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7483

查看

14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25#
发表于 2010-12-25 00:41:29 | 只看该作者
既然说到斯丁了,尤其说到斯丁的这张《If on a winter's night...》了,那不妨顺带就说说这张唱片吧。不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12-25 00:34


赫赫,我听过这位Karamazov的现场,那是他与假声男高音scholl献演于上海音乐厅。那场演出scholl唱的一般,倒是这位鲁特琴大师留了个好印象。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0-12-25 00:43:32 | 只看该作者
赫赫,我听过这位Karamazov的现场,那是他与假声男高音scholl献演于上海音乐厅。那场演出scholl唱的一般 ...
alma 发表于 2010-12-25 00:41

我是边听边写,这样不至于误人。
又倒回去听Koyunbaba了,太好的音乐!上海让人羡慕啊!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0-12-25 03:4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12-25 13:53 编辑



在我将要说说的两张唱片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画中的美女吧。
这是有“浪漫主义第一女神”之称的十九世纪传奇女伶,西班牙女高音Maria Malibran。1808年Maria Malibran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世家,其父Manuel Garcia以及弟妹都是当时杰出的声乐家和作曲家,母亲Joachina Sitches还是杰出的声乐家兼教师。Maria显赫的音乐家世似乎从小就带给她天生的艺术敏锐度和触觉,据说童年时代的她第一次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因受到强烈震动而不得不中途离场,要不然可能身心俱“废”了!可以想象如此敏锐的Maria会具有怎样的歌剧表演天赋,据说其戏剧性异常强烈,花腔美声技巧当世无匹!细腻婉转又中气饱满,控制力超乎寻常!也难怪她被视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声女神。
1838年,在曼彻斯特,28岁的这位超级明星因骑马不小心而坠地受伤,可她固执的怎么也不忍心让自己的那些狂热拥趸们失望而带伤表演,结果于表演中当场香消玉殒,真可谓天妒红颜,薄命如此!Maria过早的离世无疑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歌剧的巨大损失!

那么,介绍完这位传奇的Maria Malibran之后,就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当代最优秀的花腔次女高音巴托莉吧。



Cecilia Bartoli,我认为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音乐家之一。巴托莉喜欢在演出之于做些音乐考据、考古之类的游历。2007年底Decca为其出版的一张名为《玛丽亚》的新专辑,据说就是她最新的音乐考古成果。这张专辑的内容主题,就是围绕着我前面介绍的这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第一女神”Maria Malibran而展开的。芭托莉的这张专辑,主题旨在探索Bel Canto的根源,并以独特的历史观点来诠释当年曾让玛丽亚·马里布兰风靡一时的8首歌剧咏叹调,这些作品之前尚未被任何歌唱家灌录过。巴托莉的歌唱艺术几乎与历史上人们对Maria Malibran的描述如出一辙:委婉细腻,饱满浑厚,花腔技巧无与伦比,气息控制力绝佳,具有惊人的柔韧度!
我想,巴托莉对自己的能力具有非凡的自信,这张唱片中首录的这8首歌曲(全碟共17曲),巴托莉以一种探索的严谨态度试图重现昔日Maria Malibran神话般的歌唱魅力,对自己的能里没十足的自信她是不可能贸然下手的!当然,巴托莉再一次让我折服了,我的评价是完美无暇!不仅是她的歌艺,无与伦比的技巧;还有,8首分别出自Bellini、Mendelssohn、Pacini、Persianni等人的歌曲非常好听,旋律优美,都是极具Bel Canto典型特征的歌曲。加上Decca出色的录音,让这本豪华装的唱片具有了极大的收藏价值。我手上的正是编号为475 9082 DX2的豪华装版本,比LP开本稍小一点,CD+DVD,厚达200多页的唱片“说明书”中有大量关于Maria Malibran的珍贵史料,即使看不懂外文,看图也趣味盎然!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豪华版绝版没,没有的朋友一定去找找,如今,在这个古典音乐江河日下的时代,这样的制作几乎已经绝迹了!



巴托莉最新出版的双CD专辑,这其实是一个精选专辑,不过里面仍包括了一首作曲家Vinci世界首录的歌曲Cevo in bosco,其余所选歌曲都非新录制,但依然具有风格的统一性。CD2我尤其喜欢,全是圣歌一类,古诺/巴赫的《圣母颂》具有无比的感染力,让我再一次见识了何为气息,何为控制力的最高境界!当然,圣诞节听这张专辑再合适不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0-12-27 01:56:03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女士,如您所见,叫伊丽莎.嘉兰特,当年因为一首歌让我狂想找她的碟,所以网上四处查询,找到后让上扬颜老版一定得拿下代理,并信誓旦旦的给他许诺:你负责碟,我负责“忽悠”。还好,我纯粹出于私人目的的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当然,“忽悠”的“枪文”可得给人完成,所以有了下面这篇文字。

今儿个听电脑上的音乐,偶然听到这张碟,于是偷懒直接将当年的“枪文”贴于下面,省得俺再次费心了。不过,老实说俺觉得自个儿基本是真诚的,这“枪文”没多少乱说的层份,都是一时的真实感受。

北国夜莺——伊丽莎•加兰特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偶像辈出的时代,它的标志之一就是消费的年轻化,在任何一个商业领域里,只要征服了年轻一辈的消费心理,也就意味着征服了大众。这一点在娱乐领域里是最为突出的,延伸到古典音乐领域也该不例外。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发觉俊男、美女们逐渐统治了古典音乐的所有领域,那些独奏家、独唱家们一个个变得更像好莱坞时尚明星了,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大众审美的倾向越来越同一化,即使在音乐艺术的至高领域——古典音乐中,这一倾向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这样一来,艺术所倡导的个性化有被逐渐消解的危险,那些真正具有更高艺术水准和个性的音乐家们,当他们不具备天赐容颜的优势时,完全可能被时尚和商业利益边缘化!相信每一个细心的古典音乐爱好者都能体会到这中间的“暧昧”,而这也是每一位具有真正个人品位的音乐爱好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在今天,我们不能想象老年的哈斯姬尔、肥硕的卡巴耶、眼盲的瓦尔哈们怎么还能引起唱片公司的青睐(至于那位天生残疾的夸斯特霍夫完全是个“人道主义”的安慰)!

之所以发这么一通牢骚的原因,是因为笔者要在此引出一位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个当下机制严重边缘化了的歌唱家——来自拉脱维亚的女高音伊丽莎•加兰特。是的,她没有如当今一线歌剧明星如俄罗斯的安娜•莱翠柯以及法国的娜塔丽•迪赛般的美貌,但论到音色的美妙以及她的艺术感染力,伊丽莎•加兰特却绝对不在这二者之下。

相信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音乐爱好完全不知晓伊丽莎•加兰特是何方“神圣”,笔者也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于几年前有幸领略到她那“惊鸿一现”的歌喉,在此暂且不表。

伊丽莎•加兰特出生在前苏联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波罗的海三国历来盛产音乐家,随便举几个如小提琴帝王海菲茨(立陶宛)、当代小提琴大师克莱默(拉脱维亚)、当代指挥家杨松斯(拉脱维亚)、指挥家里姆•雅尔维以及他的两个同样盛名远播的儿子(爱沙尼亚),除此之外,笔者相当喜欢的当代作曲大师阿沃•帕特也出自这片土地上的爱沙尼亚。相信美丽的波罗的海以及它高原辽阔的天空,它孤傲的北方气质一定有它超然神秘的一面,以致在这里大量的音乐人才层出不穷。

伊丽莎•加兰特生活在一个歌剧之家,母亲是一位花腔女高音,父亲是一位男低音。在这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伊丽莎自小就沉浸在歌剧中,自幼就能演唱很多歌剧名段。有趣的是伊丽莎起初的职业并非女高音歌手,而是药剂师。1977年,始终对音乐不能释怀的她才进入里加音乐学院学习。如同很多有天份的音乐家一样,还在学生时代她即已开始了演唱生涯并很快成为里加歌剧院的独唱演员。

随后的短短几年里,伊丽莎以其独特的嗓音征服了圣彼得堡的基洛夫歌剧院。从基洛夫开始,伊丽莎以拉脱维亚官方身份走向了北美,在那里她得到过梅纽因的盛赞。德国曼海姆歌剧院在90年代为她保留了至少20个以上的歌剧主要角色。同时她也在图塞尔多夫的莱茵歌剧院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曲目领域——在贝多芬、瓦格纳以及雷哈尔的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应该说伊丽莎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奠定了在欧美主流歌剧院的强势地位,而她没能进一步为全世界所广泛知晓,进而签约大唱片公司,除开我们所不知晓的个人因素外,很大一个可能性就是她并非完美的外形因素限制了其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尴尬!

我想在这一点上伊丽莎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一次为德国《古典音乐CD》杂志所做的专访中,伊丽莎睿智而含蓄地说:“我从不尝试靠美丽和技巧去赢得观众,我的目的是在感受色彩和心灵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和我一起流泪,一起飞翔!我希望每一位能欣赏我歌声的你都能够进入我的世界,让我们在音乐里共同感动。”

长期在北美和西欧发展的伊丽莎曾于1994年回访里加,并由波罗的海银行赞助发行了她首次登台演出的录音,这张唱片在拉脱维亚发行了第一版。英国独立出版商欧文•威尔森有幸听到了这个首版录音并购下了版权,当这张CD由英国CAMPION公司于1995年做全球发行时,标题被重新命名为《首演》,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谈到的这张CD的由来。

应该说,在听过整张唱片以后,我对当年那出于直觉的判断更加印象深刻了:伊丽莎•加兰特的歌声具有一种出自波罗的海天然而孤高冷冽的气质,它被包裹在热烈真挚的情绪中,具有相当的个人色彩。我能想到的关键词是深情、祈盼、渴慕!这三个关键词是她歌唱艺术的最大特征,也始终贯穿在整张CD的曲目演绎中,也正是这样的特征加上她异常纯净的音色才让我当年产生了“惊鸿一瞥”般的惊讶!

相信很少有人在听完伊丽莎•加兰特演唱的意大利巴洛克歌剧作曲家卡西尼(卡西尼也是意大利歌剧最初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那首脍炙人口的《圣母颂》(同曲目的巴洛克风格演绎版有巴托丽的Decca版)后能不为之感动和震撼,除非你早已麻木不仁。伊丽莎•加兰特所有的艺术特质仿佛就是为这一歌曲的现代编曲版而生的,这是一首异常成功的巴洛克改编曲,我们几乎可以说那就是为伊丽莎•加兰特所量身定制的,是一个天衣无缝的完美演绎,在某种意义上,伊丽莎•加兰特所演唱的这首卡西尼的《圣母颂》改编曲让这一千古绝唱在历史的轨道上交汇了——那是三重意义上的交汇——巴洛克、浪漫主义和现代性审美的交汇!这份荣誉无疑应当属于伊丽莎•加兰特。

我还是不得不说:这张唱片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张“音响”制作水准非常高的唱片,而其可听性以及艺术水准却又远非 “发烧”二字所能概括,这是一张超越“发烧”这一观念之上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唱片,其透露出的情感力量是能够抚慰我们心灵的,而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它的一切无非是景上添花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0-12-27 08:49:32 | 只看该作者
Cecilia Bartoli,我认为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音乐家之一。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12-25 03:49


我也非常喜欢巴托丽,不过在古乐迷群中喜欢武疯子的不多。她明年初会参演香港音乐节。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0-12-28 07:18:25 | 只看该作者
是应该这样写的。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0-12-28 08:42:19 | 只看该作者
大师这样写不觉得太吃力吗?
alma 发表于 2010-12-27 23:51

alma兄,咱就别大师过去大师过来的了。
也不是每张碟都这样写,是因为我只要在电脑前音乐总是放着的,搞了对Adam A5主动版音响放电脑跟前,效果出奇的好,所以对我还没深刻认识而只是觉得好听的这些唱片而言,我一般是边听边写,记录下第一时间听的感受罢了,算是娱己娱人把。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0-12-27 23:51:3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边听边写,这样不至于误人。


大师这样写不觉得太吃力吗?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0-12-28 17:14: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继续,呵呵,准备照单全收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0-12-28 23:45:25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继续,呵呵,准备照单全收
jogo 发表于 2010-12-28 17:14

呵呵,jogo兄别急,俺这两天有些倦,明天再续。接下去我会在该贴中聊一些ECM的唱片,还记得对您的承诺呢。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0-12-29 10: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呵呵,多谢老兄辛苦写作,先祝福新年顺利,阖家安康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0-12-30 04:4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12-30 05:41 编辑



这篇文字送给jogo兄,骑士小弟,狂爱巴赫的S版以及喜爱里赫特,喜爱巴赫的朋友们。
在骑士小弟所转的那篇《里赫特自述》里,我表达了一些关于里赫特的浅浅的思考,并由此想起了这套唱片,不得不在此说说。

索性将与骑士小弟的部分对话内容复制过来:

从技艺的角度讲,这是一部分原因,对于出名的练琴狂里赫特而言,弹不动了,想表达的东西肢体功能却不再支持了,他肯定很颓丧。
但我不认为这是他那句意味深长的“我讨厌我自己”的全部涵义,里赫特一生似乎就没有真正愉快过,之所以不愉快的原因有很多,这篇自述中也可看出一些不愉快的源头。虽然大师对“我讨厌我自己”这话没有解释,但这不解释却恰恰自然流露出了一种由来已久的心理阴影,在看他的采访DVD时能更明显的感受到这种“厌己的情绪”。
我的问题是:他为何讨厌自己呢?解开这个迷也许是深入里赫特音乐内核的重要途径之一!


肖斯塔科维奇有一次给里赫特打电话说:老里,我现在需要你马上过来,啥都别说,马上过来!里赫特去了,问肖斯塔科维奇啥事儿这么急?肖无语,只是让他坐那儿。俩人就这样相对无语的坐了两三个小时,其间什么话也没说。最后肖站起来拥抱里赫特并说:谢谢你!然后,里赫特走了。骑士老弟能读出点什么吗?

对,还有就是,他们俩都是很闷骚的,话都不多,真朋友只要能相互感受到,有时候啥话也不需要说。那个年代的苏联,艺术家们,尤其是有良心的艺术家我想很多人都很闷骚,好在肖与里尚能相互慰藉,有些人却只能与孤独相伴,比如索尔仁尼琴;比如曾经冰火两重天的马雅可夫斯基;比如帕斯契尔纳克;比如约瑟夫.布罗斯基,等等等等。
里赫特一生经历了太多,从童年时代起就被迫开始了一系列的“经历”,六十年代以来列国游离所带给他的国际声望,与此同时,周遭的生活中又如此多让人闷骚的种种。对他而言,无论愿意不愿意,艺术都不是单纯的,在那个时代他单纯不了,只余下内心对单纯的极度渴求但又如此无奈的体验和感受。他是个矛盾的人,并不像他话语中的尤金娜一样那般单纯而刚烈,那般无所畏惧,独来独往。对于意义胜于一切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而言,斯拉夫的情感力量以及日耳曼执迷的理性执着,这双重的文化基因加在一起,风光异常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里赫特高兴不起来,与尤金娜相比他多少是怯懦的,甚至与斯拉瓦相比,这位能够秘密为索尔仁尼琴提供两年避难生活的大提琴家,这位能够与与叶利钦并肩同行,在坦克下演奏的大提琴家,这位与他一样,同样是苏联超级音乐英雄的大提琴家,他们之间的人生道路是那么的不一样。里赫特多少是隐忍的,我想他不想“隐忍”,但他究竟是缺乏勇气还是不屑与周遭的一切“发生关系”呢?所有这些也是部分导致他讨厌自己的缘由吗?他的语言太少,我不得而知。

其实里赫特的内心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远比他们三位中的另两位多得多,他本身也比罗斯特罗波维奇以及老奥要复杂很多。
里赫特晚年拉着自己的雅马哈钢琴远赴西伯利亚的穷乡僻壤为那里的人们演奏,我想只有那些时日,他的内心是相对宁静的,据说这一时期里赫特的巴赫出神入化!但可惜没能留下录音。


真正的里赫特,究竟是那个西方视野下的(包括在西方世界的录音)里赫特还是苏联的里赫特更加里赫特呢?为此,我可能接下来的几年里会大量收集里赫特在苏联本土的录音唱片,说不定认真比较一番下来,这是两个里赫特呢!?

以上内容见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902&extra=page%3D1,想了解前因后果的朋友请见原帖。

现在让我说说这套唱片,这是里赫特1991年6月在意大利米兰的录音,Stradivarius公司出品,那个时候的里赫特76岁,已步入风烛残年之际,离大师谢世还有不到六年时间。

如果说以往里赫特的巴赫是感性的浪漫主义似的巴赫,血肉丰满的巴赫,那么,这套巴赫却与大师过往的巴赫大异其趣。为什么会如此呢?首先我不得不说,里赫特的两种巴赫我都喜欢,如果说非要选择的话,我大概更喜欢里赫特这晚年的巴赫。正如在与骑士小弟的对话中所提到的一般,晚年的里赫特时常拉着他的雅马哈钢琴远赴西伯利亚的穷乡僻壤,在乡村小教堂里为那里淳朴的人们演奏巴赫。据说,这时候里赫特的巴赫出神入化,但可惜没有留下录音(至少我不知道是否留下过录音)。我也不知道里赫特从晚年的啥时候开始在俄罗斯大地上的音乐游历的,也许正是90年代开始的。如果我的判断没错,那么这套Stradivarius公司所出品的大师晚年录音似乎可以让我们多少见证晚年里赫特的心境,从而一窥这一时期里赫特的巴赫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采。

91年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回顾一下,对俄罗斯人来讲,苏联不复存在了,一个强大的红色帝国瓦解并分崩离析了。我私下认为,出于我们惯性的想象和揣度,俄罗斯艺术家、知识分子们,尤其像里赫特这样的音乐家,其内心有何触动呢?是如释重负,一切都过去了,内心因而洋溢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欣慰?还是为这个曾经给过他巨大荣誉,将其推上功勋艺术家巅峰,扬名全世界的政权的瓦解而多少有些深深的失落和忧郁呢?我虽不得而知,但却可以通过音乐多少窥见一丝里赫特此一时的内心景观。

这套唱片里的巴赫始终沉静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线条清晰,结构工整,音色清澈而明亮,强弱起伏被限制在了最微妙的状态中,不再如同大师早些年的巴赫那般个性鲜明,动态起伏鲜明,充满人性的血肉与丰满的情感特征,朦胧而浪漫。如果我们可以将古尔德置于巴赫演绎的一个绝对点之上的话,那么里赫特这里的巴赫多少就带着些向这一点轻微偏向的倾向。在我看来,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大师过去那著名的无论哪一版WTC而言,这偏向不可谓不大,那是与古尔德决然相异其趣的巴赫,是另一绝对点上的巴赫。很显然,这套巴赫里,大师的人性隐去了,或者,俄罗斯人的里赫特稀少了,德国血统的里赫特更加显著了,巴赫因而被显现的更多。在这里,巴赫具有更丰富的如同叶脉一般的线条,速度均衡,总体结构高度统一,没有哪一部分会突兀般的显现出来,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余部分的延伸和充实,让我不由得想起原野上最为朴实平凡的野花,它们不因人而存在,只因造物的神妙恒久而寂寞地冬枯夏盛!只与天空的云彩,夜晚的繁星遥相呼应,冒然闯进的人也绝不会惊醒它们宁静的生息。

唱片的封面多少概括了这套巴赫的意境:朴实、宁静、寂寞、与世无争,这是隐者的巴赫,远离了人间纷扰与世事沧桑的巴赫,这样的巴赫应该是恒久永在的巴赫,一如其所高度概括的宇宙般恒久,秩序永在的巴赫!只有在这样的巴赫里,也许我们的大师才具有了一时间“顿悟”的清澈,灵台明镜,了然忘我。本来面目的巴赫本是可以慰籍人心的,自我投射其中的巴赫无非是自我的慰籍,情感也因此而纷乱。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里赫特,已经具有如此心境的大师,终究还是“厌恶自身”?!

最后强调一点:这套巴赫录音好极!Stradivarius这个品牌值得深度关注。我的意见,如果你没有这套唱片,那是一种遗憾!里赫特并非张张精彩,而这是最精彩的里赫特,不多见的里赫特!


曲目见此。

看到它们,我就会联想起巴赫的音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4:39, Processed in 0.03935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