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校声方向的得与失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01:41
标题: 校声方向的得与失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8 19:45 编辑

追求接近真实的声音,相信是每个烧友的梦想吧。但在现阶段电声水平下,我们都还实现不了,每个人都要妥协,得到了些什么,也要失去些什么,不可能什么都得到。调整音响是个非常大的工程,房间声学,电源处理,音箱摆位,避震,线材搭配等等…。校声就好象做菜,好的原料在手,也有可能烧焦或者半生不烧,太咸,太甜,都是正常,做出来,也有川菜粤菜湘菜,众口难调,別人喜欢,未必合适自己。一个人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这样才能调出合适自已的东西。现代潮流是追求两端延伸,音场大小,动态,质感,密度,线条,结像力,层次分明,单这些够吗?个人认为不够,很多烧友忽视准确的音乐速度,中高低三频速度不能脱节,而且要张驰有度,适度舒展,又不能太快,要给音乐徐徐道来的机会,只要瞬态好就够了,高中低声部要有融合度,才能表现岀亲切自然的声音。调声重点在中音,沒有中音,就没有一切,在调好中音的基础上,再尽力去?伸两端,不能太软,会造成音乐张力不足,太硬了,音乐过渡又会刻板,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例如密度与灵动,分离度与融合,鲜活与宽松(个別天价器材除外),找到那个平衡点,尽力调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而不是调乐器像真度,既使在现场,还是分二派,有人听乐器像真度,有人听音乐家内心情感倾诉,一千万音响也比不了真实乐器,也许妥协,放下些许东西,进而让我们能从音乐中,听到音乐家想表达什么,怎样来表达。也许有人认为解析力高,细节清楚,音乐自然有,只可惜,未必!对于用音响来听音乐,个人觉得以下三个要素不能忽视:
1以中音为基础的充分舒展
2音乐富有张力
3音乐自然过渡时的连贯性和丰富表现力
这三点对于欣赏音乐还是很重要的,音响性虽然很重要,但如果太刻意去追求,将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这对厂商,个人都是一样的。
作者: 常在    时间: 2015-4-17 01:44
本帖最后由 常在 于 2015-4-17 01:50 编辑

😇楼主你想表达什么呢?你应该是位商家吧!电视机的中音?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02:03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7 13:08 编辑

个人狂想曲而已,商人也是人。
作者: linyong336369    时间: 2015-4-17 06:49
楼主的听音有一定的基础,文章的描述主题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能理解他要说的是什么,赞一个。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4-17 08:59
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已经完全说明怎么玩音响,楼主不必要再开辟什么音响三要!以免误导普罗大众
作者: tcsbj    时间: 2015-4-17 09:21
楼主是玩HR7的高手吗?好像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介绍您的系统,欢迎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您玩西湖的经验吧!
作者: sgaudio    时间: 2015-4-17 09:30
本帖最后由 sgaudio 于 2015-4-17 09:31 编辑

好观点,少有的能认识到器材还原音乐最本质的关键所在。

“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例如密度与灵动,分离度与融合,鲜活与宽松(个別天价器材除外),找到那个平衡点,尽力调出富有生命力的音乐”

作者: fanhn    时间: 2015-4-17 10:38
理解楼主,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是听音乐,而是玩器材,器材高大上了声音未必好听,一个人听音观念基本决定了他能调出什么样的声音
作者: 37.5℃    时间: 2015-4-17 11:07
回复 tcsbj 的帖子
兄弟!你的HR-7玩得怎么样了?

   
作者: 百线生    时间: 2015-4-17 11:54
本帖最后由 百线生 于 2015-4-17 12:06 编辑
追求接近真实的声音,相信是每个烧友的梦想吧。但在现阶段电声水平下,我们都还实现不了,每个人都要妥协, ...
陈少111 发表于 2015-4-17 01:41

高度同意音乐速度的重要性!许多人的音响音色很好,三频也平衡,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听音乐没feel,其实就是速度太慢了,打不了拍子!这个问题很多人不留意,但是我调音时放在首位

作者: 壮家汉    时间: 2015-4-17 12:01
好像陈少也是FM的玩家了吧?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5-4-17 12:24
最紧要是自己享受。搞清楚怎样的风格,搭配,音乐能使自己最享受的,就那样听。即使那是一个荒唐的搭配,管它呢。

Cheers~ Enjoy!
作者: gzshan    时间: 2015-4-17 12: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13:16
不好意思,我的音箱,不是HR7,而是BBSM12F,以前用宝达L5AE+500AE推,现在前级更换为FM245。
作者: arteck    时间: 2015-4-17 13:16
楼上讲得才到位。
作者: gzshan    时间: 2015-4-17 13: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13:21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7 14:56 编辑

主题:从音乐角度看音响发烧,会有不同感受。一套音响最难调整的是捕捉音乐变化,有的东西是器材带来的,有时靠调整也调不岀来,所以,天生丽质很重要。
作者: 老龚    时间: 2015-4-17 16:32
对声音的理解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所以,调校的手段也是不断变化的,最终还是要得到大家认可才行。
楼主的观点是对的。
作者: 1kevin    时间: 2015-4-17 17:15
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不是很重要。每个人喜欢都不一样,而且99.9%时间都是自己听自己的,0.1%的时间是其他人家访什么的。严格上来说,其他人的意见是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因为环境,器材,喜好统统都会影响。应该对自己认为是对的有信心,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有意义。

此外,我们常常讨论器材,讨论声音,很容易让听音乐变成一件很累的事情,需要很多脑力和精神去想。其实那也不是很重要的。应该越少脑力越好,放轻松,舒服,享受音乐。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17:37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7 18:21 编辑

对于音乐,如果想从听到的声音中洞察到大师内心世界,例如体会布伦德尔弹月光奏鸣曲的月光变幻美,这个对音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要求音响要能捕捉到细微的变化,这个单靠解析力是不够,有的器材虽然解析力高,细节很多,但变化单一,照样还是体现不了音乐本质,所以有时还真得靠器材自己的素质,听音要求,决定付出的心血。
作者: rock    时间: 2015-4-17 19:08
赞成以音乐的表现去评估器材, 但总是有点抽象,难以制定标准, 以前很多人拿着卡座机也能听得热血沸腾, 因此,在论坛讨论中,HIFI 指标无疑更容易作为一种大众的标准,方便大家去评估和衡量一件器材.

纯粹以音乐表现作为标准的音乐发烧友,往往不会购置贵价的HIEND器材....不是钱银的问题,而是根本不需要.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19:37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7 19:46 编辑

不是音乐界不需要吧,如果能利用音响了解到更多大师内心世界,谁不愿意。关键器材很多只是半成品,调校难度大,很多人不想花心血在这里,而且经常在现场听慣了真实的东西,只是把音响当辅助工具吧。
作者: nomos    时间: 2015-4-17 20:41
音乐离开hifi照样存在, 但hifi离开音乐废铁一堆.
懂音乐不需hifi一样洞察大师, 但hifi可使音乐锦上添花.
hifi的确存在风格水准差异, 但不必强求一个标准.

作者: ppr    时间: 2015-4-17 20:42
校声首先要了解真实的声音,那么什么软件里的声音更接近真实,这种真实是否通过重放软件的器材渲染才显得真实?你对声音的喜好是否影响你对声音的判断?其次才是校声的手段。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5-4-17 21:01
在鲜活度和跃动感上FM还是独树一帜!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21:43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4 18:46 编辑

国内音响品牌为何无法在世界闯出个名堂,也是差临门这脚,缺天才级音乐洞察力的音响没计师,我们国内许多人认为音乐是较抽象,有人靠看书去理解,甚至有人说靠想象,但在国外,別人可不这样认为,因为音乐是实实在在,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沒有含糊空间,可能这就是差距吧!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7 21:57
一个成功音响品牌,往往后面都有灵魂级设计师,一旦灵魂离开,很多都经常岀现江河日下的现象,仪器只是辅助工具,人,才是决定因素。
作者: gzshan    时间: 2015-4-18 13: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壮家汉    时间: 2015-4-19 00:49
回复 陈少111 的帖子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像现在的所谓“3D”打印,真是什么都能做到,人跟它相比,简直是弱爆了!但,这个“3D”打印技术,恰恰是人想出来的。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5-4-19 16:45

很有思想的帖子,给人以启迪,多谢分享!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9 19:58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9 21:30 编辑

调校的方向,正常分两种吧,偏美或偏真,音响效果派请绕开,录音室出身的这类器材,一般偏真实,越是真实越难调整,对人调校水平要求也是非常高,还有些偏美的,如英系法系瑞士系意大利系很多作品,颇具有美感,可以给人带来欢愉的享受,厂家或个人,调校出来的,一定要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不然,将经不起时间考验,沦为浮云。
作者: 镁声绕梁    时间: 2015-4-19 22:13
回复 陈少111 的帖子


    的确如此。

    以前有误区,一说监听风格,就认为是直白,其实好的监听,是很有情感的真实的声音,既不直,(暗潮涌动,乐音有很多微妙的变化),也不白,(高密度,各种乐器的特征音色的表现充分)。
   
    某些器材播出细节少、线条粗、机械刻板的直白之声,居然美其名曰监听风格,只能呵呵了。
·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5-4-19 22:25
用语言描述音乐是个难题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9 22:45
监听也有分用途及级别,高端当然真实,低端可能直白,正常的。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19 22:48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19 22:52 编辑

音乐用语言描述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洞察到大师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想通过音乐表达什么?如果真无法描述,乐评文章将不存在。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0 03:21
回复 陈少111 的帖子 楼主对器材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校声实现器材服务于音乐的表现,进行的思考很有见地!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0 03:44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语言永远无法代替音乐,音乐产生起于语言不能胜任之时。一个不识字的文盲,看不懂灵堂悼文表达的哀思悲痛之情,但即使在喜庆的年三十,给他放哀乐也能感受体会低回悲痛;外国人不懂意大利语,但听了三大男高音高亢激昂的高音,都能感受体会高昂喜悦之情…各国人不懂韩语,却不妨碍分享江南Style狂欢律动.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0 03:59
本帖最后由 音乐等于力量 于 2015-4-20 04:31 编辑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不必懂英文德语,可以通过音乐, 与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德沃夏克的魂灵交谈,小泽征尔不懂中文,听了二泉印月一样泪流满面… 这些可与器材的摆位结像无关,(虽然摆位等有助于音乐感受),更重要的是乐器和人声的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和乐句的张弛转回所给予…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0 04:13
本帖最后由 音乐等于力量 于 2015-4-20 04:17 编辑

   语言文字与音乐的区别在于,文字是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交流互动的双方,必须同样熟悉一种语言才可进行;音乐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先天具有,只要有正常听力,身体和生理状态对音色节奏旋律即可产生类似反应… 乐评不能代替音乐,但可以通过文字帮助,更好感受理解音乐要表现的情感和精神形态…
作者: 708300    时间: 2015-4-20 09:47
回复音乐等于力量:
描述的不错!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0 17:28
或许大家有留意到,收音机,套装音响,电视机,汽车音响并?难听,为什么?因为那是正常,普通的声音,发烧器材,有时调校有问题时,可能连这些都不如,而这和金钱是无关的,发烧音响只是半成品,调校后,才是成品。
作者: DAYUEJIN    时间: 2015-4-20 18:53
其实都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一个人从欣赏音乐的角度,一个人从器材的调整说起,最终目的就是更好地欣赏音乐,不过玩发烧器材,不折腾不过瘾,不挖掘潜能不甘心的,要不看看电视,听听MP3就可以
作者: nomos    时间: 2015-4-20 21:30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小舞台, 大文化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0 21:31
很多大佬写了无数遍调声秘笈,我也是看这个长大的,很多文章还是偏向乐器像真度和音效,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提供点小补充当参考。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5-4-20 22:24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5-4-20 22:30 编辑
回复

小舞台, 大文化
nomos 发表于 2015-4-20 21:30

n教授啊,见笑了。我正是没有文化才感言“用语言描述音乐是个难题”,呵呵
先不说音乐里的内涵了,尽管大家讲的同样都是描述声音效果的相同词汇,但各自对这些词汇的理解依然不同。比如楼上陈少讲的这个“乐器像真度”的时候,大家在脑海里面浮现的这个像真的乐器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呢?




作者: nomos    时间: 2015-4-20 22:42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是啊, 论坛里很多帖子是有学习价值的, 多留心、再把眼界放宽一些会更深的感悟。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1 00:55
乐器像真度的意思指很多时候调声时,都想调得尽量像真实乐器,而忽略了放岀来大师们的声音,像?像大师们本人,音响本来就是罐头声音,永远也像不了真实乐器。
作者: tyr    时间: 2015-4-21 01:32
本帖最后由 tyr 于 2015-4-21 01:39 编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 ... -95.3.9-1.1-1-1-8-0
有兴趣可看看这个,克莱伯的一个纪念片,可以见到指挥是怎样调整乐团,以达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作者: tyr    时间: 2015-4-21 02:27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yOTA4MTYw.html?from=s1.8-1-1.2
克莱伯指挥的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
音乐的确难以用文字来表述,
而音乐的语言,或者说是音乐家的的语言,是用美妙悦耳、意味深长的声音来表达他的激情。
个人以为,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是音响系统音乐性表达很好的试金石之一,
不单是对器材,对乐团,对指挥也是个坎,
克莱伯的这伯莱姆斯第2,少见的饱满大气而不失华美。
当系统播完整首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是要完整的播完整曲),没将你闷着的话,
哈,从欣赏音乐的角度说,也不会差了。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1 03:04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6 02:03 编辑

卡萨尔期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很筒单,单声道,声音还有点干,想播好,可没那么筒单,播好了,在俺眼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种纯朴,内敛,真挚,极其自然的音乐速度,所带来的音乐情感,深深打动人,体现其对巴赫作品的深刻理解,任何音响,如能准确反应大师们对作品理解,技术处理和思想表达,都是成功的。
作者: SoundDream    时间: 2015-4-21 20:23
本身一张CD或者LP之类已经缺少了现场录音时候的质感。。。。玩玩就好了,接近现场还不如老实去看多几场音乐会。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1 21:02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1 21:03 编辑

很多大师已经仙去,永无现场,也只能在唱片里追忆了。
作者: 小舞台    时间: 2015-4-21 21:11
乐器像真度的意思指很多时候调声时,都想调得尽量像真实乐器,而忽略了放岀来大师们的声音,像?像大师们本人,音响本来就是罐头声音,永远也像不了真实乐器。
陈少111 发表于 2015-4-21 00:55


假设音响真的“永远也像不了真实乐器”,发烧友们会因此而罢休吗?或者还是会尽量的去接近,哪怕有点像也好啊,试问谁不想将音响效果调成像真呢?
我感兴趣的不是可否像真,而是当发烧友在校声过程中,希望尽量调成像真声音时,脑海中所浮现的那个正确的”真乐器”的声音模型,是从何而来的印象记忆、判断、或想象的呢?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同时也许是不同人听同一套音响时有不同看法的根本分歧之一。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1 22:27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2 00:00 编辑

丰富的世界,本来就是由?同元素组成,都一样,这世界未免太单一了。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1 23:48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作者: jianli    时间: 2015-4-22 01:35
音乐是目的,器材是手段。为求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2 05:14
本帖最后由 音乐等于力量 于 2015-4-22 05:17 编辑

回复 tyr 的帖子 夜里花了一些时间看完视频,受益 克莱伯指挥生涯充满对音乐的音色、节奏、旋律、速度、乐感、和音乐契合乐者内心律动的仔细把握,和不懈追求,这些正是音乐表现效果的要素,这些也同样是器材和系统校声的要素。看到百线生版主等对系统和音乐在音色、节奏和旋律、速度等音乐表现要素的重视,深有同感。


   
作者: nomos    时间: 2015-4-22 10:18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小舞台兄说到点子上了! 对音乐与音响缺少基本的认知能力是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声音产生不同感受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 tyr    时间: 2015-4-22 22:01
回复 音乐等于力量 的帖子

很高兴,力量兄的感受对我很有启发。谢了。
再说说勃2,
勃2在古典里的地位或影响在这暂不去论究,
但他的慢板是相当有华彩,换个通俗的话就是抓心,而不同的指挥,处理也不一样,多都出彩。
有现场聆听经验的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就是高潮部分只是令你兴奋,而令你陶醉和引起你思绪联翩是有丰富层次和变化的弱音演奏部分,
而弱音的演奏,乐手的水平,乐团的水平,指挥和乐团的融合度,乐手和乐手之间的默契-----这·些·都很重要,这正是区分乐团水平的标志之一,
曾听过乐团在演奏勃2的第2乐章时乱了,当时是一老外指挥一国内乐团,估计一是指挥和乐团的沟通不够,另一原因,乐团在这方面真的弱。
在音响上也是这样,能整曲听下来,能令你有所回想的,就不差,
还有,评判系统的话,最好是整曲听下来再去判断,哈,个人做法,如觉得好玩就试试吧。
如觉得和闷,难受的话,就去找找系统的问题,
音乐,无论那类,都不应令你难受的,就是安魂曲,也是令你更安详而有种升华的感受。
哈,胡扯几句,有错的请多包涵。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4-22 23:11
回复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76775&ptid=27288]tyr  知道你说的意思,音乐重放的质量,是评判器材、线材、系统搭配和调校的最高标准,这是硬道理。


   
作者: tyr    时间: 2015-4-24 01:58
本帖最后由 tyr 于 2015-4-25 00:53 编辑

音乐重放的质量,哈,这比较笼统,也不好定性,
现场聆听演奏,往往很容易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不单喜悦的美、痛苦也是美, 优秀的演奏,给你的就是一种美的感受。
而演奏录音后的载体,就是这种美的接力,我们器材将载体重播出来,就是这种美传递的最后一环。
能够让你感受感到演奏者所传达的美,这才是音响的本来目的。
----
补充一下,以上说的“美”,不单指外在形体、声音的感官之美,更有的是你赞叹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哈。也是你感受到的属于美学范畴的“美”。



作者: ypyp    时间: 2015-4-24 04:22
语言文字与音乐的区别在于,文字是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交流互动的双方,必须同样熟悉 ...
音乐等于力量 发表于 2015-4-20 04:13


这个说法有意味。
有无正式的文献出处?
谢谢!



作者: 老龚    时间: 2015-4-24 14:41
回复

.在音响上也是这样,能整曲听下来,能令你有所回想的,就不差,
还有,评判系统的话,最好是整曲听下来再去判断,哈,个人做法,如觉得好玩就试试吧。
如觉得和闷,难受的话,就去找找系统的问题,
音乐,无论那类,都不应令你难受的,就是安魂曲,也是令你更安详而有种升华的感受。
哈,胡扯几句,有错的请多包涵。..
tyr 发表于 2015-4-22 22:01
非常赞同。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要怀疑任何一张碟的录音,如果有一张碟感觉听不下去的话,也要找一下自己系统的问题。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4 17:06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4 17:23 编辑

雍容大气,如一名长者在人生旅途的列车上观摩一幅幅生命的美景,刻画细微入至,却始终淡定如一,波澜不惊,充满温馨,每个琴键都充满音乐的活力,弹性和灵逸之美的完美结合。当吟听图雷克弹巴赫之哥德堡变奏曲所感受到的那种画面,有时音响单靠美,还是有点点不够的,有些音乐具有哲学性,可能要真,才能完整体现其原貌,如喜欢探索音乐骨头里的东东,付出还是有必要的。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4 19:13
她的版本被称为: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 她本人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让我们从听到的声音去体会大师的心声。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4 19:19
《哥德堡》不仅仅在于演绎的深度、在于精密严谨的键盘控制、在于清晰的力度层次和鲜明的比性,它还有叫人感悟乃至于与人性“贯通”的东西,任何把这部作品仅仅理解为“数字游戏”甚至是更为浮浅的“安眠”效应,都会只得“皮毛”,脱离开人的精神而只谈“乐谱”本身往往不得要领。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26 20:14
本帖最后由 陈少111 于 2015-4-26 21:22 编辑

当心灵有渴求时,音乐是人类的好朋友,无论是西方古典,爵士,流行,民乐,享受它吧,毕竟纯刺激性音效是不能持久的,这就很多人玩腻退烧的原因。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5-4-26 20:52
刚才看广东体育频道恒大VS江苏开赛前看到三星最新的芭蕾天鹅广告短片,片尾那只天鹅美女一阵狂颠屁股,绝对神似一只求爱天鹅!是为美!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4-30 22:44
发烧是门综合技艺,它能給予多少完全取决于人对事物的认识综合能力有多少。
作者: 音乐等于力量    时间: 2015-5-6 03:57
本帖最后由 音乐等于力量 于 2015-5-6 04:00 编辑

回复ypyp: 除了音乐心理学书中对之有论述,其他书中也偶见。
作者: 陈少111    时间: 2015-5-11 18:13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感谢各位师兄们的支持和讨论。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