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谈谈我最喜欢的几个曲目和版本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3 17:02
标题: 谈谈我最喜欢的几个曲目和版本
大家都在看球,我灌一下水,发一个简短一点的帖子吧。

我听得最多的曲目可能不是巴赫,而是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入门时听,今天仍然在听。我最早听的是菲利普克里伯斯的版本,我对这个版本还是比较肯定的,后来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克鲁伊坦合作的版本,我就不再听克里伯斯的版本了。先入为主不一定适合我。大卫这个版本,从CD到LP,一路走来,今天仍然是我的首选。还听过西盖蒂,梅纽因等等,始终还是最钟意大卫的版本。其他版本也听过很多,想起来再补充吧......

第二个听得最多的曲目就是平均律了,首选里赫特因斯布鲁克的版本,看来对这个曲目和版本非常死心塌地,其他象古尔德,席夫这些曾经比较喜欢的版本今天也不是经常听了......我也非常喜欢巴赫《赋格的艺术》,《大无》,《小无》,《巴赫小协》,这几个曲目我都选择LP了。

边谈边补充吧。这些选择不是绝对的,但肯定有偏爱。今天,我还专门在听巴托克呢。大家有感想也谈谈吧。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3 17:40
上经典黑胶唱片照片先。
作者: 乔治亚斯    时间: 2014-6-23 18:04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克鲁伊坦合作的确实很经典
作者: 蓝色的心跳    时间: 2014-6-23 18:46
贝小协应该听十个以上的版本,每位大师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你的。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3 19:38
先上这个暖调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14d1be0101bstt.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07:28
上经典黑胶唱片照片先。
faure 发表于 2014-6-23 17:40

这些唱片我以前可能都上过图,有一些并非什么首版,名版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07:31
贝小协应该听十个以上的版本,每位大师都有各自的特色,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你的。
蓝色的心跳 发表于 2014-6-23 18:46

贝小协应该是人人喜欢的古典音乐的曲目,我对这个曲目可以说非常有感情的。
从入门至今,贝小协一直陪伴我成长。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07:33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克鲁伊坦合作的确实很经典
乔治亚斯 发表于 2014-6-23 18:04

我还是觉得这个版本最适合我,我经常听。
一般当我不知道听什么曲目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拿出这张唱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07:35
先上这个暖调子:
faure 发表于 2014-6-23 19:38

苏斯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小提琴家,他的巴赫很不错,贝小协我就没听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13:08
谈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在音乐史上,贝多芬和莫扎特都是音乐上的巨人,他们的天才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音乐艺术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截然不同的。贝多芬早期学习过莫扎特,但他后来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不过谈到莫扎特和贝多芬谁水平更高,可能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偶像给比下去。其实,贝多芬和莫扎特不能简单地比较,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

谈到天赋,莫扎特和贝多芬都具有天生这种音乐能力的,但他们有不同。莫扎特的音乐天赋主要是天生的,他就象不食人间烟火一样,他的音乐是最纯粹的音乐。而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后期的环境影响很大的。我们都说贝多芬的作品很有思想性,这其实是因为贝多芬受到德国文化影响的结果。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影响,在艺术上终生受到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文化巨人的影响。而这首贝小协,她的第一乐章就带有哲学和象征意味的…….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806年,这是贝多芬第二创作时期的作品,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很多非常成熟的不朽名篇。1806年究竟在贝多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命运》和《田园》都创作于1806年左右。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是OP60,这部作品充满青春的活力,生机勃勃。而同时,贝多芬创作了《命运》,也是在1806年左右,稍后创作的《田园》是创作于1808年的。为什么要提到《田园》这部作品呢?后面我会解释。

可是,在1806年,发生在贝多芬身上最大的事情却是贝多芬在这一年和苔莱丝订了婚,这是贝多芬最幸福的美丽时光。也就是在这一年,贝多芬创作了他这部举世无双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就是在这个1806年,贝多芬虽有欢乐,但也有痛苦的。因为在1801年贝多芬就发现自己耳聋了,而后来,在1808年他已经完全失聪,也就是创作《田园》那一年。《田园》这部作品其实体现了贝多芬创造了一个失去的世界,只有用他的内心,他才可以感受到他的音乐。可以想象,在1806年,贝多芬是充满痛苦的,但苔莱丝小姐带给了贝多芬以安慰和快乐。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充满快乐而又要承受痛苦的…..

因此,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第一乐章象征着人们走进崇高的殿堂,表现了对生命的思索。而后面两个乐章,则表现了贝多芬丰富,充满甜蜜的情感。对这部作品,可以这样理解。不过,贝小协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音乐本质和情感的关系,如果展开来谈,还可以谈很久。

我之所以很喜欢贝小协这部作品,那是因为我也有过那样的情感……

作者: HAC    时间: 2014-6-24 13:11
贝小协人人都爱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4 15:39
小提琴协奏曲最喜欢的是贝多芬的。
这怎么是灌水呀?看球的才是在灌水!
joco 发表于 2014-6-24 15:29

惭愧,写得不好。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表现的那种情感是非常美好的,代表着一种理想。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6-24 21:40
贝多芬音乐中情感之细腻绝非常人(前、后之人)可比,由此,再现贝多芬的音乐中的情感,就考量演奏家的情感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 walkman    时间: 2014-6-25 10:56
回复 metamophore 的帖子


    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不仅是天赋的问题,更是那个时代气息的写照,因为时代的气息在艺术家的大脑里起了反应。正因为此,我觉得演奏家本身需要的不单单是试图去理解作曲家本身要传递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于这种音乐形式,而在作曲家原有的音乐架构至上,把演奏家自己所处的时代气息融入到作品的表现之中,这才能引起听众更大的共鸣。在听不同版本的黑胶中,在购买最近新出的LP或复刻的LP,粗浅的认识到:只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老唱片的味道,就是因为复刻版,特别是新灌录的LP其除了介质是黑胶形式外,其拾音部分,转录部分或后期制作处理部分都无一不含有数码器材的成分。最近买了几家小唱片公司80年代末的LP,发现他们在LP唱片说明中,特别强调其整个制作都是模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5 12:20
[attach]91454[/attach]

[attach]9145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5 12:21
贝小协的三个著名版本

贝小协的曲式分析就不谈了,估计大家都能背了,直奔主题……

最近比较聆听了三个贝小协的版本,说说感想。这三个版本分别是西盖蒂与瓦尔特的CBS版,西盖蒂水星版和大卫,克鲁伊坦版。为什么选择这三个版本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西盖蒂的贝小协名气很大,我想多了解一下西盖蒂这两个名版,而大卫和克鲁伊坦的版本是用来做参照物用的。

谈到版本比较,有时也很主观的,对于这三个版本,我会直话直说,不过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当作购片指南,大家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看待就对了。

以前认识一位朋友,他非常喜欢贝小协这个作品,收集了100多个版本。不过,我就没有这么疯狂,不过估计也听过几十个。之所以选择大卫这个版本,这也是我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不多的几个版本。我对大卫,克鲁伊坦这个版本印象一直很好,也一直把它当作首选。我现在经常听的这个版本是大卫74年的纪念版LP,不是首版。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大卫是1974年去世的,当年EMI推出了这个大卫在EMI的主要小提琴协奏曲的LP合集。除了贝小协,还包括勃拉姆斯,西贝柳斯,布鲁赫等等,都是些名版。这个版次其实一般,唱片声音接近CD,相对早期版LP,音色也要朴素一些,但是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卫这个版本是非常经典的,不管是小提琴独奏还是乐队伴奏都非常出色。这个经典版本追求一种雄伟,磅礴的气势和柔美,浪漫的抒情的结合。作品构架恢宏,情感真挚,诚恳,在作品的结构和情感的结合上达到极高的水平。而大卫这个小提琴家,他的演绎风格非常适合贝小协这部作品。大卫的小提琴艺术追求一种雄伟,庄严的效果,而情感表达又非常细腻,真挚。大卫的自身特质是非常适合演奏贝小协的。听听大卫拉的贝多芬那两首浪漫曲,您就会知道大卫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细腻,慎密和浪漫……

西盖蒂47年与瓦尔特合作的CBS版非常有名,也是贝小协这个经典曲目里的数一数二的名版。不过我可以谈谈我对西盖蒂这个版本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我觉得西盖蒂和瓦尔特这个版本第一乐章速度太快了,影响了作品的抒情特质。尤其瓦尔特的伴奏有些局促,感觉其演绎有些不够舒展和充分。而西盖蒂的演绎风格有点涩,给我的感觉有点隐晦。与大卫的版本比较起来,我个人更倾向于大卫和克鲁伊坦的版本。不过,对西盖蒂和瓦尔特这个版本,特色倒是不错的,不过就不是很适合我自己。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也希望大家谈一谈。瓦尔特本来是我最喜欢的指挥家之一,不过对于这个贝小协,我认为瓦尔特没能做到尽量完美。瓦尔特另外有一个贝小协,就是与弗兰切斯卡迪合作的版本,我个人认为这个版本效果更佳。我再谈一下西盖蒂另一个版本,就是与多拉蒂合作的版本,我听的是韩国菲利普版,这个录音应该是水星那个录音,因为菲利普收购了水星。这个版本感觉还不错的,尤其第一乐章没有那么赶了,至于西盖蒂的小提琴水平是否已经衰退,我就听不出来的,哈哈。

对这些伟大的版本,我个人认为不能太轻率就下结论,这只是目前的粗浅看法,大家也不用太当真。对贝小协的喜爱和聆听,我会继续,争取常听常新……

作者: yah    时间: 2014-6-25 14:24
为其写华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等很多,至少有:
Leopold Auer
Joshua Bell
Ferruccio Busoni
Stephanie Chase
Ferdinand David
Isaak Dunayevsky
Mischa Elman
Carl Flesch
Joseph Hellmesberger, Sr.
Jenő Hubay
Joseph Joachim
Fritz Kreisler
Christiaan Kriens
Ferdinand Laub
Hubert Léonard
Bernhard Molique
Myron Polyakin
Manuel Quiroga
Camille Saint-Saëns
Alfred Schnittke
Ödön Singer
Henri Vieuxtemps
August Wilhelmj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5 14:35
为其写华彩的小提琴家、作曲家等很多,至少有:
Leopold Auer
Joshua Bell
Ferruccio Busoni
Stephanie ...
yah 发表于 2014-6-25 14:24


多谢yah兄。克莱斯勒和约阿希姆的华彩比较常见,大卫是采用克莱斯勒的华彩的,而海菲兹是采用约阿希姆的版本的。

作者: yah    时间: 2014-6-25 15:15
大奥的这版,也非常好:

[attach]9145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5 15:23
大奥的这版,也非常好:
yah 发表于 2014-6-25 15:15
确实,这版是MONO的,但演录俱佳,最早是EMI发行的:

[attach]91460[/attach]


作者: yah    时间: 2014-6-25 15:33
多谢yah兄。克莱斯勒和约阿希姆的华彩比较常见,大卫是采用克莱斯勒的华彩的,而海菲兹是采用约阿希姆的版本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4-6-25 14:35


克莱斯勒的,最为常见。海菲兹的立体声版,华彩应该是 奥尔-约阿希姆-海飞兹。

[attach]9146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5 15:41
克莱斯勒的,最为常见。海菲兹的立体声版,华彩应该是 奥尔-约阿希姆-海飞兹。
yah 发表于 2014-6-25 15:33

好的,多谢兄台指正。


作者: yah    时间: 2014-6-25 15:44
标题: 转一篇: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七种版本

作者: 杨晓航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806底,为小提琴创作了一首D大调协奏曲。从1844年起,这首协奏曲开始受到广泛欢迎,不但成为经典之作,也成为衡量小提琴演奏者的“试金石”。
    作为一个学习小提琴高程度的学生,要想拉下这首作品,是不难的;但对一个演奏家,它却成为一座最难逾越的高峰。全曲只是用一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技巧:音阶、分解和弦等组成,但它那庄严堂皇的气氛,明朗华丽的戏剧性表现及内涵中的忧郁、淡淡的“阴霾”等,令人难以把握。
    不论是出于尊崇还是敬畏,过去及现在的很多小提琴演奏家都试图从各种角度将这首协奏曲诠释到“完美”的境地,试图将乐曲的高贵气氛与深厚的情感融洽地表达出来。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为听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梦,然而从乐曲一开始,贝多芬就用定音鼓的四下轻轻敲击的D音提醒听众,这只不过是个美好的梦。而且,在全曲中“提醒”了70次之多。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贝多芬那首著名的第五交响曲,但这次,不是与命运的搏斗。

1.胡贝尔曼演奏,塞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EMI CDH 7 63194 2)
  这是由比较早期的录音翻制的CD唱片。须加以说明的是,当时(1934年)为了制作成“78转”唱盘,而把整部作品的演奏速度加快了。胡贝尔曼的演奏风格,是属于那种充满激情和即兴发挥的“浪漫型”。个性明确、技巧好,敏锐并不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由于原录音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乐队部分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所以将不对此作什么评论。)
    在独奏部分开始的属七和弦琶音的演奏,胡贝尔曼采用的是较为“老式”的演奏方法。即把贝多芬原谱中的“四分音符”演奏得更像是“八分音符”并饰以柔和的重音,显得玲珑剔透、富有游戏的气氛。在这段类似“华彩乐段”的引子的演奏中,胡贝尔曼两次强调了高音G,使音乐中不稳定的因素减少,然后在下行音阶中保持了清晰的颗粒感,如同一串珍珠垂挂下来。紧接的三度上行音阶中,以每弓一个明确的重音以确保冲力不会松弛减弱,并加入了两次稍稍喘息——分句。100小节时,胡贝尔曼以伴随着逐渐加强而扩大的干弓来完成,非常有特点展示部的引子流畅地引出第一主题。150小节起的40多小节里,胡贝尔曼用比较轻松的演奏方法,表现了一种“嬉游”的情绪,再现中相同的乐段也采取了此种手法。这一大段内的演奏在330小节之后,明显放慢了速度,此时的演奏将节奏填得非常满而不拖沓:句子清楚、起伏自然,毫无造作。到350小节时仍不加快速度,然后在357小节突然变化,使乐曲的律动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二、三乐章的演奏上,胡贝尔曼并没有超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大师们的普遍习惯,他们往往把“慢板”处理得“宽”一些,因为他们都具备超乎常人的运弓技巧,不怕在慢速中的表现。胡贝尔曼正是在此为听众描绘了一部宁静、宽敞辽阔的诗篇。“快板”(三乐章)则往往是近乎于“急板”,这样,便于展开一个使音乐和高难度技巧结合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胡贝尔曼诠释的特点是自然、轻松、明朗,他非常成功地把演奏莫扎特音乐的一些方法巧妙地糅了进去。胡贝尔曼在演奏中,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下滑音方式的换把位,在海菲茨的演奏中,我们也会听到非常相像的特征。胡贝尔曼创作了每乐章结尾处的“华彩乐段”,虽比不上克莱斯勒和约阿希姆,仍属优秀之作。遗憾的是,不论是谱写或是演奏,胡贝尔曼都又走了“极端”——过于炫耀技巧。
    胡贝尔曼的演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成熟时期的来临。由于英年早逝,他的声名与成就不如他的同代人克莱斯勒、埃奈斯库那样显赫,但这张CD唱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胡贝尔曼及他所属的那个伟大而且人才辈出的时代的机会。

2.西盖蒂演奏,瓦尔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版(Sony/CBS MPK 52326)
  要从演绎上说,西盖蒂不属于克莱斯勒、埃内斯库式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西盖蒂是那种非常“刻苦”的小提琴演奏家,因为在音乐厅的舞台上他即兴的东西很少,所以他的演奏不带有很大的煽动力,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西盖蒂的演奏中带有贵族气质的“冷漠”特征,客观、精确,忠实于原作,不过分甜美,表现出理智的分句、安排得很讲究的色彩变化。西盖蒂实际上不具备胡贝尔曼种那类型的华丽的技巧。但他的演奏风格和当时其他浪漫主义风格十足的演奏成为明显的对照,并开启了新一代俄罗斯(苏联)学派。
  一乐章的前88小节纽约爱乐乐团在瓦尔特的指挥下演奏得热情、奔放,和声和线条简捷明了,强烈的震撼力毫无保留地传向四方。接下来西盖蒂的演奏基本是采取很质朴的方式,只是在第98小节的十六分音符乐句中,将每组四音中的二、四音拉得较短,形如符点休息的音型。在 103小节,西盖蒂将后十六分音符演奏得既准确又不同与他人——强调十六分音符。而后来 114小节明显采用分弓而且用全弓的演奏方法,给予特殊的强调。141小节的旋律乐句,一反从前焦虑的不安的演奏风格,变得平静和谐,并放慢了速度,缓和了自独奏开始后一直持续下来的“冲力”。199小节的三连音型半音音阶,西盖蒂用圆润巨大的颗粒、稍慢的速度,构成另一次情绪的转换。展开部的乐队演奏是以大对比,大乐句来构成的。315小节,西盖蒂在此段的演奏中层开了一种“童话式的幼稚”,激动的嘶哑的声音,撞击近于劈砍的运弓。
  二、三乐章,西盖蒂的演奏依旧质朴、淳厚,二乐章始终贯穿了平衡谐美流畅的歌唱,适度地采用了在不同把位和弦上演奏以增加音色的明暗对照。三乐章,是“笨重”的独奏小提琴与“欢快”的乐队的对比下的“舞蹈”,西盖蒂在著名的主部主题及后来的再现中,塑造了两种“舞者”的形象:老人的浪漫与孩童的天真。第二副部时,大管的演奏非常接近维也纳爱乐乐团那个著名家族的传统,而不是美国式的冲动风格。华彩乐段,由于当时的录音条件,没能把西盖蒂演奏的长处极好地反映出来,然而西盖蒂在演奏中一招一式绝不放松的风格还是准确地纪录了下来。
    这张唱片,足可以了解到在瓦尔特棒下,处于全盛时期的纽约爱乐乐团的风采。绝不是伯恩斯坦去世后的今天的这副样子。
  
3.梅纽因演奏,西尔维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 (EMI CZS 7 67310 2)
    耶胡迪·梅纽因在他演奏生涯全盛时期所录制的这版贝多芬的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是众目所瞩的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影响的版本。
    乐曲的主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即将音乐中那种还有忧郁色彩的阴霾感觉把握得十分适度,定音鼓的四下敲击及随后弦乐低声部的呼应,表现出庄严而内敛的情绪。29小节的过渡句,采用了重音晚到的演奏手法,使音乐变得坚定而又适当进行了夸大。42小节4个八分音符的每个音符逐渐加长的演奏,巧妙地完成了向副部的过渡,袅袅余音霎时间令人喘息亦不敢生。51小节当主旋律出现时,弦乐声部的演奏穆慕而富丽。呈示部(89小节),独奏开始的属七(分解)和弦,梅纽因把这组音符奏成两个八分音符的节拍,成为对“四下鼓声”的另一种方式的呼应,其表现的着力点在于突出性格。在接下来的三连音下行音的演奏中,梅纽因明显打破原有的由弓法造成的自然分句,采用了一种近乎“语言”的分句法,到 100小节为止,听起来像是“朗诵”的效果。181小节之后清丽、从容的气质与音色,与定音鼓再次的四下敲击形成极大跨度的对照。直到180小节,听众可以清楚感觉到梅纽因尽可能避免在演奏中使用下滑音换把方式,在诠释音乐中的演奏手法,更多是采用多样的“波弓”(连断弓  PORTOT)。
    一乐章结尾部的“华彩乐段”,梅纽因选择的是克莱斯勒版。梅纽因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宽大弓法,整段气势宏大,技巧精妙,和声、弦律线条非常清晰,展现的是音乐的完整性及其对贝多芬音乐诠释的延伸。
    二乐章梅纽因的演奏堪称典范之作,这一组G大调的变奏曲经梅纽因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家之手,仿佛成了“一对情侣在春天的阳光下的对话”。乐队的10小节主题的演奏,呈现出涌动着巨大的兴奋与内敛的热情。45小节起,梅纽因演奏中的密不透风的弓法,逼压得听者不得不屏住呼吸。84小节起梅纽因选择了乐队第一小提琴最靠后的四人来与他作轮奏的伴友。梅纽因对这首乐曲二乐章的诠释,已经完全脱离一般演奏者对小提琴特质的“卖弄”。但不幸的是,梅纽因“右手颤抖的痛疾”已经开始困挠他的演奏了,在衔接三乐章的“华彩乐句”中,已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乐章的主要演奏特点,在于梅纽因始终保持了不做高难度技巧表演的演奏风格。因此,这首“回旋曲式”的终曲的演奏十分迷人。主部主题那著名的10小节“G弦上的舞蹈”,梅纽因演奏得不温不火,听不到撞击弓法的痕迹。在雄浑的伴奏之上,决定乐团风格的是抒情而优雅的独奏小提琴歌唱式的领奏。结尾部的“华彩乐段”,梅纽因没有删去克莱斯勒写的大段技巧部分,梅纽因在此为“技巧”留下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整体演奏得大气磅礴、气势雄浑,而又不失其一惯的细致的乐句划分。

4.内森·米尔斯坦演奏,莱因斯多夫指挥英国爱乐乐团版(EMI CDMF 7 64830 2)
  内森·米尔斯坦,一个正在消失时代的杰出人物。是一位产生于“俄罗斯学派时代”,而在演奏中很少带有(俄罗斯)旧式风格的演奏大师。米尔斯坦的演奏具有令人激动的活力,而且不一定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他的贵族化的演奏,精致而惊人的技巧,与即兴性的发挥完美地统一起来。同样,一向擅长于演协奏曲的英国爱乐乐团,在莱茵斯多夫指挥下的演奏,也具有米尔斯坦式的魅力。
  呈示部,米尔斯坦选择的是忠实于贝多芬原作的节拍标定,即以装饰音与四分音符的方式来演奏开始的属七(分解)和弦。接下来的华彩风格的七个小节里,米尔斯坦的演奏以灵巧为主。到100小节的上行音阶,米尔斯坦以逐渐扩大用弓的方法来造成一种趋势性的“渐慢”,紧接着旋律乐句乘着这个“趋势”,演奏得非常开阔,像是撒向空中的一道彩虹。111小节的三连音分解和弦,米尔斯坦大胆地采用分弓来演奏;仗着他娴熟的运弓技巧,以有连续性的乐思,继续扩大到“气贯长虹”的境地。 134小节到呈示部第二主题前大串十六分音符的演奏,米尔斯坦以左、右结合的办法,突出了其中两音一组的速弓音型,使整段音乐具有灵巧、俏皮的特点。 152小节之后,在乐队演奏旋律时,米尔斯坦以很“质朴”的方式“游”于其间,甘愿为旋律“伴奏”。“华彩乐段”是米尔斯坦“自造”的,风格及结构明显地接近克莱斯勒版。最后的512节,米尔斯坦很好地在演奏中把握了“回忆”的音乐形象;当“记忆”快要变得更加遥远时,米尔斯坦又将其迅速拉回现实之中。
  二乐章,第一、二、三变奏在米尔斯坦与乐队的良好合作之中表现为“对答的歌”。中间部,米尔斯坦的演奏,音色迷人而温暖,形成轻柔的抚摸。55小节的歌唱,米尔斯坦在琴声中摹仿了一个孩童的唱歌特点,天真、无造作和停顿式的小喘息。65小节后,明显的是换了一位歌手。结尾部,米尔斯坦在演奏中逐渐将听众从“唱歌人”的身边拉开去,展开一幅“全景的画面”。
  三乐章“舞”的主题,在梅纽因的版本中,“舞者”是“一位穿缎舞鞋的矜持少妇”。在米尔斯坦的演奏中,“舞者”却是“一位少女”。那种轻巧的跳跃,欢快的旋转,连喘息也是细巧的。乐队的对应则显得笨重,75小节米尔斯坦演奏得气势如虹、一泻如潮,如江河之奔向大海,弓法宽大而毫不笨重、整齐又不呆板。第二副题的小提琴与(大管)对奏则不够理想,大管的吹奏热情很够但音色过硬。在126小节起头的7小节中,米尔斯坦巧妙的手法和用弓部位的变化,分成4个相连贯的乐句。这种能自如地把握节奏的细微变化,构成了米尔斯坦在演奏风格上的特点。三乐章“华彩乐段”的创作与演奏,都非常成功。324小节之后,米尔斯坦成功地将乐曲推向高潮,以很激动的演奏和以前的轻灵、欢快形成对照。

5.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克路易坦指挥法国广播学院管弦乐团版(EMI CDM 7 69261 2)
  从乐曲主部的88个小节的演奏及其它的乐队段落的演奏中,听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法国乐队的全部魅力。室内乐般的细腻、柔美、平静,散发着法兰西式的优雅、轻捷;51小节弦乐低声把涌动着不安因素的三连音型演奏得纤巧动人。呈示部开始时,奥伊斯特拉赫不慌不忙地开始属七和弦的拉奏,他把音符的实质几乎放大了—倍,即接近八分和四分音符来演奏,宽大的音响像是推开了通往原野的大门。 159小节,奥伊斯特拉赫用一个“渐宽”的效果接拉奏,然后从容不迫地继续下去。在173小节,他用浮雕式的手法突出了连续4次的装饰音组,使之闪出珠宝般的光彩。185小节的大段十六分音符,奥伊斯特拉赫似乎是在很安祥地叙述,每个音都略微施用一点揉音,准确而均匀几乎听不到换弦磕碰的痕迹。在315小节的演奏里,各种细微的节奏变化,像魔法般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那些不加做作的小的延长音,不拘泥的表现手法,交织成神妙特殊的风格,真正主宰了音乐的脉络。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克莱斯勒所作的“华彩乐段”,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他本人的完美。准确的技巧及雍容的气质。这种奥伊斯特拉赫独有的“威力”,在530小节开始展示得十分充分。
  二乐章,乐队的演奏,像是一群懒洋洋的巴黎人,在做些什么。在放慢一点而更富有诗意的速度里,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流畅中渗有俄罗斯式的“小冲动”。浓浓的人情味通过奥伊斯特拉赫左手手指对那些并不明显的细节的强调而传出。奥伊斯特拉赫的手中似乎有一把用不完的弓子,并能将一个动作的力度从弓根一直保持到弓尖。这是一个缓慢而闪烁着火焰的慢板乐章。
  三乐章,这次的“舞者”是一个健壮的“娜塔莎”在顽皮地起舞。这里出现的每一个小的渐慢,都预示着一次新的主题的到来。在62小节,奥伊斯特拉赫突然把音“拖位”。这样的变化也是为了下面大段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速度上的微妙变化做好准备,六连音双音音型拉奏得优美极了。75小节,奥伊斯特拉赫在第一音符上,做了一个戏剧性的延长,一次舒畅的换气,之后是—段令人激动的快板。弓根处的控制弓和灵巧宽大平弓形成效果的对应。126小节第二副题出现时,奥伊斯特拉赫利用第五个八分音符稍晚点进来的方式,改变了这段音乐的个性,给大管的演奏以适合的速度律动。“华彩乐段”中,奥伊斯特拉赫那种手臂自然重量加运动速度的富有弹性的弓法,是无人可及的上乘表演。中间大段的强有力的跳弓及用肘部位的变化,和他在演奏中体现出的使人感到和蔼可亲的满足感,都来源于他那出神入化的技巧。

6.海菲茨演奏,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版(RCA RCDl—5402)
    海菲茨是一位善长用宏亮华丽的声音和炫耀快速技巧来取悦听众的大师。在演奏中,海菲茨有过分“自由化”和激动式的浪漫的倾向。虽然手指和弓子的能力非同凡响,但音色是不够纯净的。而且海菲茨的演奏明显缺乏亲切感,他激动而又傲慢。
    从一开始,明希指挥的波土顿交响乐团就不得不将主部的演奏速度加快,以将就海菲茨对速度的要求,这样就为全曲定下了一个急匆匆的调子。加快而不过多缩小音的颗粒是海菲茨的过人之处,这样的演奏充满活力,但不是对所有的乐曲都适用。由于贝多芬的音乐都有很深刻的内涵,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既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又要求独奏者能与整个交响乐队进行充分的合作,因此就产生了技巧性表现再好也无济于事的问题。华丽的技巧与“赛马式”的速度可以使听众激动,但对于诠释音乐的完整性实在是大有妨害。一乐章139小节的三速度音型的演奏显得草率高音E的含糊影响了音乐的稳定,破坏了与下面呈示部第二主题衔接过渡的效果。190小节的连弓与跳弓的演奏是悦音少,砍砸多,这种滞涩的音响破坏了音乐的流畅。
  “华彩乐段”的风格明显与乐曲的整体风格不同,而且过于零碎。虽然演奏上是完美的,但放在那里却令人不舒服,就像一位杂技演员与哲学家站在一起那样不般配,明显属于不同的水平。一乐章结束后,留下的枯燥感是难以抹去的。明确地说,缺乏那种抒情而内敛的音乐表现。
  二乐章中听起来令人不愉快的是那些不断出现的渐强渐弱。在一小节,甚至一个音符上,不断的强弱弱强,形成“吞吐散放”的音响,使音乐线条变得断断续续,忽冷忽热。43小节的演奏近似于“喊叫”,肯定破坏了“抒情诗”气质。此外,二乐章,海菲茨的演奏在掌握节奏的尺度上是比较自由的,这就给与他合作的乐队、指挥带来了不少困难。在穷于应付的情况下,难以展示自身的全部魅力。波士顿交响乐团在明希的指示下,一直以“法国风格的室内乐团式”的细腻著称于世界乐坛。在这里只如晨星般地闪烁了几下。二乐章的“华彩乐段”明显的呈“蛇足”之势,就像是一位朗诵者突然加了一大串“因为、所以”之类的废话,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
  三乐章,对于海菲茨来说,依旧是没什么好耍的。海菲茨演奏的这个乐章,与胡贝尔曼的录音,有很多相似之处。海菲茨没有能够摆脱用“赛马式的演奏”来显示自己技巧娴熟的引诱。在 135小节,海菲茨所采用的演奏速度令那位大管演奏者几乎是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在这个乐章里,海菲茨处理乐曲的很多方式,不幸都被快速度给冲溃了。这种淡化对贝多芬音乐的特有本质诠释的做法,无疑也是放弃了音乐的纯朴和真诚,而过分强调“音乐个性”的结果。

7、格吕米欧演奏,科林·戴维斯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版(Philips 420 348-2)
  这个版的录音质量与近期再次制作的水平都相当好,完全可以满足—些爱好者对于音响方面的奢求,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队也表现出他们擅长与大师级人物搞协奏曲的特点。科林·戴维斯在处理这首乐曲时,表现了很大的主动性,在主部的88个小节的演奏中,他指挥乐队以稍宽的速度来独立诠释贝多芬原作,留给乐队充分发挥的空间,把音乐中高贵的气氛表现得具有深刻的古典音乐特质。
  呈示部独奏小提琴采用较为灵巧的装饰音与八分音符的分句式来演奏,听众期待已久的那串著名的属七和弦,格吕米欧以他那神妙的音色开始主宰整个场面。格吕米欧是一位少有的能够把每个音符都奏得晶莹透澈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的音色质量完全由透明体组成,他所发出的声音令人想到由水晶制成的艺术品。此外,格吕米欧还是一位能自如控制音量的奇特人物,他能在强弱变换中控制完美的音色光彩,在100小节的上行音阶里,可以听到他非凡才能的体现——  一次完美的渐弱。在104和109小节后的十六音符音型上,格吕米欧又两次使用了微小的渐慢来刻画句型的轮廓,使高音区的乐句更为突出。114、115小节的宽大用弓、强调4个高音区音符非常富于表情,使音乐在高点上有一个小小的喘息。139小节最后一组三连音的高音E,格吕米欧对它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强调,用分弓来演奏,戏剧性地将主旋律放到木管声部。在177小节,格吕米欧再次采用同样的作法,最后一句突然把速度拖下来,增添了音乐的趣味。205小节的转换,格吕米欧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喘息,将八分音符A与“tr”音型之间放置一个清晰的停顿,然后引出敲击的母题。 288、289两个小节里,格吕米欧神奇地做了一个跨度极大的渐强,用以衔接前面冲力很大的类似华彩乐段的乐句。华彩乐段,格吕米欧选择了克莱斯勒版,这段演奏效果,音响铿锵浑厚、均匀,顿错转折。
  二乐章主题部分的乐队演奏,在舒缓的速度中蕴藏着无尽的动感,整体处理成—个大的渐强渐弱,结尾处3个八分音符上表现的叹息出神入化。第一、二、三变奏中,格吕米欧对17、 19小节的处理变化无穷,20个小节的9个音符张弛之间与前面乐队的叹息形成传神的对应。30小节最后一个八分音符,在格吕米欧手中变化为长音,平稳空灵如“天乐缭绕”。
  三乐章,格吕米欧采用了轻巧欢快主旨来注释这首舞曲风格的回旋曲。75小节处的技巧乐段,格吕米欧毫不费力地以华丽的音色、收放自如的技巧,将欢快与热烈表现得恰到好处。90小节的三连音八分音符高音G,实质几乎延长了一倍。第二副题独奏小提琴的六连音音型,演奏得玲珑剔透、字字珠玑,如同一道清亮的小溪在山石遄流跳跃。大管吹奏的优美旋律,采用了在“远方”衬托的手法,音乐形象极为柔情地给人遥遥茫茫之感。格吕米欧对克莱斯勒所作的华彩乐段作了较大的删节和改编,格吕米欧与乐队全体一道表现出潮水般汹涌的欢快与热情。在主题片断的结束句中,格吕米欧用琴声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情感。
  格吕米欧是一位能够控制内心激动,并充分展示音乐智慧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他左手控弓发音的绝技加上他趣味高雅的对乐曲的诠释特点,首尾呼应、均衡富于表现力等,使他的声名永不消失。

《爱乐》第5辑第63-73页
作者: jinyou    时间: 2014-6-25 16:02
我的贝小协黑胶最常听的还是海爷指挥谢林演奏的

作者: 乔治亚斯    时间: 2014-6-25 16:55
希望哪天能收到大卫和克鲁伊坦这版的蓝银地球
作者: yah    时间: 2014-6-25 16:56
俺听得最多的版本,高贵,典雅,大气,自然:

http://www.tudou.com/v/AfIN5o3xr5E/&rpid=110802516&resourceId=110802516_04_05_99/v.swf
作者: Ryanxu    时间: 2014-6-25 17:20
回复 yah 的帖子

这个不错,是什么版本? 谢谢!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6-25 18:32
我是一直热烈地推荐艾里希·罗恩与富特温格勒的伟大版本,这应该是贝小协的终极演绎了,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的版本无限接近了罗恩的这次演绎,但又有另一片天空。立体声制作,我深爱弗兰切斯卡第与瓦尔特的版本,这个演绎是法德煤钢联盟的强力纽接,名副其实的是展现了1806年贝多芬的最美好的崇高情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6 07:25
谈到贝小协,一定要提到梅纽因。
梅纽因在11岁的时候,就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了贝小协,
乐队的队员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6 13:19
[img][/img][attach]91487[/attach]
英版与德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6 16:53
英版与德版。
faure 发表于 2014-6-26 13:19

迪卡的黑胶应该不错,英版的音质估计要好一些。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4-6-27 00:05
英版和荷兰版都可以,德版在模拟时代的全部可以放弃
作者: ypyp    时间: 2014-6-27 11:24
俺听得最多的版本,高贵,典雅,大气,自然:
yah 发表于 2014-6-25 16:56


也问,这是哪个版本的贝小协?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4-6-27 15:30
回复





faure  发表于 4 分钟前
dg就这么给定调了。完了[/url]


不好意思,弗雷兄,我的意思是指大s版说的DECCA

不是说DG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7 16:08
回复 robinwood 的帖子
^_^,我手头也有德国版的HMV,我脚着还可以啊,起码比CD要好听点。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4-6-27 16:10
回复
^_^,我手头也有德国版的HMV,我脚着还可以啊,起码比CD要好听点。
faure 发表于 2014-6-27 16:08



80年代后EMI数码作品都在德国压片,这些都没问题。但是早期EMI在德国的压片实在不敢恭维啊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7 16:10
本帖最后由 faure 于 2014-6-27 16:11 编辑

yah老师:这版是格鲁米欧的?
作者: faure    时间: 2014-6-27 16:13
80年代没得选了,都跑德国压片了。
前几天刚刚拍了套英国版的CBS,看着便宜,曲子对路,也不知道英国版CBS如何?纯粹就当听个响吧。
作者: mm33    时间: 2014-6-27 21:09
我是一直热烈地推荐艾里希·罗恩与富特温格勒的伟大版本,这应该是贝小协的终极演绎了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6-25 18:32


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难以超越的演绎,只可惜当时的录音效果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9 09:09
百线生  发表于 昨天 02:39 删除
我也是最喜欢这个版本,百听不厌!大卫演绎表达得既自信沉稳、雄壮大气、流畅优美、活力张力十足,也感情细腻、变化多端!这是一个集个人演奏技巧、指挥总体风格、伴奏乐队发挥水平、录音效果都几近完美的版本!
------------------------------------------------------------------------------------------------------------------
百版说得很到位的。除了演绎好,这个录音音质也非常好,这可是1958年的老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9 09:15
罗恩那个战时录音我也听过,很有气势,录音效果就差点,我听的是CD。
请问罗恩是不是只有一个录音存世?没听过大家谈过他的其他录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29 15:41
价格高企,那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6-30 11:24
前面提到梅纽因,讲一个梅纽因的故事:

梅纽因在英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他的名气非常大。

有一次,费里德曼(就是录制《流浪者之歌》那个小提琴家)和海菲兹去英国录制巴赫双小协,回来的时候,费里德曼先回来,在机场,他被工作人员拦住了,因为费里德曼带着一把名琴。费里德曼解释了很久,他又拿出和海菲兹一起演出的照片,说:海菲兹是我的老师。工作人员马上问他:谁是海菲兹?你觉得梅纽因怎样?费里德曼当场晕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1 12:36
大家可能不知道,梅纽因非常推崇巴赫。

梅纽因有两个妹妹,都是钢琴家,他儿子也是钢琴家。梅纽因说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象钢琴家那样亲自弹奏巴赫的平均律。
作者: lian-12    时间: 2014-7-1 14:05
众多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里我更喜欢克岗的,不知各位对此有什么看法?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2 11:20
众多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里我更喜欢克岗的,不知各位对此有什么看法?
lian-12 发表于 2014-7-1 14:05

那张黑胶的价钱摆在那里啊。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4-7-2 11:36
罗马尼亚那枝花拉的也挺有特色!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4-7-2 11:55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4-7-2 20:41 编辑

Op.61第一乐章实际上写作得极富思辨和哲理,演绎需要条理清晰而深刻,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力透纸背,又需要清新不涩,兼顾情感深刻。所以,能达到以上这几个要求的演绎,实际上屈指可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2 12:28
Op.61第一乐章实际上写作得极富思辨和哲理,演绎需要条理清晰而深刻,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力透纸背,有需要清新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7-2 11:55

我们都说贝多芬的作品带有思想性,哲理性,这部乐圣最快乐,浪漫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也不例外,贝多芬的作品,尤其很多交响曲,协奏曲都带有这种特点。他与莫扎特同样伟大,但他们的作品差异是很大的。我前面比较谈过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不同,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作者: lian-12    时间: 2014-7-2 19:06
本帖最后由 lian-12 于 2014-7-2 19:08 编辑
那张黑胶的价钱摆在那里啊。
shinelb 发表于 2014-7-2 11:20

不谈价格高低,只说演绎的水平嘛,听科岗的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琴声的张力非常强。这个地球版我没有,只有同班次的德国金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3 09:57
不谈价格高低,只说演绎的水平嘛,听科岗的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琴声的张力非常强。这个地球版我没有,只 ...
lian-12 发表于 2014-7-2 19:06

封面象波提切利的绘画。
柯岗的唱片听得不多,但对他的学生穆洛娃印象很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3 16:41
平均律谈过多次了,就不重复了。最近在听巴托克,有感觉,我抽个时间写一个帖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4 13:27
metamophore  发表
你跟着莱纳的思路走,就会遇见巴托克。
------------------------------------------------------
莱纳是个很优秀的指挥。巴托克的生平故事很感人的,尤其他与库塞维茨基的友谊。
我喜欢巴托克的音乐,与他的生平故事也有关的。
作者: myzcj    时间: 2014-7-10 21:05
贝小协,估计一般人很难抗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4-7-26 12:02
大卫的贝小协黑胶版本非常多,我只保留了一套:

[attach]93083[/attach]

作者: freehand    时间: 2014-8-5 23:40
本帖最后由 freehand 于 2014-8-5 23:42 编辑
[/img]
英版与德版。
faure 发表于 2014-6-26 13:19

我也喜欢这版,感情细腻。
我朋友把我的这个黑胶转成数码无损文件,听起来很方便。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