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26194

查看

106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值得保留的一篇旧文-李哥谈HIFI(转贴)

#
发表于 2010-12-8 21:05:28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李哥(李建华),香港资深音响发烧前辈,发烧经历超过40年,曾任香港金弦洋行董事。在90年代初,曾为推动大陆高级音响发展立下了不少功绩。
近年在内地设立音响顾问公司,为发烧友提供听音室设计、装修与改良、影音调梭、电源处理、疑难问题解答等服务。李哥身怀音响绝技又为人谦和,实为发烧友的良师益友。

一 烧 三 十 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余尽欢,今宵别梦寒。每想起这首歌时,总是勾起儿时片片的回忆,使我感触良深,久久不能自已。

我 小时是在广州长大的,我的童梦中,常梦见母亲拖着我步过海珠桥。我依稀记得数十年前我几岁时,那时的海珠桥,每隔几步,便有一个洞,一不小心,便很容易掉 下江去,母亲每带我过桥时,总是提醒我小心跨过桥面的洞。长大后,每回到广州,见到海珠桥时,总是回忆起在秋风飒飒,残阳如血,满天红霞的落日余晖中,慈 祥的母亲携我过桥那份温馨、真挚的情景,由于我曾长时间在广州生活,也使我对她产生一份亲切的故土情,在我生命日落,满头白发的时候,我常希望能在故土中 寻回儿时的回忆,每当我到故居附近徘徊时,见到那些和儿时差不多的街道,虽然看来落后,但那份亲切,就像回到母亲怀中的感觉,那里扬溢着一份踏实、安稳、 朴素和谐的气氛,使我觉得我和故土是血肉相连的。
她的脉搏和我一起跳动,一起共鸣,正是由于这一份情怀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决定重回故土,用我晚年的岁月,做些我喜欢做的事,实现我的理想,也是一个三十多年来的梦想。

三 十年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它不单为我添上满头白发也为我带来满面风霜,但我无悔。过去虽然境遇坎坷,但音乐却为我抚平创痛伤痕,给我精神慰藉,鼓舞我的 斗志,令我勇于面对逆境,在哀愁中得到开解,悟到心境澄明平和的可贵,也为我带来心境宁静无争的喜悦,所以我常常怀着感恩的心情,
多 谢上天赐给我接近音乐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别人能够像我一样分享音乐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精神粮食,这也是推动我常常写一些HiFi文章的动力,因为除了于现场 欣赏音乐之外,一般人只能以透过音响器材,才可接触到音乐,但音响器材对音乐的再生却为爱乐者带来无尽的烦恼,而且这些烦恼也是我三十多年来的烦恼,
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个自己听音乐的天地,更愿意以野人献曝的一点诚意,以互相学习的精神和同好共同研究,希望互相砥砺,一起分享音乐中无限的宝藏,我更乐意的是,将我的一点HiFi经验和大家分享。

发 烧友似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追求完美,我也不例外,在追求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苦与乐,虽然部分朋友不断有进步,不但在HiFi上有所成 就,更从音乐中得益不少,但也有些走进了死胡同,弄到焦头烂额,整日为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而苦恼,甚而对音乐的兴趣也失去,最后索性连HiFi也不玩了。
这当然是最可悲的事,事实上,我也曾经数度心灰意冷,想放弃玩HiFi,但当我一接触到感动我的音乐时,又不期然地充满斗志,重新投入,屡败屡战,
到今天,虽然不能说有些什么成就,但总从无数失败中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摸到了一些门径,利用这些所得经验,也为很多朋友解决了很多问题,希望日后也能在本刊中和大家分享。
我今天不打算和大家谈怎样去玩HiFi,但我想和大家谈谈如何可以成为一位大师级的发烧友?
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什么秘诀?

首先要声明,我不是什么大师级的发烧友,我只不过是比其他人多玩几年HIFI,多点经验,多些机会接触不同的器材和多些校声的实践而已。
我接触过可以被誉为大师级的发烧友中,他们很多都有一些共同点,而这些都是他们成功因素部分,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你且看看你是否已具备这些条件,有朝一日也成为大师。

第一,热爱音乐,以理智态度去玩HiFi,大师都对音乐充满热忱,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视玩HiFi只是希望追求音乐中至善至美的境界,他们对器材的态度和评价,并不以价钱以依据,他们只着重将器材发挥到极限,并不盲目和盲从地先追求高价器材。
他们明白到人生充满妥协,任何事物也难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尽量理性地去解决问题,就自己能力和财力所及去玩好HiFi,器材只是工具,听音乐才是真正的目的。
如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培养良好欣赏的乐趣,玩HiFi狂热一阵子后,玩得不好的话,热度冷下来,可能便放弃。只因你对音乐爱得不够深!

第二,恒心、毅力和坚强的斗志不可少,玩HiFi要玩得好的话,就要像我们对待事业的态度一样,必须有不屈不挠,永不言败,力求进取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去研究和尝试,才有希望成为高手,而距离大师的路途仍很遥远!
如你自问已具备上述条件的话,恭喜你,你已有了进入音响殿堂的入门券,再具备了下次我说给你知的条件的话,能不能成为大师就要看你的修行和天份了。

如何身为大师级发烧友(上)

上次我谈过一些要成为大师级发烧友所具备的条件作为大家参考。好,我们今次继续谈。

我说过培养喜爱和学习欣赏音乐,加上追求完美的心态才有动力去追求音乐的至善世界,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以理智的态度去玩HiFi才是正确的态度,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必须具有无比的恒心、毅力和坚强的斗志才可希望有所成就。

但具备了上述的两个条件,只不过是基本的正确态度而已,要是你只靠一腔热诚,盲打瞎撞,盲目跟风,别人玩什么,你就玩什么,从来不知道自已的组合究竟出了什么毛病,需要改善的是哪一环节...
更患上了一般的HiFi 友的致命伤----急于求成,想一步登天,以为组合工作正常就一定可以弄到像音响书上所描述的效果,结果空有恒心和毅力,组合的表现不是原地踏步就是效果更糟,情况就好比狗追自己的尾巴,团团转,永远追不到!

想玩好HiFi,就像学功夫一样,必须由习马的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一招一式地去学,勤加苦练,多加思考,透过实践验证,参考别家所长,去芜存菁,有所创造和改良,才可成为真正的高手。
至于能否成为大师级人马,那就看你能否突破和创造,自成一家了。
其实要成为真正高手或大师的话,以下的几点不可不留意。

第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发烧友都有很多机会去别人家里聚会和谈发烧经,请千万不要失去这些机会,因为我们可以透过细心观察,虚心去请教别人的心得,学到很多别人校声的方法,避去很多冤枉路。
例如在某些人家里,你见到扬声器的摆位并不合理。但效果却不俗,原因为何?这时你必须细心观察音箱附近环境。家具的摆设位置。主人家如何去处理声音的反射面,如何放置吸音物料或反射板和扩散物料的处理,往往都是学问。
这一切,透过细小观察和不耻下问,你一定有所得,日积月累,把不同环境的处理经验累积起来,有朝一日,碰到类似的环境,那时你的经验就大派用场了。

记着,到别人家里,除了留意音箱摆放的位置外,更要留意器材的摆放方法,供电的处理,器材的防震措施,防震物料的运用,多请教别人防震方法和物料的特性和对声音的影响。这一切都是你必须留意的地方。

有 一点必须提醒大家的,当你听到一套靓声的组合时,你必须紧记观察所得,在回家后用笔记录,否则你会很快忘记的。若你听到一些效果欠佳的组合,你就要检讨哪 里出错,研究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为何衰声,尝试用你的方法去改善它(除非你的朋友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否则切勿作此"乞人憎"之举!)
透过朋友彼此互相学习和实践,在不同的组合和环境中去练好校声的功夫是提高功力的最佳办法,也是不费分文的玩HiFi办法,因为别人已为你提供一套和你所拥有的完全不一样的组合和环境给你试验。
如你真的有方法改善别人组合的效果时,那份成功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不是用金钱可以比拟的。

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你很自然地培养起正确的判断力,但正确的判断力是由多方面培养才成的,在下面将谈及。
第二,要有正确的判断力

所谓判断力,也就是如何去判断声音正确与否,这也是发烧友最难通过的一关。

判断力也可解作是监听能力,是一个辨别声音是否正确和好坏的标准,这标准是心中的一把尺,是一个准则,没有这标准的人,根本就没有成为高手的可能,更遑论晋身大师级了!

判断力(或监听力)是通过很多方法才可以正确地建立起来的,例如多听现场演奏,个别乐器的独奏,个人演唱会等都是一个训练自己认识乐器音色的方法,而直接参与乐器的演奏,真正玩埋一份,则更易建立起对音色的正确认识,加强正确的监听和判断能力。
一般发烧友若没有经常去音乐会的机会,又不懂玩乐器,如何去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我稍后会作专题讨论。
第三,要多做学问功夫,培养对各种艺术的兴趣和修养。

看起来多读书和栽培一些艺术兴趣和修养与HiFi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多年观察所得,很多真正高手或大师级的发烧友,都有共通之处,就是他们除了有很高的学问修养和喜欢音乐以外,更涉及其他艺术,例如绘画、书法、摄影、文学欣赏、古玩、陶瓷等等。
虽然表面上这些艺术和音响毫无关系,但音乐也是一种艺术,也像其他艺术一样具有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美学观念在内,懂得欣赏其他艺术的人,更能深刻地体味音乐中所具有的真善美。
上面所述的艺术品,每每表达了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外,更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诠译,对人性的真善美,对生命的讴歌,当人受到这些艺术的薰陶,潜移默化,日久有功,每每令人气质也为之改变。
愈能欣赏艺术的人,愈能藉着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超然物化,心灵对美的感受也愈敏锐,所以他们的音响系统也在有意与无意间成为他们表达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性格和情操的工具每每具有一些别人难以模仿的独特气质和美感。
这种自成一家的风格和表现,也就是他为什么被人视为大师的原因了。
第四,要有谦虚和开放的胸襟

中国人有一句话:人家老婆,自己文章。这清楚表达出中国文人的特性----假谦虚。
除了文人适用处,其实很多发烧友也是:别人老婆靓,HiFi自己好;
他们在别人面前,表面只是假谦虚而已,当别人批评他的系统时,你看看他的面色就知道了。

这种假谦虚其实是防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有 人说这是自信的表现,其实这是自视过高,以为自己看多了几本书,懂得一些电子学的皮毛理论,背熟了一些数据和线路,懂得装配一些扩音机,就自评为专家,目 空一切,这些人很容易被人分辩出来,因为只要有发烧友的场合,一谈起发烧经,不消五分钟,他就会令到"全人类"都知道他是如何的高大威猛,他的理论和数字 何其精通,他的组合如何"劲揪",别人的如何不济,世界上的名牌在他眼中看来不过尔尔!要是别人在他面前提及他认为不符合他心水的机种或设计时,他更会以 专家的口吻教训别人一番,但,当你有机会听听他组合时,哈!哈!哈!

只有虚怀若谷,开放胸襟的人,才能用心去观察别人所长,多学、多听、多问、多思考,多求证和实践,最重要的是少发谬论,有容纳别人观点和意见的胸襟。
对别人的新感观或意见,他们都采取尊重的态度,积极求证,去芜存菁,变为已用,这样才可使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大师们都深切体会到艺术是无止境的。

我认识的大师级发烧友,无不是胸襟广阔,谦逊有礼,深藏若虚的谦谦君。
生性骄傲,自视过高,目空一切的人,永远和高手的层次沾不上边!
第五,要有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一个人能否被人公认为大师级的发烧友,并不是将系统弄得靓声就算数,正如上面所说的,大师级的发烧友最突出的一点,也是修行达到极高境界时,组合往往就成为他表达个人的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工具。

他们的系统很多都不是名贵的器材,很多都是中等货色或很多人认为不够班的机种,但比起很多号称有百万元的巨制动听得多,除了水准极高之外,更洋溢着某种特有气质和特色,在表现出个人风格,声音的表现也往往是独一无二,深刻动人,别人想模仿也做不来。
只要你坐下聆听,音乐便会深深地打动你的心灵,忘了什么是HiFi。
他们系统独特之处很容易被辨别出来,就像我们多听各家各派的音乐时,虽然不知道曲目和作者,只凭音乐中的特色和风格就很容易知道是莫扎特或是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因为他们的音乐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性格。

要 达到这种大师级的修行,除了深知器材的特性,通过巧妙的调校去发挥个人的创意外,更要真正认识音乐,认识乐器与乐队的互为关系,还要有极强而正确的监听力 和心中有一个极高而恒定正确的标准,深知道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准确和不准确,他们深知系统失常时的毛病所在,所以除了把握调校好系统以外,更能创造有自 己风格的音色。

一般高手只能将系统搞得靓声,但往往缺乏了内涵,令人听过后,瞬间便忘记,但大师级的系统,听过后往往令人回味不已,常在心间----这就是大师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由模仿到创造以至晋身高手或大师级,都是艰辛而路途漫长的,愿同好努力,更希望同好有以见教!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20-9-8 13:00:23 | 只看该作者
发烧不难,始于认识,终于思考。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20-9-7 20:45:29 | 只看该作者
拥有一对有一定水平金耳朵素质的发烧友绝非易事,亦绝对非一年半载能成就的,也绝非你拥有天价系统器材就能达到的,必须要有时间的沉淀,但若方法正确,则过程就不会那么艰辛和曲折,成就这种素质也会更快些!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20-9-7 20:30:58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如果玩音响玩的那么痛苦还一定要理解一大堆的理论知识的活,那太难了。。。。哲学告诉我们,当你处理一个事总感觉处理得很跟难和总有望不到头的结果时,一定是方法错了。。。本是快乐事却做得像苦行僧,请停一停,用心分析一下是不是方式错了。。。。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9-8-1 20:39:3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9-3-31 13:48:44 | 只看该作者
从没如此认真的看完一篇长篇大论,受益匪浅!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8-9-2 13:04:21 | 只看该作者
爬文原來文中提到Clear Image Audio, 老东西相信沒多少人见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8-4-12 12:27:59 | 只看该作者
一生只发一烧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8-3-7 20:09:32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8-1-15 11:30:0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拜读!                                

使用道具 TOP

97#
发表于 2017-11-15 21:22: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相位的讲法,可以理解成,同低噪的讲法一样的原理。把相位等同于低噪来理解。就很容易明白。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7-11-15 21:09:03 | 只看该作者
li57ning@scnu.e 发表于 2017-11-13 15:03
其实,李哥的“电源相位”只是借用“相位”这一词而已。因为我们用的电源是单交流电不存在相位的问题。李哥 ...

这个说法是第一次听说,附合原理,有道理。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7-11-13 15:03:4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李哥的“电源相位”只是借用“相位”这一词而已。因为我们用的电源是单交流电不存在相位的问题。李哥所测量的“相位”是音响器材的地相对于大地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越小就越好。再具体点讲,就是音响器材的电源部分(特别是电源变压器)取电时,零线与火线变换之前和之后,火线在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带给机器地的感应电位大小,这一感应电位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或者干扰信号源对地的电位大小。李哥说的“电源相位”对了,这一干扰就小了,音响重播的声音就会纯正些,背景也会安静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22:35, Processed in 0.040433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