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书籍里的音乐和美学!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6 11:00
标题: 书籍里的音乐和美学!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7-19 18:52 编辑
读《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有感
春节期间看了一本书,《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也向大家汇报一下。作者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在欧洲工作多年。这是作者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寻根式的追念,也是听了一辈子古典音乐的小结。
这本书内容也非常丰富。书中谈到寻访贝多芬故居,布拉格风情,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荷兰的最后时刻,瓦格纳故居随想等等。书中也谈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法国大革命,卢梭与《忏悔录》等等。
不过,看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贝多芬与哲学这些问题。对贝多芬与哲学这些问题,也是历来已久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听音乐,了解哲学是否有必要。不过,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影响是肯定的,而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是斯宾诺莎等人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哲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康德,黑格尔等大批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及歌德,贝多芬等一大批文化巨人。而普朗克和爱恩斯坦等人也受到斯宾诺莎的影响。斯宾诺莎的哲学非常有意思的,他最重要的著作叫《伦理学》。斯宾诺莎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所谓泛神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拟人化的上帝,而大自然和宇宙其实就是上帝。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恰恰是人和神,人和自然以及自然和神的关系。贝多芬的交响曲《田园》可以看出是明显受到泛神论思想影响的,《田园》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和大自然的对话,而大自然也就是他心目中的上帝。。。。。
贝多芬在去世前五年在记事本上写了这么一句话:心中的道德律,头上的星空,康德!!!这句话出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去世后刻在康德的墓碑,这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气势磅礴的名人名言。由此可见康德哲学思想对贝多芬的影响。。。。。在《莱茵星光》这本书里,作者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比喻为“头顶上的星空”,那是贝多芬的星空,康德的星空。。。。。
看了这本书,有些问题思考一下,和大家交流一下。
[attach]107630[/attach]
作者: luhui2008 时间: 2015-3-16 13:20
好的建议
作者: shower_king 时间: 2015-3-16 14:09
最近在看叔本华的,等我看完了,一定看看楼主推荐的这几本。
作者: qingxu 时间: 2015-3-16 16:03
一直在读杨燕迪译的查尔斯•罗森著的<古典风格>。"一直在读"是因为该书信息量太大,十分烧脑。读此书的同时也买了一整套Sony出的罗森演奏的钢琴曲集,搭着品尝。另,刘雪枫主编的京师爱乐丛书中的有些书也还值得一看。例如王立彬的<音乐无疆>,贺秋帆的<洗耳恭听>,以及曹利群的<灯塔的光>。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5-3-16 16:11
谢谢推荐!音乐在听,书也在读。书和音乐,别无他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6 16:56
最近在看叔本华的,等我看完了,一定看看楼主推荐的这几本。
shower_king 发表于 2015-3-16 14:09
好啊,等你谈叔本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6 16:58
一直在读杨燕迪译的查尔斯•罗森著的<古典风格>。"一直在读"是因为该书信息量太大,十分烧脑。读此书的同时也买了一整套Sony出的罗森演奏的钢琴曲集,搭着品尝。另,刘雪枫主编的京师爱乐丛书中的有些书也还值得一看。例如王立彬的<音乐无疆>,贺秋帆的<洗耳恭听>,以及曹利群的<灯塔的光>。
qingxu 发表于 2015-3-16 16:03
多谢你的推荐。京师爱乐我买了4本。有空谈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6 17:00
好的建议
luhui2008 发表于 2015-3-16 13:20
现在觉得多读书很重要啊,音乐也要听,相互相成的。
书本是很好的老师,但是要有选择地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6 17:01
谢谢推荐!音乐在听,书也在读。书和音乐,别无他求。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5-3-16 16:11
是的,重重地
作者: 1647650152 时间: 2015-3-16 17:59
理论可以看看勋伯格。
古典风格写的不错,还带典型曲例的谱,帮助理解,但比较难啃。。。
瓦格纳家族 弄得也不错,前半本些瓦格纳人生,后半本些瓦格纳去世之后拜罗伊特的发展,不扯乐理的书,看起来很快
作者: color4 时间: 2015-3-16 19:17
嗯 找来翻翻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6 21:06
平时在看这两本[attach]107634[/attach][attach]107635[/attach]
作者: 音乐精神 时间: 2015-3-16 23:49
若是考虑温故而知新的话,辛丰年老先生的的《音乐门铃》、《音乐笔记》都还不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7 09:37
今天工作比较忙,稍后详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7 12:57
多谢大家的盛情,就不一一回复了,我统一回复大家,仅供参考。
音乐教育实质上是人的音乐素质教育,也是人的音乐修养的培养,实质上都是提高人的素质。要学习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就要不断学习。学习离不开书本,自然就和书籍联系上了。音乐方面的书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方面的书籍,一种是音乐散文和听乐随想之类的音乐书籍。前者,象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的《我爱巴赫》,《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这一类书籍,就是音乐专业书籍,象《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这本书是专门介绍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音乐的,我读过,不过象我这种业余水平,读起来非常吃力。音乐专业书籍,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也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学习。后者,就是音乐散文,听乐杂感和随想,这类书籍是音乐和发烧文化普及之后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化现象。
《京师爱乐》这套书有24本,主要还是属于音乐散文和听乐随想方面的音乐书籍,对于普及古典音乐和发烧文化当然有促进作用的。这套书其实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基本上都是古典音乐发烧友。其实,对于这一类书籍,我认为好几个音乐发烧论坛,有很多网友都可以写。我认为极品论坛的念经兄写得很好,他的文章可以将深度和娱乐性结合起来。M兄写得也很好,他的文章大气,他也是168论坛的会员。168论坛的chopin兄写得也很好,chopin兄有才华。168论坛的邝版主也写得非常好,他的文章能将音乐和发烧结合得很好,也很自然。
可能会有网友会问,谁写得最好?其实我的看法可能比较保守。我还是最推荐郑延益,辛丰年和胡亚东这几位老先生。这几位老先生的文章有一种人格的魅力,对音乐娓娓道来,循循善诱,襟怀坦荡,无疑是我们爱乐者的榜样。音乐书籍水平的高低是受作者的音乐素养所决定的。推而广之,音乐方面的书籍,我们还是要到最高的艺术里去寻找。象罗曼罗兰,他写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史怀哲写的《巴赫》,《生命的思索》。贡布里希写的《艺术的故事》等等。。。。。
学习音乐,其实还需要学习德语文化和德国哲学,诗歌,文学等等。我觉得,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为自己不能去阅读巴赫和贝多芬的第一手最原始音乐材料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5-3-17 16:41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音乐散文喜欢辛丰年先生的。通俗,亲切。自谦是门外汉,他的文章却不空泛。音乐和感悟相得益彰。最感动的是对音乐的态度,用赤诚一点不为过。几十年坚守。杨燕迪先生的随笔也不错。不学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07:25
《京师爱乐丛书》首发式音乐会:
[attach]10767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2:24
《京师爱乐丛书》(图片来自网络)
[attach]107684[/attach]
[attach]10768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2:32
平时在看这两本
收藏者 发表于 2015-3-16 21:06
鲁成文这本《爱乐书简》我就没看过,他那本《乐在群中》我就看过,还不错的,知识面比较高,综合音乐,美术,文学,诗歌等等。
作者是图书馆专业的,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他如果可以再次选择,他会选择德国文学和哲学专业,他烧得比较厉害。
[attach]10768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2:42
平时在看这两本
收藏者 发表于 2015-3-16 21:06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传》我就没看过。但在一楼我介绍那套《莱茵星光》就有一部分是谈奥伊斯特拉赫的。
海菲兹,艾尔曼和米尔斯坦去了美国,而奥伊斯特拉赫留在了苏联,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际遇也各不相同。《莱茵星光》的作者思想比较西化一些,他认为奥伊斯特拉赫受到了苏联当局的管制,最后由于疲劳过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演出时死于心脏病。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也永远在剧场保留了一个角落,介绍奥伊斯特拉赫的生平和在此地的陨落事件。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2:57
大家应该都知道天涯版主马慧元MM吧,她笔名叫管风琴,她是音乐散文在国内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她旅居加拿大,学习管风琴及理论,而她的专业是计算机。她最出名的这本书就是《北方人的巴赫》,估计很多朋友都看过。
[attach]10768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3:02
[attach]107688[/attach]
[attach]10768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3:09
[attach]107690[/attach]
[attach]10769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8 13:13
马慧元非常勤奋,写了很多本书,都是最近几年写的:
[attach]107692[/attach]
[attach]107693[/attach]
作者: myzcj 时间: 2015-3-18 22:27
多谢各位推荐好书,感谢感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9 12:27
台湾作家和著名学者杨照的《想乐》还是非常不错的。看这本书,会令人感觉到台湾爱乐者掌握的音乐资料确实是非常丰富的,很多也是第一次看到的第一手资料,看了令人很有收获的感觉。杨照先生会乐器,懂乐理,文笔也非常优雅。他在一篇谈论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文章里提到贝小协是一部非常交响化的作品,令人感觉非常信服。
[attach]10773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19 12:41
多年前著名作家肖复兴以一篇《最后的海菲兹》风靡全国,令读过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惺惺相惜。肖复兴的这本《肖复兴音乐散文》值得一读,文笔扎实,流畅,不愧为著名作家。虽然这本书文学味道略重,不过有些文章也很有新意。比如对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解读,肖复兴就很有自己的见解,读了也令人感觉有收获。
[attach]107739[/attach]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19:42
罗曼罗兰的:音乐故事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19:52
所罗门.伏尔科夫(由其学生记录并整理):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外文出版局,1981出版。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19:58
上,下册(1600页)的鲁宾斯坦: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20:01
59年版,82年3次印刷:德国音乐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20:03
巴伦博伊姆的:生活在音乐中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20:04
听不完的历史
作者: 收藏者 时间: 2015-3-19 20:06
广受好评的:
作者: luhui2008 时间: 2015-3-20 08:48
都是好书啊
作者: vip_laomao 时间: 2015-3-20 10:47
《音乐的极境》一书最好买有赠碟的台湾版,那张赠碟很超值的。
[attach]10780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3-20 14:19
多谢各位的推荐。
作者: vip_laomao 时间: 2015-3-20 21:53
杨照的《想乐》有两本,一是发掘50首,二是聆听50首。
[attach]107833[/attach]
作者: vip_laomao 时间: 2015-3-20 21:55
不知大家这本《谁杀了古典音乐》看过没有?比较早了,但值得一读。
[attach]107834[/attach]
作者: 扬帆远航 时间: 2015-3-21 09:04
哇,这么多好书,两眼放光!
淘了一些,本想先消化掉库存,看来又要继续淘。
感谢各位推荐!
作者: vip_laomao 时间: 2015-3-21 12:16
焦元溥的《经典CD纵横观》1-3
[attach]107842[/attach][attach]107843[/attach]
作者: 音之频99 时间: 2015-4-6 21:07
楼主很好的帖子,必顶!读书听乐相互交流。
作者: 9123 时间: 2015-4-7 00:22
好贴
必须赞👍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8 11:35
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有感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尤其喜欢里面的《贝多芬传》。
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音乐家的名字不是巴赫,也不是莫扎特,而是贝多芬。那个时候基本上完全不懂音乐,由此也可以想象贝多芬大名的如雷贯耳了。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非常伟大,但是您思考过他为什么那么伟大吗?大家都会说《命运》和《合唱》,扼住命运的咽喉,从痛苦走向欢乐。说得当然没错,但也非常公式化了。我真正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那种感受后来我发现大家也有,就是深有感触: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音乐。对于我来说,确切地说,是贝多芬的音乐。我是从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和小提琴协奏曲开始走上古典音乐发烧之路的。
从贝多芬入门,随着听乐范围的扩展,我开始听巴赫,听莫扎特,听勃拉姆斯,听马勒甚至肖斯塔科维奇等等。我慢慢发现自己对贝多芬渐行渐远,而且开始沉浸在巴赫的音乐里而不能自拔了。那个时候认为贝多芬的音乐过于通俗,对人生的搏斗的表达也过于粗旷。贝多芬既没有巴赫那种博大深沉,也没有莫扎特那种天才和智慧。但是后来顿悟,所有这一切都是对贝多芬的误解。对贝多芬的理解和热爱,我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加深的。我慢慢意识到:贝多芬的音乐,既有狂飙突进,汹涌澎湃的激情和豪情,也有非常细腻感人的温情。尤其贝多芬在人生苦难中激发的热情,令我深深爱上贝多芬的人生观。。。。。
上帝经常喜欢和人类开开玩笑,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却是一个听不到声音的人,这是非常吊诡的一件事。32岁,这本来是一个人生命最旺盛的美丽季节,但是贝多芬却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可以想象贝多芬当时有多么痛苦。贝多芬当时已经意识到失聪将会残酷地影响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一个以音乐作为生命的人却再也听不到音乐,这不是最残酷也最可悲的命运吗?如果贝多芬从此沉沦,音乐史也就会改写了。随着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贝多芬顽强地从《海利根斯塔特遗嘱》的巨大阴影中走了出来,并且走向他最为辉煌,成果最为丰硕的第二创作时期。贝多芬那些最伟大的作品,象《命运》和《田园》,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皇帝》钢琴协奏曲,《热情》钢琴奏鸣曲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是崎岖的,甚至充满苦难的。我年轻时对贝多芬没有太多感受,那是因为我没受过艰辛,不懂得命运。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一所大学。多年前很不理解,今天也犹如醍醐灌顶,豁而开朗。对待命运和苦难,贝多芬是我们的榜样。对贝多芬来说:尽管人生是悲剧性的,但他仍然肯定人生的意义。真正的伟大在于心灵。贝多芬还说过(大意):谁能听懂和理解我的音乐,谁就能超越人世间的苦难。贝多芬这种思想和人生观,也是最令我感动和赞美的。
记得史怀哲说过,人和人之间是无法完全了解的。但人和人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在黑暗中并肩同行。很感谢在人生之路上有罗曼.罗兰,有贝多芬,有音乐。。。。。
[attach]10889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8 12:44
以前,我和爵士版主谈过,是否一个人一定要在困难和苦难中,才能创造出伟大和杰出的作品。
我曾经说过不一定,不过今天我越来越肯定,
因为贝多芬就是最好的例子啊,典型的苦难激发出人生的潜能。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5-4-8 17:39
以前,我和爵士版主谈过,是否一个人一定要在困难和苦难中,才能创造出伟大和杰出的作品。
我曾经说过不一 ...
shinelb 发表于 2015-4-8 12:44
这个逻辑不对啊。要证明“人的苦难可以激发创造力”,只要贝多芬一个例子就够了。但是要证明“一定要有苦难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则需要穷举。要否定这个命题则很容易,举一个反例就行了——比如巴赫?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9 07:25
这个逻辑不对啊。要证明“人的苦难可以激发创造力”,只要贝多芬一个例子就够了。但是要证明“一定要有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5-4-8 17:39
是否“一定”还真的不好说。
其实我们看到别人事业成功,我们未别看到别人历尽艰辛的另一面。
有一个名人说:你要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你必须忍受这个世界上最痛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9 08:57
分析一下贝多芬现象,也就是苦难激发潜能这个现象,我根据我的能力尝试说一下:
贝多芬失聪这个事实传开来之后,有人就质疑说:贝多芬声音都听不到了,他还能作曲吗?大家有这个疑问也非常正常,可以理解的。贝多芬的朋友,大诗人歌德就说:贝多芬的耳朵出问题了,但他的心灵是没问题的。歌德说得非常对的,音乐主要还是发自人的内心的。
贝多芬失聪后,他虽然也通过记事本和别人,和外界联系,但贝多芬基本上是陷于孤独中去了。孤独,其实和艺术有很大联系和关系的。因为孤独,贝多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和创作他的音乐。因为孤独,贝多芬也更能避免外界的干扰,而更加专注于他的艺术。艺术上的觉醒和成就,是和孤独紧密联系的。象诗人里尔克,他为了创作他的诗歌,也要保持他的孤独状态的,起码是精神上的孤独。。。。。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5-4-9 15:45
分析一下贝多芬现象,也就是苦难激发潜能这个现象,我根据我的能力尝试说一下:
贝多芬失聪这个事实传开 ...
shinelb 发表于 2015-4-9 08:57
这是真话。想想我们小时候,希望自己有一天成为贝多芬那样的伟人,我们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9 15:56
贝多芬孤独,但他不是要这个世界怜悯他。他是想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认识和关怀,体现人的尊严和生命存在的价值。贝多芬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的音乐具有这种普世价值。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1 11:10
杨燕迪教授在古典音乐爱好者心中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何谓懂音乐》是随笔式的“漫议”,内容包括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教授试图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解读,这本书适合普通爱乐人。
[attach]10980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1 11:1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4-21 12:27 编辑
瞿小松是著名作曲家,是今天中国最活跃和教育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瞿小松1952年出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要作品有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音乐其实是一个窗口。声音可以深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包括我们的气脉,它运行的规律以及它的声音,内在的脉动、脉搏、节拍,这些都是本原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普遍通行。所以音乐没有国界,是生命本具的功用。我们可以思索“思索”本身,却无法思索音乐。只有听,能带我们进入”。他想写一种音乐,不再是强调冲突,也还是有能量,但是是柔和的能量。瞿小松的创作风格融合了西方先锋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别具一格。《音声之道》是他在中国音乐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attach]10980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2 09:44
这本《我爱肖斯塔科维奇》是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的深度分析的。林华教授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复调音乐大师。林教授如是说:肖斯塔科维奇是一路走来艰辛万分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遗产中,最能感动人的,恐怕就是那些勇敢流露真诚的作品了。他的音乐语言既有勇于探索的奇想,又有面向公众的坦诚。透过这些音符,我们可以从中提纯出作曲家的创作智慧、对民族的深情以及敢于直面现实的胆魄,而这一切,也正是我们弹奏肖斯塔科维奇作品最深层次的意义。
[attach]10992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2 09:46
谈到哲学,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哲学是高高在上的,其实不是,哲学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不知大家是否有读哲学的习惯?
后期印象派画家高更有一幅画叫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就是典型的哲学问题。而在古希腊,哲学又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名句。象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德尔菲神庙是阿波罗的神庙,这句名言有两重意思,前句是“知”,后句是“行”。阿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叫“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而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帕拉图为友。与阿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而康德的名言:“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从这些思想名句产生兴趣而开始读哲学的,我比较晚才开始学哲学。哲学对人生是有指导意义的,哲学也并非是高高在上的。
如果对哲学产生兴趣,推荐大家去读傅佩荣教授的书籍。傅佩荣是台湾哲学教授,经常在大陆举行哲学的演讲,也经常担任电视台的嘉宾,致力于推广哲学文化。我国哲学家周国平有很多书也不错的,非常贴近生活,深入浅出。对傅佩荣教授的书籍感兴趣,是因为读到他听音乐的一件往事。傅教授多年前在美国念书,非常辛苦。每天晚上睡觉前,傅教授都听一会儿音乐。有一次,白天学习太累了,晚上他听到芭芭拉.史翠珊的演唱,很感动,他当时这样感慨:能听到这么好的音乐,生活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这就是最朴素的哲学情怀。
我对哲学一知半解的,这段话纯粹是写着玩的,哈哈。这两本书是哲学入门的。
[attach]109926[/attach]
[attach]10992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2 14:23
香港的流行音乐是香港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据我所知,大部分发烧友都是与香港流行音乐一起成长的,象我这一代音乐发烧友,最早是从听哥哥和谭咏麟的歌曲开始音乐之路的。这是一位资深而又年轻的港乐迷所写的随笔,写得非常精彩,书中有我非常喜爱的音乐人林夕和黄伟文、曲作者陈辉阳、歌手陈奕迅、王菲、杨千嬅、何韵诗等,这本书也讲述了这些曾经感动我们的种种音乐瞬间,追述了香港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变迁。这本书追忆香港流行音乐的光辉岁月,也介绍了今天香港流行乐坛的种种现象和很多香港人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attach]109936[/attach]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5-4-23 08:48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个不朽名家系列很不错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5-4-23 18:08
本帖最后由 lsh133 于 2015-4-24 08:11 编辑
[attach]110055[/attach][attach]110056[/attach]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5-4-23 18:10
本帖最后由 lsh133 于 2015-4-24 08:22 编辑
刚到的两本书,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出版的。一是蔡佳慧的《巴赫郭德堡变奏曲之研究分析与演奏探讨》;第二本是台湾音乐人邵颂雄的《乐乐之乐——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艺术》,五一小长假就看这两本好书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4 09:31
好介绍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4 09:32
不知有没有巴赫平均律的书?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4-24 13:04
余华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余华也是一个古典音乐发烧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是余华写的一本以古典音乐为对象的文集,他将古典音乐和写作结合起来。文集里面的勃拉姆斯和肖斯塔科维奇写得相当精彩,文章具有宏大的叙事风格,相当引人入胜。
[attach]110065[/attach]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5-4-24 14:06
[size=13.63636302947998px]《莱比锡之旅: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发掘与探索》是写给音乐爱好者的,有那么一天,聆听一部作品时,他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如何谱写的?作者避免了所有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术语,循序渐进地通过两个音乐爱好者之口,道出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结构之美,让没有乐理基础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巴赫谱曲手法之精要。音乐终究无法用文字呈现,读者却可以借助这样的文字接近巴赫,理解他的创作,并更好地倾听。
[size=13.63636302947998px]这是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它牵着爱乐者的手,巧妙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主题,作者有意为之,让它止步于作品神秘性的门前。这是一本必须花时间阅读的书,掩卷之际,读者在了解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使用的谱曲手法的精要之后,自会受益良多。[attach]110072[/attach][attach]110071[/attach]
这本书在亚马逊上有卖的
作者: yah 时间: 2015-4-29 18:03
大卫·凯恩斯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剧》,为纪念作曲家诞辰250周年而作,它通过透视莫扎特的几部最伟大的作品——歌剧,来重述作曲家的一生。凯恩斯对莫扎特的创新进程进行了新的洞悉,使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传记,它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时代莫扎特音乐的革命性,以及其至今的非同凡响性。
凯恩斯追溯了莫扎特早年作为一个音乐神童的生活,展示了这位天才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非比寻常的童年以及日渐成熟、原创性日渐增强的创作。他没有细究许多围绕着莫扎特的神话,没有把他写成传说中的样子,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本来就不同时具备令人崇敬的艺术家和小丑的特质;相反,与其像过去那样把他描述成“神”,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人”。
在歌剧的引领下,本书追随着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稳步发展,从他刚成年时写的《伊多梅纽斯》入笔——这部应邀为1781年的慕尼黑狂欢节而作的歌剧,在凯恩斯看来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最浪漫、最具前瞻性的作品;经过三部与罗伦佐·达·蓬特合作、全面展示其高超技巧的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最后到《魔笛》,这一莫扎特职业生涯中最大、最富综合意义的成功。莫扎特的歌剧与其器乐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书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正如凯恩斯所言,对莫扎特歌剧的熟悉程度能改变我们对其整个艺术的认识:“我们看到,他的创作方式完完全全是戏剧家式的。在他手里,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戏剧形式;伟大的弦乐四重奏和五重奏,不只是完美的模本,更是人性的档案。”
转自: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SxeikrAA_HsfEhFhJq
作者: yah 时间: 2015-4-29 18:26
这两本,应该可以读一生: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5-9 13:18
[attach]110932[/attach]
郭思蔚前辈的这本书买来,我不把它作为唱片收藏指南来读,我更把它作为一位对音乐孜孜以求、迷醉前人音乐文献的另一个“我”的日记、心路历程来读。这本书,使得我一边读,一边回味这些我也部分经历过的收藏历程、收藏这些唱片时我也走过的一路漫途;同时,我又怦然心动地要与作者击节赞赏,因为作者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是一样的亲切。读这本书,黑胶的门外汉可以终于知道为什么今天黑胶的文艺复兴会到来。读这本书,当然黑胶的藏迷们会有别开洞天的豁然感,因为思蔚的唱片馈藏实在是太过巨细靡遗而完整丰富啦!
向大家热烈地推荐这本不是散文的散文、这本不是指南的指南、这本不是圣经的圣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5-12 15:06
推荐理由写得很好,多谢M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5-13 12:46
谈的这些书,也不一定就是推荐,也就是谈谈个人对这些书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5-14 07:32
介绍一本古典音乐入门读物。名曲之所以经典,在于乐意的隽永有味;乐章之所以传世,在于作曲家对每个音符的精雕细琢。巴洛克四平八稳的乐风;曳曳独绝;情感充沛的浪漫乐派,瑰丽雄奇;体现澎湃民族风情的国民乐派,质朴雅丽;而变化万千的现代乐派,摧枯拉朽,风华独具。书中精选的100首名曲,在音乐史上赫赫有名、大家耳熟能详、扣人心弦。介绍了名曲的创作者、创作背景、成功的演出、有趣的创作故事、音乐家轶事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年代跨越了近400年,概括了音乐史上著名音乐大师的精心杰作。这本书,其实即使是老烧友读起来也意味盎然。
[attach]1111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5-15 07:14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莫里斯,曾获普利策奖。贝多芬著名传记。
“他的生活之路曲折而坎坷。他从小被父亲逼迫进行高强度钢琴训练,以“神童”闻名;师从海顿,得到海顿大力赞许,后来却与恩师分道扬镳;曾当上宫廷乐师,受到王侯贵族争相追捧,也曾主动隐退改做自由职业;不擅与女性交往,几段恋爱都惨淡收场;与家人关系紧张,唯独对侄子视若己出,甚至为争夺侄子的监护权与弟媳对簿公堂;长期被耳疾和孤独折磨,晚年丧失听力,却保持着强大的创造力……本书带你走近贝多芬这位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艺术家。”
[attach]11117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9 19:06
介绍两本美术和美学的书籍,这两本书名气很大。蒋勋是著名美学家,画家,诗人和作家。第一本是《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本来很久以前就看过很多美术史,因此原来对这本书没有太大期待。但因为这本书是获得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的,影响和销量都非常大。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就浏览了一下。我看了一下米开朗基罗和梵高那两节,马上就决定买了。这本书适合美术入门,其实内容差不多我都知道。但是蒋先生写得精彩。比如米开朗基罗,蒋先生说他是呼啸的狂风,澎湃的大海,说得非常到位。写到梵高,说他晚年无法入睡,就通过窗户遥看外面的星空,创作了《星夜》这幅照片。蒋先生文笔优雅,叙述简洁明了,感情适当。不一一罗列了,大家可以到书店看看。
[attach]1141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9 19:20
第二本就是蒋勋的《美的沉思》,这其实是一本中国艺术史。蒋勋被称为美学的领路人。这本书在台湾畅销20多年,影响深远。
说一件趣事,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看了一下前面的序,我K,怎么是席慕蓉写的。我对席慕蓉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她的诗歌在谈情说爱的青少年中比较流行。这证明我又是犯了偏见这个错误,席慕蓉的序言写得非常好的,很赞。
蒋先生说得很好,因为有“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
[attach]114134[/attach]
作者: qdfls 时间: 2015-7-20 10:46
读书,发现音乐里的故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21 11:37
[attach]11425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21 12:24
(最近在看朱光潜的美学,他的名篇《人生的艺术化》就出自他的《谈美》这本书,转载给大家看看。)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丁宁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创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枯渴,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沈,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象柏格荪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的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象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盂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洛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还可以创造作品。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洛莎、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吗?这个问题涉及到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来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米罗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拚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畀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宇奉赠:“慢慢走,欣赏啊!”
(一九三二年)
作者: cui_xibo 时间: 2015-7-21 13:52
这次回欧洲,我就带了李秀军著: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我觉得挺好,喜欢马勒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8-6 09:32
[attach]114714[/attach]
推荐这本书,文笔很好,阅读起来很轻松,如果对爵士乐有兴趣的话,值得一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3 09:40
好啊,多谢你的推荐,有机会也学习一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3 09:51
据说村上的爵士乐水平要高于古典音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3 09:54
摘录一段评价:“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attach]11509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7 15:39
最近在看的一本,《夜话港乐2》。第一集也看过,总的来说,作为娱乐还是不错的。作者是80后,在第二集也谈到谭张争霸,但可能作者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期,感觉写得还是表面化一些,很多也可能是参考网络资料的。不过,作为系统介绍香港粤语歌的书籍,想法还是非常好的,还是应该支持一下。
[attach]11531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7 15:55
这本非常难。该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的加达默尔全集的第九卷,专门讨论美学和文学理论。 “加达默尔是现代阐释学的创始人,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他青出于蓝,开创了现代哲学一个崭新的方向。他和哈贝马斯作为现代德国哲学的两个路向,他捍卫了传统对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基础作用”。该书有大量对荷尔德林的解释。也谈到里尔克,甚至有关于莫扎特和巴赫的文章。对哲学和美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
[attach]11532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7 16:07
牛宏宝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现代西方美学、跨文化语境分析、中西艺术比较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对这部大部头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对音乐的解释,里面详细介绍了汉斯立克的思想和美学理论。另外,对尼采《悲剧的诞生》的解释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attach]11532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7 16:36
最近在看的书,其实我最喜欢这本,《博尔赫斯谈话录》。
我在隔壁开了一个贴,谈博尔赫斯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extra=page%3D1
[attach]11532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8 14:11
与博尔赫斯的谈话录相对应的就是王蒙的谈话录。
这是王蒙近年关于文学、文化,乃至思想问题的谈话汇编。语言平易,且不乏思想火花。
博尔赫斯和王蒙都是著名作家,两本书对比着看很有意思,我个人更喜欢博尔赫斯那本。
[attach]11534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8 14:15
《美学卮言》是作者多年的艺术理论教学和研究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个深入的总结。本书阐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分别研究艺术创造的心理结构、艺术形象的审美心理本质、艺术的审美情感、艺术形式分类和艺术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attach]115342[/attach]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5-8-19 08:51
标兄:阅读范围开阔,佩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19 09:31
不敢当。其实阅读正如王蒙所说:是一种思想的享受。
这个世界上大家享受的东西可能不太一样,有些人侧重物质享受,有些人侧重精神享受。
我个人其实是侧重精神享受的,不过我觉得还是应该两者都重视吧。
物质和精神享受都应该追求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20 07:2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8-20 07:40 编辑
这其实是一本专栏结集。林怀民说:不是我选择了舞蹈,是舞蹈选择了我。看看林怀民和他的同行者的艺术追求。本书是林怀民近四十年舞蹈岁月的告白,道尽他在不同时期的执迷、探索与启蒙。光环之下的他,和你我一样,也经历了彷徨、痛苦、挣扎。但他在“失足与起步”、“退出与复返”之间,不断跃进向前。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十四岁开始发表小说,二十二岁出版《蝉》,是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大学就读政治大学新闻系;留美期间,一面攻读学位,一面研习现代舞。1972年,自美国爱荷华大学英文系小说创作班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带动了台湾现代表演艺术的发展。云门在台湾演遍城乡,屡屡造成轰动,并经常出国进行职业演出,获得佳评无数。云门是现代舞团,却有着古典的底蕴。
[attach]11536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20 11:35
这也是一本专栏结集,作者是韩国的一位小提琴家诺莉亚,她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4岁赴美留学。在经过圣保罗学校和皮巴狄预备学校的学习之后,进入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师从James Buswell,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作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通过艺术表现了人生喜怒哀乐的艺术家们的世界。尤其值得注目的是作者以“日常性的语言”将爱情、孤独、创造性的人生等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题通过绘画和音乐娓娓道来,令人倍感亲切。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韩国报刊杂志所写的专栏结集,看这本书主要是了解一下韩国的音乐和艺术评论。不过本书是一些随笔,在艺术的探讨上感觉不算很突出。可能由于语言和翻译的一些问题,在行文上有一些唐突。
[attach]11537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23 13:49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8-23 13:51 编辑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
[attach]11546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8-24 07:30
周国平《偶尔远行》,重点是看看《海德堡札记》:
[attach]115474[/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