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及其录音 [打印本页]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3
标题: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及其录音
德彪西(1862-1918)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钢琴作品在德彪西音乐中占有很大比例。受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德彪西强调光与色的瞬间印象,发展了新的技巧,丰富了和弦与和声的运用,逐步形成了一种精巧飘逸的独特风格。现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仍然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或者作为教材被广泛使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4
 一、德彪西的钢琴作品的创作概况
  
  德彪西的钢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884-1890年为创作初期,1890-1910年是风格成熟时期,1910-1918年为晚期。德彪西早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受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以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作品带有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痕迹。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有:《阿拉伯风格曲两首》,运用了中古调式,旋律上吸收了五声音阶的因素。《贝加摩组曲》(1890),包括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帕斯比叶舞曲。《月光》和声变化丰富,音乐朦胧飘忽,描绘了清冷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洒在平静的水面上的画面。这是他的早期作品中唯一带有描绘性标题的一首乐曲。这一时期德彪西在继承浪漫主义音乐传统风格的同时又有探索创新,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已初现端倪。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4
他的中期作品逐步摆脱了对前人的模仿,开创了新的创作道路,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中期作品主要有:《为钢琴而作》(1901年),包括“序曲”、“萨拉班德”、“托卡塔”。“萨拉班德”规模宏大,是具有古代风貌的舞曲。《欢乐岛》(1904)A大调,4/4拍,是他一生最快乐时写的,音乐活泼欢快,技巧辉煌。此曲受法国画家瓦脱的名画《开往西代尔岛的航船》的启发而作,是德彪西风格在这一时期的缩影。麦勒斯认为欢乐岛“是德彪西生平最美妙的作品。”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5
《版画集》作于1903年,包含3首曲子,“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它们分别展示了东方、西班牙和法国的奇妙风景,充满了浓郁的异国情调。第一首“塔”是德彪西的一个东方式幻梦,印尼爪哇音乐给了他创作灵感。第二首“格拉纳达之夜”以哈巴涅拉舞曲节奏为基础,带有明显的西班牙风格。它得到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赞誉,描绘了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城夜幕降临后的迷人景色。第三首“雨中花园”是首托卡塔式乐曲,它以两首古老的法国民歌为素材,描绘了一个小孩从窗户向外观看花园里下雨的情景。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5
两集《意象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和声语言,奠定了印象派钢琴音乐风格的基础。它分为两集,第一集作于1905年,第一首是著名的“水中倒影”,它富有梦幻和静寂,表现了水与光的千变万化。第二首是“向拉莫致敬”,缓慢庄严的萨拉班德舞曲风格,庄重但不拘谨,偶尔有甜美的音调,表达了对拉摩的崇敬。第三首曲子“运动”描绘黄蜂围绕蜂罐飞舞,作于1907年的《意象集》第二集也包含3首曲子:第一首是“林中钟声”,表现透过树叶传来的遥远钟声。第二首“月落荒寺”,大部分由缓慢、平行和弦构成,表现出东方式的静寂朦胧。第三首 “金鱼”,作家观看漆器上的金鱼受到启发,表现了鱼的游动和水面的闪光。《儿童园地》(1908年)是德彪西为她的女儿创作的,由6首钢琴小品组成,音乐语言精炼集中,丰富多彩,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世界。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5
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精华,是作曲家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它的每首曲子都写有标题,但更侧重于暗示和象征,给了演奏者和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前奏曲》第一集创作于1910年,共12首曲子:1.德尔斐的舞女( bB大调),音乐节奏沉静缓慢,时而表现出神秘性。2.帆(无调性),全曲除了6小节是五声音阶外,其余都是全音音阶。3.平原上的风( be小调),采用托卡塔手法,表现飘浮不定的风。4.暮色中声音和芳香(A大调),它的标题来自于波德莱尔的一首诗的第三句,作曲家通过精致的和声表现出一种忧郁和倦怠。5.安那卡普里的山丘(B大调),是德彪西仅有的一幅描写在意大利逗留时的音乐图画,以自然音阶、传统和声为主,加入民歌的旋律片断,音乐明朗欢快。6.雪上足迹(d小调),表现西西里冬季的风景,给人疲惫不堪的感觉,仿佛在雪地上行走,每迈出一步都很吃力。7.西风所见( #f小调),表现的是飓风和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bG大调),是前奏曲集中最简易通俗的一首,采用五声音阶连续和弦的创作手法,颇具东方色彩。9.断续的小夜曲( bb小调),乐曲左手伴奏部分模仿西班牙吉它的演奏,带有西班牙风格。10.沉没的教堂(c小调),是前奏曲集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根据法国北部布列塔尼半岛上的民间传说写成,富有幻想和神秘色彩。11.帕克小舞( bE大调),富有飘忽不定的意境,以带附点的跳跃节奏贯穿全曲。12.游吟歌手(G大调), 受到美国爵士乐的影响, 音乐的节奏独特,表现马戏团里的滑稽场景。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6
德彪西的晚年受到战争和健康方面的影响,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创作随意性有所减弱,逐渐进入新古典派的领域。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为两架钢琴而作的《白与黑》、《前奏曲》第二集、《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前奏曲》第二集 创作于1913年,共12首曲子: 1.雾(C大调),充满朦胧带有飘浮感的意境。2.枯叶( #c小调),描写深秋的风景,树叶变得枯黄,纷纷飘落下来。3.维诺之门( bD大调),哈巴涅拉的固定节奏贯穿全曲,表现出光线明亮的围墙与建筑物内的阴暗处所产生的强烈对比。4.善舞的女郎( bD大调),描绘了精灵和仙女们神话般的世界。5.石楠树( bA大调),运用简单的和声语言,表现出淡淡的乡愁。6.乖僻的木偶“将军拉文”(F大调),这里的拉文将军是一个步态僵硬的木偶,作曲家通过独特的节奏把拉文将军表现得活灵活现、幽默滑稽。7.月色满庭台( #F大调)。8.水仙女(D大调),它的主题出自北欧的民谣,音乐色彩幽暗而神秘。9.向斯毕克微克先生致敬(F大调)。10.埃及古壶(d小调),它的标题是一种形状像瓶子顶盖上有头像的埃及古物,德彪西在作品中寄托了一种哀思,仿佛在旁观参加葬礼的游行队伍。11.三度音程的变化(C大调),三段体结构,标题借用了钢琴演奏中的技巧术语,除中段的插部外,十六分音符的无穷动一直持续着。12.焰火(F大调),描绘了在广场上放焰火庆祝节日的盛大场景。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6
《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出版于1915年,这是德彪西最后的钢琴作品,为纪念肖邦而写,每一首都针对不同的训练课题。1.为五指而作,C大调,主要在白键上练习各种音阶。2.为三度音程而作,既要手指独立动作,又要灵活地转指,并保持连贯。3.为四度音程而作,四度音程为基础的和声,加上类似五声的旋律线,更像一首幻想曲。4.为六度音程而作,要求双音上升部弹得十分连贯。5.为八度音程而作,音乐欢快,奔放无羁。6.为八度指法而作,音乐轻巧连贯,演奏时要避免颗粒性的声音。这首练习曲基本上是以4音为一组的小规模形式组成,两手快速交替进行。7.为半音阶指法而作,快速音流弹得平滑均匀,连接无缝隙。8.为装饰音而作,旋律带有许多装饰音,这种高度的装饰性是德彪西常用的一种创作技法。9.为重复音而作,托卡它式的断奏练习。10.为对峙的响亮声而作,音色对比的练习。11.为复合琶音而作,降A大调,音乐华丽流畅。第1至6小节注意声部的层次,左手用半连奏方式触键,右手高声部和中声部用连奏方式触键,突出上声部的旋律,做好旋律音的保持。第28小节应严格按谱面记号做mf和渐强,与前面音量对比出来。此曲最后一个音需保留长点,用上弱音踏板。12.为和弦而作,音乐坚定有力,是训练和弦力度和跳跃准确性的很好教材。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7
二、德彪西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德彪西率先打破了浪漫主义音乐传统,在作曲技法、钢琴演奏技巧、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出现在法国绘画界,随即影响到其他艺术邻域。印象主义的音乐创作与印象主义绘画原则相同。德彪西认为音乐不再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而是用来描绘直觉印象。因此他创造出一系列新的音乐表达方式:简短的主题、无解决的和声、平行和弦、调性自由转换、特殊的踏板效果等,使他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朦胧的意境、色彩斑斓的和声与丰富的声音色彩变化。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7
德彪西作品的演奏风格有下列六大特点。1.强调光与色的瞬间印象、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作品以描绘大自然为主,如《原野上的风》、《枯叶》、《水中倒影》等都是一幅幅用音乐来表现的图画,他被称为“钢琴画家”。2.声音是演奏德彪西作品时的第一要素,要尽量避免敲打性的音响,纯净透明、柔和朦胧,尽可能把声音延长,是演奏德彪西作品的基本音质。3.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中变化,在轻的范围内做出多种力度层次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要弹出很弱的声音,手臂力量不能完全放下来,撤掉部分手臂的自然重量,感觉手臂自然地飘浮在空中。4.色彩是演奏德彪西音乐的重要因素,色彩通过音色变化获得,细心的倾听并控制弹出的每一个声音。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一般有二到四个声部层次。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教授曾说过:“德彪西的作品不能弹得太富有激情,要注意音色变化,色彩要丰富,这是画面的需要。”5.触键上的特点:手臂、手腕完全放松,将大臂的重量传到指尖,用指面触键,感觉像用手抚摸琴键一般,避免任何打击性音响;触键方向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避免垂直的下键,消除高抬指的动作;下键速度要慢,尽可能地将声音延长,产生共鸣。即使强奏时,声音同样柔和、连贯,仅仅是音量大些。德彪西曾要求学生想象键盘上有一层丝绒或毛皮,弹上去很舒服。6.踏板的运用很重要,要非常细腻地使用三个不同的踏板,如不用踏板,就不能弹出流畅多变的、音色混合的特定效果。首先要谨慎地使用右踏板,根据低音、和声、节奏换踏板,有时还要根据需要使用颤音踏板。同时,德彪西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弱音踏板以及中踏板,起到了改变音色的作用。我们依靠弱踏板的几个不同层次配合触键,可以使声音发生变化。总之,要根据不同的音响色彩与音乐层次的要求,灵活地使用踏板。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8
下面试以其两首典型代表作品作简略分析。
  (一)《水中倒影》
  乐曲一开始速度平稳,非常安静,pp的力度,使用弱音踏板。在左手低音五度持续音程上,右手出现二级和弦和减三和弦的反复进行,第一主题在中声部出现,犹如静静流水中的倒影。左手低音要用上手臂力量,贴键缓缓弹出深沉的音色,中声部旋律要透出来。右手和弦递进的声部注意层次感,手掌绷紧,尽量做到水平触键,并借助腕部进行力量缓冲和转移,声音柔和、连贯。延音踏板两小节一换,渐强渐弱的幅度不要做得太大,保持安静。25小节,分解和弦琶音像一阵微风吹过水面,水面上发出闪烁不定的光。中声部旋律是第二主题,稍突出些,亮一些,力量随着手腕的移动传到指尖,触键仍然是轻柔的。高声部的分解和弦琶音要弹得清晰连贯,轻而不虚,保持PPP的力度。谱上的半连音记号,可以弹得稍快些,仿佛水面上的涟渏逐步扩大。25小节-34小节为了保持住低声部的降A音要用持续音踏板。36小节,第一主题再次出现,和声更加丰富,织体比前面更加流动,注意手指贴键,用抚摸的方式来演奏,踏板比开始踩得浅。44小节开始,按谱面要求做出渐强,音乐逐步活跃起来,左手的八度不要一开始就弹得太响,要层层深入有倾向性。49小节,流水不再像以前那样平静,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粼粼波光,音色明亮、光彩,熠熠生辉。这里要求用指尖触键,下键快些,注意力度层次变化,踏板留住左手低音。双手交替的琶音进行应弹得流畅清晰,不能出重音,做好句子的起伏。51小节进入全曲高潮部分,第二主题在高声部出现,力度越来越强,仿佛水面荡起层层波澜。要求手指贴键,运用手臂力量弹出 mf—f—ff 的力度变化。德彪西虽然在此处运用较强力度层次,但并不是敲击的声响,而是一种饱满、明亮的声音色彩,不能弹成李斯特式的强奏。进入尾声后,音乐缓慢而安静。琶音不要弹得太慢,和弦贴键轻轻推下去,力度逐渐减弱,声音柔和、纯净,似乎很遥远,好像是远处森林里传来的狩猎声。82小节,主题又出现了,应根据和弦变换来换踏板,82小节-87小节踏板两小节一换,88小节-91小节踏板1小节一换,最后4小节用一个踏板。在演奏中注意,并不是所有弱奏处都要使用弱音踏板,很多时候需要手指来控制。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8
全曲除高潮部分力度较强外,大部分都采用了ppp、pp或p的力度。其中包含了许多渐强渐弱的细微变化。要在弱的音响中弹出多种力度变化,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演奏者 要有丰富的在内心想象力,依靠内心听觉,在演奏前先“听”到作品要求 的声音,然后再用相应的演奏方法来实现它。这种内心听觉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想象才能弹出千变万化的音色。同时,要用耳朵仔细倾听鉴别弹出的音响是否符合你想要的声音效果。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5:29
(二)《安娜卡普里的山丘》
  《安娜卡普里的山丘》是前奏曲中的第五首。卡普里岛是意大利的旅游胜地,岛上有两个小城镇,卡普里是其中之一,景色秀丽,树木茂盛。音乐的速度适中,B大调很适合表现那里晴朗的天空。德彪西用音乐描绘出一幅小城镇的民俗生活场景,带有意大利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一开始的引子是五声音阶的动机,和弦像是远方的钟声,力度较轻pp,非常静寂,加弱音踏板,半连音下键要有控制,声音柔和富有共鸣。第3小节,出现象征舞蹈的动机,注意十六分音符不要漏音,弹得清晰均匀。第4小节出现了复合和弦,演奏印象主义作品要特别注意和弦和声的处理,与浪漫派作品一般突出和弦的外声部不同,印象主义的和弦应按其不同的和声结构处理。在这里协和程度较高的左手和弦应略突出,另一个不协和程度较高的右手和弦则奏得稍弱些。紧接着是钟声的重现,力度渐弱,第6小节结束时有点渐慢加上音乐呼吸,第7小节速度渐快。第11小节开始是舞蹈的序曲,左手伴奏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要求非常均匀的连奏,手指贴键,但切忌声音含糊不清。14小节右手出现轻快的塔兰泰拉舞曲的音调,演奏注意歌唱性和句子的起伏。32小节速度要还原,左手出现民间的船歌旋律,八度力量要稍突出些,右手是属音的持续,拍子要非常准确。45小节,左手也在歌唱,稍微突出切分节奏。49小节开始,另一条伤感旋律构成了较慢的中间部分。这一段落要注意声部层次,旋律层和和声层要有音色上的区别,要弹得柔和、富有歌唱性,不能拖沓。中间插部后,柔和的铃声再次出现,舞蹈重新开始。66小节踏板需保持两小节,低音需保持住并做出渐强。进入结束部分后,力度越来越强由f—ff—fff,最后以火焰般明亮的音色结束全曲,情绪振奋充满激情。演奏这段音乐时要有一定紧张度,用手臂力量弹奏,安排好力度层次,一环扣一环,两手交叉时应流畅均匀,连接不应有缝隙。德彪西是位细致的作曲家,他在力度和速度的层次变化上十分用心。 在这首乐曲里,rit、cedez、a Tempo等速度标记频繁地出现。演奏时应掌握好速度变化的尺度,严格按照谱上的标记去演奏,不要出现过于自由的快慢变化,滥用弹性节奏。如果忽略这些音乐术语、表情记号,就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演绎他的作品。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04
最伟大的印象派音乐阐述者--Walter Gieseking
季雪金1895年生于里昂,1956年卒于伦敦,虽然父母亲是德国人,但他的幼年时光是在法国南部度过。4岁开始学习钢琴,1911年搬到德国去,在汉诺威音乐院开始向卡尔.莱默有系统地学琴,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开始演奏生涯,第一场公开演出是在1920年的柏林,以后常在意大利与瑞士演出;当他在1923年于伦敦首演时,已经名满欧洲了;1926年开始巡回美国、南美与欧洲其它地方表演。1939年回到德国,在战时也继续举行演奏会,但也因此阻碍了他在战后到美国演出的机会,一1953年才又到当地演奏。在1956的慕尼黑举行了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季雪金的演出不同于当代其它音乐家的重要一点是他以20世纪法国音乐的演奏出名,数量众多的录音可以证明,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演奏德奥音乐作品的名家。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06
季雪金是出生在法国(1895年12月5日出生于里昂)的德国钢琴家,而他是以诠释法国作品得到欧洲与美国乐迷的肯定。他从小没有正式进入学校而是*自修学习读与写,因此所受的基础教育并非完全德式也非完全法式;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汉诺威音乐在1911年创设后,季雪金才进入学校成为莱梅的学生。虽然季雪金二十岁就以六场独奏会演出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德国音乐圈也认为他是由莱梅启蒙学习,所以二○年代早期出版的书籍只要提及季雪金都会形容他是一个「优异、见识广博的钢琴家,特别长于诠释极度现代的作曲家作品」。浦朗克(FrancisPoulenc)、普费茨纳(Hans Pfitzner)都写了协奏曲献给他,而季雪金也在1922年为亨德密特的的组曲、托赫(Ernst Toch)的钢琴协奏曲做世们首演。印象派作曲家,如:德布西与拉威尔的作品在现代已经被纳入标准曲目,但是他们在二○年代仍然不被肯定。除了追求精致的感官享受,印象派曲家把音乐原有的声响提升到更优雅的境地,他以声音来表现具体的事物或精神感觉,而不是像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般的强调戏剧性、情感或梦幻效果。印象主义运动对于法国写实主义作曲家,如:库普兰、拉摩与其它大键琴家极度感兴趣,他们一心一意要扭转世纪交接时德国音乐所持观点,反对当时广受喜爱的理查德.史特劳斯式纯哲学写实主义,里格(Max Reger)改变了舒曼与门德尔颂以降的作品风格与传统。当时几乎没有作曲家不狂热追求声音的变化,如:史特拉汶斯基、巴尔托克、荀伯格、贝尔格,甚至杨纳杰克与亨德密特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各种声音变化的可能性以呼应当时的印象主义运动。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06
对钢琴家而言,印象主义的「十诫」就是德布西在1909年到10年及1910年到12年完成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前奏曲」原本的意义是指「介绍」或「预备」,但是肖邦已经打破这样的观念。德布西拒绝跟从传统原则:「我愈来愈相信音乐的本质是无法强被归为严谨的规则教条。它是由音色与节奏构成。」德布西为每一首前奏曲加上有如脚注的标题,好像在提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为何;这些前奏曲的顺序也不再有周期性,每一首都有自己个别的创作基础。德布西不觉得这几首前奏曲应该一起演出,他认为《特亚非的舞姬们》与《雪上的足迹》应该在私人场合单独为一个听众演奏。季雪金在1936年到39年间录下了两册前奏曲,而这些录音也是他最好的德布西。季雪金在1921年投入演奏事业的时候,曾经带着这套曲目在全欧洲巡演,慕尼黑乐评人贝尔雪(Alexander Berrche)是个强硬的浪漫主义者,他形容季雪金1922年的演出「除了什么都能演奏的艾德温.费雪,大部份钢琴家都会选择自己专精的曲目。在这些曲目狭窄的钢琴家中,最让人惊讶的是季雪金。他演奏的新兴法国学派(包括他们的前辈与来者)作品有着丰富的音色、动态对比及Z由且出色的迷人诠释,每一次都能让最顽固的听众臣服在他的脚下。我们德国的钢琴大师则缺乏巨幅动态、对作品全盘理解后的远见以及柔韧、能够振奋人心的感觉和对音色敏感度。简而言之,这个法国人知道如何利用钢琴的色彩并让演奏效果令人激赏。他的演奏中有着钢琴最原始的音色、如竖琴般的声浪以及丰富的变化、法国号与木管乐器中间音域的音质、钟琴的高音音色与低音域钟响般的色调,这些声音非常适合作品的幻想性。」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6 16:07
甲米兄的文字是原创的还是转贴的?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07
「版画」(1903年)有雕版、雕刻的意思,它不只表示雕刻音符注记,还意谓着描绘与模仿各种线条的技巧,这个想法似乎与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流畅相互抵触,不过德布西却让旋律线清晰的音乐散发出受到西班牙影响后的异国风味,从季雪金的节奏性与美学观点可以知道他明白德布西喜爱远东地区的甘美朗音乐(《宝塔》);谨慎地重塑伊比利亚音乐及微妙的和声。无论在古或今,这都是诠释这部作品的典范。哈洛德.荀伯格(Harold C.Schonberg)在1965年出版的《伟大的钢琴家》一书中描述季雪金演奏德布西「最初(1920年到1939年)的音色并不细腻。他运用踏板的技巧相当优秀,特别善于运用半踏板的效果。他从来没有弹出难听的声音。即使音乐里的情感还不令人满意,全然透明与清澈的琴音也会让人永远难忘。季雪金长于控制德布西作品中最弱音的音色,所以这些音符即使是在大型音乐厅里也可以听得一清二楚,而且优美依旧。不知道为什么,他已经实现德布西的音乐中全部的特点,他是自己世界中的主人。」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10
季雪金德彪西钢琴作品集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14
甲米兄的文字是原创的还是转贴的?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6 16:07



不好意思,转的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6 16:28
「版画」(1903年)有雕版、雕刻的意思,它不只表示雕刻音符注记,还意谓着描绘与模仿各种线条的技巧,这个想 ...
甲米 发表于 2011-3-6 16:07

\
哈洛德.荀伯格(Harold C.Schonberg)在1965年出版的《伟大的钢琴家》
就是这本英文中文我各有一本。
[attach]25067[/attach][attach]25068[/attach]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6 16:30
《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出版于1915年,这是德彪西最后的钢琴作品,为纪念肖邦而写,每一首都针对不同的训练课 ...
甲米 发表于 2011-3-6 15:26

练习曲还是这个好。
[attach]25071[/attach]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35
如果说单声道时代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代表是季雪金,那么立体声时代最伟大的可能就是米开兰杰利了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6:56
米开兰杰利在生时一直是个乐坛传奇。他的琴声具华丽的色彩感,轻妙的触键和踏板造出纤细的音色变化。听德彪西的“儿童园地”,米开兰杰利的演奏雅致有魅力,人们说他的演绎偏冷,但你听他在这里的温暖诗意,结合起惊人的键盘控制力,让人目眩。德彪西企图令我们忘记钢琴有琴缒,而老米正好是圆滑奏的超级高手。德彪西的幽默、轻妙和讥啸,全在老米的演奏里表现无疑;天真而略带神经质。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7:06
“前奏曲”两卷24首可以说是德彪西钢琴技巧之大成,而老米的演奏,最恰当的形容词是“完美”!他对于德彪西这些小音诗的和声与结构了如指掌,技术表现无懈可击,如何一个音或一个强弱变化都像蜘蛛张开银网般散发着紧凑的光辉。有人因为老米技巧“太完美”而制折他的钢琴是否过于抽离,但其实这是精神严谨的表现,也唯有达到这种“精度”才会发出这般不可思议的力量。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6 17:08


B兄,这本中文版现在尚能买到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6 17:25
“前奏曲”两卷24首可以说是德彪西钢琴技巧之大成,而老米的演奏,最恰当的形容词是“完美”!他对于德彪西 ...
甲米 发表于 2011-3-6 17:06

我还是认为米凯与科尔托无法相提并论。老米的音乐欠缺流动性,精雕细刻的痕迹多少有一点。所以我不是米凯粉丝,现在他的碟我也不多。
德彪西,拉威尔,积雪金的魅力远远强过米凯,愚见。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8:34
以上拷了那么多与大家分享,我的目的想说一声,“俱往矣”,如今德彪西钢琴请各位要听让 艾弗曼 巴维。如下是他德彪西钢琴全曲的录音。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8:43
让 艾弗曼 巴维 (Jean-Efflam Bavouzet)是谁?这个法国钢琴界的新人幸亏有了CHANDOS资深监制人Ralph的慧眼识珠才得以大放异彩,他的闪亮登场令所有人都欣喜异常。年轻的让表现出的灿烂精湛的技术和沉稳成熟的心态令众人惊叹不已,还有那敏锐的洞察力和上乘的控制力以及他那高贵的气质。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8:50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1-3-6 19:03 编辑

法国钢琴学派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派别,法国的演奏传统与李斯特学派以及莱谢蒂茨基学派都大异其趣。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太阳王”延续下来的演奏传统根深蒂固、自成一格延续了百余年,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演奏风格开始逐渐趋于一体化,但是法国钢琴演奏传统至今仍有着明显的烙印。

巴维出生于法国的圣艾福兰(Efflam),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师从皮埃尔·桑贡(Pierre Sancan)、亚历山大·埃德曼(Alexander Edelman)和迪米特里·巴什基洛夫(Dimitri Bashkirov)。1986年巴维在科隆举办的“贝多芬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金奖;还曾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Steven de Groote室内乐奖”,钢琴家目前除了在世界各地繁忙演出外,还执教于德国代特莫德音乐学院钢琴系。
他录制的德彪西全部钢琴作品获得2008、2009年留声机年度大奖、BBC年度音乐大奖。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8:53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1-3-6 19:58 编辑

巴维认为: 巴德彪西的音乐表现的都是光和影的游戏,多局限于小型作品和用不同配器形式和乐器呈现的短小乐句,出于表现某种“印象”的需要,德彪西的乐句节奏经常摆脱节拍和小节的支配,乐句进行服从于自由的呼吸和节奏律动;在织体上德彪西喜爱垂直的音群;德彪西是由一粒种子长成一个大树,他用声音来创作形状。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6 19:01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1-3-6 19:02 编辑

如今,欣赏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季雪金的51-54年的录音明显太老了,其音效不能满足要求了,而德彪西的音乐对音响有着苛刻的要求,当然对于钢琴家来说他还是参考的范本。米开兰杰里么,声音华丽但太理性了,犹如大理石的感觉,缺少真正的法兰西味。而巴维演绎德彪西的纯正的法式风格已经是该作品的首选了,正如“企鹅”说的,有了他的录音就不需要别的了。快去听听吧,我比较了上述3位的录音后,就知道“企鹅”说的没错了
作者: jogo    时间: 2011-3-6 19:17
谢谢甲米兄推荐。 我最近听俄罗斯旋律公司出的李赫特弹奏的德彪西,钢琴的色彩表达也是令人回味再三的,另外,我也同意念经兄的听感,米凯兰杰利的某些曲目上还是有点点刻意,当然同样也是大师级别的演绎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6 20:02
我还是认为米凯与科尔托无法相提并论。老米的音乐欠缺流动性,精雕细刻的痕迹多少有一点。所以我不是米凯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6 17:25

回念经兄:台湾有一个中国音乐书房我是在网上买的,他们的书非常全。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3-6 20:45
德彪西,我的大爱啊!终于有介绍这位空前绝后的大师的帖子了。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6 20:47
德彪西的练习曲倒是买了几张。
[attach]25083[/attach][attach]25084[/attach][attach]25085[/attach][attach]25086[/attach][attach]25087[/attach][attach]25088[/attach][attach]25089[/attach]

作者: bluesky    时间: 2011-3-6 22:01
Pollini 弹德彪西究竟怎么样?
作者: mm33    时间: 2011-3-6 22:18
曾有友来访,想听拉威尔的钢琴独奏。先听了米开朗吉里,言:最为喜欢,也收了不少。再听,卡扎德絮,虽是单声道,言:何许人?如此出色?又听积雪金,还是单声道,感叹言:神来之笔,何处可寻?


哈哈,真事。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6 22:28
回念经兄:台湾有一个中国音乐书房我是在网上买的,他们的书非常全。
burt5177 发表于 2011-3-6 20:02

谢谢B兄!我找找看。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3-6 23:17
德布西的钢琴虽然好听,但也没多买

去年偶然的机会被我淘到一套DECCA双张的日版CD。Pascal Roge -《德彪西:钢琴作品》(Debussy: Piano Works)[2CD]

嗯,也相当不俗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7 07:11
德布西的钢琴虽然好听,但也没多买

去年偶然的机会被我淘到一套DECCA双张的日版CD。Pascal Roge -《德彪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3-6 23:17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7 15:47
法国音乐有个特点就是需要法国艺术家的演出才好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3-7 20:16
基本上是这样,Debussy以降,基本上成系列地演奏德彪西作品的,都是法系钢琴家,唯一的例外就是米凯兰杰利和阿劳。这种局面,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如此。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0:35
说到德彪西,不由得想起一位女钢琴家来,柯尔托的弟子Yvonne Lefebure,在youtube上看过她不少视频,很著迷,最近正在搜罗法国厂牌Solstice所出版的Lefebure唱片,有十几张之多,我会一网打尽。
Lefebure晚年八十五岁高龄时演奏的德彪西有着浓郁的音色特质,结构异常清晰,我非常喜欢。

[attach]25127[/attach]

[attach]25128[/attach]

[attach]25129[/attach]

作者: 313    时间: 2011-3-7 20:43
德布西的钢琴虽然好听,但也没多买

去年偶然的机会被我淘到一套DECCA双张的日版CD。Pascal Roge -《德彪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3-6 23:17

罗格的福雷也很赞。

[attach]25130[/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3-7 20:45
Roge似乎正译为:罗热(罗杰)。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0:46
Roge似乎正译为:罗热(罗杰)。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0:45

应该叫罗热。



作者: 313    时间: 2011-3-7 20:52
呵呵,谢谢指正。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1:10
顺带转贴一篇关于Yvonne Lefebure的文章,正文如下:

被遺忘的美麗─依鳳 蕾菲布

文 / 林主惟

蕾菲布(Yvonne LEFEBURE 1898-1986),不該被遺忘的鋼琴家。

  鋼琴上,蕾菲布是克爾托最純粹的傳人,這不僅僅因著她"曾"師從克爾托;在克爾托眾多有名的弟子中,大部份是學成之後深造於他的,但蕾菲布則徹頭徹尾的由克爾托所塑造,她是其弟子中最早的一代,受教於年輕氣盛、鋒芒逼人的克爾托,後來又成為克爾托身旁得力的助手,1939年她繼承了克爾托的大師班,在在顯示出她是克爾托的傳人,但形式上如此,實際上呢?

[attach]25131[/attach]

  讓我們先談談克爾托,克爾托在現代被視為蕭邦的嫡系傳人、理所當然的蕭邦權威,但在頭角崢嶸的巴黎樂界,蕭邦嫡傳不乏其人,蕭邦氣質的鋼琴家也數算不到克爾托,事實上,克爾托的舒曼氣質更為強烈,他演奏中所紓發的浪漫情懷是舒曼而非蕭邦的,而在當時,克爾托作為舒曼演奏者的身份可能更具權威,這是今日對克爾托了解上的一個偏差。蕾菲布,正是個舒曼氣質的鋼琴家,在女性鋼琴家中,這種氣質難以尋見,而這種氣質上的相契也說明著傳承上更深入的層面。

  另一方面,蕾菲布是魏多晚年的愛徒,在巴黎音樂院的賦格班裡,這位偉大的近代管風琴演奏奠基者給予蕾菲布的,是對於樂曲結構的分析掌握能力,在魏多開創的學派裡,管風琴師在一座大管風琴前演奏出足以與管弦樂團抗衡的豐富聲部,還有什麼人能比這樣的管風琴師更了解何謂結構,更何況是魏多這樣的一代宗師,這是蕾菲布日後成為偉大的貝多芬演奏者最重要的資本。

  偉大的傳承,還需過人的天賦才能成其偉大,但蕾菲布與克爾托的鋒芒畢露不同,蕾菲布的演奏中有一股蘊釀的知性美感,這是女性的細緻、還有豐富的學識所致,除此之外,蕾菲布完全不曾流露出女鋼琴家的嬌柔氣弱,在舒曼氣質下雄雄燃燒的浪漫是男性的,格局是宏大的,這就是蕾菲布的氣質。

  晚年的蕾菲布並未在速度上與年齡妥協,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在多快速的樂段,她未曾失去對鋼琴的控制力,漂亮的音色是硬底子,背後是持續的練習和規律的生活,多少藝術家過著墮落的生活啊,在音樂前這些都無法隱藏,在蕾菲布所演奏的德布西、拉威爾、艾曼紐等近代作品中,展現了她對於新鋼琴語法的精確掌握、對作品的透徹瞭解,與這些作曲家的情誼使她的詮釋增添了權威性,而她的確生逢其勝,又活得夠久,我們在她的舒曼、舒伯特、佛瑞及布拉姆斯演奏裡可以體會到真正的舒曼氣質,並且感受到柯爾托藝術中的某些精粹,蕾菲布的貝多芬很早就負盛名,她的"狄亞貝里"不是片斷的變奏曲,而是一氣呵成的完整生命,魏多與克爾托的教導必然讓她終身受用,然而,一位藝術家的修養、自律、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尊重,才是偉大所以成就之處。

[attach]25132[/attach]
正在录制拉威尔的Lefebure。

1974年之前的出版,屬於法國廣播局的資料,七○年的兩首協奏曲,與著名的法國指揮家帕黑合作,當時七十二歲的蕾菲布和八十四高齡的帕黑,兩位法國音樂界老大師的合作當然引起不小的矚目,他們在舒曼協奏曲裡展現了無比的熱情,更重要的則是氣質的契合,鋼琴隨心所欲的起伏、推進、富有詩意與微妙的色彩變化,樂團悠揚的與鋼琴唱和,這是壯盛而豐美的舒曼,沒有一絲一毫的遲暮氣息;而在拉威爾的協奏曲中,兩位大師一轉而表現得古典而節制,這是他們時代的音樂!是的,還有什麼能比這兩人演出的拉威爾協奏曲更有資格被稱為"權威"呢?

  而說到拉威爾,蕾菲布75年所做的錄音,堪稱拉威爾演奏的里程碑,我們不可能再遇見這樣的「庫普蘭之墓」或「高雅而感傷的圓舞曲」,這是完全成熟的、沒有一絲窒礙與疑惑的拉威爾,音樂就這麼被演奏出來,極其自然且均衡、像羅浮宮雕樑畫柱下聳立的永恆維納斯,其中閃耀的是古典主義的光芒;古典主義是法國文化史中始終不變的重要因子,對於傳統的尊重與了解、扎實而有系統的訓練、自制與平衡的修養等等,外面向的表現為技術上的、內面向的則表現為演奏的性格或精神,影響蕾菲布相當深遠的另一位恩師艾曼紐,是十九世紀末新古典運動的先趨者,這種技術與精神層面的訓練在她所演奏的拉摩、巴哈與海頓中顯而易見,而在拉威爾及珍貴的艾曼紐奏鳴曲演奏裡,更是曲曲珠玉,千金難買。

蕾菲布在巴哈、海頓、貝多芬、舒曼的演奏地位上無需多提,因為它們早已在本世紀初的演奏史上擁有一席之地,但請特別留心在舒伯特的演奏上,蕾菲布的舒伯特演奏中,不偏不倚地重塑了舒伯特應有的面貌,何以言之?舒伯特的鋼琴作品幾乎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性格鮮明、但完成度並不高,一般的演奏家,若非浪漫得過分、就是規矩得無趣,樂曲本身的缺陷更使音樂中充滿著稜角與空洞,這時,蕾菲布作為一個古典鋼琴家與舒曼精神的詮釋者的形象就突顯在舒伯特的演奏之中,她的演奏同時表現出舒伯特時代演奏技術上的古典要素與精神上向浪漫的漸趨性,從而我們清楚地看見舒伯特作為舒曼前瞻者的存在意義,在蕾菲布的布拉姆斯演奏中,舒伯特性格得到了更圓滿的表現,現代人慣稱布拉姆斯曲中的貝多芬靈魂,應該置換成舒伯特,這才是正確的,而,蕾菲布正是對我們如此說的!

  佛瑞的演奏中,蕾菲布維持得很好的技巧層面剛好夠用,但圓熟的心境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距離晚年耳盲的佛瑞牽著她的手親自指導蕾菲布演奏自己作品的時代,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她演奏著這些沉澱著諸多情感與回憶的作品,每個音符都像石板上雋永的刻字一般,像第六號夜曲那略帶沉溺的主題、或是「主題與變奏」末了的釋之澹然,隨心所欲、臻至化境的第十三號夜曲,那種內在的強韌與超脫,在馬格莉特‧隆之後,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了!

  德布西是蕾菲布最晚年的錄音,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她體力的衰退,八十五歲的蕾菲布或許無法顧及許多細微的變化,但取而代之的是濃艷至極的音色和分明的結構,這正是許多非法國學派的演奏大師在演奏德布西時最弱的一環,同時也是現代演奏家所難以企及的、屬於上個世紀的「秘密」。

  最後我不得不再次回到舒曼,請靜心聆聽蕾菲布指下的「死後所出版作品十六的變奏曲」,鋼琴、或鋼琴家,已經不存在了,那是一種呼聲、迴盪已久的,在邏輯思想不能及之處,直直刺痛了我們的心靈,在最後的段落裡,鋼琴家引領我們進入枯淡的境界,然後以天使的歌聲帶我們進入天堂......

[attach]25133[/attach]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1:15
以下是原文所列Lefebure录音年表:

[attach]25134[/attach]
[attach]25135[/attach]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1:52
德彪西没写过钢协,这比较可惜。对拉威尔来说,最好的钢协来自莫扎特和圣桑,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啥的还不够范。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7 21:54
Solstice出的Yvonne Lefebure我只听过上图里的第一套(3CD,其中CD3是访谈,已停版),和后来出的OP.106/OP.111(编号SOCD 238)
[attach]25136[/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3-7 21:56
德彪西没写过钢协,这比较可惜。对拉威尔来说,最好的钢协来自莫扎特和圣桑,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啥的还不够范 ...
alma 发表于 2011-3-7 21:52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1:59
德彪西没写过钢协,这比较可惜。对拉威尔来说,最好的钢协来自莫扎特和圣桑,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啥的还不够范 ...
alma 发表于 2011-3-7 21:52

我也经常在琢磨这个,德彪西为何没写钢协呢?是他还没能找到钢琴与管弦乐队之间如何达成音与画的绝妙平衡之道吗?还是他已经感觉自己几乎已穷尽了钢琴以及管弦乐队各自的幻妙的音色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呢?因此而无需再写?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7 22:00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1:56


此话大妙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2:10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1:56


我比较好奇这个,德彪西如果写钢协,会是啥样的?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2:12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1:56

接scfan的嘴:此话大妙?妙在何处呢?以m兄的看法,德彪西已经将钢琴独奏与管弦乐队的“印象派”手法写到头了,极致了,所以而不可想象吧?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7 22:12
我比较好奇这个,德彪西如果写钢协,会是啥样的?
alma 发表于 2011-3-7 22:10


我猜是钢琴独奏占95%,外加几把弦乐和管乐稍微呼应一下,也不会叫协奏曲,而叫为钢琴和几把其他乐器的幻想曲。。。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2:18
我猜是钢琴独奏占95%,外加几把弦乐和管乐稍微呼应一下,也不会叫协奏曲,而叫为钢琴和几把其他乐器的幻 ...
scfan 发表于 2011-3-7 22:12


德彪西不是肖邦,他有的是管弦乐才华。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2:23
按我看,德彪西没写钢协是蛮遗憾的,弄不好又一个改写音乐史的东东跑出来了。。。

是否德彪西认为钢琴和乐队的音色等不相容呢?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7 22:29
按我看,德彪西没写钢协是蛮遗憾的,弄不好又一个改写音乐史的东东跑出来了。。。

是否德彪西认为钢琴和乐队的音色等不相容呢?

alma 发表于 2011-3-7 22:23


alma兄已经自问自答了,俺就借此回答念经兄的问题。德彪西不写钢协,妙就妙在他认为(以他的音乐思维)无法让钢琴和乐队交融。这个和德奥传统的钢协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和拉威尔的改良派比起来,德彪西更为纯粹。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2:34
为什么没有人提到弗朗索瓦的德彪西呢?他的德彪西很妖啊,我喜欢这个妖精的。
作者: schwaz    时间: 2011-3-7 22:36
标题: 1938年的录音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1-3-7 22:51 编辑

德彪西有一个钢琴与乐队的幻想曲作品,季塞金与门格尔贝格留有录音,具体什么记不清了,请教高人。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7 22:36
只有他的肖邦,尚未听过德彪西
作者: burt5177    时间: 2011-3-7 22:37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1:56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2:38
为什么没有人提到弗朗索瓦的德彪西呢?他的德彪西很妖啊,我喜欢这个妖精的。
alma 发表于 2011-3-7 22:34

没提到的原因之一,楼主甲米都说了“具往矣”啦,是为了请出这位让.艾弗曼.巴维。
之二,你这不是说了吗?呵呵,弗朗索瓦!!!给他三个惊叹号。



作者: alma    时间: 2011-3-7 22:3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3-7 22:41 编辑
burt5177 发表于 2011-3-7 22:37



谭盾: 郎朗(@郎朗)郎朗 :我是想把德彪西的「水妖」配成钢琴协奏曲,和我的「火神」一起,演个「水火交融」-----------
http://t.qq.com/tandun


要是德彪西当年这么干,100年后也没谭盾啥念想了吧。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3-7 23:31
应该叫罗热。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7 20:46



用中文怎么写都不能表达正确的音。我知道怎么念就是无法用中文来表达

热和杰只是音相近,但是跟原音还是相差很远
作者: 狗儿念经    时间: 2011-3-7 23:36
用中文怎么写都不能表达正确的音。我知道怎么念就是无法用中文来表达

热和杰只是音相近,但是跟原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3-7 23:31

你这家伙究竟会几国语言啊?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3-7 23:55
你这家伙究竟会几国语言啊?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3-7 23:36



我只会说Chinese和hangzhounese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3-7 23:55
为什么没有人提到弗朗索瓦的德彪西呢?他的德彪西很妖啊,我喜欢这个妖精的。
alma 发表于 2011-3-7 22:34




我想提,但是被你抢先了,哈哈
作者: scfan    时间: 2011-3-8 00:00
用中文怎么写都不能表达正确的音。我知道怎么念就是无法用中文来表达

热和杰只是音相近,但是跟原 ...
robinwood 发表于 2011-3-7 23:31


我提一个,“日”,德语里面Orange的发音就是借用法语的



作者: robinwood    时间: 2011-3-8 00:01
我提一个,“日”,德语里面Orange的发音就是借用法语的
scfan 发表于 2011-3-8 00:00



嗯,不错,听起来像“日”
作者: 313    时间: 2011-3-8 05:23
本帖最后由 313 于 2011-3-8 05:51 编辑
很难想象,以德彪西的手法,钢琴与乐队交汇在一起发出的音响,那还叫德彪西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7 21:56


也不一定。因为我们想象中的钢琴协奏曲,习惯上与古典/浪漫的钢琴协奏曲联系在一起。但德彪西创作的作品往往会另辟溪径,他真要写钢琴协奏曲,肯定是打破钢琴协奏曲概念的钢琴协奏曲,呵呵。从这点上看,乐器、音乐形式也许重要,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表达的色彩。

对于听者,听德彪西的作品得动用全部的感官——看到叶落、听到光泽、闻到暗香......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1-3-8 12:36
德彪西有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他早期作品(1889-1890),叫作“钢琴与乐队的狂想曲”,在季雪金的那套德彪钢琴全集的最后一首,由Kurt Schroder指挥Orchester des Hessischen Rundfunks。大家可以和他的钢琴独奏曲比较比较。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1-3-8 19:13
对于听者,听德彪西的作品得动用全部的感官——看到叶落、听到光泽、闻到暗香......
313 发表于 2011-3-8 05:23


关于德彪西的《钢协》会是什么样的讨论大妙啊!理论上讲,乐队的织体和丰富的色彩可以补充钢琴线条的瘦弱和音色的单调,但如何把握以及风格上的统一,印象派的和声、织体如何反映在这两种并不搭调的器乐写作上,完全不可想象。我还是一头雾水。

说到,印象派音乐的听众的素质,也许能以印象派绘画问世之初遭到观众及官方的责难和不理解,可以用那时的观众还不具备一双印象派画家的“眼睛”来概括。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现代的观众俨然都已经具备了这双“眼睛”了吗?说到底,印象派绘画、印象派音乐对人们的大脑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神经突触的电活动。


作者: 313    时间: 2011-3-8 19:28
关于德彪西的《钢协》会是什么样的讨论大妙啊!理论上讲,乐队的织体和丰富的色彩可以补充钢琴线条的瘦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3-8 19:13


听德彪西——必须去掉听古典音乐习惯的八股概念,呵呵,什么快慢快,换一付脑子,纯摄影中的明暗、光影......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