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7503

查看

14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109#
发表于 2012-9-14 11:3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索尔第指挥马勒四,第一乐章上来的雪橇铃与长笛序奏,就让我毛孔竖立,至卡娜娃演唱“天国的生活”时 ...
670707 发表于 2012-9-14 11:29

索尔蒂的马四我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印象中马二还是不错的,也很长时间没有听过了。


使用道具 TOP

110#
发表于 2012-9-14 11:4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08300 的帖子

我有时对于DECCA公司经营理念困惑不解,他们拥有众多技艺高超的录音工师,却未能将优秀的马勒专家指挥作品给灌录下来。
   

使用道具 TOP

111#
发表于 2012-9-14 11:52:10 | 只看该作者
诸如滕斯泰特、伯恩斯坦,他们的马勒具有强烈的“人情”味,滕大师能在马勒二中将一主题使乐队奏出温暖的音色,为气贯长虹的合奏做好“铺垫”,使整个旋律线呈优美的弧线上升,而前述大师,则直截了当来个“轰天炮”——直上直下。“张力”万不能如此理解哦。

使用道具 TOP

112#
发表于 2012-9-14 12:29:03 | 只看该作者
诸如滕斯泰特、伯恩斯坦,他们的马勒具有强烈的“人情”味,滕大师能在马勒二中将一主题使乐队奏出温暖的音 ...
670707 发表于 2012-9-14 11:52


我到觉得Solti的唱片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音响,却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Decca,甚至是结合了制作人和录音师共同的问题。我听过Solti晚年现场录制的马勒,断没有如此直上直下的轰天炮似的音响效果。

使用道具 TOP

113#
发表于 2012-9-14 12:4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bluesky 的帖子

认同先生所说索尔第晚年某些成功指挥,比如他和乔治乌合作指挥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现场版的《茶花女》便是一例。
   

使用道具 TOP

114#
发表于 2012-9-14 13:3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9-14 13:55 编辑

索尔第几乎灌录了瓦格纳全剧,我们不防将“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进行比较,他指挥的“百年老店”—维也纳爱乐乐团,托斯卡尼尼在其最后录音中(1954.4.4)指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该曲开始处小提琴声部以高音拉出长尾的和弦,然后中提琴和低音提琴逐渐加入,音高也逐渐降低,直至铜管乐齐奏;托老是单声道录音,银丝般的弦乐是“轻而实”,合奏声具有“片”状,再来听索氏,是“弱而虚”,小心翼翼,不敢用力,随着音高的降低,乐器进入就像排队,没有衔接,让观众等着他来个大跨步进入“起奏”,达到“身心舒畅”音效。听见托老的此曲演奏,我明白了他是如何用眼神指挥乐团的。

使用道具 TOP

115#
发表于 2012-9-15 10:49:45 | 只看该作者
我到觉得Solti的唱片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音响,却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在Decca,甚至是结合了制作人和录音师共 ...
bluesky 发表于 2012-9-14 12:29
比较同意,迪卡有威尔金森等录音大师。索尔蒂那套芝加哥版马勒有一些是威尔金森主持录音的。海菲兹也曾去英国迪卡录音,那些威尔金森的首版LP效果要好于美国阴影狗。


使用道具 TOP

116#
发表于 2012-9-15 16:50: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马勒,我觉得伯恩斯坦的风格也是很激烈的,同样是看他的马勒第六交响曲录影,也是非常火爆的,音乐会现场气氛非常热烈、狂野。倒是阿巴多的马勒我感觉是比较细腻、温和的。

使用道具 TOP

117#
发表于 2012-9-17 14:39:59 | 只看该作者
摘抄《伟大指挥家》一书托斯卡尼尼部分章节

托斯卡尼尼用尽一切方法让音乐呼吸,哪怕在必要的时候更换乐 ...
scfan 发表于 2012-9-11 20:15



托斯卡尼尼VS 富特文格勒VS卡拉扬: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924422/

回帖很好看。我还没看马上看。

使用道具 TOP

118#
发表于 2012-9-17 15:25:14 | 只看该作者
托斯卡尼尼VS 富特文格勒VS卡拉扬:


回帖很好看。我还没看马上看。
alma 发表于 2012-9-17 14:39



富特当然好,问题是托老不好吗?卡拉扬不好吗?
这位作者把富特比喻成爱情的化身简称爱神,而把托老和卡拉扬比喻成送快递的,似乎不妥当理由很不充分

使用道具 TOP

119#
发表于 2012-9-17 22:06:07 | 只看该作者
老李说的是演绎的张力吧?我的感觉是总体来说速度弄得快慢幅度大一点,变化多一点,动态幅度大一点,就会显得更有张力。
但归根结底还是音乐本身固有的张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总体比浪漫主义时期的张力要小吧(贝多芬除外)。比如说通过转调,离调等手法,最后回归主调终止,通过一些特别的配器手法进行渲染,那张力尽显啊!
瞎说说。。。

使用道具 TOP

120#
发表于 2012-9-18 00:20:21 | 只看该作者
老李说的是演绎的张力吧?我的感觉是总体来说速度弄得快慢幅度大一点,变化多一点,动态幅度大一点,就会显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9-17 22:06


张力这段我说的不好。大家接着批判。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21:21, Processed in 0.02628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