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 [打印本页]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0 22:30
标题: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10-8-20 09:07 编辑

首先郑重声明,所谓好声音,前提有多个,不是你觉得好就是好。但一定包含了你喜欢的那个好在内,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好声音,其实说的是你的听觉能力。一个人的听觉能力要好,需要培养。培养包括了,需要交流,需要训练,多听原音,密集一段时间听原音,对比听原音听录音,由一个具有较好听觉能力的朋友引导着听等等,这些都很重要。

听觉好的,被冠以“金耳朵”。我从未觉得自己的听觉好的,反而发现,有一些熟人和朋友,听觉相当出色,完全可以称得上“金耳朵”。例如,那年巴伐利亚广播乐团和杨松斯排练,乐队声音一出,金耳朵立刻说低音出问题了。结果,杨松斯跑前下跑后,德国人楼上楼下到处听,最后调整了乐手摆位,并控制某个声部音量。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前面提到的沙拉张用的二把琴,一些觉得自己听觉很好的发烧友却听不出差别。

特别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听觉出众的人,都是很耐心听软件的,不少都是听耳机开始,或耳机相伴的,而且,都是喜欢古典音乐,尤其是喜欢钢琴和乐队的居多,都是听音乐会现场的。与此同时,我倒是意外地发现,有太多发烧友的听觉不行,其中一些对音色毫无听觉,近乎色盲。

关于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好声音,我的片面看法,应该有几点很重要。

一个就是特定人群中的多数人有共识,大家认可的。特定人群和多数人,不是任意的什么人,而是跟自己喜好的音乐类型相近的人,你心目中最在意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听觉是否跟你相近。我跟立体声一版主远在南北二地,他从未听过我的系统声音,我们对音乐和音响,有不少相近的喜好。去年,一个听过我系统声音的朋友到他家,当场就说,你们的声音取向非常相近。另外是去年阿巴多在北京演出,立体声论坛一帮人齐聚一个烧友家,大家都不大接受那里的声音。

一个就是唱片重播没有大的障碍。调整好的系统,可以重播出不同公司唱片的风格特点,此时只有风格的喜欢与否问题,不会再怀疑录音有太大的问题。记得某个唱片公司老总说,我们做录音做唱片,首先想的不是多发烧,而是怎么多卖唱片。不要老是怀疑商业录音,特别是大公司的录音有大问题。如果是喜欢乐队的,调整到位之后,钢琴也必定出色;如果喜欢人声和弦乐,钢琴乐队的表现较一般。爵士等不同类型音乐重播,会是另个表现,一般鲜活感会略显不够。没有一套音响系统是可以通吃所有类型音乐软件的。

一个就是音乐特别感人,很有现场感。这突出在几点上,一、音乐的音色变化非常多,所谓音乐的细节很多很多。二、调整到位的高级系统,会出现一种音符悬挂在空气中的听觉感。三、音像非常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的3D感,让乐器的质感非常逼真,不是一般高价音响那种过渡粉饰的美化声音。小提琴绝不是那种有如抹了蜜、电镀过的油光滑亮的琴声。

这些都基于个人的听觉能力,而且听觉的审美喜好是正确的,这样就可能做到下一点,根据声音的听觉来评判现场音乐会,根据曲目推断演出最后的出彩程度。从近十几年的音乐会现场来看,这点上我跟我的那些朋友们,可以说99%灵验。唯一的特例,就是今年五一到访的英国爱乐乐团,表现之差,让我大跌眼镜。本来我还准备专场到香港去听多纳依亲自指挥的那场音乐会。

从音响来说,判断一套系统是否调整出好声音,主要还是通过重播唱片的听觉做出判断。老人老话就是:

1、音量可以开大声听,声音不吵。
2、音量可以关小声听,变化还在。
3、10张不同唱片,6张以上重播没有大问题。

什么叫大问题?重播古典音乐为主的系统,最常见的大问题是,音色修饰过头,被当做“贵气”。强音时候高频飚出,低频欠缺。低音乐器演奏的乐音,听不出旋律变化;低音反弹,不下沉。一个特例是,《麦田之歌》中伴奏的贝司,拨弦被当做敲鼓声,用这种错误听觉来调整系统。还有,中频浓郁化不开,被当做密度好质感好。最重要的一点,涉及立体声音响的:音场很好,但声像很差。

听觉所要谈的,主要是自己怎么听。看起来所谈的似乎很主观,如果看不明白,也可以仔细想一想,着眼点是什么,是自己对客观的声音把握,还是无限拓展到谈个人的审美感受?我一直强调的重点,是各位多谈谈自己对声音的把握。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就是好声音,渠道可以是几个要点:
一、特定人群中的多数人有共识,大家认可的。
二、唱片重播没有大的障碍。
三、音乐特别感人,很有现场感。这突出在几点上,1、音乐的音色变化非常多,所谓音乐的细节很多很多。2、调整到位的高级系统,会出现一种音符悬挂在空气中的听觉感。3、音像非常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的3D感,让乐器的质感非常逼真,不是一般高价音响那种过渡粉饰的美化声音。

从音响来说,判断一套系统是否调整出好声音,主要还是通过重播唱片的听觉做出判断。老人老话就是:
1、音量可以开大声听,声音不吵。
2、音量可以关小声听,变化还在。
3、10张不同唱片,6张以上重播没有大问题。

什么叫大问题?重播古典音乐为主的系统,最常见的大问题是,音色修饰过头,被当做“贵气”。强音时候高频飚出,低频欠缺。低音乐器演奏的乐音,听不出旋律变化;低音反弹,不下沉。一个特例是,《麦田之歌》中伴奏的贝司,拨弦被当做敲鼓声,用这种错误听觉来调整系统。还有,中频浓郁化不开,被当做密度好质感好。最重要的一点,涉及立体声音响的:音场很好,但声像很差。

系统调整是依据个人的口味,声音最终是个人的喜好取舍,关系到个人的听觉能力。他们有个前后步骤关系,我说的是前面的部分,即个人的听觉能力。当一个人尚不具备基本听觉能力时候,谈什么个人口味和声音取向这些审美话题,不是贻笑大方?

音色的听辨能力,是客观的存在。大部分发烧友对音场感很在意,但对音色音质这些,一些人几近色盲。

开贴我就说了上面这些重复引用的话,并且还说了下面的话:首先郑重声明,所谓好声音,前提有多个,不是你觉得好就是好。但一定包含了你喜欢的那个好在内,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好声音,其实说的是你的听觉能力。一个人的听觉能力要好,需要培养。

为什么声音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听觉为什么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声音为什么总被认为是主观的,听觉为什么被视为主观的?如果对声学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这都是不难说清楚的。但这不是这个帖子讨论的话题了。

所以,再强调一次,请谈谈你是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就是好声音?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0 22:44
非常感谢前辈分享这些听音乐的经验。这些至少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可惜我没有现实中的交流,也没有跟朋友的聚会交换意见,这看来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不过像我这样宅在家里的音乐音响爱好者,我看现在可能也应该不少了,或许将来也会越来越多。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0 22:51
昨晚花了一个多小时看了舒存兄重起的这个专题,老实说我没看明白,之所以没看明白的原因大概是没有实践的案例可循,或者可资参照。又或者说没有诸如什么样的系统上的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的范例,什么样的系统更接近和趋紧与那些好声的现场。

所以我很想听听舒存兄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因为你想要下的结论无非是从你多年所积累的经验中归纳和总结,并因此而提炼出的一些有规律可循的理论,不管这“理论”是否属于结论性的,它最终都要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才有意义。

管野的书我们无缘得见中文译本,但我相信他所有的立论都一定有具体案例支撑。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舒存兄用什么样的实践案例来说明你关于好声(或者说乐音)的理念呢?

据说,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是全世界声音重现最完美的音乐厅,但我们无缘一听,因为如此,大概我也很难有重放交响曲的参考坐标。那么,既然如此,我应该怎么办呢?我所继续的事业不允许我用恶声去误人子弟,贻害大众。。。。。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0 21:05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的音乐厅,声音确实很好,前二年,立体声论坛的Guinness MM专程从伦敦跑到莱比锡实地考察过。但我不知道是否属于全世界声音重现最完美的音乐厅,可能算同类中建声很出众的一个吧?



模型鸟瞰图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的声音,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们的声音,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几个乐团之一。他们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二大乐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编制最大的乐团,编制达到了182人之多,是唯一集交响乐团、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宗教乐团于一身的乐团。也可以说,他们是三个乐团的编制。明年3月份香港艺术节邀请他们三套班子到访,包括音乐会,《特里斯坦伊索尔德》和宗教合唱音乐三套,真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啊,老兄是否去看看?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0 23:23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7-10 23:26 编辑

我觉得这么说好声形象多了!虽然还是没有实例。

“一、音乐的音色变化非常多,所谓音乐的细节很多很多。二、调整到位的高级系统,会出现一种音符悬挂在空气中的听觉感。三、音像非常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的3D感,让乐器的质感非常逼真,不是一般高价音响那种过渡粉饰的美化声音。”

上述三条我很赞同!同时,如果说管弦乐团必须要有一座音乐厅来容纳的话,那么音响系统也必须要有合适的环境与之配套,这个意义上,每一位发烧友的环境无异于“音乐厅”一般,只有这个“音乐厅”也到位了,我们才可能真正听闻好声。

另外,本人对“金耳朵”向来不置可否,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听觉器官会越来越不那么敏感。所以器材和系统的调整大概还是以平衡为至高目标,懂得这一点的大概也都是真正想把目的放在音乐上的人。单个环节,无论高频延伸能到多少匪夷所思的地步;中频能有多么饱满,密度能有多大;低频能有多么充足的量感,下潜和瞬态多厉害;如果三者不能完美统一起来,从而趋近于那个理想中的“现场”,那么好声如何而来呢?而这样的好声,我认为跟所谓的“金耳朵”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是一种良好品味的体现!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0 23:40
一位画家朋友一直追求那种返璞归真的原音重现,去年与我结伴专程赴京看了阿巴多的两场音乐会,两场音乐会朋友换了三个位置,最后大概取得了此行很重要的一个参照标准(最后一场坐在底层三排正中,直接声最多吧)。回来后对其系统大大折腾了一番,换掉了所有音染哪怕稍微多一点的环节,最后留下了全套拜士通+德国AA讯源+PMC MB2的系统组成,随着后来线材的进一步到位(基本以天仙配+意大利ART为主),朋友的系统取得了全面平衡的表现,那声音确实是极其朴实的,钢琴表现几乎能感受到音场中那架“真实的钢琴”存在。

但很多人不喜欢朋友的这套系统,其原因大都认为过于直白朴素了,我想这就是“色”感的差异吧?!所以,“色”在系统中大概也属于最为个性的体现,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0 23:50
去年与我结伴专程赴京看了阿巴多的两场音乐会,两场音乐会朋友换了三个位置...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0 23:40


当时我也在现场啊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金玉其外,内部建声实在不灵!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0 23:56
提醒一下兄台,标题请改一下:如果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呵呵,应该是“如何”吧。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0 23:59
系统调整是依据个人的口味,声音最终是个人的喜好取舍,但这关系到个人的听觉能力。他们有个前后步骤关系,我说的是前面的部分,即个人的听觉能力。当一个人尚不具备基本听觉能力时候,谈什么个人口味和声音取向这些审美话题,不是贻笑大方?

大部分发烧友对音场感很在意,但对音色音质这些,一些人几近色盲。

如果说钢琴声,我还是喜欢B&W M801的,或MBL 101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00:09
将就兄台的三点罗嗦一下。

1、音量可以开大声听,声音不吵:首先要配置到位,但房间很重要!
2、音量可以关小声听,变化还在:配置同样重要,环境因素相对降低,各环节解析力都不弱需要功放具备优秀的控制力,否则免谈。
3、10张不同唱片,6张以上重播没有大问题:不妨用马勒交响曲不同版本,什么元素都具备了!

问题:音色粉饰属于个性范畴,不予置评;强音或者说大动态高频飙出,我还未见过能完全避免这点的,这也是和好声现场最大的差距,也是导致压迫感的元凶;分析力和速度优秀的系统一般都不会出现低音听不出弦律变化的问题;中频浓郁化不开也同分析力速度有关。。。。。。。。。

音场很好,声像很差:这个愿听兄台高论。何为解决之道?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1 00:21
声像好不好,第一是器材的素质吧?!第二是空间的处理。我怀疑的是,如果你搞的系统声像也不好,很有可能是空间处理过头造成的结果!

上次说到乐富豪新旗舰,搭配博大1000系列的前后级,声像非常之好,可以媲美听过的几个最佳声像组合的系统。博大这个组合过去也搭其他的器材,效果没有这么出色。可见现在这个搭配很合适,也说明乐富豪新旗舰的过人之处。当然,我想到的另一点,是他用的材料。所以,我质疑某些高人的听感。当然,很怀疑他们是那种三分钟给器材定生死的聆听习惯,还是只认某种品牌名牌的效应造成的错觉?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00:24
当时我也在现场啊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金玉其外,内部建声实在不灵!
舒存 发表于 2010-7-10 23:50


大概全中国的“牛鬼蛇神”们都到了很多!

此行之前有意咨询了常去大剧院的朋友,说楼厢前排声音好。结果很郁闷!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00:34
声像好不好,第一是器材的素质吧?!第二是空间的处理。我怀疑的是,如果你搞的系统声像也不好,很有可能是空间处理过头造成的结果!

上次说到乐富豪新旗舰,搭配博大1000系列的前后级,声像非常之好,可以媲美听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1 00:21


本人对系统的评判绝对建立在长时间的听感上,从不会三分钟下结论,也不敢下这样的结论。当然,相信很多“专家”有此“特长”,但我不知道这种“特长”是否是建立在丰厚经验上的,不过无所谓,因为结论最后都是自己下的,当然,能下正确结论的前提是个人不缺乏判断力。

乐富豪新旗舰没接触过,但相信舒兄的评价并非信口开河。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1 08:21
非常有收获的帖子。

念经兄所提到的大动态高频飙出的问题,我烦恼已久。现场大动态的场面,感觉是有柔和的中低频把高频部分“裹”起来的,所以动态虽然大,但是并没有刺耳的问题。而且各个声部的分野并没有音响那么刻意。可是在音响系统大动态的时候,确实会感觉高频过多,结果是声部可以分的比较清楚,但是不耐久听。动态不大时候,似乎这个问题并不明显。
用线材也可以把高频柔和下来,但是明显渲染太多,这种渲染在卧室犹可,放在主系统就显得不够正气,有妖气
作者: rock    时间: 2010-7-11 08:42
好帖!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1 12:51


如果说管弦乐团必须要有一座音乐厅来容纳的话,那么音响系统也必须要有合适的环境与之配套,这个意义上,每一位发烧友的环境无异于“音乐厅”一般,只有这个“音乐厅”也到位了,我们才可能真正听闻好声。

另外,本人对“金耳朵”向来不置可否,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听觉器官会越来越不那么敏感。所以器材和系统的调整大概还是以平衡为至高目标,懂得这一点的大概也都是真正想把目的放在音乐上的人。单个环节,无论高频延伸能到多少匪夷所思的地步;中频能有多么饱满,密度能有多大;低频能有多么充足的量感,下潜和瞬态多厉害;如果三者不能完美统一起来,从而趋近于那个理想中的“现场”,那么好声如何而来呢?而这样的好声,我认为跟所谓的“金耳朵”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是一种良好品味的体现!



1、音量可以开大声听,声音不吵:首先要配置到位,但房间很重要!
2、音量可以关小声听,变化还在:配置同样重要,环境因素相对降低,各环节解析力都不弱需要功放具备优秀的控制力,否则免谈。
3、10张不同唱片,6张以上重播没有大问题:不妨用马勒交响曲不同版本,什么元素都具备了!

强音或者说大动态高频飙出,我还未见过能完全避免这点的,这也是和好声现场最大的差距,也是导致压迫感的元凶。。。。。。。。。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1 00:09



说“金耳朵”是天生的也好,说是一种良好品味也好,总之,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敏锐的听觉能力,也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具有的能力。我强调的是,必须经过培养,经过激发。从这个意义上,曾经也说过,音响贩卖的,其实是厂商的品味。音响的实质是,品味声音的同时,也品味自己。

老兄在上面提到的“调整”与“音乐厅”概念,其实就是“空间立体声”的概念,是音响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我们才能说100万的音响器材和10万音响器材的表现问题。

空间的建声问题,是音响要认识的又一个基本问题。我个人觉得,发烧友普遍存在对空间残响的片面认识。一些音响刊物在这方面的误导很大,不时提出所谓新的发烧理念,很多是错误的,如“自由场”(自由声场,或自由音场)就是大误导,这种纯粹只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被发烧友误作真实而追求不舍,结果贻害无穷,造成大家对反射声的很大误解。这个话题本是那个帖子想说的,当然更是需要时间才说的清楚的,现在只能提一提,日后慢慢来讨论说明了。

还是建议各位有条件,不妨到当地电台录音棚去尝试听听,会有助于解读唱片信息的。记住,现在很多录音棚只是做口水歌录音的。如果去听的话,一定要选择是做音乐录音的,最好是对古典音乐这类原音录音稍有经验的录音师,跟他们交流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

有二点值得一提的,一、录音棚的主监听,或是返送监听,最显著的好处,或说强于民用音响之处就是:强音或者说大动态重播,没有高频飙出的问题,也没有压迫感,音量越大越好,可以开的很大很大。二,录音棚的建声,残响很短,细节多到宛若显微镜看矿泉水到处是漂浮物,当然也意味着不合适家用。专业和民用,这是音响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作者: 红苹果    时间: 2010-7-11 19:54
怎没下文,看的还不过瘾.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1 23:28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7-11 23:29 编辑

录音棚的监听室我去过,不止一家,十年前曾经当过趟浑水的“制片人”,只不过结果很糟糕而已。

个人认为录音棚对一般烧友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在录音棚只能听到声音的动态、音色、音质、细节等环节,而且录音师一般坐在操作台前,基本等于近场听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耳机”摆位。还有录音棚的喇叭一般都紧靠隔音玻璃放置,有的直接采用嵌入式安装,音场几乎不能感受。加之国内录音师水平良莠不齐,建声手段各异,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实话说,我没见过数码时代哪位中国录音师不在调音台上大动手脚的,后期阶段更在电脑上无所不用其极的润色调味。。。

以上当然都是我十年以前的经历,现在有没有改进不知道,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一般烧友有几个能有事没事跑录音棚去呢?舒存兄对声音痴迷如斯,大概才能有如此执着的研究和实验精神,自然轻车熟路的去处有的是。发烧友能吗?不能!即使能,弄不好遇上一蹩脚录音师、恶声监听室反而受其“权威性”误导!

十年前我不发烧,但我听音乐,经营唱片,用的器材三万元不到,但我能判断唱片录音的优劣。进录音棚我还得拿参考标准去“教导”录音师,整个制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让我完全满意的环节,我不知道怎么解决,录音师说“一切尽在掌握中”,事实证明,我对了,他错了!但我真想是他对了!因为那样我早就发大财了!

我觉得发烧没那么难,相对客观的标准还是可循的:那就是大大小小的现场,甚至哪怕是幼稚琴童手下出来的真实琴声;还有就是圈内得到广泛定评的好声系统。这些都可以有借鉴意义!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2 00:24
录音棚的话题,是针对老兄所说高频的问题。录音棚值得留意的,是主监听和返送监听的大音箱,不是近场监听的小喇叭。我很欣赏录音棚天然去雕饰的那种声音。当然,如果是流行音乐录音场所,那不是我所关注的了。

录音棚主监听的音箱摆位,也就是说音箱帖墙摆,这是障板的概念。好处是,声音更真实,尤其是低频。当然,也可能追求音场的朋友感觉音场不如拉出来那么好。靠墙摆位,频段更容易达到平衡,调整和搭配好的系统,声音一样可以穿墙而过,不会一点音场都没有。音箱拉出来摆位,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低频不够,造成频段失衡,高频抢耳。

我不反对讲究的音箱摆位,我反对教条的摆位,不分音箱的设计特性,不分空间的声音特点,任何音箱都拉出来,按什么三三一、三七一之类的“训导”摆位,或都帖墙摆位。现实中凡认这个死理的,一般不会有多好声音的。

以录音棚的音箱来说,他的设计特点就是,尽可能排除空间的干扰影响,保证音箱的发声正常,这点上完全不同于现在很多发烧音箱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音箱是属于音场型设计,还是音响型设计,这是摆位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的。如果对音场格外追求,选择音箱的时候,千万注意这个不同。

晚上正好去拜访一位朋友,看到了著名的“哈斯菲尔德”。之前,他也不接受贴墙摆位,今晚他告诉说,这就是一款必须帖墙摆位设计的。这种古董式的名箱,他的设计理念,今天依旧有人在延续。

另外一点,就是聆听的习惯。录音师或搞录音的,习惯靠近音箱听声音,习惯近场小喇叭和耳机跟主监听系统对比听,音箱设计者也需要这么听,但欣赏音乐一般不习惯,也不必要这么靠近音箱聆听。这是专业和民用音响的不同取舍。

还是听听你说说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就是好声音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2 01:48
既然舒兄让俺说说好声音,那就先简单抽象一点吧:平衡、宽松、大气、像真、绵密、呼吸、昏黄、透明。

呵呵,舒兄千万别急,这些废话您大概早听得不耐烦了,仿佛每一个词都可以“忽悠”一大串人似的。
老实说,我没总结过,或者说没有书面心得,不像舒兄有学人风范。所以,得让俺想想,要怎样描述上述这些个“废话”才不致损人不利己!这对我很重要,您知道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2 08:57
本人对系统的评判绝对建立在长时间的听感上,从不会三分钟下结论,也不敢下这样的结论。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1 00:34


兄的这句经验之谈足见兄的功力之深厚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2 09:07
念经兄所提到的大动态高频飙出的问题,我烦恼已久。现场大动态的场面,感觉是有柔和的中低频把高频部分“裹”起来的,所以动态虽然大,但是并没有刺耳的问题。而且各个声部的分野并没有音响那么刻意。可是在音响系统大动态的时候,确实会感觉高频过多,结果是声部可以分的比较清楚,但是不耐久听。动态不大时候,似乎这个问题并不明显。
清兵 发表于 2010-7-11 08:21


听感上的高频“飙出”,可能并非简单的高频过多,而是在高频的部分频段的频响有大幅的凹陷,或者整个或部分高频频响曲线相对于中低频的频响曲线过于突出,造成了听感上的不适。用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来说,就是声音不平衡了。简单的把高频变“暗”(其实就是截止部分频段以上的高频)虽然可以改善听感,但同时也消减了大量的高频信息,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空间处理和喇叭合理摆位,来消除这个频响曲线的凹陷或者把频响曲线修正到高中低频合理的一个比例上。

以上的假设前提是喇叭的高音单元素质足够好。如果喇叭的高音单元本身就素质较差,高频缺乏密度,从而造成“飙出”,那就要换喇叭才是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2 09:17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

舒存老师的这个题目,我觉得和老师稍后的一些发言一样,极富舒存老师一贯的特色。

在晚辈看来,欣赏音乐不同于谱写或者演奏音乐,前者是私人和主观的,后者是公众、较客观的。欣赏音乐,自己喜欢的,就是好声音,不需要验证。虽然各人的欣赏点不同,但不足以为每个人所参考。如果要较真,专业观众都是对谱听音的,但谁又能保证专业观众就一定能比业余观众从音乐中得到更多快乐?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2 10:52
听感上的高频“飙出”,可能并非简单的高频过多,而是在高频的部分频段的频响有大幅的凹陷,或者整个或部分高频频响曲线相对于中低频的频响曲线过于突出,造成了听感上的不适。用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来说,就是声音 ...
scfan 发表于 2010-7-12 09:07


确实有道理。
作为cello palette的用家,我的体会是:这部机器的作用是相当局限的。在一定范围里面,确实可以改善听感,但是也不脱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窠臼。比如吧高频大幅调暗之后,听感上面高频是不会刺激了,但是整体空气感明显变差,解析度下降,细节减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我曾经试过用网上小型酒吧的均衡器调整方法来调整,结果就真是像酒吧的背景音乐 缺乏可听性。但是那种调整方法给我一个启示,那就是需要高低一起调整才能取得平衡的效果。仅仅减少高频的数量,实际上,还是没有提高高频的质量,结果效果是有限的。
可惜我家摆位没有什么选择余地,郁闷!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2 11:29
摆位如无余地,可以考虑使用二次余数扩散版对高频进行扩散。兄可以试试泡沫材质的二次余数版,放在天花板和两侧墙的第一反射点上,尝试各种放置组合对声音的改变。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7-12 13:44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12 13:52 编辑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

舒存老师的这个题目,我觉得和老师稍后的一些发言一样,极富舒存老师一贯的特色。

在晚辈看来,欣赏音乐不同于谱写或者演奏音乐,前者是私人和主观的,后者是公众、较客观的 ...
scfan 发表于 2010-7-12 09:17

有同感。
听了这么多,作为一般烧友,我给自己做的学习总结是:主管标准(或喜好)和客观标准不能偏废。在验证自己系统的声音时,首先要多少了解一些声学知识,其次要把对声音客观标准的认识建立在自己能够接触和了解的各种器材和空间的特点与局限之上,而不是泛泛的普遍标准之上,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虽然追逐客观的好声是值得的,但既非易事也并非你享受发烧的全部,老想到评判声音或器材反而会本末倒置,除非你想加入更专业些的小圈子。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7-12 14:06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12 14:09 编辑

在这个认识和学习的基础上,我完全接受舒老师验证好声的三个要点:
一、特定人群中的多数人有共识,大家认可的。
二、唱片重播没有大的障碍。
三、音乐特别感人,很有现场感。
很有意思,这三个要点掌握起来其实满因人而异、因个性和条件而异的,也难以完全客观。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2 15:07
兄的这句经验之谈足见兄的功力之深厚了
scfan 发表于 2010-7-12 08:57


scfan兄这句赞扬话如果成立,放在音乐鉴赏上区区勉强过关吧。放在音响,尤其是音响技术层面上,在下差得实在是远,惭愧!

实话说,我真正对音响感兴趣并有那么一点发烧起来到现在最多也就两年时间,经验,阅历,见识都严重不足,实在跟舒存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如果说堪堪可以交流一下的话,完全是靠了那么一点音乐鉴赏的底子以及基于此而对美声的判断吧。

谈不上任何功力,只能算是切身体会而已。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2 20:15
喜欢的声音,不过就是自己喜欢的声音而已。至于是不是“好声音”,这个有大众审美观的问题牵扯在中间,所以这个问题可以有共鸣,而不应有绝对,高下之说大可不必。否则一定要把“好声音”定成一个标准,用科学民主的逻辑观念来包装审美,即泯灭了人的创造力,又泯灭了人的想象力。用一个开放轻松的心态更合适。这是艺术范畴,我们都不应该有壁垒。

而舒存前辈认为可以无限接近现场的音响,才可以作为“好”的“标准”。我大胆以为,这个想法,也偏执了一点。音乐是一种美学形式,放在哪里都可以产生音乐感染力,这是音乐本质决定的,只要是用音乐的心态去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那种感染力。反而如果听出来“高音调整不到位”,那么证明是一种音响的心态在聆听,那倒是一种影响接收音乐的感染力的不良心态了。顺便说一句,我从来认为那些说“器材升级到位”终于可以“静下来欣赏音乐”的豪言都是口不对心,只要心态不从紧张的音响变成凝聚的音乐,是不可能“静下来”的。
还是举个例子,音响爱好者都是拿古典音乐做参照物来调整音响系统的。似乎没有说拿麦当娜或者芭芭拉史翠珊做调整的。恰恰这两个歌手我都非常喜欢。然后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那就是我在听他们的音乐的时候,往往是最“安静”的。精力更加集中,反而更加容易触动情感。思考之后,我明白了——因为我不懂得在她们的音乐当中听出“高音不够贵气”“低音不够扎实”“音场不够辽阔”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所以我听的时候,也就没有受到音响概念的干扰,直接听到了音乐……这真是个奇怪的收获。

当然,您可以说,因为音乐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了,不能满足于原来的音响效果,所以有“重现大师音乐原貌”的冲动。但是这似乎只能说明“人欲而无穷”,并不能说明听音乐的心态还是跟以前一样单纯。

所以我觉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恰恰是要忘记“好声音”,才能获得“好音乐”。如果不能忘记,那么,让自己听到“音乐”的系统,就是好系统。而每个人对于听到“音乐”的要求都不同,所以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2 20:31
补充一下:我认为舒存前辈所提到的那些方法都是他宝贵经验的积累,这是非常可贵的财富,但是如果只是用语言,却无力表达这些财富。因为这些因地制宜的经验内容,必须到现场,结合现实情况,才可确定,才有评价。用文字来表达这种实际操作才能表达的经验之谈,所谓纸上谈兵庶几近之。这跟舒存前辈提到的用音响模拟“敲门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唱片的感受反而更适合交流,听过相同一张音乐的,大家基础是一样的,或者相似的,总多少有共鸣。而调整器材的方法其实有太多主观性,我不明白文字怎么能谈的出来个所以然。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2 22:4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0-7-12 22:52 编辑
这个帖子讨论和交流的话题: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音,不是什么扩散板一类的话题,所以,我不得对scfan版主说,对这个话题不兴趣,或觉得很无聊,大可不必参与,但不该灌水涟涟。如果愿意做交流,请具体说明自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2 18:35



老片也太紧张了,君见草木皆兵,其实风和日丽。
谈谈我对好声音的粗浅见解,虽然都是些拾人牙慧的东西:器材在播放音乐时具有流畅性和连续性,这种器材的声音就算是好声音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2 22:50
所以我觉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恰恰是要忘记“好声音”,才能获得“好音乐”。如果不能忘记,那么,让自己听到“音乐”的系统,就是好系统。而每个人对于听到“音乐”的要求都不同,所以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清兵 发表于 2010-7-12 20:15 [/quote]

牛!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2 23:18
老片也太紧张了,君见草木皆兵,其实风和日丽。
谈谈我对好声音的粗浅见解,虽然都是些拾人牙慧的东西:器材在播放音乐时具有流畅性和连续性,这种器材的声音就算是好声音了。alma 发表于 2010-7-12 22:47


哪有什么草木皆兵?不经一驳的谬论和错误,何来紧张?我是觉得失望。后面的话,就不再多说了,至少不再跟你们讨论什么音响和音乐的话题了。

粗浅见解也好,深刻见解也好,见解可能很多,但是,这个帖子要讨论的,只是“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好声音,只是从哪里去把握声音的要点,不是什么“流畅性”“连续性”这种泛泛而谈的主观感觉,这种结论的定性定调东西。真要参与讨论,不妨静下心来具体展开说,你通过什么方式方法,从什么特征上来把握这种“流畅性”“连续性”?!

有的朋友还是认为我说的太主观。真是这样吗?难道音量是大声,是小声,这种都是主观属性吗?我所谈的真那么难理解?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2 23:29
哪有什么草木皆兵?不经一驳的谬论和错误,何来紧张?我是觉得失望。后面的话,就不再多说了,至少不再跟你们讨论什么音响和音乐的话题了。

粗浅见解也好,深刻见解也好,见解可能很多,但是,这个帖子要讨论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2 23:18


那就再拾人牙慧几句了:何为连续性和流畅性呢?打个比方,拿大家所熟悉的电视机来讲,好的电视机播放图像的色彩是有层次的,并非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过渡之间颜色的层次变化就多,图像的质量就越高。因此器材能流畅的播放音乐而不是跌跌冲冲,能基本反映音乐宏大韵律的就是好器材。

刚才s兄已经说明了某些部分,譬如他说,“听感上的高频“飙出”,可能并非简单的高频过多,而是在高频的部分频段的频响有大幅的凹陷,或者整个或部分高频频响曲线相对于中低频的频响曲线过于突出”,就是属于流畅性和连续性不够。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2 23:32
我忘了刚才这段正好可以补充或是部分解释你提出的第三个观点:
让音乐流畅起来才能让人感动。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2 23:48
唱片的感受反而更适合交流,听过相同一张音乐的,大家基础是一样的,或者相似的,总多少有共鸣。而调整器材的方法其实有太多主观性,我不明白文字怎么能谈的出来个所以然。

清兵 发表于 2010-7-12 20:31


我的看法完全不同。其他不说,仅从声学的角度来说,声学作为一门科学,本身没搞清楚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很多听觉现象,理论上都说不清楚。音乐更是如此,音乐本身就不能用文字表达,声音也一样,但凡涉及听觉审美的东西,更复杂了,怎么说的清楚,但总是被当做可以用文字大谈特谈的话题。

即使大家听的物质基础一样,听后感觉完全可能两样,也经常是两样的。这是不同审美造成的分歧,往往是很大的。像唱片的听后评价,现场音乐会的乐评等等,涉及音乐欣赏的文章或帖子,真要离开了声音的分析介绍,更是说不清楚的感觉。相对而言,音响系统的调整,如果声音取向相近,相通的成分则要大的多。

我的坚持和偏见是,通过什么渠道和途径来认识声音,把握声音,提高对声音的听觉能力,这个实际可操作的具体讨论,意义远大于泛泛而谈个人主观审美情趣。我敬佩,也敬仰一种人,他们的听觉能力超强,不经培养和激发,天生一对金耳朵,他们甚至可以弃音响器材和空间建声和系统调整这些物质属性的东西,融音乐于心神,轻松获得音乐史上那些大师的经典之声。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3 00:42
何为连续性和流畅性呢?打个比方,拿大家所熟悉的电视机来讲,好的电视机播放图像的色彩是有层次的,并非白就是白,黑就是黑。黑白过渡之间颜色的层次变化就多,图像的质量就越高。因此器材能流畅的播放音乐而不是跌跌冲冲,能基本反映音乐宏大韵律的就是好器材。

刚才s兄已经说明了某些部分,譬如他说,“听感上的高频“飙出”,可能并非简单的高频过多,而是在高频的部分频段的频响有大幅的凹陷,或者整个或部分高频频响曲线相对于中低频的频响曲线过于突出”,就是属于流畅性和连续性不够。

alma 发表于 2010-7-12 23:29


这么说简直就是忽悠人啊!我最后做一次回答。

电视机或图片的比喻,非常不恰当。音乐的乐音和音响重播的声音,不只是图象,或黑白效果这种二维的概念,前面多次提到了纵向波和横向波,说的就是这个声学的特点,声音是多维的概念。

按你们现在这种理解,流畅性和连续性是非常容易获得:只要把高频衰减掉一点,把低频截止掉一些,一定听觉上连续性和流畅性都非常好,所谓全频喇叭就是这样的。但是,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全频喇叭如果可以胜出分频设计,今天的音响还有必要搞这么多繁琐的分频设计吗?!

另外一个说法,也值得商榷。高频“飙出”,或频响曲线不平坦,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们可以假设音箱设计是成功的,这种反证法,很容易推翻你们所提出的结论。具体到上面提到的用家朋友,他所用的音箱一定没有这种大的瑕疵。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频响曲线不平坦?从现实来看,高频“飙出”的问题,往往并不是音箱的高频本身真有什么大问题,而是调整中其他因素影响,造成了低频出了问题。换个角度说,是自己的听觉出了问题,调整不当,造成低频不够,或其他低频问题,影响到高频。所以,此时不是一味衰减高频,或处理高频,不妨关注一下低频。

好声音可以包含这二点,但不该是主要的。我想直接指出,果真都这么“听”,不会有什么“好声音”,原因上面分析了。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01:09
本来不想看 可是一个小弟一定要我看 小声说一句 大家别讨论了 在这里 舒老师说的好声就是好声 还讨论什么呀 不需要了 都散了 睡吧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01:21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大江 于 2010-7-13 01:26 编辑

我是听着收音机也能被感动的落泪 我穷 没有能力去那么多现场音乐会 走在路上 听到一个门内正在播放音乐 驻足聆听两小时 都舍不得走 不知道这算不算喜欢音乐 能够给我感动的 就是好的音乐 就是好的声音 我不会验证 也不需要验证 只要生活里面继续拥有音乐 只要音乐继续打动我 震撼我 给我力量 给我喜悦 我为什么会觉得他不是好的声音呢 不是只有古典才是真正的音乐吧 也不是说了很多逻辑上不够严谨的别人看不懂的话 不准别人有不同意见的就是大师吧 这个帖子好像失去意义了吧 还有 替斑竹鸣不平 兴致勃勃的参与进来 马上被挤兑的不配做斑竹了 真可怜呀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3 01:27
我是听着收音机也能被感动的落泪 我穷 没有能力去那么多现场音乐会 走在路上 听到一个门内正在播放音乐 驻足聆听两小时 都舍不得走。。。
明月照大江 发表于 2010-7-13 01:21


这里很多人都是这么听着收音机感动得落泪,并由此种下内心种子而一路走来的,包括我自己!兄弟您一点也不穷,很富有!!!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01:28
您强调的第一条:一个就是特定人群中的多数人有共识,大家认可的。特定人群和多数人,不是任意的什么人,而是跟自己喜好的音乐类型相近的人,你心目中最在意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听觉是否跟你相近。
这样的话 你所谓的好声 其实就是你们这部分特定的人群认为的好声 是不是这个意思?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01:30
谢谢狗兄 经常拜读 呵呵 希望以后能多指教
作者: yorkylau    时间: 2010-7-13 01:44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音
LZ指的声音如果是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则不该在这个区讨论。
LZ指的声音如果是具体的某段音乐,则自己喜欢的声音跟好声音没什么必然的关系。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01:50
现在看懂了 您不是要我们讨论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  而是要我们跟您学习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13 01:52
这里很多人都是这么听着收音机感动得落泪,并由此种下内心种子而一路走来的,包括我自己!兄弟您一点也不穷,很富有!!!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3 01:27

是的!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重要得多!所以我从来不羡慕别人拥有百万器材。人的幸福与财富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13 12:4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0-7-13 12:53 编辑
这么说简直就是忽悠人啊!我最后做一次回答。

按你们现在这种理解,流畅性和连续性是非常容易获得:只要把高频衰减掉一点,把低频截止掉一些,一定听觉上连续性和流畅性都非常好,所谓全频喇叭就是这样的。但是,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全频喇叭如果可以胜出分频设计,今天的音响还有必要搞这么多繁琐的分频设计吗?!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3 00:42


老片说对了,我是把好声音的标准降低了,流畅性和连续性是声音在表达音乐的核心特征之一。全频喇叭我没有听过,老片应该记得前不久在各大发烧论坛上被争论的天翻地覆的一个关于全频喇叭的帖子。帖主实际上给予全频喇叭很高的评价,但是很多朋友都没看懂这个意思。

其实何止全频喇叭,我是说,调频广播出来的声音就不错,因为它们在表达音乐方面出来的连续性和流畅性超过不少hifi器材。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3 13:18
我是听着收音机也能被感动的落泪 ...

明月照大江 发表于 2010-7-13 01:21



我并没否认收音机播放的音乐就不可以感到人呀!但那是审美的体验问题。现在老兄这么说话,这合适吗?!

如果跟踪我的发言不难知道,我从不鼓动高价音乐,从不唯武器论,更不会像发烧友那样唯高价音响是好。有过高价或高级音响系统的朋友都有真切体会,事实上,高价或高级系统,如果听觉能力不提高,意味着衰声的几率更大的多。

为什么放在这里讨论,第一,这是前面哪个帖子的延伸,是为了集中话题。第二,这里讨论交流的听觉能力,是音响,但是通过重播唱片得到的,所以,跟唱片的关系很大。发烧友该知道,音响不是孤立的存在的物质,如果离开了声音,如果脱离了听觉,音响毫无意义。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3 19:45
现在看懂了 您不是要我们讨论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  而是要我们跟您学习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
明月照大江 发表于 2010-7-13 01:50



误会了吧!不是说要跟我学习什么,只是交流,提出来还是希望你们谈的是这个话题的内容,谈点可以把握的方法。牵扯太多其他的,结果是什么都扯不清楚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3 20:56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0-7-13 21:01 编辑

作为版主有些发言的确是不太合适,原谅我其实一直是以一个普通网友的视角来发表技术观点的。

作为版主的冒犯我向舒存前辈真诚的道歉,我已请辞,以后作为普通网友,继续发表和舒存前辈不同的看法。

也请舒存前辈思考,“一言堂”的东西,如果引发其他人的共鸣,自然是好事,如果不能,何不引百家争鸣呢?

对于频响曲线,我并非插科打诨,而是的确有感而发,身边有三位朋友非常要好,以前串门子的时候,经常觉得一家的声音特别好,而他们的器材都是一样的。直到最近其中一位朋友购置了较精良的测试频响曲线的一套设备和另外一套测量房间残响值的设备后,我们逐家测量比较,对房间的空间处理不仅有了质的概念,也更有了量的概念。音响器材对空间的依赖极其重要,大家应该都了解,只是如何依赖,并非人人清楚,小弟正好看到有朋友在高频上遇到问题,只是为了给他出出点子。另外,其实小弟是汽车业的,之前和前辈也不是呕气,前辈实在是不太了解汽车本身对道路情况的依赖。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13 21:01
其实何止全频喇叭,我是说,调频广播出来的声音就不错,因为它们在表达音乐方面出来的连续性和流畅性超过不少hifi器材。
alma 发表于 2010-7-13 12:44


有时候在浴室听到电视里的音乐时,的确有这种感觉。其实聪明的器材就是在它的成本和物理特性能容忍的范围内,把频响曲线做好,没有大的凹陷和凸起,声底就正了。
作者: czy168    时间: 2010-7-13 21:23
很喜欢LZ 的一些帖子,一直在潜水学习。

这个主题会出现争议,主要是概念的问题。LZ 提出“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这个议题,但问题在于:

什么是“好声音”?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答案:

1)准确的声音就是好声音? (与现场一直?)
2)令人感动的声音就是好声音?(收音机音乐也令人感动?)
3)物理指标出众的声音就是好声音?(全频均衡?)
4)听起来舒适的声音就是好声音?(大声不觉得吵?)

如果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也就无法验证了。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13 23:37
本帖最后由 明月照大江 于 2010-7-13 23:59 编辑

楼主一再提及现场 我也有幸听过几场 而且刻意的买不同位置 结果差异很大 第6排和第15排简直就是完全不同的声音 可是 都是现场 要是我只听了第6排 回家完全按照记忆中的现场调整 而且有幸调整出来很相像的声音 而您多在15排以后听 到我这一定会说 跟现场比相差太远 您说是吗 还有 一开始 你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 其实已经给这个问题写下了答案 发烧是很主观的事情 但不会有标准的美声标准 否则这个世界上就剩下一家音响企业存活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3/5A 喜欢的人奉若神明 不喜欢的人说他是一坨狗屎 争论了多年 完全没有定论 大家都在自己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您说对吗
作者: lihaoren    时间: 2010-7-14 11:32
楼上诸位谈的都是追求“自己喜欢的声音”,但是自己喜欢不一定就是好的,自我否定,和他人的否定也是常有的。
所以楼主才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声音是好声音?
也就是用理性,现实的标准去检验自己的感性喜好。
后面的诸位的“连续,流畅”,“感动”, 这些。其实都仍然是自己的感受,不是理性,现实的标准呀。
作者: lihaoren    时间: 2010-7-14 11:44
这方面还有一个特质与整体的问题:个人往往能被一套系统中的某一个特质(比如说,中频,音像等)所吸引,产生了审美的愉悦,因此喜爱这种声音,但是,在整体上来说,这套系统可能是有很大缺陷的,对于某些方面的审美感受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说,色调温暖,但缺乏呼应)
那么问题就在于思考:在音响系统中1.哪些特质是本质性的,决定性的2,特质之间的互相影响3.特质和审美感受的联系。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7-14 11:46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14 11:57 编辑

这里有大论的几位多是真正资深、院士级爱好者,不过想来此题帖更多是写给我等这类普通烧友看的,所以不妨说说读到现在的感受。其实事情本来没有那么复杂,分歧也未必真有那么大,回过头来看只要能够把题目本身解读好,就已经解决或避免了不少没必要的问题。
感受之一是,在进入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验证已经喜欢的声音是不是好声音?
好中有好,发烧永无止境早已是烧坛缄言,烧友都知道最重要的是心态,享受音乐、放松发烧、量体而行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您收题仅仅为的是继续改善已经有些感觉的系统声音不足,或者是只是想一般地提高自己发烧功力,那没有问题,深入吧。但如果是其他情况就要小心了,要了解这题目包含的诱惑和风险:去发现自己已经喜欢的声音的不是。您将要接受的挑战很可能是:通过改善主观条件去挑自己可能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的系统声音的毛病。如果您不想本末倒置,您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
感受之二是,努力建立对好声相对的客观标准虽非易事但值得付出。好声虽无止境,发烧之途仍然风景宜人,譬如我现正在调整系统中,如果对这样的话题不感兴趣,岂非坐井观天、瞎人摸象?这时候专家之言、老烧之言,绝对多听多看有益。
感受之三是,涉及音响发烧这类受主观和客观条件限制极多、必须依赖实践的活动,象这样的话题是不可能有标准和绝对正确的答案的。有什么能够代替多听多接触?有多少烧友想离开自己可能拥有的系统来谈声音?所以对烧友来说,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好声很多时候还不如结合器材、空间对好声的分析和讨论来得重要。但即使这样,象本帖中各位发表的意见,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路标和建议,在更多的交流中认识共性、激发个性,在不断完善系统的同时逐步完善自己,不必一蹴而就。
“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观看风景的那一份心情”。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4 12:46
“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好声很多时候还不如结合器材、空间对好声的分析和讨论来得重要”

上面尘客兄说的很在理。声音的内容并非完全不可探讨,尤其我们来音响网站进行探讨,这就是一种交流和娱乐。比如结合器材的类别,空间对好声的分析等等实事求是的经验交流都是有益的,而且是对自己系统的调整有效的。

另一种探讨方式我不能说反对,只能说意义不大。那就是空泛的探讨所谓“好声”的内涵。诸如以某音乐厅第几排的效果来调整器材,我觉得这就像把xx主义当成奋斗终身的目标一样的自我催眠。
或者诉诸公众行为,大多数人认为好的才是好的。这也是靠不住,大多数人是哪里的大多数人?市场的阿姨,办公室的白领,扛大包的苦力,房地产的中介,还是老烧?老烧评老烧,自娱自乐,与人无尤。但是想把老烧的品味做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则未免被人觉得好大的口气。
作者: jinlei    时间: 2010-7-14 22:29
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的音乐厅,声音确实很好,前二年,立体声论坛的Guinness MM专程从伦敦跑到莱比锡实地考察过。但我不知道是否属于全世界声音重现最完美的音乐厅,可能算同类中建声很出众的一个吧?

http: ...
舒存 发表于 2010-7-10 22:51

特别喜欢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记得以前第一次听它唱片是马苏尔指挥匈牙利狂想曲,和美国乐团区别很大,各声部很均衡,节奏恰如其纷,张力很大但很内敛和美国乐团那种充满霸气和狂风暴雨般演绎又完全不同.从此就迷上了它.听过现场后更能体会不愧是世界上第一支乐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15 17:05
作为版主有些发言的确是不太合适,原谅我其实一直是以一个普通网友的视角来发表技术观点的。

作为版主的冒犯我向舒存前辈真诚的道歉,我已请辞,以后作为普通网友,继续发表和舒存前辈不同的看法。

也请舒存前 ...
scfan 发表于 2010-7-13 20:56


scfan版主的这个回帖实在太好了。

我在这个帖子的讨论中,确实也有说说下跑题的问题。但是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大家(包括楼主)都容易在这个主观性非常强的论题诱惑下,不自觉的走上形而上学的讨论:或者跟审美的主观多样性结合起来说,或者模拟民主集中制投票选举,或者单纯主张主观感受唯一论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这一选题就已经决定了结果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如果楼主要想得到“不跑题”的“唯一”的“讨论”结果。那楼主在选择论题上,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scfan版主的回帖好就好在是有现实依据的,并非浮夸的虚张声势浑水摸鱼。而是扎扎实实走在实践出真知的路上。先通过比较找出问题,再沿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查问题。坐言起行,不空谈,重调查。尊重科学的结果,但不贬低他人的主观感受。这样才免于堕入无意义的争拗。

容人乃雅量,不容人亦无非人性之一种。较之,则高下立判,可资看官一笑也。
作者: 舒存    时间: 2010-7-17 20:27
既然舒兄让俺说说好声音,那就先简单抽象一点吧:平衡、宽松、大气、像真、绵密、呼吸、昏黄、透明。
呵呵,舒兄千万别急,这些废话您大概早听得不耐烦了,仿佛每一个词都可以“忽悠”一大串人似的。
老实说,我没总结过,或者说没有书面心得,不像舒兄有学人风范。所以,得让俺想想,要怎样描述上述这些个“废话”才不致损人不利己!这对我很重要,您知道的!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12 01:48



严重期待老兄高见!希望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期待的朋友还有哦,理解一下,等待中长夜总是难熬的!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理解.人在乡下,没带本本,上网不方便.....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17 23:59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7-18 03:18 编辑
严重期待老兄高见!希望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期待的朋友还有哦,理解一下,等待中长夜总是难熬的!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理解.人在乡下,没带本本,上网不方便.....
舒存 发表于 2010-7-17 20:27


舒兄不顶上来我几乎已经忘了,抱歉加惭愧!

那就简单说说吧:首先,“极品人生”上比我经验丰富的人太多了,好多人在音响领域的见识以及调声的技艺远非我所能比,在此意义上,这里每一位朋友大概都是我的前辈。

其次,虽然跨入音响音乐这个大行当至今已有十七八年了,但基本上可以说,前十五年我基本对音响毫无兴趣,这一点熟悉我的朋友都很清楚。所以,真正开始谈得上“玩”音响,我的历史最多不到三年,真正产生一定的兴趣大概还不到两年时间。

但在这两年有限的实践经验范围以内,应该说我进步还是很快的,而之所以能有如此突飞猛进般的速度,并非我这人在技术领域有什么特长(对此,至今也没什么兴趣,我完全不是一个理工科头脑),而是三十年的爱乐经历所积淀下来的那么一点点内涵给了我一些养料,加上自小生活的环境中,真实的乐器(人声)之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些真实的参照和记忆大概也让我有了一定的先天基础吧。

最后还需要预先说明的是:其实我的现场聆听经验也少的可怜,原因很简单,与其去现场听那些国际上不入流的草台班子的忽悠(很不幸,成都本地基本呈此格局),还不如自个儿在家一头扎进音乐的海洋来的痛快!所以,我的现场“经验”基本上来自童年记忆,以及近年来相当有限的体验。

鉴于上述缘由,我所谓的好声音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判断而已,算是在此露腚献丑一番罢了,呵呵。


之前提到,我对好声音有如此这般的判断标准:平衡、宽松、大气、像真、绵密、呼吸、昏黄、透明。在我看来,一套系统能同时达到上述标准就是好声音。

平衡:这个很简单,我的标准也不例外,说的是全频段的连贯性。一套系统,无论最后经由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有多么宽阔的高低落差,如果三频不连贯,哪怕高、中、低频都非常突出,但缺乏平滑的过渡,在我看来就不是好声音的标准。反之,两端去得更尽的系统越能带来“真实”的感受,在此意义上,我支持进步论的观点,也就是支持现代声。

宽松:只有建立在三频连贯且平滑的基础上的声音才可能宽松,任意一个频段过分凸显都会导致紧张感的产生。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个误区:大系统、大口径低音单元总能产生宽松的实际听感。对此我只能部分认可,前提是房间尺寸决定系统大小,小房间,书架箱也能产生宽松的听感。宽松的另一前提条件是乐器间相互的分离度,分离度好,则和声表现优异,泛音丰富,声音鲜活。否则,乐器以及各声部就会挤在一起(交响曲小提琴声部在一定高音区最容易产生这种挤压感,从而缺乏层次),这是造成压缩感的罪魁,当然也谈不上宽松。

大气:不扭捏、不做态、不矫饰、不张扬;天生丽质、中正平和、气定神闲、从容淡定称之为大气!当然了,我说的是声音,基本上相对中性的声音是我所喜爱的。

像真:由声音所组合连贯而成的音乐之最为神奇的魅力之一就是能产生影像的真实感。像真能力越好,音乐的活生感也就更好,而活生感的产生包括了声场、定位、细节、质感、泛音、空气感以及微动态等诸多环节,所以也是多环节和谐一致的结果。像真度是乐器质感、形体感在空间中有条不紊地铺陈出来的“完美”体现。是整体的,而非单一的。

绵密:并非简单的声音密度,很多器材本身就拥有高密度的特性。绵密是一种声场中的整体密度感,绵密感不好,声音很难温润,整体很难饱满。

呼吸:相对于绵密而言,过分绵密的声场会导致声像浓重呆滞,从而产生窒息沉闷感,严重削弱系统解析力,从而使音乐缺乏鲜活力,不够生动,显得呆滞。只有在绵密的声场中轻松自如呼吸的声音才是好声的典范。

昏黄:这大概属于个人审美范畴了,那是一种有“温度”的声音,并非胆味那么简单,是高频饱满而丰润,不干涩的一种声音,我所谓的有“文化”的声音。

透明:与绵密和呼吸为一矛盾的统一体一般,透明与昏黄也互为矛盾体。透明而不昏黄,声音就会偏冷;昏黄而不透明声音就会黯淡。只有矛盾的和谐统一才能出好声。

以上纯属个人判断,我很清楚它打上了“狗儿念经”的私人标签。至于解决之道,俺也在摸索中!欢迎舒存兄并一众弟兄们指教。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27 03:22
标题: ...
......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7 03:44
我为什么反对舒存大师的这个帖子,表面上看我和舒存的分歧在于关于好声音的标准不同,他的很高,而我的又很低,似乎完全相反。看看这个题目:音响系统上,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这个题目本来就很奇怪。好声音 ...
alma 发表于 2010-7-27 03:22


我倒是觉得好声音至少在一个时代是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的,或者说“倾向”也许更准确一些,对器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的话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舒存兄的方法论是透过现象归纳本质的路径,关键问题是本质最终要回过头来在现象界中得到实践和验证,得有实际案例才能对这个圈子中的你我他发生作用,但一旦进入这个层面那可真就说不清楚了!这是一个“怪圈”,舒存兄较真的那股子劲我很钦佩,不过我多少觉得他老兄有点“唐杰科德”了,不过可以理解。

alma兄也不必在意,立体声去过几次,对你们之间的友谊与摩擦有些模糊的认识,总的来说让俺很敬佩!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27 04:16
"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27 04:28
标题: ...
....

作者: alma    时间: 2010-7-27 05:17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0-7-27 05:22 编辑
我倒是觉得好声音至少在一个时代是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的,或者说“倾向”也许更准确一些,对器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的话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舒存兄的方法论是透过现象归纳本质的路径,关键问题是本质最终要回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27 03:44


那就连念大师一并请教了,什么叫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7 15:15
那就连念大师一并请教了,什么叫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alma 发表于 2010-7-27 05:17


我这话是针对音响界而说的,而且也说了也许是一种“倾向”更准确一些,这种倾向就是越来越追求频宽的延伸,追求更加犀利的速度,追求相对中性的表性。从这种倾向性中应该能看得出来很多品牌都在追求一种更接近“真实”的原音重现理念,而它又是伴随着科技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同时发生着的,比如钻石高音、陶瓷单元的大量使用;箱体更加流线型,相位更准确;功放越来越追求无负反馈与最短传输路径的设计;金属加工手段日益精良,外壳重量增加,避震手段越来越得到重视,如此等等。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7 15:3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审美是有时代性变迁,但是不应该有标准。有意识设立审美标准,何异于作茧自缚?我有时候想,也许缺乏的不是标准,而是眼光。标准是死的,但是眼光是活的。标准之外的,就是出格,就是破坏,就是异端。但是眼光可以四通八达,上下左右顺眼的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至于为什么觉得美,倒是可以研究,但是不应该作为设立标准来研究,而是作为一种创作的方法论来研究。

所以领略美的方法可以求教于各位方家,作为体验美的途径。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目前没有审美感受,就以设立审美“标准”来设置审美的藩篱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7 15:50
“ alma说:”大师说的对,但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年轻人说:”我只有3张唱片,不过我听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和苏珊娜”
     alma说:“如果你听到了苏珊娜,你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声音,把大师们忘了吧,我也爱苏珊娜但,我不知道她在哪里”
     年轻人说:”你只听了3张唱片吗?“
     Alma说:”不,我听了1000张唱片,但这1000张也没有你3张多“”

Aima大师说的在理。
其实听的再多,无非是找审美的感受。但是审美还是会疲劳。所以才“适我无非新”。而且新的音乐,经常是比旧的音乐好理解,甚至于,有很多新的演绎也往往比旧的演绎好理解。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对于音乐的要求会有不同。这有传统文化本身的作用在里面,我们要克服也不是一天两天。所以我才在论坛求教各位,尝试去贴近新时代的音乐财富。而不仅仅是在过去的财富当中跋涉。版本比较的乐趣不是没有,但是我发现,版本比较只是让我“比较出”很多其实并不见得适合我的“版本”,我觉得是浪费,倒是不如在新音乐当中得到的惊喜多。当然这是非常个人的乐趣取向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7-27 17:43
不管谁有理,我先顶一下舒存兄。
舒存兄原本挺和善的和大家交流想法,现在搞的像被围攻一样。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7 21:11
在一群审美自由派当中倡导树立审美标准,恐怕会确实会荡起无限的涟漪……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7 21:32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27 21:33 编辑

别说是几小时,就是认真点超过两三小时,我就已经头昏眼花,昏昏欲睡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7 23:27
不管谁有理,我先顶一下舒存兄。
舒存兄原本挺和善的和大家交流想法,现在搞的像被围攻一样。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7-27 17:43


呵呵,“围攻”是好事啊,舒存兄要能在“围攻”中突围出来那才叫怎一个牛字了得啊?!而且,这所有的围攻者都并非在事实之外不着边际的“围攻”,而是都有自己的立论和观点,没舒存兄抛这个大“砖头”,又怎能引来这如此许多的有趣话语呢?

当年汉斯利克一派对布鲁克纳群起而攻之,以至于奥皇接见布鲁克纳时问有什么能帮到他的,可怜的布鲁克纳说:求陛下让汉斯利克别再骂了!可事实上,布鲁克纳究竟怎么样历史不也最终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吗?布鲁克纳尚且如此,舒存兄又有什么不能被“围攻”的呢?
作者: 明月照大江    时间: 2010-7-28 11:54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 一定要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标准 怎么可能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7-28 15:10
如何验证自己喜欢的是好声音?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