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9692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1#
发表于 2013-6-25 23:37:01 | 只看该作者
我少年时代开始听古典音乐,那会子最怕的第一是布鲁克纳,第二是勃拉姆斯。居然是三B之一,这都是些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5 22:58


我倒是从小喜欢勃拉姆斯,可能是性格关系吧,呵呵。

勃拉姆斯确实是有种欲言又止、拉不出屎的意思。不过我觉得这主要在他早期的作品,直到第一交响曲还有些跟自己较劲。但是后来的交响曲,还有晚期的钢琴小品,已经能随心所欲地“闷骚”了。

点评

9494。想找本赛义德的《论晚期风格》看看呢,朋友推荐的。  发表于 2013-6-25 23:39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3-6-26 00:10:32 | 只看该作者
我少年时代开始听古典音乐,那会子最怕的第一是布鲁克纳,第二是勃拉姆斯。居然是三B之一,这都是些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5 22:58


老兄写得真好玩!既生动又真切,很感人。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在我的荒岛音乐之列。

点评

我也喜欢他的室内乐,非常艰涩,非常耐嚼,呵呵。  发表于 2013-6-26 05:44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3-6-26 10:27:46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4 小时前

我也喜欢他的室内乐,非常艰涩,非常耐嚼,呵呵。
-----------------------------------------------------------------
我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交响曲,但很少听他的室内乐,感觉很艰涩。勃拉姆斯有点唠唠叨叨,反反复复在述说什么。但很奇怪,巴赫《赋格的艺术》也是在反反复复地诉说。但我却非常喜欢。勃拉姆斯的室内乐比较感性,而巴赫比较纯粹。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3-6-29 09:3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29 09:34 编辑

      

      刚刚浏览了ALMA兄关于朱晓玫的帖子,十分感动。去年底到法国LENS去看卢浮宫在北部开的新馆,路上看到她次日演出的广告,只是当天行程匆匆,不能过夜,只好放弃。当时听到她的传说,具体的尚不大了解。



       在布鲁塞尔北六七公里的样子,有座小镇叫GRIMBERGEN,出产的啤酒十分有名,而且一度是BRABANT公爵领地的首府,现存城堡遗迹的历史回溯到12世纪。三年前,在小镇的教堂里,我和同事花10欧元听了前不久去世的管风琴家LEONHARDT的演出,观众也就百多人,我们是唯二的两个亚洲人和年轻人。老人家十分专心地演奏,在祭坛上的小风琴弹完后,十分平和地走过观众身边,上楼去弹唱诗台身后的大风琴。他就像是在座老人家中的任何一位,没有所谓艺术家的范儿,或者说没有摆那个范儿。



       欧洲的音乐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其他艺术门类也真正地融入平常百姓的生活。欧洲中产阶级的家居生活从硬件到软件都有艺术的踪影,只不过每个人选择的风格不同。欧洲的音乐节,会包含一些走入家庭的项目。一个社区会组织一些志愿家庭在自家的客厅里开音乐会,椅子都是现凑的,也就二三十把,临时在门口卖票,有些人家还请客人喝茶喝咖啡吃点心。出席音乐节的演奏家们来演出一个小时,需要钢琴的也就便利地使用家中质量普普通通的琴,不挑三拣四。演出后和大家聊聊,一如周末邻居聚会。



      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人会安详许多、自信许多,会更专注自己所作的事,而不大想是否成名成家,是否要赢得承认、掌声及关注。这种专注是质量的保证,而质量一定是名气的前提。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朱女士经历那么多磨难和平凡,最终会赢得爱乐者的认可。这也是为什么里赫特、尤迪娜等许多大师曾经就是前苏联音乐学院普普通通的音乐老师。这又让我想起帕西法尔,神圣的傻子,虽然这个比对也许不大恰当。



      中国现今的初级阶段似乎可以解释一切,如果我们愿意承认我们的社会、文化、学术等方方面面都处于初级阶段,而不仅是经济。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的,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我认为我们有很多不是初级阶段的、伟大的、普世的、可以启迪外人的东西,但那些好东西恰恰不是一般意义上我们在舆论中强调的那些。话题敏感,在此不讨论了。回到音乐家,想到李云迪,他似乎也是从非常低调的背景中脱颖而出,闯入公众的视界。他成名前的境遇比朱晓玫好些,但也好得有限,可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不给他保持专注的机会,他很有可能会被我们这个罹患重症的时代文化一步步拖下水,因为太多世俗的考量而丧失艺术的纯真。朱渐渐出名,也面临这个问题,但就我看到的欧洲,她保持专注的机会要大得多。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古琴雅集,类似欧洲的家庭音乐会,就我有限的古琴知识,演奏水平应该是一般。但我感动于这些在平常生活中发扬艺术的场合,感动于致力营造这些文化活动的人们,这一方面是我们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社会成熟的标志。我们这个论坛,大家都不求名求利,在坦诚的交流互动中增长自己的音乐阅历,为的是心灵的充盈和智慧的增长。这也是一种专注,一种投入,一种成熟。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3-6-29 14:44:01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堂里听管风琴,真是享受。前些日,在都灵皇宫旁的教堂,近距离的听了一次弦乐三重奏,太美了。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3-6-30 09:44:04 | 只看该作者
三年前,在小镇的教堂里,我和同事花10欧元听了前不久去世的管风琴家LEONHARDT的演出,观众也就百多人,我们是唯二的两个亚洲人和年轻人。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9 09:30
真是令人羡慕的听乐经历。


点评

S兄,现在想起来,当时下决心遇到好机会就去听现场还是个明智的抉择,虽然也漏掉了许多。回国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每晚听一张碟都成了奢侈。我的同事和朋友们一方面抱怨没时间,一方面不无夸耀地宣称自己忙碌是出于   发表于 2013-6-30 10:42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3-6-30 10:43:20 | 只看该作者
S兄,现在想起来,当时下决心遇到好机会就去听现场还是个明智的抉择,虽然也漏掉了许多。回国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每晚听一张碟都成了奢侈。我的同事和朋友们一方面抱怨没时间,一方面不无夸耀地宣称自己忙碌是出于无奈。这种弥漫于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让我十分十分地悲观。

点评

弥漫着悲观气魇的当下之中国。  发表于 2013-6-30 12:18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3-6-30 13:47:58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堂里听管风琴,真是享受。前些日,在都灵皇宫旁的教堂,近距离的听了一次弦乐三重奏,太美了。
mm33 发表于 2013-6-29 14:44
呵呵,兄台出国去玩了。出国目的也是为了音乐吧?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3-6-30 22:1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30 23:03 编辑

      今天北京京剧院举行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活动,启动梅剧团重走梅兰芳巡演之旅。梅葆玖将在接下来一年里率领梅家第三代弟子在国内外演出。余不才,代表单位上台与梨园大腕们合影。张馨月、胡文阁、卢燕等讲了几段佚事,深圳、北京几位学者讲了梅兰芳的柔中带刚、集大成、容人纳新的文化特征。许多发言有水平、有深度、有启发。只可惜没人说到为什么梅派会在海内外广受欢迎,特别是受到西方人的喜爱和尊崇。我以为,京剧之集大成,不仅在于它综合了那位学者提到的历代文学与戏剧,还在它容括了语言、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武术等各个艺术门类,更在它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审美体系、思维模式等。如同各个主要文艺品种,它也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有大量消遣休闲之作,随着时代变迁只剩下剧本上的文字或是档案里的记载,但历经百年流传下来仍在舞台上出演 的,是一些揭示人性、展现内心、深蕴美感的高端创造和精华范例。它能够打动人的,大多是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心灵敏感点,在这一点上国界是可以消失的,作为直观艺术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然而它又是以中华文化特有的表现方式,以中国人才具备的表演能力建立起来的艺术感知平台,在这一点上它是独一无二属于中国的,也是引起另外国人惊艳和刮目相看的。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不再需要西方人的赏识和承认,才肯定自己的成就和价值,我们的自信更多地应当来自我们的内心。京剧与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歌剧的境遇有些相近,曾经是最受关注的艺术形式,今天有被送进博物馆的危险,门中大师是国宝、是民族的精神代表,但靠观众养不起,需要有文化、有财力、有功底的恩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3-6-30 23:2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30 23:44 编辑


      看了几出折子戏,回到家又是很晚了。小狗困得直打盹儿。不甘心夜晚就这样过去,还是听了两张碟,格鲁米欧拉的巴赫和莫扎特(下图)。法比学派有着细腻的表情和纯正的音色,有如今天学者评梅派,中正雍和。同意学者所说,梅派初听上去特点不够鲜明,刚入梨园门的学生会更喜欢程的婉转、荀的俏皮,但老戏迷一定知道,梅派更有嚼头,把握好了也就更难。法比学派也属于这类风格吧,不温不火,温文而雅,即便是拉浪漫主义的圣桑、弗兰克的作品也不会滥情。拉莫扎特更是熨贴,娓娓道来,徐疾适度。这个学派前有依萨依、格鲁米欧,今有杜梅,以后可能要看2009年获得伊利萨白小提琴比赛第二名的LORENZO GATTO(上图)。他获奖时比利时人乐疯了。听过几场杜梅和GATTO的音乐会,两人还是所些差别,杜老道些,G热情些,但都不是奔放、有力的,琴的音色明显比俄国人细润。
      PHILIPS的录音真有一套,莫扎特那套是灰蓝标复刻版,声音还是非常清晰自然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艺术是相通,梅兰芳在四大名旦中唱念做打每一个方面都不是最突出的,但综合起来总分最高。  发表于 2014-3-11 19:48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3-7-1 19:23: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兄台出国去玩了。出国目的也是为了音乐吧?
shinelb 发表于 2013-6-30 13:47


要是能为音乐自由徜徉在欧洲,得中十个八个体彩才行。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3-7-1 23:3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 05:59 编辑

      今天参加了某个应时的仪式,仪式结束时全体起立唱《国际歌》。唉,合唱的力量真是惊人。
      还没上小学,我住的大院里搞歌诵比赛,我一个小屁孩儿,站在后台一个小凳子上冲着台上瞎比划,“指挥”那些背对着我的叔叔阿姨们,逗得后台一帮人大笑。

      上学以后,老师还真让我指挥班里同学唱歌了。高中时代,我做过全校的指挥,每周一上午十时做操前举行升旗仪式,我上体操台指挥千余人唱国歌。有一阵儿大家伙都上街,同学把我扛在肩上,指挥后面的队伍唱《团结就是力量》,当时周围旁观的人成千上万,为我们这支激情澎湃的学生队伍喝彩。大学时为了参加文艺汇演,也几次指挥本年级唱革命歌曲。

      工作前要军训,军训汇报演出原定由我指挥一个中队100多人唱《四渡赤水》,因同教导员发生冲突被取消资格。为了气气那教导员,和同事合作,他拉手风琴,我吹笛子,一曲《小放牛》,也算上了台。我嗓子不好,但懂一点点乐理,把《星星索》编了个四声部男声,由同事演出,唱到“你耐心等着我呀,姑娘”的时候,节奏需要突然放缓,几个声部先后唱出“姑娘”,哥儿几个没配合好,台下笑了场。

      此后,再也没指挥过谁了。除了有时候听熟悉的交响乐,会情不自禁地朝着音箱背后虚拟的乐队比比划划,试图凭着此前多次聆听的记忆,能够准确地提示各个声部进入,并提醒他们这一乐句的表情变化。发痴了,胳膊能挥上一两个乐章。其实指挥真是个体力活,一会儿就出汗的,要不好些个大师长寿。说也奇怪,这样比划倒让我专注于分辨各声部的配合、乐曲的起承转合、呈示发展整体结构、每件乐器的特色和效果等等,每次还都能发现点新东西,还能更投入地跟上作品的情绪。最后一个音符落地时,长出一口气,心里很是舒坦。

       还是说合唱吧。这十来年听的合唱大都是宗教曲目了,比较喜欢的是福雷的《安魂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巴赫的康塔塔147等。现场听过霍维格指挥根特合唱团的贝多芬《庄严弥撒》和扬颂斯指挥的《德意志安魂曲》,在教堂里听过无数次唱诗,还有为《放牛班的春天》配唱的一个法国童声合唱团。因此,合唱对于我慢慢地成为指向上帝的声音,合唱的政治功能似乎逐渐离我远去。

      然而今天我一下子被拉回往昔的岁月,看到台上的专业指挥,想起了当年极不专业的我。二三十年前了。年轻气盛,不谙世事,好出风头。听着全场千余人和身边同事的歌声,忽然意识到,以前那些随着我手臂挥动张嘴放喉的同龄人大概也如同今天的情形,不少被雄壮的音乐、庄严的仪式、众人齐行共鸣的气势所折服,随之将思想交出或丢开,任凭权力舆论裹挟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大概没有几个人会琢磨这音乐及歌词的实在含义和情感驱动,去思索这些歌曲所颂扬的概念究竟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我是相信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的,但一百年、一千年后的英特纳雄耐尔是什么,我不敢妄言。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相对明天,我们的今天是旧世界么?副歌第二遍结尾比第一遍高八度,这就足以预示历史的终结吗?唉,对于合唱的盲从遥远的宗教时代一直绵延至政教时代和今天的伪政教时代。音乐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点评

又一本好书的发轫。 确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听音训练方法,对于熟悉作品的结构、声部、配器之内在精妙大有裨益。  发表于 2013-7-2 13:2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20:13, Processed in 0.12877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