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杨燕迪:德奥音乐的诗哲性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2 10:36
标题: 杨燕迪:德奥音乐的诗哲性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3-22 10:37 编辑

(摘自文汇报)

        在德意志文化中,音乐、哲学和诗歌三个领域不仅各自都取得极高成就,而且三个领域之间还形成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至少从音乐方面看, “诗哲性”可被看作是德奥音乐一个鲜明的规定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诗哲性”不仅表现为哲学、诗歌与音乐的显在联系与交互影响,而且还体现为音乐中潜在的哲性思考与内在的诗意气质。


    大凡喜爱音乐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晓德奥音乐在艺术音乐领域中的突出重要性———尤其是“近世”以来,众多“说德语”的一流作曲家在乐史中留下英名,作品至今盛演不衰,影响力巨大。自伟大的巴赫(1685-1750) 和亨德尔 (1685-1759) 开始,德奥族系成为音乐艺术的公认引领者,光辉的名字似接力棒般代际传递:海顿 (1732-1809)、莫扎特 (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舒伯特 (1797-1828)、门德尔松 (1809-1847)、舒曼 (1810-1856)、瓦格纳 (1813-1883)、布鲁克纳 (1824-1896)、勃拉姆斯 (1833-1897)、马勒 (1860-1911)、理查•施特劳斯 (1864-1949)、勋伯格 (1874-1951)、韦伯恩 (1883-1945)、贝尔格 (1885-1935) ……这些名字贯通三个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维系着德奥在音乐世界中的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了音乐史和文化史中蔚为大观的“德奥现象”。


    这其间存在什么特别的“文化密码”和异样的“遗传基因”吗? 似乎颇值得玩味。


    凭直觉, “德奥音乐”(西文称Austrian-German music) 给人的感受确乎不同于意大利、法兰西或俄罗斯的音乐 (仅提几个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国族音乐)。它讲求深刻、透彻、复杂、内在,明显不同于意大利式的歌唱、法兰西音乐的色彩和俄罗斯人拿手的长线条抒情,尽管莫扎特的柔韧自如和瓦格纳-施特劳斯的炫技性辉煌似是德奥音乐的异数———但即便如此,莫扎特、瓦格纳和施特劳斯都偏爱复杂的多维声部交织和穿插,其音乐之根本仍然是典型的“德意志”式思维。


    有人喜欢将德奥音乐的成就与德国哲学和德语诗歌做类比。德意志民族近世三百年以来盛产音乐、哲学、诗歌,在这三个最具抽象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领域中令世人瞩目,并藉此成为众人皆知的“音乐民族”和“诗哲民族”———尽管“民族”这一概念用于德意志,学理上会比较麻烦 (因德意志作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很晚才得以成形),政治上也比较敏感 (因日后纳粹德国对这一概念的邪恶滥用)。意味深长的是,德意志作为一股文化力量登上世界舞台,音乐、哲学、诗歌三个领域的发展常常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如启蒙时代的德国古典哲学高峰恰与音乐史中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盛处于同一时段。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命定的必然? 贝多芬和黑格尔两位各自领域的巨匠大师似有先缘,居然同年降临人世 (1770年) ! 据可靠实证,贝多芬曾在日记中笔录大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愈发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而古典时期的音乐思维核心机制———奏鸣曲式,通过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三位德奥大师的加工完善,在“正反合”的思辨方式和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方面,简直可被看作是黑格尔思想方法的音乐映照。


    德国音乐与哲学之间的紧密关联,到叔本华和尼采达至高点。瓦格纳后期的音乐理念和实践,没有叔本华的启发乃不可想象。而瓦格纳与尼采之间,不论私人交往 (先是挚友,后为死敌),还是思想交锋 (相互影响转为彼此排斥),均是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著名趣闻。至二十世纪,德国终于出现了一位精通音乐并持续写作音乐著述的大哲学家———特奥多尔•阿多诺。在这位哲人的二十卷全集中,约一半文字与音乐相关,这在所有著名哲学家中独一无二。他依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和市场的批判精神,站出来为“刺耳难听”的“无调性”音乐进行哲学辩护,就此成为20世纪先锋音乐的理论旗手,并直接影响了1960年代以来公众对马勒音乐的重新理解与复兴。而如果没有阿多诺对贝多芬以降音乐艺术发展的深切感受和深入思考,他的“否定辩证法”哲学的面貌可能也会大为不同。


    至于德语诗歌对德奥音乐的哺育和滋养,查看一下19世纪以来德语艺术歌曲的发展和发达便一目了然。“艺术歌曲”(lied) 作为一种承载深挚情理和深邃品格的音乐体裁在浪漫时代发扬光大,其背后的重要推手正是自歌德开始成熟并达至圣境的德语诗歌———而通过音乐对诗歌节律和意蕴进行深入和独特的解读和开掘,正是德语艺术歌曲的宗旨所在,并对日后法语艺术歌曲、俄语艺术歌曲等重要音乐品种发生深远影响。包括歌德在内的诸多德语诗人和诗作,刺激德奥作曲家的灵感,激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并满足了浪漫个性情感表达的需要,由此催生了无数不胜枚举的德语歌曲杰作———查看这些歌曲的诗人名字,我们好似在阅读德语诗歌史的名人录:歌德、席勒、荷尔德林、艾辛多夫、吕克特、海涅、默里克……当然,卓越的德语艺术歌曲也让不少不太著名的诗人和诗作通过音乐得以永生———如舒伯特的歌曲之于威廉•缪勒 ( Wilhelm Müller),勃拉姆斯的歌曲之于格奥格•道梅尔 (Georg Daumer)。至20世纪,格尔奥格、里尔克、特拉克尔等杰出诗人的诗作直接启发了勋伯格及其弟子的音乐试验。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伟大作品 《四首最后的歌》,不仅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画上句号,也是德奥艺术歌曲黄金岁月的最后遗响———四首暮色苍茫、沉思冥想的诗作,一首出自艾辛多夫,三首来自德国20世纪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自舒伯特开始,高度纯熟的德语诗歌与高度发达的德奥音乐之间彼此缠绕并相得益彰,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这样的局面与景象在整个世界文艺史中仅此一家。


    看来,在德意志文化中,音乐、哲学和诗歌三个领域不仅各自都取得极高成就,而且三个领域之间还形成极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至少从音乐方面看,“诗哲性”可被看作是德奥音乐一个鲜明的规定性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诗哲性”不仅表现为哲学、诗歌与音乐的显在联系与交互影响,而且还体现为音乐中潜在的哲性思考与内在的诗意气质。“哲性”,意味着透彻而系统的思考;“诗意”,暗示超越日常的感受与体悟。而哲性思考和诗意气质往往是德奥音乐给人的突出印象。例如,完全无需语词和概念帮忙的所谓“纯音乐”(也即无标题的器乐作品) 正是德奥音乐之所长。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奏鸣曲,曲名没有任何题材内容的提示,标题中只有音乐家才明白其间含义的调性、体裁和作品号数标示(如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 Op.68),这样的“纯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


    一位19世纪初的著名德国诗人兼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 • 施莱格尔 ( Friedrich Schlegel) 曾清楚地指出,纯器乐作品是以乐音为材料,在音乐的进展中从事哲学般的思考和推论。他写道,“所有的纯器乐指向其自身的某种哲学倾向并非不可想象……纯器乐自身不是必须要创建它自己的文本吗?其中的主题不是像哲学观念系列的沉思对象一样也要经过如此的发展、肯定、变化和对比吗?”从这种角度看音乐,或许提供了理解纯器乐作品 (特别是德奥作品) 的一把特别的钥匙。老巴赫的赋格曲 (Fugue),主题旋律性格凸显而明确,对主题的观察、铺陈和对位性处理极为精密完备,那不就是一篇篇针对不同的论述课题,而论证过程周到详实、修辞精湛的哲学论说文吗? 贝多芬的交响曲和奏鸣曲,要将主题动机的所有潜能和全部面向透彻展现出来,难怪他的创作过程须经过几乎无人可比的精深思考和艰苦劳作,最终得到的结晶果然堪比恢弘的哲学论著。而诸如巴赫的 《平均律键盘曲集》 和《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 《迪亚贝利变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 《E小调第四交响曲》的变奏曲末乐章,这些宏篇巨作所具有的百科全书般的系统性和体系化建构,也往往让人直接联想到康德、黑格尔所代表的德式哲学体系———那种彻底、完备、全面、深刻的德国“哲性”精神。


    说到“诗意”,据德国当代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 (Carl Dahlhaus) 的看法,这一范畴自19世纪初以后成为德奥音乐的主导性美学观念之一。它指的并非是表层意义上音乐借用诗歌的意蕴来进行表达,而是更为深层、更为内在的艺术追求———音乐的“诗意”来自它对凡俗世界的超越,对更深广的精神宇宙的探求,以及对人内心最隐秘世界的揭示。“诗意”的对立面是庸俗、平常和套路———很容易理解,音乐中的诗意追求与浪漫主义对个人独创性的推崇可以方便地合二为一。体察19世纪以后的德奥音乐,听者会注意到其间常常出现神秘、奥缈、辗转反侧并带有疑惑和恍惚感的“浮士德”意象———这是典型的德奥“诗意”气质。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一开始是弦乐上的微弱震音,从无到有,“混沌初开”,这个著名的开头随即影响了后一百余年德奥音乐的整体表达方向。布鲁克纳的所有交响曲都是从贝多芬的这首交响曲的模式中筑浇成型,而瓦格纳宣称自己的乐剧是接续“贝九”的唯一正宗后裔。贝多芬诸多作品在结尾时所达到的超凡入圣的亢奋、激昂、陶醉乃至狂喜———近乎宗教般的ecstasy (心醉神迷) ———也启发了后世无数德奥音乐的内在诗意想象,从瓦格纳的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到布鲁克纳的宗教性世俗交响曲,从马勒的 《“千人”第八交响曲》 到理查•施特劳斯忘乎所以的乐队绚烂高潮。另一方面,在个人私密性的表达中,德奥音乐往往具有特别 的“内在情怀”———德语专称为“Innigkeit”,真挚、深情,排斥一切虚假和浮华,直指孤独的个人内心。这一特别的“德式”诗意范畴,源自巴赫,在莫扎特、贝多芬手中得到深化,在舒伯特那里发扬光大而一跃成为中心的表现意象,随后途经舒曼、勃拉姆斯,一路传递至马勒,不绝如缕,延绵不断……


    德奥音乐的“诗哲性”似是它自身卓越性的秘密基因。不幸的是,纳粹德国正是利用了这种“民族自豪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肆宣扬种族主义,而德奥音乐的突出业绩也被当作德意志种族优越的证明———当然,如门德尔松和马勒这样的犹太音乐家,彼时即遭到当局的排斥和压制。时至今日,在德国谈论音乐的“德意志性”,依然会是一个危险的话题———因为这会令人不快地联想起纳粹德国对德意志民族优越感的恶意强调。对我们国人而言,或许不必“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应该警惕狭隘盲目的种族优越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德奥音乐的深刻和精美。尤其给人以启发的是,从德奥音乐的诗哲性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要的人文现象与音乐之间可以达成怎样深邃的关联,而音乐又能够以怎样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展现一个民族的心智生命和内在秉性。


    2016年2月10日丙申年正月初三写毕于书乐斋


作者: HD800    时间: 2016-3-22 11:31
值得细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2 11:31
文中提到贝多芬和黑格尔是1770年同年出生,其实荷尔德林也是1770年出生的,荷尔德林和黑格尔是同学,也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就是说音乐家贝多芬和哲学家黑格尔,诗人荷尔德林都是1770年出生的。历史这种惊人的巧合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作者: 舟子    时间: 2016-3-22 14:20
"时至今日,在德国谈论音乐的“德意志性”,依然会是一个危险的话题———因为这会令人不快地联想起纳粹德国对德意志民族优越感的恶意强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2 14:32
舟子 发表于 2016-3-22 14:20
"时至今日,在德国谈论音乐的“德意志性”,依然会是一个危险的话题———因为这会令人不快地联想起纳粹德 ...

问题是出在纳粹身上,这和纳粹利用尼采的哲学是一个道理的。
作者: xeenel    时间: 2016-3-22 15:20
可惜汉民族的音乐不断弱化至可有可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2 15:44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上的。中国传统音乐倾向于形象思维,而西方古典音乐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实际上倾向于抽象思维。

我觉得要振兴传统音乐,可能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这个问题比较大。我觉得象巴托克那些音乐家可能有借鉴的作用。在继承传统音乐和吸收民间音乐精华,巴托克是做得很好的。
作者: BEETHOVEN    时间: 2016-3-22 20:14
有见解,学习了。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6-3-22 20:18
事情绝不是偶然的。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6-3-22 22:56
拜读杨教授洋洋洒洒的论文。
最近听多了俄罗斯重口味的音乐,回过头来听回“德奥”,德奥音乐的丰富程度、精神占有度都是俄罗斯音乐无可比拟的。作为一种“现象”,而且持续数百年不断发展、存续的一种音乐现象,其本质内核必定是带有哲学思考的,也必定是带有民族性的,这是无可厚非、不可视而不见的。
这种“德奥音乐”中的精神性、灵性,具有空间普世语汇的价值,也具有时空普世的价值(在下一个可以预见的500年必定也是如此),其内核必定是具有哲学意味和哲学价值的。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6-3-23 11:38
德奥古典音乐从诞生开始,就与古典哲学相辅相成,生命力旺盛。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6-3-23 14:27
诗意,哪国音乐没诗意啊?连Bob Dylan那破锣嗓子都被赞誉为游吟诗人。

哲学性,哲学家们用连篇累牍的文字还争论不休呢,音乐家就更徒劳。别回头事情没讲清楚,再把某些人带沟里去(又不是没发生过)。
作者: 李慕白    时间: 2016-3-26 16:05
音乐这个东西,往高里说可以和宇宙万物 哲学精神挂钩;往低了说,其实就和母鸡下蛋时的鸣叫一样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6-3-26 16:20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6-3-26 16:45 编辑
bodyheat 发表于 2016-3-23 14:27
诗意,哪国音乐没诗意啊?连Bob Dylan那破锣嗓子都被赞誉为游吟诗人。

哲学性,哲学家们用连篇累牍的文 ...


这文章的空洞叙事也太扯了。不是说音乐哲学没关系,而是说这种关系没有探讨的必要,太私人化,没人能具体知道。所以文章里面除了猜就是扯。我们的人生当然跟我们经历的事情,看过的书,热爱的音乐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十分个人的,不是每个被苹果砸过的人都是牛顿。具体到贝多芬的创作,跟他的教育和家庭经历的联系,恐怕远远大过跟哲学家的联系。德国确实有一系列优秀传统,但把几个艺术家和哲学家放在一起恐怕看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类似的问题,钱钟书在论中国诗和画的关系时有很认真的探讨,有兴趣不妨找来看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9 11:23
tony902:偶然看到这个论调,以为只是自己的一种片面的体会呢。由于与这个专业相距甚远,只是纯粹听音者,不敢说是爱乐人,想了解一下,这个是专业领域早有的共识还是您的自身感悟?
-----------------------------------------------------------------------------------------------------------------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很多专业人士都有论述的,基本上我是借鉴了别人的说法,因为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对巴托克的看法,是完全我个人的感受。
艺术其实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艺术也有它的规则以及理论基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29 13:33
清兵兄谈到钱锺书,最近刚好正在看,也联系最近正在看的一些书,说说感想吧。也说说音乐和哲学的关系。

钱锺书治学非常严谨的,可以这样理解,他首先是一个学者,其次才是一个作家。钱锺书对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等等都非常有研究,也做过大量笔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大家思考过没有?其实这些都是文学和艺术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谈到音乐和哲学的关系,音乐上有一门课程叫音乐学,其实就是音乐的哲学的意思。属于理论方面的,可以解释音乐这门艺术的很多问题。艺术的产生以及存在都是有其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因此,哲学其实也是艺术的基石之一。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存在,源头还要追溯到尼采和弗洛伊德那里。象旅德摄影家王小慧那一系列以梦境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其实说白了,读过弗洛伊德的人一看就明白。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解释她的摄影作品。她自己也很可能是从弗洛伊德那里取得创作灵感的呢。如果你不懂弗洛伊德,你的理解就肯定没有那么明白和透彻的。再说说最近谈到的爱恩斯坦和黑塞,其实他们在思想上都受到尼采影响很大,爱恩斯坦也受到斯宾诺莎影响很大。木心在谈到对现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四个人时,他认为是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和帕格森,还是很有道理的,我在石兄那个帖子里谈过,就不重复了。

如果想了解一下文艺理论,了解一下哲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木心那两部大部头《文学回忆录》还是可以看一下的,虽然很多内容不是木心原创,但文章深入浅出,作为入门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要进阶,就不太合适了。木心在给那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画家开讲文艺理论时就说过:怎么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啊?

谈到哲学,属于人类的高级智慧。如果错过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最近经常谈到尼采,因为现代艺术的根源和思想基础在他那里。我曾经花过几年时间自学过一下。如果想哲学入门,可以从周国平那些散文着手开始。周国平其实没有什么太多自己的思想,他其实都是将西方思想介绍过来,联系实际,推广西方哲学。周国平是专门研究尼采的,他翻译那些尼采的美学文章以及诗歌,非常通俗易懂。杨恒达翻译的尼采我也看过,感觉更好,他那种文体和语境更加大气磅礴,有一种震撼力。那种感觉,跟我们聆听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往往能找到其中的一致性,那种感觉同样震撼,同样激动。。。。。。

我觉得:哲学和音乐都属于人类的高级智慧,阅读它们和聆听它们,其中的乐趣是非常巨大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16-3-31 12:27
一篇枪文,我看杨副院长自己也没看明白。

杨副院长要是能听得懂德奥音乐,上音出来的学生也不至于把德奥音乐弄得如此不堪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3-31 19:01
既精通哲学,又精通音乐的例子很多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两者关系密切。
叔本华、尼采、黑塞、阿多诺、卡尔巴特、米兰昆德拉、萨义德等人都是既精通哲学,又精通音乐的强人!
作者: vivaldi    时间: 2016-4-1 09:01
很好的文章,很有启发性。
浪漫主义思潮,起源于德国,思想最深刻,时间最持久,文学、哲学、音乐三者,必然紧紧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哲人、作曲家群体,由此造成独一无二的德奥音乐。这是毫无疑义的。
为什么德奥的交响乐最发达?这跟德国哲学追求庞大复杂的体系化有关。
参看刘小枫《诗化哲学》。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6-4-1 15:43
说文学哲学音乐纠缠在一起当然没问题,不过既然要列这名单,那也不应该漏掉诗歌绘画建筑宗教等等一系列人类的艺术创作。本质上这些都是人类的艺术作品,跟科学是不同门类,他们都和人类生活紧紧纠缠在一起。杨院长此文,单独把其中两个内容拿出来做似是而非的对比,完全忽略掉其他更加复杂的社会人文因素,得出一个所谓互相影响的空洞结论,即使不说是断章取义,也逃不了挂一漏万的批评。
作者: shower_king    时间: 2016-7-29 16:45
说得有道理,我觉得里面有共性。
作者: SPETR    时间: 2016-7-29 21:01
本帖最后由 SPETR 于 2016-7-30 00:09 编辑

还是看民族性格吧。德国人严谨、做事认真,认真的人必然善于思考。德国作曲家也必然带有德国人性格的共性----严谨、善于思考,加之音乐体系本就比较成系统、比较完善,诞生大师,诞生名曲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至于说与哲学的联系,我看基本是牵强附会。如果说哲学家与作曲有什么共同点,可能共同点就是----思考及逻辑思维能力。但不管懂不懂哲学,作曲家们也依然有思考、思辨能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4 13:14
中午休息,结合平时的思考和学习随便聊聊吧。谈谈哲学和音乐、哲学和文学的关系吧,也说说哲学的意义吧,谈得逻辑性和条理性不一定很好,因为对这些感兴趣,所以谈谈。

在刘岠渭的《默观无限美:西方古典音乐讲座》这本书里,刘岠渭用“主人道德”来形容贝多芬的思想,我认为真是天才的说法。尼采生平热爱音乐,热爱贝多芬、巴赫和瓦格纳。刘岠渭用尼采的思想来形容贝多芬的音乐理想,用“主人道德”和“强力意志”来比拟贝多芬的音乐魅力,确实是非常贴切和形象的。另一个音乐和哲学有关的例子就是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关系吧。瓦格纳崇拜叔本华,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就是献给叔本华的。而从瓦格纳那些音乐体裁和内容,很多也是反映叔本华哲学思想的。

再说几个文学上的例子吧。可能有很多朋友对卡夫卡感兴趣。我在书店看过一些卡夫卡的资料。他也是一个尼采信徒,他还深受帕格森和斯宾诺莎影响。前段时间和大家谈托翁,他的思想其实就是基督教的哲学,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认为人人身上皆有上帝。。。。

这些音乐、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的例子,虽然都是个案,但是其中的联系,我觉得还是值得沉思的。

这几年,读书学习的最大收获应该就是看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吧,认识虽然还是非常肤浅,但是确实开阔了眼界。哲学是关于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认识的,哲学有指导意义。在谈到人生的苦难时,叔本华认为应该把艺术作为苦难人生的一种救赎,尼采认为应该用“强力意志”来超越人世间的痛苦,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类应该诗意地生存。每当读到先贤这些真知灼见,确实令人感到内心安静和温暖。。。。。这就是哲学的慰籍吧。

内心有些感想,所以抒发一下,让大家见笑了。哈哈。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6-8-4 15:15
叔本华说:快乐的尽头必然是痛苦,人生苦多于乐。
作者: 寻芳不觉醉    时间: 2016-8-4 15:16
叔本华还说:人生的每一次快乐是短暂的,绵绵不绝是痛苦。由此奠定了悲观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地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4 16:49
回寻芳兄和骑士兄弟。我说说哲学的意义吧。

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是悲观主义哲学家。而佛教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苦难。尼采认为人生苦难重重该迎难而上。这些道理其实不管是谁,都应该懂的。一个人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他不一定对哲学感兴趣。只有遭遇人生困境的人,才会寻找人生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产生了怀疑。而哲学是可以引导我们走出人生的困境的。

怎样应对人生的困境,很多哲学家都有他的主张的。即使是象尼采这样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也肯定人生的意义的。很多哲学家认为人生是悲剧性的,因为人在茫茫宇宙中就是沧海一粟,人的生命也非常短暂,相对整个宇宙来说,人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但很多哲学家也认为人应该创造出一种意义来。将短暂的人生赋予更多意义。李银河就是这种观点。

怎样过得更有意义,哲学家也有很多建议。希腊哲学家认为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而叔本华、尼采那些人认为艺术非常重要,这里的艺术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艺术。将人生赋予意义,诗化人生,将人生当作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追求审美化人生。很多哲学家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
作者: cfcfk28    时间: 2016-8-15 10:22
本帖最后由 cfcfk28 于 2016-8-15 10:27 编辑

随便找一年,出生或者逝世几个大家应该是高概率事件吧
亨德尔、巴赫和斯卡拉蒂是同一年
贝多芬同年的有4个法国元帅、两个英国首相和两个国王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15 11:18
cfcfk28 发表于 2016-8-15 10:22
随便找一年,出生或者逝世几个大家应该是高概率事件吧
亨德尔、巴赫和斯卡拉蒂是同一年
贝多芬同年的有4 ...

嗯,有道理的。
作者: cfcfk28    时间: 2016-8-16 09:37
在这里和HIFI168(感觉应该是同一个人)经常看老兄的帖子,感觉是个非常感性的人,您的这观点是典型的例子,只是开个玩笑,见谅见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16 09:55
cfcfk28 发表于 2016-8-16 09:37
在这里和HIFI168(感觉应该是同一个人)经常看老兄的帖子,感觉是个非常感性的人,您的这观点是典型的例子 ...

哈哈,是同一个人,我也经常去那边的。
现在国内尚存的两个谈音乐的论坛版块好象就只有这两个地方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8-16 20:07
M 兄:可以的。

http://bbs.hifi168.com/bbs/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