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听朱哲琴《七日谈》,想起小喇叭的尴尬往事........ [打印本页]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0 23:54
标题: 听朱哲琴《七日谈》,想起小喇叭的尴尬往事........
刚才偶然翻到朱哲琴的《七日谈》,在地蝎星上听了一下,18瓦的EL156土炮胆机推动的,还有模有样,低频宽松,人声饱满,好听!
突起想起几年前的一件尴尬事。
那时有个好友刚从华纳唱片出来,准备单干,某天电话告诉我,约朱哲琴和几个朋友过来坐坐,有事商量。俺喜欢朱姐姐的歌好多年了,自然满心欢喜,还把她的碟都找出来准备签个字。

但是朱哲琴他们来到以后,我一看傻眼了,原来朱哲琴是带来一张DEMO碟,准备演示给唱片公司的老大听听,而我不知道当时朋友正在给朱哲琴运作这张碟。

糟糕,我心里暗暗觉得不妙——我知道朱姐姐的碟一般都有强悍的低频,而当时我只有一对ATC SCM20,一对ATC SCM50SL和两对某品牌的只有2只6.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落地箱。ATC 50低音最大口径9英寸,不过大家都知道ATC 50的低频不好,量感不多,也不往下延伸.......

脑海中激烈的斗争了一下,想到当时有套强大的前后级,,嗯,上价格贵的那对双6.5的小落地箱!
很快就觉得不妙,我的冷汗慢慢出来了:好像这张碟录得不妙啊......再看朱哲琴,也有点惊讶和疑惑;朋友呢?肯定和我一样暗暗叫苦。

每一首歌曲开始之前朱哲琴都介绍了一下创作动机和内涵,只是,这样的内涵好像没有在后来的播放中充分体现........低频,低频告急;人声,人声发紧,是朱姐嗓子不行了?........

好像唱片公司的老大们也不太满意,朱姐终于轻轻的问了一声:有其它音箱可以换换吗?
我憋了好久没敢提的,她说了我赶紧顺坡下驴。
只能换ATC 50了。

事后证明这也是一招烂棋:声音还是不太满意,依然不够自然宽松,特别是播放这种发烧碟(其实这张碟内涵蛮深的,和阿姐鼓、黄孩子等一样不是简单的发烧盘),低频下潜还不如那对双6.5寸的箱子——ATC啊ATC,低频是不需要延伸的吗?不延伸还叫低频吗.......

在只剩下一两首的时候,我不得不红着脸要求再换一次,换ATC20,我知道它高频不好低频延伸有限,但是中低频的冲击力还是不错的。在尴尬中,终于播放完了这7首歌曲,以后发生的事情我都有点忘了,只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尴尬与懊悔齐飞!

后来《七日谈》出来以后,朋友特别给我一张签名版,诚恳地告诉我:以后别在小喇叭里折腾了,好不好?

晕,我何尝不喜欢大音箱大单元啊,可是,高素质的大箱子多贵啊!当年一对天蝎星,可以在北京的二环里面买一套房子啊!!!

作者: guhelim    时间: 2011-1-21 00:04
现在大音箱大单元更贵啊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00:18
现在大音箱大单元更贵啊
guhelim 发表于 2011-1-21 00:04



现在可以买到AT,ATC、ATD等名牌单元,厂箱再贵,我也有自己可玩可用的东西了,毕竟我是爱好听音乐的,对好声音有追求,但是不会把名牌音箱作为炫耀的东西——我也不具备那个实力,那是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的,我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确是没那个本事。

作者: David    时间: 2011-1-21 07:40
胡三哥曾经教导我说:一个音响爱好者常听的软件类型是与他的喇叭有关系的。


作者: 灵岩散人    时间: 2011-1-21 08:20
很喜欢朱哲琴的歌。一首《阿姐鼓》可以让你热泪盈眶。
作者: 老九    时间: 2011-1-21 08:25
和167兄以前用的箱子一样,我 现在用的也是ATC,一对SCM50SL和一对SCM20T。20不说,低频虽然号称横蛮,但毕竟也是有限一类。虽然下潜不深,可在我这里也似模似样。而难搞的是50,167兄认为“低频不好,量感不多,也不往下延伸”,在我这里刚好相反,低频受不住,尝试了不同的摆位,加强吸音也无法解决,最终是把50的倒相孔用布堵住才勉强找到了感觉。我的听音室的实用面积只有16平米,玩大箱有挑战性,容易杯具。
作者: malaiyun    时间: 2011-1-21 08:47
167老师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09:12
和167兄以前用的箱子一样,我 现在用的也是ATC,一对SCM50SL和一对SCM20T。20不说,低频虽然号称横蛮,但毕 ...
老九 发表于 2011-1-21 08:25


ATC 50我这里用起来低频少得可怜,延伸也不好,绝对不是放大器不好引起的。
厂家给的指标是80Hz-12KHz,+-2db,我想这个指标也能说明,50的低频延伸并不好。

您家里的低频收不住,其实那不是“低频”,也就是中低频,而且很可能与房间的共振有关......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09:15
167老师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
malaiyun 发表于 2011-1-21 08:47

玩多了,听多了,就会慢慢明白。
楼上的老九DX说ATC 20低频强横,有模有样,但是其实我想说那种不是我想要的低频,我想要的是小信号下都带有阴影感的那种低频,听钢琴有形体,听弦乐队有铺垫的那种低频,很难得的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21 09:40
我觉得ATC的设计思路是相对牺牲高、低频的延伸,来达到烘托中频的效果。如果167兄当年有PMC的IB1或者MB2,可能朱姐姐就转愁为笑了。
作者: LEE    时间: 2011-1-21 09:41
认同主编的感受,但不认同对频率的文字表述。
常识上,没有所谓的中低频,对小信号下有阴影感的那种低频似乎应该定义为极低频或超低。
可以参考:http://www.independentrecording. ... rt/main_display.htm
作者: 拖拉机    时间: 2011-1-21 10:02
小口径的箱子,是受到使用面积和经济能力限制的权宜之计,个人的感受和167兄一样,能大就大,越大越好。。。。。。。。。。。
12寸以下的单元能让朱姐姐笑的几率太低了,个人不喜欢迷宫式音箱的那种低频,更喜欢JBL式的大箱大单元带来的直接身体感受,小音量下也能感受到,而大音量时有一种整个音乐被低频托起的扎实稳定的感觉,舒服啊。。。。。。。。。
作者: rock    时间: 2011-1-21 10:04
认同主编的感受,但不认同对频率的文字表述。
常识上,没有所谓的中低频,对小信号下有阴影感的那种低频似 ...
LEE 发表于 2011-1-21 09:41


"小信号下阴影感的低频" 可谓是Hi-end系统的标准之一,感觉最明显的是老至尊和大证据,我自己的小证据在33H的推动下也有清晰展现...


作者: 天神    时间: 2011-1-21 12:38
双6寸半的座地箱子是指C2吧,马马虎虎在中等环境里应该还行。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1-21 13:13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1-1-21 13:18 编辑
认同主编的感受,但不认同对频率的文字表述。
常识上,没有所谓的中低频,对小信号下有阴影感的那种低频似 ...
LEE 发表于 2011-1-21 09:41

中低频这个讲法在西方的确没有,在中文里是有的,可能最早系统论述这个概念的是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现摘抄部分。167兄讲得没错,中低频80Hz-160Hz这个频段特别容易在小房间内产生驻波。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瞭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佈。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祇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祇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祇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台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尺吋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祇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瞭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祇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 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体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体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体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
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頻
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並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例如弦樂群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
從 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餘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祇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極高頻
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瞭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製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裡,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製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

作者: rock    时间: 2011-1-21 13:19
中低频这个讲法在西方的确没有,在中文里是有的,可能最早系统论述这个概念的是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现摘 ...
scfan 发表于 2011-1-21 13:13


这组定义好.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1 13:20
象ATC的小口径喇叭,是可以做到"小信号下阴影感的低频"。
前面说的SCM20频响80Hz—12KHz是不对的,应该是60Hz—20KHz -6db
老款的SCM7的5寸单元的低频都可达到60Hz,用ATC听钢琴是绝对一流的。
作者: guhelim    时间: 2011-1-21 13:43
回复 牛仔 的帖子
60hz-6db低频差不多从80hz就开始滚降;两组规格也差不多~~~~
作者: xhj    时间: 2011-1-21 14:07
以前那些小喇叭也不太愿意听阿姐鼓,直到最近才感觉好听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15:50
象ATC的小口径喇叭,是可以做到"小信号下阴影感的低频"。
前面说的SCM20频响80Hz—12KHz是不对的,应该是6 ...
牛仔 发表于 2011-1-21 13:20



实在不敢赞同。
ATC 50的频响是我从ATC给我的资料中照抄的,是80Hz—12KHz,+-2db,
SCM20的低频延伸还不如50,哪里来的阴影感啊。
比SCM7高一档的,同为5英寸的SCM10的频响是100-12kHz,+-2db,
听钢琴绝对一流?
保留个人意见吧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15:51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1-1-21 15:54 编辑

这个是SCM10的资料,我翻拍的
[attach]22130[/attach]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1 15:59
实在不敢赞同。
ATC 50的频响是我从ATC给我的资料中照抄的,是80Hz—12KHz,+-2db,
SCM20的低频延 ...
167 发表于 2011-1-21 15:50

这是ATC官方网站对SCM20的概述。文中也提到了中低频如何,如果SCM20没有这个能力,它是不敢这么登出来的,而且没几个厂家敢这样描述其厂品。红字部分是特意加上的,这两段话清楚的解释了ATC为什么高音会暗和为什么大功率放大器推不好它原因
SCM20SL
AN OVERVIEW
The hybrid design incorporates a 150mm bass cone on to which is grafted a 75mm soft dome.

The magnet assembly utilises ATC's unique "SL" technology which greatly reduces distortion in moving coil drive units by a very significant 12-15dB (3rd harmonic). To minimise Time Domain Distortion both dome and cone are made from acoustically "dead" polyester wave material doped with ATC's own formulation.

Not only does the SCM20 reproduce bass with remarkable articulation and authority, it also has outstanding mid-band clarity, incredible dynamic range, and awesome power handling.

The active version is powered by the ATC "Grounded Source" Biamplifier. The bass/mid is driven with 250 watts, while the tweeter has 50 watts of class "A" power.

Both amplifiers feature momentary gain reduction circuitry which both protects drive units and prevents unpleasant sounds from overdrive.

Accompanied by either ATC SCA2 or CA2 preamp the SCM20AT will out perform any other combination in its price range any many costing far more.

An all time classic still available and in any veneer to special order.

Specifications
Drivers :
HF 25mm, Mid 75mm, LF 150mm
Frequency Response -6dB :
60Hz - 20kHz
Matched Response
±0.5dB
Dispersion :
±80° Coherent Horizontal
±10° Coherent Vertical
Max SPL :
108dB
Crossover Frequency :
2.8kHz
Input Connector :
Bi-wire posts
Recommended Amplifier Power (see ATC SIA2-150) :
50-300 Watts
Cabinet Dimensions(HxWxD):
440x239x333mm
Weight :
22.7kg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1 16:04
这是新款SCM7的规格(老款的频响是60Hz—16KHz)
Specifications
Drivers :
HF 25mm Neodynium, Mid/LF 125mm
Matched Response :
±0.5dB
Frequency Response (-6dB) :
60Hz-22kHz
Dispersion :
±80° Coherent Horizontal, ±10° Coherent Vertical
Sensitivity :
84dB @ 1W @ 1metre
Max SPL :
103dB
Recommended Power Amplifier :
50 to 300 Watts
Nominal Impedance :
8 Ohm
Crossover Frequency :
2.5kHz
Connectors :
Binding Posts/4mm Plugs, bi-wire
Cabinet Dimensions (HxWxD) :
300x160x230mm
Weight :
7kg
作者: gzfs    时间: 2011-1-21 16:05
俺英文不行,能否翻译翻译?
作者: sm163    时间: 2011-1-21 16:09
俺英文不行,能否翻译翻译?
gzfs 发表于 2011-1-21 16:05
等待翻译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1 16:11
这个是SCM10的资料,我翻拍的
167 发表于 2011-1-21 15:51

100—12kHz是振幅线性度



作者: gzfs    时间: 2011-1-21 16:18
我只认识这个:


Max SPL :
103dB

貌似不够播马勒吧
作者: gzfs    时间: 2011-1-21 16:19
100—12kHz是振幅线性度

  

这个俺也不明白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16:34
各自保留意见吧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1 16:35
再发一个老款SCM50的,也许能清楚了
SCM50SL (Passive)
Drivers :
HF 25mm
Mid 75mm
LF 234mm Super Linear
Amplitude Linearity ±2dB :
70Hz - 17kHz
Frequency Response -6dB :
40Hz & 22kHz

Matched Response
±0.5dB
Dispersion :
±80° Coherent Horizontal
±10° Coherent Vertical
Sensitivity (sine wave) :
85dB @ 1W @ 1m
Max continuous SPL @1m :
112dB SPL
Crossover Frequency :
380Hz & 3.5kHz
Input Connector :
Binding Posts/4mm banana plugs
Recommended Power Amplifier :
100 to 1500 Watts
Nominal Impedance :
8 ohms
Cabinet Dimensions(HxWxD):
717x304x425mm
Weight :
41.1kg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1 16:36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1-1-21 16:38 编辑
100—12kHz是振幅线性度
牛仔 发表于 2011-1-21 16:11

英文大大的写着是频率响应

[attach]22131[/attach]
作者: 老九    时间: 2011-1-22 09:28
不管是线性振幅还是频响,上面各位大侠说的都有道理,ATC发表的参数总是比较保守的。我16平米的房间里已经无法容纳SCM50SL的低频,过强的低频影响了中频的发挥,弄得听SCM20比听SCM50还爽,郁闷的很长时间,最后是将SCM50的倒相孔用毛巾堵住才改变的这个现状。
不过实话说,虽然SCM20的“低频”确实不错,但只是有力度的那个频段,估计是100HZ左右的吧,量很足,质也很好,在功放推力足够的情况下,感觉很过瘾,似乎可以别无他求,但这只是和同体积的书架箱比较,要想感觉167兄所说的如影随形般低频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SCM50上也没有感觉到那“阴影”(真心佩服167兄,能找到那贴切的形容词,这感觉在朋友家听DUNTECH的骑士或皇帝的时候能找到,但一直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或许是ATC SCM50低频的质不是很好,而在我的小房间,过多的量早已让我不思茶饭,没闲心去找这个阴影了罢。
不想SCM50的低频了,还是想着怎么用从167兄那里接的T330,在ATC上寻找另一片新天地吧!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1-1-22 10:48
40HZ属于极低频,负责声音的重度。这个频段的多寡决定了声音的沉重感,贝斯、管风琴等属于此频段。

40HZ-150HZ属于低音,负责声音的宽度。也可以说低音的软度。吉他、鼓等属于此频段。

150HZ-500HZ属于中低音,负责声音的力度。也可以说是低音的硬度。人声的基频属于此频段。

500HZ-2000HZ属于中音,负责声音的亮度。它包括大多数乐器的低次谐波和泛音成分。

2000HZ-5000HZ属于中高音,负责声音的透明度、为人类听音最敏感的部分。如拉弦乐弓与弦的摩擦声、弹拨乐手指触弦的声音。不足时声音穿透力下降。

5000HZ-10000HZ属于高音,负责声音的脆的,影响声音的距离感、亲切感和色彩感。过强会使木管乐如短笛、长笛和小提琴的声音突出。语音齿音严重。不足时声音欠华丽。

10000HZ以上属于极高音,负责声音的纤细度和解析力。合适时三角铁和立镲的声音剔透率真、金光四溅,沙锤的节奏清晰可辨。过强时金属感明显。不足时影响声音的细节发挥,多个不同声音之间掩蔽的情况严重,声音有搅成一锅粥的感觉。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2:45
中低频这个讲法在西方的确没有,在中文里是有的,可能最早系统论述这个概念的是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现摘 ...
scfan 发表于 2011-1-21 13:13

极好!容易理解。谢谢!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2:47
这个是SCM10的资料,我翻拍的
167 发表于 2011-1-21 15:51

167兄,音箱图书馆。


作者: 天神    时间: 2011-1-22 13:10
167兄,小弟把你一楼的经历转帖到HIFI168那边,请你不要见怪。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3:47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5 11:42 编辑
再发一个老款SCM50的,也许能清楚了
SCM50SL (Passive)
Drivers :
HF 25mm
Mid 75mm
LF 234mm Sup ...
牛仔 发表于 2011-1-21 16:35

167贴的英文(SCM10资料):
(1)频率响应100Hz-12000Hz(+-2db);
(2)截止频率65Hz-20kHz(-6db)
牛仔贴的SCM20
(1)频率响应60-20kHz(-6db)
牛仔贴的SCM50
(1)幅度线性度:70Hz-17000Hz(+-2db)
(2)频率响应40-22kHz(-6db)
三者是不矛盾的,三者标准不同:注意括号中部分(+-2db)及(-6db)差别很大的;
按照(+-2db)标准:
CSM10 频率响应 100-12000Hz;
SCM20 频率响应: 不详;
SCM50 频率响应70-17000Hz
按照(-6db)标准,实际是截止频率了(一般频率响应不应该用这个标准的):
CSM10 频率响应 65-20000Hz;
SCM20 频率响应: 60-20000Hz;
SCM50 频率响应40-22000Hz
感觉ATC的定义够乱的,用词(频率响应两个标准,还加上幅度线性度,截止频率),这是引起争议的原因。看频率响应一定要看定义标准,如果没有,毫无用处。
167贴出的是官方标准的文本。是比较清楚严密的。
牛仔的是官方网站给出的就容易混淆,用截止频率的标准,-6db一般作为截止频率,标注为频率响应。+-2db使用幅度线性度描述。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2 13:53
167贴的英文(SCM10资料):
(1)频率响应100Hz-12000Hz(+-2db);
(2)截止频率65Hz-20kHz(-6db)
牛 ...
老K 发表于 2011-1-22 13:47

老K兄,个人认为频率响应应该是最高与最低截止频率。167兄给的scm10规格图片是没错的,但很关健的是后面那句话:-6db时,截止频率是65Hz和20KHz。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4:15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5 11:43 编辑
老K兄,个人认为频率响应应该是最高与最低截止频率。167兄给的scm10规格图片是没错的,但很关健的是后面那 ...
牛仔 发表于 2011-1-22 13:53

一般教科书上是已-3db作为频率响应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人的耳朵听感不会感觉量感不足(或者将不宜觉察到量感不足)。个人看法这个标准认为播放失真不宜觉察出来。
如果用-6db(截止频率)作为标准,在这个频率附近尽管能播放出来,但会明显感觉量感不足(实际上就是幅度失真严重了),到了-6db水平,只能说有胜于无了。
最好的办法这两个都应标注出来。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2 14:21
一般教科书上是已-3db作为频率响应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人的耳朵听感不会感觉量感不足。个人看法这个标准 ...
老K 发表于 2011-1-22 14:15

是啊。但很多都是不标,用意是明显的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4:23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2 14:35 编辑
是啊。但很多都是不标,用意是明显的
牛仔 发表于 2011-1-22 14:21

那就别信了,等于没有,这是最讨厌的。
ATC标注还是很清楚的。
比如CSM10 频率响应 100-12000Hz(+-2db)。这个标准按照-3db标准过于严格了,如果按照-3db标准,频率响应范围要大些的(低频数值要小些,高频数数值要大些)。所有关键是明白测试标准。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2 14:38
本帖最后由 牛仔 于 2011-1-22 14:41 编辑
那就别信了,等于没有,这是最讨厌的。
ATC标注还是很清楚的。
比如CSM10 频率响应 100-12000Hz(+-2db ...
老K 发表于 2011-1-22 14:23

敢标出来的,就说明它有这个能耐,这也ATC好玩的原因所在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1-1-22 14:51
即使是标了+-3DB的频响,其实意义也不大。因为喇叭单体厂家或音箱厂家是给不出半功率点的测试值的。一般家用音箱功率大概工作在几瓦至十几瓦之间。这时的音箱的数据已完全不同于一瓦时的测试值了、这期间的变数太多了!!!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2 15:09
即使是标了+-3DB的频响,其实意义也不大。因为喇叭单体厂家或音箱厂家是给不出半功率点的测试值的。一般家 ...
musicmad 发表于 2011-1-22 14:51



的确如此!
小功率下的频响和失真,与更大功率下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一台放大器小音量下听起来不错,但是声音一大,动态一来就很难听了;

喇叭单元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 musicmad    时间: 2011-1-22 15:23
小功率测试时磁铁发热小,电磁转换效率就高些。当到大功率时磁铁发热就大了电磁转换效率就不可预知了。动态起来就难听,说明音箱已承受不了输入给它的功率、已产消波失真。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2 15:25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2 15:28 编辑
的确如此!
小功率下的频响和失真,与更大功率下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一台放大器 ...
167 发表于 2011-1-22 15:09

都难听了,那就表明功放或单元不能处理该功率,动态有限,标注的这个指标也仅供参考,更多的还是实际听感。



作者: malaiyun    时间: 2011-1-22 16:07
的确如此!
小功率下的频响和失真,与更大功率下的情况不一样。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一台放大器 ...
167 发表于 2011-1-22 15:09

喇叭的最大功率是能够承受的功率,在这个状态下测试失真度那是惨不忍睹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2 16:28
喇叭的最大功率是能够承受的功率,在这个状态下测试失真度那是惨不忍睹
malaiyun 发表于 2011-1-22 16:07


我说的不是最大功率,是更大一点的功率
最大功率下测出来的肯定都不好,我们也不可能用到最大功率

作者: 山河    时间: 2011-1-22 16:37
小弟刚才听了一遍“七日谈”,觉得还是15寸出来的像样点。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2 16:49
小弟刚才听了一遍“七日谈”,觉得还是15寸出来的像样点。
山河 发表于 2011-1-22 16:37


15寸是足够大了,好的15英寸肯定是巨有权威感。
不过我不喜欢PA喇叭类的15寸


作者: 山河    时间: 2011-1-22 17:16
15寸是足够大了,好的15英寸肯定是巨有权威感。
不过我不喜欢PA喇叭类的15寸
167 发表于 2011-1-22 16:49

小弟的是天朗监听15.


作者: malaiyun    时间: 2011-1-22 17:26
我说的不是最大功率,是更大一点的功率
最大功率下测出来的肯定都不好,我们也不可能用到最大功率
167 发表于 2011-1-22 16:28


同意!

作者: fengcm    时间: 2011-1-25 11:17
用1.3se听阿姐鼓感觉还可以,但听七日谈感觉极差,没想到小口径有如此差距。
作者: rock    时间: 2011-1-25 11:26
回头找张《七日谈》CD  试试...
作者: 公羊    时间: 2011-1-25 11:43
这张碟子也曾在唱片商店那听了“两耳朵”最后放弃了,心理还纳闷咋录得麻麻的呢。。。
可见录音太“发烧”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大多数烧友的系统是播不出实际效果的。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5 11:59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5 12:03 编辑
刚才偶然翻到朱哲琴的《七日谈》,在地蝎星上听了一下,18瓦的EL156土炮胆机推动的,还有模有样,低频宽松, ...
167 发表于 2011-1-20 23:54

《七日谈》看曲目标题,感觉是佛教元素多。我有一张《阿姐鼓》,也是西藏佛教元素影子。但不敢多听。《阿姐鼓》留做测试碟。
我有一次去新都,哪里有座有名的寺庙,街上也是经销佛教东西,几乎每个店都播放佛教音乐。也很好听,但是回家几天脑袋里尽是这种佛教的旋律(近一个星期),挥之不去(这是很麻烦的)。再也不敢去新都了,并且把《波罗密多》也处理了,《波罗密多》佛教元素很重。
看了介绍《七日谈》,本想去找一张听听,看了标题止步了。不知各位烧友有无这种感觉?带有佛教元素的穿透力及驻留性太强了。
作者: LL1981    时间: 2011-1-25 12:20
《七日谈》看曲目标题,感觉是佛教元素多。我有一张《阿姐鼓》,也是西藏佛教元素影子。但不敢多听。《阿 ...
老K 发表于 2011-1-25 11:59

我也不敢听了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5 12:34
《七日谈》看曲目标题,感觉是佛教元素多。我有一张《阿姐鼓》,也是西藏佛教元素影子。但不敢多听。《阿 ...
老K 发表于 2011-1-25 11:59



老兄多虑了,听朱姐介绍里面没有太多宗教元素的。
是一些迷思和感悟。
强烈推荐,我很喜欢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5 14:20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5 14:23 编辑

回复 167 的帖子
谢谢推荐!我马上去听听,喜欢中国音乐(称之为民乐,不知中国音乐等同民乐准确否),数量不多,好东西是要买的。相对西方古典而言。中国音乐的种类及题材少些,也不像西方古典音乐,自成系统,购买CD,西方古典数量比中国音乐多的多。西方古典已不属于西方,而是世界音乐了。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5 16:21
回复
谢谢推荐!我马上去听听,喜欢中国音乐(称之为民乐,不知中国音乐等同民乐准确否),数量不多,好东 ...
老K 发表于 2011-1-25 14:20

不客气!
我也很喜欢中国音乐,买过老易录的很多碟,雨果公司以前是个很有想法,很值得尊重的公司!
但是很悲哀的是,老易也说了,他录制的很多中国音乐的CD在大陆卖得并不好,反而是在海外华人圈子里受到肯定。
奇诺这家荷兰唱片公司不错,录制了一系列“聆听中国”的CD,我收了好些。
只是很可惜,这种纯正的中国音乐都卖得不好。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5 16:41
回复 167 的帖子
在中国音乐方面,老易是No.1,他出的CD质量相对比较稳定。我买的在中国音乐他出版的最多,其它公司就少了,主要是感觉质量不稳定。一次我希望经销商找点扬琴专辑,经销商找到2张(不是老易做的)。我一听,可以说用惨不忍睹形容,实在不好意思,好在经销商好说话,我买了5张其它的CD,找的这两张扬琴CD没有要。再也不敢去找什么专辑了。国内音乐出版商还真要加把劲,烧友这么多银子都让外国人赚去了,痛心!
实际上除了硬件器材,软件也是一大块。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5 17:03
回复  
在中国音乐方面,老易是No.1,他出的CD质量相对比较稳定。我买的在中国音乐他出版的最多,其它公司 ...
老K 发表于 2011-1-25 16:41


老易以前的碟我都很喜欢,特别是他收录了很多老艺人原汁原味的演出,我觉得很有资料意义。而且这些老人里有很多艺术功力都是很高的。
老易最近几年折腾的发烧碟,我真的不是很喜欢,比如黄红英什么的......我还买过,实在不喜欢



作者: 拖拉机    时间: 2011-1-25 19:44
每次繁杂扰心的时候,就喜欢听朱哲琴的碟,尤其是前一段时间听波罗蜜多的时候,闭上眼睛大音量听晨鼓,听到一半突然感觉浑然忘我,鼓声消失的一刻突然醒过来,心中空旷万里无云。。。。。。。。
我以前一直不喜欢听鼓,觉得就是动静大没有意思,但这一刻突然有所感悟,用鼓声驱走心魔,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的方便法门。
赶快要去找一张七日谈了。。。。。。。。。。
作者: morefeel    时间: 2011-1-25 20:30
当年我的一对德宝书架箱就是被阿姐鼓那几下搞破了单元
作者: n78    时间: 2011-1-26 11:56
说句不好听的话,佛教音乐(象波罗密多这种)在我听来有一种恐怖感和扭曲感,很不舒服。
作者: morefeel    时间: 2011-1-26 14:42
进入21世纪的雨果,已经不是以前的雨果了,不过唱片生意不好做,不搞噱头实在是难混。
瑞鸣我觉得是这几年内地比较出色的唱片制作品牌。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6 15:14
喜欢中国元素,上套风潮的“音乐大中国”
[attach]22441[/attach]

作者: oliver1808    时间: 2011-1-27 11:31
不客气!
我也很喜欢中国音乐,买过老易录的很多碟,雨果公司以前是个很有想法,很值得尊重的公司!
但 ...
167 发表于 2011-1-25 16:21

西方文化的侵袭,是多方面的。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可悲啊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7 12:39
中国音乐可以包含多方面内涵,一个是中国乐器演奏,另外一个是中国民族及地方题材。都可以包含进去。近年来,总体感觉中国优秀的东西数量较少,急功近利者多,今后不知用留点什么中华民族的东西给后代。遇到部分烧友听民乐少,估计与此有关。
作者: leo3908    时间: 2011-1-27 17:49
烧友听音响,听音乐都不能脱离环境!!房间小,音箱的体积,低音单元的大小就很难太大!房间没有局限的话,谁都知道大尺寸的单元宽松,自然,好听!!!我个人感觉,如果一个箱子非要用大功率挤出低频的话,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声的时候,不是很好听!!!个人感觉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7 19:23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1-1-27 19:25 编辑

[quote我个人感觉,如果一个箱子非要用大功率挤出低频的话,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声的时候,不是很好听!!!个人感觉
leo3908 发表于 2011-1-27 17:49 [/quote]

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

如果箱子只能用大功率去挤压的话,就会丢失不少微弱细节,
打个比方,比如ATC音箱,就是“大动态”很好‘“微动态”不太好的箱子。
同样,比如采用Scanspeak 8545皱皮盆的音箱也是一样,微弱细节还原不太理想。——mms太大了,很多小信号不能让振动系统启动发声

而且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小音量下听不好,正常音量下,微弱细节还原也是不够好

作者: leo3908    时间: 2011-1-28 12:01
167老师真的是厉害,懂的东西太多了,知识就是力量,俺受教了,如果俺DIY一个箱子,首先要飞到北京拜访167老师!!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28 13:52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1-1-28 14:11 编辑
如果箱子只能用大功率去挤压的话,就会丢失不少微弱细节,
打个比方,比如ATC音箱,就是“大动态”很好‘“微动态”不太好的箱子。
同样,比如采用Scanspeak 8545皱皮盆的音箱也是一样,微弱细节还原不太理想。——mms太大了,很多小信号不能让振动系统启动发声

而且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小音量下听不好,正常音量下,微弱细节还原也是不够好
...
167 发表于 2011-1-27 19:23

这条对我现在系统的完善思路特别有启发!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箱子确实是没被“喂饱”,加大功率还是可行的,否则就要斟酌利弊。

167兄及各位大大,想借此请教,在不换箱也暂不考虑胆机、甲类的情况下,用不同品牌、风格(而不是用不同功率)的前后级去改善低频,是否可以兼顾大动态和微动态?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8 17:54
这条对我现在系统的完善思路特别有启发!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箱子确实是没被“喂饱 ...
尘客 发表于 2011-1-28 13:52

尘客兄您好,
其实关于微动态(Micron Dynamic)这个概念,美国的高烧友和评论员提出来已经超过10年的时间了,我刚看到时不太理解:动态不就是最大和最小音压的对比吗?何来一个“微动态”呢?
后来接触现场音乐多了,才发现诸如ATC这类“大动态”好的音箱的声音为何不像现场呢?主要是现场的很多微弱细节经过音响器材重播之后丢失了。

以大提琴为例吧,只要是近距离听过拉大提琴的,一定会对那种仿佛芬芳四溢的声音着迷,但是为何在绝大多数音箱上听起来都都没有那种感觉呢?因为很多中音的细节都被丢失了。

再以ATC 20为例,这个单元的音圈有75mm大,太大了,而且振膜也涂覆了太厚的胶,即使采用了短音圈设计,但是整体的MMS(振动质量)还是太大了。这样的话,要把它推得响就要用大功率,这个单元音圈大,的确能承受大功率,但是很多微弱信号就难以让振动系统启动.......

其实在AT的网站上有过类似的论述,借助一下David兄的文章说明:

AT是斯坎宁(Skaaning)家族所拥有的一家专门制作扬声器单元的丹麦公司。父亲Ejvind Skaaning曾创建了著名的绅士宝和丹拿。.......众所周知,任何一只扬声器单元的锥盆在进行活塞运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启动”还是“刹车”都必须克服其自身质量的惯性以及悬挂系统的阻力。而此惯性和阻力之合就构成了该单元对输入信号的解析力的“门坎”,凡是强度低于该“门坎”高度的所有信号都是无法被重放出来的,因为此时该单元的锥盆根本无法进行重放这样细微信号所相应的活塞运动。AT特制的中音单元有针对性地改良了单元自身对锥盆的运动阻力,从而大大地降低了“门坎”的高度。结果是不仅细微的信号无从遁形,而且单元对输入信号的跟随能力明显提高,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因而拥有可与静电音箱相媲美的透明度与细节再生能力。有一位台湾的AT拥趸将AT单元比喻为动圈式扬声器单元世界中的法拉利,相信不是空穴来风。那么降低单元自身对锥盆的运动阻力与提高单元的灵敏度是不是一回事呢?Per Skaaning十分肯定地告诉笔者,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他并没有给出更为详尽的解释,只是告诉笔者:降低锥盆的“刹车”效能不仅降低了其运动的阻力,而且还减小了失真,但副作用就是这样的设计只能用于中音单元。但如果单元锥盆的“刹车”效能被降低了,会不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呢?比如说当后续信号到来的时候单元锥盆由于“刹不住车”,随着运动的惯性还在进行前列信号的活塞运动,那岂不是事与愿违了吗?Per Skaaning表示,在门坎降低以后锥盆运动的开始和停止几乎完全依赖于放大器的控制能力,如果控制力良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作者: 167    时间: 2011-1-28 18:00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1-1-28 18:07 编辑

而要降低这个启动“门坎”的高度,俺觉得强磁体+短音圈、小音圈带来的低MMS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我选择的作为中音使用的AT单元都是短音圈的,就是为了更低的MMS,容易捕捉到微弱信号的还原。

我在地蝎星上试过短音圈长磁隙与长音圈短磁隙的3、4款不同类型的6.5英寸AT单元,主观感觉是短音圈那款微弱细节更多,而且因为基本上没有磁场失真,声音的纯净度更好。

ATC 20也是短音圈设计,但是它巨大的音圈和笨重的振膜抵消了这个优势,仅是保留了短音圈的无磁场失真的优点;所以ATC  20声音纯净但是微弱细节还原不好。

也许有人会把话题转移到BL值的大小上去,我只想说,这和前面提过的一样,声音灵敏和喇叭的灵敏度高低没有对等的关系。

作者: malaiyun    时间: 2011-1-28 22:43
AT单元的参数中有Acceleration Factor是其它品牌没有,从这点看,AT对中低音单元的认识设计要更加深刻一些。
作者: 尘客    时间: 2011-1-29 09:04
尘客兄您好,
其实关于微动态(Micron Dynamic)这个概念,美国的高烧友和评论员提出来已经超过10年的时 ...
167 发表于 2011-1-28 17:54

谢谢167兄,清晰易懂,象我这样的读起来都不吃力。(下面一楼可就是为高手准备的了)

所以说,搭配相宜的放大器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箱子的潜力,不能再造它。那还得捉摸自己喇叭的个性,再谋取舍。


作者: 牛仔    时间: 2011-1-29 13:12
SCM20是一款高音与中低音两路组成的音箱,如果连低频都没有,如何去谈中频和微动态,因为你听到的声音本身就不正确。
在老款ATC系列里,全部用的是防磁金属面板,新出的有些是用石墨,这是为什么?难道防磁金属和石墨要比木板便宜?
作者: 玩.    时间: 2011-1-29 14:39
这个是否说明碟没有录好啊,毕竟玩12寸15寸的朋友是极少数哦,难道出一张碟就是给极个别人听的?那销量肯定上不去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29 21:28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29 21:53 编辑
碟是录得很好的,但是少了右边那个大家伙,肯定是只能缺斤少两了.......
167 发表于 2011-1-29 21:09

这个只能DIY了,如果成品音箱用上这两个,就得天价了。有感,尽管都算大喇叭(应该10寸以上都算),10寸和12寸还是能听出差别,我想12寸和15寸听感更容易区分(当然还要材质及制造相当情况下)


作者: 9771    时间: 2011-1-30 08:49
167兄说的真不错,我觉得各个频段的声音缺了应有的低频的烘托就都不好了。
作者: 公羊    时间: 2011-1-30 10:11
这个是否说明碟没有录好啊,毕竟玩12寸15寸的朋友是极少数哦,难道出一张碟就是给极个别人听的?那销量肯定 ...
玩. 发表于 2011-1-29 14:39


我觉得这正是中国和西方“发烧碟”的区别。为了适应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器材情况(实际也就是为了销量)故意把某些频段抬高或压低,加入种种味精调料,一般系统听起来还挺不错的,一上比较好的系统就惨不忍睹了。最明显就像前些年的“人声低音炮”,像牛一样的声音挺唬人的,一细听满嘴巴的味精。


作者: 老K    时间: 2011-1-30 10:40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1-30 10:46 编辑
我觉得这正是中国和西方“发烧碟”的区别。为了适应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器材情况(实际也就是为了销量) ...
公羊 发表于 2011-1-30 10:11

好像现在的XRCD也属于这类,以前整个系统比较差(比较朦),XRCD放起来比普通的正版CD(比如DG等公司)好很多。现在系统好些了。XRCD怎么听都觉得没有对劲(数码味),感觉有点刺激耳朵(好在多年以前买的XRCD不多),普通CD听起来才正确。所以最近只买普通正版CD。感觉XRCD也是日本鬼子忽悠人的东西。

作者: 167    时间: 2011-1-30 11:00
这个只能DIY了,如果成品音箱用上这两个,就得天价了。有感,尽管都算大喇叭(应该10寸以上都算),10寸和 ...
老K 发表于 2011-1-29 21:28

AT的15寸只适合做4分频,做3分频比较勉强了,所以我没有考虑。
而且15寸的做出来体积太大了


作者: philaudio    时间: 2011-1-30 11:03
167老大今年回家过年吗?在这里祝167老大春节快乐!
作者: n78    时间: 2011-1-30 11:04
167兄,丹拿的6.5寸中低音是短音圈长磁隙还是长音圈短磁隙,用较为充裕的功率能否推出好点的微动态来。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1-1-30 11:23
回复 167 的帖子



如果您说的是姓曾的所谓AT代理就算了
ATD老板上次到香港还秀出那位joe.enxxxx@msx.hinet.net几年前想买AGTi/Zellaton 单元的e-mail

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message/overdue/2001%E5%B9%B4%E7%95%99%E8%A8%80/200103-4.htm

他呀!


Name: 平路
Email:
R1: yes
Date: 2001/3/20
Time: 上午 01:10:34
Remote Name: 163.32.107.117
Comment

評論員的粗心大意,還有一樁;

之前曾耀祖先生有篇「下雨天音響比較好聽?」文章,以聲波的物理現象推論,大意是:下雨天溫度下降,每降一度音速慢0.16m/秒,波長=音速/頻率,......,在一個原本只能讓40Hz音頻的波長走完全程的空間中,因溫度下降而導致波長縮短,意謂較低頻率(例如35Hz)在相同空間中,得以走完全程,故可以感受到更沉更Q的低頻......。 另外還有一項因素是濕度降低喇叭(fo)低頻諧振點,不過曾先生並沒列出數據。

文中有憑有據還有曲線圖,應該是錯不了,光是溫度降低就能把低頻從40Hz降至35Hz,影響不小。靈光一現:如果低溫有此神效,不知到零度下的合歡山表現如何?拿來紙筆,就先以實際溫度下降20.C代入式子(計算略),一算居然傻了,原來溫度降低二十度,結果也才從40Hz拉到39.6Hz(何來假設的35Hz?),那平常下一場雨又能降多少溫度?

再來看看濕度又能把(fo)拉多低?曾先生沒列出數據,還好Rightway前輩查有資料:「…..該書所附溼度的圖,其量測範圍在40到80%,且溼度與低音協振點成開口朝上之二次曲線方程式關係,但也蠻接近直線的。也就是說,當溼度增加(大於60%)時,低音單體可以再生更低頻率的聲音,造成下雨天(相對溼度約100%)的喇叭聲音較好聽的結果! 溼度大時,低音協振點會降低,溼度小,低音協振點會變高,其間的差距約在6-8%。…..(通常低音諧振點的測定,是在20℃、相對溼度60%的條件下進行。) 」 ,但算一算也沒差多少,130Hz也才降個幾Hz!

這些溫度、濕度造成微乎其微的差距,令人無法同意那是我們認為下雨天聲音好聽的原因,曾先生沒有討論到的外在環境、心理因素,個人覺得反而影響大的多。

芝麻事小,但那陣子,害我真想跑去合歡山賣音響………。
   
作者: 灵岩散人    时间: 2011-2-1 08:12
昨天在前级上换了几颗古董管,再一次聆听《阿姐鼓》。真是听的“泪流满面”。
作者: 老K    时间: 2011-2-1 10:11
本帖最后由 老K 于 2011-2-1 10:17 编辑
昨天在前级上换了几颗古董管,再一次聆听《阿姐鼓》。真是听的“泪流满面”。
灵岩散人 发表于 2011-2-1 08:12

开始不相信古董管,曾经遇到好管错过机会,难道现代技术造不好电子管?朋友处听到了好的声音,回来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来,朋友道破天机,是古董管的声音,看来不服不行,现在的前级已换成古董管,再插上跟机管就听不下去了。
电子管确实新不如旧。不过也是名管才行。




作者: cwz    时间: 2011-2-1 21:46
为验证自己的箱子够不够书架,下午到唱片店搜罗来仅有的三张朱哲琴~~阿姐鼓~~央金玛~~波罗密多~~可惜没有七日谈 赫赫
作者: 167    时间: 2011-2-2 12:42
167兄,丹拿的6.5寸中低音是短音圈长磁隙还是长音圈短磁隙,用较为充裕的功率能否推出好点的微动态来。
n78 发表于 2011-1-30 11:04


老兄,丹拿除了高音是短音圈长磁隙的以外,其它中低音单体好像都是长音圈短磁隙的。
但是丹拿的磁路比较特殊,基本上是内磁式对称磁场的,在导磁板上下都有磁体,所以要另当别论。





作者: ast123456    时间: 2011-2-2 12:46
为验证自己的箱子够不够书架,下午到唱片店搜罗来仅有的三张朱哲琴~~阿姐鼓~~央金玛~~波罗密多~~可惜没有七 ...
cwz 发表于 2011-2-1 21:46

听一下歌剧,什么都清楚了



作者: cwz    时间: 2011-2-2 15:01
听一下歌剧,什么都清楚了
ast123456 发表于 2011-2-2 12:46



瓦格纳的《指环》是我试音的主要软件,索尔蒂版本。
作者: n78    时间: 2011-2-2 15:42
瓦格纳的《指环》是我试音的主要软件,索尔蒂版本。
cwz 发表于 2011-2-2 15:01

是环保装那套吗?声音如何?


作者: cwz    时间: 2011-2-2 16:13
是环保装那套吗?声音如何?
n78 发表于 2011-2-2 15:42

是的,我一共有四个版本。开始听的是巴伦博伊姆的D版,还有克纳佩茨布什的单声道5几年吧,另外一个叫什么忘掉了,呵呵。索尔蒂的听两年了,随着系统的不断调整效果越来越好,我的体会是瓦格纳的戏剧不像意大利歌剧那样人声突出,他是与器乐融为一体的,声乐只是音乐的一个小部分。索尔蒂的版本必须用大系统才能才能演绎好——大场面、大动态、高密度缺一不可,前提是平衡。


作者: rock    时间: 2011-2-2 21:36
瓦格纳的《指环》是我试音的主要软件,索尔蒂版本。
cwz 发表于 2011-2-2 15:01


有图吗..发张上来参考参考...


作者: cwz    时间: 2011-2-2 21:59
R版请看,就是这个[attach]22920[/attach][attach]22919[/attach]
作者: rock    时间: 2011-2-2 22:26
R版请看,就是这个
cwz 发表于 2011-2-2 21:59

谢谢,回头搞一套。


作者: morefeel    时间: 2011-2-2 22:41
崔老大也是宾得党党员。
作者: cwz    时间: 2011-2-2 22:55
崔老大也是宾得党党员。
morefeel 发表于 2011-2-2 22:41

嘿嘿菜鸟一个啊,一年照不了几张PP,咱们是同党?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