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读《不可思议的惊奇——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28
标题: 读《不可思议的惊奇——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11 18:24 编辑

[attach]14741[/attach]

[attach]19050[/attach]

内容简介

《不可思议的惊奇》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当代最富盛名的钢琴家深邃、绚丽的音乐世界,把一个立体矛盾的天才音乐家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将古尔德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架构上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更为完整的全新评价。

编辑推荐

格伦·古尔德是本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经二十年不辍地研究,《不可思议的惊奇》是解读格伦·古尔德思想的经典之作。

读者的话:

看过几本古尔德的传记,感觉这本书里描述的古尔德最接近我从音乐中认识的古尔德。这本书非常厚,以详尽的、多方面的资料来呈现真切的古尔德,而不象一些书那样先有一个观点再用资料去填补。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29
[attach]14742[/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3
蓑笠翁/文
2010年1月27日

我读书向来有一个习惯,就是同时看几本书:一本书先看一部分,再换一本书,然后是另一本书,最后又回到第一本,……如此反复,最后陆陆续续把这几本书都看完。按照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的说法,也许可以称作“对位式阅读(Contrapunctus reading)”:他在退出音乐厅演奏之后,曾经为加拿大广播公司制作过广播节目,并把自己的风格命名为“对位式广播(Contrapunctus Broadcast)”,就是将分别独立的几种采访录音交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的一种奇特效果,当然有人为之叫绝,认为这是广播史上的创新;也有人叫饶,因为根本就听不清谁在讲话。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3
然而,这本厚厚的接近50万字的《不可思议的惊奇——格伦•古尔德的生平与艺术》(Wondrous strange: The life and art of Glenn Gould)我却是一气读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人、其乐。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竟是令人汗颜地把古尔德和另外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流行音乐之王(King of Pop)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当然,双方的粉丝肯定都有意见了:MJ的粉丝会一脸茫然地说,格伦•古尔德是何方神圣,他怎么能和我们的偶像相比;GG的粉丝会一脸不屑地说,哼,迈克尔•杰克逊,浅薄的流行歌手,他算老几?抛开门户和意气,两个人还真的有不少共同点:各自领域的偶像巨星、怪异的性格、迷一般的私生活、敏感而谦逊、迷恋药物、都死于50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3
虽然这本书以古尔德去世时引起的不可思议的轰动开始,但作者凯文•巴扎纳(Kevin Bazzana)整体上还是以时间为顺序,仔仔细细地回顾了他不同寻常的一生,内容繁杂,包括了他的故乡、家庭、性格、音乐生涯、私生活、广播生涯(甚至是电视电影生涯)和志向。本书给喜爱和渴望了解古尔德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详实资料,如果有时间最好是把我这篇书评扔到一边,直接去看原书。所以我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以一篇小小的文章来概括本书内容,只想就自己最感兴趣的几点来谈谈这个“怪客”(这个名称是大部分媒体提到古尔德时留给人的印象,虽然古尔德本人和传记作者都极力否认)。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8 04:44 编辑

一、狐狸还是刺猬?——“对位式”的人生

首先有必要对“对位”这个名词做个简单的解释:对位法是在作曲中使两条或者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写作技术,对位法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巴赫的音乐。古尔德对复调音乐情有独钟,认为它“是多种同时存在的意念的同步爆发”,是“所有音乐中最像迷题的”。他不仅最喜欢对位法的音乐(所以终身都在演绎巴赫的作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习惯对位法,“在餐厅里或在其他公共场所,他喜欢同时侧听好几桌客人的不同对话,而且他有办法一边打电话、一边打草稿写文章、一边听音乐,一心三用,毫不含糊,三边他都能听到、都接得下去……”,显然,我们只有惊叹的份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4
不仅如此,他短暂的一生显然就是一个“对位式”的人生。他的阅读范围很广,对音乐、历史、神学甚至是哲学书籍都很感兴趣,“读了很多神学方面的书籍,包括雅克•马里顿、莫因•琼、德日进……的著作”,此外,“他也因为宗教上的一些主题而去阅读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主要是克尔凯郭尔、尼采和叔本华等人的作品,他的朋友们回忆,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他开始对佛教禅宗产生兴趣”。从中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感兴趣的宗教和哲学大致上都属于艺术气质比较浓厚的(如尼采、叔本华的哲学和禅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5
本书中,巴扎纳引用了著名学者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关于狐狸和刺猬的说法(柏林的本意主要是用这两个比喻来形容不同的学者):“狐狸知晓很多事情,而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可我没弄明白为什么巴扎纳把古尔德说成是一只刺猬,很明显他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狐狸!古尔德属于那种求知欲特别强的人,他永远无法满足于只知道一件事情、只做一件事情。虽然他在音乐厅演奏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他“从我十五岁以来”,每年“都要宣布我要退休”,然后在32岁那年(1964年),他真的退休(他的意思是退出音乐厅演奏)了,此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录音上,而在当时,相比于音乐厅演奏,出唱片根本就不怎么赚钱(当然,他有一个好爹妈,不赚钱也能衣食无忧)。除了录音外,还从事了很多职业,其中有广播节目主持和制作人、电视主持和制作人、电影配乐者。他可不仅仅是希望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家而已,实际上他宁愿人家把他当成一个作家、作曲家、指挥家。当然,按照传记作者的说法,这些领域他都不能说是很成功的,顶多就是一种业余的水平,我也可以用刻薄一些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未遂的作家、作曲家、指挥家。典型的“对位式”人生!

就象书中第四部的标题,古尔德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复兴人”,虽然他最主要的还是一个钢琴家。这一点他很自信,他说,“我把自己看作是某种音乐方面的文艺复兴者,可以同时涉猎很多事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8 04:45 编辑

二、古尔德与莫扎特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几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宝贝,其天才(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4岁作曲、8岁写交响曲和12岁写歌剧的故事)和短命(只活了35岁)更是增加了这种热爱的力度。然而,古尔德却不喜欢他,咒骂他“死的不是太早,而是太晚”,意思是说如果他在离开萨尔兹褒前往维也纳之前死掉最好,那一年是1781年,可怜的莫扎特才25岁。古尔德认为正是维也纳庸俗的享乐主义气氛毁了莫扎特,当然,这是他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事实上,莫扎特最优秀的作品大部分都是1781年他到达维也纳之后完成的,包括他那些最著名的歌剧、晚期那些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以及伟大的安魂曲等等。另外,莫扎特对“对位法”的忽略也是古尔德不喜欢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和复调音乐相比,单调音乐在古尔德的眼中就是肤浅的代名词。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无调性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又情有独钟!难怪被人描述成一个“怪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6
他尤其讨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而这恰恰是大家公认的除了歌剧之外的莫扎特的成就最大的领域。他拒绝演出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号作品),认为钢琴部分,尤其是钢琴的独奏部分让他无法忍受,这让人大跌眼镜。也让我很伤心,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协奏曲,第一次听到哈丝姬尔(Haskil)演奏的第三乐章(Alllegretto)紧接着乐队演奏之后的独奏部分,我马上就想到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整首曲子我已经听了好多遍了,更别提这个Alllegretto。竟然被自己同样喜欢的古尔德大加诋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6
古尔德也不是一味诋毁莫扎特的作品,比如说,他很崇尚莫扎特的早期奏鸣曲,只是不喜欢他晚期的奏鸣曲而已,认为这些晚期作品“洋溢着快乐主义和戏剧感”。就象传记里描述的那样,古尔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两边家族都以宗教事物为优先”,虽然从18岁开始就不进教堂,但他本人也自称是“最后的清教徒”,所以他对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相当排斥的。即使他从小就生活优裕,从来没有为金钱问题伤过脑筋,小时侯家里每年为他练琴付出的金钱就足以应付邻居七口之家的年用,但他的日常生活却极其俭朴,每天只吃一顿主食,然后就靠饼干和矿泉水充饥,衣着邋遢。他憎恨旅行,这也是他不喜欢音乐厅演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演奏经常需要长途跋涉。与之相反,莫扎特的确是一个快乐主义者,他忍受不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对旅行尤其充满了向往,小时侯他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四处炫耀演出的旅途让大家疲惫不堪(那时侯只有马车),可他似乎令人不可思议地高兴得不得了。莫扎特的一生其实很坎坷,死后被扔到一个很多人合葬的坟墓中,即使这样,他还是“含泪地微笑”(傅雷语)着。也许正是这种个性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古尔德对莫扎特的看轻。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7
尽管如此,古尔德还是录全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也正是这些奏鸣曲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毁誉兼有,以毁为主。这里牵涉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演奏家与作曲家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是该忠实地再现原作,还是能适当地加入自己的主观理解,或者仅仅是以原作为底稿,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这一点上古尔德有他自己的看法,他 “深信演奏者可以不受原作者的意图所局限,演奏者是可以拥有创造力的”。我们知道巴赫大部分的乐谱没有指定速度、声势、断句和情感表现,但古尔德“对待所有的谱,几乎都把它们当成巴赫的谱,也就是他只读音高和节奏;不论作曲家如何以各种符号明确界定原作意图”,对他来说,“怎么体现这套谱依旧是演奏家可以单方面决定的”。也许他认为,如果演奏成了机械式的复制,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每首曲子只需要一张忠实再现的唱片就够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7
这才是古尔德的独特之处,也即倍受争议之处。只举他演绎的莫扎特的K331为例,说明他怎样体现自己作为演奏者的“创造力”。尤其是那个最著名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他尽量和莫扎特反着干,跳的地方他要连,连的地方他要跳,本来是很欢快的曲子,被他慢悠悠地处理得极其抒情,完全失却了进行曲的味道,估计要是被莫扎特听到,肯定要从坟墓里跳出来抗议。很明显,他在羞辱莫扎特。不过,抛开乐谱不说,我承认还是非常喜欢古尔德的这个演绎,这才是古尔德最要人命的充满魔力的地方!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7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8 04:43 编辑

三、古尔德与《哥德堡变奏曲》

如果说古尔德是一个传奇,那么《哥德堡变奏曲》就是这个传奇中的传奇。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古尔德的两个“哥德堡”版本:55版是他出版的第一张唱片,而81版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张唱片,两者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正如古尔德在录制81版“哥德堡”之前说的那样,他好象并不认识55年弹奏“哥德堡”的那个人。再联想到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录过两次的唱片,很多人便认为81版“哥德堡”是冥冥之中古尔德留给自己的挽歌。虽然这种想法情有可源,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正如巴扎纳所说的,古尔德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只能活到50岁:他本人非常害怕疾病与死亡,那些为人诟病的怪癖,如夏天戴手套、不与别人握手、只喝自己带的矿泉水等等,主要都是因为他害怕接触到病菌;另外,他的祖父母辈与父母辈都活得很长,虽然很多人和他一样血压都很高(他最后死于中风)。有理由相信,依他那种多变的性格,再考虑到许多钢琴家到了七八十岁还在演奏和录制唱片,81版“哥德堡”也许只是他雄心勃勃计划的一个开端,如果假以时日的话,他未必不会将所有的巴赫作品重新录制一遍。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8
许多人都是通过“哥德堡”开始了解并进而对他本人感兴趣的,这也是我打发无聊时间(比如上班途中、失眠以及无所事事的时刻)常听的曲子,当然除了古尔德弹的这两个版本,我也会听图蕾克(Tureck)弹的版本,其他人弹的都不是很喜欢。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巴赫就没有古尔德。就象前面说过的,巴赫大部分的乐谱没有指定速度、声势、断句和情感表现,这正好给了古尔德充足的表现空间。我想起了那个有名的故事:

两位巴赫演绎大家兰朵夫斯卡(Landowska)和图蕾克(都是女钢琴家)相遇,话题当然是巴赫啦!图老太说,你弹你的巴赫,我弹我的巴赫(You play your Bach, I play my Bach),兰老太很不以为然地说,你弹你的巴赫,我弹巴赫的巴赫(You play your Bach, I play Bach’s B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8
很多人批评古尔德弹的不是真正的巴赫,但真的巴赫谁见过?兰老太演绎的那个巴赫就是真的巴赫?我看也未必见得。从本书中我们知道,兰朵夫斯卡曾经听过古尔德演绎的巴赫,并且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当然,对他怪异的个人风格——比如一边弹琴一边大声地哼唱、随身携带的那个又破又怪的专用板凳、夸张的身体姿势以及不修边幅的形象——很是皱眉),而听过他们演奏的人都知道,两人演绎巴赫的风格相差非常大;一向自视甚高的古尔德也曾经当众表示自己从图蕾克弹的巴赫那里学到了很多,而图蕾克显然对古尔德不是很感冒。听过图蕾克和古尔德的“哥德堡”的人都能听出来,图蕾克的“哥德堡”和古尔德81版的“哥德堡”差别比和后者55版的差异要小得多。结合上面兰、图两老太的对话,确实很耐人寻味!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9
这里牵涉到了一个怎样理解音乐的问题,或者说音乐是否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巴赫的音乐。我们知道,巴赫之后的音乐很多都是有内容和故事的,最著名的就是贝多芬第五交响乐里的命运敲击声“邦邦邦-邦”,也有很多作曲家在乐谱的某处标明“寂静的树林”或者“小河的流水声”等等之类的,但作为演奏者或者听众来说,是否真的需要去听出这些内容和故事呢?或者只需要凭他们的耳朵和心灵去捕捉那种最纯粹的音乐之美?假如乐谱标明的是“小河的流水声”,演绎者是否就必须把它演绎成河流,而绝对不能把它演绎成大海?这些当然都是见仁见智的学院派的高深问题,恰恰巴赫的音乐不是这样的,他的乐谱中只有音高和节奏,而把发挥的空间留给另外演绎者。也许他是无意的(他是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历史上留名的,也没有想到他的音乐会成为人类瑰宝),也许这正好是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方式。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04:39
因此,我们就有了两个版本的古尔德“哥德堡”:55版和81版。一个钢琴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演绎了两个几乎截然不同的“哥德堡”,而每个“哥德堡”都是那么的摄人心魂(还不算图蕾克的那个版本,就我知道的,很多人都是同时喜欢这三个版本)。这也许是一种提示,提示人们音乐最重要的不是复杂和意义,而是单纯的美以及与心灵相通。

巴扎纳在书中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尔(Pascal)的一句话:“一个人之所以不快乐,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一个人在室内安静地独处”,古尔德终身未娶,讨厌旅行甚至是外出,在他自己那个极小而又极其丰富的世界里忙得不亦乐乎,正如传记作者所说,“这方面古尔德真的知道啊,因此其结果,对他来讲,他拥有的是一个惬意的人生、也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人生”。这个古怪而幸福的可怜家伙!
作者: jogo    时间: 2010-9-8 09:03
这本书几个月前买了在看,对于喜欢古尔德的人来说,很值得一读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09:24
买了很久了还没看呢。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09:25
S版发长文很有技巧嘛,切割成小段小段的,仿佛没那么长了。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9-8 10:12
古尔德的莫扎特怎么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8 12:04
S版发长文很有技巧嘛,切割成小段小段的,仿佛没那么长了。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9-8 09:25
这样看起来不累。呵呵。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0:36
古尔德的莫扎特怎么样?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9-8 10:12

不忍卒听,就向上文介绍的“在羞辱莫扎特”。



作者: Roseknight_gao    时间: 2010-9-8 20:42
不忍卒听,就向上文介绍的“在羞辱莫扎特”。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8 20:36

骨感强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0:47
骨感强烈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9-8 20:42

以他的技术,是完全可以用类似海布勒的或另外优雅的方式去弹莫扎特的,但他一定要用弹巴赫的方式去处理,个性确实很强,不过我实在受不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0:58
属于听了第一小节就要把它扔掉的唱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wMjMyODg4.html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21:01
属于听了第一小节就要把它扔掉的唱片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8 20:58


我听他弹330,一两个小节一出来我就开始哈哈大笑了,说不定莫扎特本人会很喜欢古尔德的顽童似演绎,哈哈哈。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21:03
而且我仿佛能感觉到古顽童一边弹莫扎特一边在狡黠的偷笑着呢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1:08
而且我仿佛能感觉到古顽童一边弹莫扎特一边在狡黠的偷笑着呢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9-8 21:03

这个坏小子就用这种方式“糟蹋”莫扎特,可作曲家本人已经不能从棺材跳出来抗议了。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21:16
这个坏小子就用这种方式“糟蹋”莫扎特,可作曲家本人已经不能从棺材跳出来抗议了。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8 21:08


这倒是,但也说不定他俩现如今在上面是好哥俩一对呢?!说不定莫扎特也时不时用出奇怪异的巴赫戏弄一下古尔德呢?!哈哈,广陵兄不必在意,很显然这俩人骨子里有某种相同的东西,那就是游戏的天性。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1:25
这倒是,但也说不定他俩现如今在上面是好哥俩一对呢?!说不定莫扎特也时不时用出奇怪异的巴赫戏弄一下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9-8 21:16

同意,若莫扎特在世,他才不会怕这些小把戏,他自己也是戏弄人的高手。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21:33
同意,若莫扎特在世,他才不会怕这些小把戏,他自己也是戏弄人的高手。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8 21:25

可惜他那些戏弄人的即兴“作品”没能传世,否则他天才的光环还可能大上一圈!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8 21:53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9-8 21:55 编辑

突然想起影片“莫扎特传”,里面有一段莫扎特模仿戏弄御用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精彩片段,虽出自编导虚构,但很符合莫扎特性格,在下面链接约85'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4MjQzMjQ=.html
作者: lihaoren    时间: 2010-9-8 22:19
属于听了第一小节就要把它扔掉的唱片
广陵散 发表于 2010-9-8 20:58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wMjMyODg4.html



这个是古尔德演绎的莫扎特,还是莫扎特演绎的古尔德呀..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0-9-8 22:48
这个是古尔德演绎的莫扎特,还是莫扎特演绎的古尔德呀..
lihaoren 发表于 2010-9-8 22:19


呵呵,这位兄弟看来既懂古尔德,也懂莫扎特,说得妙!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3:37
古尔德本来就不喜欢莫扎特,他认为莫扎特不懂对位。而古尔德比较懂也最喜欢复调音乐。所以他爱巴赫,不爱莫扎特。是有些喜欢复调音乐的人不喜欢莫扎特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8:06
古尔德本来就不喜欢莫扎特,他认为莫扎特不懂对位。而古尔德比较懂也最喜欢复调音乐。所以他爱巴赫,不爱莫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9 03:37

其中也包括著名的音乐人施奈尔贝先生?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8:12
主要是我学音乐不够认真。
莫扎特本身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听音乐有个特点:我不大喜欢很优美的音乐。
我比较喜欢那些艰深、复杂、晦涩一点的音乐。
让大哥见笑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8:17
主要是我学音乐不够认真。
莫扎特本身应该没有问题的。
我听音乐有个特点:我不大喜欢很优美的音乐。
我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9 08:12


我是瞎猜一下,以兄以前发表的观点推测兄不喜欢莫扎特,果然如此。
我觉得这和学习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有关个人兴趣和口味,无伤大雅,在一定的时候还有可能改变呢。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8:22
其实我听莫扎特都有10几年了,著名的作品都听过。
而听巴赫是最近5年的事情。
听了巴赫就像中了邪一样,几天不听巴赫或者不谈巴赫都若有所失。
而莫扎特仿佛被遗忘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8:33
有和S兄同感的地方,一旦进入巴赫的音乐,就会象吃迷药般中毒不可自拔。
而莫扎特不同,他更象是一贴清新的解毒剂,在厌倦了浪漫的沉溺和现代的单调时,给人玉露般清爽,我不会象药品一般沉迷于它,但每次听的时候,就感觉如闻天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8:44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9-9 08:45 编辑

莫扎特表面简单,十分优美,我想这只是表面现象。
可能只有一些大师才能寻找到莫扎特的内核,内在的涵义。
有些人(不是指兄台)可能只听到莫扎特的表面,没能深入到莫扎特的骨髓里。
而很多大师都很推崇莫扎特的。
我想这些大师的理解也许和很多爱乐者是不同的。
莫扎特的优美,是谁都可以听出来的。
而优美的背后就难说了。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8:56
有这么一种说法:只有孩子和老人才能演奏好莫扎特,我想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意味这莫扎特的音乐不仅仅只有表面的赤子般的甜美,也有历经沧桑后的看透世情反璞归真呢。
退一步说,即使被标贴为简单的“优美”又如何呢?音乐是否越艰深、复杂、晦涩就好呢?这似乎又绕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容改日再议。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9:11
莫扎特很丰富的,在成就上是不亚于巴赫的。
兄台的全半句我完全同意。
后半句不是不同意,感觉很值得讨论。
这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看,象哲学和美学问题。
我们觉得莫扎特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音乐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想搞懂莫扎特仅仅是一种娱乐问题吗?我们为什么听音乐?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这与“概念”和“音乐的本质”有关等等。
要理解莫扎特不一定只是本能的问题,
不过有很多莫扎特的未解之谜会有很多专业人士去研究的。
听莫扎特是否不一定停留在表面呢?问题很值得讨论。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9:21
我就是觉得后半句又绕到哲学和审美问题上了,所以打住了。
兄台一口气提出了这么多颇具深意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几乎每一个都能进行专题讨论。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9:26
我认为如果听莫扎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那莫扎特也太容易了,很简单的艺术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名留青史的。
但莫扎特就做到了,所以他很值得研究的。
莫扎特是与众不同的。
作者: 广陵散    时间: 2010-9-9 09:31
小孩能将它的钢琴曲当进阶练习,“甜美”的旋律很容易被爱乐者接受,资深乐迷很多有过厌弃它的阶段, 很多大师对其崇拜地五体投地,而且越到晚期越是,这一系列现象本身就不可思议。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9-9 09:31
在音乐史上有两个人很奇怪的。
一个是莫扎特,
另一个却是古尔德。
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
但他们都能自圆其说,自成系统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0-12-11 18:29
顶一下这个老帖,新帖就删除了。
作者: rock    时间: 2011-9-30 19:23
这几晚在看这本书,让人感慨不已,真是天才 ! 晚上边看书边听《哥德堡变奏曲》 ,还是他的音乐更有力量,音乐总是把我的思绪抓住,不得已只好把书放一边去 ,专心听听 《哥德堡变奏曲》 ....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9-30 19:47
这几晚在看这本书,让人感慨不已,真是天才 ! 晚上边看书边听《哥德堡变奏曲》 ,还是他的音乐更有力量,音 ...
rock 发表于 2011-9-30 19:23
老兄学习音乐很认真啊,边看书,边听音乐。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这就是“复调”。我早期听音乐会的时候,经常带上名曲解说。
后来觉得这不是好办法,去听音乐会就放弃书本了。音乐书籍另外找时间看。
一心很难二用。



作者: 3l-audio    时间: 2011-9-30 23:20
尽管如此,古尔德还是录全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也正是这些奏鸣曲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毁誉兼有,以 ...
shinelb 发表于 2010-9-8 04:37


藕极中意GG的Mozart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1-10-1 12:01
版主好像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常上去读读博文,总有收获,谢谢版主分享!
作者: lsh133    时间: 2011-10-1 12:03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版主好像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常上去读读博文,总有收获,谢谢版主分享!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 15:03
回复


    版主好像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常上去读读博文,总有收获,谢谢版主分享!
lsh133 发表于 2011-10-1 12:03
谢谢兄台鼓励,有空继续写。呵呵。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1-10-1 15:13
说两句古尔德。如果大家觉得巴赫《平均律》很枯燥,很单调乏味。
尤其一些大键琴版更加“难听”。我觉得可以先听听古尔德。
古尔德的版本未必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有趣味的,最出奇制胜的。
古尔德天生与复调音乐有缘。他处理的声部非常清晰,
钢琴颗粒感充满活力,生动传神。琴声非常独特,琴声一粒粒蹦出来。
但有一种学院派的观点,学琴不能先学古尔德的,他过于独特和另类了。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