间: 2014-4-3 10:10
王老师:
不知您能否费心介绍一下,较为入门的Cello 1MO前级 和 Cello 150后级 的特点,其使用注意事项。
据说这套功放推世霸的大名琴很好,而我正苦于自己的大名琴推不好。
谢谢您普及音响知识!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4-6 22:46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6 15:51 编辑

[attach]126524[/attach]

      这是一套自己研发设计制作的第三款唱盘唱臂系统,是在第一款的基础上改进的。加大了质量,增加了真空吸盘功能。详细资料请移步: DD-55FV+DD-53IVAir

[attach]126578[/attach]

[attach]126579[/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4-17 11:29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20:22 编辑

       外出一个月整,返回家中后即刻用 VDH SCS 6 替换下 VDH 红衣主教。声音细致度好了一些。在没有买到 STRINGS 3 之前就这样听了。

[attach]126232[/attach]


作者: ypyp    时间: 2014-4-17 20:59
回复 ypyp 的帖子
谢谢清兵的体会。

愚见,大名琴因木头味而听弦乐和人声很好。如果用车佬功放能使之清润一些,也不失为一种令大名琴向清素一路靠拢的努力。


   
作者: ypyp    时间: 2014-4-17 21:01
不知清兵另有什么功放配置推荐?EAR912前级如何?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4-19 11:31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5-3-5 16:22 编辑

回复 ypyp 的帖子


       YPYP 兄想上大名琴吗,用 Cello 1MO + Cello 150 推大名琴会有上佳的表现。有朋友用 ML 20.5 推大名琴,效果已经很不错,只是低频量感略多了一些,相信用 Cello 150 推,全频会更平衡、更细致。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4-4-29 07:38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20:26 编辑

[attach]126233[/attach]


      正在寻找 Cello Strings 3 喇叭线,期望 Strings 3 能够给系统带来更好表现!

[attach]126234[/attach]

       Strings 3 喇叭线同和 Strings 1 & 2 一样,同为瑞士一家电缆厂代工。外观朴实无华,没有高价线的 “派头”。但用料精良、充足,制作更是一丝不苟。

[attach]126235[/attach]

       线芯与信号线 Strings 1 & 2 一样,采用多心漆包线,与 Strings 2 相比,Strings 3 线芯的股数增加了数倍,截面积达到了美标 AWG 5,约 16平方毫米。下图是剥开绝缘层的 Strings 3 ,线芯之多让焊接这头痛不已......

[attach]126236[/attach]


作者: ECC32    时间: 2014-4-29 09:07
回复 records33 的帖子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敬佩!
从2007年到合肥拜访王老师,一晃7年了。王老师的系统日臻完善,可喜可贺。


   
作者: ECC32    时间: 2014-4-29 17:25
回复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敬佩!
从2007年到合肥拜访王老师,一晃7年了。王老师的系统日臻完善,可喜可贺 ...
ECC32 发表于 2014-4-29 09:07
谢谢王老师的记挂,我2009年从广州回四川了,一切都好。对黑胶和发烧的热情一直未减。欢迎王老师方便的时候来指导。
作者: ypyp    时间: 2014-5-1 14:33
[quote]回复


       tang 兄想上大名琴吗,用 Cello 1MO + Cello 150 推大名琴会有上佳的表现。有朋友用 ML  ...

谢谢指教!
问题是,这套前后级很难买到。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