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9694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3#
发表于 2013-8-20 22:3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8-21 11:04 编辑


      又是一个我特别喜爱的曲目。相信很多朋友也喜欢。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收集了8个ROSTROPOVITCH的版本。他和KARAJAN在DG的录音路人皆知,我认为乐曲总体的铺陈非常好,乐队部分精准、唯美,整体可听性强。他和小泽配合得也好,ERATO的声音很清晰。他和捷克爱乐、TALICH指挥的那版很有特色,捷克乐队经常抽疯似的发作,听惯了大路货初听不大习惯,但老罗拉的似乎有些悲愤,力道十足,第二乐章不够柔,也不够愁。



      STARKER的琴声特别刚健、丰满。FOURNIER我不太喜欢,好像老是放不开,不大贴切这个作品的风格。马友友则放得太开了,伸缩性特别大。这么煽乎好不好呢?可能有人喜欢有人烦。HOELSHCER是个异数,拉得很放松,也很端庄。



      PIATIGOSKY很温暖,CASALS与SZELL的组合非常随性和坚毅,吟唱有古风之韵,另一版是SCHNEIDER指挥波多黎各节日乐园伴奏,老人家挥洒自如,不求工整,有点像傅山狂草了。



      法国四骑士里还有托特里埃和让德隆,印象都不十分深刻深刻。涅索娃的录音出奇的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4-10-1 00:3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10-1 00:41 编辑

      十一长假前,第一个自由的夜晚!真是幸福啊!



      用Steely Dan当伴奏音乐似乎有些不恭,但为了后面七天省心,还是放着他的AJA,拖着我的地板,擦净了狗狗的口水和爪印。



      台湾的苏友瑞极力推崇EMI FRANCE上世纪70年代的录音,这张齐夫拉父子合作的李斯特需要放大些音量,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的音场比例。钢琴声并不突出,整体效果却是现场感十足,钢琴被动态张扬的乐队包裹着。老齐的节奏还是极富收放感,直到终曲时还是一路高歌、昂扬前进。



      红银标的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从不让人失望,这次一张碟正反两面是第7和第10。格氏稳稳当当地,没什么夸张表现,倒是哈氏有时颇为灵俐。胆机经过前两张碟的长煲,进入了状态,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美极了,在眼前悠悠地唱着。这就联想不到什么斗争啊,奋斗啊,矛盾啊,胜利啊,诸如此类。贝多芬不过是开口讲了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吧。



      快到子夜仍舍不得睡,有美好音乐的秋夜,明早可以赖床的秋夜,是一年中难得的良宵。就让老罗的大提琴再唱一回熟悉的舒柏特吧。似乎录音电平有些低,加大音量后,老罗沉实、丰厚、多变的色彩迸发了出来,在静静地夜里恣肆地挥洒着。布里顿则显得轻灵多了,在老罗身后随和地衬托着。就这样,国庆日悄然到来了。真是幸福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4-9-29 23:08:17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很久未去听现场了,太麻烦。手里的名盘听着还是方便多了。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4-9-29 21:1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9-29 22:23 编辑

       听剩下那半张马一。CBS典型的录音风格,就是十分近场,听者仿佛坐在前五排以内。这张伯恩斯坦棒下的纽约爱乐,从录制至今已经41年,但与前几天听到的现场,风格上似乎相距并不大,只不过录音棚里的东西总比现场要冷静一些。

      从录音上说,各声部细节交待得很清楚,有的时候过于清楚了,以至于分离度有点大。合奏高潮的冲击力就没法和现场比了。动态被压缩是交响乐录音的宿命。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4-9-29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9-29 05:25 编辑

      今天回到北京。上次提到的马勒第一,其实是一个小小的发愿。在纽约的同事帮忙订了23日纽约爱乐的音乐会票,曲目中包含马一。但出差的日程不是自己完全能够掌握得了的,所以出发前听上两个乐章,算是祈祷一下,但愿当天晚上没有公干,能够听到Alan Gilbert棒下的NYPO。

      结果23日晚上公事结束后,我和同事一路狂奔,躲开奥巴马车队的封路,也不敢在高峰时段打的,两人步行半个多小时赶到林肯中心Avery Fischer Hall,拿到票走进满满当当的音乐厅时,已是Alan开始向观众解说上半场作品的时分。初秋的纽约天高云淡,但哥俩儿都冒了一身轻汗。

      上次到纽约,已是17年前的事了。那是第一次出国,看到纽约街头奇形怪状的路人,心中还颇为忐忑呢,哪像今日之浑不论、没皮没脸。大苹果似乎没啥太多的变化,仍旧一番闹哄哄、乱糟糟的样子。但这里似乎是和香港一样,需要安心呆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出它的好来。头天下午原本计划去大都会看看,因为上次去时间太短,只看了油画的部分,这回要补看一下有关中国的藏品。但是工作没有做完,只得放弃了。赶在日落前换上运动鞋,用一个小时沿着中央公园的跑步线绕了一圈,也算洗洗肺吧。所以,这第二天晚上的音乐会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了。

      上半场是当代作品,一位生于60年代日裔美籍女作曲家的单簧管协奏曲。因为听不懂,也不好评论,只能说给了正在倒时差的我一点困盹的机会。实际上到了下半场,我还是十分十分的困倦,马一第一乐章的后半段就睁不开眼了,第二乐章则完全断片,只到第三乐章才逐渐恢复,第四乐章便完全清醒地从头听到尾。本不当如此暴殄天物,但是困这玩艺儿是没法阻挡和抵御的。前两天邀星兄在欧洲也是听马一时睡着了,真是有趣的巧合。

      第一次现场听NYPO,座位稍远了些,精神也不够集中,所以不好猛然下什么判断。因为演奏的是马一,所以总体上感觉非常地凌厉,在Alan的调度下各个肯节把握得非常准确。音色上不属于温暖型,但也没柏林爱乐那么光耀和辉煌,弦乐部分很齐整,变化迅疾,管乐则漂亮极了,有时候比较高地飘在弦乐之上。偶尔能听出点Big Band的劲儿来,也许只是心理暗示。指挥生于1967年,现在正当年,而且是乐团的“红二代”,父母都在乐团工作过,他自己成长在上西区,对乐团、对纽约再熟悉不过了。

      场内也仍是以白发帮为主,看到好几位驻着各式拐杖的老人家。但最后的standing ovation气势还是很足,叫好声响成一片。出场时所见最能代表纽约的风格了,有我们这样西装革履的,有比较随意穿着便装的,还有着晚礼服的男士伴着长裙着地的女士。街边那对年轻人真是精神,女士的露肩灰色长裙美极了,两人身材、相貌、衣着都令人赏心悦目。两人等了一下,抬头打了辆的士。我和同事也打了辆车,司机是个印度人,这次没怎么交谈,不像上次和那位黑人老哥聊得很high,或说他聊得很high。

      纽约,纽约,两天的勾留已是收获满满,要多久才会让我留连忘返。。。。。。


使用道具 TOP

在音乐中虚度一生

18#
发表于 2013-6-19 14:41:5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在音乐中虚度一生,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
    人生充满变数和吊诡,在欲望和名利的漩涡中,音乐犹如一根巨大的浮木,是喘息、休整乃至生存最后的指望。
    从今天开始,借极品论坛的平台,把每天听音乐的点滴心得和收获记录下来,并和乐友们交流。
    最早听《尼伯龙根指环》是14张盒套装CD,后来淘到首版CD(图中小盒)。今年初偶然得到其中两部的黑胶,《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宽带SET版,后来在EBAY购得另两部《莱茵的黄金》和《齐格弗里德》,可惜是窄带版。前天听了两张女武神(没按剧情顺序)。感觉黑胶表现人声确实出色,没有丝毫钢硬的亮色,而且乐队与歌手的音场比例更加合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部从右侧呈块状扑来,歌手是在舞台上的一个点。整个舞台的深度感也更明显。音乐的紧张感比CD弱些,声部的线条略略模糊一些。的确是DECCA公司的杰作,演录俱佳,被GRAMOPHONE杂志评为世纪录音第一,名符其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3-6-19 15:00:19 | 只看该作者
图片似乎预示着此帖终将颠倒众生 !
期待楼主继续!

点评

好眼见!  发表于 2013-8-16 20:38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3-6-19 15:0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狗儿兄好眼力!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3-6-19 15:46:37 | 只看该作者
      霍洛维兹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之一。虽然对他的演奏风格和曲目范围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但不可否认每次听他的唱片,都会被他独特的琴音和韵味所打动,进而着迷。他的琴低音键残响短,所以弹奏变化幅度大的曲目酣畅淋漓,毫不拖泥带水。我更钦佩的是他在乐曲的大结构中套小结构,甚至在每一个乐句中轻重缓急都有独特的拿捏,使他的演奏听上去充满新意和精灵气质。而这些变化往往是乐谱上没有明确标出的,他晚年演奏这点做得更绝。在HOROWITZ IN MOSCOW中他演奏莫扎特K330奏鸣曲,第一乐章每个乐句的弹性和自由度出人意料,却没有造作之嫌,听上去天真烂漫。踏板用得恰到好处,琴音颗粒感与连贯感非常平衡,听上去甜美清澈,非常符合乐曲的特征。最后的三个立柱和弦他弹成琶音,俏皮极了。
      几年间收集的LP比CD还多。其中比较少见的应该是美国首演25周年纪念录音,里面有舒柏特第21钢琴奏鸣曲,作曲家的人生绝唱,每位钢琴家表现得都很有特色,以后专门谈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3-6-19 16:08:46 | 只看该作者
在音乐中虚度一生---多么幸福的事!

点评

顶。。。呵呵,人生以太多不足,有音乐是人生不多幸福的事。。。。  发表于 2015-12-4 17:59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3-6-19 16:26:15 | 只看该作者
音乐非常美好,但是音乐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对于我自己,自问是不称职的,音乐占去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有点自私。
任何事情过度喜欢都是不好的。

点评

你是资深乐友,网上的博客很有见地。希望多指教。 我个人爱好太多了,很难做到“过度”的。现在开始慢慢做减法。网球不打了,相机也放下了,所以用手机照的烂照片。音乐是不能抛弃的选项。  发表于 2013-6-20 10:33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3-6-19 17:29:44 | 只看该作者
        听黑胶还是近几年的事。2008年以前基本上还是听CD。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劝买了台400元的唱机玩一玩,却一下子被黑胶的声音惊住了。因为时不常地会去音乐厅,在我的中档音响系统上,黑胶的声音更贴近现场,尤其是单件乐器。黑胶有它的不足,但传情达意的能力我认为比CD强些,特别是人声、提琴、室内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收集LP的数量远远超过CD。我的理想是90年代以后的录音最好能够得到原始文件(CD还是压缩过的),用超大硬盘和优质DAC播放,90年代以前尤其是电子管时代的录音用LP播放,各取其长。但能做到这一点吗?难!大多数时间还是凑合着听,有什么听什么,能搜罗到什么就收集什么。因为即使播放效果不是最佳,只要音乐写得好,演奏得好,一样能够打动人。买过为数不多的若干头版碟,声音真的是好,真的是好,价格也真的是贵。做事本不应停留在“器”的层面上,但“器”善确实有助于领会其“神”。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音乐爱好者也都有点器材发烧吧。只要不高烧就好,嘿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20:57, Processed in 0.048142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