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唱片封面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5:27
标题: 唱片封面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4-6 07:14 编辑

1、《音乐的奉献》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

当初腓特烈国王在这里接见巴赫,并给出一个主题,巴赫即兴创作了《音乐的奉献》的初稿。波茨坦无忧宫坐落在柏林西南35公里处有座美丽的城市 - 波茨坦。这是德皇度假的圣地,是勃兰登堡州的首府城市。无忧宫是弗里德里希大王(又称腓特烈大王)为自己设计的一座夏宫,这座宜人的洛可可式宫殿在经过三年的修建后,终于在1748年完工了。宫殿被命名为Sans Souci,这是法语“无忧”的意思,名字和宫殿的性质很贴切。
[attach]734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5:33
唱片封面就采用了《无忧宫》,是很贴切的。这是明兴格尔的巴赫《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
[attach]734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5:4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14 07:12 编辑

2、《音乐的奉献》II:

这幅油画,画的是腓特烈大帝的一次宫廷演奏会。画面的右边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室内乐队,画面的中央是腓特烈站在独奏者的位置上对着乐谱 吹长笛,左边是贵族和妇女们在聆听演奏,仆人在一旁垂手侍立。根据画面看,腓特烈应该正在演奏长笛协奏曲,而坐在乐队中央弹古钢琴的,就该是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了。巴赫去拜见国王也有一个原因是看看儿子。《音乐的奉献》就是在这个背景产生的:
[attach]734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5:44
[attach]734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7:18
3、《巴赫在莱比锡》
巴赫在圣托马斯教堂到去世一直奋斗了27年,这是是座落在圣托马斯教堂前的巴赫雕塑。莱比锡时期是巴赫的最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创作了大量康塔塔。
[attach]734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7:19
[attach]734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7:23
4、《乐队组曲》,这是巴赫的头像特写。应该是圣托马斯教堂前面雕塑的特写。
[attach]734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7:26
今天艺术家和科学家根据巴赫的头骨,用计算机处理创造出来的“真正”的巴赫头像。
[attach]734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4 07:3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3-14 17:43 编辑

5、《赋格的艺术》,封面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的名作《摩西》,摩西是《圣经》里的传说人物,他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人的统治,最终建立以色列的故事。莫里尼这个《赋格的艺术》是一个完整的版本,结尾是莫里尼续写完成的。是不多见的完整版本。
[attach]7350[/attach]
注:本帖有部分内容来自网络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6:31
6、小提琴家迪莫尼相信大家都很熟识,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妈妈教我的歌》,而《妈妈教我的歌》是刘汉盛用来测试小提琴的天碟。而这张《伊萨依、克莱斯勒、巴赫独奏作品》是迪莫尼的另一张小提琴发烧天碟。封面采用的画是法国卡巴内尔的《维纳斯的诞生》。卡巴内尔擅长于创作女人体。在卡巴内尔的时代(也就是拿破仑三世)的时代非常流行以神画为体裁的绘画。不过这种画已经失去了传统女神高高在上的崇高美,而带上了鲜艳的人间色彩。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6:33
这幅画其实是大有来头的。作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德国19世纪的最伟大的画家门采尔,他是欧洲最著名的历史画家,风俗画家之一,更是杰出的素描大师。这幅画其实叫做《腓特烈听桑索西长笛音乐会》,吹长笛其实不是腓特烈,而是桑索西,而中间穿红衣服的可能是腓特烈。这幅画也叫《无忧宫音乐会》。无忧宫前面介绍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6:34
我有一套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LP封面也采用了这幅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6:35
我有一套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LP封面也采用了这幅画:


shinelb 发表于 2010-3-15 06:34


为什么勃兰登堡协奏曲也采用这幅画呢?因为波茨坦市是勃兰登堡州首府。而无忧宫是位于波茨坦市北郊。而这场音乐会是发生在无忧宫内的。前因后果就是这样的,不知大家有没有看懂?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6:37
《腓特烈听桑索西长笛音乐会》这幅名作的作者门采尔是德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接触面非常宽广,不仅描绘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而且关心贫民百姓,象工人、农民。我以前学绘画临摹过他的素描。门采尔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思考。他的绘画反映了物欲与权势的种种关系,揭露贪婪与丑恶。他早期的绘画大多以描绘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为主,后来慢慢发生转变,开始创作工人和农民的客观现实主义绘画。这幅就是门采尔的名作《轧钢厂》,谁也不会想象得到门采尔的绘画对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09:52
7、有元利夫是日本著名画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深受欧洲绘画和日本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日本佛教传统壁画和欧洲意大利传统壁画的影响。而寺神户亮是日本当今著名的巴洛克小提琴家。是库一肯的优秀学生。下面是他录的巴赫小无和小奏,唱片封面都采用了有元利夫的绘画作品:
[attach]7351[/attach][attach]7352[/attach]
作者: rock    时间: 2010-3-15 09:56
好帖,学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10:31
呵呵,不客气,发个帖不太难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13:07
[attach]735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13:07
[attach]7354[/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5 13:48
8、这个巴赫《平均律》的封面里的城堡和下面这张唱片是同一个城堡——瓦特堡,这和巴赫有什么关系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巴赫出生在艾森纳赫,而瓦特堡也是这里的著名的古堡。因为马丁.路德曾隐居在瓦特堡,将《圣经》从希腊文和希伯莱文翻译成了德文。也就是《新约》。而巴赫深受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的影响。而在艾森纳赫都有马丁.路德和巴赫的故居。这张巴赫《平均律》DVD很多年前我看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当今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休伊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3:59
[attach]7364[/attach][attach]736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3:59
9、我在学生时代看过达芬奇的名作《芬奇论绘画》和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名作《建筑十书》。而神奇的是:达芬奇把《人体比例图》这幅画起名为《维特鲁威人》,这是达芬奇故意为之的,他当然知道维特鲁威这位建筑师,因为达芬奇多才多艺,对艺术和科学都非常有研究。关于这幅《人体比例图》(也就是《维特鲁威人》),这是当时比例精准度最高的人体图,与黄金分割有关。这幅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非常有趣的。黄金分割即“0.618”,这个比值因具有美学价值而被古希腊美学家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因为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形体总是最美的形体。比如:身高除以肚脐到地面的距离,肩膀到指尖距离除以肘关节到指尖距离,臀部到地面距离除以膝盖到地面距离都是黄金分割。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4:00
[attach]7366[/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4:02
[attach]736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4:02
[attach]736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4:02
10、这套巴赫权威拉明的历史录音封面采用了圣托马斯教堂,巴赫在圣托马斯教堂工作了27年直到去世。圣托马斯教堂是1212年由迪特里希侯爵修建,她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她的建筑风格随着历史的推延而不断改变。马丁.路德曾在此宣讲宗教改革。人们可以在周五晚间和周六下午在此教堂中听到唱诗班唱的赞美诗。教堂广场上的巴赫的纪念碑由Carl Steffner建于1908年。巴赫被埋葬在教堂的圣坛中。在教堂的对面是巴赫纪念馆,博物馆内珍藏着巴赫和他的音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9:40
[attach]736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3-16 09:40
11、吉尔伯特的巴赫《赋格的艺术》封面采用了著名的古希腊柱式——爱奥尼柱式。古希腊柱式有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三种形式。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就是采用爱奥尼柱式的,爱奥尼柱式的装饰非常漂亮,它给人一种秀丽而又优雅的感觉,类似女士的高贵气质。因此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的柱头有装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成。这是它与其他两种柱式的最大区别。唱片封面这个爱奥尼柱式是经过变异的,它比传统的爱奥尼柱式多了很多锯齿型叶片和很多小装饰,可以看做一种变奏,与巴赫的作品神似。这个封面设计是独具匠心的。
作者: 昔日情怀    时间: 2010-3-18 19:56
学习了.....喜欢巴赫的音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3 03:35
克拉姆斯克依的《无名女郎》:

[attach]7744[/attach][attach]774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2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2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3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4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5
娱乐一下,贴一首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人物罗赛蒂的诗作,对了解他的绘画可能有些帮助:)

罗赛蒂诗一首(丘彦明译):

白日梦

槭树枝桠绿阴覆盖

夏季已过大半绿叶仍在

从那时起知根鸟不再出现于蓝天下

栖息于隐秘处

直到现在,躲藏于茂密的绿荫深处。

树叶遮掩的画眉啾啭啼鸣

打破夏日的寂静,新叶不断

绽出蔷薇色的叶鞘

它们自春天吟唱至今。

在绿阴之间梦想

由春而秋做梦;不曾停歇

白日梦的灵魂扇翅宛如蓓蕾待放的少女。

瞧!天空深处远不及她的凝视深邃

她做着梦;被遗忘的书本上至今

还躺着自她手中掉落而被遗忘了的花朵。

(下面这幅画就叫《白日梦》,上面这首诗就是画家题献给这幅画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5 05:56
拉斐尔前派是英国19世纪的一个画派。
他们反对学院派对文艺复兴的模仿,
因为这种模仿死气沉沉,没有想象力。
而拉斐尔前派是主张回到拉斐尔以前的绘画。
那时的绘画质朴、纯真......
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人物是罗赛蒂,
他不但绘画精湛,而且文学功底很好,是位诗人。
他自己是个悲剧人物,
尽管他的绘画色彩斑斓,但却带有某种悲哀色彩。
因为与他相恋10年,才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意外去世。
因此悲观的色彩一直笼罩着他。
而到了晚年,他几乎是拿色彩来作诗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15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17
原作就是这幅了。拉斐尔前派是强调唯美主义的,他们为艺术而艺术, 他们以十九世纪文学为先驱, 将艺术道德标准分离出来, 强调美就是最好的, 他们不重视内容, 只诉诸感觉形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17
上面这幅画就叫《帕尔赛福聂》,下面这首诗是画家本人题献给这幅画的。

《帕尔赛福聂》画上题诗:

  远远地,有光,带来冷冷的欢欣
  在墙边消隐,一闪而不再
  终止在深锁我的宫门
  远远地,厄娜的花儿开放凄凉
  悲伤的果子,一旦品尝,禁梏我终生
  远远地,冥府的天空昏黯
  令我颤冷,远远地,究竟有多远
  长夜从白昼中降临
  远远地,从我内心起了彷徨,扑翅着
  异想,噤听着惆怅
  心依旧碎,魂依旧断
  而我性灵的声音
  一声声呢喃
  唉,可怜你,不幸的帕尔塞福聂

(这幅画是有故事的,就不详细解说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狗狗一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18
《拉三钢协》封面采用的是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0
《湖》有多幅变体画,体现了列维坦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尝试和探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1
《湖》是列维坦晚期的绝笔之作,没能完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1
《湖》的主题,列维坦画过多次。
从画面的光影变化来看,列维坦晚期受到印象派的影响。
这幅画构图宏伟博大,具有史诗性。
深沉和悲凉的思想特质流露其间。
为了探索天空、湖面在不同光照时色彩的变化,
他认真研究了不同技法,力求表现出大自然美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3
列维坦《白桦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4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5
《白桦林》是列维坦的一幅平凡中见大自然真谛的油画。
这幅画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内在张力。
画面的绿色是不同的,有深浅变化,也有色彩变化。
有深绿色的,也有稍微偏黄色的。
这幅画光影斑驳、郁郁葱葱、富于生机。
优美的笔触将青草和树叶的生命力表现得活灵活现,
点缀的小花,静静地绽放.......
有位曾在俄罗斯留学的前辈曾说过,
他如果再回俄罗斯,就是拥抱一下白桦树。
这幅画也体现了列维坦对大自然风景的热爱。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6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6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7
列维坦喜欢描绘普通、平凡的自然景色。
并赋予这些风景画以一些思想性。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平凡夜晚的抒情诗篇。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歌颂自己国家的美丽自然景色。
当时俄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列维坦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他的风景绘画带有一定的进步涵义。
《薄暮月初升》描绘的只是一个天静如水的夜晚景色,
夜色朦胧,月光若隐若现,具有某些神秘性。
应该是一幅没有太多含义的风景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8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8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29
这可是一幅鸿篇巨制,不是说她画幅有多大,
而是这幅画的意义太深刻了。
列维坦的一位女学生回忆说,当列维坦创作此画时,
“坚持地要我为他弹奏贝多芬的曲子,
特别是《英雄交响曲》和其中的《葬礼进行曲》。”
列维坦热爱自己的祖国。他用对大自然风景的赞美,
特别是对平凡的自然风景或是童年回忆中的星星点点,
唤醒了普通人对自己生活的热爱,
唤起了对祖国的热爱。
这也是他的绘画一直得到后人赞赏的原因。
处在老沙皇的严酷统治下,列维坦有时也忧郁、痛苦。
《长眠》表现的是一种静穆的伟大:浓浓乌云,仿佛还要吞噬落日的余晖。
河水向远方奔腾不息,只有近处的破落的教堂,
万籁俱寂,无名的死者在这里长眠。
这幅画就像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0
这是伯恩斯坦的皇家版系列之一,这个系列封面设计全部采用查尔斯王子的水彩画作封面,也就是英国那个查尔斯王子,他有两大业余爱好。一是园艺,二是画水彩画。作为一位业余美术爱好者,查尔斯王子的水彩画还可以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1
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精神领袖克拉姆斯克依擅长于画人物肖像。但坊间认为他更擅长于画贵族、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这幅《无名女郎》是他的代表作,该画贵族气逼人。有人认为这位女郎是贵族,也有说是知识分子,大家觉得象什么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2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3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4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4
到罗浮宫一定要看的三宝: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这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凯的立像,她站在船头,展开华美的翅膀,威风凛凛地宣告胜利的到来。据说是公元前190年左右的作品,大约是罗得斯岛的军队战胜叙利亚的安提欧克斯三世,为了谢神,在萨摩色雷斯岛的卡比利神殿树立了这尊雕像。雕像高275厘米,1863年发现于萨摩色雷斯岛。 雕像的头部和手臂残缺,我们已看不到她的容貌,这是一个大遗憾。但也正是如此,人们才可以毫无禁忌地想象她是花容月貌抑或是威武豪迈。女神全身充满了生命力和雄壮的感觉。包裹身体的薄衣被大海的飞沫打湿,随风飘扬,紧贴在女神丰满胴体上,细密而又富于变化的衣褶勾勒出女神优美的曲线,给人以华丽优雅的美感,被人称为是“崇高样式”的理想化人体。这座雕像完美而健全地体现了女性肉体所包含的蓬勃的生命力,并赋予其高贵优雅雄壮的美。这是古希腊时期的典型作品,在动态和静态的平衡上发展到了顶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5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6
罗丹名作:《吻》,见证了罗丹和卡米尔.克莱岱尔的一段爱情,他们由爱生恨,留给后人无限惆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7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7
如果你是90年代的发烧友,你一定听过这张唱片。谈这个唱片大概有三点:
1、这张唱片最有名的曲子,也就是第一首和封面有关。封面是一位公主。
而这首作品叫托赛利第6号小夜曲。托赛利是一位作曲家和作家,他娶了封面这位奥地利公主。有过甜蜜的生活,后来公主另觅新欢。托赛利觉得哀伤和忧郁,就将一切付之笔端,没想到他这部自传一炮而红,同时他写了这首著名的声乐作品托赛利第6号小夜曲,后人改成室内乐。原版歌词大意:“快乐的幻影像金色的梦,占据我的心灵,难忘往日的款款深情。我依然看见你那迷人的眼睛,依然听见你那令人忘忧解愁的笑声。可是一切都已成梦,我的爱永远不再归来! 可知青春年华逝去不复返,没有你的爱,我怎能延续此生! 莫再逗留,岁月不停,你好比是我的灵魂,失去你就是失掉我的心。啊! 你是我的天上明星,归来吧,照耀我前程。”体现了托赛利对往事的哀怨和眷恋........
2、这首托赛利是经过改编的,里面增加了流水的细微声音,如果器材分析力不行,是无法听到水声的,我的系统是可以听到的。就像蔡琴的《机遇》听蛙声一样。唱片小插曲.......
3、这首托赛利开头也增加了夜莺的鸣叫声,显得更加优美而有情趣。据说是录音师在录音的时候,偶尔听到夜莺的鸣叫,因此收录了夜莺的歌声。
4、录音非常发烧,不朽发烧名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8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9
在模拟尤其是60年代,水星和RCA都竞争得很厉害。
不管是水星的LP和 CD都给人以声音粗粝的感觉。
担当用相对高档的器材来播放,水星的LP和CD效果都非常好。
因此水星的美国LP现在都比较昂贵,因为非常发烧。
回到正题:当时水星为超越其他唱片公司,就想出了一个“荒唐”的主意。
就是出访苏联,当然最终目的是录音。
当然这也是第一次允许美国人到苏联录音。
类似我国当年的乒乓外交。当时美苏冷战,艺术交往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巴拉莱卡也叫“三角琴”,形状为长颈三角形;
三弦拨弦乐器,出现于18世纪初,由大至小分6种,声音短促、活泼、强劲,音色很像蒙古的马头琴。
这个录音是当年LP上TAS的,发烧程度可见一斑。
但我并不太赞赏这个录音,感觉风格有些雷同,显得稍微粗犷和简单一点。
不过这个LP没听过,也不好下绝对的结论。
这个录音担任演出的是俄罗斯奥西波夫民族乐团。而录音器材是美国直接空运过去的。
水星在录音史上不断创新,有一定地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39
华托是洛可可艺术的代表画家,他比较具有自己的风格,他的绘画风格对今天的时装界仍然有很大影响。华托生前是很独立的,他不需要赞助人。
诗人戈蒂埃写的一首赞美华托的诗篇《华托》:

我长久驻足栅栏门边,

凝视华托风格的庭园;

细榆、紫杉、绿篱,

笔直的小径费修饰;

走动间心情又悲又喜,

看着看着我心明矣;

我的幸福就寓于此。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40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6 07:41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7 11:04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7 11:05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7 11:05
大家都知道戈雅画肖像画画得特别好,
尤其他画的两幅马哈非常著名。
《阳伞》画面上原本直射的光线,
经过伞面反射投在了青年女子的脸庞上,
女孩顿时显得晶莹剔透,整幅画作充满午后阳光。
女子手上拿着的折扇和阳伞据说是受我国民间影响。
这幅是戈雅早期的作品,
但已显露出他天才的灵光火花。
这幅画带有中国韵味,来过我国展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7 11:07
西班牙的骄傲——高迪的建筑
巴塞罗那以足球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享誉于世。西班牙伟大的建筑大师高迪创作了一幢又一幢奇迹般的建筑。高迪被称作巴塞罗那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艺术家。“只要看看巴塞罗那已列入西班牙国家文物的17幢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4年将戈埃尔城市公园宣布为国际纪念碑性建筑,就知道高迪没有辱没作为一个天才建筑家的使命: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7 11:08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19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0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1
米开朗基罗为他这个作品而写的诗歌:

“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是幸福,
只要世上还有罪恶和耻辱,不见不闻,
无知无觉是最大的快乐,
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儿吧!”

《夜》与《昼》、《晨》、《暮》,是大理石雕像,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现位于罗马。《夜》是一个身材优美、健壮的女性,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纪念碑式的杰作,是米开朗基罗艺术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焦虑、紧恐慌、惊吓以及带有辛酸的屈服,正是作者心灵深处真实写照。米开朗基罗面对处于动荡之中的意大利现实社会,人文主义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思想开始变得深沉和苦闷,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感伤。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1
钱鸿嘉这首可能翻译得要好些:

米开朗基罗诗歌:夜间的话

    睡眠固然又香又甜,但在
  破坏与屈辱统治的时刻,
  我宁愿睡得象一块岩石。
  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对我是很大的收益。
  可别唤醒我,哎!
  说话要轻声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4-8 14:36 编辑

(借用狗兄的图片)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3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8 14:24
下面这幅肖像是弗兰茨·封·伦巴赫画于1871年。
在欧洲革命感染下,瓦格纳也参加了巴枯宁等人发动 的德累斯顿起义。
起义失败后,瓦格纳在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帮助下,
逃亡去了瑞士苏黎世,成了有家不能归的流亡者。
但在流亡期间,写了《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和三卷本《歌剧与戏剧》等三部著作,
史称“苏黎世艺术论”。
它们是瓦格纳作家、艺术理论家生涯的巅峰之作,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瓦格纳研究所谓“纯人性艺术”,即舞蹈、音乐、文学和“造型艺术”,
即建筑、雕塑与绘画的本质,并提出了一个“所有艺术家的合作社”概念,
以便重建艺术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一致。
作者: chopinforever    时间: 2013-11-6 00:05
深夜偶遇shinelb老师的帖子,真的学到很多东西。西方的油画作品,我尤其喜欢伦勃朗和雷诺阿。我也深以为,一个优秀的封面设计是一张令我们着迷的唱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手边没相机,随便上张电脑里的图吧。[attach]79393[/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3-11-6 00:56
是哪一位的作品呢?莫奈(但委实未见过莫奈有这幅作品)?Signac?Villard?Bonnard?
作者: HAC    时间: 2013-11-6 08:59
S版吧这个帖子继续啊。。。
作者: dkollection    时间: 2013-11-6 11:23
这封面设计对于我这样的人完全没有办法抗拒

[attach]79401[/attach]

作者: chopinforever    时间: 2013-11-6 13:23
强烈要求这个帖子继续下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11-6 13:36
强烈要求这个帖子继续下去
chopinforever 发表于 2013-11-6 13:23

主要是因为自己知识也有限,谁如果有心得也来接接龙,我倒是很欢迎,大家可以一起来玩。


作者: luhui2008    时间: 2013-11-6 16:40
此贴很好,请继续..........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