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4565

查看

14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85#
发表于 2011-1-6 15:45:06 | 只看该作者
神性救赎的力量;理性的光耀与秩序;生死爱欲的颂歌以及人性的真实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6 04:04


或许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念兄提到的这四个G点,但对于首尾两点“神性救赎的力量”和“人性的真实”小弟有点肤浅地体会。

小弟短短数十年过去的光阴,先顺后抑,中年以来颇多打击,人生的苦痛感受多多,每每心潮起伏,不能自己。唯有投身于古典音乐的时间,才能令我感受到活着的幸福,此所谓神性的救赎。

现实世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枪暗箭、防不胜防。音乐世界,仿似内心独白,无论善恶美丑,完全揭示,令人盏茶间回顾人生,嗟搓顿叹、喜怒自己,何其真实的人性!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1-1-6 16:31:18 | 只看该作者
不妨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弦乐四重奏组合一定是两只小提琴,一只中提琴加大提琴?或者低音声部为什么就不能是Double Bass呢?很简单,在海顿时代的贵族宫廷中,一定空间中这样的组合才能产生最完美的平衡感,才能取得全频最顺畅的表现。

反过来,古乐演绎可以将现代贝森多夫大钢琴融入其间吗?非要如此当然没办法,但那一定会打破平衡感。要想取得相对平衡,就一定得使用大键琴或古钢琴才行。所以,无论我们听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古典主义时代的音乐;早期或晚期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还是现当代音乐,基于理性基础的音响的平衡感都是完美对称的,这就是它好听的原因之一。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1-1-6 19:52:12 | 只看该作者
广陵兄这一两千字确实多少表达了真知灼言!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5 23:34

请念经兄批评指正!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1-1-6 20:1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1-6 20:17 编辑
广陵散,曲牌发古,幽而悠之,单这一曲即不能妄自菲薄,我们上古的音符即具有思辨上千年的魅力和能量。但一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5 20:49

M兄,如果古琴音乐的发展能给广陵散一类的琴曲较为自由的空间,那么估计中国的音乐的变幻无穷能和西方古典一比。
完善于魏晋时期的曲子规模宏大、情绪变化多端、指法繁复,有悲壮直冲云霄之气,令人感叹古琴音乐在千年前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
可惜的是在中国传统意识中,古琴远不单纯是一件乐器,它承载了太多的功能。是圣人眼中的礼乐仪式,是君子正身清心的工具,是修身养性的四艺之首,在不断的自我神化中,其音乐的表现力和技术却产生了退化。广陵散一曲因有“愤怒噪急”“以臣凌君之意”而遭到正统人士的攻击,虽侥幸流传,但其代表的多变的曲式,精妙繁复的右手指法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后期古琴技法上的停滞甚至倒退。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1-1-6 22:09:29 | 只看该作者
专家啊!
中国古典音乐以古琴音乐为代表,博大精深。但远离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更谈不上为公众注瞩目,藏之闺阁,自我成为小众。自然无法博而大之,无法形而上。这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几百年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自然无法抗衡。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1-1-7 02:3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7 03:05 编辑
现在,我就试着说说这四大根本元素或本质吧。不尽之处(怎么可能尽呢?),兄弟们海涵!

首先,神性救赎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6 04:04

好文章,分析的非常到位。一直在想“平衡”的问题。音乐的创作和音乐表演等处处都体现着“平衡的艺术”,巴赫就是掌握了“音乐秩序”的密码把“音乐平衡”的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另外,在弦乐四重奏中,也可以把大提琴的声部由低音提琴演奏,在莫扎特的Quartet No. 1 in G Major, K. 80,还有两首作品(忘记作品编号,很少演奏),可以使用低音提琴代替大提琴,当然,在莫扎特以前通常把低音提琴当作通奏低音来使用,这跟低音提琴乐器发展史和演奏技术发展史有关,巴赫在布兰登堡协奏曲手稿的扉页上首次标记了使用两把低音提琴,这也是低音提琴最早加入到乐队之中的记载,低音提琴在贝多芬时期得到了发展,现代低音提琴的样式和规格与贝多芬有关。实际上,室内乐是音乐平衡艺术的最基本的体现形式。
——————————————————
题外话:音响发烧的“极致”就是音响平衡的”艺术“,呵呵,建议念经兄另开一贴,谈谈“平衡的艺术“了。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1-1-7 15:31:01 | 只看该作者
extrema 兄,从音乐的角度若要谈平衡的艺术,就不是我这业余人士能谈得啦,这要专业人士介入才行。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1-1-7 19:26:4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古典音乐,因为环境,所以习惯…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1-1-8 21:26:42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洋洋洒洒几千言,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宽度。佩服!佩服!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1-1-8 22:10:24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洋洋洒洒几千言,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还有宽度。佩服!佩服!
强尼 发表于 2011-1-8 21:26
念经兄的表达能力很强,但有时不太爱说哪里不好,
可能念经兄只是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吧。与之相反的是:他的好友 mm33喜欢说缺点,
两位都挺有个性的。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1-1-9 00:23:07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的表达能力很强,但有时不太爱说哪里不好,
可能念经兄只是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吧。与之相反的是:他 ...
shinelb 发表于 2011-1-8 22:10


S版咋有这样的感觉呢?呵呵。

可能是在念经兄这么严肃的题目下玩笑了一把的原因吧。

喜欢就好,何必一定要说出个什么思想根源的认识呢?如我一般连五线谱都不识但又喜欢听音乐的人大概不少,乐理不清楚并不妨碍听音乐,曲式不了解依旧能被音乐所感动....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浅见!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1-1-9 02:2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eepspace2007 于 2011-1-9 02:25 编辑
先简单罗列一下我粗浅的结论吧。
我们为什么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是包含在古典音乐中的什么元素让我们喜欢?我认为西方古典音乐在其成熟以来的三百年里始终贯穿着如下几条线索和脉络,也许这就是其本质元素吧?

神性救赎的力量,理性的光耀与秩序,生死爱欲的颂歌,人性的真实面目。

以上几点权当抛砖引玉,我会抽时间尽可能的展开,也希望大伙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4 11:33

念经兄,是否有另一个原因呢:
我感觉西方古典音乐之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古典也好、现代也好,之于西方的现代等等,应该是有形式上的本质差别的,而正是这个差别,让我们最终会喜欢上西方的古典音乐!
举个例子,记得曾在网上看过一篇讲梁祝的文章,里面提到何战豪与陈钢的一些纠纷,我对这些是是非非没有什么兴趣,但是,里面讲到何与陈的音乐“出身”(姑且这么说吧)不同,一个搞民乐的,一个是上音作曲系的科班出身,他们在梁祝中的贡献,何是更多地写些旋律,而陈主要进行什么“对位”呀之类的等等(具体技术上的东西说实话我不懂),所以,可不可以这样说,梁祝的音乐内容主要是何从中国民乐中吸取营养而产生的,但形式上,陈做的贡献就更多些!而梁祝的影响不能否认形式上的重要性吧!中国有那么多好的音乐作品,梁祝应该算是影响最大的前几位的东西吧?
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西方古典音乐吸引我们的主要是其形式上的美感的东西,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西方古典与其他所谓古典和现代的最本质的差别!至于内容上体现出多少宗教的精神、理性的力量等等,我觉得其他地方的音乐也各有其相应的东西,只是多少不同、因为文化传播上的差别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有不同而已!
至于“神性救赎的力量,理性的光耀与秩序,生死爱欲的颂歌,人性的真实面目”等等,是否有因为西方古典作品在数量上多的多、在传播上广的多而被人们感受的更多的因素呢?这样的内容其他音乐也有,但远不如西方古典多了。多与少是程度的问题,而同与不同是质的问题。西方古典因其形式上的美被创造得更多、被欣赏得更多,其内容也丰富得多,被人们认识的也多,但真正吸引人们的恐怕形式上的差别更主要吧!
至于这形式上的差别是什么?不好意思,我不懂,说不清楚,但是,感觉得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9:10, Processed in 0.03519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