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中国为何没有交响乐? [打印本页]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19:12
标题: 中国为何没有交响乐?
晚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何中国音乐历史中,没有发展出某种形式的交响乐呢?
唐宋元明属于中国在世界上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时期,音乐上为何无所建树呢?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2-13 19:30
那可以很不幸的说:您是中国音乐历史白。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19:35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愿听其详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19:38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可能我的问题不够明确,我的原意是为何没有类似西洋交响乐能够流传下来的大部头的音乐作品。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19:40
想起这个问题,起因是看了坛里的朋友介绍了一张中国爱乐余隆的片子,然后买了听了下,曲目都是小品,所以有此一问。
作者: chdcrsy    时间: 2014-2-13 20:03
怎么不问西方为什么没有管弦丝竹?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4-2-13 20:04
西洋文字没有汉字强大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20:23
坛友们,你们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没有贬低中国音乐历史的半点意思,我只是想讨论下,各种音乐形式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4-2-13 20:34
这问题跟中国为何没有三权分立一样,呵呵!文明属性不同,结果就不同。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也没必要非要发展出交响乐才怎么地。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20:43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艺术形式的发展各个不同,确实不能苛求。
只是我们的烧友们,各种高级的设备播放的都是贝多芬,巴赫,未免觉得有一点点可惜。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4-2-13 20:45
中国历史看,真正文明的巅峰是宋代。宋人生活的安逸精致文明程度,完全可以媲美当今,这个可以从出土的文物证实。以这四、五年一直关注的茶和茶文化为例,更是这样:宋人已经像今天洋人喝咖啡那样品尝把玩饮料的泡沫。。。。。。所以,有一种激进的历史观认为,外族统治只是民族融合,真正意义是让中国文明倒退。

傅聪有一句名言:谁说的清楚中国民乐本来该是什么样?从湖北出土的编钟看,中国音乐本来决不该是现在这样的,不只是五声音阶,而是有和声的。如果编钟这一类音乐能一直延续到现在,确实很难说兴许什么朝代就会突然出现交响乐这样的音乐形式。但非常遗憾,不知何时、不知何故,编钟这类音乐就终止了。发展到上个世纪,我们学习德国音乐,回头不是保护而是改造民乐,结果中国音乐只能是现在这个样一一四不像。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3 21:05
回复 舒存 的帖子

外族统治下的中国,统治阶级私字当头,这点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所以清朝是走了很大的下坡路。

只是觉得,如果大家能给民族音乐多一些关注思考,专业人士的投入,或许我们后代的后代,或者在他们的收藏中,能多加入一些中国的元素。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2-13 21:37
中国音乐发轫之初的功能和西方音乐如出一辙:功能化,即服务于礼乐。但中国音乐自春秋即走出了另一条道路:文人化音乐,典型的就是古琴音乐。此后,数朝数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轨迹就基本上按这个道路发展了。当然,其中,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产生了一些影响和痕迹。中国音乐不发展和声,但发展音律,许多东方音乐都走的这个道路。
作者: SPETR    时间: 2014-2-13 21:51
没办法。五声音阶怎么比的过七声(后来是十二音体系);旋律(一维)怎么拼得过和声、复调(二维)。再看乐器,单件还凑合,合起来根本融合不到一块儿。
说西方音乐,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国家。真应了那句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4-2-13 22:57
请先关注一下湖北出土的编钟是怎么回事!
作者: 乐乐行    时间: 2014-2-13 23:34
回复 Locustcong 的帖子
楼主还是去了解一下什么叫交响乐吧

   
作者: 乐乐行    时间: 2014-2-13 23:37
本帖最后由 乐乐行 于 2014-2-13 23:39 编辑

还有,交响乐和现代交响乐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个可以去了解一下海顿。

这就是发烧友和爱乐者的区别。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4-2-13 23:56
中国历史看,真正文明的巅峰是宋代。宋人生活的安逸精致文明程度,完全可以媲美当今,这个可以从出土的文物 ...
舒存 发表于 2014-2-13 20:45

为何编钟没能拓展为另一种“交响乐”,而西方却诞生了交响乐?如果要深入,老兄觉得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去考察?或者说假设?
我觉得吧,很简单,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而西方古典不一样,为何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4-2-14 07:40
中国没出贝多芬、布鲁克纳,德国也没出王羲之、怀素,没啥可遗憾的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4-2-14 09:56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4-2-14 11:02 编辑

国王与皇帝、主与佛、祖,问问他们各自需要的是什么……
有需求,才有供应,才有延革、发展!不论何种形式的音乐,要么是为王的,要么就是为小民的,才可以生长不息,谁都不待见的时候,也就遗产了……
王们被迫主张主旋律了,我倒希望音乐是为俗众的……

[attach]84596[/attach]

[attach]84597[/attach]

[attach]84598[/attach]

作者: 青山    时间: 2014-2-14 10:42
影响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是中国没有科学的记谱方法。音乐也就不能延续流传。
作者: NHB-DTZ    时间: 2014-2-14 11:34
这个话题真正有点意思。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4-2-14 12:05
母语的因素也有,语言之于音乐的影响很大,汉语的单音和四声到音乐上就表现为乐曲前进中的旋律节奏变化似不及西乐,而在某个或者某段音上的变化:唱腔(戏曲),吟揉(古琴)......变化之多端复杂令人惊叹。
有人推测先秦时期汉语的发音是有连读和轻重的复合音,因此产生了类似编钟的复音。。。,聊备一说。 
作者: s1.4    时间: 2014-2-14 14:33
好帖。。。
作者: Locustcong    时间: 2014-2-15 10:45
看了帖子的回复,有几种观点:
1. 楼主不懂音乐,不是爱乐者,不值得交流。
2. 无所谓,中国有各种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没必要计较和西方文化的长长短短。
3. 从功能性,技术性上,简单分析了为何中国音乐没有发展成西方音乐那种规模的原因。

观点无所谓对错,各抒己见,都挺好的。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5 11:10
西方音乐是宗教信仰的产物。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比如说,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在音乐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领先,但却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没有纵深的维度,而纵深感在斯宾格勒的语境中就是宗教感的直接起源。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向深度的要求,所以,在唐太宗时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管弦乐队,甚至做到了把音分成64个音节那样细致的程度,但竟然仍未出现和弦!因为和弦是立体的,它一定产生于有宗教感的民族,相应在建筑上的对应便是基督教主堂的高顶穹窿,那种呼之欲出的提升感觉,强烈昭示着地上人与天上神灵的对应。而中国的建筑精神没有宗教感,它是一种平面的延展,斯氏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精神"。就如同苏州园林那样,小桥、流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左顾右盼、流连忘返中一直到达生命的终点。
从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渊源来看,犹太人很早就用音乐来赞美神,而早期基督教音乐应该和犹太教音乐一脉相承。只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发展,犹太教音乐基本还停留在原来的直接歌唱的水平,而基督教音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革并统一教会仪式,确定为天主教的统一歌曲,后世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这些歌曲都是没有伴奏的单声部圣歌,因此也被称为“素歌”。而到了公元九世纪,天主教音乐有了一个突破,就是出现了多声部的声乐作品。虽然还是没有乐器伴奏,但是多声部的出现就导致了立体的音响,象征着天国的音响。
作者: ssjj    时间: 2014-2-15 13:00
      看东西方的文字差异,东方是象形文字,长于形象思维。西方字母文字,应算抽象文字吧,表述事物须靠内在逻辑组合和抽象思维,可知欧人长于抽象逻辑思维。不知这是不是造成差异的原因?至于东西方人种有这样差异的原因就不知道了。
作者: mm33    时间: 2014-2-15 13:21
楼主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

虽说我也不知从何说起,但看了众位大侠的高见,深受启发。

个人以为甲米兄为然。

留字以顶帖。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4-2-15 18:01
楼主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虽说我也不知从何说起,但看了众位大侠的高见,深受启发。个人以为甲米兄为然。
mm33 发表于 2014-2-15 13:21

母语的因素也有,语言之于音乐的影响很大,汉语的单音和四声到音乐上就表现为乐曲前进中的旋律节奏变化似不及西乐,而在某个或者某段音上的变化:唱腔(戏曲),吟揉(古琴)......变化之多端复杂令人惊叹。有人推测先秦时期汉语的发音是有连读和轻重的复合音,因此产生了类似编钟的复音。。。,聊备一说。 广陵散 发表于 2014-2-14 12:05


阿巴多生前接受访谈时指出,交响乐这类乐队作品与语音有关,只能出现在中欧德国为中心的这个区域,他的家乡和法国等,至多搞歌剧。同类说法,其实就是广陵散兄的观点,母语对音乐形式的影响甚大。我支持这种说法。

甲米大侠谈到的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只是推测编钟这类和声艺术为何没能延续下来。大的方面说没有错,思想的原因。思想原因是没错,取舍意味着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意味着结果是什么。但一些具体方面说法值得商榷,如说中国音乐“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还是漠视了编钟出现以及那个年代的事实,从今天看,不是停留,而是倒退。

很多民族的音乐都是从单音开始的,很多到今天也都保留这个特点。但我们古老就出现了和声,却不知何时断了这种声音,真是匪夷所思。西方的音乐从教堂而来,但天主教那些音乐是否可能出现交响乐?或者做一个假设,如果把德国为首的新教音乐割掉如何?

这个方面,有不少研究,洋文的不了解,看不懂,中国的,或国人写的部分,缺乏有力的说服。毕竟古老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广阔的土地上发生过什么,经历了太多政权更替和战乱,现在很难提供历史的例证。杨振宁先生曾经谈到周易影响下,他说中国语音发生了改变,变为简单的,变为单音的。

西方古典音乐这种成熟的和声艺术,最终能在德国人手上完成,有人说是缘于日耳曼语系,特别是德语复杂的辅音,这个观点可以进一步求证。如果这个说法是可信的,那么汉语语音特点,倒是可以关切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有助这个话题的认识。

汉语如果一直是今天现代汉语这样的四声,肯定没戏,但汉语本来不是现在这样。通俗说,不是简单的四声,音韵也不史现在这样不讲究。至少入声在语音中有八个以上的声调,语音可以构成微妙的抑扬顿挫感,在强制性普及北京话之后,四声的语音总是平淡无味。

曾经寄托希望在地方戏,但地方戏很多原来都是现代的,评剧、越剧、黄梅戏,甚至连闽南漳州地区的芗剧,一直认为是古老的剧中,实地考察才知道,他跟京剧一样,是相对现代的。真正古老的是昆剧,但现在的昆剧是被京剧改造过的,是不地道的了。在南戏中,还保留比较纯粹古老艺术特点的,可能只有闽南泉州地区的梨园戏。现在梨园戏成了濒危动物,因为复杂的音韵,现在文化高的编剧都搞不清楚,剧本写了不能唱,没人敢编剧。

我们今天搞不清楚古老的那些语音及音韵,探讨这样的话题,不可能深入。特别是北方的研究者,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例如,赵朴初是填词的高人,但南方方言区的学人认为他不是真正懂入声,懂音韵。现在南方方言保留的古音很多,或者说,方言最复杂的,一个是福州方言有八个音,一个是闽南方言有七个音,还有一个可能是广东方言粤语少于六个音。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方言中的潮汕方言是闽南方言,或者说叫河洛民系方言,他们是黄河以东中原移民的后裔。闽南方言区包括饮食习性、民俗都是相同的,保留了最多古老汉民族的传统。梨园戏、南音等都来自这一带。提醒极品的网友,这不是我的结论,如果不相信,可以关注一下,不要上来就学某些商家,劈头盖脸戴高帽,全然失去请你为他卖的器材写东西时候的斯文殷勤。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4-2-15 18:19
......只是觉得,如果大家能给民族音乐多一些关注思考,专业人士的投入,或许我们后代的后代,或者在他们的收藏中,能多加入一些中国的元素。
    Locustcong 发表于 2014-2-13 21:05


我个人的偏见,中国现当代的民乐没有希望,不仅是走了一条弯路错路,而且积重难返:指导思想的错,用所谓“先进的”西方古典音乐改造“保守的”民乐;其次是具体方法的错,用西洋大乐队套用民乐队;声音上的错,不学习交响乐对细节的苛求一味求气势......

中国音乐人,特别是搞民乐的首先要做的功德无量的好事,还是把古琴这些地道的珍稀品好好传承下去。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4-2-15 18:36
从另一角度,也可以问下“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复音音乐?”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好像有试图解答,不过他对中国的情况总是有点隔膜。
至于编钟是否是复音音乐,以及为什么会失传,考察一下历代的《礼乐志》或许会有点线索。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区的音乐受到西域(或中亚)音乐的很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现存的丝竹管弦很多不是汉文化土生土长的。以前在天坛看清代皇家祭天时演奏的乐器,总感觉有点简陋,有的好像还没脱离生产工具的形制。

作者: Jwang    时间: 2014-2-16 04:17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4-2-16 04:36 编辑

西方音乐的这个系统的形成是否和宗教有关,我持否定的态度。是否和语言有关?我想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形成西方音乐系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形成的原因是和西方科学技术在近世纪长足发展的原因是一个,即社会制度及民主的发展,科学的社会态度变迁,传统的经验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当然这里我只是一个粗糙的想法。

关于民乐,我认为大部分粗糙,庸俗。呵,拍砖可以,手下留情。中国民乐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反映。它是种内向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民乐要发展,要彻底抛弃它的本来的基础。就象巴托克,它的音乐完全是西方音乐,但其骨子里是匈牙利的。从这点一上我比较欣赏谭盾的作品。就如京剧一样,我想京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它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以脱离了时代。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6 10:03
声乐和器乐在耶稣基督诞生时已蓬勃兴起,但人声才是我们现在最了解的西方音乐的核心。早期耶稣基督就采用了他们从犹太教中熟悉的方式吟唱他们的新圣咏。不同的是,犹太教基于独唱风格的祷文领诵,而基督崇拜圣咏的核心是由许多人声组成齐唱。这可能与基督教草创时期的草根特点有关。这种素歌的圣咏形式统治了基督教崇拜仪式长达一千年。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6 10:17
人类普遍把价值观和象征性符号附在了他们宗教信仰上,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屋直冲天国!也是人们发现教堂内部的石壁扩大了人声,并使之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这种变化不知不觉的开始,起初是许多人声在八度内齐唱,后来一个第三人声被加进去,在高于五度音的音程内歌唱。这个简单的开放式和声富于清澈的穿透力。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6 10:22
三度和声的引入可能与北欧海盗有关。在斯堪的纳维亚,在在铁器时代,金属号角已经被广泛采用,这类乐器在演奏三度音程时声音很好听,北欧海盗入侵英伦群岛,将这种和声带到了那里,并传人欧洲大陆。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6 10:30
基督教千年后发生的十字军东征,以及各种朝圣活动,加强了各民族地域音乐的交流,促进了复调音乐的创立,这种不止一个声部的音乐促进人发明一套可靠的记谱体系的必要性。所以说基督教向西方音乐提供了书写形式和和声规则。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4-2-16 10:43
至于德奥音乐的兴起,应该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关。1517年开始,马丁路德指控罗马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一项就是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为了德文,使得说德语的老百姓能够诵读,并吟唱德文的基督教圣咏和真美诗。这样,老百姓也有机会掌握了以前只有专家才有资格掌握的和声基础。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4-2-16 18:00
此帖我觉得不必拘泥于楼主的问题,倒是可引出中西乐之间的区别及其原因,以上很多乐友的观点很有启发。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4-2-16 18:23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4-2-16 18:25 编辑

有关先秦语音方面,我倒有一个实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典诚先生的《诗经通译新诠》中,黄先生举了两个例子:1) 《周南-日月》中首句“日居月诸”,一般的“居”和“诸”解释为叹词,但为什么这样写很少有深究,而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由于先秦口语的连读性,此两字由日月的尾韵连读产生,“日”读作nψg, 韵尾和助词“乎”结合为“ga”,写成当时汉字为“居”,而月韵nguaid,韵尾d和助词“乎”结合为“da”,用当时汉字即为“诸”;因而能证明先秦汉语的连读性。另外一个例子是《周南-鹑之奔奔》中“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中为何用“我”代替“何”?同样的道理,当时的“良”(lang)韵尾ng和“何”(gui)连读,正是我上古读音ngai的读音,因为连读关系写成了“我”。

因此可以推测先秦汉语的读音有着类似于今天西方语言的连读和重音,因而反映到音乐上可能会产生类似编钟等钟鼓乐的“复音”“交响”类型。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4-2-16 18:45
另外“瑟”的消失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充斥在《诗经》及其它书籍中的“琴瑟友之”可以看出瑟曾经和“琴”一样流行。而琴流传到现在不绝,瑟只留下孤单的背影,在书籍和出土文物中可发现其踪影。关于瑟消失的原因也众说纷纭,在我则有一个设想,根据出土的文物瑟也是琴一样的弹拨乐器,只是体量大弦多,这样一种音色和琴类似的乐器在中国早期和琴如此形影不离,不由使人怀疑琴瑟合奏就是同样音色两个声部的多重奏,而这种重奏就是符合当时汉语语音的特点的。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4-2-16 19:05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关系,以前谈过很多,在极品还有一个帖子,不展开了,感兴趣可以点开看看,链接如下:

说说中西合璧的器乐演奏问题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hlight=%B1%E0%D6%D3

百线兄说粤语9韵的问题:一般说法是粤语9声6调,说是有9个,实际上只有6个,比福州话和闽南话要简单一点。今天学这些方言,粤语相比另外的并不难学,这可以为证。其实,我们说粤语、说广东话,很多时候包含了粤东一带的闽南话,也就是潮汕方言,如果包含在内就另当别论了。

从语言学上说,南方的方言最复杂;南方最复杂的方言区是福建,闽南话和客家话可以通,但同属于闽南方言区的闽南话与莆仙话则完全不同;福州话理论上涵盖其他地方,但古建州一带的方言,又是另一回事,日本有语言老师认为与日语有更多相同处......广东话有个别的,还可以蒙一下;至今福建的方言,一种也听不懂,学不会。

在频繁接触方言中,学会辨别一些入声字。通俗说,方言中发音短促的那个音,却在普通话中发长音的,就可以认定是入声。换句通俗话说,方言中有很多发音短促的,普通话都是发长音,这样一篇文章,本来由方言朗读抑扬顿挫的音乐感,经过普通话一读都成了白开水。


  

作者: scfan    时间: 2014-2-17 10:04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比如说,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在音乐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领先,但却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没有纵深的维度,而纵深感在斯宾格勒的语境中就是宗教感的直接起源。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向深度的要求。。。甲米 发表于 2014-2-15 11:10


借甲米兄的文字继续讨论,其实与其说中国人的灵魂没有深度的要求,不如说传统儒家思想的约束,导致了国人灵魂即便再有深度,多数情况下只能停留于脑海中,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艺术作品中的留白,文学著作中的隐喻,无不为其体现。

作者: MZL    时间: 2014-2-17 19:16
和文明社会比,中国没有的东西多着呢,区区交响乐何足挂齿?不奇怪。
作者: ssjj    时间: 2014-2-18 22:28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4-2-18 23:17 编辑

      甲米兄讲的很有道理。
      看到这样一段:
              正是马丁·路德把《圣经》从人们看不懂的拉丁语翻译成德语,马丁·路德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收集了成百上千的曲调作为在他的新教教堂咏唱的虔诚的赞美诗。在18世纪,德国作曲家们将路德的赞美诗丰富成好几个乐章创作了康塔塔(康塔塔即声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的康塔塔包含众赞歌与咏叹调之类的单声歌曲,众赞歌“Wachet auf“是其中著名的一个,它包含着一些为器乐写作的部分,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众赞歌是不同。
  
  清唱剧是大型的康塔塔。大部分(并不是全部)德国康塔塔是位教堂而做的宗教体裁作品,而清唱剧可以用世俗体裁并且在表演于世俗舞台。乔治·弗雷德雷西·亨德尔(1685-1759)所创作的《弥赛亚》上演于演奏会大厅,而其内容则是宗教性的,以虔诚的乐段来点缀耶稣基督的一生。(当时有人曾抱怨说这样一个宗教作品在音乐会大厅上演是很不恰当的。)下面是合唱“如羊迷途”,寓唱耶稣在正义中迷路以及新约中的上帝。
作者: ssjj    时间: 2014-2-18 23:03
    还看到这样一段,有意思的分析:
    中古与文艺复兴时代(约西元800-1600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受到了基督教会约束,比较保守,主要是单音音乐,而复音音乐(又称对位音乐,至少有两条旋律同时演奏,也没有主从之分,每条旋律都很重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发展起来,当然比起后世来说还是很贫乏,尤其在器乐与和声方面。代表作有:

葛利果圣歌~单音音乐,没有伴奏,旋律也很少起伏,较单调。

帕勒斯替那的弥撒曲~帕勒斯替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最有名的作曲家,他的弥撒曲都是复音音乐,多条旋律同时进行,对位法巧妙,但旋律仍单调,也无伴奏,现代人听来会有些无聊。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辞溢乎情。对位音乐发展到高峰,极重视音乐的形式与造型,情感仍然被压制,反而比较理性,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几乎没有感官性,技巧却十分深奥,听来神圣崇高;但以一条主旋律,再加以伴奏的音乐(又称和声音乐)也开始产生,这是我们现今最熟悉的形式,代表作有:

蒙台威尔第:圣母晚祷曲~第一首让和声与对位音乐平起平坐的宗教音乐。     

歌剧「奥菲欧」~历史上第一首歌剧杰作。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圣马太受难曲。

号称音乐之父的巴赫,是巴洛克与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总结者,也可以称为「终结者」,因为在他手里对位音乐发展到最高峰,然后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他以晚年写的「b小调弥撒曲」总结了千年来声乐曲的所有成就,树立了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以下这是该曲「信经」的一段,合唱声部虽复杂交错,总计有八条旋律同时进行,情感却很单纯,从头到尾唱词只有一句「credo in unum deo」(我信唯一的主),堪称是「辞溢乎情」的最佳代表作:




韩德尔:神剧弥赛亚~最通俗的宗教音乐作品,也是对位音乐的杰作,但其中偏和声音乐的曲子也不少。

古典时期(约1750-1820):情辞均等。在多声部的对位法让人感到厌烦后,和声音乐以其单纯的清新,占据了音乐史的主要地位,直至今日依然~这时所用的和声还不复杂,大致也很和谐,整体来说比巴洛克音乐简单一些,又因为以旋律加上伴奏为主,所以特別重视旋律的优美与个性,情感也终于脱离教会的压制,莫札特就率先离开教堂与宫廷,成为自由作曲家,后来的贝多芬也对贵族不屑一顾,只愿表达自我的意志,在「情」增「辞」减之下,由巴洛克时代的「辞溢乎情」变成了「情辞均等」,此时期被称为古典时期也是因为其风格比较均衡,有许多人认为这是西方音乐史最美好的时期,代表作有:

海顿:神剧「创世纪」~交响曲之父海顿晚年的作品,曾风行整个欧洲,他巧妙的将和声音乐掺入对位音乐因素,成为总结古典与巴洛克时期的杰作。

莫札特:歌剧「费加洛婚礼」「唐乔望尼」~这两出歌剧旋律的优美是空前的,剧中歌手的重唱也极有戏剧性,不但启发了后来的义大利歌剧,同时也大胆的调侃贵族与传统道德,崇尚个人的自由,有人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兆。

莫札特:交响曲四十、四十一号~他最后两首交响曲对贝多芬与舒伯特有极大的影响,交响曲原本只是娱乐用的曲式,莫札特则将其扩大,放入了自己的最深刻的感情,与最复杂的音乐技巧。

贝多芬:第三号「英雄交响曲」、第五号「命运交响曲」、第六号「田园交响曲」。

这三首交响曲可说是音乐史上划时代之作,交响曲一反海顿与莫札特时代的轻巧,变成展现意志与斗争的战场,即使粗鲁或惨烈也不在乎;交响乐团也开始扩大,加入了许多乐器,和声也比较大胆,「田园」更是突破传统,除了跨过了四个乐章的传统,还在每一乐章加上标题,企图描写自然的风景,已见到了浪漫时期的表现手法。
       音乐也是时代的情感表达。
作者: ssjj    时间: 2014-2-18 23:11
     交响曲是音乐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形式。“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共响”。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结构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序曲性质的交响曲在18世纪逐渐脱离歌剧,吸收其他器乐曲的因素,发展成为独立的有3个乐章的器乐体裁,依然属于小型乐队或器乐重奏的作品;后经海顿、莫扎特的大量创作实践,最终确立了规范的交响曲式,即古典交响曲。它包括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稍慢),节略的奏鸣曲式、三段式、复三段式、变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此外,交响曲整体的调性布局、和声结构、各乐章间的对比与平衡、乐队中乐器的组合与规模等均得到规范化而基本定型。
欧洲的器乐长期附从于声乐,至十六世纪才逐渐独立。随着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歌剧的兴起,使十七世纪的器乐创作有了显著进步,产生了舞曲合成的古典组曲,以及曲式自由的序曲,而赋格曲、幻想曲、随想曲、变奏曲、前奏曲等体裁也渐被普遍使用。十八世纪,小提琴音乐迅速发展,歌剧序曲体裁的变革,曼海姆乐派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均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海顿确立了管弦乐队编制和主调音乐样式;莫扎特则进一步加以肯定,并发挥了木管乐器独特的表现力;贝多芬以交响性、戏剧性手法写作管弦乐序曲,给了奏鸣曲式以广阔的表现天地
作者: ssjj    时间: 2014-2-19 01:21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4-2-19 09:47 编辑

      至于中国受儒家思想束缚这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儒家开山之祖孔子的思想被后世人为地歪曲了,孔子是开私塾的,所教的都是做官之人,在远古时代只有做官才需要读书(学而优则仕),所教的内容完全是教育统治者如何为人处事以治理国家,看看《大学》《中庸》就知道,是修身治国齐天下,从未教育过老百姓。被后世统治者拿来教育百姓并刻意扭曲,始作蛹者,应属汉之董仲舒,到宋明理学歪曲更甚。应该说,中华文化衰落之因是秦制建立,衰落则始自于被上下颠倒的独尊儒术。
作者: nba    时间: 2014-2-19 16:27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2-19 16:34 编辑
此帖我觉得不必拘泥于楼主的问题,倒是可引出中西乐之间的区别及其原因,以上很多乐友的观点很有启发。
广陵散 发表于 2014-2-16 18:00

同感.

中国为何没有交响乐?或反过来问: 为何西方诞生了交响乐?

我们可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 什么方法是合理的? 什么方法是符合逻辑的?

我们不可能回到交响乐开始时的西方去研究, 我们是否可以先从我们身边的音乐我国的音乐去研究推理?

为什么北京有京剧?为什么广东有粤剧? 等等,-------------这是一条线索.

为什么朝鲜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或蒙古族音乐不一样? 有那些不一样? 为什么?------------这又是一条线索.

为什么文化大革命和江青时期有"红歌" "样板戏"? 这与什么有关?------------这又是一条线索.

为什么同是流行音乐不同地区的就不一样? 如: 生长在内蒙古的腾格尔有着内蒙古大草原的特色和文化.--------------这又是一条线索.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种.不同的个性就算是同类型音乐其音乐风格也不一样.----------------这又是一条线索.

交响乐的诞生不会是一个因素, 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神奇或奇妙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4-2-19 22:39
文字与宗教是两个根本原因,其中文字是最基本的诱因。强大而统一的文字削弱了其它一切文艺形式在中国知识份子生活中的地位。

儒释道宗教思想在老百姓中传播对音乐的依赖性不强,绝对强势的语言和文字已经足够了。况且,这些宗教思想和势力始终没能在中国凌驾于宫廷政治和官场政治,中国人发明了举世无双的举孝廉和科举制度,再加上广泛的民间宗祠制度,大大限制了宗教组织活动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的音乐发展缺乏稳定持久的政治或宗教势力的依赖和扶植。因此,中国古代音乐只能往戏曲空前发达这一条路上走,而中国戏曲最主要的根基仍然是语言文字。不客气地讲,与中国戏曲的戏文相比,绝大部分欧洲歌剧的歌词都显得那么粗鄙无文。


作者: nba    时间: 2014-2-20 00:01
写完帖之后, 想了一下, 感觉交响乐有一个"进化"过程, 刚百度了一下
交响音乐的起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39082.htm#2
作者: nba    时间: 2014-2-20 00:08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点意思: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作者: nba    时间: 2014-2-20 11:29
音乐的产生跟什么有关?

首先是跟人有关,跟人科类动物有关而不是其它动物, 撇开这点不说, 哪跟什么有关?

跟社会状态有关, 社会状态包含些什么? 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等, 这些都是影响音乐的重要因素, 前面已举过一些例子, 再举一例子:近期国内各大卫视台举办一些舞蹈.歌曲.音乐类选秀节目,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连台湾著名音乐人也惊叹:" 你们从哪里找来这么多有国际水平的人才?", 不但在舞蹈或歌唱方面超越了在他(她)们面前点评的导师专家, 在原创方面也是高水平的令人惊奇! 试想一下,回到十年前能否出现这种状况? 这与什么有关?

试想一下固步自封的全国才一. 二个电视台, 网络封闭的朝鲜, 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现在的朝鲜有很多方面都像我们的文革时期.

作者: nba    时间: 2014-2-20 11:57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2-20 11:58 编辑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将是荒谬可笑的……。”

nba 发表于 2014-2-20 00:08

舞蹈.歌曲.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 在中国和世界都在不段地进步和发展.  如果地球还有五. 六十亿年寿命, 那么诞生才十多万年的人类还处于"婴儿"期, 处于"婴儿"期的人类意味着什么?

作者: rual111    时间: 2014-3-31 17:32
回复 Locustcong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两部分说。
    早期由于交通不发达,无论是乐器还是音乐都受限于区域和文化的差异。就洋乐而言,本来就是别人的文化历史积淀。目前我们还处于学习的阶段。
    西洋乐传入中国后,我觉得主要问题在教育上。首先国内的教育更重视演奏,国内音乐学院招生,通常天赋一流的学生会走上乐器专业,而作曲和指挥通常是在演奏水平不足打到专业线的第二选择。仔细品味梁祝诞生的故事,再联系目前高校教育现状,我们在优秀导师这一块是比较落后的。
    另外经济因素也不能忽略,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喜欢音乐,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投入大把的时间,精力,金钱到音乐上。即使是流行音乐的路都走得无不艰难,更何况古典艺术。音乐虽然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但人活着首先是要解决物质需求的。
    但我相信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普通人接触西洋乐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与西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至于什么时候可以超越,我敢大胆的预测,大约人均收入的购买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1/2之后,就可以进入蓄势阶段,我们所等待的是一个机会时期,然后全面爆发。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