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42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转贴:我为什么要听老录音?——从心理与鉴赏层面浅析历史录音的收藏

1#
发表于 2015-11-18 08:07:2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爱历史录音的人无疑是快乐的。因为他或她能够从远谈不上完美的音质和沙沙作响的噪音里发现那份珍贵的质朴与透明,你又怎么能说他或她没有一颗愉悦、平和而且充满耐性的心呢?笔者承认,或许部分吸引力在于历史录音中不乏超技的奇人与传闻中的怪杰,但是底噪下更多的历史留声为我们保存下了那些早期器乐、声乐和指挥大师独有的真诚态度和不羁个性,没有千篇一律的刻板作派,没有搔首弄姿的江湖习气,身拥惊世才情却百分百地献于作品。这是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听历史录音?”之类问题的最好回答——听的是历史,却远不止是历史;读的是故事,其实在读人心。
说来有趣,先不论艺术造诣之类的门道,单看市场反应很能推断出国内外乐迷的不同心态。在美国和欧洲的店里,最贵的往往不是国内的所谓名版(有些才卖几美元,或还留着1.99美元的标签),而是那些发行数量稀少的小厂唱片,如果艺术家本身录制又少,那么就更加珍贵了。比如赛德尔(Seidel)、沃尔夫斯塔(Wolfsthal)和特米安卡(Temianka)的录音,基本上额头碰着天花板也买不到便宜货,近两年就更难了。另外国外贵的是部分新唱片,这另当别论。如果问为什么国内买家特别喜欢什么圈什么码的东西,大概是心态不同罢了。我们更钟情于体会唱片的名气大小,音效或音色带来的感动与震撼;而老外则可能已超出这个历史阶段,早已以收集不同版本,不同历史地位的录音作为拓宽经验和阅历的乐事,孰优孰劣还真不好说。话说让国内买家体会到小厂历史录音的美感真的很难。我与朋友头一次拿到传奇小提琴家扬.库贝力克(Jan Kubelik)的Symposium录音后,基本是白欢喜,因为一开音箱便不忍卒听,离真实的小提琴声也差不少,罔论沁人心脾了。现在自省:这大概源于还不够成熟的鉴赏态度吧。
历史录音中,弦乐和钢琴的保真度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交响就要差了许多。但这不代表指挥艺术的老录音中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听了。恰恰相反,在很多资深乐评人等人看来,指挥一代不如一代的衰退趋势是必然的。无数卧虎藏龙的好东西恰恰就藏在单声道里。我体会最深的是捷克与东德的一大批老大师(比如安切尔、塔利希、阿本特洛特、凯格尔等等),一般只有不多的渠道可以拿到,但每次拿到后所获得的感动往往最由衷、最深刻,在我看来他们是把力度、真挚与技巧平衡得最好的那一批人。虽然在豆瓣所建的“东德指挥”小组里仍没有多少成员,可是我一直觉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捷克、东德的指挥艺术必然会被国内更多人所知晓。
说到听音乐,实在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尤其和人的境遇息息相关。我有一个很有趣的习惯,一旦上了火车,做什么事情有很有劲,效率也特别高,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做事情也好,都兴致盎然地,仿佛天生与铁路有缘。所以我一直想设计出一个放在案头的节拍器,模仿火车铁轨的隆隆声,好让房间内也有点旅途中的滋味。当历史录音中出现扰人的、有规则的炒豆声,我会不自觉地将它想象成火车行驶时的“嘎吱嘎吱”,那不正像是岁月的车轮在滚动吗?历史录音里,有几个厂牌是无法忽视的。首先说一说珍珠(Pearl)公司,它不仅录音不错,价格不一般不会像特别稀有的老录音那些高得邪乎。所以自然成了我的主要收藏目标。除了几套旨在回顾弦乐器演奏史的、集锦性质的套装(比如“The Recorded Viola”),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系列是卡鲁索在珍珠的录音。声音即便嘈杂,也能在唱片播放的瞬间感受到他庞大胸腔的共鸣,可谓一件乐事。我一直觉得,如果同样杰出的瑞典男高音歌唱家毕约林(Jussi Bjrling)在珍珠留有与卡鲁索等量齐观的录音(现在好像只有零星的两三张),那将是一席多么丰盛的宴席啊。
在某种程度上,比达夫(Biddulph)公司可谓是弦乐历史录音的代名词了。这个厂牌由彼特.比达夫先生在英国的德文郡创立,他是一名提琴商,合伙的还有作家兼小提琴家埃里克.温。彼特.比达夫的一生是传奇而且有趣的,最初他学习的是大提琴,还进了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年轻人的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二十一岁时他因右肘受伤而不得不放弃演奏,重新考虑其赖以谋生的方式了。六十年代末开始,他在提琴业混迹,磨练出了一副火眼金睛,尤其对意大利的名琴有了老道的甄别能力。在出入世界各大琴行的时候,一把由斯特拉迪瓦利制作的曼陀林仅用了两百多美元就落入了他的囊中。1978年,他开始开店经营提琴生意,后又并购了另外一家小公司,做得顺风顺水,在伦敦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音乐家们会特地来他那儿寻觅各式的琴及琴弓,或者寻求保养和调校的办法。1989年比达夫与友人合作成了了Biddulph厂牌,专注于发掘二十世纪早期的弦乐大师录音,包括海菲茨、克莱斯勒、梅纽因、普利姆罗斯与卡萨尔斯。同时,像文格洛夫一类的小提琴新星也没有逃过他的法眼。1994年,他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赞助、组织了瓜涅利提琴展,后来还出版了两本研究斯特拉迪瓦利生平的著作,可谓是一名提琴界的“骨灰级玩家”了。我之所以非常赞赏比达夫公司的录音,首先是因为弦乐音色纯正,没有添加过“味精”,虽然噪响不可避免,但已经最大程度保留了弦乐器的神韵。其次,它也涉足了很多不错的钢琴家与指挥家,比如哈罗德.鲍尔(Harold Bauer)、库赛维茨基和比彻姆。鲍尔的几张本身就深得作曲家的衣钵精神(本身就是首演者),可谓“第一手”的资料性演绎,在别家的录音中就不大可能找到了
另外,喜欢老录音的朋友也一定不会忘记APR、VAI、M&A、Marston这些厂牌。其中,M&A名气可能是最大的。它的全称是Music&Arts,即音乐与艺术,1984年它在加利福尼亚初建时就不以盈利为目标,一手抓的是如托斯卡尼尼、舒里希特和米特罗普洛斯一类的历史录音,另一手抓的是当代美国作曲家的新作(特别是首演录音),可谓厚古不薄今,令人敬佩。另外,Marston公司有一条宗旨也让笔者印象深刻,它或许揭露出了历史录音的最高境界:“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声音”。其创办者、盲人转录师瓦尔德.玛斯顿(Ward Marston)自从有了收音机开始,就积累起了数以千计的歌剧录音,这位“阅音无数”的行家正是凭借与众不同的、对声音资源格外的珍视走到今天的,他的解释朴实无华:“我觉得伟大的音乐家需要被人听到。”
收片到了一定数量之后,不少人会形成这样一种偏见:越是昂贵的唱片,听起来越是有味道,此风在时下几个论坛中可见一斑。与之并生还有另外一种偏见:昂贵的唱片“似乎”好听完全是心理暗示,是一种彻底的浮夸。平心而论,这些都是没有切中要害,都是稍嫌过头的说法。好比一些市场上价廉物美的DVD(比如笔者淘到的,列维斯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录像),所带来的艺术震撼一点儿也不比“身价高贵”的老版唱片来得差。倒过来讲,同样道理,贵价的历史录音我们觉得美,不是因为它们的价格吓人,而是其中资料性和写实性的成分,让听者在好的技巧之外听到了真实的历史回响,以这样平和的心态去听昂贵的小厂或者价格相对低廉的环保装、新录音,是欣赏到了音乐美的不同侧面——仿佛完整地遍历了一个家族的故事,两者皆有意义,也皆不能偏废,这是和价格高低无关的事哟。
        于是,有人指责历史录音爱好者是在猎奇。比如一张切尔卡斯基的青葱岁月(The Young Cherkassky,Biddlph),前一段时间有位卖家出了近五百人民币的价格,竟然迅速成交,让好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就那几首早年的游戏曲子而言,真的抵得上一张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么?我觉得,国内买家资金之雄厚不可限量,玩Hifi硬件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但这张切尔卡斯基的价格不是重点,它被将如何听,被怎么样历经沧桑的耳朵鉴别,其中产生的化学作用能否促发出充溢在人间的喜悦和爱,才是真正发生着的故事,就像每一个学生乐迷所经历过的那样——在音质粗糙的、卡带中一首小步舞曲,能营造出多么美妙的夜色和充沛的情感经历哟,这不是正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唱片经历录制、压盘、包装、出售等一系列过程之后应该履行的美好使命吗?
(转贴自豆瓣网)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5-11-18 08:48:19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转得好!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5-11-18 09:07:3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值得细读。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5-11-18 09:38:12 | 只看该作者
此文写得很好,我只是转载但不知作者是谁,还望知情者补充。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5-11-18 09:52:1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小组已加

补充下名单:Max Pommer, Rolf Kleinert, Gunther Ramin, Rudolf & Erhard Mauersberger, Hartmut Haenchen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5-11-18 10:50:04 | 只看该作者
该作者就是我避之不及的那类“爱乐者”,对于历史录音的观点几乎全是错误的。

黑胶(不管是LP还是SP)除外,用CD来听历史录音的话,提两条建议:

1、躲开小公司

小公司看似五花八门的转制,其实大多数没有做到很好的平衡,大师们被弄得一个个用力过度,听似厚重,早已失去了神韵。远不如EMI、RCA、DG这样的大厂牌推出的历史录音转制。

2、躲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这类捷克、东德指挥

发掘不被人发觉的门类看似比较符合小资阶级的审美,阿本没听过吧?康威士忌没听过吧?凯格尔没听过吧?安赫尔没听过吧?其实这些指挥的实力并没有到小资们吹捧的水平。听管弦乐历史录音的,还是先听听好托斯卡尼尼、富特、瓦尔特,还有门盖尔贝格、魏茵加特纳等。

点评

心有戚戚焉 .  发表于 2016-5-31 20:11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5-11-18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有不同观点,值得商榷的。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5-11-18 15:13:09 | 只看该作者
scfan 发表于 2015-11-18 10:50
该作者就是我避之不及的那类“爱乐者”,对于历史录音的观点几乎全是错误的。

黑胶(不管是LP还是SP)除 ...

EMI近年来出的一些唱片如科尔托大包子转录效果还不错,以前的很多唱片底噪去得太多,细节尽失。Pearl偶尔会失手,比如布什四重奏的贝多芬那套低音太多、太混,但是他们的大部分唱片转录水平比EMI高多了。比比Fischer的平均律,Schnabel的贝奏。其他历史录音公司如Testament、APR给我的印象差一些。

至于东德么,孔维兹尼往后的那些还算“历史录音”么?再说一点也不难找。

点评

当年我也有过觉得Pearl的Schnabel贝钢奏高于EMI的阶段,不过后来看法有所改变,当然EMI那个全集大盒子可能不是最佳的转制,但世纪伟大录音GROC有出过一辑2CD的贝钢奏选集,转制相当好  发表于 2015-11-19 08:37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5-11-18 15:39:13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录音的岁月沉淀下的精神和气质让人喜欢,有个性,所以最喜欢独奏家为主题的唱片,例如卡萨尔斯的大无,珍珠版就比EMI的UK版更有韵味,比较之下东芝EMI的就相形见绌,但是鬼子的SP采集技术还是很好的,藏公司出的这个录音就是很有味道的再版CD化作品的味道让UK版立即退居后排。所以喜欢是关键。。。 。。。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5-11-19 02:0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5-11-19 02:06 编辑

笔者文中谈到一点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聆赏音乐的化学作用。
的确,对音乐聆赏后的观感和对不同的音乐载体、记录文献的感受及吹捧,不就是在聆听之后由化学作用所触动的么!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5-11-19 08:50:09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提到化学作用,70兄提到(个人)喜欢是关键,都很有道理。作为个人主体,欣赏音乐的目的就是应该有化学作用产生,符合个人自己的审美观,产生喜欢。用一位老朋友的话,各花各香。用于个人欣赏音乐,足矣。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艺术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客观的高低水平。喜欢启功书法的人不少,但显然不能说启功书法高于米芾。当然这又涉及到评价主观客观的问题,凭什么你说的就对,我说的就不对?这个讨论又是没法有结果的。

我的判断方法是尽量从录音里寻找大师们的艺术层次,一家之言,供参考。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5-11-19 11:19:29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 标新立异的录音 只代表录音师抓轨爱好 未必代表平衡水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5 05:00, Processed in 0.042582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