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自己收藏的CD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9-23 21:46
标题: 自己收藏的CD介绍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9-2-19 18:54 编辑

阿奇西普四重奏[attach]188453[/attach]或許性感是爵士樂手的天性,至少對Archie Shepp而言,他是遮不住自己的那股挑逗天性。也是出生於1937年,這位雙子座的薩克斯風手,似乎永遠不會缺少創造力,只要拿起薩克斯風,他的那股奪目耀眼的風采便如泉湧現,這就是為什麼他一出道便驚艷爵士樂界之故。而在演奏風格上,你很難再找到像他這麼情感飽滿且表現露骨的樂手了,他好像只怕自己在音樂中沒把愛意表盡,只差沒將心剖開,那種滿溢的情緒至今我們還難找到能與之匹敵的樂手呢。這張藍色敘事詩曾得到爵士樂搖擺雜誌金賞獎,精采程度,可想而知。
作者: rock    时间: 2018-9-24 06:19
djsww33 老兄,请把你介绍唱片的帖子合并一块!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8-9-24 09:19
谢谢分享!!!更喜欢瓦尔特的录音、、、
作者: 平平淡淡    时间: 2018-9-24 16:22
谢谢分享!!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9-26 12:39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8-9-30 19:28 编辑

德沃夏克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attach]188508[/attach]富尼埃的大提琴演奏风格,明亮、流畅、细腻而富抒情性,他的琴声饱含着令人鼓舞的乐观精神。他演奏的作品隽永流畅,音乐性和技巧性的表达极其自然悠扬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9-26 12:47
金 卡蘿姬[attach]188509[/attach]簡單說一句話:Kidd姐的錄音,絕對是80至90年的爵士樂迷及發燒友不可或缺的試音CD,而且CAROL KIDD可說是舉世最好的爵士女歌后之一。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8-9-28 12:49
谢谢分享!!!!能分享吗???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9-28 20:23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2-11 00:30 编辑


....
作者: E4992    时间: 2018-9-29 18:54
喜欢,都是好音乐。
作者: E4992    时间: 2018-9-29 18:59
期待能分享黄启光那张,少见。
作者: blin    时间: 2018-9-30 11:49
第一张试试这个:magnet:?xt=urn:btih:e6670ec9e7f347e701096dbc774b046e9828cb82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9-30 19:0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3-4 19:23 编辑

[attach]188666[/attach]一张非常发烧的中国民族音乐 黄啟光先生操刀录音
曲目1闲居吟 2平湖秋月 3月儿弯弯照九州 4杨翠喜 5红烛泪 6渔歌唱晚 7禅院钟声 8雷峰夕照 9流水行云 10胡不归 11彩云追月 12依稀 13夜阑人静 14想亲亲 15妆台秋思
作者: E4992    时间: 2018-9-30 21:46
是这张,黄启光录的民乐都很悦耳,期待能分享WAV,谢谢!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15:4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2-17 01:57 编辑

[attach]188682[/attach]法国压盘,二胡大师吴素华江河水 民乐发烧天碟 绝版, 吴素华,女,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黄海怀先生的经典之作《江河水》亲传并由她首演,首录唱片。吴老师曾任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法中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她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舞台和讲坛上演奏和教学,具有国际影响。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16:1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2-17 02:02 编辑

[attach]188686[/attach]. 在音乐思想上,扬松斯是一位比较强调感性的指挥家,他一贯注重音乐的感官效果,而将乐曲精神内涵的塑造放在了较次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他更像曾给予他极大帮助的导师卡拉扬,而与另一位同样对他寄予厚望的导师穆拉文斯基的艺术理念相悖。近年来,扬松斯逐渐成为国际乐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他领军的奥斯陆爱乐乐团几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乐团上升为欧洲的主流乐团,这个过程中扬松斯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扬松斯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有很深的渊源,他的父亲曾在这个乐团执棒,而他本人则从1973年起就与这个乐团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此片中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表现出深厚的俄罗斯传统,演奏雄浑有力。扬松斯在第一乐章起始便定下了热情激荡的基调,被许多人处理得冷漠淡然的引子在他的手中却变得激动万分。主部主题呈示时的弹性节奏颇有新意,张弛自如,内心情感仿佛呼之欲出。扬松斯赋予作品节奏和力度上的自由度带来了特殊的情绪效果,这是他明显高入一筹的地方。谐谑曲乐章极尽流畅热烈,几个段落之间存在着鲜明生动的对比,令人愉悦。第三乐章波澜起伏,乐团独有的传统在描绘这幅典型的俄罗斯风光画面时韵味十足,二者相得益彰。终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弹性节奏同样有动人的表现。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16:27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2-25 00:11 编辑

[attach]188687[/attach]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
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里赫特演奏技术游刃有余,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并有富于弹性和诗意的分句,以及清楚的内部和层次结构。他的演奏曲目很广,并是一个很内在的音乐家。在演奏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舒柏特与舒曼的作品达到了完美的诗意境界;而他演奏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给人以无比细致的感觉。同时他也是一个出色的室内乐钢琴家,曾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与布里顿和罗斯特罗波维奇联合演出。他录制的李斯特钢琴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
作者: 沈阳夕筌    时间: 2018-10-1 17:45
楼主是卖的吗?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18:19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2-11 00:32 编辑

是交流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19:3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8-10-1 23:17 编辑

[attach]188695[/attach]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他的古曲/流水/被美国宇航器送到外太空播放,每次听这首大师弹奏的古琴前都会点上一炷檀香
作者: vwyc    时间: 2018-10-1 20:37
都是非常好的唱片,要是分享一下就好了。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23:30
[attach]188705[/attach]这张CD无疑是EMI众多录音中的一枚珍品!首先我们有必要先简单了解下这个录音的指挥-巴比罗利爵士,爵士是英国著名指挥大师,生于1899年,最早是学习大提琴,后来转而学习指挥,他在大提琴上边的造诣非常的高超!巴比罗利的指挥风格严谨而不失精致,尤其是他所带领的乐团的弦乐部都是当时最顶级的弦乐团体,我想这和他的大提琴演奏经历是分不开的!老爵士是马勒作品的诠释权威,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其实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对英国作曲家作品的推广和普及,很多英国作曲家作品的首演都是由他执棒的...其中尤以埃尔加和沃恩.威廉斯的作品最为权威!我想大家真是有福了,这张唱片恰恰是老爵士演奏的埃尔加和沃恩.威廉斯的弦乐作品,真是权威中的权威,我们可以领略大师对于弦乐部的控制有多麽出色!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1 23:42
[attach]188706[/attach]这张“丝竹管弦”是民乐的典范录音,在《秋思幻想曲》出现之前,它号称国乐第一录音,每一首都是国乐精品,这张CD原来是香港菁英独奏团1981年的模拟录音,后来经FIM以JVC的XRCD技术重新制作,音效相当突出。FIM的这张《丝竹管弦》正是以其出众的录音效果而风靡起来的,也是笔者个人听过的所有民乐录音中最好的一张。它具有相当高级别的清晰度和解晰力,强横的动态就是在小型Hi-Fi系统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最值得一听的是其中的“渔舟唱晚”与“阳关三叠”,古筝与古琴独奏,其拔弦、按弦、琴腔发声的细节与空气感相当浓烈,筝声的清脆与琴声的古扑成为强烈的对比,但音色与形体绝对真实准确。 “夜深沉”与“功夫”却是动感十足,可以列为低音狂的参考曲目,其鼓声干净利落,形体感极为优秀。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2 00:10
[attach]188707[/attach]陶敬颖,琵琶演奏家。生于上海,七岁开始学习琵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任中国全总歌舞团首席演奏员。
1987年赴日,致力于中国音乐的普及和中日文化交流工作,1993年前后日本Sony公司出版了总题“中国の美音”的系列中乐唱片,这是其中的一张。
和后来的出版品多倾向于NEW AGE风格不同,这些专辑旨在向日本听众推介中国的经典乐曲,所以选目都中规中矩。
而制作上也颇认真,文案很详细,对乐器、曲目、演奏者、录音技术等都有清楚解说
作者: westsp    时间: 2018-10-3 01:35
谢谢楼主分享音乐的故事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3 21:02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8-10-3 21:03 编辑

[attach]188750[/attach]法雅为「三角帽」所谱写的这套曲目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多彩炫丽的音色表现以及威猛的爆棚片段,也使得这个曲目有许多发烧级的录音传世。

这是EVEREST在Walthamstow Assembly 大厅使用Wesrex 1551 35MM磁带机留下的几张顶级录音之一。Everest传奇录音师Bert Whyte在伦敦著名的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纪录下这段名演,整体频域超宽,动态超大!第一轨开场大鼓和铜管呼应场面空间感之佳令发烧友瞠目结舌,紧接着出现男声呼喊和掌声肉感十足,女声独唱则在整个音场中凸显出来。这张唱片的第一轨在EVEREST公司精选碟《Sound of Everest》中被编排在开场曲,可见其足以代表EVEREST的录音成就。该片绝版多年,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8-10-3 21:23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8-10-3 21:33 编辑

[attach]188751[/attach]千万别小瞧了这张国产碟一首(姑苏行)听的我心旷神怡!本碟收录的是当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演奏的作品。  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笛子演奏,起承悠长、细腻、典雅、委婉的南派风格,后又学习高亢、粗犷、活泼的北派风格,汇南北两派之精华。他发明的口笛堪称一绝,被国际赞誉为“不可思议的魔笛”
作者: camera    时间: 2019-1-6 17:29
下载链接在哪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1 14:44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2-17 02:13 编辑

[attach]190417[/attach]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作于1877~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 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苏联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从5岁起从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的斯托里亚尔斯基(Stoliarski)学习,1926年于该学院毕业.1927年应邀赴基辅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乐队协奏,其演奏深受作曲家赞赏.1928年移居莫斯科,1930年参加首届乌克兰青年演奏家比赛获一等奖,1934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副教授,1939年升为教授。1937年在布鲁塞尔参加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一名,从此闻名世界。二战中,他为前线而演奏,1945年与战后第一位访问苏联的美国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合作,在莫斯科演奏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反响极为强烈.之后,频繁在世界各地演奏,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60年获列宁勋章.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浑厚、温暖的抒情性著称,他的分句极有特色,善于通过揉指强调色彩的明暗变化,其演奏既有气势和幅度,又柔美细腻,但处理作品往往比较粗.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曲目很宽,巴赫、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布拉姆斯的协奏曲以及和奥伯林合作的贝多芬、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都有很出色的表现。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2 00:04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7-29 21:40 编辑

[attach]190423[/attach]专辑(培尔金特)剧乐选集,作曲:爱德华 格里格,演出:波普(女高音),安布逊合唱团,乐团:圣马丁室内乐团,指挥:马里纳爵士,此版本为德国银圈版,
内维尔•马里纳爵士(Sir Neville Marriner,1924.4.15-2016.10.2)是一位一流的指挥家,岁月的沉淀让他高深的音乐造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他的逝世是古典音乐界的一大损失。他与哈农库特、阿巴多等大师一样,致力于推动交响乐朝向精致、简洁的室内音乐方向发展,但区别在于:霍格伍德、哈农库特等人追求的是完全的“本真主义”,而内维尔•马里纳爵士则走的是现代演绎路线。他所创立的圣马丁室内乐团(St Martin-in-the-Fields)是室内乐团中的翘楚。
作者: leo_wang    时间: 2019-1-13 22:03
都是名盘啊,不错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4 16:44
[attach]190695[/attach]美国Analogue Productions所出版的寥寥无几的古典CD之一,制版工程师Doug Sax通过真空电子管设备对母带进行重新制版,因音质极其出色而入选TAS榜单,《交响舞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到美国后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三首乐曲分别冠以“清晨”、“正午”、“黄昏”的标题,拉氏的音乐是独树一帜的,忧郁中暗含坚定意志,委婉中充满力量。整体录音音色饱满,细腻,弦乐丝丝入扣,大鼓深沉清晰,是一张音乐性与音响效果结合非常之高的唱片,推荐收藏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2-19 19:0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9-5-3 00:33 编辑

[attach]191488[/attach]西盖蒂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布达佩斯音乐学院胡鲍伊的得意门生,1917-1924年继马尔托任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1925年,应斯托科夫斯基之邀,到美国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同年又应邀赴伦敦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均获巨大成功。西盖蒂的演奏,是一种充满情感倾诉,内里又隐藏着极强的热力的演奏,他善于将各种方法巧妙配合,强调各种层次的情感,被称为"小提琴中的思想家",他演奏的贝多芬、布拉姆斯的协奏曲,其表现的深度至今令人赞叹。西盖蒂演奏的黄金时段是三四十年代,50年代晚期的作品,技巧已见衰退。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2-28 23:37
[attach]191636[/attach] 这是我最喜欢的柴一,莱因斯多夫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鲁宾斯坦钢琴演奏,鲁宾斯坦出生于一八八七年,出生时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等人都还在世,他见过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获他提拔到柏林求学,十三岁和柏林爱乐合奏,他的老师巴斯门下还出过贝多芬名家肯普夫,巴斯也是李斯特、勃拉姆斯、约阿希姆的知交好友,因此鲁宾斯坦很小就在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的朋友圈里混,虽然他到柏林的第一年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刚好过世,但他却从巴斯身上学到第一手传承自李斯特的琴艺(巴斯是李氏学生,李氏是车尔尼学生,车尔尼是贝多芬学生),这让鲁宾斯坦早年是以弹奏德国曲目像是勃拉姆斯、舒曼闻名,但他身为波兰人的身份,让他弹奏德国曲目在德国并无法受到广泛认同,他很聪明地在转往巴黎发展后,开始和近代乐派的法雅、史特拉文斯基、维亚·罗伯斯等人结交,演奏他们的音乐,找到其他钢琴家没有的利基,开创了他在西班牙、巴黎等地的音乐生涯。至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舒曼这类曲目,他则一直留到自己晚年地位受到肯定后,才重新灌录。
作者: 王月半    时间: 2019-3-1 10:31
大路货多!精品少!
作者: 龙霸四海    时间: 2019-3-11 15:02
请楼主发百度分享链接!谢谢!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18 21:04
[attach]192619[/attach]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和指挥大师巴比罗利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联合演绎名曲名作,
虽然是单声道但是演绎和录音都是一流的,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18 21:36
[attach]192620[/attach]这张CD的原版录音是DECCA公司长据TAS榜的天碟,音场宽大,乐器结像精准,动态惊人。此片是1957年的天碟LP翻成的CD,重现的宽大音场、丰富空气感与强劲的冲击力获众评论家的大加赞赏,虽然CD碟中的高音有点生硬,但由于其它方面实在太好,因而也没有人会在意。三十多年的LP能做出这么好的CD我们还能说什么?只是它惊人的动态与结象力就足够我们慢慢品味了。
音乐方面,最为精彩的是里姆斯基的《西班牙随想曲》,这是作曲家为一交响乐团而作。作曲家是一配器大师,在这部作品中,他有意识地让乐团的各个部分轮流演出,充份发挥各组乐器的特色。大师的作品是如此精彩,以至于当年首排结束,全体乐队成员起立向大师鼓掌致谢。碟中还收录有格拉多斯的《西班牙舞曲第五号》、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莫什科夫斯基的《西班牙舞曲》。对于发烧友,录音优异,旋律活泼动听;交响乐团各组乐器轮翻上阵,尽显其动人音色,这是一张无论音响迷,音乐迷都不应错过必买之碟。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18 21:49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9-3-18 21:50 编辑

[attach]192621[/attach]德国大提琴学派的骄傲——路德维希·霍尔舍(LudwigHoelscher) 要不是在第三帝国时期的表现,大提琴家路德维希·霍尔舍(Ludwig Hoelscher)到今时今日,可能会和卡萨尔斯、艾曼纽尔·福尔曼、罗斯特罗波维奇、皮埃尔·傅里叶等大师位列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大师的行列。哪怕是现在的情形,撇开政治的因素,霍尔舍依然可以背视为德国大提琴学派在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之一。

       德国大提琴学派和法国大提琴学派一样,曾经是非常辉煌的两大学派。在19-20世纪交接期间,德国大提琴学派基本上源自 雨果·贝克尔(Hugo Becker)和朱利斯·克伦格尔(Julius Klengel)两位,20世纪许多德国甚至法国、瑞士的大提琴家,或多或少与他们两人都有关联,他们仿佛是德国大提琴学派的两棵大树,“长”出了繁枝茂叶。而霍尔舍在科隆是跟贝克尔、在慕尼黑是跟克伦格尔、在莱比锡和柏林是跟威廉·兰平(Wilhelm Lamping)学习大提琴,可以说尽得德国大提琴学派三大宗师的精华。Anja Thauer, 德国传奇女大提琴家. 1945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德的吕贝克, 1973年10月18日去世于威斯巴登. 才华横溢, 英年早逝. 她13岁登台演出, 曲目是博凯里尼的协奏曲. 14岁进入Ludwig Hoelscher的大师班学习, 两年后(一说一年后)又转到巴黎跟随Navarra学习, 17岁即获得国际大赛首奖, 此后辗转各地演出, 被普遍评论为当时最优秀的大提琴家, 并在1961及1964分別年获得德国文化奖及德国纽伦堡市文化奖. Thauer后来与一位有妇之夫医生发生禁断之恋, 最后两人自杀殉情. (另有说法是心脏病去世的, 德语维基和日本的唱片发行商都是这种说法, 总之是英年早逝). 是为一生的悲剧.
Thauer留下的录音非常稀少, 几十年来只有3张LP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19 11:27
[attach]192627[/attach]《Folk Singer》是布鲁斯强人Muddy Waters在1964年推出的一张专辑,因为唱片公司担心他在电布鲁斯的试验中走得太远,所以这张专辑中的乐器基本都是不插电的,精彩的吉他演奏和他浑厚的歌声相映成趣,是芝加哥布鲁斯的经典代表作,也深受蓝调爱好者的推崇。

黑人歌手穆迪·瓦特斯Muddy Waters,是美国50年代最著名的B1ues歌手之一。在这张《 Folk Singer》大碟中,Muddy Waters放下电吉他,以acoustic的手法来表现十分根源的民谣Blues。加上Buddy Guy,Willie Dison,Pee Wee Madison,Erancis Clay等高手助阵,他们将这种城市怨曲把玩得入滋入味,听来低缓沉重,简直“蓝”透了!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19 11:44
[attach]192628[/attach]日本尺八的流派,
主要有黑泽琴古所创立的琴古流和中尾都山所创立的都山流。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尺八的吹口不同。
宫田耕八郎是琴古流尺八名家,
同时也是日本音乐集团(Ensemble Nipponia)的始创成员之一。
因此他在西方非常著名。
其名声与另两位琴古流大师——
已故的琴古流大师山口五郎,武满彻的御用尺八演奏家横山胜也
——可谓旗鼓相当。
被尊为人间国宝的山口五郎,
曾在Nonesuch公司出过经典专辑——
A Bell Ringing in the Empty Sky,
喜欢尺八的朋友也不要错过world network系列的最后一辑
No.49——山本邦山:尺八巨匠
山本邦山是都山流尺八大师,而且被誉为当今日本尺八第一人,
能表现出最微妙的尺八音色和非凡的“超强吹”。
作者: boodokhan    时间: 2019-3-22 10:14
可以多发一点精品录音
作者: visual7    时间: 2019-3-22 20:02
这张“丝竹管弦”是民乐的典范录音,这张非常不错。
作者: gxyllyf    时间: 2019-3-31 15:24
这些分享不错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3-31 18:22
[attach]193054[/attach]一个来自挪威的爵士乐团-「Siri's Svale Band」。"Siri"是女主唱的名字,她有著低沉慵懒、富含磁性的声音,就适合唱Jazz。"Svale"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燕子",另一个是"cool"的意思。所以啦,"燕子乐团"也可以是演奏Cool Jazz的"酷派乐团"。他们1990年灌录的专辑《BlackBird(黑鸟)》评价非常棒,而且是发烧级录音。黑鸟(black bird)女声、挪威顶级天后SIRI莎拉,以BLUE蓝调柔和了JAZZ爵士的唱法,倾情演绎了九首曲子,音色优秀,伴奏鲜明,发烧级的录音,绝对是难得的蓝调爵士女声天碟。如果您是发烧友,那么您的器材在播放该张CD的时候,你会兴奋的……
  美国 STEREO PHILE 权威评价:“全碟充满绝美女声,及惊人的牛筋低频”。
  的确如此,单是开篇头一首“i don't explain”,迎面而来的牛筋,已经是深感过瘾,紧接着主音来自北欧挪威的爵士红伶Siri Beathe Gellein那略带忧郁、尤富磁性的嗓音出场,更是紧紧抓住了你的听觉,此时已是无法抽身。
  还要抽身么,如此诱人的女声是器乐,只管一直听下去就是啦。
  特喜欢里面的第三首“like that”,简单的二字歌词(除了一段过场),一顿一挫,旋律极之好接受。“love me or leave me”、“paper moon”的跳跃律动,为全碟暗淡的忧郁点缀上丝丝的色彩。一曲“bassar”,更使整个BAND充分表现其器乐之精彩,主音SIRI只是在里面担当和声的角色,正是“好花还需绿叶扶”。  
  我喜欢这个乐队的原因是,他们有两把bass,那低沉的弦音拨动真是令人要心醉地颤抖。很适合疲累的夜晚,在昏暗的灯下,想着自己那卑微的心绪,即将离开的友人,我知道这一别肯定又是分离,难再回到当初的纯真了,Leave Me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4-2 21:24
[attach]193096[/attach]琼·贝兹(Joan Baez),1941年出生于纽约史坦顿岛,美国民谣歌手、作曲家。
她在波士顿的咖啡馆开始自己的演唱生涯,1959年纽波特民歌节的表演使她受到国人瞩目。此后她又现身于大学、音乐厅、电视唱歌,并录制了很多唱片。《破晓》(1968年)和《歌唱人生》(And a Voice to Sing With)(1987年)是她的自传。
她的声音高亢清晰,演唱传统和当代谱写的民歌时风格简洁。她的政治观点、参加民权运动与和平示威的经历也常常备受争议,乔布斯曾经热烈追求过琼·贝兹,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因为琼的特立独行,因为琼曾经做过他的偶像鲍勃·迪伦的女友。琼已经四十一岁了。乔布斯期待与她建立家庭,可令他苦恼的是,琼太老了,而乔布斯还想要一堆孩子。琼在乔布斯的纪念仪式上,和U2的Bono一起为远去的乔布斯演唱,她的歌是《Swing Low, Sweet Chariot》。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4-4 21:31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19-4-5 20:28 编辑

[attach]193168[/attach]单纯以演奏而言,这是最好的西贝柳斯(Sibelius)第二交响曲即使是巴比罗利(Barbirolli)与Halle Orcheatra的合作亦不及此次的成功录音,不仅因为Halle Orcheatra的水准没皇家爱乐高,亦因为巴比罗利的至情至性无法一可再,再可三,此版本将西贝柳斯的热情与冷峻共冶一炉,相对于其它版本,巴比罗利与皇家爱乐的合作,悲剧气氛特别沉重,终乐章把人压得似乎透不过气来,据说,在本碟的录音过程中,传来巴比罗利母亲逝世的噩耗,但其仍然坚持要录好全曲才回家奔丧,演绎里浓厚的悲剧性,是否表达了巴比罗利对慈母的哀思?现在我们可以相信,伟大的艺术,常常是在逆境中诞生。
作者: 黑灯瞎火    时间: 2019-4-4 22:47
感谢分享!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4-8 14:32
[attach]193250[/attach].喜欢独自一个人听音乐,静静的沉侵在音乐交织的抽象世界里。听过的曲子种类也繁多。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却是最常听的曲子之一,最喜欢的版本是大名鼎鼎的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于1959年,和Stanislaw Wislocki指挥华沙爱乐一同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李赫特的拉二是完美的,是光彩夺目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每一个音符都在李赫特手下变成了绚丽的诗句,他在营造一种如大海般广阔的意境。大气磅礴的和弦效果和另人不能喘息的速度,使得他诠释的拉二是无人能及的。这个曲子最让我感动莫名的是第一乐章.在结束长达6分47秒的冗长的不安与动荡,矛盾与激情,那归与万物自然宁静的声音是如此的甘美,那么自然,那么触动灵魂。这一乐章是其展现抒情旋律的惊人之作。充满幻想的天籁回荡全曲,狂想曲般的高潮,宁静甜美的的钢琴独奏结尾,绚丽而浪漫的曲风,让我深深陶醉。
     也许音乐就是这么的神奇,它能够引起内心最软弱同时也是最坚强的部分的共鸣。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4-28 17:28
[attach]193999[/attach] 这张是本人最喜爱的一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听过很多小提琴演奏家拉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唯有这张最能打动我的心!法国小提琴演奏家吉内泰.内弗(Ginette Neveu 1919-1949),称得上是一位才高命薄的红颜女子,她的一生匆忙短暂,像一顺流星倏忽而逝,给听过她现场演奏的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而晚辈则只能从她留下的少得可怜的几张唱片上捕捉其神情,1935年参加华沙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获第1名。此后在世界各地演出,名盛一时。她演奏J.勃拉姆斯和J.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最为出色,并热心介绍法国及西班牙的现代作品。她的演奏风格豪放华丽,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女小提琴家。1949年10月28日,她在荷兰演出后赴美国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7-7 14:07
[attach]195870[/attach]巴伯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首《为弦乐而作的柔版》,这首作品OP.11,乃巴伯所作的《弦乐四重奏》(1936年)的慢乐章,1938年由巴伯自己改编为弦乐曲,1938年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之后成为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这首《柔版》演奏时间仅10分钟左右,但充满悲剧色彩,极其动人。

      这张唱片,也许就是因为巴伯这首《为弦乐而作的柔版》而为人们所熟知。一首短短的8:42分钟乐曲,居然有如此吸引力,没有听过的人是难以想象得到的。
      其实这张唱片中,考威尔那首风格质朴、清新键爽而情趣盎然的《赞美诗与赋格调》,也是很能往人心怀里扑来的。圣马丁乐团演奏这些美国作曲家的曲子时,仍是纯正的一派欧美风格,端庄明晰,弦乐表现力强,虽然对付艾夫斯的第三交响曲未必见长,但是碰到旋律优美绵长的巴伯《为弦乐而作的柔版》,却是大有“用武”之地了。
      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巴伯这首《为弦乐而作的柔版》中,从一开始就笼罩全曲的那种忧郁气氛究竟得之于何方,只知觉得它似乎表述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尽哀思,仿佛可以穿透旷野和低迷的天际,远抵那难以触及的过去和未来,绵绵不绝,无有终期,在这似人间又非人间的旋律之中,可以让人体会到另一种悲剧般的崇高情怀。
作者: osprey79    时间: 2019-7-22 14:02
谢谢分享。。。。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9-9 20:45
[attach]198474[/attach]这张小号爵士唱片在日本非常受欢迎Clifford Brown又名"Brownie", 是美国著名的爵士小号手,他生于1930年,在1956年的一场车祸中丧生。他的小号音色清澈,醇亮,激昂快速富有激情,在后来的小号手中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同时又是一名作曲家,他的作品"Joy Spring" 和 "Daahoud“已经成为了爵士乐的典范。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2 00:34
[attach]200778[/attach]本杰明 弗朗西斯 韦伯斯特 (1909年3月27日——1973年9月20日),他在美国的高音爵士萨克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重要的一员。他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Ben Webster那一手黏稠的吹奏技巧把Tenor sax在演奏抒情歌曲时的角色发挥到淋漓尽致,1940年Ben Webster加入Duke Ellington成为其固定乐手之后,Webster在这个乐团中的表现使得他的名气大增,和Lester Young一样受到Frankie Trumbauer的影响,尤其是Trumbauer的即兴独奏,因此我们在快拍的时候可以听到Webster常用俐落且泼辣的方式处理乐曲,这点与他处理抒情曲的方式是完全截然不同。1943年他离开了Ellington大乐团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小乐队中,并与Art Tatum、Oscar Peterson等人录制一系列重要的作品。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2 00:51
[attach]200779[/attach]《蓝调咖啡馆》的名字,是缘于芭芭拉当年驻唱并发迹的地方就叫Cafe Blue。这张谁也没想到会成为天碟的唱片当年在芝加哥一间录音室完成,前后只花了四天时间。由于歌手当初的默默无闻,唱片初出之际负责发行的也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待到走红之时,这张唱片便被以注重音响效果的FIM唱片公司抢先买断了重发版权。FIM在重新制版时,邀请原片的制作人专程飞往他们在旧金山的录音室,利用当年录音界最高的制版技术24Bit、88.2Khz的数码技术重新进行Mastering,并加入在重版当年属于最高规格的HDCD编码,最后以24K镀金方式精心压片制成。

整张唱片的乐队编制相当简洁,只有钢琴、贝司、鼓与打击乐器,但表现出的音色之变幻丰富,却可让听者心神荡漾,喝彩不迭。纯正地道的蓝调节奏似醉迷离,女歌手的唱腔磁性而性感,艾艾怨怨,跌跌撞撞,粘粘糊糊。晶莹光滑的钢琴、弹性十足的贝司,绝佳的录音效果还原出了极为自然的空间效果
作者: malaiyun    时间: 2019-11-15 23:16
DDDDDD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1-16 01:54
[attach]201242[/attach]  基本上,这张唱片可以算作是一张主题管弦乐集锦。所选的5首曲目的4首,都有着足以让人感到毛骨束然的主题或气氛。
  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也常被泽为《魔鬼圆舞曲》,因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这部作品原来是一首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将它改篇成约10分钟长的一首管弦乐交响诗,而后又将其发展成为总共约70分钟长度的三乐章交响曲《浮德士》中的终乐章。此碟中选录的交响诗版本,我们得以从中领略到李斯特所创造的交响诗体裁别具一格的魅力。整首作品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又因短小的篇幅让人由始至终兴致不减。圣桑的《死之舞》是一部上镜率极高的交响诗,作曲家1874年为法国黎的民族音乐协会创作了此曲,音乐模拟死神拉着提琴和白骨眶啷作想的恐怖情景,据说当年首演时还吓坏了不少达官贵族。而理查·斯特劳斯和施米特的两首作品都取材于莎乐美的故事,乐曲中的阴森气氛丝毫不让前两部作品专美,而且音乐中同时散发出来的一股冷艳暗香,又似温含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唯一比较明郎轻快的《邀舞》,是作曲家韦伯的通俗古典曲目,动人的旋律和浪漫的情调,让人过耳难忘。
  保罗·帕雷是二十世纪著名的法国指挥家,从1952年开始他执掌底特律交响乐团直至1964年。在此期间他为“水星”唱片公司灌录了大批音效精良的音乐唱片,这张CD是“水星”在数码时代来临后的翻刻再版,转制效果相当出色。保罗·帕雷的指挥有优雅迷人的法式作风,他个性的处理方式总能抓住作品中不断变化的情绪。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2-27 21:10
[attach]202684[/attach]Fritz Reiner 莱纳,匈牙利指挥家(1888-1963)
1888年12月19日,莱纳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商人家庭。
莱纳第一个指挥职务是1909年(21岁)担任布达佩斯喜歌剧院合唱指挥。1910-1914年他指挥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演出,使他名声鹊起。1914-1922年,莱纳出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1938年,莱纳重新回到指挥台,主理匹兹堡交响乐团长达10年。从1948年开始,莱纳在大都会歌剧院担任了5年的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其间于1953年指挥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得到作曲家的称赞。在莱纳一生指挥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他任职芝加哥交响乐团的10年,他培养出了宏大辉煌(尤以铜管的灿烂闻名)的“莱纳之声”。他指挥的唱片常以“爆棚”而著称。他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把处于低落的CSO恢复了元气,与托斯卡尼尼、比彻姆、斯托科夫斯基、富特文格勒以及门盖尔伯格并称为20世纪指挥巨头。1963年11月15日,莱纳在纽约为大都会歌剧院排练瓦格纳《神界的黄昏》时不幸逝世,终年75岁。
他的指挥忠于原作,结构清晰,速度精确,Rubato得体,色彩华丽,音响光洁,音乐热情。以最小的动作来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他的指挥理念,也是他的指挥特色。
莱纳对录音不是很感兴趣,却为RCA录有不少优质唱片。
在这个版本的《图画展览会》上,莱纳以精确而严谨的风格将这首曲子处理的豪迈壮阔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2-29 21:54
[attach]202728[/attach]法国学派在20世纪的钢琴演奏艺术中属于相对另类却也十分重要的一群。他们的演奏追求音色的丰富多变,尤其是对弱奏的音色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最重要的大师当属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他使法国钢琴演奏学派真正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承认,并作为伟大的钢琴教育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演奏家。
科尔托是弹奏舒曼极为出色的钢琴家,又是最激昂与善变的一位。科尔托的舒曼录音,主要演奏于20—30年代。这些录音都多次发行过,在科尔托的演奏中彰显了舒曼作品中的起伏不平的情绪,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他把我们带入一个狂热、间或杂有一些任性无束的热情世界。科尔托带给我们的舒曼音乐有各种可能性,也有离经叛道的危险。在舒曼的内心世界里,他是冲动的弗洛莱斯坦而不是内敛的尤塞比乌斯,因此科尔托在弹奏《克莱斯勒偶记》慢板乐章或是《狂欢节》时,“沉着”根本不在他的语汇里,但是却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洞察力让人惊讶不已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19-12-31 20:47
[attach]202774[/attach]弗朗索瓦的肖邦演奏有意境,有诗意,有才气,有其独特的韵味,当然也有较大的争议,喜爱者奉若神明,厌恶者不屑一顾。他是科尔托最好的学生,但他和科尔托的肖邦有很大的不同,有评论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就象尼采和萨特的不同一样。确实如此,一位是浪漫的哲学,一位是哲学的浪漫。这部协奏曲的录音就是明证,他把科尔托温软诗意的一面弃置了,而把他散漫无常的一面发挥到极致,特别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显得略微沉重而拖沓,本该快速的连接部也加进了过多的犹豫和思索,在副部主题出来时又明显加快了速度,显得非常随意。整个第一乐章都透着阵发性的不安与冲动。而二、三乐章也不同于大多数钢琴家弹的那么浓烈激情,弗朗索瓦弹得比较清淡,节奏非常敏锐和有弹性,音色也很晶莹透亮,音乐变得鲜明而生动,法国式的纤巧超脱和优雅飘逸都尽显无遗。弗朗索瓦确实与众不同,我们听到的好像是一个被红酒微醺过的肖邦。这是具有强烈个性的演奏。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1-2 22:56
[attach]202852[/attach]二胡演奏家 刘继红,女,出生于南京市。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北京二胡协会海外理事。6岁开始学习二胡,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张锐先生,著名胡琴演奏家刘明源先生和江南丝竹名家陈永禄先生。1978年,考入中国电影乐团(原新影乐团)。1982年,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一等奖。从1983年起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1-5 00:20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1-5 00:22 编辑

[attach]202941[/attach]斯坦尼斯拉夫·布宁出身钢琴“贵族”,他的祖父海因里希·涅高兹是钢琴界的一位“教父级”人物,里赫特、吉列尔斯等前苏联大师级钢琴家都得益于他的真传。
布宁是一位深具想象力和诗意的钢琴家,他富有表情的音色表达了他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其音乐感最早来自莫扎特作品对他的启迪;他说:“我初次听到的音乐就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并被深深地打动了,那种体验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之比拟。所以莫扎特是我第一和永远的爱。”
然而作为涅高兹的后人,人们对布宁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他数量有限的唱片。
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对布宁风格的描述总是千差万别,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极为多变,飘忽不定,让人无比好奇。布宁手中的肖邦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也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刘小龙博士认为布宁演奏的肖邦“如水般柔情、如晨光般温暖”,他称:“布宁对音乐处理的精确堪比伟大的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利,他身上融合了俄国钢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法国钢琴艺术的细腻纤巧,在同年龄段的钢琴家中几乎无出其右。
资深乐评人刘雪枫对布宁演奏的肖邦则评价为“具有学术高度的解读,虽然录音产量不高,但每一张唱片都被推为经典中的经典。
钢琴家盛原对布宁的评价却是“极赋个性,有钢琴狂人李斯特的影子,他弹奏的肖邦甚至也是张扬而炫技的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2-16 22:28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2-16 22:31 编辑

[attach]203660[/attach]前苏联著名的弦乐理论家和著作家拉阿本曾这样评述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 1908年9月30日-1974年10月24日):“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抒情的小提琴演奏大师,是一位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杰出艺术家。”法国著名女小提琴家和音乐评论家约尔丹·莫朗格也曾评论道:“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我平生中见过的最为完美的小提琴家,他的演奏充满着无限诚挚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的确如此,多年来人们曾深深地感叹到,在20世纪的现代小提琴演奏艺术当中,有哪一位小提琴家的琴声能够具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和诱人的魅力?又有哪一位小提琴家的琴声能够这样深刻生动地感化人们的心灵?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能够高高地站在与“小提琴之王”海菲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又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能够在整个小提琴艺术史上留下名垂千古的光辉业绩?他,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只有他才是真正具有如此能力的神奇天才,只有他才是人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他那伟大而又辉煌的演奏艺术,就像闪烁着奇异光芒的不朽珍宝一样,永远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世界成千上万的小提琴家当中,真正能够称为艺术家的并不多见,而被举世公认的杰出艺术家则更为少见。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不仅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伟大而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这些艺术家中最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将真挚的情感和完美的技艺融为一体,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方面,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演奏技巧方面,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一位具有着惊人能力和辉煌效果的能手,他有着左右手超群的优秀素质和极为出色的控制能力。他的右手运弓有着出神入化般的效果,其丰富、细腻和大幅度的层次变化,是他那精湛的运弓技术的良好体现,正是由于这种精湛的运弓技巧,才使得他演奏出来的音色温暖甜美,明净光洁,既有着银铃般的清晰感,又有着天鹅绒般的柔美感,听起来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沁人肺腑的感受。他的左手技巧是高超和富有特色的。首先,他有着极好的音准控制能力,不论是多么复杂的双音、和弦及快速经过句,他都能以精确的音准和干净的音质演奏出来,从不显得勉强和拖泥带水。虽然他的演奏并不以“快”取胜,但其左手运指速度从本能上说却是快得惊人的,一但乐曲的内容需要他快速演奏时,他就能够以奇快的速度来进行完美的演奏,这种带有神奇色彩的能力,的确是一种罕见的天才表现。此外,他的左手技术优势还体现在他那极富个性的揉弦上。他的揉弦幅度和速度适中,具有着温暖、饱满和甜蜜的效果,这种效果与他那出色的运弓技术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种十分高雅的艺术品味,而他本人则将这种效果和品味看作是表现音乐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2-26 20:42
[attach]203852[/attach]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支乐队。Pink Floyd乐队组建于1965年,成员最早由以下四人组成:吉他手Syd Barrett(席德·巴雷特)、贝司手Roger Waters(罗格·沃特斯)、鼓手Nick Mason(尼克·梅森)、键盘手Rick Wright(理查德·怀特)。组织者是Roger Waters,但是时年21岁的天才Syd Barrett迅速成为了这个乐队的核心,此人才华横溢,既有创作天赋,又有超凡的吉他演奏技巧,最初在Syd Barrett的领导下,乐队很快形成了迷幻摇滚的风格,并发行了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黎明门前的风笛手)。该专辑发行后不久,Syd Barrett患上了精神紧张症(疑似吸毒过量),导致无法正常演出。开始的时候,Roger Waters试图挽救这一现状,但是很快,他就忍无可忍,终将Syd Barrett开除,并邀请另一位好友Dave Gilmour(大卫·吉尔摩)为乐队的吉他手。Royer Waters和Dave Gilmour构成了Pink Floyd重组之后的核心。

此后的Pink Floyd依然坚持迷幻摇滚的风格。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1973年3月,摇滚史上最伟大、最神秘、最深刻的专辑之一:《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诞生了。该作品初次从Roger Waters手中呈现在乐队成员手中时,他们谁都没有预料到它未来的份量,起初它只不过是Roger Waters写出的一组讽喻现代生活阴暗面的歌曲。但是当它经过乐队精心的配器和效果处理之后,逐渐散发出难以至信的魅力。该专辑在美国销量超1500万,世界销量超3500万,在美国Billboard专辑总榜的在榜周数1650周(32年),居史上第一。
作者: harryzheng    时间: 2020-3-4 18:11
好贴,值得收藏,谢谢楼主!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3-4 19:15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3-4 19:19 编辑

[attach]203951[/attach]鲁杰罗·里奇是意大利裔美国小提琴家,1918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岁开始跟随珀辛格学习小提琴,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师出同门。10岁即在旧金山公演,被誉为神童。11岁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极大的成功。二十世纪30年代,里奇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前往柏林去学习正统的德奥音乐以及意大利小提琴学派演奏传统,他的出众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在柏林同样得到了认可,并得到了演奏大师的精心指导,他引以为傲的伶俐的手上功夫也正是这个时期练成的,他凭借充满个人特色的演出,被誉为二十世纪小提琴演奏大师。
    里奇留下的录音,到现在还在被评论家和乐迷们反复聆听、津津乐道。不过,这位直率的演奏家,有着对自己的特殊的坚持,他不喜欢对录音修修剪剪,希望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听众,所以,我们听他的唱片有时就像在聆听现场演奏一样,会发现一些小失误,不过在爱乐者看来,这一点点失误,反而成就了一种真实的缺陷美。里奇演奏的代表作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作品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熟悉的。通过里奇的演奏使乐曲中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深奥的技巧交织而渲染出来的。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3-5 15:48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3-6 23:30 编辑

[attach]203956[/attach]阿奇西普四重奏:(我的爱与愁)专辑荣获日本Swing Journal金赏奖,身兼音乐家、诗人、作家、剧作家多重身份的高音萨克斯风手Archie Shepp,公认是六十年代最有煽动力的自由乐派乐手。带有深厚的种族情感和觉醒意识,这位双子座、曾以音乐艺术为武器,宣扬种族人权益的音乐家,似乎永远不会缺少创造力,只要拿起萨克斯风,他那股夺目耀眼的风采便如泉涌现,这就是为什么他一出道便惊艳爵士乐界,也能轻易感染他人意识的原因。

今年,Shepp刻意为这张替Venus录制的最新专辑,以法文取名为「Deja Vu」。曲目全是熟悉的法国香颂,和「April in Paris」、「Sous Le Ciel de Paris」等。音乐除了展现如原曲般对人生有著强烈的感慨外,还带点浓浓的爱与愁,只是在他性感无比的乐声下,还是让人免忘了这份愁!本张专辑荣获日本专业爵士乐杂誌「Swing Journal」金赏奖。
作者: bacher    时间: 2020-3-5 18:06
谢谢,学习下
作者: bacher    时间: 2020-3-5 18:09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3-7 20:19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3-7 20:23 编辑

[attach]204118[/attach]这张cd是马友友早期古典跨界的作品之一(日本的旋律),十首在日本国内耳熟能详的民曲,在改编成大提琴曲之后,地道的东方风味丝毫未减不说,又不知多了多少韵味。万千情绪,或柔或刚,或悲或喜,千回百转,绕梁不绝。对于大提琴版的《樱花》和《荒城之月》,自然不必赘言,自然能得到爱乐者的垂青。而其他作品,也同样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曾经迷倒日本《The Japanese Melodies》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3-15 21:45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0-3-15 21:48 编辑

[attach]204227[/attach]这是一张非常发烧的CD,只有落地的大喇叭才能体验到这张CD的震撼!这是瓦格纳最生动、最活跃的歌剧,早先在《特里斯坦》中的那种半音阶的阴暗而摇曳不定的晦涩被一扫而光,刚健的C大调自然音阶的语言犹如光芒四射的太阳照亮了整个舞台 ...... 当然这仅是这部歌剧的序曲,在斯托科夫斯基大师的指挥下,能领略到整部歌剧的曙光之音。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队.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4-21 12:07
[attach]205109[/attach]《第三交响曲》是埃尔加著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它与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未完成”交响曲》。但是这两部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是完整的四个乐章的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埃尔加一生完成的交响曲有两部,《第三交响曲》仅仅只完成了很少的草稿,作曲家在去世前认为:“这部作品只有一些动机和零星片段……无人能理解。不要让人来对此做一些无谓的补充……没有人可以理解……最好还是把它给烧毁了。”不久,作曲家就去世了。庆幸的是,他的家人并未毁掉草稿,而是把它存入了大英博物馆,不过这部作品从此也被束之高阁。

数十年后,安东尼·佩恩在阅读埃尔加的相关文献时,看到了这部手稿的片段,他沉迷于此。他感到“音符仿佛从书中跳出。”于是,他开始执迷于对这部作品的修改。在1993年,他得到了全部手稿影印件,据说当他拿到手稿的时候,他已经根据其他途径搜集的片段把作品改编到了第二乐章,可见他对本作的痴迷。最终在1994年2月23日,他完成了这部作品。不过,在这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部作品并未公开演出。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埃尔加后人的授权。但根据英国版权法的规定,埃尔加的所有作品在2005年就失去著作权,所以埃尔加的后人经过仔细权衡后,答应了佩恩的请求,在1995年正式授权给他。

在1995年正式问世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安东尼·佩恩深得埃尔加神韵,创作风格技巧均与其神似,并且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特征。是改编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大家知道,改编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续写者被批评的一无是处的比比皆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不能不说既有佩恩深厚的作曲功力!更有他对埃尔加的崇敬之情,只有对作曲家研究透彻,才有可能续写出这样的经典之作
作者: 龙霸四海    时间: 2020-4-21 16:40
为什么不抓鬼上传!谢谢楼主提供下载!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0-7-23 22:28
[attach]207076[/attach]阿诺德出生于北安普敦的一个鞋匠家庭,在五名孩子中为最幼小,自小就已对新兴的爵士乐抱有相当兴趣。看到著名爵士乐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壮在伯恩茅斯的演出后,他就开始学习吹小号,并于5年后获得奖学金和入读皇家音乐学院。在皇家音乐学院中,他跟戈登·雅各(Gordon Jacob)学习作曲和欧内斯·霍尔(Ernest Hall)学习小号。1941年,他加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其位则为第二小号手,并于1943年晋升为首席小号手.阿诺德虽为一名作曲以调性为主的保守派作曲家,但其作品数量非常丰富和受欢迎;他个人认为自己的风格深受白辽士的格调影响。他很有名气的作品为他九首的交响乐。此外,他也写下多首吉他、大提琴、单簧管、口琴和钢琴的协奏曲。其威尔士舞曲、英格兰舞曲、苏格兰舞曲、爱尔兰舞曲和康瓦耳舞曲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轻音乐,其中英格兰舞曲的一首乐曲为英国电视节目《报章摘要》(What the Papers Say)的主题曲。此外,他写下大量自己作品的管乐队改编曲。

作者: 车国鸿    时间: 2020-8-29 09:59
不错,继续。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1-1-20 13:04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1-20 13:42 编辑

[attach]210701[/attach]<将军令>由香港早期著名录音师黄启光制作的久负盛名的1张CD,将军令所选曲目均为耳熟能详的民族声乐、器乐作品。碟中,乐器人声结像出色,音色清澈悦耳。笛子音调高而不“叫”,高山流水般的提琴音韵,清脆爽朗的敲击乐, 该唱片吸引人的地方是乐曲使人愉悦,感觉清新,毫无以往中乐的垢病。深阔的音场,准确的乐器定位。扬琴、笛子、尤其堂鼓都有一种实在的感觉,彷如成班音乐家以一个弧型排列在你的面前。

    黄启光能够成功地把每一件乐器放到音场里任意一点!他的多声轨(MultiTrack)拾音技术已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了。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1-1-20 13:16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1-20 15:25 编辑

[attach]210702[/attach]瀬戸龍介 – 五六七 1979年日头版 New-Age,Ambient 传奇发烧名盘 濑户龙介的“五六七”,CD圣经上榜名盘,只有首版从未再版,濑户龙介一人包办了作词作曲,琵琶,古筝,三味线,尺八,鼓,大太鼓,6弦吉他。12弦吉他,合成器都是他一个人演奏,后期制作也是他,真乃神人也。 第四首歌 桃源乡后来被黄安翻唱成“世间人”,感觉就是原曲照搬的卡拉OK版本,也可能原曲太完美了无法改动了,这张CD录音真的是一流的!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1-7-24 14:15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7-24 14:20 编辑

[attach]214078[/attach]★ 录音技术的最高颠峰-Everest 35 厘米磁带录音,出色的两端延伸与超乎想象的动态范围,各种乐器音质音色活生灵动,重现如临现场感的真实感!
  ★ 擅长于运用地方民谣的俄罗斯作曲大师专为钢琴而作的协奏曲,难得一见的录音作品!
  ★ Everest传奇录音师 Bert Whyte 于 1959 在伦敦著名的 Walthamstow Hall 录下这场精彩的演出,现场堂韵丰富温润,乐团乐器深度层次分明!
  ★ Classic Records独家取得 Everest 35 厘米原始母带,由录音大师 Bernie Grundman 以全真空管设备进行母带后制与刻片,再现巨细靡遗的现场效果!
  1903 年出生于乔治亚的哈恰图良,以亚美尼亚和高加索等地的民俗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作品,除了知名的芭蕾音乐之外,他的钢琴作品也颇有可听之处,这首难得一见的「钢琴协奏曲」录音,除了旋律优美之外,更加入民族音乐的元素,宛如一首充满现代感的抒情诗。Everest 邀请以诠释风格细腻闻名的英国钢琴大师卡廷录下这首精彩的作品,搭配的里格诺尔德与 LSO 更是一时之选。Everest 的王牌录音师 Bert Whyte 在伦敦著名的 Walthamstow Hall 以最接近现场的 35 厘米磁带录下这场精彩的演出,Classic Records 独家取得原始母带,由录音大师 Bernie Grundman 以全真空管设备进行母带后制与刻片.绝对是此一曲目的终极收藏版本!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1-7-29 15:40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7-29 22:17 编辑

[attach]214135[/attach]大家可能对Hans Theessink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一定知道“Burmester CD3”吧?
     他在数年前有一首作品《The Planet》,被Burmester这家德国高级音响厂商选用,辑录在其CD3内,间接证明了Hans Theessink的演录水准程度,属世界顶尖级数。  汉斯是一位创作能力惊人的老牌蓝调结他歌手,集作曲作词、监制和弹唱于一身,他的低沉腔韵与别不同,变化多,悠闲、饱满、写意又浓情的嗓音特质十分讨好。 单是个人录音汉斯己出版了廿多张,驰名欧洲,但在香港却鲜有见售, 难得香港CNA从德国引入Minor Music出品的“Bridges”,此碟是汉斯近年最得意之作,演录水准有无懈可击表现。 正好为发烧友带来无可置疑的“天碟”选择!
    汉斯除了玩自己喜欢的“蓝调”,更追求有“好到极”的录音环境,要以全acoustic乐器来奏录,  他有一天与声学工程师兼老拍档Thomas LoffIer闲谈间,得知在意大利一处郊区的Monte Antico山上有一所百年老教堂,有他梦寐以求最理想的自然录音效果,便带同演录队伍专程由德国慕尼克前往,安排最好的录音器材从维也纳运往意大利,其中包括有Rode NT系列的专业级拾音器。 在顺利录音过程下,每首作品录了3至4回再选最好的,最后竟录了20首歌曲,严选最好的15首便成为“Bridges”内共77分钟精彩美乐.
     他负责演唱和弹奏结他、banjo、曼陀铃和吹奏口琴,配合牛筋、电bass、钢琴、B-3 organ、手风琴、套鼓和敲击乐器等等,弹唱出流行色彩浓郁的蓝调歌曲,节奏大都是中慢板,风格平易近人。 录音方面,各种乐声人声的质素皆强烈传神,音色开扬自然,
    Hans Theessink 汉斯专长是BLUES唱片制作,他有黑人做BLUES唱片的粗糙和随意的优点,他的音乐制作近乎完美,细致。 很道地的BLUES根源,让每个听他音乐的人被吸引去欣赏。 他常常与世界各地的音乐人紧密联系合作,因此被喻为是现今德国大牌的音乐艺人。
作者: djsww33    时间: 2021-7-31 17:53
本帖最后由 djsww33 于 2021-7-31 17:56 编辑

[attach]214153[/attach]1948年10月5日,德国小提琴大师乔治·库伦坎普夫,因脑炎辞世于瑞士。他那传奇而不朽的艺术生涯,被后人誉为世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库伦坎普夫的演奏高贵温润,风度优雅而充满哲理, 在纳粹时代,他曾被誉为「世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今天,我们通过他生前的经典录音,为大家揭开这位被遗忘的小提琴大师。1944年,库伦坎普夫离开德国, 定居瑞士。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并由于纳粹时期的演艺生涯而遭受非议, 晚年的他仍致力于演奏和教学,并极力推广雷斯皮基、西贝柳斯等在当时还不是很具有知名度的作品, 他与富特文格勒合作演绎的 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版本,并没有风驰电掣的凌厉和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而是如同一位在火炉前讲述传奇的老者娓娓道来。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