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突然想起小津的电影配乐 [打印本页]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9 23:42
标题: 突然想起小津的电影配乐
很多年前,看那部压抑的东京物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场景,远远的看到祖母带着孙子在玩耍,配乐响起,我不知道为什么就眼眶里面涌出了泪水……我就这样爱上了小津电影,爱上那种质朴纯净的美,还有下面的这张基本都是单声道的录音,这大概是我听得最多的单声道录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12
《东京物语》电影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1ODQxMzI0.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14
精彩影评
  二战后,日本所有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老式的大家庭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儿女们纷纷进城就业而崩溃。老人们因一时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得内心充满了惆怅。   

年轻的一代却过起了舒适的小家庭式生活,每天忙于应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尤其是敬养老人的观念渐渐淡薄起来。敬一家就是这样,年迈的父母从乡下来到东京探望他和妹妹文子,可因为种种原因,他和文子都抽不出时间来陪父母,两位老人备受冷淡。   

倒是小儿子昌二的媳妇纪子对他们服侍得细致入微,比亲生的儿女更加周到。但昌二已经去世8年了,他们不愿再给纪子添麻烦,只好匆匆回到了家乡。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18
主题
  小津安二郎的这部影片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依然取材于日本寻常家庭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或明或暗细腻地贯串渗透于整部作品中。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行举止皆充满了日式风味。在小津的安排下,甚至连老夫妇在各处逗留的顺序都是严格按照长幼之序来定的。而影片同时又展现出战后日本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所逐渐凸显出来的新问题。子女们工作繁忙无暇陪伴老人,便出钱安排他们去热海旅游。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在这里得到展现,社会老龄化问题也初露端倪。孙子们与慈祥的祖父母之间的隔阂则暴露出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多代同堂的大家庭正逐渐被两代人的小家庭所取代。在淡淡的日常中,小津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和传统交织而出的矛盾。   

另一方面,小津也在本片中反映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一更为普遍的主题。小津对于这一主题的处理并没有什么离奇玄妙或激动人心之处,而只是用老夫妇的离乡访亲之旅将一家三代人串了起来,并以此引发了一个人物的突然过世。这些都生活中人人可能碰到的事情。而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引发出感慨并让人有所感悟。
  
片中的人物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辈,一些人物说话是总是面带微笑,即使是稍显冷漠的长子以及心直口快并有点小气的长女对年迈的父母亦不失真诚的关爱,他们的态度和表现也是可以体谅和理解的。在这部平淡而寓意深远的影片中,小津并不想批判什么,抨击什么,而只是以其独特的手法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平静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这种以小切入点把握时代特征挖掘生活内涵的做法,正是小津大师的独到之处。(转帖)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26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7-10 04:51 编辑

小津电影配乐

有些信息,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有用的。例如,贵田庄指出,为小津电影配乐的音乐家一共有五个人,其中斋藤高顺一人为《东京物语》、《早春》、《东京暮色》、《彼岸花》、《浮草》、《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等七部电影写了音乐,伊藤宜一则为《独生子》、《淑女忘记了什么》、《户田家的兄妹》、《风中的母鸡》、《晚春》、《麦秋》等六部电影写了音乐。这就为我分好了现成的组别,让我可以沿着两条路线来重温小津的作品,比较两条路线之间的音乐情味有何异同。

小津要求电影配乐应如天朗气清般爽快,哪怕画面如何如何的悲惨。“细听小津电影中的音乐,往往发现其低调简单的调子见精致细腻,平淡中充满了一股慑人的生命力,单独听来,更有一种舒缓的净化之感。与其说小津不在意音乐的好与不好,不如说小津把音乐的角色在电影中淡化,但淡而不薄,平淡中见典雅,不时为电影达至点睛的效用。”这么说来,小津不是不爱用音乐,而是用得太好,以至于我听过却不觉其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38
电影与配乐---小津安二郎,生之悠悠,宁静致远  作者:cainegc

     作曲家齐藤高顺是小津安二郎常用的配乐家,小津后期的作品中的配乐都有齐藤高顺主理。(东京物语1953、早春1956、东京暮色1957、彼岸花1958、浮草1959、秋日和1960、秋刀鱼之味1962)。细听小津电影中的音乐,往往发现其低调简单的调子见精致细腻。平淡中充满了一股摄人的生命力,单独听来更有一种舒缓的净化之感,与其说小津不在意音乐的好与不好,不如说小津把音乐的角色在电影中淡化,并且,淡而不薄,平淡中见典雅,不时为镜头点睛。

     前些天同是考北影的朋友给我讲国画的留白,回头一想小津的电影,片中的音乐似有似无,每个场景未必具备音乐,但每次音乐一出,却是恰如其分,仿佛回到最基本的需要,不多也不少。所以有时感叹妈的有的片子常常滥用音乐到听得耳朵麻木。

    让我们回到主题,齐藤高顺在主题中总喜欢加入轻松愉悦的调子,像秋刀鱼之味与秋日和都是很好的例子,齐藤为两片作了不少音乐片段,不少更是温暖亲切,叫人放松下来。至于东京物语及彼岸花的音乐,却多了一份寂寥感,缓缓拖曳的宁谧乐声,充分表现那种静止的永恒。齐藤高顺的这些曲子多了哀愁,少了清巧,但笔触细致,经管都是弦乐带动的调子,只哀不怨。齐藤在创作是明显表现了适当的克制,幽幽的淡淡的,也带点听觉上的香甜。正好对应故事中的那些静观沉思的人,他们都有悠然神往之态,面对生活中中,在不满也是采取一种处变不惊或处之泰然的态度,懂得自得其乐,就是一度执迷的主人公,也终必放松下来。前者令人想起东京物语的父亲母亲,后者可说是彼岸花的父亲平山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0 04:39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7-10 04:45 编辑

东京物语中,二老到东京一行,探望早已成家立室的子女,然而面对子女们对自己的不重视,二老却从来没有横一句抱怨或失望,父亲“仿佛全盘接受了他所面对的世界,他不曾因子女的不孝而感到震惊,而且看样子,似乎还急着为他们的不孝行为找借口”影片末段,他说:“早知这样,人活着的时候,我该对她好一点,一个人生活实在特别长”然后只见他望着窗外,两眼泛着泪光,进入了静止的沉思状态,时间从此与他面面相觑。这种状态,与齐藤高顺为电影创作的篇末音乐成了明显的对应。尤以音乐末端把声音加大了,仿佛老父的生命又将重新调整,迎向未知的将来。

    至于彼岸花的父亲平山,一直不接受女儿跟自由恋爱的男友的婚事,片中这名孤独的父亲有着一贯日本老式大男人的本色,仿佛是一家之主,却一样活得不快,直至他逐步释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多了体谅关顾,人就放松下来。此时,淡淡的音乐像将这位爸爸的坚执性格打磨,令他变得温婉下来。

    小津不喜欢音乐煞有介事地为电影剧情以至剧中人物的情感服务,甚至于不时作出一种恰恰相反的考虑,哀伤的场景,小津一样会放置轻快的音乐节奏。像秋刀鱼之味,中当佐久间老师醉酒回到家中时,独身的女儿不仅哭了起来,伴随画面的,却是轻松的音乐调子。如果说剧情是毫无希望的,那么这种音乐,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讽刺呢?在我看,小津排除了电影情节上对音乐的依赖,避免太露,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感情上的留白美学做法,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新的境界感受。剧中人无论经历如何不快的遭遇,他们都有自己的尊严,他们既能直面自己,也同样可以直面身边的人。生命无常,却可以接受它,活下去,是一种人格表现:生命也许多变,坦然直面生命的精神却是长存,泪中带笑,笑中有泪。

    小津的电影,不但只是一部电影,片中那缓缓的节奏叫人净化心灵,特别是跟齐藤高顺的合作,影与音令电影尽表现其清晰剔透,一尘不染,世事无常,唯宁静致远。

本问参考文献:《齐藤高顺谈小津的电影音乐》,片山素秀,2003;

              《精致的朴素》,David Bordwell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7-10 12:17
东京物语中,二老到东京一行,探望早已成家立室的子女,然而面对子女们对自己的不重视,二老却从来没有横一句抱怨或失望,父亲“仿佛全盘接受了他所面对的世界,他不曾因子女的不孝而感到震惊,而且看样子,似乎还急 ...
shinelb 发表于 2010-7-10 04:39

谈到日本电影,我也插句嘴。
这个被国人称之为“一衣带水”邻国,跟我有着很深的渊源。
屈指算来:从79年开始学习日语,到大学的日本文学语言专业,再到80年代的翻译工作,一直到目前,它竟然占了我生命的一大半!
回想起1985年,因工作需要赴日本。除了丰盛的物质享受,青春的我每晚追看他们的电视剧特别是深夜放送(类似现在的成人节目),成了无聊海外生活的刺激。那些“活生生”的场景对于一个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有为”青年,是多么具有引诱呀!
后来因工作经常短期去。
记得1994年,我纯粹去旅游,看到的电视节目仍是我们国内现在热播的话题:偷情、情杀、纠缠不清的人类情欲戏。。。。。。
这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
2003年夏天,我又一次踏足日本,下榻酒店后,打开电视努力寻找过去记忆中的节目。可是,这次让我这个来自正在高速奔向社会主义小康国度的“有为”中年很失望!电视剧看不到偷情、小三和色情的话题,更别提那些“精彩”的场景。
难道日本人集体过了“更年期”?!这个问题一直让我深思。

由于内子也懂日语之故,家里有大量的日剧DVD(好象CD和LP),其中就有《东京物语》。我一直很惊叹日本人习惯用“静”来表现“动”的文化理念。在很多场合,你根本看不到“闹”离婚一类国人喜欢打打闹闹的场景。这就是日本“静寂”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高明之处呀!

跟朋友约好的午膳时间到,以后有机会跟清兵兄再聊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0 19:45
关于东京物语和小津电影风格的审美特点和方式,版主已经做了详细的注解,由衷的感谢s版!

我之所以专门发这个贴子,是因为,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小津的电影有点像人生的解毒剂。现代社会越来越浮华,快餐充斥,虽然能暂时饱肚,时间一久,就会自己感觉精神上体弱多病,不堪刺激,终究还是病体一个。所以在生活中,我会认真思考自己的解毒剂是什么?我的意思就是说,什么类型的文化资源,能让我觉得自己的精神是健康的!

首先我不觉得自己音响方面的爱好是健康的!因为花费了太多钱和精力。虽然我得到的快乐是有些,但是幸福的平静,则基本是没有的。而且这种兴奋的刺激容易上瘾,没来由的堕入物质的诱惑,那是要检讨的内容了……
我觉得人生的解毒剂,最重要还是来自于音乐和书籍,音乐这里讨论很多,我就不拿出献丑了。但是书籍方面,哲学是我的私好,不应拿出来吓唬人,文学方面,我觉得杨绛的散文和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可以达到我解毒剂的要求。跟这两个文学作品类似的效果,我在小津的电影当中能够发现。作为文学题材作品,它们的共同风格是:不滥情、不虚假、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勇气,但是面对的态度是豁达、平和而温暖的。古人用的“温柔敦厚”庶几近之吧。
又及:
杨绛的散文《我们仨》虽然很动人,但是觉得像催泪剂多过像解毒剂,还是《干校六记》之类较有解毒之效。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7-11 01:53
yu兄,看过日本的《火红的第五乐章》这部电影吗?大概在82年左右有译制片。
里面的德9配合着剧情,显得特别有感染力!不知还能找到这个片子的DVD不?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02:13
yu兄,看过日本的《火红的第五乐章》这部电影吗?大概在82年左右有译制片。
里面的德9配合着剧情,显得特别有感染力!不知还能找到这个片子的DVD不?
deepspace2007 发表于 2010-7-11 01:53


呵呵,老吴怀旧啊!应该能找到这片子,国内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片子,因为盗版,中国是全世界电影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了,老外很无奈的同时也很羡慕,淘碟时经常遇见一两老外在哪而乐此不疲,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1 02:21
呵呵,老吴怀旧啊!应该能找到这片子,国内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片子,因为盗版,中国是全世界电影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了,老外很无奈的同时也很羡慕,淘碟时经常遇见一两老外在哪而乐此不疲,呵呵!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1 02:13

深圳一样的。哈哈。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7-11 02:24
呵呵,不仅是怀旧啊,主要是那时感觉特别强烈!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音乐配上合适的电影情节比单听音响更有感觉!而且不妨碍我单纯听时产生新的感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02:28
呵呵,不仅是怀旧啊,主要是那时感觉特别强烈!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音乐配上合适的电影情节比单听音响更有感觉!而且不妨碍我单纯听时产生新的感受。
deepspace2007 发表于 2010-7-11 02:24


还曾记得《橡树十万火急》?《沸腾的生活》?《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阿西们的街》?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1 04:51
关于东京物语和小津电影风格的审美特点和方式,版主已经做了详细的注解,由衷的感谢s版!

我之所以专门发这个贴子,是因为,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小津的电影有点像人生的解毒剂。现代社会越来越浮华,快餐充斥,虽 ...
清兵 发表于 2010-7-10 19:45

我很佩服清兵兄对艺术和音乐的思考,帖子通俗易懂,博览群书。
期待您更精彩的文章!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1 13:58
《秋刀鱼的味道》是小津安二郎最后一部作品,表现心理状态十分细致和成功,富有悲剧色彩,但又不乏独特的幽默情调。是小津安二郎把自身的体会全部融汇其中的一部作品,把苍凉的微笑永远留给了观众。与他的其他作品,诸如《东京物语》一样,小津在这部作品中仍然以令人惊异的判断力和深度观察着日本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他的故事里流露而出的那些强烈感情之中,唯独没有直白的“对峙”,然而于那些角色的脸上忽闪而过的失望以及怨恨,其实就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这部作品因其意味深长的内涵为小津的电影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平山的老伴去世后,次子和夫,女儿路子和他一起生活。平山没有那种爱唠叨的毛病。他经常和中学时代的朋友河合秀三和崛江晋一起饮酒叙谈,自得其乐。偶尔,他们也谈起平山的女儿路子的婚姻。平山却因为路子对自己的照料十分周到,而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在一次中学时代的同窗会上,平山得知佐久间老师当年漂亮的女儿伴子,为了照料父亲至今尚未出嫁,会上佐久间老师喝醉了,平山送他回家,见到伴子已经憔悴不堪。为让女儿陪伴自己而耽误她的青春,平山对此内疚不已。于是,他向路子正式提出考虑结婚的问题。开始路子不肯,后来,终身大事终于解决了。平山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但也时常感到寂寞与孤独。(转帖)

视频请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jE5MDQ=.html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1 15:31
我很佩服清兵兄对艺术和音乐的思考,帖子通俗易懂,博览群书。
期待您更精彩的文章!
shinelb 发表于 2010-7-11 04:51


shinelb版主的过奖让我受宠若惊,我一定以此为动力,但是以后千万别再用博览群书之类的过誉加在我身上,实在是折杀了我,这里比我博览群书的高人太多太多,我不过是胡诌几句……

秋刀鱼之味是小津的收山之作。剧情还是老爸嫁女儿,而且用了彩色。但是我个人还是喜欢他二十多年前的《早春》,剧情虽然类似(还是老爸嫁女儿,这个题材小津拍了三次),但是黑白的色彩感觉更加“明净”。我甚至觉得小津的电影要看黑白才对味道。他的表现手法,如仰拍,定镜,主角说话必须不眨眼正面面对镜头等等,让电影中充满一种非常安定和宁静的味道。而表现良好的黑白色彩,正好衬托了这种素雅的格调。显得一切都是那么简洁,但是却直指心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1 16:53
我讲一个故事:大画家徐悲鸿在北京的时候,他经常去一家古字画店买古字画。每当他看到他喜欢的字画时,他都会大声叫好,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给画店老板“宰了”。徐悲鸿回到家里,他把这一“喜讯”告诉他夫人廖静文。廖女士就提醒他:以后你见了自己喜欢的古字画要装作不知道。徐悲鸿就说: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啊!大家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1 18:49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11 18:51 编辑

音乐版也是靠shinelb版才能让我见到这么多良师益友,有各种文化争鸣,有反思有进步,这个是要衷心感谢了

这个帖子是我开的,但是好像老靠shinelb帮我顶帖子,实在说不过去……

小津的音乐当然是好,所以我才会在音乐版向大家推荐,希望更多人能够发现这些音乐的美。但是发了帖子,我仔细一想,却发现自己只把话说了一半,最重要的聆听方法却忽略了,根本而没提。小津的这些电影音乐,仅仅买我在顶楼贴的那张碟是体会不到,或者说体会不完整的。就像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能割裂来欣赏一样,小津的电影音乐,实在是应该放回他的电影里面的场景中,才可以体会到这些音乐所需要表达的内涵。

小津的图像艺术和他的声音艺术是相对比的,往往是以反差的姿态出现的。所以如果我们不看情节而仅仅听音乐,往往只能体会到小津轻松欢快的一面,而不能看出小津的沉郁豁达的创作心态。小津的电影场景我们说过,是素雅的,情节也是简单的,但是主题,却往往是满怀遗憾的叹息。这些叹息如果再配上流行的“煽情”音乐,那小津跟快餐无异。但是小津不是这样做。他的场景是沉郁甚至有时候是压抑的,但是音乐却总是恰恰相反,往往是轻松的,欢快的,优美的。这些音乐与这些素雅的场面相烘托,另小津的艺术不呆滞不滥情。充满了生命力。举个例子,在东京物语最后老伴去世以后,老头子在海边吹风;在早春里面老爸终于把女儿嫁出去以后,孤单一个人回到家里,慢慢削一个苹果,这些场面都处理的很耐人寻味,但是当音乐响起时,却没有哀伤的调子,而是轻松的。我认为,这启示着我们,所有伤悲都是人生的必然,但这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今天过去了,我们还有明天要继续生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2 00:38
论坛要兴旺,要有凝聚力,首先版主要以身作则,这是我的经验。
你把小津的艺术介绍给大家,我很高兴!
作者: huamanlou    时间: 2010-7-12 06:17
谢谢清兵兄,很欣赏您对音乐的态度。这个帖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2 08:08
谢谢huamanlou的鼓励。小津的作品是我能从中体会到感动的,所以我放胆来推荐给大家,不过口味大家各有异同,喜不喜欢我觉得难说

但是小津的艺术确实是个整体,如果能全面来欣赏,震撼力会更强,何况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他的影片要找来看很容易,不过就是要花两个小时时间而已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