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1582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揭秘毕加索的“画中画”

1#
发表于 2013-1-9 09:06:0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9 09:07 编辑

揭秘毕加索的画中画
CAROL VOGEL
报道
20130109

纽约时报中文版



1904年,毕加索年仅22岁,《熨衣服的女人》(Woman Ironing)照推测就是这一年画的。这幅勾魂摄魄的作品用黯淡的灰色和蓝色描绘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她的眼神空洞,面颊深陷,将全身的力量集聚在一个熨斗上。当时毕加索手头很紧,住在巴黎,一幅画经常是画一个开头就扔在那,在同一块画布上开始画另一幅,这个习惯后来一直保持着。

作品保管师和艺术史学家们多年前就已经知道,在这幅被视为毕加索蓝色时期代表作的名画下面,藏着另一幅上下颠倒的影子画作——一位蓄须男子的3/4身长肖像画,1989年,我们借助一台红外线摄影机首次看到了它的面目。但是最要紧的几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答——这个人是谁,甚至,这画到底是不是毕加索画的?

最初有专家认为画中人可能是贝内特·索勒(Benet Soler),一位巴塞罗那裁缝,毕加索的朋友,曾在那段落魄的日子里资助过他,画家经常用他作模特。古根海姆基金会总保管师、副总监卡萝尔·斯特林加里(Carol Stringari)说:我们看到在这个人的旁边有个东西。有段时间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一台缝纫机。但是用早年那个红外设备很难看清到底是什么。
1978年,德国画商、藏家贾斯汀·K·坦恩豪舍(Justin K. Thannhauser)将《熨衣服的女人》赠给了古根海姆博物馆,自此它成为博物馆最得意的藏品之一。在盛大展览黑白毕加索”(Picasso Black and White)中,沿着博物馆的圆形展廊斜坡向上走的观众看到的第一幅油画正是此作。

20129月底的一个下午,斯特林加里女士和博物馆保管师朱莉·巴滕(Julie Barten)在古根海姆藏品保管工作室注视着《熨衣服的女人》。巴滕女士刚刚完成对画作的清理,这是耗时达一年的维护和研究工作的其中一个环节。工作的复杂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不过表面画作经处理后更接近作品的最初状态了,人们对下层画作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952年坦恩豪舍把画借给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个小偷闯进博物馆,企图用刀子将画布两侧划开(包括毕加索签名所在的底部),把画取下来,不过还没得手就被抓住了。他没拿到画,但是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巴滕说。

当时一位巴黎保管师修复了被划坏的边缘,用亚麻布贴了边。但是修复过程中他把一些胶水弄到了画作表面。有一些破缺的地方,很细微,肉眼基本上看不到,巴滕说,胶水在上面形成了一小块泛黄的棕色,改变了表层的色彩,画家原本精致的配色和笔法变得模糊起来。
巴滕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小心翼翼地用貂刷和棉签去除画布上点点滴滴的胶水渍。我们是看着她浮现出来的,斯特林加里回顾了画中女人以及整幅画面的样貌变化。她还说:光线和景深的感觉更好了,氛围比原来强烈的多,你可以看到毕加索的生动笔法了。
巴滕和斯特林加里还在背景和衣物上发现了许多粉色调,在斯特林加里看来,画作此前是一幅扁平、灰暗、混浊的画面。甚至女人的裙子上都投射着一些隐约的粉色。现在看起来没有那种强烈的蓝了,但是这是一幅过渡期的作品,毕加索正脱离蓝色时期,开始酝酿玫瑰时期

为了对下层画作中的人物作进一步了解,古根海姆的保管师从华盛顿请来了国立艺术画廊资深成像科学家约翰·K·德拉尼(John K. Delaney)。德拉尼博士用高光谱型和多光谱型两种红外摄像机制出了图像,捕捉到大量以前看不到的细节。

男人双眼的形状和胡须的上翘首次显现了出来,还有分发线以及脖子上一块很时髦的红色围巾。德拉尼博士说:现在你能看到的细节包括他的袖子不是卷上去的,而是扣着扣子的。新技术还揭示出毕加索对男人其中一只眼睛的位置犹豫不决,尝试了两个方案。斯特林加里说:他身后是个画架或者雕塑用的基座,不过我觉得更像画架。

她猜测这个人可能是艺术家,进一步说:我们试图在他的手上找到画笔,但是没有。
然而,在深入了解此人身份之前,保管师最关心的是这幅被遮蔽的画作是否出自毕加索之手,也许根本就是画家的某个朋友收的一幅老画呢。斯特林加里说,经过非常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油彩的湿淋感和运笔的章法,和毕加索在该时期创作的其他几幅作品很接近。这就足以判定画作为真迹了。

男人身体的角度——侧身站立,因此脸应该是正朝向镜子之类的东西——以及锐利的目光让人不禁怀疑它是一幅刚起了个头的自画像。但是当时毕加索没有蓄须,而且长得也不像,因此否定了这个推论。

为此斯特林加里和巴滕咨询了数位学者,包括毕加索传记作家约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他们开始研究那段时期毕加索画中出现过的题材,还有他的朋友的照片,把它们和新老两个版本的红外影像以及画作的X光片进行比对。这差不多是一种心理构建,一种合成,巴滕说,不同的技术可以给我们不同的线索。

但是每条线索都会引出更多的推论。理查德森会更多地倚仗自己的直觉而非技术,他研究了类似题材的所有素描、绘画和照片。他系统地排除了所有可能性,最后只剩下一个:马蒂乌·费尔南德斯·德索托(Mateu Fernández de Soto),一位雕塑家,安赫尔·费尔南德斯·德索托(ángel Fernández de Soto)的兄弟——毕加索在1903年曾给这个好打扮的时髦男子画过肖像。两兄弟都是画家的朋友。
毕加索偶尔给马蒂乌画像,在巴塞罗那和巴黎的时候跟他合住一个公寓,共用一间画室。肖像的风格和配色表明,画这个男人的时间要早于1904-1905年,可能性最大是在1901年前后,理查德森提到1900年左右毕加索在巴黎,画作的色彩是比较丰富的。这幅肖像有种温柔和亲密,他还说,你能强烈感觉到这个人是个艺术家,是毕加索很熟悉的人。

但是斯特林加里、巴滕以及黑白毕加索展策展人卡门·西门尼斯(Carmen Giménez)都不这么认为。我们觉得他看上去更像另一位艺术家,名叫里卡德·卡纳尔斯(Ricard Canals)斯特林加里说。

理查德森的看法是,虽然样子看上去像卡纳尔斯,但1901年前后的毕加索似乎不会把他画成这个样子。他还说,别的且不论,卡拉尔斯当时是自视甚高的,他认为自己是毕加索的对手。两个人是后来才成为朋友的。
还有一个细节让理查德森先生相信他不是卡纳尔斯:他的分发线跟素描、照片和油画中的卡纳尔斯的分发线不在同一边。
可是就算毕加索的分发线也是一直在变的,斯特林加里女士反驳道。她说她还认为《熨衣服的女人》的创作时间可能比大家想得要晚一些,大概是1904年末或1905年初,因为最新发现的粉色调是玫瑰时期的一个表现。根据这个推论,毕加索可能是在1904年春天画了下层这幅画,那么画中人是卡纳尔斯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我没有完全否定德索托的可能性,但我看不像,斯特林加里说,经过这么多的研究,我们的疑问依然是越积越多,这些疑问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1025日。
翻译:经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1-9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被卷进盗窃案的诗人与画家 【转贴】

  1911年8月,《蒙娜丽莎》在罗浮宫失窃。一个叫皮耶雷的小偷为了出风头,带着一件从罗浮宫偷来的雕塑来到报社,他尽情地嘲笑罗浮宫保卫的低能,并声称知道《蒙娜丽莎》的下落。这条消息被刊登在第二天报纸的头条,把毕加索的好友、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吓了一跳,因为他和毕加索曾经向皮耶雷购买过几件从罗浮宫盗出的雕塑。
  阿皮利奈尔赶紧找到毕加索,两人决定将赃物丢进塞纳河中。一旦皮耶雷将他们供出来,他们来个死不认帐。警方找不到证据也拿他们没办法。
  两人将那几件雕塑装进箱子,鬼鬼祟祟地来到塞纳河边,由于河边的人多,他们一直找不到弃赃的时机。回到毕加索的住处,两人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阿波利奈尔把赃物交给一家报社,希望报社在不透露他的姓名的情况下,将这些雕塑还给罗浮宫。报社在收下赃物之后立刻食言,把这件事作为报纸头条刊了出来。阿波利奈尔自然也被警察逮捕了。
  巴黎警察局抓到阿波利奈尔之后如获至宝,《蒙娜丽莎》失窃案到现在依然找不到任何线索,而小偷皮耶雷逃出巴黎之后,一直写信给报社声称名画就是自己偷的。警察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决定拿阿波利奈尔当挡箭牌。他们对外宣布:皮耶雷和诗人阿波利奈尔是某个国际文物盗窃集团的骨干,而《蒙娜丽莎》的失窃正是该盗窃集团的杰作。
  阿波利奈尔这下傻了,他感到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深渊。他想如果毕加索站出来帮他说上两句话,证明他和小偷皮耶雷之间没有什么瓜葛,他就能洗刷冤情了。
  可他又一次错了,当毕加索被带到审讯室的时候,他一口咬定自己不认识眼前这位诗人。他这一番冰冷刺骨的话像子弹一样击碎了阿波利奈尔的心,诗人绝望地哭泣起来。毕加索也跟着大哭,审讯官最后不得不中止了审讯。
  十天以后,警方找到了更明确的线索,从而推翻了对阿波利奈尔的怀疑,将他释放。阿波利奈尔出狱以后,离开了原来的朋友圈。从此绝口不提他和毕加索的事情。
  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已三十四岁,却到尼斯参加了军队。这么积极去保卫一个不是他的祖国的国家,朋友们怀疑这是他内心深处挥不去在巴黎坐牢的阴影,要用三色旗的荣誉去忘掉戴手铐的耻辱。1916年他在前线头部中弹受伤,治疗后退至后方工作。1918年又得流感竟然不治身亡,那天是11月9日,两天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阿波利奈尔时年三十八岁。风华正茂。
  而画家好长一段时期被朋友冷淡,上街不敢再走那天押了他上法院的路,老是回头怕有人钉梢,听到有人按门铃就心惊肉跳。五十年后,《巴黎新闻》记者采访他时,提到当年卢浮宫一案,毕加索对记者直认不讳,他本人对那时的表现感到不折不扣的羞耻。在1929年,他为已经去世了10年的阿波利奈尔立了一块墓碑。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1-9 10:2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1-9 10:35 编辑

下面这个连接更清楚。

http://www.guggenheim.org/new-yo ... picasso-interactiv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1-9 23:37:32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完上面大段文字,说实话有点头晕·······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3:37, Processed in 0.032159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