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1634

查看

7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wjh516888

13#
发表于 2017-6-15 21:37: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7-6-15 22:44: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亲近BRUCKNER之路
台湾网友PIAF的文章,一般长,写的还不错,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可能有帮助。
真的,我始終不覺得布魯克納在台灣是冷門的作曲家。十多年前資訊缺乏的時代可能是,但隨著星移斗轉事過境遷,現在就並非如此了。從幾個網路討論區這幾年來的文章就可以發現,布魯克納的相關討論,尤其是錄音版本的文章幾乎沒多久就會出現一次,私底下我認為這個頻率不遜於貝多芬,遠超過莫札特,大概和馬勒打成平手。
就我個人而言,布魯克納在我的最喜歡的作曲家前十名的安全名單之內,前五名的話大概會和馬勒搶其中的一個席位,就人性上的認同我偏愛馬勒,但是就永生的盼望來說,那就非布魯克納不可。
我是1991年開始接觸布魯克納的,第一張布魯克納的CD是貝姆在DG畫廊系列與維也納愛樂的第七號,以及約夫姆在EMI指揮德勒斯登的第八號(EMI Japan, Best 100 Series) 另外我還有一卷卡拉揚指揮BPO第二號,齊飛出版的錄音帶。我手邊的解說主要還是兩本邵義強老師的交響曲淺釋。結果我的布魯克納入門第一課學的並不好,當我一邊看手錶,一邊算著貝姆第七號還有幾分鐘就結束的時候,直覺這輩子似乎我與這位光頭佬大概沒緣了。約夫姆的第八號也沒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更不用說卡拉揚第二號了。結果貝姆和約夫姆就被我以一百多元的賤價賣了... 我那時後和我的音樂老師聊過這個問題,她說他也不能接受布魯克納的音樂,聽到後頓時我心安的不少,還好不是因為自己資質太差才不能理解布魯克納。
其實我曾經想要給自己再一次機會,當我看到邵義強老師翻譯的名曲五百,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二名是巴倫波音與芝加哥的DG版後,就很放心的花了一千多元把整套搬回家了,心中當時想連第零號與Te Deum都有,而且我又做了更多的功課,把曲子的解說和布魯克納的生平又溫習了幾遍,這回應該沒有問題了。沒想到我的幾位學長知道我布魯克納竟然跑去買老巴的,就一直取笑奚落我,說我怎麼會跑去買巴倫波音的錄音呢?尤其是他的布魯克納... 那時我年輕氣盛,一氣之下就把這套又給賣了。發誓這輩子以後絕口不提布魯克納這四個字,我就這樣子灰頭土臉的結束了我與布魯克納的第一次接觸。
這個情況一直到我聽了Klemperer/PO的第四號總算有了改變,我終於看到了我的布魯克納之路上的第一道曙光...
影響布魯克納音樂最深的有幾個因素,基本上可以分為人,神,自然三部分。關於這種所謂的布魯克納三元論,各位可以去找一下1993-94年WOODMAN在台灣學術網路BBS所發表的一系列文章,或是翻翻莊裕安在「寄居在莫札特的壁爐」(大呂 1991)中對布魯克納的介紹。
基本上我對這種硬把它九首交響曲分成三組並不是十分認同,(就是三五九對應到宗教,一二八對應到人,四六七對應自然)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挖掘一些布魯克納音樂的特色與要素。
大體上來說,華格納和貝多芬是影響布魯克納最深的兩位作曲家,華格納是布魯克納精神上的導師,也因此布魯克納勢必得和以布拉姆斯漢斯力克為首的另一幫人對立。第三號交響曲有個非常不出名的副題就叫「華格納」(提獻給華格納)第七號的交響曲的慢版樂章用了共四支tenor/bass Wagner tuba,並作為華格納的葬禮音樂。基本上我並不認為華格納音樂當中超人與死/愛與死/宗教與死的思想對布魯克納有什麼影響,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很顯然都是絕對音樂,除了第四號加了個「浪漫」的標題,他並無意在音樂中添加太多音樂本身以外的含意(除了聽者自己添加的)。在曲式上布魯克納是保守的,除了第九號未完成的交想曲式三個樂章外,其他十首交響曲都是工工整整規規矩矩的四樂章形式。華格納最引以自豪的「無限旋律」(為了與歌詞配搭),在布魯克納上也看不見。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布魯克納身上嗅出華格納的影響,我以一個愛樂者的身份來說,我經常藉由華格納的一些聖詠樂段聯想到帕西法爾,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與女武神,撲天蓋地的的銅管等等...我並認為華格納的音樂影響了早期的指揮者對布魯克納的詮釋手法...
至於貝多芬,自他以後德奧的交響曲作曲家無一籠罩在他的陰影下,如果我們認為第八號是布魯克納最偉大的一首交響曲,那我們就要記得幾個部分:

(一)第一樂章開頭的音型與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的第一主題音型極為相似
(二) 第二樂章由原先的慢版變成了詼諧曲,第三樂章變成慢版
(三) 都很長....(%&^%$#%T$@$#^*%^)

布魯克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有軼事流傳說當年他到維也納,是透過了向神的禱告(這我相信)和巴哈聖詠的啟示(這我覺得是唬爛)的緣故。但是布魯克納可是清清楚楚的將他第九號交響曲提獻給「全能的上帝」。在他的交響曲中,聖詠的樂段是極為重要的成分之一。
另一方面,我推測布魯克納略微怯懦的個性也和他的宗教信仰有關,聖經上教導我們要「柔和謙卑」,布魯克納也就柔和到對自己的作品一修再修(flexible),謙卑到允許讓演奏者擅自更動他的樂譜。(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關於這部分的討論,建議各位閱讀曾慶豹在「心靈小憩」網站上的文章。
(心靈小憩網址: http://life.fhl.net/e0.htm

另外一方面,在布魯克納的音樂中,經常可以感受到有如在高山上清新的空氣。有人說布魯克納的音樂像山,有人說像大河,有人在他的音樂聽出了雲層的飛行 ...有人聽到了天堂大門的開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個部分就留給各位親身去體驗了...
親近布魯克納的方法很多,我個人覺得「從結構上去解構」是一個不錯的途徑。異於華格納,布魯克納是一個保守的作曲家,他並沒有要開拓新的音樂型式的企圖;反倒是吾道一以貫之的以九首形式古典而巨大的交響曲為創作的中心。
我願意多談談我所謂「從結構上去解構」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的方法。大致上布魯克納交響曲的每一個樂章大都超過十分鐘,有的較長的像是第八號慢版更近乎半小時,這對於一般愛樂者在掌握上會造成困難,最起碼很容易厭倦不耐煩了。但是如果能夠在欣賞前就對該樂章的結構有所瞭解的話(主要是曲式),就比較容易去理解掌握整首作品。
我想拿第七號的慢版樂章來做例子,這個樂章一般的演奏時間大約是在二十至二十五分鐘左右。看起來似乎很巨大,但是說穿了,這個樂章是ABABA的形式,平均起來每個樂段大約僅三至五分鐘。所以各位只要清楚那個樂段是A,那個樂段是B,就很容易掌握住這的樂章,不至於迷失在布魯克納的音樂黑森林裡。這就是我所謂的從結構上去解構的方法。
這時候各位心裡可能會有疑問,「我怎麼知道這個樂章是什麼曲式?」我建議各位手邊可以準備幾本參考書,最好是有附主題譜的。首先,全音的「名曲解說全集」(藍色精裝本,一本三百五十元左右)是很好的選擇,這套由日本人企畫,李哲洋主持翻譯的巨作對於嚴肅的愛樂者有極佳的參考價值,他包含了作曲家的簡介,樂曲簡介,包括年代配器曲式,當然也包含了重要的主題譜。非常建議愛樂朋友對自己心儀的作曲家或作品買一本名曲解說全集來配合的欣賞,很遺憾的,這套解說隨著李哲洋的去世並沒有出版完。
另外由BBC出版的名曲導讀也值得一閱,我覺得這套書比較簡略也比較深,適合當作第二本輔助教材用。
其實各位在購買的CD裡,當中的解說冊也值得一讀。我目前覺得 Wand/BPO在BMG/RCA五張錄音的解說冊是做的比較好的,這是由Wand的傳記作家Wolfgang Seifert所執筆,內容十分豐富,當中還包括Wand本人對布魯克納第九號想法的文章,另外,這些解說測越晚出版的製作越精美(第八號終於用全本銅版紙印刷),看的出來賣的樂好的東西企畫會越嚴謹。
除了BMG這五本解說冊,我建議各位也可以找Tintner在Naxos 全集的解說冊來閱讀,不少朋友知道Tintner用的樂譜版本和常見的不同,解說中詳細說明了當中的不同之處,同樣的建議各位當作第二級的輔助工具。
講完了「從結構上去解構」的方法,這裡要提供一個布魯克納「新聽法」給大家。各位知道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只完成了三個樂章,但是第三樂章結尾的銅管長音,卻暗示著「偉大的結束終於到來」的感受。我聽過Dr. Carragan對第九號第四樂章的補筆,但是說真的我並不滿意這樣的結局,遠比本來的三樂章的差的多(個人淺見),並以為不可能有夠份量的第四樂章能夠替這個第九號做完美的結束。

好,那現在的玩法是,如果布魯克納只寫到第八號的慢版樂章就不幸蒙主寵召了,各位覺得第八號慢版樂章的結尾是個妥當的結束嗎(先努力把第四樂章給洗掉吧!)?和第九號第三樂章相比呢?很顯然,第八號第四樂章是個完美的交響曲末樂章。

祝研究得愉快!

1999年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指揮家Georg Tintner被發現於自家墜樓自殺身亡。前一年他才與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完成了布魯克納交響曲錄音(Naxos出版,共三個樂團參與這套全集錄音),Grammophone也為此做了特別介紹,不料卻發生這件悲劇。
基本上我是喜歡這種Tintner性格的,就像王國維的死,淒絕而浪漫… 詩篇第九十篇第九節詩人這樣說道:「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
Tintner在第八號交響曲,用的是Nowak 1887年版,這是這部交響曲的第一個定稿。這個版本與我們常見的Nowak 1890年版有許多地方不同,第二樂章以及中段幾乎完全不同,慢版樂章高潮的調性,銅管的音型和聲也都與1890年版不一樣,說穿了,就是布魯克納對1887年版做了極大的修訂,幾可視為不同的作品。在這份1887年的手稿中,第三樂章的最高潮處,銅鈸分兩次總共敲了六下,我們可以來看看Naxos的解說冊怎麼說明這六聲詭異的銅鈸:
"The conductor Nikisch had practically blackmailed the master (Bruckner) for a cymbal stroke in No.7. It is easy, and very necessary to omit the cymbal stroke in No.7 if one wants to conduct Bruckner and not Nikisch, but what can poor conductor do with these six strokes? He has to do them, because they are in Bruckner's original manuscript."
即使布魯克納不修改他的第八號交響曲,同僚間的批評影響還是深深烙印在布魯克納的心中。
怎麼樣的音樂才是布魯克納心中真正想的?很顯然,1887年的手稿有了 Nikisch的基因在作祟,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去追溯布魯克納原始的意念。或許純粹的布魯克納,只存留在那完全沒有打擊樂器的第七號慢版樂章(這個樂章也是布魯克納唯一沒有將打擊樂器包括進來的樂章),我們可以在Haas版裡聽到沒有打擊樂器的慢版。Nowak版的第七號,還是在慢版樂章保留了打擊樂器,他們是定音股,銅鈸和三角鐵。
我嘗試將歷史的片段連接起來,Nikisch在第七號慢版敲了這聲銅鈸,他的後繼者Furtwangler也保留了這聲銅鈸,我們從Grammophone的Gunteu Wand訪談看到了他用shameful的強烈字眼批評Furtwangler這樣的作法。
幾個名字建議各位朋友留點印象,除了前面提過的Dr. Robert Haas和 Dr. Leopold Nowak這兩位整理布魯克納樂譜的重大功臣以外(如果不嫌我囉唆的話,Haas年代早於Nowak),Dr. William Carragan也值得稍微> 留意,他替第九號的第四樂章做了整理出版,我們可以在Talmi (Chandos出版) 的錄音聽到這個補筆,Dr. Carragan並替第二號交響曲的整理做出貢獻。其他的名字如Orel等遇到了再留意應該還不遲。

一個網站值得布魯克納迷抽空逛逛,這是由J.F. Berky整理的布魯克納錄音及樂譜版本一覽,資料十分完整。
http://home.attbi.com/~jberky/BSVD.htm
我的高中同學Fassbaender在PTT BBS針對布魯克納第八號樂譜版本發表了擲地有聲的論見,雖然並沒有明白直接點出重點,但是我強烈建議各位去閱讀一下該篇文章,相信各位能夠從他的文章得到更深的體會。
除了第八號以外,並不是所有的Nowak版和Haas版都有極大的不同。樂譜版本的差異不妨拿來當作欣賞了樂趣,但不要當作非難的理由。以一個樂迷的身份來說,我樂見不同版本的樂譜並存於世,這增添了不少聆樂之樂。「魚與熊掌兼得」,豈不快哉?
胡適在1925年寫過一篇文章「讀書」,當中有一段文字這樣說道:『譬如讀《詩經》,你若先讀了北大出版的《歌謠週刊》,便覺得《詩經》好懂得多了;你若先讀過社會學,人類學,你懂得更多了;你若先讀過文字學,古音韻學,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讀過考古學,比較宗教學等,你懂得更多了。』
「布魯克納的精神」這句話經常在網路討論布魯克納的文章中出現。但所謂「布魯克納的精神」又是什麼?
很明顯的,布魯克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卻又以華格納的信徒自居。以尼采虛無主義為思想基石的華格納,註定和天主教的信仰位在天平的兩端。表面上看似均衡和諧的布魯克納,在一部部動人的交響曲的背後,隱藏著水火不容的兩股勢力。
其實我們在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中看的到這種衝突,狂爆的銅管,伴隨著直達天門的聖詠,兩種格格不入的性格,構成了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兩個要素。(另外一個要素是蘭德勒舞曲,蘭德勒舞曲也是馬勒交響曲的要素之一。)
我的看法是,布魯克納在早期的交響曲受到華格納的影響最深,當中的代表作首推第三號第四號,之後的作品華格納的影響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天主教,神的概念逐漸成為樂曲的重心,終於在第九號達到最高峰。布魯克納將這第九號交響曲提獻給「我親愛的神」,從他的醫生的言詞轉述中我們可以窺見布魯克納想法的轉變:

"You see, I have already dedicated symphonies to two worldly monarchs, to the poor King Ludwig as a royal patron of the arts, and to our dear illustrious Emperor as the highest worldly monarch I recognize; and NOW I DEDICATE MY FINAL WORK TO THE KING OFKINGS, TO THE DEAR LORD, WITH THE HOPE THAT HE WILL GIVE ME SUFFICIENT TIME TO COMPLETE IT AND HE WILL GRACIOUSLY ACCEPT MY GIFT." (Jochum/Dresden EMI booklet)

Gunter Wand 曾經說過:「為了避免誤會,我要強調我是個音樂家而不是個牧師。」很顯然,有人將布魯克納的音樂當作全然的宗教音樂來看,Wand才會特別強調這一點,他還說他演奏布魯克納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布魯克納是個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Wand並認為布魯克納是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人開始意識到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畫家開始以人為主題來作畫,音樂家也不再全部為神來譜曲。貝多芬替音樂史帶來劃時代的革命影響,之後的作曲家都在專研新的不同的作曲> 型式,題材與對象,只有布魯克納,反方向地向萬物的根源追尋,成為所謂「神的作曲家」。
主觀上我偏好布魯克納音樂裡宗教的成分,所以我深愛著從五號以後開始的每首作品;客觀上我欣賞布魯克納交響曲中華格納的氣質,所以我願意聆聽各個指揮家對每首作品不同面向的演奏與詮釋。我不敢狂妄的說,怎麼樣的演奏才是真正布魯克納的精神,我只能誠實的說「布魯克納利用了神給他的能力,真誠的替人,以及替神寫下了美好的音樂。」
布魯克納雖然是位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但是我建議認識他的順位要擺在布拉姆斯和華格納之後,當中一個部分的原因是如果沒有對他的個人與時代的背景有所瞭解,他真的是比較不容易去親近的;另外就是我認為欣賞過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和華格納(最起碼序曲或獨立演奏的歌劇或樂劇片段)之後,對布魯克納交響曲的瞭解會更有幫助。(當然,假設新朋友們已經聽過的貝多芬莫札特海頓以及未完成新世界悲愴…)
另外,依我的經驗(說來慚愧),布魯克納的音樂值得花半年的時間仔細聆聽,半年對一般的愛樂者已經足夠掌握欣賞布魯克納交響曲所需的知識。布魯克納只是眾多古典音樂家中的一位,還有許多音樂家美好的作品等待我們去欣賞。
對我來說,一個完整的布魯克納的錄音蒐藏計畫,最起碼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包括重要的樂譜版本,例如第八號我會建議將 1887 Nowak/1890 Nowak/1884-1890Haas 三個版本全數蒐 藏,互相比較欣賞。
(2)能夠將布魯克納中幾個重要的特點表達出來:
⊙慢版要誠懇深刻而不耽溺(這是布魯克納!不是馬勒!)
⊙銅管總奏時聲部要和諧,solo的時候就就要勇敢吹出來
(而且不能吹太暴力,這不是馬勒或柴可夫斯基)
⊙蘭德勒舞曲的節奏與韻律要生動不拖泥帶水(類似小學音
樂課教過的強弱弱次強弱弱…)…
⊙…
(3)錄音的效果不能太差,我不建議新朋友一開始就要聽 von Hausegger, Kabasta, Knappertsbusch的歷史錄音。
(4)價格/品質比要合理。關於這點我們很幸運,我們有許多便 宜但演奏與錄音均十分優秀的CD可以選擇購買。
(5)準備一本全音的名曲解說全集(約三百五十元)。

我將我的建議錄音名單縮減到只有三位指揮家:
Eugen Jochum(1901-1987),
Gunter Wand(1912-2002),
Georg Tintner(1917-1999),
分別推薦錄音如下:
(我明白這樣的推薦會錯失太多其他指揮家優秀的錄音,但是我們今天的目的是布魯克納,不是嗎?)
Jochum:Staatskapelle Dresden/EMI 1-9 全集 (約九百至一千元)
Wand: Sym. No. 4, 5, 7, 8, 9 由Berlin Philharmoniker演出, No. 3, 6由NDR演出。均為RCA/BMG發行,約兩千四百元。
Tintner: Sym. No. 00, 0, 1, 2, 3, Volksfest(4 mvt. Of sym. 4), 8 除了0和8號是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Ireland(2CD)以外,其他均為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演出。Naxos出版,共六CD,約八至九百元。

我選擇他們三位有幾個理由:
(1)大致上,他們算是錄音史上第二代的布魯克納指揮(如果不 把Jochum早期的錄音算進來的話),這個時候Haas和Nowak已 經將布魯克納的樂譜大致整理出版就緒,在演奏樣式方面亦 已累積足夠的嘗試性的詮釋,進而擺脫摸索的階段,所以我 們可以在他們三位身上聽到手法成熟而錄音效果不錯的布魯 克納。
(2)另一方面,很湊巧的,Jochum的全集是以常見的Nowak版為主 ,Wand比較偏好Haas,Tintner則偏好使用比較布魯克納早期 構思的樂譜,因此以上的推薦可以大致涵蓋各種不同的樂譜版 本。
(3)我曾經說過,我個人認為華格納的音樂影響了早期布魯克納的 交響曲詮釋,在此Jochum的演奏就是屬於這一類的,而且可以 說是這種方式來演奏布魯克納的頂峰。Jochum藉由速度/強弱的 對比變化(有時候近乎誇張)來增加樂曲的戲劇效果,私底下 我認為除了早期指揮家對布魯克納的詮釋影響外,Jochum想要 破除大家對布魯克納音樂沈重冗長的印象,所以用一種比較容 易為人接受的方式來演奏(純屬個人想法)。我能理解身為國際 布魯克納協會(International Bruckner-Gesellschaft)德國分 會會長的他對於推廣布魯克納的苦心,而且基本上我覺得這種 方式沒有什麼不好。
(4)相較下,無論是Wand或是Tintner都顯的保守許多。Wand曾經在 訪問中特別強調過「結構」對演奏布魯克納交響曲的重要性, 的確Wand也給我們最安定的布魯克納演奏,結構絕對穩固均衡, 沒有任何搖曳不安的傾向(這主要是藉由各聲部完美的和諧來達 成)。表面上Wand嚴守速度,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以第九號的 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為例,Wand在樂句間的的速度變化多之又多, 但是這卻不容易為人所察覺,反而很自然的將音樂向前流動!天 啊!這真是最高明的境界!「我遊東亭不見君,沙上行將白鷺群 ,白鷺閒時散飛去,又如雪點青山雲。」(在Mravinsky演奏柴可 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末樂章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速度轉換的神 技。)
(5)Tintner的演奏又是另外一種風貌,其實如果在經濟上容許的話, 我建議各位直接買進全集(美金約55元,台幣應該一千五百元之內 )。基本上我必須承認在樂團上無論是Scottish或是Ireland都遠 非柏林愛樂或德勒斯登的對手(其實德勒斯登的銅管也不是十分 完美,請聽第八號第二樂章),主要的差異還是在於合奏的能力, 絃樂與銅管抗衡的力道也稍嫌不足(尤其是Scottish)。但是請相 信我,這完全不會影響欣賞的樂趣,Naxos採取比較遠距離的收音 ,錄音細節上的呈現不如Wand版,但是從整體上卻更能欣賞到音樂 的整體面貌。Tintner的詮釋風格較為清淡,但是架構穩固脈絡清楚 ,對於高潮塑造簡潔明晰,是一等一優秀的演奏版本。(千萬不要 因為是Naxos出版的就退避三舍…)

整個系列大致上就到此告一段落,如果各位容我在最後吐露自己的感想的話,我想說,欣賞布魯克納在我聽古典音樂的歷程中是一段很奇妙且複雜的經驗,或許是剛開始接觸時不順利的經驗,反而讓我感覺到有責任替各位新朋友鋪上這一段入門之路吧?或許最終布魯克納不會是人人所喜歡的音樂家,但是相信他的音樂在我們的心中,終究是無可替代的。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7-6-15 22:47:53 | 只看该作者
台湾网友的这篇长文可以很好地解答楼主的问题。文中所提的布鲁克纳版本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眼界很狭窄了,进入CD大包时代,穷尽各种布鲁克纳演绎得录音,已经成为可能。这3-5年,我几乎已经做到了穷尽各种布鲁克纳录音。当然,也就引申出了我的一篇短文《拒绝布鲁克纳30年》。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7-6-15 22:48:11 | 只看该作者
拒绝布鲁克纳30年

爱上纯古典音乐30年了:从最早的收音机听音乐,到转录磁带,后来有了经济收入,从86年开始收藏黑胶进而是后来的CD。漫长而转瞬即逝的30年,几乎能接受所有的古典音乐体裁,深爱歌剧和提琴器乐这两样音乐模式,也喜欢从巴赫以降直至斯特拉文斯基的几乎所有作曲家的作品。但这30年中,我一直拒绝两位作曲家的音乐:布鲁克纳和肖斯塔科维奇。老肖,我只听过他的四重奏、大协、小协和不多的几部交响曲,勉强喜欢其中的一些。但,布鲁克纳,我几乎拒绝了他整整30年,直到2013年。
我天然的喜爱勃拉姆斯,并不像很多乐迷那样的一开始听古典音乐就觉得勃拉姆斯高深内敛,而是始终觉得勃拉姆斯深沉而感情丰富,亲切而温暖,他的音乐始终是在与你娓娓细语。但拒绝布鲁克纳,并不是因为我加入了汉斯里克派,从听古典音乐的一开始我就是坚定的瓦格纳、马勒拥趸。布鲁克纳的性格和平淡卑微的生平,始终吸引不起我的兴趣。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他的音乐:超长的结构、絮叨的反复、横冲直撞的旋律、突兀的长休止(著名的布鲁克纳休止),没有马勒那样的煽情,没有瓦格纳那样的恢弘。当然,很多闻名遐迩的布鲁克纳指挥家的录音中,切利比达克是我最讨厌的,讨厌他把贝多芬和舒伯特搞得不自信,他的那些“超验”对我来说简直是糟蹋音乐,由此我对他的代表曲目----布鲁克纳产生连带的蹙眉。切利之大红,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但我直至今天还是毫不领情他的那些非罐装音乐(他就是音乐史上最大的幌子,号称抗拒录音室和录音,但正是唱片公司如饥似渴地用他的那些录音大把大把地吸吮乐迷的银子)。布鲁克纳的音乐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那些著名的柔板、慢板乐章,而是他那些机械化、大工业化轰鸣的乐章(7,8,9交响曲中比比皆是),这些音乐是布鲁克纳独一无二的。痛断肝肠、忆语菲菲本就不是布鲁克纳擅长的,描绘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落日余晖的音乐也不是布鲁克纳独有,对宗教的虔诚他远远没有巴赫浸渍到骨髓深处。第三帝国把布鲁克纳奉为圭臬,纳粹魔首对其音乐的崇高、深广推崇有加,这也加深了我对布鲁克纳的抗拒,甚至于认为布鲁克纳就是为希特勒而生,为第三帝国而生,布鲁克纳的音乐描绘的直接就是欧洲大工业时代之后的两次大战的浩劫(布鲁克纳那些咆哮的铜管乐、机械的旋律节奏毫无二致地可以作为纳粹德国铁蹄行进的电影配乐)。可以说,音乐史上描绘战争的音乐和作曲家本来就不多,肖斯塔科维奇算是一个,但他是亲历了祖国被战火蹂躏的那一代俄罗斯人之一;而布鲁克纳悄无声息地生活在奥地利林茨乡下,但他的音乐直接就可以把战争对人类文明和平静生活的破坏呈现给你。这,才是希特勒如此衷情于布鲁克纳的直接原因吧。
直到2007年,在国外听到一次广播电台的一个催人断肠的乐章,那绵长不惜的痛彻深达心灵的底部,弦乐的绵密织体只能使你屏息聆听,其悲彻之创巨远非巴伯的柔版所能相比。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哪一位大师的音乐,下意识地以为是某位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此后,我一直在寻觅这段音乐的出处,因为其旋律、音响已经弥漫在我的脑海深处,久之不能挥去。
时光来到2013年,受到众多乐迷朋友不断吹捧布鲁克纳的催使,在一年的时间内收集了福特文格勒、约古姆、伯姆、切利比达克、舒里赫特、汪德、卡拉扬、克廉佩勒、贝奴姆、海廷克、克纳佩茨布许、朱里尼、巴伦博伊姆诸大师的几乎所有布鲁克纳唱片。终于发现,7年前一下子打动了我灵魂的那部音乐就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柔版》,这是一段曾经用在多位名人葬礼上的音乐,其中就有希特勒死讯告示德国民众时电台播送的哀乐。然而,这还不足以使我就此推崇布鲁克纳和喜欢上布鲁克纳。
是舒里赫特1964年与维爱的《第八交响曲》彻底改变了我对布鲁克纳的偏见,布鲁克纳的《布八》慢板乐章似乎是对浪漫主义时代终将被大工业时代及其后人类无尽贪欲带来的两次战争浩劫的必将到来感觉到无可奈何的一次慨叹,乐章结尾处那一声叹息之绝妙和意味深长,是布鲁克纳的绝妙之笔,此处弦乐柔弱的半音呼吸,淡淡的悲哀给人一丝缠绵的回味,一丝温暖的籍慰,不会徒增哀痛,充满着善与智慧。这应该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乐章,最能直击灵魂的乐章。舒里赫特的演绎,与我反复聆听比较过的其余大师录音相比,这个1964年的立体声录音使得布鲁克纳的音乐显现出“壮丽”。是的,我用“壮丽”来评价这个演奏。

是的,拒绝布鲁克纳整整30年,一朝被布鲁克纳打动,我深深地喜爱了他,喜爱了他的7,8,9,喜爱了他的柔版,喜爱了《布八》中那种花落逝水的无奈的悲哀。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7-6-15 23:04:31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像阿本德罗特、罗斯鲍德、约古姆(阿姆斯特丹现场)、克廉佩勒(现场)、切利(东京现场)、马泽尔(现场)、西诺波利(现场)等一大批档案录音文献的披露,以及(老)新生代指挥家多纳依、夏邑等一大批新的全集录音的发行,这些新资料的收集,使得人们对布鲁克纳的认识越来越丰满、深刻。

点评

以为M兄仍然不喜欢布鲁克纳呢。4789这四首还是相当不错的,试听过其他几首,确实有点儿絮叨过头了……有时无法忍受,看来要象切利一样去日本学禅,静心打座半天后再开听才进得去哈哈。  发表于 2017-6-15 23:10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7-6-16 00:33:2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你的说法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7-6-16 08:23:17 | 只看该作者
严重不同意只听7-9的说法,严重建议0-9都听。
个人3-7布交喜爱排序8 5 9 3 6 4 7

点评

哈哈!  发表于 2017-6-16 19:30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7-6-16 09:07:14 | 只看该作者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7-6-15 22:48
拒绝布鲁克纳30年

爱上纯古典音乐30年了:从最早的收音机听音乐,到转录磁带,后来有了经济收入,从86年 ...

兄台不写几本书出版,真的是乐友莫大的损失。
布七柔板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古典音乐之一。

演绎布鲁克纳,除了约胡姆、卡拉扬、旺德、切里等人,还有一名指挥布鲁克纳的大神就是克纳。

点评

在三辑克纳全集中就有专门一辑是布鲁克纳,克纳留下了大量的布鲁克纳现场录音。  发表于 2017-6-16 19:28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7-6-16 10:55:21 | 只看该作者
瓦尔特的布9我没有听过,淘一张来听听。先谢过scfan兄的推荐。

点评

哈哈,听了不喜欢可不要骂我哦。  发表于 2017-6-16 12:38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7-6-16 12:4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7-6-16 12:42 编辑
YCCAO 发表于 2017-6-16 10:55
瓦尔特的布9我没有听过,淘一张来听听。先谢过scfan兄的推荐。


另,卡拉扬66年布九也建议听一下,DG国际版只发过画廊系列,所以音效可能不如瓦尔特那个。这个66年布九比他布交全集收的75年录音好很多。

具体布交版本信息可以参考这个网站,几乎所有的录音都有记录
https://www.abruckner.com/discography/symphonyno9indmino2/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7-6-16 14:58:54 | 只看该作者
受本贴感染刚才听了布五,比较了一下卡拉扬(DG)、约胡姆(DG)、旺德(harmonia mundi)三套黑㬵全集(均为11LP)。极力推荐卡拉扬与BPO的这套全集,不仅录音效果&乐队素质明显好,卡拉扬一贯追求的对乐队与乐音的严密控制也容易把初听者抓住,不容易在冗长松散时走神。旺德的这套音效明显不佳,声音偏薄、中低频量感偏少,不知道CD是否会好些。 单张的话推荐瓦尔特与哥伦比亚的布9、朱里尼与VPO的布8、卡拉扬与VPO的布7、8,约胡姆与BPO的布4。没办法,大编制的乐队作品指挥固然重要,乐队素质更是争夺最佳演绎的基本保证。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7-6-16 18:10:15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的两篇文章真是深刻,问题导向,解疑释惑。

      从听西方音乐的中国人角度看,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感情,崇敬与畏惧兼有之。如果说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在初听时还能够引起生理及心理上的积极反应,那么第一次接触布鲁克纳完全有可能是喝生羊奶的感觉。但是由于布氏威名高垒,任何一个进入古典音乐门槛的爱乐者又不能完全弃之于不顾。

      然而听进去并且听下去后,布鲁克纳却是为数不多几个能够伴随听乐者人生成长的音乐作家。在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生活境遇下聆听布鲁克纳,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以及新鲜的发现。

      布鲁克纳的音乐语言当然有它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传承着布氏之前欧洲各时代艺术音乐的多种基因。听过布氏之前的欧洲音乐,一定会对布鲁克纳作品从结构、句型、旋律、内涵、性格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虽然有可能不会像个生瓜蛋子那样更加直接、感性地领会布氏音乐的冲击效果。了解背景,是拓宽认知空间的一个途径,也是扼杀想象自由的一个利器。

      不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在传统宗教场所演奏布鲁克纳,布氏音乐都会自然而然地带给听众一种超凡的神性共鸣。现在当然在音乐厅演奏更加普遍,但在音乐进行中会出现音乐厅屋顶穹窿化的幻觉,出现没有管风琴演奏的管风琴音响。因此,用一般的回放器材(30万元以下?)在一般的家居空间(60平方米以内?)听布鲁克纳,一人独听或是两三人聚听,就很难复制在音乐会场景下的声音感受及心理暗示,需要附加努力的想象才可能进入现场听布鲁克纳的迷幻状态。

      当然,对于富有经验的听乐者来说,既使是富特文格勒、阿本德洛特等年代久远、只能展示音乐线条和行进感的单声道录音,也不妨碍他们通过在头脑中对回放声音进行适应性辨析和想象增益,达到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境界。但是总体上讲,透过电声回放听布鲁克纳遭受的损失,要比听贝多芬、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来得大些。

      有不少古典音乐介绍的书刊提出,4、5、7、8、9是听布鲁克纳的基本框架。这个有一定的道理。早期布鲁克纳,有点像早期的德沃夏克,不是质量不高,听不下去,而是与后期相比,特点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听上去会有些罗罗索索的感觉。4和5显然入世性更强,旋律上有更多的歌曲因素,具有风景般的可视性,还未达到后期的高度抽象及动机复合。节奏上舞曲拍点更贴近现实,不像后期谐谑曲中的XXxxX,说是舞曲点,根本无法上脚。7、8、9当然是代表作,布氏的典型乐句、典型和声、典型结构、典型节奏、典型气质,等等,一览无余。但是凡事皆有因果,如果能够追根溯源,听到0甚至00,会了解到布氏漫长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中的逐渐蜕变,会对晚期作品中出现的机锋给予会心一笑。但同样,这是否会影响对晚期杰作的直接体味呢,也是一个问题。



点评

丁特纳这一套是最好的从00-9的接触途径啊!  发表于 2017-6-16 19:36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20:21, Processed in 0.03981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