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4569

查看

14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73#
发表于 2011-1-5 20:58:02 | 只看该作者
借sheinlb兄贴中的一段话: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既然是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必然是和谐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1-1-5 21:03:23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中国音乐、印度音乐、日本音乐、阿拉伯音乐等等很好听,就像村姑,朴素、美丽、自然不加修饰,但缺乏深度……
而西方古典音乐则是白领丽人,气质高雅、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1-1-5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中国音乐、印度音乐、日本音乐、阿拉伯音乐等等很好听,就像村姑,朴素、美丽、自 ...
强尼 发表于 2011-1-5 21:03

抬举"白领丽人"了...呵呵.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1-1-5 21:15:56 | 只看该作者
西方音乐有调性
强调节奏(与人体的脉搏共鸣)
有完整科学的记谱方式
乐队高、中、低音乐器配置齐全(中国的民乐有时候要借用大提琴)
有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使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的现代音乐许多都属于西方音乐范畴(比如“梁祝”和大多数流行音乐其实是西化了的中国音乐)
西方有大量的无标题音乐
暂时想到这些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1-1-5 21:21:51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中国音乐、印度音乐、日本音乐、阿拉伯音乐等等很好听,就像村姑,朴素、美丽、自 ...
强尼 发表于 2011-1-5 21:03
抬举"白领丽人"了...呵呵.
----
确实不太恰当,那叫知识女性呢?好像也不对……呵呵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1-1-6 11:18:30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但古典音乐却超越了地域,成为了一种“世界语”。
帖子很有创意。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1-1-5 23:34:55 | 只看该作者
论坛比较严肃,充满了哲理性的探讨,一个很普通的议题很快会上升到哲理、神性、人性的高度,在下不敢造次,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5 11:45

广陵兄这一两千字确实多少表达了真知灼言!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1-1-5 23:36:21 | 只看该作者
发散一下:
我们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是不是就可认为西方古典音乐具有普世价值、是最好的古典音乐呢?我看也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5 11:45

呵呵,我既喜欢玉体横陈,也喜欢含蓄娇羞。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1-1-6 04:04: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6 04:44 编辑

现在,我就试着说说这四大根本元素或本质吧。不尽之处(怎么可能尽呢?),兄弟们海涵!

首先,神性救赎的力量。

西方历史上,前基督教时代有信仰吗?当然,希腊罗马的诸神崇拜;日耳曼蛮族的泛神与自然崇拜都是“信仰”。但我想,与之相对应,那个时代的音乐基本上呈现出纯粹的尘世欢娱和某种神谕(希腊、马其顿类似巫术施幻一般的特征,日耳曼就更不用说了)般的特征,这里面谈不上救赎。基督教以来,尤其三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尊奉一神教的基督教为国教以来,“官方音乐”的唯一目的就是旨在通过音乐传递上帝的启示,昭告上帝的福音,彰显上帝的大能和救赎。2000年来,无论西方经历了中世纪的蒙昧时代,还是经历了文艺复兴,亦或“上帝死了”之后价值体系的全面解构,救赎这一主题至少在具有法统意义上的学院派体系中从来就没有淡出过,2000年来,无非形式上越来越百态纷呈了而已。某种层度上,基督教要彻底被解构了,整个西方世界也就被解构了,很简单,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成为了“无皮之毛"!

在此,我要再次声明:我并非要谈论宗教,而是无论你有无宗教信仰,或者你的信仰与基督教有无关系,是无神论者还是信仰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或其它什么教,都没关系。但这古典音乐中有那么一种质朴虔诚的,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源头和泉涌,在我看来就是这神性救赎的力量!是2000年来西方基督教世界此世生命的苦难悲欢与彼岸永生间最深沉的情感寄托,而且是本质性地贯穿了300多年来的西方古典音乐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基本元素!作为听者的我们,无论你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去听古典音乐,也无论你在里面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因之而感动,它的来源都并不以你、我、他的意志而转移——那就是因基督教而存在于音乐中的神性救赎的力量!至于你愿意把它想象为自然的力量,或者奥林匹斯上之诸神的力量甚或是民族祖先的什么什么都无所谓。因为,西方的古典音乐中如果没有这一精神本质的元素,他就会是另一种面目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当然,那也就不是西方古典音乐了。

再者,理性的光耀与秩序。

自古代希腊始,理性——作为求知的几乎是唯一的方法论,就一直贯穿于西方文明的始终(音乐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地位我就不多言了)。理性以及求知,对现象世界近乎痴迷甚至”执迷不悟”的研究探索使得人类似乎逐渐摆脱了对周遭世界的恐惧,一个必然王国的得以建立,让人类有了安全感。随着实践探索的进一步深化,理性注入了西方文明的一切层面,音乐中同样如此。早在公元5——6世纪,教会就诞生了纽姆记录法(为了记录格利高里素歌),至十三世纪最终成熟为五线谱,五线谱的诞生有啥作用是另一回事,没有理性的介入,今天有没有五线谱还是个疑问。早在公元前4世纪,德谟克里特就已经提出了原子说,卧槽!这凭空的想象与推断多牛逼!以原子论的概念来运用于音乐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观呢?我以为可以细致到对单个音的彻底研究上来,对单个音从频率、音高、音质、音色、时值长短等各个层面的研究和实验,总之,单个音在客观世界的一切“表现和显现”都可以因之而得出咱们可以想象的结论!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于是,和声得以建立,调性得以确立,复调得以由简至繁,如此等等。至于巴赫后来怎么建立了现代意义上古典音乐的恢宏大厦,怎么样穷尽了复调与和声等的一切可能性,本质上,都是起源于对这单个音的研究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方法论层面上的。
我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管弦乐队会是如此这般而非如此那般?也都是建立在源头对单一原子音的研究探索基础上的。以此为基点从而在理性的推动下,管弦乐团才具备了我们可以想象的最完美的音色、音质;最完美的和声效果等等。为什么是小提琴而非匈牙利扬琴或者欧洲民间无论什么乐器而成为了今天管弦乐队的弦乐声部之一?我觉得答案很简单,一百多号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几百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最完美,最和谐的就是以小提琴为基础之一的弦乐声部,其它声部的建立同样以此类推,只有这样而非那样才能取得总体上最和谐的美!
理性于音乐的意义,还可以以此为思路去考察西方古典音乐的方方面面,我相信,无论你怎么考察和研究,其源头以及方法论意义上的手段都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所以我说,西方古典音乐之所以打动我们的重要元素之一,正是因为受到了理性的光耀,因为这光耀,秩序才得以建立;形式才得以完备,才体现出崇高的形式感;如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这样的巨型“摩天大楼”才能够得以成立。否则,西方古典音乐很可能还停留在上古时代,停留在民间音乐的层面上。

至于生死爱欲,人性的真实面目只是建构在上述两个基础之上的血肉丰满的“现实”。基督教的原罪观与救赎观解释了人性的一切可能性,从而为西方世界注入了思考、探索、体验人性之生、死、爱、欲的形而上支撑;连接起了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渴慕、企盼或者叛逆、抗争的张力。理性则在其间穿针引线,提供了“尺度”去表现这人性的方方面面。三百年下来,直至当下,古典音乐体系中所诞生的一切精神财富几乎穷尽了人,此世之人人性的所有领域与丰富细节。因此,在情感的意义上,西方古典音乐就是人性的“万花筒”,无论你、我、他,我们身处这人世间的哪一处地方;生为那一个民族和种族;接受什么样的文明薰陶;具有什么样的信仰;受教育程度如何;或穷或富,所有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可能去喜爱和感受西方古典音乐,因为这音乐展示了人性的一切光谱,我们不可能例外,也身处这光谱之中!

基于上述思考,我的结论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古典音乐?正是因为这里面具备了“神性救赎的力量;理性的光耀与秩序;生死爱欲的颂歌以及人性的真实”这四大元素。审美具有特殊性与共性,这四点就是我以为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种类的音乐而言,古典音乐中至少是浓度最高的四元素。同样因为这四元素,古典音乐才具备了审美和情感的普世性价值。


恕我再声明一点:我只想客观的去分析、归纳并尽可能的得出我的结论。只是就事论事,并无意在此同时去“贬低”他民族以及我们华夏古典音乐的成就,也无意去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优劣。经此一番思考,我得到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满意”答案,仅此已足矣!
当然,众兄弟们“五花八门”的想法与观点同时也给了我灵光一现般的灵感,这就是论坛交流的好处,在此还要谢谢诸位的顶贴于跟贴,感谢大家的参与!如果有兴趣,我们同样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古典音乐及艺术展开广泛的讨论!我相信那也会同样有趣!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1-1-6 09:00:4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就试着说说这四大根本元素或本质吧。不尽之处(怎么可能尽呢?),兄弟们海涵!

首先,神性救赎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6 04:04


敢情院士一宿没睡啊!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1-1-6 16:14:11 | 只看该作者
或许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念兄提到的这四个G点,但对于首尾两点“神性救赎的力量”和“人性的真实”小弟有点 ...
scfan 发表于 2011-1-6 15:45

深有同感!
人性真实,在古典音乐中我想是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而激发出来的,调性体系的瓦解(走向另一种体系)又为其注入了表现手段的多样性。
古典风格的每一步演进都是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展开的,而这个技术支撑的前提却是在理性方法论为前提的实践基础上得以完善的。比如,瓦格纳如果不是站在前人理性实践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前人的整个体系,他不可能独创《特里斯坦》的独特调性,也不可能想到去发明瓦格纳大号。因为只有当管弦乐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充分的作曲手段为保证,瓦格纳大号的引入才不会打乱整个乐队的整体平衡。关于这点,并不需要多少实践的验证,在一定的整体框架下,瓦格纳时代的作曲体系已经可以推断瓦格纳大号的引入,会与其余声部之间形成怎样的和谐关系,并产生怎样的音响效果。这种关系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可以通过音律的规律去“演算”而得出结论的。当然,最后的实践只是对“理性”推演的检验罢了。发展到马勒的交响曲时,他做过更多的尝试,但无论马勒走到了调性怎样的边缘,他最终还是没能突破这“传统理性”的结构框架。
二十世纪,勋伯格一派对十二音体系的实践,看似非理性,但技术手段上却完全还是以理性为前提的。可以说,现代主义音乐就是在理性的支撑下尽可能挖掘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满足对人性真实的层面最广泛的非理性的表达和显现。

我再打个比方吧:电视机的三原色你以为是乱来的吗?不是,只有这三原色的无限组合才能提供真实世界最完美的色彩表现力。我想,古典音乐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听感上“好听”,这个“好听”就是西方古典音乐在最近三百年来的快速演进中找到了这属于它的“三原色”,才能产生总体上我们听觉的“和谐感”,这一切都是基于理性的前提才可能实现的。我要表达的正是这一在我看来是最本质的元素,这元素之一就是理性。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1-1-6 15:18:16 | 只看该作者
敢情院士一宿没睡啊!
八缸 发表于 2011-1-6 09:00

哈哈,八缸兄,我的一宿一般是凌晨四五点至中午一点钟左右。
昨晚喝高了,早早就歇息了,三点过醒来睡不着了,就索性发散开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9:17, Processed in 0.16057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