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6999

查看

11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37#
发表于 2011-9-1 08: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4 14:36 编辑

(续前)
    和Piatigorsky讨论米尔斯坦时候,他告诉我:
    “内森在自己独自演奏,比如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或帕格尼尼的随想曲时状态最佳,此时他处于完全的控制中不需要应付其他任何人。他的次佳状态是他和钢琴家合作时,虽然他对钢琴伴奏者十分挑剔。而和指挥家合作不是他喜欢的事情,他习惯于将其视为敌人,尽管有时也有他的难处。”

我有机会证实了以上最后一种情况,在我1965年的评论中有如下描述:

      “在长达400多年的音乐演奏会历史长河中,内森.米尔斯坦在小提琴水平的稳定性和技术的高超和多样性方面,赢得了一个长盛不衰的名声,他在这个领域鲜有对手。因此,当我看到米尔斯坦先生在演奏勃拉姆斯D大调协奏曲时,如竞技赛跑般匆忙的表演,不由得大掉眼镜,在我看来,他如此不顾织体和分句清晰明确的处理显得十分草率。我们期望中的一场大师级表演,在他和祖宾梅塔(Zubin Mehta)领衔的落杉矶爱乐的合作中变成了一出空洞乏味的滑稽戏。如果米大师和梅塔之间能好好说话,营造良好的音乐效果应该不是难事。然而事实上,到了第三乐章一个段落时,这两位绅士的情绪如此激烈,几乎成了一场音乐拳击赛。这种场景还是早点忘掉的好。”

   然而就在2天后的一个星期天,米大师和钢琴家Lemo Pommers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举行了演奏会,对此我评论道:


    内森.米尔斯坦来到乡下。他已经年满60了,但看上去却年轻了10多岁,他老练成熟的艺术风格和初次登台年轻人青春的激情相得益彰,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一句话,他简直是“绝了”。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1-9-3 18:5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5 19:31 编辑

(续前)
    除了钢琴家和管弦乐团,米尔斯坦和其他艺术家的合作非常少。他有和Erica Morini合作的一个双小提琴专集,包括巴赫著名的D小调协奏曲 (BWV 1043), C大调奏鸣曲 (BWV 1037)和维瓦尔第的D小调为双小提琴、大提琴和弦乐所作的协奏曲 作品第三号合声的灵感(Op3. L’esto armonico)的第11首,演绎缺乏说服力。虽然米尔斯坦尽力来配合Morini的音乐,但是他坚实的音色和清晰度完全压住Morini女士单薄而又相对柔弱的表演。这个演奏平淡而缺乏生气。

    和老朋友Piatogosky和霍洛维茨的合作则非常成功。在勃拉姆斯A小调协奏曲(Op 102,Fritz Reiner, Robin Hood Dell Orchestra)中, 或许是受Piatogosky华丽大提琴声的激发,米尔斯坦的小提琴的音色也到了最强烈的程度。他们的合作非常棒,总体风格强健而充满活力。

    和霍洛维茨合作的1950年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奏鸣曲 (Op 108)的录音,如果考虑两为艺术家各自强烈的个性的话,应该说是出人意料的规整节制。霍洛维茨在此曲中成功克服了他著名的“交响”声,并未过度压制住小提琴,两位大师克制的表演的将此曲精妙细微之处展露无遗。



    在和钢琴家Leno Pommers合作的3首莫扎特奏鸣曲(C大调,K296; E小调,K304;和G大调,K301)中,米尔斯坦的演奏不温不火又不失活泼,但似乎对音乐仅“停留在表面”。同样的情况在和钢琴家Athur Balsam合作的贝多芬第3号和第9号奏鸣曲中也有类似的问题。首乐章的处理虽有些不符常规,却生气勃勃,米尔斯坦未如其现场演奏般激发出乐章末段的兴奋感。慢板乐章冷静而由过于讲究,稍显学究气。实事求是地说,这个乐章超凡脱俗性质要求演奏者有很高的精神感悟,米尔斯坦在这方面略欠火候。Balsam演奏颇为出彩,但他更象是一个伴奏者,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1-9-4 11:1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9 18:13 编辑

(续前)

    米尔斯坦的炫技和音乐小品录音非常广泛,许多演奏令人难以忘怀。他自己的作品paganiniana独占鳌头,有着令人毛发竖立的技巧小提琴独奏(长约7分钟),根据帕格尼尼的第6,14,21和24号随想曲,女巫之舞(witches dance)和第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主题改编。虽然没有包含双倍和弦(double-harmonics)或左手拨奏(pizzicato)的伴奏旋律的技巧,但是这个作品演奏难度极高,要求最顶级的身体协调水平。在他晚年,米尔斯坦根据李斯特的靡菲斯特圆舞曲(Mephisto Waltz),创作了另外一首相同风格的炫技作品,在他78岁高龄时演奏,依然显示了他在琴弦上下跳跃的高度机敏的手指技巧。

    米尔斯坦的超一流演奏录音还有:Szymanowski的“夜曲和塔兰泰拉”(Nocturne and Tarantella, Op 28),作品中夜曲的冰冷神秘的和塔兰泰拉流星般迅疾的推进力被演绎得非常迷人;帕格尼尼—克莱斯勒“钟”(La Campanella, 除了改编曲paganiniana外米尔斯坦唯一的帕格尼尼作品录音 — 译注:原文如此,实际上在这套music & arts 专集CD3 中就有24首随想曲的第5,11和13三首的录音)的狂暴纯熟;苏克(Suk)“Burleska”中惊人的速度和发音,虽然乐曲中段有些赶,影响了作品原本的“玩耍”气氛;维尼亚夫斯基的D大调Polonaise No.1持续不断的兴奋;柴可夫斯基Valse-Scherzo纤柔的优雅;Rrimsky-Korsakoff-Hartmann的野蜂飞舞 (Flight of the Bumble Bee)演奏地从容不迫,用琴马的蜂鸣效果和对A弦E弦空弦艺术化的使用,模拟“蜂鸣”出神入化;维尼亚夫斯基Scherzo Tarantelle(和Balsam合作版)的狂放纵情;萨拉萨蒂的Romanza Andaluza (与Balsam合作)热烈奔放,而不过分沉溺;Ries 和Novacek的Perpetuum Mobiles中高度灵敏和“神枪手”般的音准。

    米尔斯坦最好的抒情乐曲录音有:他自己改编的肖邦升C小调夜曲;改编自Nardini的D大调奏鸣曲的A大调小广板;马思涅“泰依丝(Thais)”选曲“沉思”;勃拉姆斯A大调圆舞曲。这些作品的演奏反映了大师冷静、宝石般的光泽和内在的张力,却不至于郁积情感而使人热泪盈眶。最能展现米尔斯坦独特魔力的小品录音可能是Leclair-Kreisler的“手鼓”(Tambourin)

    不是所有的小品录音都表现出色的,Bach-Wilhelmj的“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String)的演奏声音不够丰满。克莱斯勒的Rondino 和Sicilience虽然演奏流畅,但既不精致也略欠优雅。亨德尔的”小广板”揉弦不均衡,没有生气。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平淡、甚至于冷漠的年轻妇女的形象。


(待续)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1-9-4 13:3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4 15:50 编辑

(续前)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是米尔斯坦演奏会上的常客,他经常演奏其中的一个奏鸣曲或组曲,或者是其中的一个乐章;后者经常作为加演曲目,甚至在演奏完管弦乐团的一个协奏曲之后加演。整套作品他录制了两次:一次在1957年,另一次在1975年。米尔斯坦的这套巴赫无伴奏极受专业人士和评论家的推崇。透明的琴声和清晰和分句,自然真挚的情感,以及精湛的技艺,使其演奏无与伦比。一些听众可能喜欢更为睿智的演绎,但是米尔斯坦的两套录音在群星闪耀的众多版本中巍然屹立,比之海菲茨那套极端个人化的录音更受欢迎。

    比较53岁和71岁的米尔斯坦的演奏令人颇感兴趣。1957年的演奏更具活力和冲劲,录音更为直接。1975年版境界更为博大,包含更多自由的节奏,在分句和弓法的选择方面作了一些修改,此外,这个录音减少了富有表情的滑音,音色不事张扬。米尔斯坦的速度决非一成不变,例如,1957版中G小调急板平均速度高达170,而1975版则为148;第1号组曲的Double(presto 急板)是152(1957)对132(1975); C大调适度的快板(Allegro assai)为136(1957)对126(1975);而E大调前奏曲的的速度两版相同。1975年版的所有赋格曲速度均更慢并且更为庄重。米尔斯坦说:“我演奏巴赫时,我分别强调了低音和中音,特别注重低音几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从一方面说,时间磨去了大师的棱角;他后期的演奏更加放松,在一些作品段落中放慢速度,以求更为深刻的音乐感悟,这抑或是岁月侵蚀的原因,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待续)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1-9-4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由于晚期的录音中米尔斯坦采用了一种更舒展的速度,表情力度上力透纸背,整体感更强,有一种宏伟庄严的气象,所以喜欢立体声版的听众大有人在。这个版本成为巴赫《小六无》众多版本中各方面都呈最佳状态的首选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1-9-4 17:32:3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由于晚期的录音中米尔斯坦采用了一种更舒展的速度,表情力度上力透纸背,整体感更强,有一种宏伟庄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4 16:57

米尔斯坦的两个版本我都有,而且都听过无数遍,但我一直更喜欢的是EMI版本,但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Roth先生的评论虽然简短,但很有启发意义,“1957年的演奏。。。录音更为直接。1975年版。。。。。包含更多自由的节奏,这个录音减少了富有表情的滑音,音色不事张扬。” 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喜好早期版的原因,早期版“富有表情的滑音”是个致命的诱惑,特别是在抒情段落中,直抒胸臆如怨如诉(如sonata No.2 Andante,sonata No.3 largo),“录音更为直接”我的感觉是EMI版小提琴位置更近,更为直接清晰(CD),更加强化了米尔斯坦穿透力的琴音, 如在眼前;而DG版空间感强的录音在我来说恰恰丧失了EMI 版的直接亲近。我曾自诩我比较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但是这样深入的探究发现,自己追求感性直接乐音的世俗化品位还是占上风。


点评

广陵散兄的学术精神令人佩服之至!  发表于 2011-9-4 18:40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1-9-5 22:12:02 | 只看该作者
米尔斯坦是一位很奇怪的小提琴家,从他改编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来看,米尔斯坦必定对帕格尼尼的这些小提琴炫技作品喜爱有加,而且以米尔斯坦的技术演奏帕格尼尼的这些无伴奏作品,必定游刃有余而且会光彩夺目。但实际上,我们见不到一首米尔斯坦录制的帕格尼尼作品,只有这一首他的改编作品:Paganinian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1-9-6 14:16:32 | 只看该作者
我这套是2CD的,确实不错。可能是从你们的4CD套装里选了几首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1-9-6 16:40:54 | 只看该作者
米尔斯坦是一位很奇怪的小提琴家,从他改编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来看,米尔斯坦必定对帕格尼尼的这些小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5 22:12

的确如此啊,米尔斯坦不录西贝柳斯协奏,或是和乐曲冰川火山大起大落的气质不符,但不录帕格尼尼让人颇为不解;奇怪的是海菲茨也很少录帕格尼尼。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1-9-6 16:42:52 | 只看该作者
我这套是2CD的,确实不错。可能是从你们的4CD套装里选了几首的。
shinelb 发表于 2011-9-6 14:16

封面和4CD的内页相同,但下面有previously unissued 字样,可能是不同的录音。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1-9-7 16:2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12 12:30 编辑

(续前)

    有关米尔斯坦的个人生平的出版物很少。他个人的爱好是绘画和网球(“需要肩部正确的运动,和小提琴运弓相同”)。他在很长时间内拒绝乘飞机,但最终放弃了这个坚持。米尔斯坦在1966年被奥地利文化部授予一等荣誉勋章。从意大利到比利时他被授予一系列的荣誉勋章,他还担任了法国外籍荣誉官员。

     关于教学,他说道:“我能给年轻音乐家的建议,简单的说就是从我自己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我试着。。。。。。不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他们,甚至不教他们如何演奏,而是帮助他们如何去思考。”(摘自Richard D. Freed “与内森.米尔斯坦的谈话”,1975年 巴赫奏鸣曲专集内页说明)。

    1990年,由作家Solomon Volkov捉刀,米尔斯坦出版了题为“从俄罗斯到西方—音乐回忆录和往事”(Musical Memoirs and Reminiscences- From Russia to the West),这是一部充斥着大量娱乐性逸事的自传。然而,此书在原材料基础上做了加工,大师级的知识通过一定程度的转换,能提供给学生和老师相当实用的建议。本书未能说明米尔斯坦如何应付复杂的练习,成为一名伟大的小提琴家:例如他是用何种方法获取广泛的技术(特别是他否认从他名义上的老师身上学到东西);另外他在成为(伟大的)“米尔斯坦”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技术上的问题,如果是的话,是些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待续)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1-9-7 21:31:13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受到蒂博、内芙、坎泰利等空难的刺激而害怕坐飞机,我以前碰见过一位家人坐飞机就焦虑到不能自拔的朋友。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9:35, Processed in 0.038205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