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存兄:
在世界杯进入决赛期间,鄙人的译作能劳动各位大虾来跟贴,并展开热烈讨论。这多少有些让我喜出望外。本来这种贴不应该贴在《音乐唱片》栏,无奈实在是喜欢聆听各位大虾有关软件的评论。权当是一种收益后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0-7-8 19:29
先来看100万车和10万车的分歧。谁在崎岖山路卖100万的车?买车人怎么把100万车,或是10万的车拿回家?谁会通过山路栈道来鉴别他们的不同价值?答案非常明白。音响中此类联想和比喻比比皆是,但类似这么提出的疑问,多 ...
舒存 发表于 2010-7-8 20:34
我玩音响,就不是冲着高保真来的,为音乐而音响的人一定不少,虽然不排除有时候本末倒置(否则何谓发烧?)。第一次听到音乐之美就是因为感动,而不是因为“真的就是美的”,现在继续痴迷,也只能说两者有之,感动更美。
尘客 发表于 2010-7-8 23:08
真的东西不一定美,真成为美是有条件的,你上面说了,必须是大师的演绎而不是学生的练习,这就是条件。另外原声也不一定美,这种例子很多,我们就拿音乐厅的例子来说,不同音乐厅出来的声音差距很大,有的很好有的很差。就是在同一个音乐厅的不同位置,恶声的也不少。另外,高保真的东西就一定美吗?
alma 发表于 2010-7-8 23:19
先引狗兄在S版的“何谓懂音乐”题栏上的发言,感觉也对这题:“感动是最重要的,然后学习是自己的事,其实很简单,讲再多听的时候没感应等于零。有句话:天才教不来,庸才教不会。伟大音乐家们都不是教出来的,至于我们这些听者,既非天才大概也算不上庸才,能喜爱古典音乐(其实听什么音乐有心得的都算)已可归入中间状态,所以只有我们需要学习,但前提是你得首先有感动,不然会言不由衷地吐出一大堆废话。”
再下面是我顶狗兄这帖的话:感性的东西比理性的东西更难得一求......
尘客 发表于 2010-7-8 22:49
举例的这个帖子所讨论的,是“懂音乐”,是说音乐“作品”内容听明白与否。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听音乐的“声音”,着眼点都不同。
......。我个人是主张,听作品首先要学会听声音,听音响首先也要学会听声音。当然,我说的不仅仅是爱乐人的入门方法,也是音响爱好者的必经之途。
舒存 发表于 2010-7-9 00:59
拜托了,请好好看一看我说过的,不要胡思乱想了,不要胡乱引申哲学的定义了!
真的东西不一定美,但是,高保真音响,概念是什么?涉及音乐的乐音,一定是“真”和“美”的统一。大师和学生不同,只是水平的程度,不是什么美和丑。他们相对的是不会弹琴的人,或那些还在学琴考级的学员,是那些没有学习掌握基本调整或修饰声音技法的人。
总有人喜欢拿场所做点小文章。没有人叫你去“保”那个恶声的音乐厅,更没有人叫你“保”那里的“真”和“美”。录音记录信息的时候,就是千方百计要避免场所恶声的影响和干扰。 ...
舒存 发表于 2010-7-9 00:35
拜托了,请好好看一看我说过的,不要胡思乱想了,不要胡乱引申哲学的定义了!
真的东西不一定美,但是,高保真音响,概念是什么?涉及音乐的乐音,一定是“真”和“美”的统一。大师和学生不同,只是水平的程度,不是什么美和丑。他们相对的是不会弹琴的人,或那些还在学琴考级的学员,是那些没有学习掌握基本调整或修饰声音技法的人。
舒存 发表于 2010-7-9 00:35
舒存兄,老听声音多无趣啊。当我关注音乐时,历史录音(哪怕是炒豆声)与立体声录音没有任何区别,我能够通过或者说穿越声音的重重迷雾并试图接近作曲家想要言说的核心,一旦成功,就像精子进入卵子一样,新生命就诞生了,这新生命我以为就是感动——它是通往神秘之境的桥梁!听音乐再多,一辈子没过感动,没过惊心动魄的狂喜,人生多么无趣啊!当我关注声音时(我是不得不关注),音乐还是第一性的,能让我感动(无论中性还是染色)就是好声音,否则,我就把它折腾得让我感动!如此而已,分子学意义上的声音至少与我无缘。有时候,客观事实的复杂性甚至比人性还复杂,一切都是相对的,谁让我们生而有限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9 11:27
呵呵,期待念经兄的到来。到时候我喊上几位朋友大家聚聚。
上海的音乐厅声效,虽稍有争议,不过主流的看法是,小厅以上海音乐学院内的贺绿汀音乐厅音质为最佳;中厅数上海音乐厅,此厅音色饱满,适合钢琴独奏或者 ...
scfan 发表于 2010-7-9 14:38
请舒存老师也认真看看alma教授的发言,我不相信一位同济大学建筑学正教授会胡乱引申哲学的定义。
舒存老师说“高保真音响,概念是什么?涉及音乐的乐音,一定是“真”和“美”的统一”,那请教舒存老师,你听过的每一套令你满意的系统,播放所有的声音都是真和美的统一么?以你的这个观点,那么在一套你认为调节到位的系统上,就不存在录音不好的唱片,也不存在演绎不佳的录音了?
我很清晰地记得舒存老师在立体声论坛上有关德奥乐团的帖子,舒存老师既然表达了欧美其他顶级乐团也弄不过德奥2、3线乐团这样的观点,又为何在这里表达“涉及音乐的乐音,一定是“真”和“美”的统一。”是否又前后矛盾呢?
scfan 发表于 2010-7-9 13:46
舒存老师不愿意谈哲学这是好事,因为从哲学来定义真实的声音和美的声音都不容易。“涉及音乐的乐音,一定是“真”和“美”的统一”,你的这个观点完全值得商榷。我引用你以前的2个观点:1. 音乐厅中指挥的位置声音很差。2. 音乐厅舞台上方麦克的位置,其实声音也不好,但是这些位置适合与收集演出时的音乐声音。这2个观点我很同意。不过,这2个观点成立的同时,也否定了你前面的观点即“乐音都是美的”,但符合我的观点,乐音的美是有条件的。alma 发表于 2010-7-9 13:31
音响是多学科,是交叉学科,他有自己的一套,为什么不多谈声学,要多谈哲学?哲学能谈的清楚声学研究的东西吗!
关于指挥的位置和拾音的位置声音如何的话题,请注意一下我完整的介绍。另外,你说的是审美的问 ...
舒存 发表于 2010-7-9 15:35
音响是多学科,是交叉学科,他有自己的一套,为什么不多谈声学,要多谈哲学?哲学能谈的清楚声学研究的东西吗!
关于指挥的位置和拾音的位置声音如何的话题,请注意一下我完整的介绍。另外,你说的是审美的问 ...
舒存 发表于 2010-7-9 15:35
《TAS》曾经组织过一次讨论,话题就是音响系统还原出“逼真”的“敲门声”。同样的系统,同样的空间,同样的唱片重播,不是每一次都能听到这种“逼真”的“敲门声”。如果音响追求的只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 ...
舒存 发表于 2010-7-8 21:22
声音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前者是可以测量的,后者不可以测量(或是需要特殊工具测量)。就舒存老师所谈到的内容,大多都属于审美的内容,这怎么是仅属于声学的话题呢?。我一直强调把“真”分开谈比较好,否则大家较真起来,谁的说服不了谁。审美的问题可以多谈谈,为什么,这属于自说自话,谁也干涉不了谁。
alma 发表于 2010-7-9 16:19
呵呵,好多年前在家电就和舒存老师吵架了,一直吵到现在,不过每次音乐会现场见面时都是很平和的。虽然很多观点不同,但我一直把舒存老师当做良师益友。舒存老师的部分偏激观点我居然是赞成的,比如德奥团的素质高, ...
scfan 发表于 2010-7-9 22:52
历史上面,骂杜甫和捧杜甫的人都不少,现在看来,偏颇言论也不少,现在看来,这些争论,其实也就是一些美学观点的不同,这些正是不该争论,而应该去学习体验和欣赏的地方吧,如果欣赏不了,我会说我自己跟这些音乐和 ...
清兵 发表于 2010-7-9 23:13
诺林顿率领斯图加特广播在上海东艺的演出,我专门写过一个评论在168上。一个特别的乐团在一个对声音有特别追求的指挥领导下表现出了特别的音色,演出了海顿、普罗和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斯图加特在诺林顿棒下表现出了纯 ...
alma 发表于 2010-7-9 22:49
德奥的乐团声音是个金字塔结构,因为他们主要演奏德奥音乐,特别是那些深邃厚重的管弦乐。英国音乐就不是这样,他们喜欢减弱一些低频突出一些高频,这也影响到他们的乐团的声音。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并不能将德奥的声音作为一种标准到处套,这是不同风格。
alma 发表于 2010-7-9 23:03
其实这就是个审美观的问题,上文清兵兄讲到什么是最后的审美评价?我认为,公论并不重要,最后的审美评价,还在于自己。简言之,自己觉得美就行了。
其实我听老肖的交响曲还是喜欢毛子团的,味特正。只不过我 ...
scfan 发表于 2010-7-9 23:37
其实这就是个审美观的问题,上文清兵兄讲到什么是最后的审美评价?我认为,公论并不重要,最后的审美评价,还在于自己。简言之,自己觉得美就行了。
其实我听老肖的交响曲还是喜欢毛子团的,味特正。只不过我 ...
scfan 发表于 2010-7-9 23:37
现场演唱即然用到电声设施,千万别说口形。舞台的调音台、扩音一用上,这现场本身就不真实了,但是人是真实的。这种现场与录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拿来混为一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牛仔 发表于 2010-7-9 20:15
音响的重播真不真,这基本是个科学问题,是可以有指标可以讨论的。讨论这些问题,讨论的应该更多是科学指标问题,也就是广大音响厂家喜欢在说明书当中标示的那些我也看不懂的指标吧。这些指标是不是合乎科学的“真”,这需要专门掌握这门科学的逻辑方法的人才能真正辨别,而这种辨别应该是以客观的检测作为基础。话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了吧?我们在网络上,凭借听感,是根本不可能探讨所谓的音响重播的“真”的问题的——这方面产生共鸣也是可能的,无非就是感性方面的惺惺相惜而已,谈不上对音响的认识有多大的提高吧!因为没有科学的数据。也没有科学的逻辑。音乐和音响的“美”,却根本跟科学无关。既没有数据,也没有逻辑。也就是个各说各话的。我们在“学习”这种美,其实就是好像学习一个艺术流派的审美方式一样。没有定法的!
清兵 发表于 2010-7-9 22:51
讨论还没有完,就已经开始跑题了?感觉争论的意义还没有完全引出来。继续再谈一点个人体会,希望有更多平心静气的探讨使大家的收获能够更清晰和更有价值。
我用心分析过自己的听音历程和现状,得出的结论是:当乐声响起来时,带给我的享受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生理的愉悦和心理的感动。证据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听的乐器类型,我就偏弦乐、远管乐尤其是铜管、钢琴一般,这很难主要用心理方面因素来解释,一定首先与生理感官的个性有关;又譬如,同场同一演奏者使用不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你得到的不同愉悦感,差别也应当主要是生理方面因素引起的。至于心理的感动和共鸣就不用多说了。
尘客 发表于 2010-7-10 11:40
昨晚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舒存兄重起的这个专题,老实说我没看明白,之所以没看明白的原因大概是没有实践的案例可循,或者可资参照。又或者说没有诸如什么样的系统上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的范例,什么样的系统更接近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0 21:05
前面说的都是不插电的原音。前面已经说过了,严格意义上说,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的这种插电演出,没有现场原音的概念。这里说口型,是为了说明声像的重要性。关于声像,是个值得专题来说明讨论的话题,不是三言两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0 20:08
......其实真正关于正弦波之类的科学依据,似乎跟音响音乐审美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因为并不是系统用科学的逻辑来论证,以及数据来证实,所以实际上对我的音响科普知识,也并好像没有产生切实的收获。这当然是因为我鲁钝。但是也可能,这些科学内容,并不一定适合用作审美评价。
......我们听音乐音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形呢?把音响风格做成金字塔那样的“平衡”固然是一种美学观点,但是减弱低音,也可以是另一个美学观点。我也有一些ECM现代派的作品,似乎也有用乐器表现各种类型声音的创作类型,这也可以看作一种美学观点,但是音响不适合播放这种声音,并不能反推出模拟这种声音的创作就不是艺术的结果。
清兵 发表于 2010-7-10 22:24
直接一点说,从声学上来看,传递声音的声波,有二大类,纵向波和横向波。纵向波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到;横向波比纵向波复杂多了,目前人类还不可检测,但人耳可以鉴别。电磁波就是纵向波,但音响系统在空间重播就不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0 23:14
我说一个具体的例子。上海一位烧友,听了几年音响,觉得自己听感很好。一次,几个人一起去听沙拉张的音乐会。后来聊到沙拉张上下半场用的是不同的小提琴。这位朋友说,说明书没介绍用了不同的琴。当然,大家也会心地哈哈一乐。二把琴的琴声差异巨大,还用介绍?
你可以大谈自己听了琴声,如何如何感动,但这不是我所兴趣的话题。这类话题,我一般也不参与。但我这个帖子所谈的,是如何听琴声的特点,或者说,琴声特点有什么属性。如果不兴趣,大可不必参与,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插科打诨多少显得很无赖,有损读书人的斯文。
这个往事,让我想起齐默尔曼来上海的演出。这次如果不介绍他用的是克莱斯勒的那把小提琴,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觉得他的琴声特别好听呢?当然,我想了解一下,他何时开始用克莱斯勒身前用的这把琴?舒存 发表于 2010-7-10 21:02
我们现代人,离现场越来越远,曾经的罐头音乐,已经成了全世界音乐最普及的类型。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中间是不存在通过现场“验证”音乐声音真实与否,再回头去“调整”自己 ...
由此可见,我们离开高保真谈个性声音的过程,就是我们慢慢离开现场那个迷梦的过程。当我们不需要现场可以听到音乐,当我们不需要市场而可以购物,当我们不需要见面而可以讨论,当我们不需要老师而可以学习,我们的就已经不会再用原来的标准来看待问题了。
清兵 发表于 2010-7-18 16:38
啊啊,顶楼上alma烧友的两段,尤其79楼所讲正是心里要说但未能表达出来的话。我等汗颜,这才是教授级烧友。
一直认为自己对现场的一些看法是不入流的,看来并非完全如此。
不过,建议alma兄也可以不把第四个作为与 ...
尘客 发表于 2010-7-18 08:28
alma教授79楼所谈见解非常好。
我们现代人,离现场越来越远,曾经的罐头音乐,已经成了全世界音乐最普及的类型。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中间是不存在通过现场“验证”音乐声音真实与否,再回头去“调整”自己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8 16:38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