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615

查看

12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甲米

49#
发表于 2013-9-13 08:41:5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一直认为《命运》很俗,我是听过小克和富特的版本才改变这种观念。
小克和富特的《命运》真是神品,风格不同,但同样震撼。
小克的贝四也是神品,当然还有勃四,他的《田园》要差一些。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3-9-13 11:3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我到是看中他的贝7交  发表于 2013-9-13 15:35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3-9-13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你最好不要在小克莱伯面前提老克莱伯,(即使你是通过老克莱伯来抬举小克莱伯)。然后,你就被小克莱伯,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言说,你就被直接拉黑。

我觉得小克莱伯有对老克莱伯的恐惧症。

小克实际上是少取胜的代表。说实话,那那个久负盛名的贝4、7,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演绎有多少认识,你们不觉得这些行板最后都被演绎成快板吗?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3-9-13 23:41:33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那那个久负盛名的贝4、7,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演绎有多少认识,你们不觉得这些行板最后都被演绎成快板吗?
alma 发表于 2013-9-13 23:39


第7的第二乐章速度标记就是小快板。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3-9-13 23:43:45 | 只看该作者
第7的第二乐章速度标记就是小快板。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9-13 23:41


速度太快,我觉得小克就是赶去与情人的约会(我瞎猜的)。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3-9-13 23:47:23 | 只看该作者
我完全同意主贴说小克是神话。小克的代表作4、7、5,其实比不上卡爷。
于是,我猜想为什么最后是被指挥家评为最伟大的指挥,原因已经很明显了。

点评

哈哈,你的“卡爷”也是个神话,更大的神话啊,哈哈  发表于 2013-9-14 13:47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3-9-13 23:52:44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认为小克就是个明显的古典乐神话,其水准远逊卡爷。他为什么被所有指挥们推举,这事情不容易猜,因为他退居了。

所以,隐士是最伟大的。

点评

这么说,两位天才的指挥Ferenc Fricsay和Guido Cantelli更是神话了,他们隐的更彻底,英年早逝!哈哈哈  发表于 2013-9-14 13:54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3-9-14 00:08:04 | 只看该作者
偶建议乐友们,实际上可以做一个老克莱伯与小克莱伯对贝多芬演绎的 异同的评估。这是纵向的判定,然后可以做个横向的判定,比较卡爷和约胡姆等在这些贝多芬演绎。

你会真切的认识到,小克,真是一个神话。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3-9-14 14:22:01 | 只看该作者
甲米 发短消息 发表于 半小时前
哈哈,你的“卡爷”也是个神话,更大的神话啊,哈哈-----

卡爷的贝多芬如果不行,还有勃拉姆斯,如果勃拉姆斯不行,还有瓦格纳,布鲁克纳、还有马勒,这些都不行的话,还有歌剧,还有德奥以外的。反正他在那个位置上总是弄了很多不错的东西。也是压了不少人。

不过,小克的那张勃四和瓦格纳,真心喜欢。

点评

老卡的歌剧是很好很好。他的别的也不错,但不是最好。我个人不太喜欢他那种味道,哈哈  发表于 2013-9-14 14:25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3-9-14 14:31:10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文章:

是时候打破卡拉扬神话了

2008 年是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 -1989)百年诞辰,唱片公司竭尽全力以此做文章,各种纪念活动排满了全年。可是在莱布雷希特眼中,卡拉扬“在道德和创造力上都一无是处,他的神话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真令人难以置信,老怪物居然又回来了。走遍巴黎任何一条大马路,广告牌上到处都是他那双眼紧闭冥思苦想的神态,这神态曾令他的乐手们迷惘继而愤怒。在家门口的唱片店,他那些大牌公司包装的大盒套装和根据几首之前未发表的作品录制的新唱片,几乎把现场录音的大师们挤下了货架。
  从萨尔茨堡、卢塞恩到柏林、维也纳,全世界的音乐节和交响乐团都在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连日本都响彻了“记住!卡拉扬08”的口号。今年无论你朝哪里看,赫伯特·冯·卡拉扬都在古典日程的首位,因为整个行业都在全力以赴保证他的首要位置。
  比起其他艺术形式,古典音乐简直是周年纪念的囚徒,音乐季策划多数根据死去的作曲家而定,2006 年是莫扎特,去年是格里格和埃尔加,接下来就是梅西安。不过以作曲家为核心总还能激发一些新想法和新作品,但把一个过世的指挥推出来则根本没有创造性的价值,顶多唤起一种无谓的英雄崇拜罢了。
  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那些死时富有的人来说,他们还有机会买到不朽。没有一个古典音乐家去世时比卡拉扬更有钱,哪怕帕瓦洛蒂也赶不上。卡拉扬于1989 年7 月去世,遗产总额高达2 亿英镑,而唱片版税直到今天仍源源不断流进他第三任妻子艾丽叶特的腰包——她曾经做过Dior 的模特,最近刚出版了一本回忆录。
  卡拉扬是史上录音最多的指挥,名下有900 余张唱片,其中包括5 套贝多芬交响曲(单声道版、立体声版、视频版、数字版和超强视频版),唱片大牌DG公司三分之一的收入由他而来。他一手遮天,将伯恩斯坦、索尔蒂、哈农库特、巴伦博伊姆和其他潜在对手都挤出了萨尔茨堡和柏林。正是在这两座“要塞”中,他肆无忌惮地将艺术商业化,令文化倒退。
  卡拉扬鄙视现代主义,对大部分在世的作曲家和歌剧作品避之唯恐不及。他的价值观完全属于纳粹时代,结合了对新技术的狂热和对英雄式艺术的偏爱。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卡拉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生于萨尔茨堡,在希特勒掌权前一直苦苦寻找事业机会。当犹太人和左翼音乐家遭到驱逐后,27 岁的卡拉扬成为纳粹帝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1938 年更被戈培尔誉为“神奇的卡拉扬”。他血统纯正,长着浅色头发、面部轮廓清晰、目光炯炯,一直是纳粹文化的招牌青年,直到他后来不识好歹地同一位有犹太血统的女人结了婚。
  战后,他被EMI 的瓦尔特·莱格(Walter Legge)召到伦敦,同新成立的爱乐乐团录制唱片。面对来自战时敌方英国的乐手们,卡拉扬施展出浑身解数,用魅力和技能打造出了一支世界级的乐团,他的标志就是线性美,用审美取代意义。有些人被这种完美的幻觉迷惑,但许多评论人还是清醒地意识到了他的音乐会在智性上的贫乏。
  当伦敦的乐手开始攻击他“无法原谅”的傲慢时,卡拉扬已经踏上辉煌的征途,他即将成为柏林爱乐的终身指挥,并兼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总监。从未有哪位大师掌握过如此大权,到他临终前逐渐辞去各种职务时,给古典音乐留下的却是阴险、反动、反民主的巨大影响。
  现在人们“庆祝”的正是这种终身成就,媒体只能用柔光聚焦,用整体的模糊记忆去粉饰宣传。在巴黎看到卡拉扬这种煽动性的姿态让我很惊讶,因为希特勒统治时期,卡拉扬正是在这里指挥了纳粹党歌《高举旗帜》。更让我吃惊的是自学成材的捷吉耶夫和西蒙·拉特尔也称卡拉扬为导师,好像在暗暗觊觎他的权力似的。
  在周年纪念的背后,是两部明显的引擎。一部是艾丽叶特·冯·卡拉扬基金,为一些活动买单;另一部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唱片公司,现在想把堆积成山的卡拉扬产品推销到新市场:中国和印度。不过这很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天鹅之歌”。
  拿Decca 发行的卡拉扬与维也纳爱乐录制的系列唱片来说,我一听到他的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那种宇宙力量就感到振奋,但是很快又为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里那种无精打采、自我陶醉的大起大落而感到烦躁。卡拉扬有种趋同音乐的倾向,他压抑不同的音乐个性,使它们全部屈从于他的线性美。听多了卡拉扬就好像一个月天天吃麦当
劳,有一种膨胀的味觉麻木的体验。我怀疑那些今年第一次听卡拉扬的人,大约会被他的千篇一律惊呆的。
  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古典音乐这个巨大的跨国产业会同气连枝推动一个人的复兴,而这个人没有任何原创性,没有留下任何思想,不能代表任何高尚的人类价值。赫伯特·冯·卡拉扬在道德和创造力上都一无是处。他的神话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作者为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旗帜晚报》专栏作家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3-9-14 21:42:14 | 只看该作者
莱布雷希特的整篇文章真的不靠谱,全然是他的个人好恶与攻仟,他自己写写也就罢了,妄图影响他人的观点,那就别有用心了,也或许是他真的把自己当做救世主了。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3-9-14 23:5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9-14 23:55 编辑

莱布雷希特的整篇文章感觉上像我写的,水准不够。看看这篇众人的回忆,也从侧面了解一下卡爷。


对卡拉扬的回忆

“一部交响曲如同一部戏剧,真实性伴随着冲突而产生。而卡拉扬,这位构筑音乐的超人,却不喜欢冲突,……他要确保一切冲突都抹得光光的。”                                                ——大卫·凯恩( David Cairns )


  “指挥这部歌剧要达到他这样的水准,非花五十年工夫不可。卡拉扬的天才一方面表现在他出众的记忆力,能评记忆指挥这部作品实在是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创造的乐音。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配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在乐音效果的创造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付出百分之九十五,他只须付出百分之五。他了解其中的每个角色、每句唱词。这可不是晒晒太阳就能办到的。”

“卡拉扬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剧的每一处细节,他能在从熟睡中被唤醒的情况下,立即从五十部歌剧的任何一处开始指挥。”

“排练时,他喜欢坐在音乐厅的十六排位置上,身旁坐满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象一位帝王般,控制着舞台上排练所有细节的精确进行,不容有一丝差错。”

“有一次排练《漂泊的荷兰人》,他不满意剧中帆船的进出,终于忍不住步履蹒跚地走入后台,往后的十几分钟里,我们看到帆船的表现越来越好,原来卡拉扬到后台亲自示范操作帆船的布景。”

小泽征尔既感激卡拉扬对他的恩惠:“他总是为我腾出时间”,又惊叹于他的记忆。“有一次我打电话向他请教一部歌剧,我知道他已多年没指挥那部歌剧了。我敢肯定他来不及看总谱,而他竟跟我一起过了一遍,每个细节都正确无误。唯一的麻烦是他的话难于听懂”。想来真有意思,小泽征尔那带日本腔的英语同卡拉扬既含糊又有德语口音的英语正好配对儿。幸好他们谈论的是音乐。

卡拉扬原定在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指挥海顿的《创世纪》,后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挥家指挥,只这一改就令音乐厅的座位空了一半。

一位年轻的德国指挥说:“不可思议。我也喜欢卡拉扬,可是以他的气质而言,他并不适合指挥海顿。指挥海顿的作品那位指挥家要比他强。”

一位维也纳乐评家:“人们去音乐厅并不是为了听海顿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扬的指挥。”

另一位在座者:“这就怪了,谁都认为,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的听众是世界上音乐修养最高的。”

维也纳乐评家:“这跟维也纳、跟‘乐友协会’都不相干,这完全是另外一码子事。”

后来,这位维也纳乐评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哪怕卡拉扬指挥的不是乐团,而是一套立体声音响系统,人们也乐意花钱去看。”

卡拉扬向朋友们抱怨纽约大都会乐团的演奏水准真是糟透了,而在排练中卡拉扬又是什么态度呢?一位团员讲,他确信卡拉扬是真诚喜欢他们的,他对乐团表示出极大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修养”,这位合伙人说,“在表演艺术中,你必须善于和资质平平的人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扬知道怎样做。换了托斯卡尼尼,他会骂那些团员是蠢猪,大发一通脾气,把弦乐部统统换掉。卡拉扬却采取积极的态度使问题得以解决。他知道他无法改变团员,他只能善用他们。”

( EMI 制作人瓦尔特·列格的回忆)“维也纳爱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俄国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扬登台,音乐会也取消了。我赶紧给卡拉扬挂电话,说这消息遗憾之至,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共进午餐,我们好好谈谈这事。卡拉扬说很抱歉,他正要睡觉,但下午四点可以见我。就这样,下午四点我感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知道当时维也纳物资供应奇缺,特地给他带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晚我走后,他把每瓶酒各分成 30 份,从第二天起的 90 天每天享用一份,当晚则尝都没尝一口……他这个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钢铁般坚强。”

“他的居住条件差到极点,在一座街区的公寓八楼上同一个不相识的人共住一个房间。我们开始了交谈。我试图把谈话引向业务讨论,但他却明显地只想闲聊闲聊。很可能因为他已有太长时间不曾与人交谈了……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关于合同的谈判延续了 6 个月……他并不急于签约,尽管他既无钱又无工作,甚至连工作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处在那样的境况下内心仍那么宁静、那么泰然自若……我们的合作为卡拉扬名利双收奠定了基础……也许除斯托科夫斯基外,他比任何别的指挥从唱片得益都多,可以说是留声机唱片造就了他……”

http://site.douban.com/125361/wi ... 056/note/288720472/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5:47, Processed in 0.03378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