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4775

查看

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13#
发表于 2012-4-21 18:51:17 | 只看该作者
唱片公司中,德国独立厂牌Winter&Winter就有不少专辑融合了“机遇”的多样元素。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20 17:31
《冬天》是一家高品位的唱片公司,唱片非常精美,大多数是发行到东亚,供给日本、韩国和我国的一些资深乐迷收藏的。《冬天》那套大无不错,演奏者是《和谐花园》的成员。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2-4-21 21:5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2-4-21 21:59 编辑

前几天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书评。书的题目是《伟大动物交响乐,在野生世界里寻找音乐的起源》
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Finding the Origins of Music in the World’s Wild Places。我没看过这本书,但简单地了解下此书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大自然中,越是健康,它的音乐越是具有”音乐性"。作者在书中批评西方音乐。他说西方音乐总是"自身循环”,“self-referential”,总是不断地回复到己经被完成的东两,它缺乏和大自然真正的广泛的联系。他使用biophony,也就是生物的声音,Geophony,即地球的声音。对人类是Anthrophony,即人类的声音。

前不久,爱乐人走四方上有位网友在Spotify,收集了些古典音乐模仿鸟叫的音乐。蛮有意思的。

从现代音乐来讲,随机的,自然的,不谐和的音被引入音乐。正如前面的随机音乐,也有Cage著名的4分33秒。他就是要人们去听人为音乐之外声音空间Soundscape。Ligeti的钢琴练习曲就是受到非洲原始部落的歌唱的影响。中国音乐家谭盾在他"水"(名字记不清了)协奏曲中用真接打击水的声音。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2-4-20 21:51:08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的涉猎范围太广了.
708300 发表于 2012-4-20 17:59

这个院士可不是装腔作势的。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2-4-20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庸无为 于 2012-4-20 17:41 编辑

有空也可以看看纪录片《天地玄黄》,里面也有人类聆听自然声音,感受天地律动的片断。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2-4-20 17:59:14 | 只看该作者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老李这个“古怪精灵”的话题是很有嚼头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是处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20 17:31

念经兄的涉猎范围太广了.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2-4-20 17:3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2-4-20 22:33 编辑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老李这个古怪精灵的话题是很有嚼头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现实世界中我们也是处于各种各样声音的组合中,只不过现实中的声音或嘈杂;或静谧和谐。对一个盲人来讲,声音就是其感知世界的最重要途径,可以在脑海中通过各色的音响重组为一幅我们不能想象的图景来。

在老李专业背景角度,既然城市景观、园林、道路交通、建筑设计等诸环节可以为我们提供现实的参照以及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那么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环节,声音或者声音环境就应该提到同等重要的层面上来,虽然这对目前的中国来说还很理论。想象一下,在卢森堡、琉森这等森林城市,其声音氛围跟我们的北京上海完全不是一回事。任何一个国人,恐怕都不想自己的周遭老是“重金属”一般的刺激吧。

说到音乐上来,其实近代以来,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以来至今,音乐中已经融入了很多“自然”之声,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马勒交响曲都带有某些痕迹。而当代音乐的各种层面,自然界的声音元素、城市生活的声音元素已经早就跟音乐打得火热了。最通俗的班得瑞的轻音乐要没那些溪水、鸟鸣、风过树林等元素的介入,其受欢迎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而作为介入治疗的一些音乐,其总体上舒缓的弦律,加上安谧宁静的氛围中不时插进的自然界各种声响都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疗效”。

音乐本身就是声音,只不过是人为的形而上之声罢了。前面bodyheat兄提到“机遇音乐”(有别于严肃音乐类的概念定义),就是各种周遭环境采样声的组合。十多年前一哥们整天手持麦克风走街串巷采集声音,为的就是“收藏”和预备足够多的声音元素来为自己的实验先锋音乐提供素材。机遇音乐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声音电影”,经由各种声音元素的组合,完全可以制作出一部从逻辑到情节都非常连贯的“电影”来,用来听的“电影”!


实“机遇音乐”的无数“切片”早就在晚近的这二三十年间融进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中,稍微留意,你我他都能够在诸如电音、爵士以及应用层面更为宽泛的电影配乐中找到无数的实例。唱片公司中,德国独立厂牌Winter&Winter就有不少专辑融合了“机遇”的多样元素。所以,我建议老李以及对这个感兴趣的都去找点这个厂牌的该类型CD来听听,很有趣。在此,我特别推荐W&W下旗大将Uri Caine的一些唱片,那是一种典型的融合了“声音电影”元素的音乐,有极强的氛围感。









除了Uri的这些专辑以外,W&W恐怕还有许多专辑也同样具有“声音电影”的元素特征,在此不表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2-4-20 13: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cfan 的帖子
赞赏版主此举行为;一个论坛的形象和地位是依靠参与人的整体素质和水准,而其中坚力量是版主和具有重量级的忠实网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觅得一片净土,隔三差五的谈些感想、聊表观点,即便有分歧,容忍、谦让、讲理,以事实为根据,加以阐述,我想净土会成为肥沃的良田;谢谢。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2-4-20 11:22:0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这种形而上的讨论很有深度啊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2-4-20 11:30:01 | 只看该作者
录音世界是被组织化和美化的世界。
alma 发表于 2012-4-20 01:06

误区!乐队也同样在干这事

点评

恩,是的,我刚从音乐厅回来了。  发表于 2012-4-22 01:40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2-4-20 12:13:13 | 只看该作者
老菜鸟这个论题空间很大。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2-4-20 12: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 的帖子
先生是位善于思考的人,很愿意跟你的帖子,又是一道好题目;“日常的聆听比录音世界重要”,古人云:字在功外。我从去年开始经常观看中央音乐台每天“音乐告诉你”等栏目,在此能学习和感悟到不少知识;首先,音乐作品理解和演奏关系,通过节目中的教与学,能使我们非专业音乐工作者非常感性的明白音乐情感、思想的表现与演奏技巧之间关系问题;懂得乐器、歌唱演唱与演奏发声之理和方法,运气、呼吸、转换、音与音之间连接处的细节处理,有些不是音符里具有的然而确实客观存在,但是我们的唱片录音和音响器材播放过程中刻意夸张,那是有悖于音乐本身的,比如:双音的演奏必须突出主旋律线条,即强调主音在那个音符上,而不是机械的弹出便可;前后音符如何干净的奏出,需要考虑前音的振动频率减少时(止音)然后弹奏下一音符,这期间既要思量节奏的流畅性也要降低止音动作产生的“涩涩”音(非音符性),固定节奏的均匀演奏在同一乐曲不同段落中强调重点不同(亢奋的带符点节奏、奔跑性的匀速节奏、歌唱性的轻盈而连续稳定的节奏);试想,我们不了解这些,将“瑕疵”或非音乐性动作误以为是丰富的细节表现,肯定就不妥当了;事实证明,排开录音因素,就音响器材调声过程中将不需要的东西放大而认为“发烧”,一旦专业工作者与我们共赏此曲,会显出主人的“窘相”(即使客人出于礼貌不言)。诚如先生观点,我想引申为音乐之耳离不开平时音响、唱片之外渠道的学习与积累。
   

点评

赞同!  发表于 2012-4-20 14:58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2-4-20 12:46:51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从观点上不赞同老李,但老李的这个视角的确很独特,所以加精了。

老李的论点多少是站在专家、学者,或者说拯救者的角度,面对的受众是一帮子受过高等教育、赚钱比一般人容易一点、居住条件颇佳、衣食无忧、有大量时间金钱投入音乐录音欣赏的社会中间阶级。

但老李有没有想过,你所钟爱的“日常的聆听”,换个受众阶层,比如说炼钢厂和建筑工地的工人、高速公路或者高架道路边近邻的穷困住户、住在大饭店排烟机空调压缩机群对过老棚户区里无力搬迁的老人。。。他们如何来享受这种“日常的聆听”,如何来感受自己“城市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打开收音机听一曲老掉牙的流行歌曲,恐怕都更能称为一种享受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8:23, Processed in 0.048122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