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632

查看

12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原创】《赋格的艺术》随想

1#
发表于 2014-5-4 10:24:0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音乐是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构建起来的,同样,巴赫的《赋格的艺术》这部作品也是一部既受规则制约而又向往自由和随心所欲的作品,作品追求一种自由奔放的变奏效果。

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是巴赫生平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就是他的音乐遗嘱。当时,巴赫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眼睛将要完全失明,他是用他的本能写作了这部作品,但是没能全部完成……

对于这部《赋格的艺术》,巴赫生前没有规定采用何种演奏形式。今天,《赋格的艺术》主要有三种演奏形式。一是键盘乐版本的,二是罗伊.哈里斯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版,三是格拉萨改编的乐队版。这三种演奏形式,今天都非常流行。而第三种乐队版尤其富于神秘色彩。因为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1927年第一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的就是格拉萨,格拉萨是个音乐天才,他18岁就将《赋格的艺术》改编成乐队版,22岁就自杀身亡,留给后人无比的遗憾……天才不是短命的,就是有所缺陷的……

《赋格的艺术》是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一般被看作是纯写作技术的作品。但后人的理解,更多是认为这是巴赫晚年倾注了感情的一部感人的作品。巴赫很多音乐作品,都曾经被看作是纯音乐技术作品,象平均律钢琴曲集,大无,小无等等。但今天我们一般理解这些作品,都认为是包含了巴赫情感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是形式和情感的高度统一,音乐这种艺术现象本质上属于情感活动。平均律钢琴曲集虽然是关于律制的,但她表现了一种巴赫所特有的抒情方式,这部作品具有很多冥想性,很多激动不安,也有很多静谧的留白空间,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平均律其实是一部抒情曲集,只不过这种抒情方式是巴赫式的。另外,象大无和小无,虽然是由一些当时的舞曲构成,但这些舞曲是各有性格特点的。象大无,实质上表现了一种气象万千的雄伟而又瑰丽的世界,小无的《恰空》在意境上与之类似。

对《赋格的艺术》的理解,我更倾向于将这部作品理解为带有情感色彩的一部对位法高级教科书。就我对我听过的一些不同版本的分析,都是具有一定抒情倾向的。不管是柯奇什,马里纳,还是尼古拉耶娃,他们的演绎都倾注了自己的理解和赋予了巴赫这部作品以一定情感。但《赋格的艺术》这部作品首先是技术性的,其实,对于这部作品,技术性和抒情性同样重要,相辅相成。

巴赫的这部《赋格的艺术》,我感觉巴赫就象在一幕幕地叙述和回忆着往事,这让我想起那部著名的圣哥隆布的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圣哥隆布独自隐居于一间小木屋,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演奏一会古大提琴,都是在回忆他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人生往事。其实,我们这些音乐聆听者,又何尝不是呢?在听音乐的时候,随着音乐一起回忆,流浪和漂泊…..生命是什么?人生又是怎样的?在音乐里我们可以找到注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4-5-4 10:28:11 | 只看该作者
S版终于回来啦!
《赋格的艺术》正是下一个要品尝的巴赫作品,貌似很难。学习啦!

点评

扬帆兄你好,《赋格的艺术》是我听得比较多的一部作品。  发表于 2014-5-4 10:37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4-5-4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妙文 大爱巴赫

点评

呵呵,兄台缪夸了。  发表于 2014-5-4 15:40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4-5-4 17:19:13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和管弦乐的混合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4-5-5 08:29:54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和管弦乐的混合版本
票友 发表于 2014-5-4 17:19

这个版本我没听过,真是令人羡慕。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4-5-6 12:14:56 | 只看该作者
先谈乐队版

乐队版的《赋格的艺术》有代表性的版本主要有三个,就是马里纳和门兴格尔的版本,还有一个经典版本是古乐版,就是戈贝尔和科隆古乐团的版本。

大家对马里纳应该都比较了解,从他的版本入门是最好的捷径之一。大家如果喜欢马里纳,可以去看看那部奥斯卡大片《莫扎特》,因为这部电影是马里纳配乐的。顺便说一下,贝多芬的传记电影叫《不朽之情》,是索尔蒂指挥的配乐。说得有些离题了,呵呵。

其次,我谈一下门兴格尔,为什么门兴格尔的黑胶那么昂贵?这是有两个原因的,一个是演绎上的,另一个原因是音响效果。在上个世纪5,60年代,演绎巴赫最有名的是卡尔里希特,这也是今天我们都一致公认的,当时卡尔里希特一骑绝尘,所向披靡,只有门兴格尔才是他的唯一对手,门兴格尔麾下的乐队叫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以演奏巴赫的作品而闻名于世。第二个原因就是音响效果,玩黑胶的朋友都知道,在门兴格尔巅峰时期,那个时期迪卡的黑胶唱片普遍音质都非常好,这些黑胶唱片在今天都非常昂贵。门兴格尔的唱片不论演绎还是录音效果,都是数一数二的。

第三点,我谈谈戈贝尔和科隆古乐团。戈贝尔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因为前段时间某杂志曾经评选过历史上最伟大的20位小提琴家,戈贝尔是榜上有名的,这可能会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排在前两名的是大卫和海菲兹。虽然戈贝尔和科隆古乐团大名鼎鼎,不过就我个人的喜好。我并非全部认同戈贝尔的,因为他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我是有所保留的,我认为比不上卡尔里希特甚至平诺克。戈贝尔的《乐队组曲》也有同样问题。不过戈贝尔的《赋格的艺术》却是非常优秀的,也是公认的非常杰出的乐队版。

接着谈键盘版的《赋格的艺术》

键盘版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管风琴版,大键琴版和钢琴版。根据很多研究巴赫这部作品的学者普遍认为管风琴版是更符合巴赫愿意的。不过,今天存世的管风琴版其实不多的。从管风琴这门艺术看来,管风琴历史上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是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很好理解,德国学派以巴赫和瓦尔哈为代表,也就是正宗的莱比锡学派。而法国学派是以圣桑和阿兰为代表。管风琴的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在演绎上风格是不同的,德国学派大气,雄伟,声音厚重,而法国学派注重抒情,演绎上更加细腻和精致。不过,法国学派好像没有人录制过《赋格的艺术》,法国学派的大师阿兰在前几年刚刚去世,她的去世就意味着法国学派走向式微了,也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德国学派,最有名的就是瓦尔哈留下的录音。瓦尔哈是个巴赫圣徒,一生专注于巴赫的音乐,而他在莱比锡的地位相当于当年的巴赫。我听过一些瓦尔哈的黑胶唱片,包括《赋格的艺术》,他的风格比较厚重甚至粗旷,与阿兰比较会觉得瓦尔哈的演绎不够细腻........今天,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管风琴版就是古尔德的版本,古尔德这个版本不完全是管风琴的,有部分是钢琴演奏的,他的第一变奏到第九变奏是管风琴演奏的,其余是钢琴演奏的,古尔德的管风琴弹得非常好,非常出人意料。据说古尔德这张唱片被卡拉扬称为最伟大的唱片,至于这个传闻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谈一下大键琴的版本。大键琴的版本,我首推莱昂哈特。莱昂哈特在HM那些唱片,张张精彩。象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都是大键琴中的精品。不过,莱昂哈特在菲利普那些录音,象《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我个人觉得就比较差,弹得暮气沉沉,缺乏生气。HM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大键琴这种乐器,出版的大键琴作品也比较多。HM公司今天的演奏大键琴的台柱叫莫罗尼,他既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键琴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录有一套完整的《赋格的艺术》,本来巴赫这部作品是没有全部完成的,但莫罗尼续写了最后的一小部分,因此,莫罗尼在HM公司这套《赋格的艺术》是有一定价值的,也是与众不同的。莫罗尼也经常发表音乐方面的文章,吉尔伯特的平均律的说明书就是他编写的。不过,对于大键琴这种版本,我认为莱昂哈特水平要高于莫罗尼。

最后,就是谈钢琴版本了。钢琴是在巴赫晚年那个时期出现的,那时的钢琴在制造工艺上还比较差,那时候流行的还是大键琴和管风琴。对于钢琴版,前几年DG公司的法国钢琴家Aimard出了一个版本,这是Aimard的第一个巴赫作品的录音,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这个版本不是很有特色,弹得比较工整和抒情,是入门的不错的版本。Aimard是DG公司今天重点栽培的对象,他已经开始录制巴赫平均律了。对于钢琴版,历史上特别钟情于这个曲目的就是尼古拉耶娃了,她录制过两版《赋格的艺术》,70年代那版是在旋律录制的,这版给人感觉也比较中庸,不是很好。尼古拉耶娃晚年也录制过一版,但是这版速度过于缓慢,感觉过于抒情,有滥情感伤的倾向,不过这版确实很有特点。尼古拉耶夫的平均律其实水平高于赋格的艺术。她当年参加巴赫大赛,因为可以随意弹奏平均律里面的任何一首而令人折服,也因此获得冠军。肖斯塔科维奇非常欣赏她,为她创作了24首前奏曲和赋格。赋格的艺术这个作品,在钢琴版里,我最喜欢的是柯奇什的版本,柯奇什是匈牙利三杰之一。匈牙利三杰的另一位钢琴家席夫也擅长演奏巴赫,象平均律和法国组曲,席夫都弹得很好的。而柯奇什演奏的赋格的艺术,比较稳重,扎实,又具有适当的情感,这个版本,我听的是LP,不知道CD有没有再版,大家如果见到,不要犹豫哦......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4-5-7 11:16:49 | 只看该作者
演奏巴赫《赋格的艺术》的第三种演奏表现形式就是弦乐四重奏,前段时间谈过一下,今天我详细说一下,请大家多多指点。对于这部《赋格的艺术》,弦乐四重奏的版本不是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爱默生弦乐四重奏的版本和ECM科勒尔弦乐四重奏的版本,这两个版本都非常优秀,建议大家都听一下。

爱默生弦乐四重奏,这个弦乐四重奏团的名称就是以美国思想家和诗人爱默生的名字而命名的。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被美国总统林肯称为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的思想主要是强调人的生命价值,人要有独立思想的习惯,不盲目追随和崇拜他人。爱默生对美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建人Eugene Drucker,Philip Setzer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成立于1976年。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每年举行超过百场音乐会,获得过六次格莱美奖,一次“Best Classical Album”和《留声机杂志》年度录音奖。

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最出名的录音是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巴赫《赋格的艺术》也是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也录制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全集。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演奏的巴赫《赋格的艺术》风格非常优美,自然。这个录音有着一种安静,和谐的美感,体现了巴赫音乐的精神…..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表现形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刻,最慎密的人类情感,演奏技巧与精神表达高度统一,完美结合,更能表现出音乐本身丰富的内涵。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很难想象,一个将巴托克弦乐四重奏表现得极度狂野和彪悍的弦乐四重奏团,又能将巴赫《赋格的艺术》表现得极度优雅与和谐,只有爱默生弦乐四重奏团才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第二个非常有个性和特色的弦乐四重奏版巴赫《赋格的艺术》就是ECM科勒尔弦乐四重奏的版本。ECM的全称是Editions of Contemporary Music。ECM以录制实验性较强的音乐与爵士乐为主,也出版古典音乐。ECM一向以其严谨的品质和坚持小众前卫路线而闻名。他们出版的古典音乐,风格一般都非常简洁,冷峻,有着特殊的风格,也因此受到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喜爱。ECM最经典的古典唱片是人手一套的克莱默的巴赫小无。这个版本非常有特色,其超群的质量与很多大牌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Keller弦乐四重奏团,我们一般译作科勒尔弦乐四重奏团,这是匈牙利的一个弦乐四重奏团。科勒尔弦乐四重奏团的巴赫《赋格的艺术》在节奏和速度上非常自由和多变。感觉乐谱在他们心中仅仅是一个框架,他们借助巴赫的音乐,表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而且这张唱片有着让人屏息凝神的录音效果,封面也设计得非常具有艺术效果。从各方面来说,这套唱片都是非常精美的。

以下为转贴:

对位法

对位法(counterpoint)几乎和音乐一样古老。当第一位基督教僧侣在素歌(plainchant)的旋律加上一条不相同的旋律时,对位法(两条或更多的旋律线条互相对照)就产生了。当涉及对位法时,通常将注意力放在两个旋律线之间各自不同的特质。

对位理论的产生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对位法是音乐进行的要素,就好像对话一样,主题在一个声部出现后又呈现于别的声部中。举例来说:巴勒斯替那(Palestrina,约1525-94)的弥撒曲其配置的基础是“模仿”(imitative),即一个旋律线依序在各声部重复出现(可能有些微变化),然后再联合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对位法理论基础,但在这个理论出现的音乐又再向前发展。

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对位法,在声乐和器乐中树立单一旋律作为主体,即单旋律乐曲(monody,意为一个声部的歌),由数字低音(bassocontinuo,一个低音声部加上和弦)来伴奏。现在除了精雕细琢的旧式宗教音乐以外,已经很少使用对位法,但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对位艺术仍受到重视,而且也一直有人在传授和学习对位艺术。

当巴洛克音乐逐渐发展得更复杂时,对位法终于重现。对位法不仅没有抑制使用,而且在数字低音上加几个声部后,产生了另一种乐曲形式。在这种乐曲中,上面两个声部(例加小提琴)模仿地进行,下面是一个声部线条,它也参与主题的对位起行。这种形式的乐曲称为三重奏鸣曲(triosonata,因为它由三个声部构成而得名),在巴洛克后期这成为主要的音乐体裁,柯莱里、维瓦尔第、韩德尔和其他的作曲家都创作了许多这种作品。

赋格的艺术

对位作品是精致创作的赋格——对位法最常见的固定形式也就建立起来了。有许多书籍教导如何写严格的赋格技巧,但大多数作曲家很少遵循这些相当狭窄和限制的方法。但是,在一首赋格的进行中,“指路标志”(Signposts)会经常出现。

赋格的呈示部(exposition)由各声部将乐曲的主题呈示构成。在第一声部呈现主题,然后在第二声部上以不同的音高重复主题,称为“答句”(answer),此时第一声部配合审句的进行称为“对句”(countersubject),对句部分常常与原来主题形成对比。第二声合演奏主题后进入对句,第三声部重复呈示主题,此时第一声部自由地进行,一直到呈示部完整地呈示。

呈示部之后是“插句”(episodes),所用的材料可能是新的,也可能源自主题、答句或对句。插句有规律地、间隔地出现,在各个插句间,赋格主题又重新进入,但此时不需要将主题在每一声部上进行一次。其他一些不同的手法可能会用来使音乐的进行多样化。“叠奏”(stretto)这个名词是指赋格主题的压缩和互相重叠;“增值”(augmentantion)是指赋格主题放慢一倍,因此在别的声部快速进行时,增值的声部出现较长的音符;“减值”(dminution)恰与增值相反,赋格主题的进行加快一倍。

巴哈与对位法:

为了欣赏巴洛克晚期对位艺术最伟大的不朽杰作,而去了解对位技术是不必要的,特别是巴哈,因为对位法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艺术中。在他分成两册的48首前奏与赋格中,开拓了无限宽阔的赋格手法。巴哈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Variations)探索了另一种非常特别的对位手法,即卡农(canon)。此声部间赋格式的模仿进行常是一模一样的,就好像在唱轮唱曲一样。在巴哈的《赋格的艺术》(TheArt ofFugue)中,他将巴洛克音乐中的对位法引向高潮,使一个简单的音乐主题能够引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赋格的艺术》是他晚期最伟大的作品之—。毫无疑问地,巴哈在音乐中已经把对位法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4-5-9 02:37:50 | 只看该作者
牛贴,学习!

点评

不敢当啊,在这个论坛我只是一般水平,这个我有自知之明的。哈哈。  发表于 2014-5-9 09:15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4-5-10 02:05:35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对这个曲目很有心得,进来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4-5-10 17:29:15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对这个曲目很有心得,进来学习一下。
lmsml 发表于 2014-5-10 02:05

不敢当啊,不过我确实比较喜欢这部作品,这是我听得比较多的一部作品。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4-5-13 09:0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5-13 09:06 编辑

巴赫《赋格的艺术》
我听的下面两个版本。初听,和之前的巴赫音乐印象还是有明显的差异。不消说,没有《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春光灿烂,生命激情地绽放,和《大无》的沉静和迂回也不尽相同。《赋格的艺术》的静,是夕阳西下,是暮年老者,踽踽独行在深秋的寂寥里。当人的生物机能渐趋弱化,走向生命终点时,曾经的辣苦甜酸,曾经的恩怨情仇,是否重新归于平静、平淡?或者虚无感、宿命感?基督教说,人世间修行的人,死后高升入天堂,我们所说的极乐世界吧。那么,一生虔诚的巴赫,当他的生命即将终结时,又是一番什么滋味在心头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写得很好,很赞。  发表于 2014-5-13 10:16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4-5-13 09: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扬帆远航 的帖子

惭愧,我说的其实不是《赋格的艺术》,是《托卡塔与赋格》。对管风琴的声音还没有感觉,所以觉得难。《赋格的艺术》很喜欢听的!
   

点评

兄弟:你贴的图就是《赋格的艺术》啊,你写得也很好的。  发表于 2014-5-13 10:1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9 23:02, Processed in 0.045078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