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4268

查看

10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ach111

37#
发表于 2010-5-2 05:3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6:48 编辑

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塞萨尔·弗朗克(又译“弗兰克”)在1822年12月10日生于比利时的列日城(Liege)。十一岁时,弗朗克已在比利时进行旅行演奏,十三岁获得学院里的钢琴演奏一等奖.1835年,弗朗克随家庭迁居巴黎,又进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弗朗克十五岁时已经写出一部钢琴协奏曲,翌年又写出三首三重奏.这时弗朗克已经明显倾向于专搞创作.弗朗克除了个人教课和在1872年后兼任巴黎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外,他的主要工作在教学,以弹奏管风琴为专业.
  1866年4月间,李斯特听过他的一次演奏,离开教堂时曾喃喃自语地说,简直是巴赫再世. 弗朗克是一位人道主义艺术家,他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为复兴法国民族音乐作出很大的贡献.弗朗克的音乐创作也深具特点.如果说,比捷的音主要以其明亮、光辉和充满生机等特点典型地反映了法国的精神的一面的话,那么,弗朗克体现的则是另外的一面:他的音乐格调崇高,感人肺腑,既有宗教的虔敬,也有浪漫主义式变幻不定的激情.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0-5-2 05:3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6:49 编辑

弗朗克的创作经历着不均等的两个时期,以七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线;他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写出.这些作品构思严谨、深刻而宽广,涉及到音乐艺术的多种体裁,包括交响音乐、室内音乐、管风琴与钢琴曲、清唱剧与歌剧等;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器乐方面,几乎器乐曲的每一种体裁都留有他的闻名杰作: 《d小调交响曲》(1886-1888年) 、《D大调弦乐四重奏》(1889年) 、《f小调钢琴五重奏》(1878-1879年)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86年) 、《交响变奏曲》(1885年) 、《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884年) 、《三首管风琴圣咏》(1890年)等.

  弗朗克为人正直、坦率,他只是在演奏管风琴和私人教课的空暇,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孜孜于写作,他对别人毫无所求.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那样:"发现一个美丽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一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怀有一颗孩提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致使任何矛盾处境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
  1879年间,他把自己费十年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清唱剧介绍给巴黎的音乐界,结果只有两个人到场;1890年4月,他的弦乐四重奏在民族音乐协会组织的音乐会上首演受到很大的欢迎,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成功的体验,但这时,他已经六十八岁,接近走到生活的尽头.五月间,当这部作品再度上演时,他在前往一个学生家里上课的途中因车祸受伤,几个月后在1890年11月8日终于在巴黎辞世.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0-5-2 05:44:46 | 只看该作者
据说瓦尔哈也演奏过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但好像见不到CD?
shinelb 发表于 2010-4-30 15:5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0-5-2 05:48:53 | 只看该作者
史怀哲演奏巴赫的管风琴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0-5-2 05:5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07:35 编辑



试听:Karl Richter - Toccata and Fugue, for organ in D minor, BWV 565-2. Fuge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RKJiMaYCbk/isRenhe=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0-5-2 05:5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6:52 编辑

卡尔·李希特,德国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和羽管键琴家,巴赫作品的演奏权威,1926年生于一个教士家庭,从小便受巴赫音乐的熏陶。青年时李希特进入莱比锡宗教音乐学院学习,1946年担任了莱比锡的教堂合唱团团长,后又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当管风琴师,这里正是当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首演的地方。1951年,李希特移居慕尼黑,在圣马可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合唱团团长和指挥,并在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认教。在慕尼黑,李希特先是创立了许兹协会,从事许兹作品的演出。后来又改而成立了慕尼黑巴赫合唱团,继而又成立了慕尼黑巴赫乐团。李希特率领这两个乐团曾到世界各地巡演,为其赢得了极佳的声誉。
作为羽管键琴家,李希特的演奏富有特色,不求拟古的风格,而谋求大幅度的动态对比和柔韧性。他指挥的作品有着严整的节奏,并能呈现出活跃的生气。在作品的准备上,李希特经常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以求在理性、情感及技术方面取得完美的统一。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0-5-2 05:5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6:56 编辑

由于教士家庭出身以及长期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的经历,使李希特深具路德教派的知识和体验,这些为他演绎巴赫音乐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李希特演绎的巴赫作品,投入真挚的感情,去除一切虚浮矫饰,呈现出端正、庄严、壮丽的形态。节奏紧凑,速度凌厉,细部精密,营造出富有凝聚力与活力的感人效果,表现出强烈的宗教式的沉思与升华。李希特演奏巴赫时使用的手法是锐利地把握音型的含义,句法与造型明确,速度与强弱对比很生动。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浪漫主义式的巴赫演绎法。李希特曾说:“这种演绎法矫正了19世纪那种感情过多、极度主观的演奏,去除了感情化的诠释,产生了净化的效果。”60年代,是李希特演奏的巅峰时期,这一阶段的演奏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70年代,由于运用仿古乐器潮流的影响,他的演奏力度有所减弱,紧张感和精密感也有下降。但不管怎样,卡尔·李希特的尝试,也使我们能从另一角度来理解并评价仿古的潮流。 在所有巴赫音乐的崇敬者当中,卡尔·李希特也许是最具有德国气质的一位,这种气质表现为一种对作品的深刻体验,这一体验并不简单地出乎移情的作用,而是多方面地寻求客观的基础,寻求观念和气质上的同一性。卡尔·李希特对于巴赫宗教作品的把握,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他自身的宗教感受和德国新教的传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他对巴赫作品的严格探究,使得20世纪常见的那种错乱且误置的宗教情感被严格地排除开来。我们可以说,巴赫音乐的庄严瑰丽,在20世纪的卡尔·李希特手里获得了延伸。16、17世纪以来的新教音乐传统在今天仍然保有强大的力量,这其中有李希特的一份伟大贡献。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以为,是父亲生出了儿子,但在今天的音乐处境里,真正了不起的成就乃是,伟大的儿子创造出伟大的父亲。(作者不详,在此感谢)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0-5-2 05:5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0-5-2 05:54:51 | 只看该作者
巴赫的《6首管风琴协奏曲》作于魏玛时期,作曲年代大约在1708-1717年之间.第一号G大调,BWV592;第二号A小调,BWV593,改编自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Op.38,RV522;第三号C大调,BWV594,改编自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Op.7.5,RV285a;第四号C大调,BWV595;第五号D小调,BWV596,改编自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Op.3.11,RV565;第六号降E大调,BWV597.
Karl Richter的这一版本,在LP时代曾获德国唱片奖.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0-5-2 06:1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06:27 编辑

【试听】JSBach - Passacaglia BWV 582_1 - Karl Richter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MzIyMDg=.html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0-5-2 06:3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7:00 编辑

『闲闲书话』巴赫手记--帕萨卡里亚(BWV582)

作者:管风琴

喜欢收拾房间,但要等到有心情的时候,把干活当成享受才可以。那天,阳光一朵朵在屋里绽开,我满心兴奋,趴在地上仔细擦木地板上每一点污渍,清理掉每一丝头发。这种活又繁又粗,可我总在这时候听巴赫的音乐,结果感觉居然整个事情都成为一种仪式:在那遥远清洁的声音和阳光里,一个人无声而小心地打理着自己的房间—我不觉得这是亵渎,而是以恭敬的姿态活在巴赫之中—在这个有尘埃有音乐的无常世界,你不恭敬又如何。此时我可以大大方方听庄严悲怆的《圣。约翰受难》,或者那些格外浩大华丽的管风琴音乐,随手拿起《帕萨卡里亚与C小调赋格》就好。这曲子我早已烂熟,可以不看谱子听—当然,在那些紧张然而灿烂的经过句中,难免不知所之。
  帕萨卡里亚,帕萨卡里亚。这几个响亮的字往往让弹管风琴的人心血沸腾。老师说它不论是难度还是深度都可列入管风琴文献中的Top 5里面。对这样音栓复杂,极难获得好声效的大作,不敢奢望会有让人非常满意的录音,最后的效果,简直要看天意。我这里比较好的录音有两个,一是美国著名管风琴家米切尔。莫瑞的演奏。他的句子透气充足,不仅“活”,而且“泼”,在雍容的步伐中虎虎生风。此外,音栓配置格外动人心魄,录音也好,在音响成为一片锦绣的时刻仍可辨内声部的细密针脚。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0-5-2 06:3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2 17:03 编辑

另外一个是德国盲管风琴家瓦尔哈的演奏。他的演奏,我认为不如传说中的那么棒,有的录音甚至可以说很失败,但这首《帕萨卡里亚》却格外好,真是一片紫气冉冉,既宽广又沉厚,细处也毫不疏忽,饱满到底。可以想象,有这般底蕴和血脉的人,跟巴赫也许真有份奇缘,即使失明也将苦心孤诣至死不悔,在巴赫摇动山河的壮大气象中怡然心会。不过话说回来,执着的职业管风琴家谁不如此?如果没有这份充盈的自足,还是尽早逃脱这个极度寂寞的演奏行当为妙。
  “帕萨卡里亚”原指一种3/4拍的西班牙舞曲。巴赫的前辈,同样是北德管风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写过同题作品 (赋格放在开始)。巴赫显然是受他启发,但其飞扬的想象力和胆略把前辈远远甩开。这部作品,几乎可以当作管风琴上的《歌德堡变奏曲》,它由一个八小节长的主题引导,发展出二十个变奏,然后接入赋格。与《歌德堡变奏曲》不同的是,它的主题多数时候由脚键盘重复,双手以重峦叠幛的变奏为主,但也有过几次高昂的主题出现。从一开始,脚键盘沉稳地“宣读” 一遍八小节长的主题,双手便以附点八分音符粉墨登场。各个变奏或者改变节奏,或者引入八度做对比,上行下行相交错着,其间音栓配置不断变化。到了第六变奏,开始以十六分音符往上冲,高潮开始。在一丛丛犬牙交错的十六分音符双音中,主题仍在脚上笃实地前行。到了帕萨卡里亚中部,脚键盘旋律暂歇片刻,双手上分解和弦步步登高,成为天上几点星辰,然后稳落在一个巨大的七和弦上,开始下一个变奏—其间步履阔大的迂回和决绝令人唯有敬畏。结尾五个声部齐上阵,喧哗着回忆一下以往的变奏,两小节后销声匿迹,然后赋格接过尾声和弦中的一个音挺身而出,以帕萨卡里亚旋律为主题,开始剥茧抽丝地玩弄着迷人的对位。这部分居然更好听,主题稍稍变化后在左右手和脚上穿行,伴以两条对抗的对位声线。这一段,密如子弹的一排排十六分音符间几乎连呼吸都没有,机械得令人难以置信,可是依然好听,大概是由于主题上下穿行之际打造出一副骨骼雄奇的布局,此时细部的平直单调倒“酷”得可爱。有意思的是,高潮之后,两小节长的双手同时颤音,双脚演奏十六分音符,平稳而又自得地驶入结尾。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7:33, Processed in 0.03324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