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241421

查看

3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ecords33

49#
发表于 2013-11-8 08:26: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用的什么空开、漏保、墙插和墙壁埋的电线是什么品牌及规格?请分享下心得,谢谢!

点评

你好,空开和漏保都是ABB的,墙插是普通的医用级HUBBELL 单极。埋线都是本地国产的单芯铜线。不过共用了四路三线6平方供后级使用,四路三线4平方供前端器材使用。镀锌管屏蔽,所有线头均上锡防氧化处理。谢谢,多交流   发表于 2013-11-8 19:23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4-3-14 09:46:36 | 只看该作者
王兄,据说5尺需要双后级才能够用,希望更上一层楼!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4-9-22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STRINGS 3 日记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3-1 09:16 编辑


      记得去年国庆期间新的 CELLO Audio 系统开声的。所有 CELLO Audio  器材都在 3 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就位,其中包括 Strad Master 五尺喇叭、SUITE 前级、PII 后级、MIV 均衡器以及 STRINGS 1 信号线。唯独喇叭线 STRINGS 3 的搜寻屡屡受挫,今天总算搞定,哇!转眼又是整整一年了!这对 STRINGS 3,香港朋友已经帮我买下,国庆节前应该能够接入系统。蛮开心的!


       朋友昨天已经把 STRINGS 3 喇叭线通过香港邮政寄出,估计今天能够达到内地。但到了海关和转 EMS 就慢死了,弄不好国庆前接不了。


       今天是国庆第三天,本以为 STRINGS 3 喇叭线要节后才能收到,没有想到 EMS 早上电话通知中午前送邮件。太好了,午饭后就可以接入系统了。


       家人聚会,饭后已经不早了。下午 3 点开始,在接 STRINGS 3 喇叭线之前,把放大器的位置再次调整。直至 2 个半小时后才开始接线。不到十分钟便驳接完毕,一开声立马傻眼,相位错误!仔细检查并无发现低级错误。定神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呢,会不会这对线的其中一边黑红热缩管颠倒。于是细细查看,果不其然!


       好在 MIV 有单边声道相位校正钮,不用再调换喇叭线的接头,只要相位校正钮从 0 度切换至左声道翻转 180 度,OK。呵呵,没有想到 Absolute Phase 钮还有机会派上用场。


       这是 STRINGS 3 接在 5 尺喇叭后的情景,过几日准备把这对喇叭线一分为二,先做 Two-wire, 相信音质会有所提高。以后有机会再做 Tri-wire。


       昨天是国庆假日的最后一天,应酬亲朋好友告一段落,终于有了空闲时间来处理喇叭线。刚购入的这对 STRINGS 3 是 8 英尺长,做 Two-wire 要对半截,截后的喇叭线是 4 英尺长,因为 PII 放置的位置距离 5 尺只有 6 英寸,所以喇叭线连接后仍然有一定的长度余量。
      量好 1/2 开始剪切, 剪切后的 STRINGS 3 线芯截面显露出来,优质铜线特有的灿亮光色眩人眼目!


       取出早已经买好的原厂的 Y 型喇叭线端子,量得线夹孔深接近 10mm。在 STRINGS 3 的焊接端画好 10mm 剥皮长度线的位置。


       STRINGS 3 剥去外绝缘层,内里是白色的软膜隔离层 。8 只金光灿灿的喇叭端子准备就绪。


       再剥去白色的软膜隔离层,露出了红色的漆包线组。反复用卡尺测量 strings 3 的线径约为 5.62mm,截面为 24 平方毫米 ( 由于是多心漆包线,要除去线间间隙和漆包层厚度的截面积,实际铜线的截面积要小一些 )。


       STRINGS 3 是多组多股的漆包线构成的,每根线径是 0.12mm,究竟有多少根,实在没法数。裁剪前对这对 8 呎的 STRINGS 3 做了测量,其 DC 电阻是 6.75。如此算来 STRINGS 3 每一米的 DC 电阻应该是 2.7。4 呎是 1.25 米,DC 电阻应该在 3.5mΩ左右。   


       有了 STRINGS 1 信号线的焊接经验,处理 STRINGS 3 表面漆层不用动脑筋啦,直接用去漆济侵泡适合的时间就可以了 。


       焊接还算顺利,套上蛇皮网和按照原厂长度截好的热缩管, 两对 4 英尺的 STRINGS 3 完成了。完成后的喇叭线连 Y 插的长度是129cm,再度测量, DC 电阻是 3.9mΩ。


       晚饭后先截掉跳线紫铜板的一孔,然后开始连接喇叭线。


       5 呎与放大器之间的距离有 6 英寸。先把两条 STRINGS 3 和喇叭连接上。


       放大器与分体电源之间的距离是 8 英寸。STRINGS 3 从喇叭连接放大器后,125cm 的长度仍然宽松。Two-wire 完成了。试听的结果无疑是正面的。


       试听用的是意大利作曲家 CORELLI 的《12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5号》。Eduard Melkus 的 ARCHIV 版本两张一套。擅长古乐的 Melkus,小提琴的音色一流,但系统搭配和调校不佳时小提琴高把位容易出现高音刺耳现象。反之好的系统在调校得当时,小提琴的高频段极为娇艳迷人!
      Two-wire 后系统整体的密度的确要比单线高,最为明显的是各个乐器的聚焦定位更加精准,不同乐器质感也更加分明和逼真,小提琴的高频滑顺度非常可人,大提琴的丰满与温暖柔美感人。我最喜欢的是共有 5 个乐章的 NO.6 A 大调这首奏鸣曲,其中第四乐章的 Adaigo 的动听程度更是让人无法言喻,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歌乐句太优美了,乐思极其感人。Melkus 和大提琴家 Atmacayan 鲜活的演绎可谓历历在目,触手可及!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首乐曲,一定要设法感受一下 CORELLI 内心那充满慈爱又饱含忧伤的丰富情感。
      

       试听的另外一张唱片是鲁普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实际试听的不是这首协奏曲,而是第二面的钢琴独奏 Thirty-Two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这首 c 小调三十二首原创主题变奏曲的录音非常棒,钢琴的形体、比例和规模感十分真实。闭目静听,钢琴几乎近在迟尺。鲁普那充满激情的强弱对比动态,堪称钢琴录音的标杆。  
       期望不久能够完成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再次聆听 Melkus 、lupu 的演绎又会是什么样呢......


       2014.11.25. 在深圳 zhangwei 兄的帮助下购得一条 2.5 米的 STRINGS 3。将这条 2.5 米的 STRINGS 3 一分为二,焊制出第三对 STRINGS 3 喇叭线,终于完成 Tri-wire 分音!


      取下中高音的铜条跳线板,先将右声道扬声器接上了第三条喇叭线。


       再接上左声道扬声器接上了第三条喇叭线。


       分别再把左右声道的第三条喇叭接线与放大器的连接。


       喇叭线自身电阻的大小会影响放大器的阻尼,  过大的电阻不仅会使扬声器的低音单元有所失控,同时音乐中很多细节也大打折扣, 弱信号其幅度原本就不大, 能量也很小, 传输途中如果电阻过大, 这些细节信号就很容易被过大的电阻消耗掉, 重放时的音频品和质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从电声角度说,就是频段变窄和动态压缩。

       我们知道,功放到扬声器的电阻由以下三个因素构成。
       1. 喇叭线的自身电阻;
       2. 功放输出端子与喇叭线端子的接触电阻;
       3. 喇叭线端子与音箱端子处的接触电阻;
       喇叭线的电阻与材质和截面积以及长度有关。普通喇叭线自身的电阻约为几十毫欧,高品质的喇叭线低于10毫欧,极品级的喇叭线应该低于 5 毫欧。
       不同档次的功放和喇叭的接线端子,由于其材质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因此电阻也就不同。普通级的从几十毫欧甚至上百毫欧不等,高品质的应该在5 个毫欧或更低。
       无论什么档次的扬声器和放大器系统,喇叭线良好的驳接是非常重要的,松松垮垮的接触,会使触点电阻的剧增,导致音质下降。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理论计算喇叭线的并联电阻约为 1.3 毫欧。这是非常理想的参数,实际聆听确实比单线和双线好了很多。再次试听 CORELLI 的小提琴奏鸣曲和鲁普的贝多芬 c 小调三十二首原创主题变奏曲。乐器的质感更加逼真,动态幅度更大。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更强。
      另外试听了两张唱片,马勒的《少年魔角》和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
  《少年魔角》费舍尔.迪斯考.施瓦茨科普夫担任独唱, 塞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这张 EMI 出品的 LP 唱片录于 1968 年,克里斯托弗.帕克操刀,温暖厚重的音色,典型的模拟录音。乐曲的第一段是《哨兵的夜歌》主题动机,在圆号和小军鼓的衬托下,进行曲十分威武,呈现出军队音乐的特色,尤其是 Bass drum 从舞台中央的最后方滚滚而来,凝重、低沉,极富弹性,撼人心扉!真是过瘾!
  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虽然不是其主流作品,但旋律同样美轮美奂,惹人喜爱。由 I MUSICI 协奏,德国著名的巴松管演奏家 Klaus Thunemann 巴松管独奏。这张 LP 是 PHILIPS 1985 年 7 月在瑞士的 La Chaux-de-Fonds 录音。这张数码录音的 LP 没有干硬的数码声,柔美的程度可以让众多的模拟录音汗颜。你如不信,去找一张来听听,定会认同我的说法。这次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试听,弦乐五部更是美的不行,当然巴松管的质感更是木味十足,形体比例准确,位置定位精确。

      整个系统在单线、双线和三线的表现可谓一步一个台阶的在提高。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挖掘到了更多唱片内的信息。还有哪些需地方要挖掘提高呢,很多很多,只要系统存在,这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就没有止境。我们或许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到达终点。这就是音响的属性,这也是发烧乐趣。  


       有黑天使头版当然好,如果没有头版,这张再版听听也很幸福啦。


       这张数码头版音质一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请教下:您实测的strings 3 的线径约为 5.62mm,截面为不到 24 平方毫米,测得的 每一米的 DC 电阻应该是 2.7mΩ 。可按国标:20方电缆的电阻率应是0.83 mΩ/m,您确定实测无误?  发表于 2022-8-16 14:03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3-11-9 14:27:57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看来,ep15a还是感觉有所不足咯?

点评

清兵兄,不是 EP15A 功率不足,而是 EP15A 非再生电源,它与金嗓子的电源处理器工作方式一样,是修正正弦波。  发表于 2013-11-9 17:00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3-11-9 18:31:1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33兄这两者有何区别呢?
小弟没接触过这类电源产品,早几年用过几个隔离牛,实际上效果都不好,最后都放弃了。

点评

电源就像人的机体,再生电源就像自身健康,而修正正弦波就像吃药来维持健康。  发表于 2013-11-9 22:02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3-11-9 22:08:17 | 只看该作者
祝您早日升级,一定要分享成功感受啊。cello用家的电源处理方面比较少帖子提及,我也是在观望中,呵呵。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3-11-10 11:30:5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用的什么空开、漏保、墙插和墙壁埋的电线是什么品牌及规格?请分享下心得,谢谢!
maurice 发表于 2013-11-8 08:26


谢谢!以后如果有机会,无论是楼主来上海还是我来贵宝地,希望能当面请教与交流!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3-11-10 13:17:18 | 只看该作者
严谨,认真.赞一个!

点评

谢谢支持!  发表于 2013-11-11 07:24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3-11-10 20:47: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去高盈蓉桥逛逛,本想是听听他家的世霸老版小名琴,早几年听过viola推大名琴不是我的菜,却不甘心。去到却刚刚好看到两对非常新的五尺同时摆放在那。搭配cello最入门的前后级仔细听了一下,非常不错,质感细节清晰度都比四尺好,音乐味适可而止,可惜我那小庙估计容不下这尊大菩萨。另外再次确认世霸不是我的菜,尤其是cello来推的话。

点评

是广州赵先生定的,清兵兄可以弄一对回去试听一下。  发表于 2013-11-11 07:28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3-11-11 14:20: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33兄好意,不过舍下装修还有一个多月两个月才竣工,怕是没机缘了。到时候摆位调整都有排搞,等一切都已经调整得当再做打算吧,急不得。

点评

祝装修早日竣工!顺便问一下,清兵兄的四尺是密封箱还是倒相箱。  发表于 2013-11-12 07:30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3-11-12 09:18:25 | 只看该作者
是倒相箱,听起来也会含糊一点,质感会弱一些,跟老兄的五尺差很远了,不是一个档次的器材。不过音乐味方面还是不错,所以多年也没有换。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3-12-4 07:14:26 | 只看该作者

均衡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9-13 07:44 编辑


       在音响设备系统计划升级目标器材是全套 CELLO AUDIO 时,首先考虑的是先购入 Cello Audio Palette 。Cello Audio Palette 是放大器系统非常重要的一环,Cello 在 1984 年首先设计生产了 Audio Palette 。 Audio Palette 发售时间是 1985 年1月。其他器材都是围绕  Audio Palette 进行系统设计的。厂家把  Audio Palette  分为两代,即 “ Single Input Version  ” 和 “ Multiple Input Version ” ,它们分别简称 “ SIV ” 和 “ MIV ”。MIV 全绿卡版是最后期的机型,也是最难购买的。似乎是缘分,我顺利的买到了 MIV,而且状态和成色都非常好。1985 年首次发售的价格是 7500 美元,在 Audio Palette(MIV)停产时售价已增加至 25,000 美元。
       早在 Mark levinson MLAS 时期 ( 1973年 ), Mark levinson 三位设计大师之一的 Richard S. Burwen 设计的名器 Mark levinson LNP-2 前级放大器上就有了三段音频均衡的运用。20 多年后, Richard S. Burwen 将这个设计理念植入了 Cello Audio 参考系统,随后 Audio Palette 线路设计任务交到 Cello 的工程部副总裁 Tom Cloangelo 手上,于是诞生出了一代名器 Audio Palette 。Audio Palette 最初是用于录音、母带制作以及监听专业方面。Audio Palette加上电源共使用超过6,000个零件,其中有 48 个分立元件的 A 类推挽式放大器,9 个特别定制的 59 档步进电位器。CELLO 厂家产品手册中直言 “ The Audio Palette is an equalizer of extremely high quality design,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 ”      Audio Palette 与其他 Cello 器材一样,也经历了数次的设计改动。如今,“原始” Cello Audio 公司已不复存在,但 Cello Audio 的这些器材依然为爱乐人所追喜爱,成为音响器材中永恒的经典。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传奇的 Cello Audio Palette。
            
       Cello Audio 称第一代 Audio Palette 为 “ Standard Version ” ,这个 “ 标准版 ”  Audio Palette 由主机和分体电源组成 。


       Audio Palette 的面板上共有 12 个钮。Cello 的同好给它一个昵称叫 “ 12 钮 ” 。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前两个钮是输入电平控制钮。控制钮有两个用途:第一是平衡控制,以调整右声道输入电平的误差,调整范围 +5dB /-24dB, 调整精度为0.5dB。第二,提升或降低输入电平,弥补增益不足或电平过高引起的的过载失真。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三个是相位钮,这个钮可以实现两个声道任何一种相位错误输入的纠错,这是非常人性化的设计。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四个是均衡工作状态选择钮," IN " 是处于均衡工作状态, “ OUT ” 是让均衡旁路,“ BLEND ” 是均衡处于默认的 “ 混合 ” 状态,混合状态的低频会略厚实一些。


       Audio Palette 上排左侧起第五个是监听输出电平控制钮,通常监听输出电平都是额定的,可以调整的监听输出电平不多见,使用时具有一定的方便性。第六个是 Audio Palette 输出电平调整钮,Audio Palette 具有将近 12dB 的增益,Audio Palette 输出电平调整可以和前级 Audio Suite 的电平调整进行配合使用。厂家推荐 Audio Suite 的电平设置在 0 至 -6dB 之间,然后由 Audio Palette 调节控制放大器的最终的输出电平。


       Audio Palette 下面一排是六个频率点的调整钮,这六个频率点分别是,15Hz,120Hz,500Hz,2kHz,5kHz,25kHz。Audio Palette 的六个频率点是经过经过精心研究的确定的,六个频率点的调整范围与精度也有所不同。


      15Hz,调整范围 ±29dB,调整精度为1dB;120Hz,调整范围 ±14.5dB,调整精度为0.5dB;500Hz,调整范围 ±6dB,调整精度为0.25dB; 2kHz 调整范围 ±6dB,精度为0.25dB;5kHz 调整范围 ±12dB, 调整精度为0.5dB;25kH 调整范围 ±24dB,调整精度为1dB。从 MIV 6 个频点调整幅度我们可以看到,中频端调整的幅度比较小,而高低两端相对调整幅度较大,这也符合人耳的 loudness 等响听觉曲线。
      在 6 个频点中, 15Hz 和 25kHz 两个频点是针对专业录音领域设计的。 15Hz 的调整,对于处理低频轮廓不清晰是有效的。 25kHz 是人耳可闻频域之外的频率,但在大型交响音乐复杂频谱中包含有 25kHz 左右频域(主要是泛音),这个频域声压级非常低,录音时很容易衰减,25kHz 频点的调整可以有效的防止这个频域的丢失。这个频域最终会体现在声音的质感和光泽上,影响着自然混响时间,以及录音空间的宽度和纵深感。
      MIV 15Hz 频点在 5 尺或 7 尺上的调整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因为 5 尺或 7 尺低频单元频域有限所致。如果在 15 吋或更大的低频单元,相信  15Hz 频点会有更好的作用。25kHz 频点在 5 尺或 7 尺上的调整效果非常出色,D21/2 高频单元 42kHz +/-2dB 的超高频率为 25kHz 频点调整提供了宽阔的频域。







       在 Audio Palette MIV 面板上除了 12 钮和一个红色的 LED 指示灯没有其他如何操作键钮。12 钮中有 3 个是切换开关 ( 相位选择;旁路通断;输入选择 ) ,其他都是步进电位器。这 9 只步进电位器的步进级数由 40 级至 59 级,市面上成品步进电位器最高步进级数为 24 级,无法满足 Audio Palette MIV 设计需求。CELLO AUDIO 只有委托康乃狄克州的一家很有名的 F.J.Weidner&Sons 精密金属加工公司所定制 ( 这家公司在 Mark Levinson MLAS 时期就有合作 ),这些精密细致的旋钮都是用高等级无磁不锈钢车制而成,旋钮上的刻度值其达到了 0.001 英吋的精度。步进电位器的内部由 4 块板子构成,电位器上下面是 2 块经过研磨后镀上镍的铜块,上面的 1 块刻有 60 个均分的沟槽,这些沟道是电位器旋转时的定位槽。2 块铜板中间安装有 2 层线路板 ( 只有输入电平调整钮是单层线路板 ),板子上的的铜箔镀银后再镀金,然后以手工銲上两组 59 粒 1‰ 精密金属膜电阻。这个步进电位器的触点是用白金和钯的合金材料做成,不仅具有极低的触点电阻,而且使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非常高。步进电位器的轴和滚珠轴承采用的都是高精度无磁不锈钢。如此先进设计、高端材料和超级工艺制作出这样完美的步进电位器,测试二声道的误差只有 0.1dB !  这是个很惊人的指标,通常电位器的二声道误差都在0.5dB 以上,甚至更高。由此可见 CELLO Audio 在 MIV ( 包括 SUITE )上的这些步进电位器投入成本是非常之高的。



       Cello Audio 称第一代 Audio Palette 为 “ Standard Version ” ,这个 “ 标准版 ” 的 Audio Palette 只有一组平衡输入和一组平衡输出。在 DC 输入端子的两边有左右声道的监听输出接线端子。


       这是 “ 标准版 ” 的 Audio Palette 背面,右侧上下的两个 Fischer 母插口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输入。右下角内侧的工业接线端子是左声道监听输出。


       Audio Palette 背面的右侧上下的两个 Fischer 公插口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输出。左下角内侧的工业接线端子是右声道监听输出。



      这是日本人在 SIV 底板上贴的标签,电力功耗是 100VA。作为晶体管前端设备,100W 的耗电不小了。第一代的 Audio Palette 主机和电源的机箱顶部都没有设置散热孔。只是用铝合金箱体散热。


        厂家为了 Audio Palette 早期和后期版本的区别,称第一代为 “ Single Input Version ” 。这个 “ SIV ” 版的 Audio Palette 也有早期和后期之分,后期的 “ SIV ” 增加了一组 RCA 主输出 (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 ),同时监听输出也增加了一组,并且把工业接线端子 改为 RCA 接口 。


       Audio Palette 第二代为 “ Multiple Input Version ” 。这个多路输入的 “ MIV ” 版的 Audio Palette 与 “ SIV ” 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入端增加三组 RCA 端子。“ MIV ” 的主输出有过两个版本,一个是两组输出都是 Fischer 平衡端子,还有一个是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当然,内部电路板也是分早中晚期,就是早期的虾玉色电路板,中期的小绿卡,后期的全绿板。


       “ MIV ” 的主输出有过两个版本,早期的两组输出都是 Fischer 平衡端子。


       晚期的是 Fischer 和 RCA 各一组。其实我更喜欢两组 Fischer 平衡端子。 两个版本,内部电路板也是分早中晚期,就是早期的虾玉色电路板,中期的小绿卡,后期的全绿板。


       Audio Palette “ MIV ” 面板上排的第五个钮由 “ SIV ” 的监听钮改为了输入选择切换钮。“ MIV ” 输入选择的切换钮有4档,对应四组的输入。


       Audio Palette 第二代也是分早和晚期,早期的内部电路板是虾玉色电路板,后期的全绿板。Audio Palette 与 Master Supply 共使用了的 6000 多个元器件,Audio Palette 内共有 48 组 A 类放大电路, 每个元件都经过极其严格筛选。日本 STEREO SOUND 腾见洋一在一篇评述 MIV 的文章中说道 Audio Palette  “ 相当于 5 台放大器 ”  ( 意指前级放大器 ),成本之高可以想象。
       通过均衡电路和旁路均衡电路的试听比较下 ( 在 6 段均衡都不做调整的情况下 ),几乎听不出音质上的变化,音频信号通过这么多元器件和电路后音染几乎为零,着实令人佩服 !
       有不少人说,接上 Audio Palette 不调整均衡也会好声 ( 声场更好、更厚声等等 )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件好的器材应该是透明无染的,当然任何器材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透明无染,只能相对说 “ 染 ” 的最小最少而已。过去我们不喜欢使用均衡器的原因正是因为均衡时 “ 有染 ” ,  Audio Palette 之所以让人喜爱也正是它的 “ 无染 ” 或 “ 极低染 ” 。
  


       DC 电源线的连接方式虽然传统,但可靠性非常高,同时可以使用提供较大的电流的电缆。


       Audio Palette 的分体电源 Master Supply 和 Audio Suite 的分体电源 Master Supply 是完全一样的,详见 Master Supply。


       为了给 MIV 配置再生电源对 Master Supply 做了功耗测量,测试结果令人吃惊,一部 EQ 的功耗竟然达到 195VA 。测试时的市电电压为 235V,MIV 的工作电流达 0.83A。难怪分体电源内的变压器设计的达 369VA。



      MIV 的功耗比第一代大了近一倍。因此主机和电源的箱体顶板底板的后端都开有对流的散热孔。在日本有人为 MIV 定制散热更好底板和顶板,前后端都有散热孔。





      以下是我的 Audio Palette MIV 的照片。丰富而实用的功能,科学合理的频点设置,精密细致的调节特性,使得本机达到了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2015.9.22. 前几天收到了定购的 FISCHER 104 公母插座,有时间就要把 MIV 的输入和输出的 RCA 端子都更换一下。输出肯定没有问题,输入要待打开机子看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更换。

      准备把 Palette MIV 的输出端子板送工厂把主输出的 RCA 安装孔扩为 Fischer 104 的平衡插的安装孔(和左边的安装孔一样)。这样 Palette MIV就获得了 2 组平衡输出,这为驳接双 F-25 单声道电分提供了双输入的条件。



      2017.12.09.   买了FISCHER 104 插座差不多有两年了,最近才抽空把 MIV 输出端子的小背板送厂里加工了一下,把原有的 RCA 输出改为平衡输出( FISCHER 104 公插座),这样就有了双平衡输出。同时 RCA 的接地垫片也截掉一个孔。下图 1 是未加工前拍的照片,下图 2 是加工后拍的照片。这两天抽空把板子插座焊好装好,就可以再听 MIV 接入系统的声音啦!









      不知道为什么,CELLO 所有的 FISCHER 平衡插座都是逆时针 90 度安装的,从新买的输出插座(带有红点)可以看到插座安装的方向。



      安装上录音输出的两个 RCA 端子,明天就可以焊接装机啦。


      早些年在浏览 LP 复刻版的网页时,无意中看到一张 DGG 的罗德里格的竖琴协奏曲 LP(我有这张大花和红头大花的二版和头版唱片,演绎和录音一流! )复刻版的封面上有个标签,标签上似乎有个非常熟悉的 LOGO,定神一看是 "CELLO"!原来这张DGG 罗德里格的竖琴协奏曲复刻版唱片使用 CELLO 系统制作的!于是保存了这张图片。今天给 MIV 的输出端子板拍照时不知何故想起这档子事,于是在文件夹中找出图片上传于此,与大家一同分享。



      焊接安装好了两组平衡输出的  CELLO AUDIO PALETTE MIV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2:25, Processed in 0.073625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