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33876

查看

22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169#
发表于 2012-3-4 21:32:39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的音场?!音乐会中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个音场...呵呵,越来越玄乎了

使用道具 TOP

170#
发表于 2012-3-4 22:12:14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的音场?!音乐会中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个音场...呵呵,越来越玄乎了
rock 发表于 2012-3-4 21:32


使用道具 TOP

171#
发表于 2012-3-4 23:3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5 00:49 编辑
心里有个小小的疑问解不开,憋着难受.很想知道为什么听现场最重要的是听不同的音色?.这就好比看见一张 ...
壮士 发表于 2012-2-29 17:22


“3月4日要去上海感受现场,希望带着正确的观点去感受.”

今晚杰基耶夫率领LSO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沙拉张表现也很不错,LSO是表现出世界伟大交响乐团的实力。柴六真是杰基耶夫的菜啊。


使用道具 TOP

172#
发表于 2012-3-4 23:48:41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的音场?!音乐会中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个音场...呵呵,越来越玄乎了
rock 发表于 2012-3-4 21:32


是的,这个空间感变量在1962年之前还没有出现。出现的缘起在于这个争论:“为什么狭窄型的大厅如此成功而扇形大厅常常不是这样呢?”。于是音乐厅的空间感或者说是音乐存在的空间感,作为评价指标而存在,测量的主要指数是:视在声源宽度ASW、听众环线感LEV和双耳听觉相关系数IACC.


使用道具 TOP

173#
发表于 2012-3-5 00:1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5 00:21 编辑

音乐会评论:捷杰耶夫与LSO上海大剧院音乐会第一场

今天大胡子捷杰耶夫确实展现了新一代俄罗斯指挥在老柴音乐中的杰出造诣。虽然每一位指挥都会在第六交响曲中去展现一种对比,但是如何营造并且控制尺度,都不是太容易的。前年老妖怪艾森巴赫指挥费城交响乐团时,第三乐章演出爆棚导致第四乐章进入过程的突兀。今晚,大胡子在第三乐章中开始阶段的低调处理、弱音的展现、逐步推进第三乐章直至高潮、并即刻进入第四乐章,堪称精彩。然后美妙的第四乐章从强至若的渐弱处理,相当顺理成章。

顺便赞下伦敦交响乐团,这这确实是一支伟大的交响乐团,他的音色干净、明快、爽朗。低声部也有量感,尽管铜管声部有时也会显得压人。譬如布里顿的前奏曲开始时,小提琴组一尘不染的音色,确实是这支乐团的的音色特点的写照。柴六第一乐章在高潮处的和声风格很像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色又转变成勃拉姆斯的和声风格,LSO在杰基耶夫的指挥下,显示了这支伟大的英伦交响乐团完全可以傲视德奥的交响乐团。加演了睡美人圆舞曲,弦乐的表现非常美妙。星球大战非常high,但是与整场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协和柴六悲怆的气质不符。据说是工商银行砸钱让LSO演。无语。

为杰基耶夫鼓掌,也为LSO叫好。

使用道具 TOP

174#
发表于 2012-3-5 00:38:27 | 只看该作者
现场那些事之十三---------现场位置的博弈

有些资深现场观众会一直固定在一个位置上,通常只买一个固定位置的票。我见到少数的几位上海乐迷会这样,国外这样的乐迷不少,因为我在国外音乐厅,譬如芝加哥等就发现这点,几年前在芝加哥听杰基耶夫指挥芝加哥演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和春之祭时,一位热情的芝加哥乐迷介绍了很多,他说几十年来他一直买这个位置的套票,并介绍我认识一些他很熟悉的音乐会票友,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乐迷几十年总是固定在一些位置上。通常来说,这些位置都是性价比很高的位置。

使用道具 TOP

175#
发表于 2012-3-5 00:53: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允许多次博弈,博弈结果通常是系统里的优化选择。即使是在囚徒困境这样的博弈中,如果允许困境中的囚徒多次博弈,博弈结果也将是趋向系统优化的选择。反映到音乐会现场位置选择,就是乐迷们会选择性价比很高的位置并固定下来。这在音乐会传统悠久的国家里,那些低价但音效好的位置,最后总会被掌握在最资深的票友手中。

使用道具 TOP

176#
发表于 2012-3-5 01:0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5 01:03 编辑

说到这事,是因为今晚我的博弈失败(我坐在三楼第一排左侧墙边第一个位置)。按照经验,大提和倍大被安排在舞台右侧的几率很高,所以,我会选择正对这些低音声群的位置,也就是观众席的左侧。今天杰基耶夫将这些低音声群布置在了舞台的左侧。我记得好像老妖怪艾森巴赫率领伦敦爱乐也是这么布置的,好像维也纳那场也是这么布置的?(这记忆有点模糊了,请scfan版主指正)。通常这样布置的都是顶级乐团或是有想法的指挥。

我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按照乐团的摆位来选择位置,这是一种博弈基础,然后按照乐团的摆位、音乐曲目和乐团声音特点来选择位置,尤其是性价比高的位置。但这是音乐会菜鸟的想法,因为资深音乐会票友通常会选择那些固定位置。因为他们的博弈经验太丰富了。

使用道具 TOP

177#
发表于 2012-3-5 04:32: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杰基耶夫将这些低音声群布置在了舞台的左侧。我记得好像老妖怪艾森巴赫率领伦敦爱乐也是这么布置的,好像维也纳那场也是这么布置的?(这记忆有点模糊了,请scfan版主指正)。通常这样布置的都是顶级乐团或是有想法的指挥。
alma 发表于 2012-3-5 01:00

这种布置一般是为了把两个小提琴声部分开,第二小提琴放到指挥右手去。(以下是我的臆测,请“专业资深乐迷”或“业余资深乐迷”指正。)两个小提琴声部分开会让乐队的层次更丰富、对话更清晰;但控制不好的话两个声部比较容易脱节。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绝大多数时候是这样摆的。这似乎跟作品有关:第二小提琴在圆舞曲里的主要工作就是“蹦擦擦”里的“擦擦”,用不着和第一小提琴抱在一起。

另外我好像在哪里看见过,这种摆位在100年前非常普遍,现在越来越少了。

使用道具 TOP

178#
发表于 2012-3-5 07:33:06 | 只看该作者
是是的,这个空间感变量在1962年之前还没有出现。出现的缘起在于这个争论:“为什么狭窄型的大厅如此成功而扇形大厅常常不是这样呢?”。于是音乐厅的空间感或者说是音乐存在的空间感,作为评价指标而存在,测量的主要指数是:视在声源宽度ASW、听众环线感LEV和双耳听觉相关系数IACC.
alma 发表于 2012-3-4 23:48


我觉得“为什么狭窄型的大厅如此成功而扇形大厅常常不是这样呢?”这样一个问题根本不是在问音场什么的还是空间感什么的,而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整体的音效是否成功。

音乐厅声学概念里的“空间感变量”和HiFi术语“音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Jim Smith在Get Better Sound一书里早已说过,HiFi里的音场概念在音乐会现场是不存在的,针尖般的定位和宽而深的音场,只是HiFi系统为了弥补无法还原音乐的新鲜质感而添加的玩具而已。音乐厅的空间感变量,应该指的是空间形状或者容积,对音场整体音效的影响,而不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音场”。

使用道具 TOP

179#
发表于 2012-3-5 11:03:08 | 只看该作者
大、贝大在左是19世纪通行的做法,而二十世纪则在右
pipeorgan 发表于 2012-3-5 10:38


对,我也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种说法。不过我想这不完全是年代的问题,不同的摆位对乐团的整体音色肯定有影响。

说句题外话: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拜鲁伊特的现场录音第一小提琴都摆在右手?

使用道具 TOP

180#
发表于 2012-3-5 13:0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主锁 于 2012-3-5 14:05 编辑
说句题外话: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拜鲁伊特的现场录音第一小提琴都摆在右手?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3-5 11:03

这说明德国人还是比咱讲究...

乐队席位排列很大程度上还是由所排作品决定...

一提在右手,则一提声部“f”发音孔面朝乐队,而低声部,发音孔则必然反向(相对于常规排列),面向观众席,这样,整个乐队音色和层次会有很大变化,
把乐队整体视为一个发声源,则调整后的高音部被相对削弱,而低音部增强了,整体上看,频段分布、比例都被调整了

如果把乐队的频段能量想象为一个金字塔,则在视觉上,整个塔都发生了变化 —— 虽然体积没变

听感上,乐队的声音会变得厚重得多...特别是编制较大,那种变化是很明显的...

可以想象,保持驱动力和恰当搭配的前提下,把12"的单元换成15"的,整套器材发出的声音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需要强大气势的作品,这样的调整无疑是有利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5:27, Processed in 0.34216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