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能请哪位大侠介绍介绍CD的版次如何分辨吗? [打印本页]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8-29 19:33
标题: 能请哪位大侠介绍介绍CD的版次如何分辨吗?
能请哪位大侠介绍介绍各不同公司(DG、DECCA、EMI、TELARC、RCA等等)的CD的版次如何分辨吗?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29 20:14
呵呵,老吴回来了...
作者: rock    时间: 2010-8-29 20:19
要买头1-2版的CD可不比买LP便宜...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29 20:25
一般正规唱片公司内圈都有0×的数字,那个×如果是1,就是首版,以此类推。环球的唱片,这个编号一般在唱片本身片号之后。不过,还是有图更直白一些。
作者: keli    时间: 2010-8-30 00:50
CD的不同版次只要有过 Remaster 处理(CD盒上会有注明),音质就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包括音区的宽度和信号的强弱。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0-8-30 10:58
CD能听就行,一般的系统根本听不出老版新版的区别,若为了音质要追求头版CD,不如直接上LP。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30 11:56
老吴大概是想看看从伦敦捡回来的宝贝都是些什么版次的货色吧。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0 16:16
CD能听就行,一般的系统根本听不出老版新版的区别,若为了音质要追求头版CD,不如直接上LP。
haskil 发表于 2010-8-30 10:58


赞成赞成
作者: 吕光鲜    时间: 2010-8-30 18:42
你的问题对此论坛的这些“大侠”来说实在太难,浪费表情。
作者: keli    时间: 2010-8-30 21:10
CD 不同版次的声音差别不一定需要特别好的器材来分辨,有的版次的差别很容易就能听出来,用个Discman”随身听“就行。比如DG 录音的富尼埃尔(Fournier) 独奏,柏林爱乐协奏,塞尔(Szell)指挥的德沃夏克的大协,同一录音DG在 MUSIKFEST版次的大提琴声音偏”木质“,而母带重新处理(remaster)以后的DG Classikon那个版次的大提琴声音显得更多的”金属“音。我觉得这跟是否要追求头版CD或LP没有必然关系,而是看你更喜欢那一种音质。看法若不对请指正。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30 21:14
也有可能楼主是想问问怎样分辨正价、中价、以及廉价唱片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0 21:35
你的问题对此论坛的这些“大侠”来说实在太难,浪费表情。
吕光鲜 发表于 2010-8-30 18:42


听出来有差别不稀奇,稀奇的是把这种差别当成兴趣来研究。踢死一只苍蝇对于武术家来说也可能是难的,不过问题是他有没有必要去练这种没啥实用价值的功夫。如果CD版次之间的区别,可以上升到审美内容的变化,我相信这里很多人都有兴趣讨论。但如果只是听出来不同,而不是听出来新鲜的美感,那就算再容易,也不见得很有必要深究下去。
作者: vifone    时间: 2010-8-30 21:38
要是我能踢死一只苍蝇就好了,这里面商机无限呀!!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0 21:51
要是我能踢死一只苍蝇就好了,这里面商机无限呀!!
vifone 发表于 2010-8-30 21:38


是啊,我帮你报名参加武博会,搞个录像,配上你喜欢的歌剧选段……
作者: keli    时间: 2010-8-30 22:05
同一录音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当然是审美层面上的意义。哪一版的音质更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更加珍视那一版。有的版在母带重新处理以后我更喜欢,比如Oistrakh在EMI的贝小协我就更喜欢Legend系列那版,我觉得声音更丰满。有评论说巴比罗利在EMI 的马勒五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版音质更好,我却没有听出来。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30 22:08
最好再有精彩的龟太气功表演
不过现在的环保多好啊,一张老版唱片的价钱可以买一个大包子,听到流口水
老烧友我不敢多指点,但至少对与我同辈的那些在读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乐迷,我还是有些衷心的话要说,希望年轻人刚开始爱乐,要以音乐为本,要相信更多的音乐才可以带去更多的感悟。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0 22:22
同一录音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当然是审美层面上的意义。哪一版的音质更符合我的口味我就会更加珍视那一版。有的版在母带重新处理以后我更喜欢,比如Oistrakh在EMI的贝小协我就更喜欢Legend系列那版 ...
keli 发表于 2010-8-30 22:05


审美当然是很个人的事情。您觉得一个作品,在仅仅存在cd版次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引起激烈而重要的审美冲动,产生复杂而深刻的情绪感染,这当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贝多芬和肥欧的伟大啦 这一点上我们观点还是相同的。
作者: 吕光鲜    时间: 2010-8-31 00:29
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自己来说意义大不大,还跟自己用什么器材有很大关系,如果自己的系统反映不出CD的内涵,那版次不同又有什么用处呢?比如说你用的是一套美国功放机、美国箱(整套不论品牌或价位),那么你不用分CD的版次啦!即使前端分得出,后面的东西反正都不会有这能耐分出好与不好――什么都一个样了。
会挨砖头,无所谓了,以后不会再冒头了在这论坛。
最好把IP封了。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8-31 05:34
本帖最后由 deepspace2007 于 2010-8-31 05:38 编辑

谢谢各位朋友的热心帮忙。
念经兄说对了一半,我是有些想看看新买回的东西是些什么样的货色;
另一个原因就是以前一直在网上看到各种关于头版音质有多好的说法,正好这次买的碟多是很早以前西德出的,有可能有些是头版吧?如果有的话,我想试试头版和非头版到底有多大差别,以便确定到底有无必要追逐头版或头版究竟有多大意义,从而将注意力彻底从以前的迷惑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头版不头版差别很明显,那么对好的曲目,还是尽可能找找头版;如果不那么明显,但听得出差别,那么有机会就买,但不会刻意追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下决心尽早去LP领域探索探索。
以上思路,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虽说听什么、怎么听是很个人的事,但多听听大家的经验意见,能尽快达到合理的目标,这也是大家喜欢在网上交流的原因之一吧!
附上一点,窃以为,诚如Roseknight_gao兄所言,知道了怎么分辨正价、中价、以及廉价唱片,对今后花什么钱买什么货品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引,这对更多的朋友来说是更有意义的。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31 09:11
会挨砖头,无所谓了,以后不会再冒头了在这论坛。
最好把IP封了。吕光鲜 发表于 2010-8-31 00:29


怎么啦老兄?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31 09:18
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自己来说意义大不大,还跟自己用什么器材有很大关系,如果自己的系统反映不出CD的内涵,那版次不同又有什么用处呢?比如说你用的是一套美国功放机、美国箱(整套不论品牌或价位),那么你不用分CD的版次啦!即使前端分得出,后面的东西反正都不会有这能耐分出好与不好――什么都一个样了。
会挨砖头,无所谓了,以后不会再冒头了在这论坛。
最好把IP封了。


吕光鲜 发表于 2010-8-31 00:29
你在讨论问题,论坛怎会把你的IP封了呢?这是两个问题。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09:34
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自己来说意义大不大,还跟自己用什么器材有很大关系,如果自己的系统反映不出CD的内涵,那版次不同又有什么用处呢?比如说你用的是一套美国功放机、美国箱(整套不论品牌或价位),那么你不用 ...
吕光鲜 发表于 2010-8-31 00:29


来到论坛就是讨论问题,又不是社会上的吹牛拍马,自我实现,尽欢而散,当然不会什么都好听。但是讨论的内容,经过不断的深思,自己才会得益,动不动就讲到封IP,岂不是气量太小?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8-31 10:41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0-8-31 10:54 编辑

首先音质的不同是会改变听者对录音记录的音乐的看法的,尤其很多依赖音色的古典音乐作品和演奏家、乐团,音色都不能正确表达出来,谈何欣赏?即便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这样有内涵的作品,听环保装的Amadeus SQ,你丝毫感觉不到此套录音和这些作品的伟大,找到早年的首版CD再听,完全像换了一个团,感觉马上就来了。据说听LP音质更好,我没有尝试过。

LP有版次的讲究,CD同样也有。一套哪怕几千元的系统,也能轻松分辨出正价头版卡拉杨马勒五和再版大禾花的音质区别。当然,版次不同音质不同并非一味偏袒老版CD,对于CD音质影响最大的,并非制作年代,而是前期录音加后期录音处理的水准。这种区别是任何一套廉价重播系统都可以听出来的,比如上面举例的卡拉杨马勒五,或者类似约胡姆DG布鲁克纳录音的老版大盒装和新版环保装的区别。

选CD版次一定要选老版首版是个误解,通常来说这样没错,但也有例外,比如施那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首版的EMI音效远不是新版Pearl的对手。所以选CD音效,选的是录音和后期处理,不是看谁早,而是看谁处理得好。

有大虾讲到的需要极其高级重播系统才能分辨的区别,的确存在,那就是碟片制作工艺,或称压片工艺。一直很有争议的日本压片和欧美压片的区别,在我家系统听微乎其微,但是到一些朋友家的高级系统上,区别有时候很大。比如辛德勒名单电影原声,德国环球M&L和日本JVC的压片,两者的前期录音后期处理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压片地,在一位朋友的柏林之声006/877/911和威信5i系统上听,德版小提琴声音饱满温暖细节丰富,而日版声音则金属感超过木感,线条稍粗,力量却更大,外亮而内干。音色完全不同。不过后来朋友把柏林之声006换成文豪CD机后,就再也听不出这些差别了。
作者: ikushi    时间: 2010-8-31 11:35
19# 吕光鲜

传总书记话:吕光鲜同志是好同志!很有意思的。
有砖拍,俺喜欢。越多越好!被拍到一定程度,就能起“音乐大厦”啦。
在两栖动物(CD和LP)的俺看来,CD的版次也许没有LP那么明显,但是你去认真比较一下,相信就能明白区别在哪里的。当然系统器材越高级(还需调校得当),区别应该是越大的。否则不符合人类的欲望(这跟美学理论不搭界)。但俺同意,这种区别不能仅限于乐器的金属声,或高中低的量感,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完整性和音乐性。希望后来的这些数码精英“工程师”不要糟蹋大师们当年的精彩演绎,有些做到啦,因此,就有日本或欧洲压片的不同。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俺的一个好友投诉,他家的系统(DCS四件套,其余器材省略不表)听大提琴就像中提琴声!原来是一张DX大品牌公司的引进版之麦斯基演奏小品集!弄得朋友差点要砸器材!
日前,再访朋友家,见到很多全新的旧版或头版CD,其中很多事日版的。最贵的一张是MALCOLM ARNOLD指挥的英国舞曲,标价是690元!俺暗自大喜:朋友开始软件发烧啦(在俺看来,只有软件发烧,才是开始真正的发烧人生呀)!

吕同志:继续一起讨论呀。因为目前的砖头根本盖不成音乐大厦的!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12:29
和所有艺术一样,音乐没有争论就没有生命力。闭目塞听来自我满足当然是一种个人审美方式,我们当然尊重,但是因为自己可以不听不同意见,所以就鄙视不同意见,那肯定就是对艺术形式多样性的误解。这个对于自己享受美感当然无妨,但是对艺术形式存在确实是有害。
这个帖子本来很平静,大家对此标题虽然各有态度,但是可能都费事说现在搞一下,大家能踊跃发言可是始料不及的好事情。
我不是听不出版次和不同版本的差别,而是认为似乎不宜重视这一点。这才是我的观点。吕光鲜显然误会了这一个论点。他所谓美国器材听不出区别,我想那是针对我用的cello而言,估计是我言辞不周,让吕光鲜产生误会,从而发出的针对之言。如有冲撞,我确实应该道歉!
但是从这个论题延伸出来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那就是艺术的审美传承特点何在的问题。
如果100年前,我们用乐谱来体会音乐,都可以把艺术传承下来,为什么现在cd不同版次之间的区别都可以造成不同派别的争议?这些问题我看本来就是基于人类审美的一些特殊习惯,这些习惯,在一部审美的历史上,其实是不停不断在上演着。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态度,左右着我们的审美重点。
当然话说远了,不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大概确实会觉得我不知所云吧。呵呵……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31 12:52
都特能说呀感觉我是被盖棉被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8-31 12:54
吕光鲜同志,这下你有砖头,俺有棉被了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8-31 13:08
到这个版块来的朋友,我想古典音乐碟片超过千枚的不在少数,同录音的版次比较很有意义,不妨开些帖子专门谈谈具体的案例。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31 13:18
到这个版块来的朋友,我想古典音乐碟片超过千枚的不在少数,同录音的版次比较很有意义,不妨开些帖子专门谈谈具体的案例。
scfan 发表于 2010-8-31 13:08


期待scfan开个专帖讨论,好让俺也学习一把,虽说我做这行十七八年了,但对版次一向不太在意,这也是我的弱点之一,需要加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8-31 13:43
清兵是才子,说得客观。
同时支持SCFAN版主开贴。
吕光鲜同志也请不要介意,爱乐需要好心情。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14:52
清兵是才子,说得客观。
同时支持SCFAN版主开贴。
吕光鲜同志也请不要介意,爱乐需要好心情。
shinelb 发表于 2010-8-31 13:43


其实在讨论中,我发现各种和音乐相关联的细微末节的比较,确实都可以成为审美的侧重点,从而产生研究的冲动。这种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历史中,早已信而有征。我说个小故事献丑:
    关于十三行“瘦版”和“肥版”的争论。王献之手书《洛神赋》传到南宋贾似道手里只有十三行。一般书法史上就叫做《十三行帖》。这个政治上的权奸,做了一件中国书法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把这十三行字刻在石头上。因为就在他之后,这十三行无价宝就此失踪了。后来石刻在贾似道家地下出土。并且有拓本流传于世,拓本有两种,一个稍稍瘦一点叫白玉版,刻在白色石头上,一个稍稍肥一点叫碧玉版,刻在绿色石头上。这两个拓本价值哪个更高,引起了无数争论。对于现在比较缺乏书法系统认识的人,比如我,其实觉得王献之的风格体现的都很明显。审美心情并不见得有多大影响,我觉得哪一个都完全能体会到王献之潇洒风趣的神采,似乎无需争论。如果有争论的时间,还不如去多看几张其他帖子。更加能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正现在书法帖子那么好找,十块钱一本都不要。但是在几百年前,似乎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点点不同,似乎可以被放大成为理解王献之书法艺术的重大障碍。这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
    上面这个小故事和我们今天CD版次的区别来说,当然不能完全同日而语,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相似的地方。就是如果一旦进入一个审美语境,一点点微小的差别,都会被放大成为阻挡艺术精神的巨大障碍。并且产生巨大的争议。在这个特别的审美语境之外的人,其实是很难理解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审美的测重点很多,每个人选择不同。但是越来越细的分析和争论,是不是说明在这个艺术种类当中,值得探讨的方面已经越来越狭窄了呢?我们看待新音乐方面,更多是在讨论新音乐的特色,而不是音乐载体音响特征的不同了,路子似乎还要远一些。
    以上都是臆测,如果造成各位不适,请原谅。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0-8-31 15:10
不同CD版次的音质差别对自己来说意义大不大,还跟自己用什么器材有很大关系,如果自己的系统反映不出CD的内涵,那版次不同又有什么用处呢?... ...
吕光鲜 发表于 2010-8-31 00:29

别拧,删掉后半截,同意这句啦!
N版都能有味的系统,就是好系统。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31 15:14
很适很适,清兵兄继续说下去。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0-8-31 15:28
32# 清兵
严重同意清兵兄!在加一句,无图无真相,如果能把两版十三行帖都贴出来对比就更好了。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15:47
很适很适,清兵兄继续说下去。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31 15:14


谢谢念经兄鼓励。
我其实很怕自己帖子写得太长,也很担心让大家感到十分无趣。而且这些内容其实都不关音乐享受的事情。如果想找到简单音乐的享受,做下版本比较,翻来覆去就听听那几个曲子,做下器材更新,就听听那几个高低音不同,辨别一下金属味、木头味、松香味的区别,都会是简单有趣的事情。但是这些虽然满足了我的艺术冲动,但我觉得实际上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关注新音乐的发展,新的演绎方法的特征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现在并不多见讨论,也并不多见介绍。但是这些不能不讨论,不应该不介绍。尤其是资讯这么发达的时候,可以接触的文艺种类和音乐类型那么多,局限了自己的审美范围来自得其乐,未免可惜。所以我虽然自知浅薄,但也趁此机会学习一下。向大家宣传一下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8-31 16:25
谢谢念经兄鼓励。
我其实很怕自己帖子写得太长,也很担心让大家感到十分无趣。而且这些内容其实都不关音乐享受的事情。如果想找到简单音乐的享受,做下版本比较,翻来覆去就听听那几个曲子,做下器材更新,就听 ...
清兵 发表于 2010-8-31 15:47


可惜俺没三头六臂,不能同时发十几个帖子还要同时照顾,不然定叫你应接不暇!
音乐史纵向上下两头是新,横向往两端去天地也宽广得很,那也是一种新!只要清兵兄准备好充足的子弹,来日方长,俺给你一一道来如何?!保证有图有真相!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19:24
可惜俺没三头六臂,不能同时发十几个帖子还要同时照顾,不然定叫你应接不暇!
音乐史纵向上下两头是新,横向往两端去天地也宽广得很,那也是一种新!只要清兵兄准备好充足的子弹,来日方长,俺给你一一道来如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31 16:25


音乐天地非常宽广,值得探索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有念经兄这样的良师益友,实在是幸甚!要搞清楚一点容易忽略的东西,要很多积累和努力,所以我也一点不急 您慢慢发,我一直在留意着,没有错过。
作者: keli    时间: 2010-8-31 19:53
首先音质的不同是会改变听者对录音记录的音乐的看法的,尤其很多依赖音色的古典音乐作品和演奏家、乐团,音色都不能正确表达出来,谈何欣赏?即便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这样有内涵的作品,听环保装的Amadeus SQ,你丝毫 ...
scfan 发表于 2010-8-31 10:41


scfan兄正解!谢!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20:47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8-31 20:57 编辑

其实音色问题我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在谈霍洛维兹的时候我已经提到过器材对于音色的影响,留意帖子应该会看到的。但问题是,演奏家的音色作为一个音乐的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作曲家不去考虑的方面。作曲家考虑的是旋律节奏和声,以及器乐之间音高音长的匹配。不错,演奏家的音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享受,也横重要。但是cd版次对音色的音响,我认为完全不足以放大到可能影响作曲家的作品的完成度。这个对于领会演奏家的风格,也许还可能有一点点影响。但是如果这一点点音色的差别,也能成为理解贝多芬舒伯特的障碍,那跟用“肥版”“瘦版”来看待十三行贴一样,已经是偏离了艺术的主干道。艺术的房屋不是只有一间大氅厅,还有许多部分,所以偏离了也没有问题,不影响喜欢的人的享受感。
如有得罪,还请见谅。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8-31 21:25
正好读到一首诗,恰恰可以为我的说法做一点注

忆昔西都看牡丹
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
栀子花开亦喜欢

或许我们的挑剔,正源于我们的拥有……
作者: keli    时间: 2010-9-1 00:04
41# 清兵


一点不错。一切都跟条件有关。回想当初玩磁带的年代,翻录进口原装磁带讲究的是翻录后信号不要有衰减,谁也不去讲究原装磁带的音色和版本。现在名版本轻易到手,稍微不满意的就不要了,条件都把人宠坏了。还有比如手机,一代比一代的功能设计fancy,动不动就要更新换代。没有手机的时代,能找到个交费电话就算方便了,哈哈。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9-1 01:42
谢谢念经兄鼓励。
... 但是这些虽然满足了我的艺术冲动,但我觉得实际上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关注新音乐的发展,新的演绎方法的特征之类的东西。...
清兵 发表于 2010-8-31 15:47


非常同意此说!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9-1 01:47
scfan兄正解!谢!
keli 发表于 2010-8-31 19:53


的确是正解!但是,想在器材上、软件优劣上到一定的程度上,然后只关心内容方面,是不是能做到呢?这是我请教各问题的原因。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9-1 09:04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9-1 09:16 编辑
的确是正解!但是,想在器材上、软件优劣上到一定的程度上,然后只关心内容方面,是不是能做到呢?这是我请教各问题的原因。
deepspace2007 发表于 2010-9-1 01:47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难以免俗。
有了器材以后,音乐内容就不再稀罕,不值得继续审美,反而需要高价值器材、高价值CD来体现的CD版次区别,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托科技的福,音乐内容易得,而体现CD版次差别的器材高价不易得,而CD本身版次的收集,也是需要花钱的,头版似乎也“不易得”。正因为这些都比音乐内容“难得”,所以才具有讨论的“价值”了。

一百年前,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把音乐内容作为一个评论对象?说穿了,那个年代,音乐的内容不易得。传播的途径稀罕,演奏的票价昂贵,乐谱都是精工巧制以便收藏之用。在那种环境,音乐内容就是稀罕的享受,所以就变成是“值得”追求。在欣赏音乐是如此昂贵的情况下,对音乐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质量有保证就是必然的了。这么贵,听这么一次,还不好听,这个想想都令人愤怒

所以在音乐内容可以很容易广泛普及的今天,音乐内容似乎就已经变得不需要讨论了——物已不稀,又怎可为贵呢?所以宁愿把重心移去不那么容易做到的CD的版次比较。以听出不同而彰显价值。但这个价值如果说与音乐内容没有很大关系,似乎自己心里也不一定就交代的过去——因为我们都默许音乐的价值来源于其内容嘛,与内容没有大关系,怎么会有大的价值呢?所以难免就会出现说CD版次阻碍了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之类似是而非的言论。

如有不适,敬请原谅。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0-9-1 09:53
好!清兵兄说出了俺的心里话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9-1 11:20
音乐内容是无法讨论的,每个人的年龄阅历、精神层次、审美取向都大大的不同,讨论到后来就是吵架

唱片版次是可以讨论的,版次区别客观存在,价格差异也有市场参考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1 16:23
CD能听就行,一般的系统根本听不出老版新版的区别,若为了音质要追求头版CD,不如直接上LP。
haskil 发表于 2010-8-30 10:58
比较同意哈斯基尔和清兵的说法。
作者: haskil    时间: 2010-9-1 17:27
俺看到一份资料,介绍环球的压片版本历史,比较复杂,也许有人会喜欢:
阶段一,1985年以前,满银圈,无字;
阶段二,1985~1989年底,满银圈,made in W.Germany by PDO;
阶段三,1989年底~1990年中,满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PDO;(两德已统一,而生产工厂PDO未解散)
阶段四,1990年中~1991,满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五,1991~1992,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四和五是生产线从PDO改到PMDC之间的过渡时期,而从满银圈到半银圈,则是缘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因为以前的满银圈比较容易从内外边缘处开始产生铝膜脱落、氧化、腐蚀等现象)
阶段六,1992~1998,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PMDC;
阶段七,1998~1999,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七是PMDC到M&L之间的过渡时期,如果有人问阶段七和阶段四一样如何区分,很简单,看有码还是无码即可)
阶段八,1999~2002,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M&L;
阶段九,2002~2005,胶圈,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M&L;
之后就是胶圈的德国EDC和最新的欧盟EDC,无须细表。

made in germany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阶段四和五,另外一个是阶段七。
作者: keli    时间: 2010-9-1 19:40
音乐内容是无法讨论的,每个人的年龄阅历、精神层次、审美取向都大大的不同,讨论到后来就是吵架

唱片版次是可以讨论的,版次区别客观存在,价格差异也有市场参考
scfan 发表于 2010-9-1 11:20


赞赏scfan兄的讲法。CD版次不一定头版就好。也不一定追求满意的CD版次就有用LP来代替的必要。CD和LP各有长短,各人嗜好不同,无所谓对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1 19:51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1 20:05 编辑

CD版次的PK我以前也做过。用的器材是KEF次旗舰+雄狮+jadis
比较的版本是皮尔斯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正价版和环保装,我是听不出区别。
再比较美版正价RCA斯塔克大无和星外星引进版的同样录音,区别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还比较过敏茨的小无的再版和环保装的比较,也是基本上听不出区别。
但正版和盗版的区别就非常明显。PK的是再版的拉宾合集和盗版的比较。
盗版的声音明显粗很多,缺乏光泽。
后来我就很少搞这种PK了,也可能我听力不好。
不过最近几年听说有些唱片公司唱片质量下降,而我都在买LP,
所以有些朋友说PK结果有不同也有可能。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9-1 20:07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物品。所以要拿版次来比好坏,当然肯定有,如稀饭版所说,这种比较可以完全是客观的。这个我认同。所以这种爱好绝对没有问题。谁干涉,谁就是干涉别人自由,我第一个出来反对。

我只是提出一个观点:这种CD版次比较几乎完全不涉及音乐当中的内容部分。旋律、节奏、音长、音高、声部都没有影响。有影响的,只是那一点点音色。这个恰恰是作曲家没办法考虑的部分。这是属于演奏家的一个部分。所以我强调,版次也许会对演奏家音色方面的理解有帮助,而对作曲家的音乐内容就没有任何意义。更不应该作为理解音乐内容的障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1 21:16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物品。
清兵 发表于 2010-9-1 20:07
清兵说得非常对啊,区别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你的器材能否真实重播。我认为像几年前的唱片制作得普遍比较好,一般器材很难听出区别。但今天的唱片就很难说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9-1 23:01
赞赏scfan兄的讲法。CD版次不一定头版就好。也不一定追求满意的CD版次就有用LP来代替的必要。CD和LP各有长短,各人嗜好不同,无所谓对错。
keli 发表于 2010-9-1 19:40


其实岁月蹉跎,CD也是日落夕阳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2 00:18
有朋友说今天的再版的某些唱片质量比10多年前的D版还差,这确实很难想象。
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9-2 00:26
花了那么大代价去购买器材淘换唱片,其实有没有乐友想过,分出一些花在器材和介质上的精力与财力,学一个乐器,亲手编织一下音乐,各位怎么看?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0-9-2 08:42
花了那么大代价去购买器材淘换唱片,其实有没有乐友想过,分出一些花在器材和介质上的精力与财力,学一个乐器,亲手编织一下音乐,各位怎么看?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9-2 00:26

试过了,发现比音箱摆位更难,遂放弃。继续音箱摆位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9-2 08:49
花了那么大代价去购买器材淘换唱片,其实有没有乐友想过,分出一些花在器材和介质上的精力与财力,学一个乐器,亲手编织一下音乐,各位怎么看?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9-2 00:26


现在音乐已经成为一种专业,完全不像一百年前,各个中产家庭都有钢琴,都要进行音乐培训。所以我们要进行音乐创作其实已经很难了。因此音乐似乎也在慢慢变成一个小圈子里面的创作。而不像一百年前的音乐创作可以作为中产阶层的普遍爱好。其实诗歌在中国的流传,也是由于在中上层知识分子当中有一个普遍的创作能力和习惯,所以才可以有上千年的生命力吧。
我一直在疑惑,我们这一代当中,充满生命力的比较普遍而有素质的艺术创作在哪里呢?大家能否讨论一下呢?
作者: baiteng    时间: 2010-9-2 08:51
其实CD版本还是有些讲究的,各位想想,既然黑胶不同版本音效会有差距,那么CD能做到独善其身?或许能,但我想这基本上有点难。
作者: 清兵    时间: 2010-9-2 08:59
其实CD版本还是有些讲究的,各位想想,既然黑胶不同版本音效会有差距,那么CD能做到独善其身?或许能,但我想这基本上有点难。
baiteng 发表于 2010-9-2 08:51


CD版本当然可以有讲究。一百多年前,张之洞的《劝学篇》颁布天下,说的就是书籍的版本和挑选,那是里程碑式的经典学术著作了。从这也可见就CD版本做研究并没有错。不过把这个版本挑选作为艺术理解的门路,或许就有些值得商榷罢了。如果好像哈斯基尔老师转载的那样,直接把版本做做归总,方便大家挑选,那就反而是对大家有益的功德吧。
作者: scfan    时间: 2010-9-2 09:04
这个帖子有些火气了,我本来还有一点点油想浇,为了论坛的和谐,还是不说为好。听音乐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大家的G点有些偏离,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2 09:22
耳机论坛有篇EMI唱片介绍,可供参考:
http://bbs.headphoneclub.com/thread-117495-1-3.html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2 11:3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2 11:46 编辑

广陵散兄:您说的那幅画我在《欧洲绘画史》找到了。
这本书也叫《从拜占庭到毕加索》。
我有这本书,但很久没看过了,那是在我的中学时代买的。
所以很多内容我都记不得了。

我打了一下岔,大家请继续谈唱片。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2 12:04
广陵散兄:您说的那幅画我在《欧洲绘画史》找到了。
这本书也叫《从拜占庭到毕加索》。
我有这本书,但很久没看过了,那是在我的中学时代买的。
所以很多内容我都记不得了。

我打了一下岔,大家请继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2 11:37

S兄所说的是Domenico Ghirlandaio的“老人和孩子”?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2 14:19
S兄所说的是Domenico Ghirlandaio的“老人和孩子”?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2 12:04
正是。不过这本书我带回家乡温习一下,也是无意中见到这幅画。下次我带这本书回来拍个照供大家参考。这是学习美术很好的参考书。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9-2 19:26
呵呵,说起CD的PK,我碰到过一次有趣的经历,说给大家听听:
有次去一音响经销商处,跟店面经理相谈甚欢,遂提不情之请,要求拿市售正版(不是出版商的正价版)与电脑刻的刻碟进行PK,看看有无差别。
过程是,带笔记本电脑在店内当场可张碟,然后我在CD机上随机放正碟和刻碟,各十次,请店面经理盲听说出是正碟还是刻碟。当时店内所用器材还是一名头现今依然很响亮的品牌,价格按实售价约35w左右。试验之前,还让他先在知道的情况下把正碟和刻碟听了几次,随后试了两轮,结果显示,该店面经理答对的比例各占一半!即正碟十次中答对了5次,当然刻碟也就只对了5次哈。
说明了什么?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9-2 19:31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难以免俗。
有了器材以后,音乐内容就不再稀罕,不值得继续审美,反而需要高价值器材、高价值CD来体现的CD版次区别,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托科技的福,音乐内容易得,而体现CD版次差别的器 ...
清兵 发表于 2010-9-1 09:04


确有些道理,有时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回事。哈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2 19:38
我前面也说过PK的情况,实践过后我就很少再PK了。
不过听说今天有些再版唱片非常差,是否属实我就没有PK过。
作者: rock    时间: 2010-9-2 19:49
有朋友说今天的再版的某些唱片质量比10多年前的D版还差,这确实很难想象。
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shinelb 发表于 2010-9-2 00:18


绝对存在...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2 19:56
绝对存在...
rock 发表于 2010-9-2 19:49
10几年前的D版PK正版是很容易识别的。如果今天的唱片制作连当年的D版都不如,所以大家的疑问就很容易理解了。
作者: deepspace2007    时间: 2010-9-2 21:24
俺看到一份资料,介绍环球的压片版本历史,比较复杂,也许有人会喜欢:
阶段一,1985年以前,满银圈,无字;
阶段二,1985~1989年底,满银圈,made in W.Germany by PDO;
阶段三,1989年底~1990年中,满银圈 ...
haskil 发表于 2010-9-1 17:27


不论关注版次对不对,既然有版次问题,还是谢谢haskil介绍的资料,“存在即意义”!
作者: wayned    时间: 2010-9-3 09:59
我不PK,但是就是喜欢收老版
作者: 爱乐ZOU    时间: 2011-4-1 22:05
头版太贵啦!感觉声音密度比较高.小日SS杂志S/N感特别好.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07:51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难以免俗。
有了器材以后,音乐内容就不再稀罕,不值得继续审美,反而需要高价 ...
清兵 发表于 2010-9-1 09:04

这位兄台的见解极有见地,有些心里想法感觉讲不清,兄台一说,清清楚楚,学习了。总体上很认同兄台的看法。不过配器这一环节兄台没论及,有些作曲家很注重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作品内涵,此类作品的话音响系统和CD音质的好坏还是多少会影响到对作品的欣赏。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08:00
CD版次的PK我以前也做过。用的器材是KEF次旗舰+雄狮+jadis
比较的版本是皮尔斯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正价版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1 19:51

谔谔,碰巧皮尔斯的莫扎特钢揍我也比较过,不但有朋友的正价和我的环保装,还有下载的正价无损格式刻录在优质盘片上。在我10年前买的1万元系统上(见笑),正价和环保的区别还是蛮明显的,刻录盘居然更接近正价。若如S版和其他版友所言,高价音响系统上正价廉价几乎没区别,那只能说音响上少投资,CD上就得多花钱,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 08:04
我本人不太在意CD的版次的,呵呵。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08:14
我本人不太在意CD的版次的,呵呵。
shinelb 发表于 2011-4-2 08:04


我从不介意版次,客观的说资金也不允许我介意。不过在我的音响上,有些廉价的CD音质确实影响到我对音乐的欣赏,所以我现在基本只买中价以上的,当然也是再版、再再版,再N版了,哈哈。下面这张就没法听
[attach]2665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 08:19
我从不介意版次,客观的说资金也不允许我介意。不过在我的音响上,有些廉价的CD音质确实影响到我对音乐 ...
xzb302 发表于 2011-4-2 08:14
我比较少遇到因为音质不好而无法听的唱片,
不喜欢一般是因为内容。(早期的MONO另说)。呵呵。兄台发帖质量不错,呵呵。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09:05
我比较少遇到因为音质不好而无法听的唱片,
不喜欢一般是因为内容。(早期的MONO另说)。呵呵。兄台发帖质 ...
shinelb 发表于 2011-4-2 08:19

呵呵,果酱。敲敲边鼓而已。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 09:08
呵呵,果酱。敲敲边鼓而已。
xzb302 发表于 2011-4-2 09:05
呵呵,不客气,有空请多支持一下论坛。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09:16
呵呵,不客气,有空请多支持一下论坛。
shinelb 发表于 2011-4-2 09:08


S版客气,那是当然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4-2 09:19
S版客气,那是当然的。
xzb302 发表于 2011-4-2 09:16
好的,谢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4-2 11:20
我从不介意版次,客观的说资金也不允许我介意。不过在我的音响上,有些廉价的CD音质确实影响到我对音乐的欣赏,所以我现在基本只买中价以上的,当然也是再版、再再版,再N版了,哈哈。下面这张就没法听
xzb302 发表于 2011-4-2 08:14


这套阿巴多的门德尔松环保装我也忍了很久没买,终于收了一套老版



作者: 丹拿党    时间: 2011-4-2 12:45
觉得既然是发烧友了,对大部分的CD的版次肯定是有相当的敏感的,不可能觉得真的完全无所谓,问题是很多人选择CD是为了便捷,买廉价环保装之类是为了节约精力和金钱,怕自己会陷得更深30-40岁的男人啊,身边很多事情拖着,巴不得自己三头六臂。。。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懒烧友古典的经典作品那么多,能把廉价版或者环保装买个七七八八就很不容易了;另一方面,我的古典收藏仅占全部CD的一半,还有很多纯粹是冷门而特殊喜好的流行或摇滚,独版日版居多,很多时候不存在版次的问题,也算省心了。

总之研究比较版本,应该是发烧的一种玩法。哪天我有钱了,一定雇位最佳版采购师,帮我收齐我喜欢的最佳版本
作者: xzb302    时间: 2011-4-2 16:47
这套阿巴多的门德尔松环保装我也忍了很久没买,终于收了一套老版
scfan 发表于 2011-4-2 11:20

版主英明神武,哈哈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