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837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1-3-13 02:07:49 | 只看该作者
找了些图片,顶一下!








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 。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也没有。


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可以方便行走。这是教育的結果,不是GDP能换来的。


东京地震后所有地铁商场关门人们只能坐公车这是坐车排队的情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3-13 02:24:46 | 只看该作者
这充分体现了“爱人如己”,教育才是立国之根本!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3-13 10:38:31 | 只看该作者
不单在日本, 小弟10年前到巴西公干, 一个二线城市所见的已留下深刻印象.
醒得早, 看见外面不断的人龙, 还以为是排队取援助金, 原来在等公交上班.  人们都表现不急不燥, 好和谐啊~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3-13 10:12:06 | 只看该作者
昨夜在健身中心看了一个小时的NHK实况转播,有几点感想:
1、这一男一女的播音员面孔原是每天都能见到的'日本国脸",他们的脸上除了多了几分肃穆,并没有见到煽情的语句,一如平时尽忠报道各地的救灾实况,更多的是人员伤亡数字的更新和各地庇护中心的运作情况,说的都是灾民的安否、水电粮食的发配等“鸡毛绿豆”小事!
2、画面中,唯一见到的政府官员就是野枝官房长官,短短的几分钟他是为了澄清第一核设施外墙爆炸是否造成核辐射事故。从菅直人首相开始,副首相、政府大臣、各地市的地方首长。。。。。他们在干啥?这就是民主国家的公务员职责!
3、主持人电话联络各地庇护中心的最大官员,就是清一色的课长!问的情况清一色是灾民的安否。。。。。。

看来他们学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比咱学到家呀!

面对巨大的震灾,从菅直人首相开始身着统一的作业服,确实就能看到这个民族的齐心协力!
然而令我愤怒的是,《朝日新闻》的网站,从只有一张奥巴马总统对灾难表示出撕心裂肺的报道,也能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政客或传媒)的奴才心理!
同时,在报道外国政府的援助方面,亚洲国家中连新加坡援助都有报道,唯独没有报道中国的意愿!然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早在11日晚上已经表示,政府愿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的!

看来老二位置被占后,老三是怀恨在心哪!这是民主政治下的丑陋嘴脸!

这就是日本,现实中的日本!一个永远跟一衣带水的中国无法和平相处的岛国!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愿意继续为日本的灾民祈祷!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3-13 14:04:53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3-12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刚刚浏览了《朝日新闻》的网中刊登的照片:
http://www.asahi.com/photonews/gallery/110312tsunami/
真是触目惊心!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3-12 16:37:26 | 只看该作者
无须言语:

[04:52]“昨天最难忘的是东京街头步行回家的人群,数百万人一起从写字楼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 ...
尘客 发表于 2011-3-12 09:24
首先还是要再次为日本人民祈祷,祝愿他们尽快度过难关!灾难面前,只有人类,没有国度!
今天在《凤凰》网读到一篇文章,作为对日本文化了解逾30年的我非常认同笔者的观点,特转载。响应尘客兄的帖子。


震后日本,同情之后是钦佩

译自《纽约时报》 原文标题:Sympathy for Japan, and Admiration   作者:NICHOLAS KRISTOF
今天,日本遭受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我们的心将与她同在。但容我再加一句:请留意日本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表现,我们定会受益匪浅。这一论断来自1995年我作纽约时报驻日主编时采访神户大地震的经历,那次浩劫令6000人罹难,30万人无家可归。
但观察的对象并不是日本政府。它并不擅于应对地震。在神户地震中,政府救援不力,只会依靠外国救援犬,可谓丢尽颜面。在震后最初的几天慌乱中,由于政府的无能,很多瓦砾下的幸存者失去了本应保住的生命。
我们要观察的是日本的人民,他们坚韧、淡定、坚守秩序,洋溢着高贵的气质。日本人常常用一个词“我慢”(忍)——英语里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对应的词——有点类似于toughing it out(勇于承受、坚持到底)。这正是神户民众展现出的品质,他们同心同德、勇于担当,令我敬畏。
在日本的日子里,我屡屡被端庄的礼仪和井然的秩序打动,但从没有像神户大地震中这样被震撼过。整个神户都被摧毁,所有商店橱窗都被震碎。我在城里四处游荡,企图找出抢劫或暴力争抢救援物资的事件。最后,我终于如愿,找到一位货店老板,他刚刚遭到两名男子劫抢。我有点夸张地问他类似“你对本国同胞借天灾之机犯罪感到吃惊么”这样的问题。他面露惊色,答道:谁说抢劫我的是日本人了,他们是外国人。
日本也有底层社会,也有(针对韩裔人士的)民族歧视。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日本人鲜有极端贫困者,也因此更加心齐。中产阶层异常宽泛;因在民众眼中收入过高商业巨子常常尴尬。同心同德是社会结构的支柱,这在灾难或危机后尤为明显。
我并不想粉饰日本社会。扯下端庄的面具,日本从学校到工厂恃强凌弱曾出不穷,黑帮利用非法活动肆意谋取暴利,政客勾结地产大亨掠夺纳税人的钱。但令人震惊的是,神户大地震后,连黑帮也建立站点向幸存者分发物资。日本的社会组织罕遭挤压,更未曾被撕裂。
这种淡定节制已经进入日本的语言。人们经常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另一句常用的话是“不要放弃”。自然灾害被视作日本“命运”(生命+运动)的一部分。我曾读到一段古代著述——应该是16世纪耶稣会人士写的——说一场强震摧毁了村庄,但村民几小时内就开始重建家园。
日本人灵魂中深浸着无怨无悔、共克时坚的精神。我的长子曾在日本学校短期就读,所有孩子都必须在严冬中穿短袖上学,这一幕令我至今难忘。此举是为了塑造孩子的品格,我觉得会令孩子感冒。但它也是灌输“忍”的一种努力。这种忍的精神使日本能从二战中重新崛起,也能在19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失去的十年”中淡定自若。也许,日本人应该学会一点抱怨,这样政客们才能更加体恤民情。
日本民族性格中关键的一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国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人需要征服自然。相反,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之同起同落——包括经历无数次的地震。1923年关东地震令10万人罹难。直到100年前,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日语才用“率真”一词专门表示自然。之前根本没必要表达这个概念,因为它已浸在人们的生活中。在神户地震后一篇随笔中,我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并以日本17世纪著名诗人芭蕉的俳句结尾:
人有悲欢离合
忧伤散去,新笋已然发芽
日本人的坚忍中,有一种高贵的勇气,这在未来几天将充分体现。同时,日本如织的社会结构,也将透过其坚强与韧性焕发光芒。我预测,日本大体上将共克时坚,这与从威斯康星到华府充斥争吵、撕咬和偏激言论的政治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我们兴许能从日本学到些什么。今夜,我们的心与日本同在。大地震后,我们要给予日本的不仅是深深的同情,还有深深的羡慕。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3-12 09:44:45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的些政客让人反感,但日本民众是善良和真实的。为灾难面前的日本人民祈福!愿全人类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3-12 10:54:22 | 只看该作者
国民素质高到了自觉程度,人家政客是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必然战胜弱小,面对强大民族应该有危机感。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3-12 11:1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3-12 11:16 编辑
无须言语:

[04:52]“昨天最难忘的是东京街头步行回家的人群,数百万人一起从写字楼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 ...
尘客 发表于 2011-3-12 09:24

如此“冷静”面对这么大灾难,能够坦然而有秩序地面对,也证明了“神马并非都是浮云”!

使用道具 TOP

科技、人文——有镜头的最大地震面前,神马是神马,浮云是浮云

11#
发表于 2011-3-12 09:24:2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无须言语:

[04:52]“昨天最难忘的是东京街头步行回家的人群,数百万人一起从写字楼走上了街头,但都自动列队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无喧哗,当时路上塞车,但长长的车龙里无一声喇叭声,我一面缓缓开车,一面感觉眼前的一切,是一个场面巨大的无声电影。”

[04:40]“虽然数码高清电视机处在OFF状态,但居然自动ON并报警:“将要发生强烈地震”。这个系统的原理是:地震发生时会发生小震的P波和大震的S波,P波的传导速度是每秒7公里,S波传导速度是每秒4公里,因此根据P波预测出震级,赶在S波到前发出了警报。虽只是10秒的时间差,对逃生或到户外避难来说是很关键的。”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3-14 01: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3-14 01:26 编辑

[转载]徐立凡:强震中的日本社会韧性是如何练成的

      3月11日,日本遭受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地震。里氏8.8级的强烈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是1995年阪神地震的256倍,相当于超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能力。比地震杀伤力更可怕的是席卷日本东北部地区的海啸,居民区、生产区、稻田损毁严重,在死亡和失踪人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工业灾难同时降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宣布无限期停产。比照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超过6000人的死亡和GDP下滑2%的损失,日本“311”强震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将十分巨大。
       与大自然肆虐所造成的生命和经济失序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内部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令外界印象深刻: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楼道避难分坐两旁让出中间通道,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商场紧急购物,教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闭电源,公共电视台多种语言播放震情及自救方法,学校、公园等公共避难所迅速搭建简易厕所等设施,这些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全景式的高效、专业应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公共秩序场面。
        日本平民面对巨灾的秩序感和镇定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个社会面对灾害的韧性表达。这种韧性的普遍养成,当然可以从国民性格中去寻找解释。比如,生死无常的人生观的浸透,比如,视风雅为清冷之物的美学,都会对国民的行为习性起到鼓励和规制作用。但是,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从来不只是哲学的结果。哲学更多地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协同,和协同后的行动范例。巨灾面前,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足以让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协同习惯,从而损害平常秩序。强震中的日本社会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现社会韧性,固然有国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恒的,通过教育、防灾培训和社区建设而推进的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的结果。
       日本地处北太平洋边缘、亚洲东部边缘和美洲西海岸所组成的“太平洋火圈”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多发于此,日本还位于最不稳定的地质构造板块上,世界上里氏6级及以上的地震大约20%发生在日本。以二战后为界线,多灾的地理条件带给日本的是持续的焦虑感和不同的应对:上世纪中叶前,希望向外扩张以获得稳定感,而经济危机足以让日本将此化为侵略行动;战后,日本立足于灾害教育,从小即令学生们形成普遍思考:假如今天发生灾难怎么办?这样的危机教育持续数代,应对灾害时按规而行已具有普遍自觉。“311”强震后世人惊讶的秩序感,只是长年教育结果的呈现。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秩序感的形成,首先是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不是空泛的价值灌输,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和公私界线培训。
       尽管日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对危机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仍然曾付出惨重代价。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政府救助的不力,居民区道路规划不利于救援,木制房屋抗震能力差等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在此之后,日本的民间灾害组织普遍发育生长,居民区规划更加合理,经过三次修改的《建筑基准法》强行规定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的8级水准,使用期限须超过100年。救灾机制细化了到灾后10小时、100小时、1000小时,根据人们不同的心理情况制订不同的行动程序。在不断完善的救灾机制中,社区和市民的作用得到了超过政府作用的重视。社区起着灾后防止谣言涣散民心的作用,市民互助组织起着实施初次救援的作用。
        日本“311”强震后,外界更多地看到的是市民的行为而似乎少见政府行为,奇怪谁在组织领导,原因即在于:通过社区和市民组织的发育,已足可担当凝聚社会基层内核,组织基层市民的作用,政府可在更宏观层面配置调度资源,合理指挥救灾。
       实际上,一场巨灾所导致的灾难,不仅在于生命的逝去和财产的流失,还在于精神的创伤,个体的无助和反常行为的出现等等,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也不仅是经济和慈善资源倾斜的过程,在这些宏观重构之外,还有大量的微观重构。更多的时候,微观秩序决定着内部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这意味着既要注重宏观建设,更要注重微观建设。单纯依靠政府完成对所有层面的、情况复杂的建设,不仅难承其荷,也做不到资源最好配置。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大力培育社区和市民组织从事微观管理,是一个高效办法。市民参与管理可以带来的另一个正面发散是,在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主导下,人们常常会展现出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311”强震是大自然带来的又一次重大人道灾难,共同应对灾难是我们的共同主题。应对灾难既包括人道主义的传递,也包括对于灾害应对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完善。这种思考和完善,本身就是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11:39, Processed in 0.055539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