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片(已有22部,增加《追梦者》) [打印本页]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8 22:03
标题: 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片(已有22部,增加《追梦者》)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8-19 12:39 编辑

进入夏季温度升高,本坛的热度也在升高。
“入门和进阶唱片”、“说说爵士乐”、“港台流行音乐”,好不热闹,获益良多。索性再添个话题:征集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片。凡是与音乐舞蹈有关的作品,作者,演绎,爱乐的故事都行,古典、流行不限。
我的收藏不多,先开个头: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8 22:09
支持一个!可惜我搬家时候觉得跟视觉无缘,随把收藏的DVD全部送人了。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0-7-28 23:09
本帖最后由 robinwood 于 2010-7-28 23:11 编辑

上面看过两本

mozart 和和你在一起
Mozart的剧情严重脱离事实,不过音乐的确可以,全部马里纳指挥的!
和你在一起就是shit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9 02:37
进入夏季温度升高,本坛的热度也在升高。
“入门和进阶唱片”、“说说爵士乐”、“港台流行音乐”,好不热闹,获益良多。索性再添个话题:征集与音乐有关的故事片。凡是与音乐舞蹈有关的作品,作者,演绎,爱乐的故 ...
dickhu 发表于 2010-7-28 22:03


太多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7-29 02:53
前不久看了一部,值得找来看看,只能也只可能找到D版。

[attach]12141[/attach]

真人真事,根据LCX生平回忆录拍的,很好的电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状况,而且也很感人,男主角扮演者如今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任一线主力。因故不能提供更详细资料,各位找来看即可。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03:02
王子《紫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wODMyODQ=.html
作者: brahms    时间: 2010-7-29 05:44
有一部电影好像叫《我爱肖邦》。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08:42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3:38 编辑

[attach]12187[/attach]

《和你在一起》(2002)是陈凯歌西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拉琴少年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题材电影,虽然没有宏大的场面和史诗般的气质,但这部近距离的动心之作却处理得非常动人,其开放式的结局更加引人暇思。影片将音乐和亲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令观众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
片中的小提琴曲由李传韵演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08:44
李传韵还在里面客串了一回,可惜时间太短。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08:54
《不朽真情》是讲贝多芬的,里面全部是贝多芬的音乐,索尔蒂指挥。

《剑胆琴心》是讲帕格尼尼的,梅纽因配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09:21
苏菲.玛索的《安娜.卡列尼娜》,大部分是老柴的音乐,特别是《悲伧》。

《英国病人》里的哥德堡变奏曲。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09:32
建议施版配上图片,便于乐友找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09:36
可以的,我慢慢找。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09:38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40 编辑

[attach]12146[/attach]
 《红菱艳》(1948)
 本片的女主角佩姬是爱舞如命的人。当舞蹈团团莱蒙托夫问她为什么要跳舞时,她的回答是:“就像你为什么活着”。她把自己生命的激情倾注在芭蕾舞剧《红菱艳》的排练之中,结果她的演出大为成功。后来她和作曲家朱利安坠入情网。于是她陷入了爱情与事业的冲突之中,莱蒙托夫认为:“没有一位伟大的舞蹈演员可以去享受常人的爱情”。但是他说服不了佩姬。佩姬离开了舞蹈团并结了婚。但是后来一种强大的诱惑使佩姬决心重返舞台,致使朱利安拂袖而去。走入舞台之后,佩姬忽然想到那个穿红舞鞋跳到生命终点的姑娘,感到不寒而栗,她感到不能失去爱情和丈夫。她猛地冲出剧院去追赶即将离去的丈夫,结果被迎面而来的火车轧死。
 
  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但因为处理手法实在高超,非但一点不枯燥,反而对门外汉也能产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摄影和美工的丰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称道。
  本片在当时,被列为1948年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并获得21届奥斯卡最佳彩色片美术指导和最佳戏剧片电影音乐奖。 
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是八十年代,是上译厂的经典译制片,配音极佳。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09:58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3:22 编辑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1971)根据百老汇长篇音乐剧改编而成。编曲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1971上映,当时本片的票房收入达25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由好莱坞制作的较为成功的音乐喜剧片。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摄影、音响奖。主题曲由艾萨克·斯特恩幕后演奏。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9 10:10
前不久看了一部,值得找来看看,只能也只可能找到D版。

12141

真人真事,根据LCX生平回忆录拍的,很好的电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状况,而且也很感人,男主角扮演者如今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任一线主力。因故不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29 02:53


念大师真是偷偷摸摸收了很多不见光的好东西
难道我真的要重铸DVD系统? 纠结啊,纠结……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0:14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3:30 编辑

[attach]12186[/attach]
《钢琴战曲》(2002)(又名钢琴师、钢琴家等)由罗曼·波兰斯基 Roman Polanski 导演,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本片获得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7-29 10:15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7-29 10:19 编辑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当然更喜欢的是芭芭拉史翠珊 电影老就老点,不过芭芭拉史翠珊的出色表演和出色歌喉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当然第一次演电影就可以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不是每个少女都有这个运气和实力的。这本是百老汇名剧,所以歌曲一贯很好听也很易听……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0:44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47 编辑

《歌王卡罗索》(1951)讲述了卡罗素于一八七三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母亲临终鼓励他切莫辜负上帝所赐绝妙的歌喉。为娶巴列多小姐而成了面粉商,但好友布拉西仍鼓励他进入歌剧院成为男高音,并演出成功:巴列多小姐却离他而去,使他对爱情心灰意冷,离乡到英国演唱而后抵美,在大都会献艺,得到首席女高音露易斯·海格引见大都会的赞助人班哲明先生,却被讥讽为质鄙俗,有如意大利农夫。著名男高音约翰德·列斯基却推崇卡罗素,卡罗素终于名扬世界,并与班哲明之女桃乐丝相恋,班哲明却将真情视为闹剧,为了顾全颜面和尊严不认同此婚姻。卡罗素为不影响演出,长期强以乙醚麻醉喉咙而不就医,终于在演出《玛塔夏日 最后玫瑰》时丧命于舞台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10:55
《不朽真情》

[attach]12148[/attach]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1:50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3:25 编辑

《莫札特传》(又名:阿玛迪斯)(1984)
影片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忏悔,音乐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与他不可饶恕的嫉妒和坑害有关。42年前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了宫廷乐师。谁知被莫扎特的乐曲迷得神魂颠倒,一次在主教家里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莫扎特,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画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影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受到二战战火摧残最少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着非常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2003年著名意大利歌唱家巴托莉推出萨列瑞作品的唱片,证明他并非影片描写的那种庸才。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2:44
太多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7-29 02:37

呵呵,院士挑几部经典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3:04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55 编辑

[attach]12150[/attach]《不朽真情》(1994)

贝多芬去世后留下一封情书,收信人是“永恒的爱人”。她是谁?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过怎样的影响?这部贝多芬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三个假想,把他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
影片对《欢乐颂》的处理尤其有创意: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个小男孩走到池塘里,躺在池塘中央;镜头拉出,池塘里反射出无数星星,镜头越拉越远,直到小孩消失在星星中。那是编导将这段人类最崇高的音乐视觉化的成功尝试。   
在技术方面,影片的摄影和布景都非常精致,音乐演奏是索尔蒂爵士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专门为影片录制的,男主角加里·奥德曼的气质和表演也非常不俗。  
 影片叙述贝多芬的一段爱情经历,中间穿插了贝多芬耳聋后创作、指挥交响音乐演奏的生活片段。   
影片导演阿倍尔·冈斯同时又是演员、诗人、作家,也从事一些哲学研究。在电影导演工作中,常因他在电影表现手法或电影技术上“标新”而受到影评界的注意。本片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响效果的运用,西方影评曾指出这部影片的音响效果能紧密结合主题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绪的需要。如片中表现贝多芬发现自己耳聋时,他周围一切原发出巨大声响的事物或现象像雷鸣、瀑布等都被处理成无声,从而加强了贝多芬本人的焦虑和痛苦心情。饰演贝多芬的法国演员哈莱·包尔是属于法国表演艺术中的“夸张派”。他饰演的贝多芬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他演得“太过火,把贝多芬表现成一个半神经质的人”一种意见则认为,“必须象他这样表演才能突出贝多芬的个性特征。”本片由于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列入了世界著名电影的行列。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3:41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56 编辑

[attach]12151[/attach]《紫雨》(1984)
1984年的《紫雨》(Purple Rain)是音乐鬼才Prince‘王子’的自传式剧情片,描述这位来自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天才歌手如何成为一位杰出音乐人的故事。片中的主题曲 Purple Rain 是 Prince 在父亲自杀以及在老板的压力下面临失去自己的音乐梦想时所演绎出来的经典,凄惨动人!。《紫雨》在1985年获得了格莱美奖。它的演奏乐队也被授予最佳摇滚乐乐表演乐队奖,两年之间风靡了整个美国,并使他一举荣获第二十七届格莱美最佳摇滚组合奖和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紫雨》的成功使他一跃成为超级巨星,攀上了个人事业的顶峰……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4:23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02 编辑

[attach]12152[/attach]《一曲难忘》(1945)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本片描写肖邦晚年的生活,尤其是他跟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

片中音乐由荷西·伊图尔比(Jose Iturbi)演奏。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5:11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2:00 编辑

[attach]12157[/attach]
             《红磨坊》(2001)

克里斯蒂安(伊万-麦戈雷格饰)是个有着极高艺术天分的青年诗人,由于无法忍受庸庸碌碌的父亲而离开了家前往巴黎,在社会低层的波希米亚人聚居区蒙马特(Montmartre)落脚。不久,克里斯蒂安结识了一个整天苦艾酒不离手的艺术家图卢斯-劳特瑞克(约翰-莱奎扎莫饰),而这个艺术家的生活圈子是以“红磨坊”夜总会为中心的,这是一个充满性、毒品、狂热和疯狂康康舞的世界。在这里,克里斯蒂安疯狂地爱上了“红磨坊”的明星萨汀(妮可-基德曼饰),她是一颗"闪亮的钻石",是“红磨坊”乃至巴黎最漂亮的妓女。克里斯蒂安陷入了这场注定最终没有好结果的爱情。

  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近期推出的澳大利亚知名导演巴兹-鲁赫曼执导的歌舞片《红磨坊》,讲述的是19世纪巴黎夜总会的腐华生活。好莱坞当红影星尼科尔-基德曼和伊万-麦戈雷格分别在片中担任男女主角。《红磨坊》在制片建造的一个真实的红磨坊中拍摄。鲁赫曼的这部最新力作,亦歌亦舞,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下层社会人民的那种欢快、迷人的情调。巴黎的这个“红磨坊”,是一个华丽的聚会场所,不管是上层名流还是下层平民常常在这聚会。"红磨坊"将贫民和名流与工人、艺术家、波希尼亚人、女演员(或者说是妓女)连结在一起。

此片获得2002年度,第74届 奥斯卡金像奖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5:21
[attach]12158[/attach]《巴黎红磨坊歌舞厅》

到过法国的旅游者,一般都知道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丽都,一个是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如果说丽都具有美国百老汇风格,那么,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则是较为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使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还有三部电影以红磨坊为主题,一部是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的《法国康康舞》,此外就是两版不同时期的同名电影《红磨坊》。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17:08
好帖啊!老兄要坚持下去啊。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7:12
多谢鼓励,大家一起努力,希望做成一个小小的指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7-29 19:10
苏菲.玛索的《安娜.卡列尼娜》

[attach]12162[/attach]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9:22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58 编辑

[attach]12163[/attach]       《海上钢琴师》(1998)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电影,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此片是他的“三部曲”之一。 电影是由亚历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剧场文本《1900:独白》所改编而成。

为影片操刀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和资深的意大利最具风格的作曲家 Ennio Morricone 埃尼奥·莫里康内,从处女作《法西斯分子》到1997年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了,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 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其中随性的爵士音符随处可见,出彩的配乐表现出决不流俗的态度。影片请来 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 等钢琴独奏家,演绎 Jelly Roll Morton 及 Scott Joplin 等散拍乐名家的代表作品。1900在滑动的钢琴的上弹奏、与爵士乐大师斗法机巧跳脱,精妙无比,尤其是他透过舷窗看到暗恋情人即兴创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更是温婉细腻如喁喁私语,被公推为全片最动人乐章。影片配乐最具吸引力的当属 Ennio Morricone 埃尼奥·莫里康内 与前 Pink Floyd 乐队大将 Rogers Waters 以及重摇滚乐队 Van Helen 的当家吉他手 Edward Van Helen,三巨头首度合作的电影主题曲《Lost Boys Calling 失去的呼唤》,悠远飘渺,增添几许传奇深度。世纪末回首世纪初叶最动人的海洋传奇巨作已经诞生。   

《海上钢琴师》绝对是最不容错过的与音乐有关的电影之一,Ennio Morricone 埃尼奥·莫里康内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掳获观众与乐迷的心。

影片获1999年意大利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等5项奖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9:35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55 编辑

[attach]12164[/attach]     
        《生活的颤音》(1979)

 "1976年清明前夕,郑长河因到天安门追悼周总理而遭到"四人帮"的爪牙、文化部某处副处长韦立的追捕,徐珊珊将他救下,并认出他就是在天安门广场帮自己抄录诗词的青年。郑无惧“四人帮”的威胁,深情演奏自己为悼念周总理而作的提琴曲《一月的哀思》,使珊珊更加敬佩,两人情意相投。韦立正在追求珊珊,便向其父母反映郑的"反革命罪行",珊珊的母亲不许女儿再与郑来往,徐父却理解并同情二人。在珊珊舅舅章国梁的教导下,他们认识到要学会善于斗争。珊珊痛斥韦立的无耻,坚决要与郑在一起。郑长河在民众的呐喊声的启示下,把《一月的哀思》改成小提琴协奏曲。清明十分,徐家举行了一场小型音乐会,以悼念总理、声讨"四人帮"。韦立带领党羽赶来,欲置郑于死地。四人帮终于被粉碎,郑以青年小提琴家的身份站在舞台上,演奏怀念总理的音乐,铿锵的旋律回荡于每个人的心中。"

影片以1976年“四五”事件为背景,围绕郑长河、徐珊珊与“四人帮”爪牙做斗争的主线,穿插两人纯洁美好的爱情,表现当时那个年代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和渴望正义到来的呼声。影片将剧情与小提琴协奏曲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更好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19:55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50 编辑

[attach]12165[/attach]     
       《钢琴课》(1993)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是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成长电影。这里所说的成长,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从少年世界到成人世界的青春成长,而是一个已然成熟的人,成熟的女性,如何在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冲突中寻求平衡,以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影片把环境设置为一个幽闭荒芜的海岛,就是为了要让一切沉淀下来。在这样一个舞台上,没有声音,只有旋律,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饱受煎熬,然而把挣扎变做无奈之后,却又沉醉其中的舞蹈。
 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挣扎,男人将之化为战争,女人将之化为舞蹈。

本片配乐为英国简约派(极少派)作曲家MichaelNyman。贝多芬失去了听觉还能谱写出抗争命运的篇章,如果一个聋哑人失去了弹奏钢琴的手指,她还能演出优美的乐章吗?毫无疑问,导演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尽管那是无声的乐曲,却绝对是最永恒辉煌的,她用别样的方式阐释了音乐的美妙。

片中大多数钢琴曲都是主演霍利·亨特自己弹的。
简·康平凭此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大奖,但是她由于在家生产而不能亲自领奖。

由Michael Nyman为该片创作的音乐为影片增色不少,其主题音乐被香港音乐人改编成《暗涌》,林夕作词,王菲演唱。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21:08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49 编辑

[attach]12166[/attach]     《音乐之声》(1965)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 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美国剧作家勒曼。   
《音乐之声》于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汇的鲁德-方特恩剧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为50年代百老汇公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1965年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人类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好莱坞音乐歌舞片中经典中的经典,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

电影版的拍摄地点也是在原著中提到的奥地利萨尔兹堡等地。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29 22:07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3:01 编辑

[attach]12167[/attach]  
           《萨尔兹堡》        

位于奥地利西北边萨尔札克Salzach(又名茵河)河畔的萨尔兹堡原来属于侯爵大主教的领地,直至一八O五年才并入奥地利版图,是典型继承并且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着传统的欧洲中型城市,矗立在山丘上的古堡与湍急环绕的河流交织着属于中世纪的影像,就像被下咒而永远停留在十六世纪的城市,美丽的近乎不真实。
莫扎特于1756年诞生在萨尔斯堡。

是著名音乐剧《音乐之声》的拍摄地。

作为伟大音乐家莫扎特和指挥家卡拉扬的出生地,萨尔茨堡是音乐领域中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每年有4000多场文化活动在此举行,其中最重要的是萨尔茨堡艺术节,这个每年夏季为期六个星期的文化盛事,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指挥家和乐团来到萨尔茨堡,将这个小城市变成世界的舞台。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30 09:07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48 编辑

[attach]12179[/attach]      《歌剧魅影》(2004)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又译: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 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歌剧魅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个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不知道他来了歌剧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在全剧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复出现,罗尔与幽灵对这首歌的不同演绎表现了他们各自对于女主角克莉丝汀不同的爱情,最后这一主题在管弦乐中浮现,显示了爱情最终战胜了悲剧。


电影版《歌剧魅影》2004年由乔·舒马赫导演,杰拉德·巴特勒、埃米·罗森、帕特里克·威尔森、米兰达·理查森等主演。   剧情同舞台剧版基本一致,只在个别背景和细节上有所改动。电影的最后一幕,年迈的Raoul买下八音盒,献在已逝的Christine的墓前,而在墓前,他又发现了应该是由Phantom献上的系有黑缎带的玫瑰花,花茎上赫然套着当年Christine最后还给Phantom的戒指。在40年后,人们已忘却了那段往事的时候,玫瑰花绚烂又孤单的开放着,留给观众无限的感叹与遐想……

早在1988年,音乐剧的创作者安德鲁·洛伊·韦伯就想用原班人马将其拍摄成电影,由华纳兄弟买下了它的版权。但在1989年韦伯与妻子莎拉布莱曼产生感情危机并于1990年离婚,莎拉布莱曼辞演女主角使此片的拍摄一再耽搁。直到十几年后,韦伯才又重新拾起了这个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但此时原来的许多演员都已老了,尤其是近60岁的克劳福德婉拒了魅影这一角色使魅影迷们大失所望。因选角上的困难,华纳兄弟并不看好〈歌剧魅影〉的前景,只出了5500万美元。这让导演也很为难,他说:“如果我们请约翰屈伏塔或者班德烈亚至少要花8000万美元。”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剧组大胆起用了一批年轻演员。没有大腕明星的支持,但导演依然自信的说:“只要原来看过这部音乐剧的人有一半来看电影,我们就能有3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虽然音乐剧和电影本质不相同,但韦伯却对自己的新尝试,等了18年才拍成电影的作品,感到特别的满意。韦伯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每年要回到伦敦或纽约的剧院里看这部音乐剧。有的人甚至已经看过二三十遍。”不过,当电影版要上映时,他倒提出了最佳的“观影守则”:“不要去比较剧场与电影的版本,只要纯享受电影院里的《歌剧魅影》即可。”此外,除原音乐剧内的知名乐曲外,《歌剧魅影》的电影配乐也由安德鲁·洛伊·韦伯亲自操刀谱写。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30 09:12
[attach]12180[/attach]        《歌剧魅影》原著中译本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30 09:26
[attach]12181[/attach]

《歌剧魅影》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巴黎歌剧院。这个歌剧院,因为它的复杂结构和长久的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气氛。该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六英里长的地下暗道。整个歌剧院占地三公顷,有七层之高。而且,更惊人的是,在歌剧院的最底层,有一个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Charles Garnier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把所有的水抽干,但是为了使建筑物的地基坚固,他设计的地下室的墙和地板都是用双层的防水结构。之后,他把最后一层充满水。本来只是偶然设计的结构,但是在层层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现水池,竟然为电影造出了摇曳的灯光和形状古怪的小船。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30 11:39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7-30 11:46 编辑

[attach]12182[/attach]        《灵魂歌王》(2004)

本片是一部关于美国灵魂乐之父雷.查尔斯(Ray Charles)的传记影片。

雷·查尔斯,美国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黑人音乐家,“布鲁斯灵歌”的创始人,被《滚石》杂志评为“世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第十名,格莱美“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其早期单曲曾连续五周蝉联美国公告牌排行榜。作为一个优秀歌者,雷一生中有太多的光环,这反而扯远了他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真,循着他的人生轨迹细说从头。

灵魂歌王,原名雷·查尔斯·罗宾逊,1930年出生后不久即被亲生父亲抛弃,5岁时亲眼看见弟弟溺死在洗衣池里,6岁时患上了“青光眼”导致失明,7岁时在母亲的鼓励下进入了盲哑学校学习音乐,15岁时失去了唯一的精神与经济支柱——母亲,18岁时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23岁时出版了首张唱片,35岁时成功戒掉多年的毒瘾,73岁时强忍病痛坚持举行了最后一次巡回演唱会,2004年6月10日因肝功能衰竭在好莱坞逝世。

恰恰在这位音乐界泰斗级人物去世之前的半年,电影公司决定投拍《灵魂歌王》,然后立即派遣摄制组成员陪在大师身边观察其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细节,以求拍出来的片子真实可信,并且一直持续到老人与世长辞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该片的英文原名只是简单的——《雷》,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主人公雷·查尔斯在整个美国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在中国却被译名为《灵魂歌王》。
   
雷.查尔斯对流行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1950年代,他把自己早年在黑人教堂里所学的福音音乐的精神,与忧郁曲调的布鲁斯音乐的感性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创立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流派。他首开“灵乐”先河,因而被尊为“灵乐之父”。灵乐反过来又为现代摇滚乐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使得一大批著名音乐人涌现,包括Chuck Berry、Elvis Presley、Sam Cooke等。纵横歌坛50年,雷.查尔斯的音乐涵盖蓝调、爵士、福音、乡村与流行,为黑人与白人的音乐做了巧妙的融合且为后辈树立了残而不废的典范。

本片可以说是雷.查尔斯这位对美国音乐史影响重大的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独白。影片着重将雷.查尔斯在音乐界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大事件和卓越成就转变成鼓舞人心的灵魂之旅。影片中表现的雷.查尔斯不单单是一个拥有独特想像力的音乐天才,他还教会世人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去融汇庞杂的音乐体系。

全片出现了40首歌曲,担负配乐工作的是苏格兰作曲家克雷格·阿姆斯特朗,这位音乐天才曾为《红磨坊》配乐,不但精通古典音乐,还曾为麦当娜、U2和Massive Attack编写歌曲。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7-31 21:25
[attach]12268[/attach]      《聂耳》

聂耳,中国国歌的作曲者(原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者为田汉),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必须记住的名字。

聂耳是云南玉溪人,1912年出生于昆明。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江之岛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聂耳的创作主要在1933年至1935年期间。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电影《聂耳》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反映了聂耳短暂却辉煌的一生。影片将时代特色与主人公的成长和创作道路融合在一起,使影片主题更加鲜明,并富有艺术气氛。著名演员赵丹以其精湛的演技成功的将聂耳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才华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使这一形象深入人心。该片196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传记片奖。

影片由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编剧: 于伶、孟波、郑君里 ,导演: 郑君里,作曲: 葛炎、黎英海、刘福安
 
该片的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5NzExMjc2.html


          欢迎补充电影宣传画、剧照资料。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8-1 22:06
本帖最后由 dickhu 于 2010-8-1 22:13 编辑

[attach]12514[/attach]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电影《刘天华》2000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导演:郑洞天 主演:陈军 颜丹晨 。
  

在影片中饰演刘天华的陈军,是刘天华的第四代弟子,总政歌舞团的青年二胡演奏家。

影片《刘天华》围绕《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二胡作品的酝酿和诞生,从这位民乐大师的一生抽取了三个阶段,分别通过妻子、外国音乐同仁、女学生的画外音来描述了刘天华的三种不同的情感阶段。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8-2 12:51
期望大家一起推荐,或提供线索。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8-5 20:54
[attach]12872[/attach]《追梦者》[attach]12872[/attach][attach]12872[/attach](1991)

The Commitments是一部以爱尔兰为背景的英国电影,意思是承诺(中译为《追梦者》),The Commitments是片中那个乐队的名字,他们的目标是把灵魂乐带到爱尔兰,带到都柏林,因为他们觉得爱尔兰人是欧洲的黑人,都柏林人是爱尔兰的黑人,在工厂里包装冷冻鸡块的人们需要这种音乐,来表达蓝领的心声.当然,他们成功了,最后,他们又解散了


1991,电影成功后,影片中的几位演员真的组成了一个"The Commitments"乐队,并且成功地进行了巡演.


影片导演为阿兰.派克(AlanParker),他的作品还有TheWall《墙》、Evita(《贝隆夫人》)Angela’sAshes(《安吉拉的骨灰》)。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8-19 12:37
没人响应,难道都不看故事片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19 18:54
抽个时间整理一下我的几千张碟片然后好好响应一下dickhu兄你。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8-19 19:04
抽个时间整理一下我的几千张碟片然后好好响应一下dickhu兄你。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19 18:54


期待中
作者: dickhu    时间: 2010-9-5 09:13
先顶起来,待念经兄补充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