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390

查看

47

回复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不笑烟花只笑禅 ---- 参观杭州虎跑寺李叔同纪念馆

1#
发表于 2010-6-17 19:53:4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作者:七色太阳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弘一大师常常吟诵的《禅宗无门关》中的诗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用心爱这个世界,才能在平常的日子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弘一大师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幼名文涛,后改名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出家前是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诗词家,话剧家。一生博学多闻,以其自身卓越的文章与超凡的道德,赢得了世人的景仰。出家后,尊普陀山法雨寺的印光法师为师,在佛学研究方面致力于重兴南山律宗与《华严经》的探悉,在行持方面以戒律为准绳,以净土为末后一着,在禅观方面以华严为境界。

弘一大师任教: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此间,与夏丏尊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之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

与夏丏尊的友谊:

与夏丏尊相识于浙江师范,李叔同任教七年,夏丏尊任教十三年。七年中,晨夕一堂,两人相处很好。当时他们都已是三十左右之人,少年名士气息,铲除将尽,都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的工作。李叔同自虎跑寺断食之后,曾向好友说起未来志愿,想修行于虎跑寺,暑假后不再担任教师职务,夏丏尊顿生不胜寂寞之感。

七年当中,李叔同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久,有时是因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为别处有人来请他。他几次要走,经夏丏尊苦留而作罢。甚至于有一个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经接受聘书了,因夏丏尊恳留他,他不忍拂好友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月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可谓友谊之深。

待学生如慈父:

刘质平是李叔同在浙一的学生,1915年,病休在家,心情苦闷。李叔同去信安慰:“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1917年,刘质平考入东京音乐学校,却因家中无学费供应而面临中止。李叔同在为他申请官费并未获成功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解囊相助,并给学生立下规矩:1、不必偿还2、不可与第三人谈及资助之事3、赠款期限以刘质平毕业时止4、用功,注意卫生,不可半途而废。

李叔同资助刘质平留学,并未因他1918年决意出家而置之不顾,预备为学生借款,如借不到,乃计划就职至刘质平毕业时止。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同学的敬爱!

念佛不忘救国救民:

在国家遭受侵略,百姓遭受劫难时,李叔同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众生,保卫国家”等爱国爱民口号。

日本的某舰队司令,曾威逼弘一大师离闽赴日。弘一大师义正词严:“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究,爱之弥笃!尤不愿在板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窘得日本司令无言愧汗离去。

弘一念佛不是为了个人的超脱,而是因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何等胸襟!

贤德孝心:

李叔同5岁丧父,26岁,母亲逝世。他非常爱母亲,20岁时陪了母亲南迁上海住在城南草堂,肄业于南洋公学,读书奉母,他母亲在他二十六岁时候就死在这屋里。他自己说:“我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他曾无限感慨地对丰子恺说过:“我的生母很苦。”

出家许久了,一次路过上海,忽动访草堂之念,看到旧居犹在,而人事已非。当年母亲所居的房间,现在供着佛像,一时大动今昔之悲,顿向佛座五体投地,叩头如捣蒜,肃穆之容,令人同下伤心之泪。

每逢母亲诞辰忌日,弘一大师都要书写、诵读或讲演《普贤行愿品》,为母亲回向。

李叔同有一把同黑色褪成暗灰色的布雨伞,收藏在袋里,袋的两头紧缩,有带子可以背在身上,这是他母亲的遗物,他一生南来北往,都要随身携带,如同伴随母亲一样。

从他对母亲的怀念中,不难感受到一颗诚挚感人的孝心!



弘一大师出家:

李叔同在1918年6月31日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时年39岁。作为在那个时代最有影响的一代艺术大师,一代艺术教育名家,他的遁世,引起了一片哗然,,,,,,

在此之前,也就是在1916年,他的好友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觉得十分有趣,推荐给李叔同。文章提到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古代人杰如释迦、耶稣等都曾实行断食修炼。李叔同是个凡事认真的人,当时起了好奇心,猜想或许可以借此使自己的神经衰弱症消失。李叔同想找一个十分僻静之处以便断食,他选择了西湖附近的虎跑寺。。。。

11月23日至12月19日,试验断食20天,很顺利,写了《断食日记》,而且对僧侣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兴趣,出家人恬和古幽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此次虎跑行“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

1917年春假后,在学校开始素食,供佛像,读佛经。

1918年,2月25日,皈依“三宝”,礼了悟法师为皈依师,取法名演音,字弘一。起初为在家弟子,自称“来沙弥”。6月31日正式出家。

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就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所以三皈依是觉、正、净。

弘一大师断食:

1916年11月,经虎跑寺大护法丁辅之介绍,李叔同虎跑寺中的方丈楼一层,开始了为期三周的断食实验。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除了楼上一层住有一位僧人之外无其他人,李叔同当时在那里渡过了没有尘事纷扰的很舒心的20天,才带着“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到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此次断食因其好友夏丏尊之由,但为了实验顺利,李叔同只是私下作着准备,非常保密上,甚至没有告诉夏丏尊。

第一星期逐渐减食至尽,第二星期除水以外完全不食,第三星期起,由粥汤逐渐增加至常量。经过很顺利,不但无痛苦,而且身心反觉轻快,有飘飘欲仙之像。他平日是每日早晨写字的,在断食期间,仍以写字为常课,三星期所写的字,有魏碑,有篆文,有隶书,笔力比平日并不减弱。他说断食时,心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

这就是弘一大师的《断食日记》



自大师“断食”回浙一师后,“他茹素了,有念珠了,看佛经了。室内供佛像了。”从此对佛教的虔诚,贯穿在律宗的研究上,誓死躬行律行,甘做苦行僧。晚年《赞红菊花》《辞世二偈》等诗,反映了大师不断修炼自己的崇高境界和感人品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6-17 20:01:51 | 只看该作者
林语堂:

弘一大师毕生追求艺术,追求佛法,更是不断追求和升华生命的意义。他说:“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他从一个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文艺名人,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关怀学生的教育者;又从而放弃一切所有所爱,进入佛门作一个普通的僧人。法师的每一次人生转折,都是精神境界的升华,生命质量的飞跃。李叔同的人生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思索;不断寻觅,不断扬弃;不断认识;不断升华。。。。最后终归大彻大悟的哲人道路。文化铸造了他的人格,而成熟的人格又推进了他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求。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他的浪漫才情使他即便出世,也选择在了杭州这个风花雪月、侠骨柔情的地方,使那些看惯“湖山此地,风月斯人”的杭州人平添了一分新的骄傲。

                                                      ------------林语堂

虎跑泉的美丽传说:

虎跑梦泉   高僧性空



虎跑,位于大慈山麓,相传唐元和十四年,高僧性空栖禅于此,苦无水,意欲他迁。忽夜梦神告曰:“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翌日,果见二虎刨地出泉,故泉以“虎跑”名之。虎跑泉为西湖三大名泉之一,素有“天下第三泉”之称,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

树木葱郁的山下洞中,也许就是当年二虎刨地出泉的所在。





弘一法师的居所:

上下两层,也许这就是最初李叔同选择断食的所在---方丈楼。当时李叔同托人到虎跑寺打探了一下,回复的消息是:“方丈楼下的地方,倒是很幽静的;因为那边的房子很多,而且平常的时候都是关起来的,客人是不能走进去的,而在方丈楼上则只有一位出家人住着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人居住。”于是到了1916年11月底,李叔同便径直前往方丈楼下的那间屋子了,开始为期20天的断食实验。再后来,李叔同出家之后就一直以这楼一层为主要居住和诵经的地方了,是这样吗?我这样想,因为根据书上由来,再看这张相片结构,大约就是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6-17 20:08:1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楼的一间房,是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时的卧室。李叔同出家后的生活极其简单,淡泊的生活是他一向的作风。



诵经屋



弘一大师圆寂:

1942年10月2日,过于劳累,旧病突发。

10月6日,富而绝食,拒医。

10月10日(农历九月一日)下午4时,他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大字交给侍僧妙莲法师,后依旧默念佛名。“这个世界,我总要来。”他偶尔也会说一两句这样的话。“释迦牟尼与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尽的因缘,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亦然。”

1942年10月10日,写下“悲欣交集”



10月14日(农历九月四日)晚8时,在妙莲法师的助念声中,弘一大师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安详圆寂。

弘一大师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做一超方特达之观。”

弘一大师舍利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6-17 20:12:19 | 只看该作者
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于福建泉州,并在泉州清源山建灵骨塔。1953年在纪念大师逝世十周年之际,丰子恺因大师出家于虎跑寺,灵骨自福建请来杭州后,埋在虎跑寺后山半山中,毫无碑记,乃约旧友钱君匋、叶圣陶等集资修建“弘一大师舍利塔”,塔铭为马一浮手书,1954年1月正式落成。

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

悲欣交集四字,最简且明。佛子往生时谈此四字,时最为适当,最为得体。自古以来,高僧大德,未有能在往生时道出自四字者,于此可足证弘一大师之无上智慧。

                                  ------丰子恺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丰子恺

2009年7月10日得于李叔同纪念馆



只笑烟花不笑禅:

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已,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李叔同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落幕了,但谁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韵味呢?他自己就曾这样感慨: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他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读《不笑烟花只笑禅,李叔同的人生感悟》,观杭州虎跑寺弘一大师纪念馆,2009年7月28日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6-17 20:18:30 | 只看该作者
人如烟花,现一时;
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6-17 20:21:4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6-17 20:30:44 | 只看该作者
很应该了解的一位高僧。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6-17 20:34:48 | 只看该作者
人如花,不久时,人如浮萍,无定处,人如烟花,现一时,人总归于一已,踏五大,人至山巅无他路,自古圣贤皆寂寞,悲欣交集谁了然?

佛的境界,非我等可以实现,但可努力争取吧。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6-17 20:43: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这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写得很朴实、淡泊、用平常心来看待大师的一生。
关于弘一法师的传记有许多,这篇文章其实写得比较简单的,
但平淡中见真情。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6-17 21:10:18 | 只看该作者
李叔同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6-17 21:11:57 | 只看该作者
10# 牛仔
曲谱是外国人写的,李叔同是填词。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6-17 21:14:22 | 只看该作者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23:18, Processed in 0.080777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