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轻松学习艺术(里尔克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生活在别处、拉斐尔、艺术的本质、达芬奇) [打印本页]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4-30 04:39
标题: 轻松学习艺术(里尔克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生活在别处、拉斐尔、艺术的本质、达芬奇)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4 04:39 编辑

小时候学过琴,对音乐一直很有兴趣,一直到今天。
一个人听音乐有时是会有孤独的感觉的。
这是一个综合学习、讨论各种艺术的帖子。
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多学习各方面的艺术,融会贯通。
孤立地学习音乐是不行的。
艺术相通,对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也有帮助。
期待大家在交流艺术中迸发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30 05:53
可能是喜欢思考吧,
喜欢艺术的人都会有时感到孤独的。
海德格尔在晚年是很避世的,居住在偏远的地方,
思考着他的思想和哲学。
看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有部分内容对“孤独”有很深刻的见解。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4-30 06:55
我觉得听音乐是一个很有益的、很健康的业余爱好。但过度沉湎也不好。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4-30 09:09
小时候学过琴,对音乐一直很有兴趣,一直到今天。一个人听音乐有时是会有孤独的感觉的。
bach111 发表于 2010-4-30 04:39

是因为想寂寞......。
作者: LJBI4    时间: 2010-4-30 12:29
与尘客兄同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30 14:07
小时候学过琴,对音乐一直很有兴趣,一直到今天。一个人听音乐有时是会有孤独的感觉的。
bach111 发表于 2010-4-30 04:39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都有属于我们内心的不同的心灵世界。
我们各自拥有一片天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忙忙碌碌,
有时又想大包大揽,很容易失去个性与保留在我们内心世界的那一片美丽风景。
而音乐会成为那片美丽风景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与亲人、朋友分享。
孤独其实是美丽心境的一部分。
有时她只属于您个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4-30 14:34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仪就说过(大意):
人有时要停止脚步,聆听心灵的泉水。
我觉得:音乐就是我们心灵的泉水的一部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4-30 19:19
bach兄的帖子都是发问似的,看来是个喜欢思考的人。

为什么喜欢古典?不为什么,天生就喜欢,如此而已。

至于寂寞,享受寂寞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冥想、一个人面对一片风景都可以。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 05:50
bach兄的帖子都是发问似的,看来是个喜欢思考的人。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4-30 19:19

大师: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5-1 07:09
呵呵,没有答案的、意义在追寻这个过程当中。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5-1 15:12
有趣的问题,也应该是很简单的问题。从流行音乐的爱好发展而来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 16:42
呵呵,没有答案的、意义在追寻这个过程当中。
bach111 发表于 2010-5-1 07:09

大家可以看看斯宾诺莎,呵呵。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1 16:55
我推荐一本书吧,里尔克的《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可能不好找了,网上搜索来看看也可以。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44
我推荐一本书吧,里尔克的《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可能不好找了,网上搜索来看看也可以。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5-1 16:55

狗兄博学,如果有兴趣,您可以在这里开一个文学、诗歌和艺术的专栏,
相信很多朋友有兴趣。 我就很有兴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48
我推荐一本书吧,里尔克的《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可能不好找了,网上搜索来看看也可以。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5-1 16:55

里尔克致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第一封信

  尊敬的先生,您的信前几天才转到我这里。我要感谢你信里博大而亲爱的依赖。此外我能做的事很少。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同时总是演出来较多或较少的凑巧的误解。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

  我既然预先写出这样的意见,可是我还得向你说,你的诗没有自己的特点,自然暗中也静静地潜伏着向着个性发展的趋势。我感到这种情形最明显的是在最后一首《我的灵魂》里,这首诗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还有在那首优美的诗《给雷渥琶地》也洋溢一种同这位伟大而寂寞的诗人精神上的契合。虽然如此,你的诗本身还不能算什么,还不是独立的,就是那最后的一首和《给雷渥琶地》也不是。我读你的诗感到有些不能明确说出的缺陷,可是你随诗寄来的亲切的信,却把这些缺陷无形中给我说明了。

  你在信里问你的诗好不好。你问我。你从前也问过别人。你把它们寄给杂志。你把你的诗跟别人的比较;若是某些编辑部退回了你的试作,你就不安。那么(因为你允许我向你劝告),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不要写爱情诗;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们是最难的;因为那里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从中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则需要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所以你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官感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如果从这收视反听,从这向自己世界的深处产生出“诗”来,你一定不会再想问别人,这是不是好诗。你也不会再尝试让杂志去注意这些作品:因为你将在作品里看到你亲爱的天然产物,你生活的断片与声音。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别无他途。所以,尊敬的先生,除此以外我也没有别的劝告: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的创造。它怎么说,你怎么接受,不必加以说明。它也许告诉你,你的职责是艺术家。那么你就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不要关心从外边来的报酬。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但也许经过一番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之后,你就断念作一个诗人了(那也够了,感到自己不写也能够生活时,就可以使我们决然不再去尝试);就是这样,我向你所请求的反思也不是徒然的。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

  我很高兴,在你的信里见到了荷拉捷克教授的名字;我对于这位亲切的学者怀有很大的敬意和多年不变的感激。请你替我向他致意;他至今还记得我,我实在引为荣幸。

  你盛意寄给我的诗,现奉还。我再一次感谢你对我信赖的博大与忠诚;我本来是个陌生人,不能有所帮助,但我要通过这封本着良知写的忠实的回信报答你的信赖于万一。

  以一切的忠诚与关怀: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2,18;
                     巴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49
第二封信

  请您原谅我,亲爱的、尊敬的先生,我直到今天才感谢地想到你2月24日的来信:这段时间我很苦恼,不是病,但是一种流行性感冒类的衰弱困扰我做什么事都没有力气。最后,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变更,我才来到这曾经疗养过我一次的南方的海滨。但是我还未康复,写作还困难,你只得接受这封短信代替我更多的心意。

  你自然必须知道,你的每封信都永远使我欢喜,可是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要是一个人能够对别人劝告,甚至帮助时,彼此间必须有许多事情实现了,完成了,一切事物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安排,才会有一次的效验。

  今天我只要向你谈两件事:第一是“暗(Ironie):

  你不要让你被它支配,尤其是在创造力贫乏的时刻。在创造力丰富的时候你可以试行运用它,当作一种方法去理解人生。纯洁地用,它就是纯洁的,不必因为它而感到羞愧;如果你觉得你同它过于亲密,又怕同它的亲密日见增长,那么你就转向伟大、严肃的事物吧,在它们面前它会变得又渺小又可怜。寻求事物的深处:在深处暗嘲是走不下去,——若是你把它引近伟大的边缘,你应该立即考量这个理解的方式(暗嘲)是不是发自你本性的一种需要。因为在严肃事物的影响下(如果它是偶然发生的),它会脱离了你(如果它真是天生就属于你),它就会强固成为一个严正的工具,而列入你创作艺术的一些方法的行列中。

  第二件我今天要向你说的是:

  在我所有的书中只有少数的几本是不能离身的,有两部书甚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我的行囊里。此刻它们也在我的身边:一部是《圣经》,一部是丹麦伟大诗人茵斯·彼得·雅阔布生的书。我忽然想起,不知你读过他的著作没有。这很容易买到,因为有一部分很好的翻译在雷克拉木(Reclam)万有文库中出版。你去买他的《六篇短篇小说》和他的长篇《尼尔·律内》(Niels Lyhne)。你先读前一本的第一篇《摩根斯(Mogens)。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一个世界的幸福、丰富、不可捉摸的伟大。请你在这两本书里体验一些时,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如果我应该说,从谁那里我体验到一些关于创作的本质以及它的深奥与它的永恒的意义,那么我只能说出两个名字:一个是雅阔布生,伟大的诗人;一个是奥古斯特·罗丹,那在现存的艺术家中无人能与比拟的雕刻家。

  愿你前途一切成功!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4,5;
                                      意大利,皮萨(Pisa),危阿雷觉(Viareggio)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49
第三封信

  亲爱的、尊敬的先生,你复活节的来信给我许多欢喜;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关于你的好消息,并且像你对于雅阔布生伟大而可爱的艺术所抒发的意见也可以证明,我把你的生活和生活上的许多问题引到这丰富的世界里来,我并没有做错。

  现在你该读《尼尔·律内》了,那是一部壮丽而深刻的书;越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这里没有一件事不能被我们去理解、领会、经验,以及在回忆的余韵中亲切地认识;没有一种体验是过于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开展都像是一个大的命运,并且这运命本身像是一块奇异的广大的织物,每条线都被一只无限温柔的手引来,排在另一条线的旁边,千百条互相持衡。你将要得到首次读这本书时的大幸福,通过无数意料不到的惊奇仿佛在一个新的梦里。可是我能够向你说,往后我们读这些书时永远是个惊讶者,它们永不能失去它们的魅力,连它们首次给予读者的童话的境界也不会失掉。

  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往后你要读那部叙述马丽·葛鲁伯夫人的运命与渴望的奇书,还有雅阔布生的信札、日记、片断,最后还有他的诗(纵使是平庸的德文翻译),也自有不能磨灭的声韵(这时我要劝告你,遇机会时可以去买一部雅阔布生的全集,一切都在里边。共三册,译文很好,莱比锡外根·笛得利许Eugen Diederichs书店出版,每册据我所知只卖五六个马克)。

  关于那篇非常细腻而精练的短篇小说《这里该有蔷薇……》,你对于作序者不同的意见实在很对。顺便我劝你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的卖弄笔墨,今天这派得势,明天又是相反的那派。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面对每个这样的说明、评论或导言,你要想念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艺术家是:不算,不数;像树木似地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谈到理洽特·德美尔:他的书(同时也可以说他这个人,我泛泛地认识他),我觉得是这样,每逢我读到他的一页好诗时,我常常怕读到第二页,又把前边的一切破坏,将可爱之处变得索然无味。你把他的性格刻画得很对:“情欲地生活,情欲地创作。”——其实艺术家的体验是这样不可思议地接近于性的体验,接近于它的痛苦与它的快乐,这两种现象本来只是同一渴望与幸福的不同的形式。若是可以不说是“情欲”,——而说是“性”,是博大的、纯洁的、没有被教会的谬误所诋毁的意义中的“性”,那么他的艺术或者会很博大而永久地重要。他诗人的力是博大的,坚强似一种原始的冲动,在他自身内有勇往直前的韵律爆发出来像是从雄浑的山中。

  但我觉得,这企图并不永远是完全直率的,不无装腔作态(这对于创造者实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必须永远不曾意识到、不曾预感到他最好的美德,如果他要保持住那美德的自然而混元的境地)。现在这个鼓动着他的本性的力向性的方面进发,但是它却没有找到它所需要的那个纯洁的人。那里没有一个成熟而纯洁的性的世界,只有一个缺乏广泛的“人性”,而只限于“男性”的世界,充满了情欲、迷醉与不安,为男人旧日的成见与傲慢的心所累,使爱失却了本来的面目。因为他只是作为男人去爱,不是作为人去爱,所以在他的情的感觉中有一些狭窄、粗糙、仇恨、无常,没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减低艺术的价值,使艺术支离晦涩。这样的艺术不会没有污点,它被时代与情欲所渲染,很少能持续存在(多数的艺术却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也可以享受其中一些卓绝的地方,可是不要沉溺失迷,变成德美尔世界中的信徒;他的世界是这样无穷地烦恼,充满了奸情、迷乱,同真实的命运距离太远了;真实的命运比起这些暂时的忧郁使人更多地担受痛苦,但也给人以更多的机会走向伟大,更多的勇气向着永恒。

  最后关于我的书,我很愿意送你一整份你所喜欢的。但我很穷,并且我的书一出版就不属于我了。我自己不能买,虽然我常常想赠给能够对于我的书表示爱好的人们。

  所以我在另纸上写给你我最近出版的书名和出版的书局(只限于最近的;若是算上从前的共有十二三种),亲爱的先生,我把这书单给你,遇机会时你任意订购好了。

  我愿意我的书在你的身边。

  珍重!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4,23;
                                            意大利,皮萨,危阿雷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0
第四封信

  十天前我又苦恼又疲倦地离开了巴黎,到了一处广大的北方的平原,它的旷远、寂静与天空本应使我恢复健康。可是我却走入一个雨的季节,直到今天在风势不定的田野上才闪透出光来;于量我就用这第一瞬间的光明来问候你,亲爱的先生。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很久没有答复你的信,我并没有忘记它——反而它是常常使我从许多信中检出来再读一遍的,并且在你的信里我认识你非常亲切。那是你五月二日的信,你一定记得起这封信,你那对于生活的美好的忧虑感动我,比我在巴黎时已经感到的还深;在巴黎因为过分的喧嚣,一切都发出异样的声音,使万物颤栗。这里周围是伟大的田野,从海上吹来阵阵的风,这里我觉得,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那最轻妙、几乎不可言说的事物。虽然,我却相信你不会永远得到解决,若是你委身于那同现在使我的眼目为之一新的相类似的事物。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作为一个待奉者质朴地去赢得一些好像贫穷的事物的信赖:那么,一切对于你就较为轻易、较为一致、较为容易和解了,也许不是在那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或者,不大注意,渐渐会有那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性”,是很难的。可是我们份内的事都很难;其实一切严肃的事都是艰难的,而一切又是严肃的。如果你认识了这一层,并且肯这样从你自身、从你的禀性、从你的经验、你的童年、你的生命力出发,得到一种完全自己的(不是被因袭和习俗所影响的)对于“性”的关系:那么你就不要怕你有所迷惑,或是玷污了你最好的所有。

  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与净洁的观赏或是一个甜美的果实放在我们舌上的净洁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它是我们所应得的丰富而无穷的经验,是一种对于世界的领悟,是一切领悟的丰富与光华。我们感受身体的快感并不是坏事;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向着顶点的聚精会神。就是饮食,也有许多人使之失去本意:一方而是“不足”,另一方面是“过度”,都搅混了这个需要的明朗;同样搅混的,是那些生命借以自新的一切深的、单纯的需要。但是一个“个人”能够认清,很清晰地生活(如果因为“个人”是要有条件的,那么我们就说是“寂寞的人”),他能够想起,动物和植物中一切的美就是一种爱与渴望的、静静延续着的形式;他能够同看植物一样去看动物,它们忍耐而驯顺地地结合、增殖、生长,不是由于生理的享乐也不是由于生理的痛苦,只是顺从需要,这个需要是要比享乐与痛苦伟大,比意志与抵抗还有力。啊,人们要更谦虚地去接受、更严肃地负担这充满大地一直到极小的物体的神秘,并且去承受和感觉,它是怎样重大地艰难,不要把它看得过于容易!对于那只有“一个”的果实,不管它是身体的或是精神的,要有敬畏的心;因为精神的创造也是源于生理的创造,同属于一个本质,并且只像是一种身体快感的更轻妙、更兴奋、更有永久性的再现。至于你所说的“那个思想,去当创造者,去生产、去制作”。绝不能缺少他在世界中得到不断的伟大的证明和实现,也不能缺少从物与动物那里得来的千应万诺,——他的享受也只是因此才这样难以形容地美丽而丰富,因为他具有从数百万制作与生产中遗传下来的回忆。在一个创造者思想里会有千百个被人忘记的爱情的良宵又重新苏醒,它们以崇高的情绪填实这个思想。并且那夜间幽会、结合在狂欢中的爱人们,是在作一种严肃的工作,聚集起无数的温存,为任何一个将来后起的诗人的诗歌预备下深厚的力量,去说那难于言说的欢乐。他们把“将来”唤来;纵使他们迷惑,盲目地拥抱,“将来”终于是要到的,一个新人在生长,这里完成一个偶然,在偶然的根处有永恒的规律醒来,一颗富于抵抗的种子就以这个规律闯入那对面迎来的卵球。你不要为表面所误;在深处一切都成为规律。那些把这个神秘虚伪而错误地去生活的人们(这样的人本来很多),只是自己失掉了它,而把它望下传递,像是密封的信件,并不知它的内容。他也不要被名称的繁多和事物的复杂所迷惑。超越一切的也许是一个伟大的“母性”作为共同的渴望。那少女的、一种“还无所作为”(你这样说的很好)的本性的美是,它预感着、准备着、悚惧着、渴望着母性。母亲的美是正在尽职的母性;一个丰富的回忆则存在于老妇的身内。但我以为在男人身内也有母性,无论是身体的或是精神的;他的创造也是一种生产,只要是从最内在的丰满中创造出来的便是生产。大半两性间的关系比人们平素所想的更密切,也许这世界伟大的革新就在于这一点:男人同女人从一切错误的感觉与嫌忌里解放出来,不作为对立面互相寻找,而彼此是兄妹或邻居一般,共同以“人”的立场去工作,以便简捷地、严肃地忍耐地负担那放在他们肩上的艰难的“性”。

  凡是将来有一天许多人或能实现的事,现在寂寞的人已经可以起始准备了,用他比较确切的双手来建造。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你要以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不能带进来一个人,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要避免去给那在父母与子女间常演出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消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他们;究竟是在爱着、漫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那很好,你先进入一个职业,它使你成为独立的人,事事完全由你自己料理。你耐心地等着吧,看你内心的生活是不是由于这职业的形式而受到限制。我认为这职业是很艰难很不容易对付的,因为它被广大的习俗所累,并且不容人对于它的问题有个人的意见存在。但是你的寂寞将在这些很生疏的关系中间是你的立足点和家乡,从这里出来你将寻得你一切的道路。

  我一切的祝愿都在陪伴着你,我信任你。

                                   你的: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7,16
                                 布莱门(Bremen),渥尔卜斯威德(Worpswede)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0
第五封信

  亲爱的,尊敬的先生,我在佛罗伦萨收到你8月29日的信,现在——两个月了——我才写回信告诉你。请你原谅我的迟延,——我在路上不喜欢写信,因为我写信除去必须的纸笔外还要用:一些幽静、寂寞和一个不太生疏的时刻。

  我们在六个星期前到了罗马,那时还是个空虚、炎热、时疫流行的罗马,这种环境又添上许多现实生活上安排的困难,更助长围绕我们的不安,简直没有终结,使我们尝尽了异乡飘泊的痛苦。更加之以:罗马(如果我们还不认识它)在我们到达的头几天真令人窒闷悲哀,由于它放射出来的死气沉沉忧郁的博物馆的空气;由于它精华已尽、而又勉强保持着的过去时代的储存(从中滋养着一个可怜的现在);由于这些无名的、被学者和语言学家们所维护、经常不断的意大利旅游者所效仿的、对于一切改头换面或是毁败了的物品的过分的估价,根本这些物品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活的偶然的残余,这生活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也不应该是我们的。在日日担心防范的几星期后,虽还有些纷乱,却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我们才说:这里并不比别的地方有更多的美,这些被世世代代所叹赏的对象,都经过俗手的修补,没有意义,无所包含,没有精神,没有价值;——但这里也自有许多美,因为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它的美。永远生动的流水从古老的沟渠流入这座大城,它们在许多广场的白石盘上欢舞,散入宽阔的贮水池中,昼间泠泠有声,夜晚的声音更为清澈,这里的夜色广大而星光灿烂,习习拂着轻风。并且有许多名园,使人难忘的林荫路与石阶——米霞盎基罗所设计的石阶,那是按着向下流水的姿势建筑的石阶:宽宽地向下一层生出一层,像是后浪接着前浪。由于这样的印象,我们凝聚精神,从那些傲慢的、谈谈讲讲的“多数”(那是多么爱饶舌呀!)回到自身内,慢慢地学习认识“少数”,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

  现在我还住在城内卡皮托丘上,离那最美的从罗马艺术中保存下来的马克朔奥雷尔骑马式的石像不远;但是在几星期后我将迁入一个寂静而简单的地方,是一座老的望楼,它深深地消失在一片大园林里,足以躲避城市的喧嚣与纷扰。我将要在那里住一冬,享受那无边的寂静,从这寂静中我期待着良好而丰盛的时间的赠品……

  到那时我将常常在家,再给你写较长的信,还要谈到关于你信中的事。今天我必须告诉你说的是(这已经是不对了,我没有早一点告诉你),你信中提到的那本书(其中想必有你的作品)没有寄到。是不是从渥尔卜斯威德给你退回去了(因为包裹不能转到外国)?退回是最好的,我愿意得到证实。希望不要遗失——这在意大利的邮务并不是例外的事——可惜。

  我很愿意接到这本书(像是我愿意接到你所写的一切一样);还有你最近的诗(如果你寄给我),我要永远尽我的所能诚心地一读再读,好好体验。

  以多多的愿望和祝福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10,29
                                   罗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1
第六封信

  我的亲爱的卡卜斯先生, 你不会得不到我的祝愿,如果圣诞节到了,你在这节日中比往日更深沉地负担着你的寂寞。若是你觉得它过于广大,那么你要因此而欢喜(你问你自己吧),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我们只有“一个”寂寞又大又不容易负担,并且几乎人人都有这危险的时刻,他们情心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谐和的假像去交换……但也许正是这些时候,寂寞在生长;它在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时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居于寂寞,像人们在儿童时那样寂寞,成人们来来往往,跟一些好像很重要的事务纠缠,大人们是那样匆忙,可是儿童并不懂得他们做些什么事。

  如果一天我们洞察到他们的事务是贫乏的,他们的职业是枯僵的,跟生命没有关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世界的深处,从自己寂寞的广处(这寂寞的本身就是工作、地位、职业),和儿童一样把它们当作一种生疏的事去观看呢?为什么把一个儿童聪明的“不解”抛开,而对于许多事物采取防御和蔑视的态度呢?“不解”是居于寂寞;防御与蔑视虽说是要设法和这些事物隔离,同时却是和它们发生纠葛了。

  亲爱的先生,你去思考你自身负担着的世界;至于怎样称呼这思考,那就随你的心意了;不管是自己童年的回忆,或是对于自己将来的想望,——只是要多多注意从你生命里出现的事物,要把它放在你周围所看到的一切之上。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你必须为它多方工作;并且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解释你对于人们的态度。到底谁向你说,你本来有一个态度呢?——我知道你的职业是枯燥的,处处和你相违背,我早已看出你的苦恼,我知道,它将要来了。现在它来了,我不能排解你的苦恼,我只能劝你去想一想,是不是一切职业都是这样,向个人尽是无理的要求,尽是敌意,它同样也饱受了许多低声忍气、不满于那枯燥的职责的人们的憎恶。你要知道,你现在必须应付的职业并不见得比旁的职业被什么习俗呀、偏见呀、谬误呀连累得更厉害;若是真有些炫耀着一种更大的自由的职业,那就不会有职业在它自身内广远而宽阔,和那些从中组成真实生活的伟大事物相通了。只有寂寞的个人,他跟一个“物”一样被放置在深邃的自然规律下,当他走向刚破晓的早晨,或是向外望那充满非常事件的夜晚,当他感觉到那里发生什么事,一切地位便会脱离了他,像是脱离一个死者,纵使他正处在真正的生活中途。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凡是你现在作军官所必须经验的,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同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到处都是一样:但是这并不足使我们恐惧悲哀;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谐和,你就试行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在物中间和动物那里,一切都充满了你可以分担的事;还有儿童,他们同你在儿时所经验过的一样,又悲哀,又幸福,——如果你想起你的童年,你就又在那些寂寞的儿童中间了,成人们是无所谓的,他们的尊严没有价值。


  若是你因为对于童年时到处可以出现的神已经不能信仰,想到童年,想到与它相连的那种单纯和寂静,而感到苦恼不安,那么,亲爱的卡卜斯先生,你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真把神失落了?也许正相反,你从来没有得到他?什么时候应该有过神呢?你相信吗,关于神,一个儿童能够把住他,成人们只能费力去负担他,而他的重量足以把老人压倒?你相信吗,谁当真有他,又能把他像一块小石片似地失落?或者你也不以为吗,谁有过他,还只能被他丢掉?——但如果你认识到,他在你的童年不曾有过,从前也没有生存过;如果你觉得基督是被他的渴望所欺,摩罕默得是被他的骄傲所骗,——如果你惊愕地感到,就是现在,就是我们谈他的这个时刻,他也没有存在;——那么,什么给你以权利,觉得缺少这从来不曾有过的神像是丧失一个亡人,并且寻找他像是找一件遗失的物品呢?

  你为什么不这样想,想他是将要来到的,他要从永恒里降生,是一棵树上最后的果实,我们不过是这树上的树叶?是谁阻拦你,不让你把他的诞生放在将来转变的时代,不让你度过你的一生像是度过这伟大的孕期内又痛苦又美丽的一日?你没有看见吗,一切发生的事怎样总是重新开始?那就不能是神的开始吗?啊,开端的本身永远是这般美丽!如果他是最完全的,那么较为微小的事物在他以前就不应该存在吗,以便他从丰满与过剩中能够有所选择?——他不应该是个最后者吗,将一切握诸怀抱?若是我们所希求的他早已过去了,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像是蜜蜂酿蜜那样,我们从万物中采撷最甜美的资料来建造我们的神。我们甚至以渺小,没有光彩的事物开始(只要是由于爱),我们以工作,继之以休息,以一种沉默,或是以一种微小的寂寞的欢悦,以我们没有朋友、没有同伴单独所做的一切来建造他,他,我们并不能看到,正如我们祖先不能看见我们一样。可是那些久已逝去的人们,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作为我们的禀赋,作为我们命运的负担,作为循环着的血液,作为从时间的深处升发出来的姿态。

  现在你所希望不到的事,将来不会有一天在最遥远、最终极的神的那里实现吗?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在这虔诚的情感中庆祝你的圣诞节吧,也许神正要用你这生命的恐惧来开始;你过的这几天也许正是一切在你生命里为他工作的时期,正如你在儿时已经有一次很辛苦地为他工作过一样。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祝你快乐,勇敢!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12,23
                                     罗马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2
第七封信

  我的亲爱的卡卜斯先生,自从我接到你上次的来信,已经过了许久。请你不要见怪;先是工作,随后是事务的干扰,最后是小病,总阻挡着我给你写回信,因为我给你写信是要在良好平静的时刻。现在我觉得好些了(初春的恶劣多变的过渡时期在这里也使人觉得很不舒适),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问候你,并且(这是我衷心愿做的事)就我所知道的来回答你。

  你看,我把你的十四行诗抄下来了,因为我觉得它美丽简练,是在很适当的形式里产生的。在我所读到的你的诗中,这是最好的一首。现在我又把它誊抄给你,因为我以为这很有意义,并且充满新鲜的体验,在别人的笔下又看到自己的作品。你读这首诗,像是别人作的,可是你将要在最深处感到它怎样更是你的。

  这是我的一种快乐,常常读这首十四行诗和你的来信;为了这两件事我感谢你。

  在寂寞中你不要旁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也正是这个愿望,如果你平静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地去运用它,它就会帮助你把你的寂寞扩展到广远的地方。一般人(用因袭的帮助)把一切都轻易地去解决,而且按着轻易中最轻易的方面;但这是很显然的,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防御,表现出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生存,抵抗一切反对的力量。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有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可是学习的时期永远是一个长久的专心致志的时期,爱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结合呢,如果是一种不明了,无所成就、不关重要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青年们只应在把这当作课业去工作的意义中(“昼夜不停地探索,去锤炼”)去使用那给与他们的爱。至于倾心、献身,以及一切的结合,还不是他们的事(他们还须长时间地节省、聚集),那是最后的终点,也许是人的生活现在还几乎不能达到的境地。

  但是青年们在这方面常常错误得这样深(因为在他们本性中没有忍耐),如果爱到了他们身上,他们便把生命任意抛掷,甚至陷入窒闷、颠倒、紊乱的状态:——但随后又该怎样呢?这支离破碎的聚合(他们自己叫作结合,还愿意称为幸福),还能使生活有什么成就吗?能过得去吗?他们的将来呢?这其间每个人都为了别人失掉自己,同时也失掉别人,并且失掉许多还要来到的别人,失掉许多广远与可能性;把那些轻微的充满预感的物体的接近与疏远,改换成一个日暮穷途的景况,什么也不能产生;无非是一些厌恶、失望与贫乏,不得已时便在因袭中寻求补救,有大宗因袭的条例早已准备好了,像是避祸亭一般在这危险的路旁。在各种人类的生活中没有比爱被因袭的习俗附饰得更多的了,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发明许多救生圈、游泳袋、救护船;社会上的理解用各种样式设备下避难所,因为它倾向于把爱的生活也看作是一种娱乐,所以必须轻率地把它形成一种简易、平稳、毫无险阻的生活,跟一切公开的娱乐一样。

  诚然也有许多青年错误地去爱,即随随便便地赠与,不能寂寞(一般总是止于这种境地——),他们感到一种失误的压迫,要按照他们自己个人的方式使他们已经陷入的境域变得富有生力和成果;——因为他们的天性告诉他们,爱的众多问题还比不上其他的重要的事体,它们可以公开地按照这样或那样的约定来解决;都不过是人与人之间切身问题,它们需要一个在各种情况下都新鲜而特殊、“只是”个人的回答——但,他们已经互相抛掷在一起,再也不能辩别、区分,再也不据自己的所有,他们怎么能够从他们自身内从这已经埋没的寂寞的深入寻得一条出路呢?

  他们的行为都是在通常无可告援的情势下产生的,如果他们以最好的意愿要躲避那落在他们身上的习俗(譬如说结婚),也还是陷入一种不寻常、但仍同样是死气沉沉限于习俗的解决的网中;因为他们周围的一切都是——习俗;从一种很早就聚在一起的、暗淡的结合中的表演出来的只是种种限于习俗的行动;这样的紊乱昏迷之所趋的每个关系,都有它的习俗,即使是那最不常见的(普通的意义叫作不道德的)也在内;是的,甚至于“分离”也几乎是一种习俗的步骤,是一种非个性的偶然的决断,没有力量,没有成果。

  谁严肃地看,谁就感到,同对于艰难的“死”一样,对于这艰难的“爱”还没有启蒙,还没有解决,还没有什么指示与道路被认识;并且为了我们蒙蔽着、负担着、传递下去,还没有显现的这两个任务,也没有共同的、协议可靠的规律供我们探讨。但是在我们只作为单独的个人起始练习生活的程度内,这些伟大的事物将同单独的个人们在更接近的亲切中相遇。艰难的爱的工作对于我们发展过程的要求是无限地广大,我们作为信从者对于那些要求还不能胜任。但是,如果我们坚持忍耐,把爱作为重担和学业担在肩上,而不在任何浅易和轻浮的游戏中失掉自己(许多人都是一到他们生存中最严肃的严肃面前,便隐藏在游戏的身后)——那么将来继我们而来的人们或许会感到一点小小的进步与减轻;这就够好了。

  可是我们现在正应该对于一个单独的人和另一个单独的人的关系,没有成见、如实地观察;我们试验着在这种关系里生活,面前并没有前例。可是在时代的变更中已经有些事,对于我们小心翼翼的开端能有所帮助了。

  少女和妇女,在他们新近自己的发展中,只暂时成为男人恶习与特性的模仿者,男人职业的重演者。经过这样不稳定的过程后,事实会告诉我们,妇女只是从那(常常很可笑的)乔装的成功与变化中走过,以便把他们自己的天性从男性歪曲的影响中洗净。至于真的生命是更直接、更丰富、更亲切地在妇女的身内,根本上他们早应该变成比男人更纯净、更人性的人们;男人没有身体的果实,只生活于生活的表面之下,傲慢而急躁,看轻他们要去爱的事物。如果妇女将来把这“只是女性”的习俗在他们外生活的转变中脱去,随后那从痛苦与压迫里产生出的妇女的“人性”就要见诸天日了,这是男人们现在还没有感到的,到那时他们将从中受到惊奇和打击。有一天(现在北欧的国家里已经有确切的证明)新的少女来到,并且所谓妇女这个名词,她不只是当作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与“界限”,只想到生命与生存——女性的人。

  这个进步将要把现在谬误的爱的生活转变(违背着落伍的男人们的意志),从根本更改,形成一种人对于人,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并且这更人性的爱(它无限地谨慎而精细,良好而明晰地在结合与解脱中完成),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还有:你不要以为,那在你童年曾经有过一次的伟大的爱已经失却了;你能说吗,那时并没有伟大的良好的愿望在你的生命里成熟,而且现在你还从中吸取养分?我相信那个爱是强有力地永在你的回忆中,因为它是你第一次的深的寂寞,也是你为你生命所做的第一次的内心的工作。——祝你一切安好,亲爱的卡卜斯先生!你的:莱内·马利亚·里尔克1904,5,14;罗马

  十四行诗我生命里有一缕阴深的苦恼颤动,它不叹息,也不抱怨。

  我梦里边雪一般的花片是我寂静的长日的祭祷。

  但是大问题梗住我的小道。

  我变得渺小而凄凉像是走过一座湖旁,我不敢量一量湖水的波涛。

  一种悲哀侵袭我,这般愁惨好似暗淡的夏夜的苍茫时时闪露出一点星光;于是我的双手向着爱试探,因为我想祈求那样的声调,我热烈的口边还不能找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3
第八封信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想再和你谈一谈,虽然我几乎不能说对你有所帮助以及对你有一些用处的话。你有过很多大的悲哀,这些悲哀都已过去了。你说,这悲哀的过去也使你非常苦恼。但是,请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些大的悲哀并不曾由你生命的中心走过?当你悲哀的时候,是不是在你生命里并没有许多变化,在你本性的任何地方也无所改变?危险而恶劣的是那些悲哀,我们把它们运送到人群中,以遮盖它们的声音;像是敷敷衍衍治疗的病症,只是暂时退却,过些时又更可怕地发作;他们聚集在体内,成为一种没有生活过、被摈斥、被遗弃的生命,能以使我们死去。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因为它们(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

  我想信几乎我们一切的悲哀都是紧张的瞬间,这时我们感到麻木,因为我们不再听到诧异的情感生存。因为我们要同这生疏的闯入者独自周旋;因为我们平素所信任的与习惯的都暂时离开了我们;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不能容我们立足的过程中。可是一旦这不期而至的新事物迈进我们的生命,走进我们的心房,在心的最深处化为无有,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悲哀也就因此过去了。我们再也经验不到当时的情形。这很容易使我们相信前此并没有什么发生;其实我们却是改变了,正如一所房子,走进一位新客,它改变了。我们不能说,是谁来了,我们望后也许不知道,可是有许多迹象告诉我们,在“未来”还没有发生之前,它就以这样的方式潜入我们的生命,以便在我们身内变化。所以我们在悲哀的时刻要安于寂寞,多注意,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当我们的“未来”潜入我们的生命的瞬间,好像是空虚而枯僵,但与那从外边来的、为我们发生的喧嚣而意外的时刻相比,是同生命接近得多。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将来有一天它“发生”了(就是说:它从我们的生命里出来向着别人走进),我们将在最内心的地方感到我们同它亲切而接近。并且这是必要的。是必要的,——我们将渐渐地向那方面发展,——凡是迎面而来的事,是没有生疏的,都早已属于我们了。人们已经变换过这么多运转的定义,将来会渐渐认清,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只因为有许多人,当命运在他们身内生存时,他们不曾把它吸收,化为己有,所以他们也认不清,有什么从他们身内出现;甚至如此生疏,他们在仓皇恐惧之际,以为命运一定是正在这时走进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确信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类似的事物。正如对于太阳的运转曾经有过长期的蒙惑那样,现在人们对于未来的运转,也还在同样地自欺自蔽。其实“未来”站得很稳,亲爱的卡卜斯先生,但是我们动转在这无穷无尽的空间。

  我们怎么能不感觉困难呢?

  如果我们再谈到寂寞,那就会更明显,它根本不是我们所能选择或弃舍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如果我们一旦看出,我们都正在脱开这欺骗的局面。在期间我们自然要发生眩昏;因为平素我们的眼睛看惯了的一切这时都忽然失去,再也没有亲近的事物,一切的远方都是无穷地旷远。谁从他的屋内没有准备,没有过程,忽然被移置在一脉高山的顶上,他必会有类似的感觉;一种无与伦比的不安被交付给无名的事物,几乎要把他毁灭。他或许想像会跌落,或者相信会被抛掷在天空,或者粉身碎骨;他的头脑必须发现多么大的谎话,去补救、去说明他官感失迷的状态。一切的距离与尺度对于那寂寞的人就有了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忽然会有许多变化发生。跟在山顶上的那个人一样,生出许多非常的想像与稀奇的感觉,它们好像超越了一切能够担当的事体。但那是必要的,我们也体验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尽量广阔地承受我们的生存;一切,甚至闻所未闻的事物,都可能在里边存在。根本那是我们被要求的惟一的勇气;勇敢地面向我们所能遇到的最稀奇、最吃惊、最不可解的事物。就因为许多人在这意义中是怯懦的,所以使生活受了无限的损伤;人们称作“奇象”的那些体验、所谓“幽灵世界”、死,以及一切同我们相关联的事物,它们都被我们日常的防御挤出生活之外,甚至我们能够接受它们的感官都枯萎了。关于“神”,简直就不能谈论了。但是对于不可解的事物的恐惧,不仅使个人的生存更为贫乏,并且人与人的关系也因之受到限制,正如从有无限可能性的河床里捞出来,放在一块荒芜不毛的的岸上。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惰性,使人间的关系极为单调而陈腐地把旧事一再重演,而且是对于任何一种不能预测、不堪胜任的新的生活的畏缩。但是如果有人对于一切有了准备,无论什么甚至最大的哑谜,也不置之度外,那么他就会把同别人的关系,当作生动着的事物去体验,甚至充分理解自己的存在。正如我们把各个人的存在看成一块较大或较小的空间,那么大部分人却只认识了他们空间的一角、一块窗前的空地,或是他们走来走去的一条窄道。这样他们就有一定的安定。可是那危险的不安定是更人性的,它能促使亚仑·坡的故事里的囚犯摸索他们可怕的牢狱的形状,而熟悉他们住处内不可言喻的恐怖。但我们不是囚犯,没有人在我们周围布置了陷阱,没有什么来恐吓我们,苦恼我们。我们在生活中像是在最适合于我们的原素里,况且我们经过几千年之久的适应和生活是这样地相似了,如果我们静止不动,凭借一种成功的模拟,便很难同我们周围的一切有所区分。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任我们的世界,因为它并不敌对我们。如果它有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它有难测的深渊,这深渊是属于我们的;有危险,我们就必须试行去爱这些危险。若是我们把我们的生活,按照那叫我们必须永远把握艰难的原则来处理,那么现在最生疏的事物就会变得最亲切、最忠实的了。我们怎么能忘却那各民族原始时都有过的神话呢;恶龙在最紧急的瞬间变成公主的那段神话;也许我们生活中一切的恶龙都是公主们,她们只是等候着,美丽而勇敢地看一看我们。也许一切恐怖的事物在最深处是无助的,向我们要求救助。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地那样广大,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地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你不要恐惧。你必须想,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那是生活没有忘记你,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会让你失落。为什么你要把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忧郁置于你的生活之外呢,可是你还不知道,这些情况在为你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你要这样追问,这一切是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呢?可是你要知道,你是在过渡中,要愿望自己有所变化。如果你的过程里有一些是病态的,你要想一想,病就是一种方法,有机体用以从生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只须让它生病,使它有整个的病发作,因为这才是进步。亲爱的卡卜斯先生,现在你自身内有这么多的事发生,你要像一个病人似地忍耐,又像一个康复者似地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许多天,医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这就是(尽你是你的医生的时候),现在首先必须做的事。

  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不然你就很容易用种种(所谓道德的)谴责回顾你的过去,这些过去自然和你现在遇到的一切很有关系。凡是从你童年的迷途、愿望、渴望中在你身内继续影响着的事,它们并不让你回忆,供你评判。一个寂寞而孤单的童年非常的情况是这样艰难,这样复杂,受到这么多外来的影响,同时又这样脱开了一切实生活的关联,纵使在童年有罪恶,我们也不该简捷了当地称作罪恶。对于许多名称,必须多多注意;常常只是犯罪的名称使生命为之破碎,而不是那无名的、个人的行为本身,至于这个行为也许是生活中规定的必要,能被生活轻易接受的。因为你把胜利估量得过高,所以你觉得力的消耗如此巨大;胜利并不是你认为已经完成的“伟大”,纵使你觉得正确;“伟大”是你能以把一些真的、实在的事物代替欺骗。不然你的胜利也不过是一种道德上的反应,没有广大的意义,但是它却成为你生活的一个段落。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关于我的生活,我有很多的愿望。你还记得吗,这个生活是怎样从童年里出来,向着“伟大”渴望?我看着,它现在又从这些伟大前进,渴望更伟大的事物。所以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

  如果我还应该向你说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4,8,12
                                 瑞典,弗拉底(Fladie),波格比庄园(Borgeby Garb)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3
第九封信

  我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在这没有通信的时期内,我一半是在旅途上,一半是事务匆忙,使我不能写信。今天我写信也是困难的,因为我已经写了许多封,手都疲倦了。若是我能以口述给旁人写,我还能向你说许多,可是现在你只好接受这寥寥几行来报答你的长信。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我常常思念你,并且以这样专诚的愿望思念你,总要对你有所帮助。但是我的信到底能不能帮助你,我却常常怀疑。你不要说:它们能够帮助你。你只安心接受这些信吧,不必说感谢的话,让我们等着,看将要有什么事情来到。

  现在我对于你信里个别的字加以探讨,大半是没有用的;因为我关于你疑惑的倾向,关于你内外生活和谐的不可能,关于另外苦恼着你的一切:——我所能说的,还依然是我已经说过的话: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谈到情感:凡是使你集中向上的情感都是纯洁的;但那只捉住你本性的一方面,对你有所伤害的情感是不纯洁的。凡是在你童年能想到的事都是好的。凡能够使你比你从前最美好的时刻还更丰富的,都是对的。各种提高都是好的,如果它是在你“全”血液中,如果它不是迷醉,不是忧郁,而是透明到底的欢悦。你了解我的意思吗?

  就是你的怀疑也可以成为一种好特性,若是你好好“培养”它。它必须成为明智的,它必须成为批判。——当它要伤害你一些事物时,你要问它,这些事物“为什么”丑恶,向它要求证据,考问它,你也许见它仓皇失措,也许见它表示异议。但你不要让步,你同它辩论,每一回都要多多注意,立定脚步,终于有一天它会从一个破坏者变成你的一个最好的工作者,——或许在一切从事于建设你的生活的工作者中它是最聪明的一个。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这是我今天所能向你说的一切。我附寄给你我一篇短的作品的抽印本,这是在布拉格出版的《德意志工作》中发表的。在那里我继续着同你谈生和死,以及它们的伟大与美丽。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4,11,4
                                       瑞典,央思雷德(Jonsered),弗卢堡(Fruburg)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2 04:54
第十封信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你该知道,我得你这封美好的信,我是多么欢喜。你给我的消息是真实、诚挚,又像你从前那样,我觉得很好,我越想越感到那实在是好的消息。我本来想在圣诞节的晚间给你写信,但是这一冬我多方从事没有间断的工作,这古老的节日是这样快地走来了,使我没有时间去做我必须处理的事,更少写信。

  但是在节日里我常常思念你,我设想你是怎样寂静地在你寂寞的军垒中生活,两旁是空旷的高山,大风从南方袭来,好像要把这些山整块地吞了下去。

  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如果我想到,更加上那辽远的海也在你面前同时共奏,像是太古的谐音中最深处的旋律,那么我就希望你能忠实地、忍耐地让这大规模的寂寞在你身上工作,它不再能从你的生命中消灭;在一切你要去生活要去从事的事物中,它永远赓续着像是一种无名的势力,并且将确切地影响你,有如祖先的血在我们身内不断地流动,和我们自己的血混为唯一的、绝无仅有的一体,在我们生命的无论哪一个转折。

  是的:我很欢喜,你据有这个固定的、可以言传的生存,有职称,有制服,有任务,有一切把得定、范围得住的事物,它们在这同样孤立而人数不多的军队环境中,接受严肃与必要的工作,它们超越军队职业的游戏与消遣意味着一种警醒的运用,它们不仅容许、而且正好培养自主的注意力。我们要在那些为我们工作、时时置我们于伟大而自然的事物面前的情况中生活,这是必要的一切。

  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如整个的报章文字、几乎一切的批评界、四分之三号称文学和要号称文学的作品,都是这样。我很高兴,简捷地说,是因为你经受了易于陷入的危险,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即将来到的一年会使你在这样的生活里更为坚定。

                                           你的: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8,圣诞节第二日
                                           巴黎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5-2 12:46
大家可以看看斯宾诺莎,呵呵。
shinelb 发表于 2010-5-1 16:42

呵呵,大意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太玄乎了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3 05:39
其实就是说也许是天生的。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5-3 08:11
好好看看这10封信。谢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3 19:3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8:41 编辑

1918年1月,在德国慕尼黑汉娜•沃尔夫夫人的一次家庭演奏会上,里尔克在贵宾留言簿上随手即兴写下了《致音乐》一诗作为赠礼。在所有关于音乐的诗歌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贴在这里,以肆同好吧!

里尔克《致音乐》


音乐——雕像的呼吸
也许——图画的静默
你语言停止处的语言
你垂直立于消逝心灵之路线的时间
对谁人的感情
哦你是
感情向什么的转化——向听得见的风景
你陌生者——音乐
你从我们身上长出来的心灵空间
在我们内心深处
它超越我们,向外寻求出路
——是神圣的告别
这时内心一切环绕我们
作为最熟谙的远方,作为空气的彼岸
纯净
浩大
不再宜于居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4 04:19
1918年1月,在德国慕尼黑汉娜•沃尔夫夫人的一次家庭演奏会上,里尔克在贵宾留言簿上随手即兴写下了《致音乐》一诗作为赠礼。在所有关于音乐的诗歌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贴在这里,以肆同好吧!

里尔克《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5-3 19:31

论坛多几位象兄台这样的人就好了。

这首诗收藏了,学生时代读过里尔克的名著《罗丹论》(梁宗岱翻译),里尔克曾义务帮过罗丹做秘书,他的著作是研究罗丹的很大根据。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本《罗丹论》已经改版好多次了。这本《罗丹论》别具个性。里尔克不仅详尽地看过罗丹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有机会亲近大师,实地观察他的工作,深入交谈,所以剖析罗丹作品时能人所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和作者的有机关系,披露作品包含的深沉精神力量。

[attach]8598[/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4 04:24
梁宗岱还翻译过里尔克的名篇《听石头的人》,
这本书是谈米开朗基罗的。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5-5 02:52
呵呵,米开朗基罗,全才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5 05:13
呵呵,米开朗基罗,全才啊!
huamanlou 发表于 2010-5-5 02:52

除开古希腊的雕塑大师,后世出名的大师屈指可数。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01:10
除开古希腊的雕塑大师,后世出名的大师屈指可数。
shinelb 发表于 2010-5-5 05:13


与米开朗基罗几乎同时代的雕塑家、建筑家贝里尼单纯从技法角度讲比米开朗基罗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缺的是米凯那种内在强大的张力和悲剧的崇高性。

欣赏一下贝里尼惊人的表现功力吧!

[attach]8677[/attach]

触手可及般的细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01:3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7 02:42 编辑

狗兄很强的图片!贝尼尼是巴洛克大师,
技巧也许不在米开朗基罗之下,但思想性不如米开朗基罗。
这幅美图不知兄台从哪里下载的?
凭印象,这可能是那幅《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的雕塑的局部。
(也可能搞错)。
贝尼尼最有名的雕塑是《阿波罗与达芙妮》,
也就是达芙妮变成月桂树的那一瞬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02:52
我觉得贝尼尼与米开朗基罗有一个巨大的不同:
米开朗基罗善于表现人物的静态,比如《大卫》是表现大卫参加战斗之前的一瞬间的寂静。
《摩西》也是回头怒目而视的一瞬间。
而贝尼尼是巴洛克的代表,善于表现动态的片段。
我觉得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人更大的震撼,以静制动,内在张力更强。
当然单论雕刻技巧,贝尼尼不比米开朗基罗差。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02:56
呵呵,明察秋毫啊,看来学美术的专业记忆还在嘛,正是《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局部。
[attach]8678[/attach]

下面这个是《阿波罗与达芙妮》!
[attach]867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03:09
对艺术我也是只懂得一些,哪比得上兄台博学多才。
起码兄台读过大部分诗歌,这是我很羡慕的。
现实的生活已经令我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了,
这也是我的局限。
其实学习艺术很有趣的,美术、音乐、建筑三位一体。等等。
从平时的交流来看,兄台已经掌握艺术的真谛,兄台是我的榜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03:48
学艺术我是主张融会贯通的,一通百通的。比如建筑师贝聿铭对雕塑很有研究,他特别喜欢亨利.摩尔的雕塑。贝聿铭本来学的不是建筑学,而是结构专业,但他对艺术特别有天赋。建筑也是艺术,贝聿铭对雕塑的运用已经出神入化。下面这幅是贝聿铭设计的很著名的建筑——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口就放置了亨利.摩尔的雕塑。是右边那个,左边这个不一定是,因为风格与亨利.摩尔不同,但艺术感觉也很好。
[attach]8680[/attach]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5-7 13:37
文明交流艺术心得,我就喜欢这种氛围。两位大哥继续啊。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14:03
贝聿铭对建筑语言的把握,现代性与地域文化传统的融合确实很到位,苏州博物馆也是很经典的设计范例。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当年很多人不习惯,但越看越顺眼。

十年前成都市政府曾经请来贝大爷父子设计天府广场,后来不知为何此事搁罢了,现在的天府广场从空中俯瞰俩太极图案。。。。呵呵,低能的设计师遇到低能的官员审美就会产生这样自以为是的拙劣方案。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5-7 14:08
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当年很多人不习惯,但越看越顺眼。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5-7 14:03

帮大师打打下手,上个图:

[attach]8688[/attach]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5-7 14:11
请教念经大哥:这10封信的精华是怎样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14:3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4:06 编辑
请教念经大哥:这10封信的精华是怎样的?
huamanlou 发表于 2010-5-7 14:11


我以为:是里尔克关于人当如何认识自我的经典阐述,不独单单针对诗人而已。

人的内心世界是可以广大到无边无际的,但我们都被外部世界种种表象迷惑了,尤其一个诗人若不能深深走入自己的内心(简单说就是在内部建构颠覆不破的价值观)去关照,那么当你面对外部世界时永远只可能随波逐流,永远不可能找到可以抛锚的驻留之地。所有这一切,里尔克都强调要在寂寞中去寻求,因为只有寂寞才能给我们展示清澈和澄明的视野。

不甘寂寞的人可能会取得世俗领域种种的成功,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至少我本人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一点也不认为我比他们活得差劲。当然,我也不甘寂寞,但我一直在试着寻找“抛锚”之地。

与兄共勉!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5:05
为呼应念经大师,我想谈谈圣雄甘地,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内心要坚持什么?其实在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堡垒,也就是我们的底线,不管我们失去什么,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失去的......

[attach]8689[/attach]

“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时间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5:16
回溯到1893年,甘地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06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5:41
奥斯卡大片《甘地传》就是讲述这个故事的。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看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思考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6:56
徐悲鸿画的《甘地像》:

[attach]8707[/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17:05
甘地是个伟人,但放在这里主题太大了。而且,甘地也没时间关心艺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7:14
其实和您的帖子(44楼)一样啊。
人的内心是怎样的?甘地的心胸是宽广的。
还有人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探索人们的内心世界的。
主题是大了些。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7:2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7 17:36 编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其实很多各种艺术的艺术家虽然内心世界各有特点。
但内心世界也有共通之处的。
所以艺术才相通。
推而广之,人类很多都有共同之处:
比如正直、善良、追求人格的完善等等。
对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与他的内心一致。
甘地是个伟人,但他也是人,
我们也可以把他当作普通人看待,
不要让他高高在上。
他的内心世界和为人处世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8:09
谈些轻松的。这幅是鲁本斯的名作《金苹果的故事》,左边三位女神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维纳斯。有人拿出一个金苹果,说要赠给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神。结果请来那个特洛伊城的帕里斯王子来裁决。赫拉许诺说要给帕里斯王子世间最大的权力,雅典娜说要给世间最高的智慧,而维纳斯说要给世间最美丽的女子。结果这个好色的帕里斯王子把金苹果交给维纳斯了。维纳斯帮助帕里斯王子拐走了希腊的最美丽的女子海伦,从而导致了10年特洛伊战争,最终俄底休斯用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上部《伊里亚特》,古希腊文学,我最喜欢这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里亚特》。

[attach]8725[/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7 18:30
忍不住找了天府广场的图来,未完工的雏形:

[attach]8726[/attach]

本质上与滑天下之大稽的“天子大酒店”没什么区别。

[attach]872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8:37
天府广场象韩国的,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7 18:42
以前重庆有建设部的重点大学——重建工,后来加入重庆大学。
是著名的建筑大学啊,应该不是重建工的学生搞的吧。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5-8 03:13
以前能听音乐就觉得很快乐了,在大多数曲目都听过之后,开始分析每一部作品也挺有乐趣的。而学习艺术更加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知道得越多,对艺术的学习要求就越多。在每一个灯红酒绿的夜晚,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有艺术相伴也就不觉得孤独了。以前只喜欢音乐和文学,现在看念经大师的渊博,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许多啊,好在自己对艺术兴趣还比较大。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3:5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5:55 编辑

(按照bach111兄的要求,把兰波那个帖子搬到这里,原帖删除。)

(兰波原诗)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3:5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4:08 编辑

bach111:

经常看到念经前辈谈到这句名诗。不知前辈谈的是兰波的诗篇还是后来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兰波是19世纪诗人,是个坏小子,有过同性恋情事,后来放弃诗歌,四处漂泊。“生活在别处”是兰波的诗歌里最著名的一句诗。兰波是诗歌中的天才,马拉美,这位在那个时代的一位罕见的诗人理解了他的先驱者兰波:他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奇迹。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毫无目的地照亮自身的存在,转瞬即逝。” 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全蚀狂爱》就是讲兰波的一生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也是采用兰波的这句名诗作为书名的。念经前辈能谈谈这句名诗吗?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3:5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4:08 编辑

狗儿念经兄:

呵呵,兰波早在记忆之外了,还有昆德拉,在小资们蜂拥而至之前我就“逃离”了。

兰波是西方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天才,所有诗歌都作于16——19岁之间,此后四处游历,几乎没写一个字。这位浪子曾经带给我的感受不能用震撼来形容,只知道那些诗行间放射出夺目的天才之光,朦胧晦涩,只能意会。对我而言兰波就是个迷,应该说,我对他游历的想象远大于对他诗歌的喜爱,是什么让他放弃天纵之才而放浪形骸于天地之间?这才是我更感兴趣的。

说句题外话,每当欣赏哈希德的小品时,我也总会想起兰波,这两个短命的人拥有同样的天才:哈希德16岁留下了仅有的8首录音,兰波16岁也已天马行空,惊世骇俗!

至于“生活在别处”我想与兰波、昆德拉都没关系。我们处在一个一切都是相对的时空中,身心分离是我们的常态,因此,“别处”对于我而言无疑“理想国”之种种:它时而是田园诗意般的;时而是惊涛骇浪似的;时而是天国般的纯净无暇;时而也可能是史诗般壮阔无边!所有这一切都存在于在古典音乐、文学艺术浩瀚的海洋中,让我流连忘返,乐此不疲!让我庸常的白日梦和寂寥的生活可以时时越出乏味的窘境,投身“别处”,神游天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01
狗儿念经兄:

应该说,我对他游历的想象远大于对他诗歌的喜爱,是什么让他放弃天纵之才而放浪形骸于天地之间?这才是我更感兴趣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0-5-8 03:53

狗兄这句话最精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08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3:52 编辑

生 活 在 别 处

——兰波印象

一、优质的信仰

1891年11月,马赛一个女人请来一位神甫为弟弟作最后一次祷告。

然而神甫却发现眼前处于弥留之际的人是一个对上帝持大不敬者。但是,当他听说这个人有着诗人非凡的经历后,依然怀着无限的敬意庄严地对那女人说,“孩子,你的弟弟有信仰,您说呢?他有信仰,有一种我见所未见的优质的信仰。”
这个女人的弟弟就是十九世纪极为引人注目的法国天才诗人兰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10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3:54 编辑

二、离家出走的孩子

兰波生于法国北部小城查维勒,这是一个贫瘠而荒凉又充满着资产阶庸俗趣味的小城。兰波从小就对这个城市充满敌意,在早期的诗歌里也反映出他这种厌憎的情绪,“我的故城是外省城市中最愚昧的城市”。兰波迷恋于“生活在别处”的天真幻想,大概由此养成。当然,还有更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家庭的不幸。兰波的父亲是个职业军人,久住在外地驻防,与妻子关系不合,并在兰波六岁时与妻子离异。兰波的母亲因此变得专断、刻薄,对他管束极严,简直到了残忍的程度。母亲的一切意愿绝对不能违抗的。故乡的种种限制以及家庭种种不幸使得这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内心 “饥渴”,渴望“远方”,追求他乡之客的轻松、奇异、陌生的感觉。

年轻的兰波三次离家出走。第一次出走,由于车费不足,甚至被警察当作流窜少年关入拘留所,幸得其恩师伊赞巴尔出保,才得以获释。以后两次的出逃,由于没有钱买车票,兰波只好步行前往。最后一次,因结识魏尔仑才顺利到达巴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1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3:58 编辑

三、永远的私奔者

强烈的表现欲,这是兰波的传记作家格雷海姆.罗伯如此评价诗人传奇式的一生。他认为兰波不惮以最邪恶、无耻的姿态来激怒公众来获取人们的持久的关注。这位天才依靠的是:超越年龄的才华,性别不明带来的奇异感、魅力与残忍的混合,随时准备摆脱过去的自己,以便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上“另一个”。这也是有道理的。

兰波的性征连他自己都无法确定。这样的人注定无法与这个世界的女人、男人们和谐地相处。到达巴黎后,17岁的少年兰波特意挑选的是有同性恋倾向之作呈现给魏尔仑。他似乎早已意料到这个不安份的巴黎浪子的反映。刚刚与魏尔仑结婚的玛蒂尔小姐意识到兰波在有意破坏她的家庭幸福,便时时向魏尔仑发泄自己的不满。

于是,兰波极力怂恿魏尔仑离开巴黎,和他一起到外国去谋求发展。当时魏尔仑虽在巴黎文气很盛,颇有文名,但由于当时巴黎整个气候不尽如人意,使他极不舒心,同时也为兰波的魅力与残忍所深深地折服,便决然抛下与之刚结婚并有身孕的美貌妻子,和他一起私奔到比利时。在比利时两个诗人以教书为业,同时也写诗,但日子过得相当狼狈。于是,两人又去了英国伦敦,不过日子依然穷困潦倒,历尽磨难,时而与流浪者为伍,时而又参加社交活动。

然而正是这段“私奔”时期,兰波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潮,诗的格调由一般的灵感印象式的天才抒发而开始走向人生哲理更深刻的思考甚至近于疯子的清醒,对于梦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有形与无形等的思辨问题也渐渐达到玄思的程度。
与此同时,兰波与魏尔仑之间的矛盾也渐渐明显地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兰波于是决计与魏尔仑分道扬镳,不愿再过这种在一望无际的苦海之中跋涉的生活。然而,此时魏尔仑与家庭关系破裂,并对兰波怀着非正常的钟情与依恋,对他意欲的背叛极度地愤慨和绝望。1873年7月魏尔仑把兰波骗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并试图用手枪威胁,不小心走火,打伤了兰波。魏尔仑因此被比利时当局判处两年徒刑。

兰波向这段“私奔”生涯告别写下了著名的《地狱里的一季》道出了他内心种种痛苦。“从骨子眼里看,我是畜生(《地狱里的一季.坏血统》)”!这是他对自己这段堕落时光最有力最疯狂的清醒认识。同时他也道出内心崇高的渴望:“难道我没有一次可爱、英勇而奇妙的青春有幸写在金色的书页上吗!我犯了怎样的罪过,怎样错误才得到眼下这种衰弱的报应?你断言畜生在痛苦地号啕,病人已经绝望,死者已做不成梦,那么请讲讲我的堕落我的困倦吧。”
诗人兰波已经困倦,在诗歌面前、在现实生活面前,他感到一切都严重地限制着他,使他成为有限之物。于是,他产生了一种常人所无法拥有想法,去尝试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新的生活方式,去成就“诗歌烈士”(海子语)的英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1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4:03 编辑

四、生活在别处

兰波作为诗人出现的生命是极为短暂的,只是短短五年。1875年19岁的兰波在德国学习德文等多种语言并开始了世界性的疯狂漫游生活。

他成了一个革命性的(非革命的)诗人,走向诗歌本身。正如他前期的诗歌《感觉》(1870)所透露的:“我不想讲话,也不愿思想;但无限之爱涌向我的灵魂,我要走向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流浪儿,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一个女人为伴。”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想法同时在致他敬爱的修辞老师乔治.伊赞巴尔的信中也透露了出来,“我惶惑,痛苦,狂躁,痴愚,神魂颠倒;我希望沐浴阳光,无休无止地漫步、憩息、旅游、冒险,最后浪迹天涯……”
兰波从1875年开始自己的流浪的生涯,这一种令其他诗人们都无法想象的生活。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次历险,像一首迷人的诗。他的追求,无论写诗还是追求生活,正是一种“别处”的陌生、奇异、刺激等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的感受。兰波在流浪生涯中当过马戏团的翻译、食品商的经纪人、荷兰殖民者的雇佣兵等,在人间体验着各种角色,成为“他者”,而不仅仅限制为巴黎文坛中出众的天才诗人。他仿佛是在人世间的天涯海角寻找圣杯的骑士。其间1879年因病返回故乡在罗什农场小憩一段时间,又于1880年在英国一家远东公司当一个五十来个人的小工头,但因工资低、待遇差而辞职,于是他又抵达埃及在红海海岸流浪,寻找机运。最后他到达亚丁为一家法国公司干事。从此,便在大漠里过着与匪盗打交道的历险生活。

直到1891年2月他的右腿因非洲的瘴疠溽热和关节炎感染而变成了毒疽,日益严重才停止这种“追着风的脚印”的生活。

有人说,兰波在流浪生涯中体验到的并不是“生活在别处”的奇异感与令人欣往的诗意,而更多的恰是生活的贫穷与平庸。他领略到异地的风情的同时,却为了基本的生存忍受了巨大的平庸、琐碎。更重要的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的反差面前,已不是痛苦了,而更多的是一种麻木。在非洲大漠的他写信回家向母亲索要的是如何做一个工匠之类的书,因为要养活自己,却只字不提诗歌,或许这时“诗歌”已经使他倍觉伤感的字眼了。

不管怎么说,也不管兰波是否已经后悔,他毕竟是真正意义上死在“路上”的诗人,真正的“诗歌烈士”。

因此,伊莎贝尔.兰波说过:“……我绝对相信他也有这样崇高的意图:将怀疑的彩绵罩在大地,以便更好地向人们证实他们对于永恒强力的造反是徒劳。”

生活在“别处”的面前,证实的还是人是有限之物,不能完全找到自己。人总是死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不过,兰波比常人要寻找的更多的,他的性别、他的信仰、他的生活…… 转载自: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72558/d10050086.htm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04:20
关于兰波的电影《全蚀狂爱》(主演:迪卡普里奥)

http://www.56.com/u79/v_NTEzMTk1NTY.html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5-8 06:58
其实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兰波的故事:他是诗歌天才,然而19岁就放弃诗歌,周游世界。最后客死他乡。他是个同志,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5-8 07:38
兰波这个帖子还是很有内容的,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慢慢再看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08
米开朗基罗,一个能使石头说话的人。他是文艺复兴的巨匠。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另外两人是达芬奇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在雕塑、绘画、建筑都有突出贡献。他还是一位诗人。大家如果对他感兴趣,推荐大家看看欧文.斯通写的米开朗基罗的传记《痛苦与狂喜》。米开朗基罗是巨人中的巨人,杰出者中的杰出者。他跨过罗马,超越希腊,成为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下面的图片都来自我在国外买的一本精美的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集。

[attach]8732[/attach][attach]87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09
[attach]8734[/attach][attach]873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10
[attach]8736[/attach][attach]8737[/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10
[attach]8738[/attach][attach]8739[/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11
[attach]8740[/attach][attach]874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0
米开朗基罗的诗歌《灵与欲》

    我的眼睛不论远近,
  都能看到你的倩影。
  可是夫人啊,我止步不能前进,
  只能垂下手臂不出一声。
  我有健全的理智和纯正的心灵,
  它们自由自在,透过我的眼睛
  飞往你光辉之境。纵然一片痴心,
  血肉之躯却无权和你接近。
  天使还在飞翔时,
  我们无法前去追寻,
  凝眸看她已是莫大的光荣。
  哎!要是你在天上好比人世,
  让我整个躯体都变成一只眼睛,
  使我身上每部分都能得到你的恩宠。

  钱鸿嘉 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3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4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8:34 编辑

米开朗基罗诗歌:夜间的话

    睡眠固然又香又甜,但在
  破坏与屈辱统治的时刻,
  我宁愿睡得象一块岩石。
  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对我是很大的收益。
  可别唤醒我,哎!
  说话要轻声些!

  钱鸿嘉 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6
米开朗基罗诗歌之艺术家的工作:

     夫人,什么是某些人长期劳作的结晶?
  为什么用粗石雕成的形象,
  比它创造者的寿命更长,
  而曾几何时,艺术家却化为灰烬?
  什么事都有它的成因;
  艺术战胜自然,显得更加辉煌。
  我致力于雕塑,对此心里雪亮:
  艺术超越时间和死亡,万古常青。
  因此我能使我们俩不朽,
  努力使你的脸和我追求的一模一样,
  不管用的是石块,还是色彩。
  过了千百年之后,
  人们看到的是你的美丽和我的忧伤,
  --我没有辜负对你的热爱。

  钱鸿嘉 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6
致瓦沙里         
-为《艺术家的生活》而作-

  凭着画笔和各种颜料,
  你使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
  你还汲取了自然的珍奇,
  使原来秀丽的形象更加美妙。
  你挥笔自如,手儿多么灵巧,
  作品也一幅比一幅瑰丽。
  你过去不足之处和自然的某些奥秘,
  如何使人物栩栩如生,你都明了。
  任何时代,如果人们满心希望
  创作出优美的作品,就得向自然臣服,
  然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理想。
  你把别人已被熄灭的形象重新燃亮,
  尽管有时间和自然的约束,
  你却为人们和自己争得永恒的荣光。

  钱鸿嘉 译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4:27
据说米开朗基罗是同志,
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5-8 19:16
来篇雪莱或者拜伦吧?呵呵。还是泰戈尔?呵呵,在大学,我很爱诗歌的。热爱诗歌那种真挚的情感,我只能在古典音乐找到。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8 19:59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8:33 编辑

[attach]8746[/attach]

     雪莱:爱的哲学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
  一种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万物由于自然律
  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互相拥抱;
  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
  姐妹把兄弟轻蔑?
  阳光紧紧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根隐喻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原始看法.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它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雪莱著名短诗《爱的哲学》中隐含了大量的根隐喻,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最原始、朴素的理解,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成双这一神圣自然法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02:44
来篇雪莱或者拜伦吧?呵呵。还是泰戈尔?呵呵,在大学,我很爱诗歌的。热爱诗歌那种真挚的情感,我只能在古典音乐找到。呵呵。
brahms 发表于 2010-5-8 19:16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不知道古人为何那么有智慧?
诗歌讲究形式美。讲究节奏和韵律。
其实最重要的是表达人的情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04:21
贝聿铭对建筑语言的把握,现代性与地域文化传统的融合确实很到位,苏州博物馆也是很经典的设计范例。卢浮宫广场的玻璃金字塔当年很多人不习惯,但越看越顺眼。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5-7 14:03

贝聿铭虽然是在中国出生的,但他受的是美国教育。
他对中国文化理解并不深的。
他在多年前在北京设计的《香山饭店》并不成功的。
地方选址有问题,大量使用中国传统符号,
在精神上根本无法与中国传统相沟通。
外强中干。
关于罗浮宫扩建是比较成功和充满智慧的。
金字塔只是地下入口。
艺术馆是设计在地下的。
因为如果设计在地面上,
很难与周围的建筑互相协调。
在贝聿铭以前的建筑师就范过这种错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05:4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08:31 编辑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是美国著名画家安德鲁·怀斯的油画。克里斯蒂娜是怀斯的邻居,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克里斯蒂娜的父母已经亡故,她与弟弟阿尔住在缅因州离海岸不远的一座遗世独立的旧房子里。他们几乎不与外人来往,像个遁世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05:49
克里斯蒂娜匍匐在地
苍白瘦削的胳膊
粘满尘土的扭曲的双手
支撑着荒芜的肢体
艰难地向山坡上爬行
粉红色的裙子像一团凄冷的火焰
焚烧她柔弱的身子

她抬起头仰望
一幢孤寂而破旧的木屋
耸立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木屋的不远处
一间废弃的教堂改成了粮仓
风吹动着她的额发
她徒劳的想摆脱沉重的躯体
灰色的天空下
空旷的枯草梦魇般压迫着她

克里斯蒂娜曾经独自一人
爬过一片田野
去看山坡下的墓碑
克里斯蒂娜时常独自一人
去教堂做弥撒
克里斯蒂娜时常拖着身子
伺弄她的那些花儿
这天她从教堂回家
像往常一样在路上爬着

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
苍穹下飘散着黄昏的翅膀
克里斯蒂娜孤寂的背影
背负殉难者的十字架
像一个势单力薄的梦
孤立无援的生长在原野上
这是她一人的原野
克里斯蒂娜的原野

昏黄的原野升起悲哀的颂歌
克里斯蒂娜的身后
站立着一个叫怀斯的画家
他用忧郁的眼神
悲悯的颜料凝固成永恒的悲伤
提炼出死亡般阴郁而恬静的力量
看着她瘦弱而静穆的背影
他说她像一只蟹一样
爬在归家的途中
……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5-9 07:05
呵呵,好喜欢雪莱那个帖子里的那幅女孩的绘画啊。
作者: bach111    时间: 2010-5-9 15:13
您们觉得兰波幸福啊?他快乐吗?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9 15:30
您们觉得兰波幸福啊?他快乐吗?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bach111 发表于 2010-5-9 15:13


基本上可以肯定不幸福,少年时大概只有狂喜感时时涌来,但狂喜并非幸福。

没几个天才是幸福的,上帝很公平,给你天才的同时不会再给你幸福,对艺术家而言幸福安定即意味着平庸。只有少数如马蒂斯这样能活到人瑞之年的艺术家晚年才能玩味生活,在形式上回归单纯,童心再现。

兰波,读他的诗歌就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死亡冲动的人,这种人注定一生漂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15:48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这幅安德鲁.怀斯的代表作有什么深刻寓意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15:54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这幅安德鲁.怀斯的代表作有什么深刻寓意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0-5-9 15:48

我认为:
1、人道主义永远是艺术真谛的一部分;
2、体现了人类一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3、这是一幅悲悯主题的绘画;
4、我和爵士版主谈论过这幅画,稍后引用一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15:59
爵士版主对这幅画的看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那条曲线,事实上这条线把这个姑娘隔离在现实世界中。
还有一条线,就是视线和家乡的房子,这是无形的线,却穿越了时空... ”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16:02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16:26 编辑



怀斯向往美国乡村田园的现实生活.他以对故乡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情地描绘着美国乡间的每一寸土地:简朴的房屋、孤寂安德鲁·怀斯作品的海滩、芬芳的泥土、优柔的花草到处弥漫着乡土的深情与怀思。怀斯也因此被誉称为“怀乡写实主义(nostaIgic realism)”许多人在怀斯的画前都有一种与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本能和经历过后的醒悟碰撞而产生的共鸣,这是因为画家在这片并不大的范围内用心灵和智慧”开垦了自己的宇宙“。许多人叹服怀斯高度的造型能力、逼真的写实技巧、浓郁的美国情调.但怀斯认为他的画里有另一种内核——一种可以称为“提炼出的抽象”。他通过对自然的表面深入其中,并在作品中加进了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成功地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思考性艺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9 16:0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9 16:28 编辑

怀斯最善于观察身边的印迹.透过斑驳的木窗看到起伏的荒原.古老的房屋内投下长长的阴影.皱纹爬过老人的脸颊…… 这些都深印在他的心里。他用细腻而又极精炼概括的写实手法.描绘乡间的一草一木,描绘周围的邻居、朋友和亲人.讴歌人与大自然的交融。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在促使你同画中的景物对话.让你去发现深藏于那里的隐喻和思想。怀斯经常被那些能够表现岁月流逝的东西所吸引.他喜欢用那些断墙、破糊墙纸、穿旧的衣服、倾斜的水桶、篮子、废弃的大车来暗示光明易逝。这些静物都不漂亮.但却自然真实、亲切纯朴.在平凡中令人惊奇,发人深思。怀斯笔下的风景也很平常.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很少画春日和盛夏.而喜爱冬季和秋天的落叶。他的风景有着令人神往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怀恋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那老人、孤屋、村妇、乌兽和草木和那神秘的缕缕斜阳的余晖,仿佛在述说着宇宙中、天地间的平凡故事。那凝固了的空气、静寂的天籁之声与丝丝淡淡的哀愁,向世人展示了大自然和艺术家融合的杰作。
作者: 晴天雨    时间: 2010-5-11 00:01
看惯了JD和168上那些吆喝吹捧,骂街吵架,看看这里,真的觉得这个论坛很单纯,这里有音乐的灵魂!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1 03:5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2 04:00 编辑
看惯了那些吆喝吹捧,骂街吵架,看看这里,真的觉得这个论坛很单纯,这里有音乐的灵魂!
晴天雨 发表于 2010-5-11 00:01

那是因为论坛象兄台这样的人多啊,我们论坛会员素质都比较高。
论坛是开放式管理,论坛都很支持会员的言论自由。
我们是希望在轻松中学习,利人利己。
除了器材和音乐,我们也有专帖谈艺术的。
总之,我们想把论坛建设成一个处处是风景的爱乐者的乐园。
我们版主如果有哪方面做得不好,也请您们提出。
我们版主也会虚心接纳的,争取把论坛搞得更好。谢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11 21:00
看惯了JD和168上那些吆喝吹捧,骂街吵架,看看这里,真的觉得这个论坛很单纯,这里有音乐的灵魂!
晴天雨 发表于 2010-5-11 00:01


呵呵,主要是这里没有愤青!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1 21:02
我是看到这里环境好,才来这里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5-11 21:13
我是看到这里环境好,才来这里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0-5-11 21:02


对,168我潜水五六年了,从不发言。那里基本当个稀奇古怪的信息来源地,偶尔上去看看。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1 21:16
这里人人平等,大家互相尊重,主要是这里的朋友素质比较高。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2 03:5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2 03:56 编辑
看惯了那些吆喝吹捧,骂街吵架,看看这里,真的觉得这个论坛很单纯,这里有音乐的灵魂!
晴天雨 发表于 2010-5-11 00:01


送给兄弟的:

致朋友

静庐听雨

我知道,我又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
当我迟疑着叩响你的房门,当我陷在低矮的沙发中听你对我讲你的经历,当我从你的言谈中感觉到一种魅力却又说不清那是什么,当我们初次见面就觉得彼此心照不宣,我就知道,我又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其实有许多可以相通的地方,但在很大又很小的世界上,寻一个知心的朋友却又那么艰难。一位书法家朋友为我写了一付对联,那是于右任的名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至今我仍挂于墙上,并常为此感叹不已。
如果我们确如光阴之河上的一叶小舟,多希望有同行的伴侣。我相信,虽然人们把自己的许多情感埋得很深,但总有不愿寂静的思绪探求着,总有不能出声的灵魂呐喊着。在无数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中,你知道有谁和你心灵相通?
常常有一种渴望,想和所有真诚的人们畅谈通宵。文质彬彬地对视,轻轻掸掉对方肩头的尘土,搬掉阻隔心灵的各种石头,甚至忘却毫无意义的所谓“身份”。但在现实里,又总是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情感,也为了使自己少受伤害,在两心相对的时候拔腿而逃,让自己躲进自己设置的篱笆之中。
曾有人说,如果真诚地以心相逐,最终将被一只长满汗毛的手拖入深渊。
我不相信,我甚至认为,倘不真诚,那只拖入深渊之手,就是自己的第三只手。
我想起你用你那海水般的眼睛注视我的情景,我想起你眼中那两泓珍贵的澄澈。当我的心在寻找你的心时恍若突然透明,我就知道最后的防线已然消失,我的心正缓慢地走出我的身体,和你的心一起,共在一片阳光之下。
听你交谈,看你弹琴,读你的绘画,实在是一种享受。在我,如同窥见了另一个世界。沉醉之中,我感到路途中就是有风雨,我们也会心绪平静。
你说,人不会单独活着,他活在别人的脸上、眼中和心里。
我说,所谓心灵之约就是不说一言,不着一字,仅一个手势或眼神,就心领意会。
我们开怀大笑,在笑声中,窗外射进的阳光已漫洒你我额顶。那芳香谷粒般的阳光,此时已像太阳晶莹的泪水,漫洒你我额顶。
就是有一天你对我说谎,我想,那实在是因为你不得不对我说谎的缘故,因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
当共同仰望无始无终的天空时,我们都眼含热泪。许多人渴望真诚,渴望人们的理解,但他们对真诚的认识,好像随意地瞥视蓝天,平庸和浮淺的心灵看不出它的深厚与意义,于是就各守一隅,将心中的荒凉自慰成一份安详。

忠诚是忠诚者怀中之沉沙。因为有了朋友,我因此感到富有,恍若拥有了这个世界上全部的福祉,因为我已不再孤单。
朋友,你近在眼前,还是远在天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5-12 04:1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2 04:20 编辑

贺拉斯三兄弟的宣誓

[attach]8902[/attach]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