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26254

查看

106

回复
123456789
返回列表
楼主: rock

10#
发表于 2010-12-9 10:17:56 | 只看该作者
超级好文,每次研读都有新收获!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12-9 09:50:23 | 只看该作者
"器材只是工具,听音乐才是真正的目的。如你不是真正喜爱音乐,培养良好欣赏的乐趣,玩HiFi狂热一阵子后,玩得不好的话,热度冷下来,可能便放弃。只因你对音乐爱得不够深!"

"这器材是否适合你,得要在一个适当的聆听环境,器材经过悉心调校,又没有别人的干扰下真正听过才好下结论。别人的金耳朵(?)不会割下来送给你的! "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12-9 09:41:2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版主的长贴,受益匪浅,同时又倍感沉重...玩音响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诚如是 发表于 2010-12-9 09:26


这篇发烧前辈的文章多年前读过,昨晚拿出来看看,又有新体会...值得看看.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12-9 09:26:1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版主的长贴,受益匪浅,同时又倍感沉重...玩音响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使用道具 TOP

FIM

6#
发表于 2010-12-8 23:55:46 | 只看该作者
晋升大师级发烧友,要多花几万两银子啊?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12-8 22:10:30 | 只看该作者
正在学习体会中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12-8 21:07:1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是环境因素,第二是人的因素。

先谈环境的因素。这因素最为复杂,因为它包括了:

一、聆听环境的共震特性。

二、外来震动。

三、声音的回输震动。

四、聆听室的声学特性。
一.环境的共震特性:

任何房间,无论什么尺寸或是什么黄金比例,在某些频段(不限于某一段,可能是多段)都会引起共震而造成房间内某一位置某一频段特别响亮,其响亮可能是倍增,而某些频段亦会互相抵消而减弱,若用频谱测试分析仪去测试的话,
房间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会像舞龙般高低起伏不平,就算你用的器材如何高级,也必受制于这房间的音响特性,你如何消除或减轻这房间先天的影响,使响应平直,令组合有好的表现,就要看你玩的工夫了。

房间的比例以长方形比较容易处理,最忌的是四方形的房间,驻波特别多而厉害,难以处理,稍懂音响的朋友都知道这差不多是死症,很难玩得靓声。
二.外来震动:

有些聆听室邻近路边或贴近工场,或隔壁是升降机房或泵房之类,很多时都受到汽车经过时和机器开动时所造成的噪音或超低频影响,令音响器材受到震动而声音模糊不清,
这情形,看来只有搬屋或模仿录音室的设计,在屋内做一个完全与屋外隔绝而浮起的房间,做足隔音措施,才可避免。
三.声音回输震动:

当音响组合工作时,声音会震动墙壁、天花和地面,更有部分直接或间接冲击音响器材,这些震动经由不同的媒介,例如音响架、空气等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先后回馈到器材身上,引起器材震动并产生自身的谐振,
导致工作中的器材线路上产生微妙的电子流动变化而令声音变化,结果使声音模糊的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失真。
市面上大部分的承放音响器材的配件,例如钉脚,什么木、钢砂之类的产品,都是为了对付这类谐震而生产的。
四.聆听室的声学特性:

除了上面所谈过聆听室先天因比例和形状对频率特性产生的影响外,每个聆听室建造时的材料,和日后在室内做装修时的材料、布置、家具、窗帘等一切都会把原有先天的音响特性改变,这些改变部分可预测或计算到,
但很多未知因素,例如装修的施工,日后搬入时用的家具的材质,地毡的厚薄,摆设的位置等,是难以估计,也没有数据可用的,就算是音响工程师也拿他没法。
正因为如此,聪明的发烧友都不会想当然地去胡乱设计一番,他们多在搬入后,安顿下来,才细意去分析房间的声学特性(或说音响特性吧!)再用目前市面上可以用作调音的材料,
甚或一些例如RGP板,Room Ture, Sonex,扩散板之类的专业材料去调好房间的特性,往往比盲目地自以为是地去乱搅一通、到头来难以收拾好。
事实上,HiFi"玩"的功夫,除了器材本身的素质和配搭得宜外,
大部分都环绕在电的供应(例如前几期谈的电的处理方法),
其次是讯号传送(讯号线的搭配和处理),
最后而又最复杂而难掌握的是处理上述聆听环境为组合带来的影响而已,
当你能掌握比上面更多的知识(上面所述,只是皮毛!)知晓每样因素对器材和音色的影响,
又能懂得如何处理时,你已踏上了音响的康庄大道了!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12-8 21:06:51 | 只看该作者
HiFi基本法——电源的净化

多期谈过电源的处理,最后一章该是怎样净化电源。

在今日电脑、电讯器材和电器日渐普及的环境里,当电进入家门前,总不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当这电供给我们的音响系统时,就像我们身体里的血液受到外物的污染会引致生病,试想在这情况下,组合又怎能会靓声呢?

自从电脑普及后,发烧友发现了电脑很多都附有电源滤波器。于是也尝试把滤波器用在音响器材上,这种玩法曾一度成为热潮,很多高级器材也用上滤波器。
我在多年前也着实玩了一阵子。当时市面上的滤波器真是琳琅满目,有大有细,电流量的大小任君选择,令你花多眼乱,由于几乎每种的效果也有不同,更加令人无所适从,
我记得当时曾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试过不下三十多种滤波器,结果是令人沮丧的居大多数,大部分都具有负面的表现,用上后,背景是宁静了,但声音偏薄、干硬,小提琴利薄,人声冷而叫,听女高音时有时简直是像鬼夜哭,更谈不上音乐感,动态和韵味了。
到后来,所有的滤波器只留回三两个给电视机用,其他唯有拿去填海,自此后有些朋友发现了一些很效果的产品,由于价钱实在太贵,而且又不敢肯定是否适用于我的组合,所以也没有进一步再试。
去年我去广州设一个试音室后,由于供电不太稳定,电压时高时低不用说,加上我用的是胆机组合,噪音的干扰令我颇为烦恼。

为了克服电源噪音,我不得不去想想办法。

一 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广州惠福西路的旧电子零件店中发现一个日本制FDK牌号30安培的电源过滤器,体型壮观,体积约18x12x9cm,而重量相当,制作 颇为认真,由于是旧机拆件,见价钱不贵,抱着姑且一试的念头,于是捧了一个回家驳上一试,竟然大有改善,噪音水平降低了很多,整体音色幼滑而动态丝毫不 减。

既然有了改善,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我决定模仿曾经名躁一时的电源处理器----Clear Image(本刊第四期曾有译文介绍)的工作方式,为我的音响组合建立一个净化电源的供应系统。

由 于我很久以前已用这美国制造的电源处理器,而且和他的设计工程师有一面之缘,所以比较了解这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他特有的工作方式,它是一件真正为HiFi而 设计的产品,每部都有四组或两组输出,每组只提供250W的功率,只适合前级、CD机,和一些低瓦数的功放用,但价钱则极贵,
在90年代时,四组输出的已卖差不多二万元,我记得当时我曾要求该工程师设计一些大功放的产品,以供一些巨无霸的功放,他说若要设计一些超过1000W的电源处理器,不但体积庞大,而且成本难以估计,非一般人所能负担,最后只有作罢。

事实证明,这产品确有神效,一用之后,背景宁静非常,而显著的是整个音场非常透明,每件乐器的定位明确,音色纯净而整体分析力也明显地增强,虽然该产品因为价高而令一般人难以负担最终导致停产,但它的设计理念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Clear Image的工作方式是样的:交流电输入----滤波器----隔离变压器----滤波器----输出

我深知若要供应一个耗电量100W的系统,滤波器和隔离牛的功率容量必需数倍大于所需电量,声音才有从容的表现,才不会在爆棚时有捏住和凌乱,力不从心和毛糙的感觉。
选择滤波器,电流量大的比较好,但电源变压器(这里指的是隔离牛),在我的经验中并不是愈大愈好。
我就曾经用过一些5000W的隔离牛。低频勇猛异常,但高频钝化,中频硬实,整体硬梆梆的,更要命的牛的震动噪音很大,如果放近音响系统的话,它泄漏出来的磁场,使音色也受影响,同时也容易引起交流声,我最后选择了一只2500W的牛,
依照上述Clear Image的接法装好后,经过一星期的热身后,效果非常满意,整个系统有点静如深海的感觉,音色晶莹透剔,无论力水和音场的表现也有极高的水准。

若有朋友想照版煮饭的话,有一点必须提醒你的是:
你必须检查你从电箱到音响组合的电源线最好用不小于30安培的电线,而连接滤波器,隔离牛的线和插座排苏的素质也绝不能马虎,记着,不同材质的线材也有不同的音色和表现,你可以利用这方面来校声呢!
记着,这系统的功率只能供应一般耗电量不超过约10安培的音响组合(例如功放的功率只有数十瓦的组合),若你用的是巨无霸的功放,你只可把上述的电源处理系统放在耗电量低的前级,CD机之上,再在功放的供电端加上电流滤波器,独立供应功放(如下图示)。

事实证明,这方式的供电效果亦极为理想。

切记,不要强把大功率的功放接驳2500W的隔离牛,否则会引起过荷而产生危险甚或火警!
长篇大论谈过有关电的处理后,有些读者曾问我为什么不谈器材,又不谈器材的搭配,又不去谈怎样玩好HiFi?

在本文踏入正题前,我想回应一下上面的问题。

器材的测试和详论,在每本音响杂志你都有可能看到,简直可以看到你眼花缭乱。
其 实测试器材并不简单,首先要将器材的级数(多以价格作参考)定位,同厂原配好的组合测试时比较容易,碰着一些只出单一产品例如只生产CD机,或前级,或线 材之类的产品,很多时都需要很费神去为它找合配的器材,否则随便搭配而效果欠佳,凭此而作出结论则容易有偏差而误导了读者,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器材的表现跟聆听环境、搭配、调校技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做好每一环节,所费的时间,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

我很喜欢新的事物,对器材无论中外,是胆是石我都没有偏好,只要好的,我都乐意接受。
很多时我都会参加一些试听的聚会,但自问年纪一大把(虽然很多朋友叫我亚哥,其实不认识我的人,早已叫我做亚伯!)。若把器材搬来搬去做测试,我恐怕我这副老骨头吃不消。
我玩HiFi最大的乐趣是将组合调校好后,将大部分时间去听音乐,偶尔试试器材是一种乐趣,但整天试个不停,听来听去都是那些试音碟,又要花时间去写评论,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花不来,因为我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器材的配搭,更是要命的事。
你 找本音响杂志,光是叫你弄清楚世界上有多少牌子,相信没有人够胆给你答案,加上每个牌子都会生产不同的型号,每只牌子的音色取向有所不同,就算你有本事, 是神耳快枪手,三数秒内可作判决,把器材配这配那,你只可能凭经验(有时是直觉)把手头仅有的器材或线材作搭配而已,是否适当,测试结果很多时都有所争 论,所以读者只可作参考。
这器材是否适合你,得要在一个适当的聆听环境,器材经过悉心调校,又没有别人的干扰下真正听过才好下结论。
别人的金耳朵(?)不会割下来送给你的!
闲话表过,还是谈谈除了电对器材的影响外,其他影响声音的基本因素,也是因为有了这些因素,发烧友才有东西可玩,而对这些因素能加以了解,校声时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12-8 21:06:26 | 只看该作者
于这些高手用什么方法去取得他们监听的标准,将是下一次我要谈的话题

从 头 做 起

在过去的几期,我谈的都只是如何在思想上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去玩好HiFi,从未谈过如何去调校好一套组合。
有些读者见到我的时候,总是说希望我教他们一些捷径或秘决,使他们能早日掌握到玩HiFi的窍门。

玩好一套组合,其实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然而一些基本功夫,往往是人们易于忽略,但却影响整套组合的表现,有时一些不为人留意的地方,竟是靓声的关键所在!

是非曲直为文时,适值春节,此乃新年伊始,我们玩HiFi就由头说起吧!

我说的头,是插头,是电源的插头。又有叫"插苏"。这件小配件,竟可以是一套HiFi的靓声所在?

的确,我不在这里和你谈理论,只是想将最近的一次校声的经验告诉你,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可能大多数的发烧友也犯有同样的毛病,令组合声音欠佳而不自知。
某日,接到老友来电,说年近岁晚,为了奖励自己一年的辛劳,不惜大破悭囊,斥巨资把整套HiFi换掉,希望有靓声贺 岁,但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新组合的声音比旧的竟然差上一大截,希望我到他家中看看有什么出错,语气中带着失望、焦急和无奈,我只好匆匆就道,赶到距离市 区老远的别墅去看看他的组合。

朋友用的是美国名牌四条大柱的音箱组合,两条是高中音的音柱,两条是低音(应说是超低音)的音柱。
低音柱由原厂附带的分频器和功放推动,高中音柱则用一对法国名厂单声道的巨型胆功放去推动,前级和CD机也是该厂最高级的型号,讯号线更是价值不菲而评价很高的名线,组合的素质是不用怀疑的。

组合的接驳经检查后,证实一切无误,听音室的面积是4.9米x8.5米,高3米,极接近公认的黄金比例,但声音嘛,却是凌乱不堪,低音轰鸣失控,隆隆作响,更谈不上音色平衡和音场了。
我坐下听了片刻,便将声音关掉,想起从前也曾多次听过他的组合,虽然不是城中最佳的组合,也总算是靓声之一,况朋友也是一名高手,对这套组合,竟是一筹莫展,我也感到意外!
喝过朋友特别为我泡的靓茶后,心情冷静下来,忽然想起,刚才在检查时只是检查讯号线和音箱线的接驳有无出错,但却漏了检查电源线的接驳是否有误,这也难怪有此疏忽,因为电源接错或漏接,组合便不能工作,组合能出声,理论上电源接驳不应有问题,是吗?
朋友既是高手,电源的处理,应该不成问题吧?心里正盘算着从哪里着手,无意中,轻轻触动一条电源线,低音柱突然传来“蓬”一声,推动低音柱的功放竟然自动熄机,原来触动了保护电路。
为了安全,我立即关掉所有机器的电源,从头检查,这时才警觉朋友将左边的功放插在墙脚的15A独立插座上,
再看右边的功放,CD机,前级和推动低音音柱的功放的插头一脑儿都插在一条排苏上,由于这条排苏是万用型(可以适合任何类型的插头),每个插座边都有独立的开关,系专为接驳多部电脑而设计,只有10A电流负荷能力,
更因部分插头插入排苏时不能紧扣(万用型的排苏插座多有此毛病),稍一不慎便容易松脱,至此,我恍然大悟,仿佛找到了病源所在,但仍须事实才能证明我的对错。
于是我决定将电源排苏换过,重新安排分配电源,幸好朋友平时因为别墅距市区路途遥远,早就储备有些高素质的排苏、电源线及不同类型的插头,以备不时之需,于是我将电源再作以下安排:

一、检查每部机的电源相位(朋友太心急,忘了做这一步功夫!)

二、前级和CD各用一独立的排苏(排苏是没有独立开关的且只能插一种插头,插头插入后能紧扣,不易松脱。)

三、两部功放的插头和低音柱的功放插头全部改为15A的高质插头,然后直接插入墙上的独立15A的苏座上。

四、将地线驳到系统适当的机上。
经过个多小时的折腾,最重要的一刻终于来临了!
这时机还没有热身,新器材还未经过适当时间的煲炼,但效果却是那样令人喜出望外,音色平衡已不是问题,低音已回复正常,经仔细调校音箱位置后,定位和音场的表现都极为出色.
我正在陶醉的当儿,朋友突然叫停,我不解地望着他,他已拿起电话,通知他工厂的经理多放工人三天年假,他说要好好地在春节享受他的组合,也让他人分享他的喜悦!

朋友,你知道为什么电源经过处理后能有这样出人意外的表现吗?下次再谈。





HiFi基本法——电的处理(一)

上期我说过电源对一套器材的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电源处理妥当时,已为音响系统的靓声打下稳定的基础。我上次谈过的处理步骤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且让我将它逐一道来。

我 首先谈电源相位的重要性。虽然每部机只要插上电源就可正常工作,但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将某一部机的插头反插时,系统会消除交流声,使系统更为平静,更甚 者,当我听某一类的音乐时,特别是大合唱时,各声部的声音特别齐整,在播交响乐时,感到各组乐器的群奏特别协调,乐器之间的空间感更明显,在听室乐或其他 比较简单的演奏时,线条特别清晰,泛音的层次特别分明和丰富,敲击乐器的起落及力度清脆俐落,特别有劲和生动活跃,究竟原因何在?

我就曾为此和一班发烧友做过不少试验,我不想把这些枯燥的经过写出来,我只想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为什么一个系统的电源相位是这样的重要。

首先要明白电源相位怎样影响机器的工作。
假设交流电的相位是正和负,系统中的CD机,前级和功放一起都在正相工作时,喇叭单元的振膜在接到正相讯号时向前推而在负相时是向后拉的,这样喇叭就被推动而发出声音。
假 如我们在听单一支管乐的独奏,演奏家是用气吹入通过管道而发声,这时空气是向前推动的,也是正相的讯号,若系统的电源相位是正确的话,喇叭的振膜是应该将 空气推向前,这时就像真乐器演奏时小号的空气向前推一样,你听到的声音是有力的,凝聚的,定位明确,泛音丰富,线条清晰的。
但若系统的电源相位是负相的话,喇叭振膜在应是向前推时却反而向后拉,和原有乐器发声时向前推的特性刚巧相反,这时你会感到声音松开,音像变大,线条模糊,欠缺凝聚力,泛音混浊,定位也飘忽不定。

我上面说是整个系统全部机器一致在同相位工作时的表现,但我们都知道,音响系统是由多部机而组成的,若大部分机都工作在正确相位而只有其中一部机的相位是错误的话那又如何?
这里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音响系统中的CD机、前置、功放和音箱就像一队士兵,步操时必须步伐一致,动作和时间配合得好才能整齐,若指挥官叫口令向前时,队中有一个或数个士兵举错步时,很容易就令整队人乱起来。
一 个系统中只要有一部机在错误相位工作时,除非你素有训练和敏锐的听觉,一般人是难以察觉的,因为一个简单的独唱和只要几件乐器的音乐是不容易听出来,而且 影响声音的因素实在太多,例如房间音响特性,器材摆放方法和配搭,喇叭摆放等都是影响声音表现的重要因素,虽然如此,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察觉到电源相位出了 问题。

相位出了问题时,最明显是在播大合唱或群奏时,(例如交响乐复杂的乐章),你就发现各声部有凌乱不齐整的感觉,例如一些女高音和合唱团一起演唱时,女高音往往被合唱者淹没。
而难以分辨,但若整个系统的相位正确时,虽然在合唱团各声部齐唱时,女高音仍然可清楚容易的现出来,各声部和女高音的位置也不会飘移,最明显的是每一声部的声音都齐整,速度一致,起落明快,对答交代清楚。
若你尝试将其中一部机的电源相位反转时,整体表现就大打折扣!
虽然知道电源相位如此重要,如何去测定每部机的相位呢?

方法有多种,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不简单,这里卖个关子,下次再谈。

HiFi基本法——电的处理(二)

上次谈过电源相位的重要性,今次继续谈的是如何去测定电源相位。

一向以来人们都喜欢用数字万用表的电压档测量每部机的漏电电压,以漏电电压低时的接法作为正确指标。
但 经过多年的实试,发觉这方法不一定准确,因为一般万用表在测量电压时,表的输入端的电容量负荷大部分的高频噪音多过低频噪音,往往在数字上造成误导的结 果,所以最准确的方法是用可以量度微量电流(Microamp或Miliamp)的数字表测试器材的漏电流量,以漏电流量最低时的接驳方式为正确相位。

测试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每部机必须独立测试。测试时必须将所有讯号线和地线除去。

2.检查受测试的器材插头是两脚的插头还是附有地线的三脚插头。若是三脚插头的话,必须用一个三脚变二脚的转接插头,将地线浮起,否则无法测到漏电量。

3.将两脚插头插入电源后,将机开着,稍候数秒,然后将数字表打向测量微量电流的一档。

4.将红色的测试棒接触器材身上的RCA(莲花插座)的外壳,切记你的手不可接触机壳和测试棒的金属部分。

5.将黑色的测试棒接往电源插座的地线孔,如不便或怕危险,你可用一只手握黑色测试棒的金属作为地极回路,功效一样。这时万用表会显出数字,你用笔将读数记下。

6.做完上列步骤后,将机的电源关掉, 拔出插头,然后将插头反转,再插入电源插座,稍候片刻(约两三分钟,如大功率的巨无霸功放,则起码需要五分钟后才可再进行测试),然后开机,重复④、⑤两个步骤,然后将数字记下。

7.比较先后两次所得数据,数字低的插法是正确的电源相位。

8.试好后用颜色或贴纸在插头和插座上做好记号,方便日后重新接驳时不用再由头做过测试。
当你将所有的机依照正确的电源相位插好后,驳上讯号线和喇叭再开机时,你会有以下的一种反应:

一是感到声音明显好了,无论清晰度、分析力、速度感、力感和宁静的感觉也有所改善,声音也靓了很多。

第二种感觉是声音为什么反而差了!并且感觉先前不理会电源相位,随意乱插的效果反而较为好声!
有第二种反应的人一定以为我教的方法有错,是吗?

事实上,你的判断没有错,的确在不同的系统上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原因何在?

经长时间的验证,得到的结论是电源相位正确时,并不保证靓声!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测试相位的功夫岂不是多余的吗?

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请不要烦恼,且让我细细道来。

在音乐再生的整个环节,即由CD机、解码、前级、功放和音箱甚至线材,每件器材其实都具有制造者个人特有的音色(或可称渲染),如刚巧碰到组合中各厂出的器材都偏向某种特有音色时,往往过于强调某种渲染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但如组合中混合了不同音色的器材时,例如前置的音色偏柔而功放偏阳刚的话,彼此间起了一种互补和中和的作用,为音色带来正面的好处。

一套器材的表现,是以整体最后聆听效果为依归,将电源相位校正只是众多校声的方法中的一种而矣!要系统靓声,还有很多功夫要做,最后还是要耳仔收货为准。
这样说是否就意味着电源相位不重要?

不,电源相位的校正可以说是走向靓声的第一步,但如果不满意或效果更坏时,如何?

玩HiFi是要有耐性的(玩HiFi的美德之一),姑且就此打住,训练一下你的耐性,下次才说给你听!

准备收笔时,忽地想起要提醒读者,在测试胆机的功放时,必须接着音箱才可测试,测试时只需将讯号线除去便可进行。
记着,多数胆机若没有接上音箱,很多时会烧毁输出牛的!
HiFi基本法——电的处理(三)

谈过怎样去用数字表测试电源相位的方法后,今次谈谈为什么有大部分的系统会变得好声而有部分系统反而衰声的问题;而有负面效果时又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仍是由头做起!但你必须要专心一意去做,如你对音色、音场等欠缺判断经验或恐怕在试验过程中欠客观的话,最好在试音时能邀请一班耳朵灵光的朋友帮耳,给予客观意见,助你作出正确的判断。

你首先将所有器材依正确相位驳好电源,然后选择一些你最熟悉的音乐片段,最好是包括全频的交响乐和一些多部男女声合唱的片段,但录音的素质亦经大多数人认定是靓的才可作准。
将 有关片段细听一遍,留意音色的细节,音场内各部人声或各组乐器之间的排位和距离空间,齐奏时各组位置是否明确,合唱时是否各部齐整有序或是混成一片?每个 片段试听时间最好不超过三分钟,以免影响你的集中力。 听过后将系统关掉,待放电后(约三至五分钟),这视乎功放的功率瓦数而定,大瓦数而储电量大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放电),将CD机的插头拔起,然后反转插头 插入插座,再将整个系统开着,听同一片段,留意音色细节和音场有什么分别,是好了还是坏了?

若你感到整体宁静了,清晰度增加,细节多了,各组乐器或声部之间的空间感和距离明显,合唱或单一声部独唱时齐整一致,没有混乱的感觉,那么这便是正确的电源插法,反之若效果更坏时,你便需还原到原有的插法。

根据上面的方法,循着次序逐一去试解码器、前级和功放,你就会将整个系统的电源相位调到最好的一点上。
最后你会发觉整个系统可能有一部或两部机的电源插的插法是不依数字表的测定相位去插的,但声音反而靓的现象! 上面所述的都是经过很多发烧高手试验过,认为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玩HiFi若是一成不变,只依本子办事的话,那就不可能有进步。电的处理过程中,相位的确定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其他还有很多需要留意和处理的地方,
而一般人最易疏忽的环节,就是插头和插座之间的接触点的处理。

一 般发烧友只是将插头插入插座取电,有电供应能开机便算。他们往往忽略了插头与插座接触点紧密与否的重要性,也不去理会它们的接触点是否清洁,导电性能是否 良好,总以为不是音频讯号通过的地方就可以不加以理会,他们这种疏忽的态度,其实也是导致音响系统衰声的一个主要因素。
你且试试花多少时间检查一下每部机的插头和插座,看看它们的铜片是否已氧化发黑,无论新与旧,若插入后很易松脱,那你先把插座的电源关掉(安全第一!),把插头和插座拆开,将每一颗锣丝上紧,然后把它们的接触面用擦墨水的砂胶或幼细的砂纸磨至光亮,再用钳子把插座的铜片调紧,使插头插进时能紧扣,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了接触面的电阻,使电流通过时更为顺畅,也减低了因接触面污秽引致接触不良而产生的跳火和躁音。
如你的插头或插座已使用多年,发黑或残旧松脱,最好还是换过一些新而素质坚固可靠的好了。

当你做过这些功夫后,你会发觉整个系统的透明度和宁静度都增加了,动态明显地增强,低频更有力和控制力也改良了,乐器的质感和音场也肯定有所改善,不信,你试试看!
HiFi基本法——电的处理(四)

连续三期和大家谈过电源相位,插头和插座的处理,若读者能照我提议的方法去处理的话,相信你的音响组合一定有所改善,但至此仍未达到玩尽的地步。

要使器材发挥极限,有最佳表现的话,以下几点不可不留意:
首先,检查一下由入屋的电箱起至供电给你的系统的插座。看看电线的粗细,插座的素质是否足够负荷你的系统,插座是否太旧或使用太久有氧化和松脱的现象,如果你发现电线的素质有问题,太细,电线的胶皮有老化或烧焦的现象,那你就必须重新铺设电线和换上新的插座。

很多发烧友都只着眼把金钱花在器材身上,却从不愿意花点时间和金钱去改善电源供应,一套数十万的组合,往往用一个拖板插入墙上的插座供电给系统便算数。
我 在国内就曾经见过一位拥有数十万器材的发烧友,用一条只售数十元的拖板,插在一个已经用旧发黄的墙内插座上取电供给他名贵的系统使用,他对我说他的系统总 是弄来弄去都不好声,他用的是巨无霸型的大功率功放,但低音总是松松散散的和一团团的,高音粗糙而声音很毛糙,由于他系统所用的机都是公认最合配而效果亦 为很多发烧友所认同的,他虽然不惜腰间钱,购了不少名线去配合,但效果总是顾得头来脚反筋。
这种情形和我先前几期谈过的香港朋友所遭遇的情形差不多一样。我到他家检查过他的系统和听过效果后,着他买一些高质60安培的电源线,然后找电工从总电箱的保险跳闸后直接取电给他的系统专用。当完工那天晚上,他高兴到深夜三点钟还打电话给我,要开车来接我听听他的系统。
一听之下,原有的毛病已去得八九,我再教他将各机重新分开供电,结果整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改善。而他这次花费的工料费,比起他组合的钱来说,是一对讯号线价钱的几分之一而已!

这例子充分说明,虽然你用的是公认的靓声而贵绝人寰的器材,要是你供电马虎的话,也绝不能发挥器材的性能。

其实,一般预先装好的室内电线和插座最大的供电量多是约15A左右,由于成本关系,一般用的电线也多是一些大路平价线材,很难期望建造商用靓料。
再者这些电线由于是平价货,很容易氧化发黑,你想用这些供电取得靓声,相信是一种奢望。

我曾经多次搬家,每次我第一样必要做的就是为音响组合重新铺设自己选购的靓电线和插座。每次都得到很理想的效果。
经验告诉我,最好的方法是用够粗(60A-100A)多股铜线绞合的高质电源线
(多股的意思不是指那些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那种,两种线的声音表现有很大差别,用粗铜线绞合的线无论力度、质感和舞台的台型都比多股幼铜丝绞合的线赢一大截!)
直接将它驳入总电箱取电,用胶管和码钉固定在墙上,再接入四个高质的15A插座稳固地安装在墙上便大功告成。
为什么不多不少要装四个插座?如因某些原因不能装四个时,效果是否不能达到?

四个插座是这样分配的:
一个给CD机和解码器专用的,
一个给前级用,
余下的两个是给双声道或单声道的功放专用,这样的安排是最好声的供电法。
如你因某些限制只能装一个或两个插座的话,那只好用拖板来解决问题了。
但请你紧记你若想靓声的话,拖板和线材的质素切不可忽略,不同的线材的插座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很多发烧友就利用这拖板来校声呢!

最后要提醒你一下,这组电源切勿和电脑、冰箱、洗衣机、空调和风扇共用,因为这些电器工作时都会产生噪音和污染电源,有时令你的音响系统产生莫名其妙的杂音或使声音粗糙。
再者,有拖板时,CD和解码器最好用独立的拖板,避免CD机或解码器泄漏出的数码杂声和垃圾影响其他如前置或后级。
当然如你想彻底隔绝CD机产生的电源和讯号的干扰,你可以有一些高质的电源隔离牛和滤波器。过滤电源后才供电给CD机,日后我会介绍。

想靓声,前级当然不应和CD机及解码器共用一个拖板。
但前级和功放共用一个拖板时,你更要考虑拖板的电线负荷电流的能力,若你用的是巨无霸级的功放,用电量很大的话,最好还是各自用独立的拖板,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记着,充足的供电,远离干扰,机与机之间不因供电不足或抢电而互相牵制,是靓声的重要法门之一!
HiFi基本法——电的处理(五)

写过多期有关电的处理方法意犹未尽。事实上,多年来从自己的实验和朋友的交流中学到不少有用而具实效的方法,可以令电的供应有更佳的效果。以下是一些花费甚小而收益甚大的方法。

一、不用的音响器材或电器不要接上电源。

很 多发烧友喜欢将手上所有的录音机、收音机、VCD机等一古脑都驳到音响系统上,实际上,有些机只是很久才偶尔用一下,但你知否,有些机虽然不接着电源,有 部分机是处于候命(即随时备用)的状态,不要看小这些机器对音响系统的影响,它往往是衰声或引起莫名其妙的杂声的元凶。
你试将所有不经常使用的机除下连接的讯号线,拔去电源,声音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这除了牵涉到机与机间的干扰外,其实也涉及机与机的地线环路影响到音响系统的表现。

我 就曾经有一个很有趣的经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HiFi叙会,朋友用的是极名贵的器材,播放音乐时经常被一些不明来历的杂声干扰,不时发出"噗噗"声。起 初以为器材有毛病,但经代理的技术人员用仪器测试,并在代理的试音室实地试听,证明并无损坏而且工作正常,但回到家里驳上线后,仍是一样。
发出的杂音总是找不到原因。我建议他把家里一切电器(除电灯外)连冰箱也关掉,杂声依然故我。正在毫无办法之际,我唯有使出最后一招,把家中所有电器逐一拔出插头脱离电源,最后发觉竟是厨房中的一部洗碗机作怪。
当拔出该机的插头后,整个音响系统恢复正常!试想一部已关上电源的洗碗机竟然会引起杂声,太不可思议了吧?

多 年前我仍在玩黑碟(LP)的时候,有一次经历也是我毕生难忘的。我记得当时用的是英国的DECCA唱头,这唱头的输出很特别,左右声道共用一条地线的(一 般唱头都是左右用独立地线),在装好唱头后,总是有交流声和放音时某些地方失真,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弄不好。唱头是新的而调校一切都无问题,我甚至不怕麻 烦将唱盘和前级抬去朋友家试听,结果证实唱盘工作正常,前级也没有毛病,
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我想可能引这毛病的原因,一是讯号线插头和插座的接触不良,亦可能是讯号线内部的线芯断裂而引起这样的毛病。在无法可施的情况下。
唯有把所有讯号线的插头和插座清洗一番,然后驳好整个组合再开机,毛病竟然不药而愈,而且声音靓很多。
这样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需要为朋友录音才发觉录音机的讯号线竟然没有接上前级,于是重新接上,但在放唱片时竟然故态复萌,再把录音机的讯号线拔出后恢复正常!
有一点奇怪的是,当时录音机的电源是关掉的!
事后我和一些精于电声的朋友研究,唯一的解释是地线回路引发杂声,而失真是因为录音机接驳上前级时,改变了前级的输出负荷而导致失真。
由此可知,一些不常用的器材不接上系统,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杂声和失真也是靓声的一个方法。
二、听音乐时,家里装有石英灯和光管的话,最好把它们关掉,改用普通钨丝的灯泡作光源,这样子做的话,你会觉得系统的宁静度、音色的透明度有明显的改善。

三、在供音响系统专用的拖板上加一盏小瓦数的灯(一定要用普通钨丝灯泡),这样可以减少射频干扰,使系统的声音更宁静,声音更清晰。

四、电源线和讯号线切忌平行摆放和靠在一起,因为当两种线平行而相近时,讯号线会捡拾到电源的磁场和杂声而引起交流声和噪音。
如果没有办法的话,最好让它们交叉而过,更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美观整齐而将它们捆在一起。就算同是讯号线,也不可捆成一束,否则必衰声无疑。

五、试用尼龙草绳或棉绳把插头稳固地绑在拖板上,再用不同的物料例如石块、钉脚、CD盒子,或甚至碗碟(薄身的最有效果!)将拖板承起,看看音色有些什么变化?可能令你有意外惊喜也不定呢!

使用道具 TOP

1#
发表于 2010-12-8 21:05:5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晋身为大师级发烧友(下)

得知本刊为我设一专栏,很是意外,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能有机会和国内的发烧同好一起交流发烧经验。我更希望香港的朋友也能参加这行列,将香港和国内的发烧文化相互交流,希望能彼此学习,共同研究,擦出火花,从而创造一种我们独特风格的HiFi文化。

我上次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谈如何才可以成为高手,成为大师级发烧友有什么条件,

这些都是个人的管见,如有不是或不足之处,请高明有以见教。我写的多是一些游戏文章,只是将个人见解及经验写出来,我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翻查典籍和有关资料作引证和考究,所以读者看后,千万认真不得,若有谬误,请予指示,以免误导读者。

自上次登出巽文后,有读者问我,是否一定要像我说的条件才可成为高手,路途似乎太遥远了。

HiFi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问,牵涉的不单是音乐和电声学,更旁及环境声学、音响心理学、物理学,试想光是要精通上述之中的一种学问,已是艰难的事,何况HiFi友一般以买套器材玩玩的心态居多,理他那么多的劳什子学问干什么?所以一般都懒得去吸收这类知识。
但事实证明,一般被许为高手的发烧友很多(当然不是全部)都具有上述多门学问的一般常识,我的朋友中更不乏个中理论,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提供可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有人说,玩好HiFi成为高手的人,所耗费的时间、精神和毅力,简直可以用来取得博士衔。

是的,在艺术上要取得某种成就,的确要付出很多,更非一蹴而就,是否值得这样付出,就要看你个人的价值观。试问,有成就的人,有谁不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前进,其间经几许挫败,才有所成?
我 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能努力耕耘,必然有所得,同时我深信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差不多的资质,只要你能按步就班,边玩边学,肯定有朝一日,你也可以 跻身高手之列,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开始不谈玩HiFi而希望发烧友先在思想上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引,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可到达彼岸。

我毫不讳言,我30年的发烧日子中,走过很多冤枉路,就是太急于求成,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作指引,只是凭一股热诚,盲冲乱撞,结果一事无成,幸好有良师益友时加提点,才迷途知返,回到正确的方向,踏上比较平坦的道途。
为了感谢这些朋友对我无私的教诲,我愿意将我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早日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丰盛精神粮食。
谈过做好思想准备后,我想起经常有发烧友问我有什么秘诀可以玩好HiFi

其实在上两篇文章我已将我所知告诉你,但我们都知道除了具有正确的态度、恒心、毅力和斗志外,要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做好学问功夫,增加音乐和各种艺术修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发烧友急于要将手头上的组合玩得靓声,毕竟是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要一个人花长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才可有成,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做的事,所以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将玩HiFi的各种方法写上,希望能帮一些初哥发烧友将组合弄得好声一点。

至于一些有志成为高手的朋友,又应该怎样按步就班去做?以哪样为先?如何配合才可相辅相成呢?

我以为首先要尽快建立一个标准作为判断声音好坏和是否正确的准则,但由于标准的建立是要由多方面互相引证和参考,期间更需不断改正,再加实地练习,试验和长时间比较才能在你心中成为一个恒定的标准,你不要期望在很短时间内便可以做好。
告诉你,由于不得其法,我玩了HiFi差不多十多年才建立起一个标准,(不要见笑,可能我太蠢吧!)

在建立标准的期间,其实也是训练自己和培养观察力的机会,也是修养自己学问和多接触艺术的好时机,透过这样的努力,你成为高手是无需怀疑的事。

很多发烧友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一个恒定而正确的标准,他们的成就都只能在某一层次上停滞不前,无法突破,终日寄望在更换器材或某些发烧玩意上,希望得到好的效果,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些朋友永远和高手的境界沾不上边,究其原因,他们太心急了,人云亦云,偶尔搅到一次半次好声就沾沾自喜地自命为高手,从不好好地去练好基本功和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标准,结果,偶尔声音变了,是好?是坏?好在那里?坏了什么?
只凭臆测,毫无准则,如何校正系统的偏差更是毫无把握,这样的所谓高手,就算多玩卅年,不过尔尔。

为什么一些高手可以随心所欲,将不同的器材玩弄于股掌之上,随自己的喜好去调校和创造有个人风格和品味的音色而又不失准确呢?
这都因为他们有一个心中的标准,能正确的判断音色准确与否和好坏,加上他们对器材的特性表现了如指掌,对房间的音响特性了解透澈,自然就可以驯服它们,控制它们,令它们好好地为自己服务。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05:06, Processed in 0.028399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