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7082

查看

23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73#
发表于 2010-7-30 03:16:52 | 只看该作者
续前:

需要补充一点:爵士一词从何而来?我们如今所理解的“爵士”一词当然指的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但在上世纪初,“爵士”一词的解释实在与今天大相径庭。该词原初的是“Jass”,来自新奥尔良Storyvelli红灯区的一句话“Jassing it up”,是个带着浓厚的性暗示和淫秽色彩的词汇,因此在公众中属于不雅的词汇而不能被人接受,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国家。

美利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爵士”这个词是在1913年的旧金山《公报》上,1917年,正是前面提到的白人乐队“原创迪克西兰爵士乐队”(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在首张唱片发行时使用了Jazz一词,随后“Jazz”才逐渐流传并普及开来,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1917年实乃爵士乐“元年”。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0-7-30 03:25:27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大师将来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吧!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0-7-30 03:3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7-30 03:38 编辑

除Armstrong以外,单簧管演奏家和高音萨克斯演奏家Sidney Bechet是另一位在演奏中展现出Swing风格的音乐家。Bechet的是位精力旺盛并具有很强推进能力的即兴独奏家,其演奏非常富于宽广的想象力。死于59年的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或许法国爵士乐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Bechet的演奏对后世爵士乐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的爵士名曲 “Summertime”就是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作品,他还是高音萨克斯最早的推广人。其后来者伟大的John Coltrane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重新使得高音萨克斯风行起来。Coltrane的名曲“Blues To Bechet”就是向这位前辈致敬之作。


Sidney Bech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0-7-30 03:5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7-30 04:01 编辑
念经大师将来把这些文字结集出版吧!
shinelb 发表于 2010-7-30 03:25


NO!NO!NO!我也就是想梳理一下自己二十年的爵士历程罢了。我这人懒,很难得这么去探一下究竟,希望通过写这个帖子的同时也使自己能真正深入“研究”一下爵士乐,也算是对二十年的随性有个交代吧。

其实我写这个帖子也是在参考好几本爵士相关书籍的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稍微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罢了,直到目前均不能算原创,就是编写而已,希望在进行到我所熟悉的环节时再加入更多自己的感受,而那时候可能就很随意了,不值得集结什么的,最多对“极品人生”音乐版尽些绵薄之力吧,能对那些个比我还菜鸟的朋友有些帮助足矣,如果有那么一两位因此而能上路也算是有些安慰了!

同时还希望兄弟您督促,说不定俺哪天一懈怠就没后劲了!我自己也不希望这帖子就如此这般“无疾而终”了!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0-7-30 04:18:12 | 只看该作者
大师德艺双馨啊,多多指导、提携我们后辈啊!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0-7-30 06:39:13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大师觉得《爵士当铺》这张唱片如何评价,谢谢!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0-7-30 16:15:16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大师觉得《爵士当铺》这张唱片如何评价,谢谢!
brahms 发表于 2010-7-30 06:39


嘿嘿,说来惭愧,我居然没有这张大名鼎鼎的天碟。

没有的原因大概就是除了录音超级牛以外对我没什么特别的吧?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0-7-30 20:27:59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大师觉得《爵士当铺》这张唱片如何评价,谢谢!
brahms 发表于 2010-7-30 06:3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0-7-30 21:32:56 | 只看该作者
12208
shinelb 发表于 2010-7-30 20:27



这张老早就买了,但是从没拆开听过,因为名气太大了!

据说是录音好,在朋友家听的时候,真是一点感觉都莫有啊!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0-7-31 00:0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9-12 07:58 编辑

转贴一下对岸的评论:仿佛黑色丝绸的质感—聆听强尼‧哈特曼(Johnny Hartman)
这几年来,对于爵士歌手一向「重女轻男」的我,渐渐发展出对于男性歌手的欣赏与喜爱。 我的想法很单纯:乐迷如果对于女性爵士乐手的唱腔与技巧相当熟悉,那更不应该错失欣赏男性歌手表现的机会;不论是他们的嗓音、技巧以及歌声所塑造的氛围,男性与女性歌手不但大不相同,而且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要介绍的男性爵士歌手,是以巴里东(baritone)乐器般低沉嗓音闻名的强尼‧哈特曼(Johnny Hartman)。
提到强尼‧哈特曼,绝对不能不提他在Imuplse!唱片公司的知名专辑,尤其是与当时渐渐迈入「前卫期」的萨克斯風手约翰‧科川(John Coltrane)合作的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这张经典专辑于一九六三年进行录音时,科川已经进行音乐探索好一段时间,从他更早(一九六一年)在前锋村(Village Vanguard)的实况录音中,与低音单簧管好手艾瑞克‧朵非(Eric Dolphy)对飙,不难了解科川对于音乐「自由形式」(freeform)的渴求。
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
然而,科川在John Coltrane with Johnny Hartman专辑中,出人意表的内敛,不但重拾次中音萨克斯風(tenorsaxophone),而且将他演绎抒情歌曲(ballads)的天分,以一种浑然天成,自然不造作的方式,发挥到极致。 科川在这张专辑中克制地少吹了许多音符。 他将早期受到戴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影响的闲适(laidback)感,与自我发展的精准穿透力互相揉合,铺设出无懈可击的伴奏景致。
至于哈特曼令人惊艳之处,就是他诠释作曲家比利‧史崔宏(Billy Strayhorn)的作品「写意人生」(LushLife)的功力。 在稀疏几笔的钢琴伴奏声中,哈特曼以宽广的音域带出了一名男子的感伤。哈特曼唱着「妳深刻的笑容带着一抹哀伤」(your poignant smile was tinged with the sadness)时,鼓刷在鼓面上轻轻挪移,萨克斯風制造呜咽的声响,由远至近,渐渐加入,低调陪衬着。 一直等到哈特曼将歌词唱完一遍后,似乎有点等不及地,科川开始释放他的吹奏灵感,与哈特曼的抒情嗓音互为搭接,鼓声则紧密地跟随着音乐进行。 如此一来,听众不但充分领略哈特曼的浪漫歌喉,也享受了科川厚实的萨克斯風质感。
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专辑一问世,果然大受欢迎,也让哈特曼的行情水涨船高,表演邀约不断。 同一年,在制作人鲍伯‧席尔(BobThiele)的安排下,哈特曼重回录音室,与另外一批知名的爵士乐手合作,录制了另一张专辑I Just Dropped By to Say Hello,在市场上同样缔造了佳绩。
Just Dropped By to Say Hello专辑中的第一首曲子「Charade」,是一九六三年由史丹利‧铎能(StanleyDonen)执导,当家小生凯利‧葛伦(CaryGrant)(台湾电影公司以前惯常翻为「卡莱‧葛伦」)与「甜姐儿」奥黛莉‧赫本(AudreyHepburn)合演的电影「谜中谜」同名主题曲。这部电影描述一名貌美妇人周旋于各怀鬼胎的男人之间,「Charade」原指比手划脚猜字谜,也是「愚不可及之举」的双关语。 哈特曼演唱这首歌,那种浓郁的抒情感,不疾不徐的语气,在我心目中,绝对可列入爵士男声经典。 在在肯尼‧贝楼(KennyBurrell)的吉他低语与艾文‧琼斯(Elvin Jones)轻柔的鼓点中,哈特曼这样唱着:
当我俩玩着猜字谜时
When we play our charade When we play our charade
像小孩一般摆着姿势
We were like children posing We were like children posing
玩着把戏
Playing at games Playing at games
演出字谜答案
Acting out names Acting out names
猜猜我们演了什么
Guessing the parts we play Guessing the parts we play
噢,我们多么棒啊!
Oh what a hit we made Oh what a hit we made
我们接着一直玩到结束
We came on next to closing We came on next to closing
情侣总是游戏中表现最好的,直到
Best on the bill, lovers until Best on the bill, lovers until
爱离开了这场化妆舞会
Love left the masquerade Love left the masquerade
命运似乎左右着我俩
Fate seemed to pull the strings Fate seemed to pull the strings
我回过头去,妳却早已离去
I turned and you were gone I turned and you were gone
而从晦暗的边远处
While from the darkened wings While from the darkened wings
音乐盒传来歌声
The music box played on The music box played on
伤悲的小夜曲
Sad little serenade Sad little serenade
此曲我心所谱
Song of my heart's composing Song of my heart's composing
仍回荡耳际
I hear it still I hear it still
我将永远
I always will I always will
表现最好,在猜字谜时
Best on the bill, charade Best on the bill, charade
不过是两分多钟的短曲,却已经道尽恋人相恋的情趣与分手的无奈。 萨克斯風手伊利诺‧杰凯(IllinoisJacquet)在第二段时加入,在那摇摆兴味的音符中,杰凯仿佛与哈特曼一同歌唱:「命运似乎左右着我俩,我回过头去,妳却早已离去」,字字句句都是愁。 结尾的部分,哈特曼用漂亮的转音,由高渐低,终至结束。听到这里,我领悟出男性歌手演绎怨曲真正高明之处,是从那厚实的共鸣中,传达悲恋的沉痛,但却绝不可以滥情,否则流于俗套,不但缺乏说服力,也坏了男性歌唱的「表情」。
除了上述两张佳作之外,哈特曼于一九五五年为伯利恒唱片录制的十二吋黑胶唱片专辑「心曲」(Songs from the Heart),也是一张不可多得的早期珍宝。 虽然哈特曼在伯利恒的作品不多(另一张专辑是All of Me: The DebonairMr.Hartman,于一九五六年录制),但笔者认为,要充分领略哈特曼演唱慢板情歌的魅力,「心曲」绝对是最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哈特曼为伯利恒唱片录制专辑的时间,正好小号手豪尔‧麦基(HowardMcGhee)也为同一家公司效力,自然成为「心曲」的伴奏主力。 在制作人的安排下,担任钢琴伴奏的是雷夫‧雪伦(RalphSharon),曾是伯利恒当家女歌手克莉丝‧康诺(Chris Connor)的固定班底。
虽说是更早的演出,但不愧是以人声专辑称傲的伯利恒唱片公司,其录音品质是惊人的漂亮,哈特曼在「心曲」中的演唱,无论是嗓音的浑厚、磁性或温暖感,都是一等一,令人赞叹不已。 筆者笔者甚至认为比Impulse!时期的录音更胜一筹!在「心曲」中,麦基阴柔的小号音色则与哈特曼浑厚的歌声互为交缠,塑造出浪漫的氛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一曲中,哈特曼那仿佛黑色丝绸的迷人嗓音,唱着:
总有人可以离开,可以喜爱,或可以接受它
There are those who can leave, love or take it There are those who can leave, love or take it
爱之于他们,只是他们自认为的爱
Love to them is just what they make it Love to them is just what they make it
我希望我也能够这样
I wish that I were the same I wish that I were the same
但爱情却是我最喜爱的游戏
But love is my favorite game But love is my favorite game
单手弹奏的稀疏琴声中,哈特曼以那无可挑剔的,低沉的嗓音作为开场,他显得有点随意,述说着自己的花心与不在乎。然而,接下来哈特曼的语气一转,嗓音突然变得温柔又忧郁,因为他正唱着「I Fall in love too easily,I fall intoofast」,几许自怜,几许自责,低落地倾诉沦为爱情俘虏的心声。
「心曲」专辑中另一首代表作是「I'll Remember April」。乐迷惯常听的版本节奏都相当轻快,但在雪伦简约的钢琴声中,哈特曼把它唱成了慢板情歌:
这美好的一日,持续至夜晚
This lovely day will lengthen into evening This lovely day will lengthen into evening
我们将叹息,向曾拥有的一切道别
We'll sigh goodbye to all we ever had We'll sigh goodbye to all we ever had
然後,貝斯與鼓加入,讓整首曲子的質感豐富起來:然后,贝斯与鼓加入,让整首曲子的质感丰富起来:
那儿我们曾一同漫步经过
Alone where we have walked together Alone where we have walked together
我将铭记四月,我将欢欣
I'll remember April and be glad I'll remember April and be glad
麦基的小号声随后接续,仿佛是音乐的彩笔,在画纸上涂抹着哈特曼的音乐背景,那稀疏几笔,是恋人的耳语,也是爱侣的叹息。哈特曼在这里,加强了语气,故作坚强:
我并不怕秋天以及它的愁绪
I'm not afraid of autumn and her sorrow I'm not afraid of autumn and her sorrow
因为我会铭记四月,还有妳
For I'll remember april and you For I'll remember april and you
然而,这样的故作坚强,终归短暂,即使四月的美好令人难忘,即使坚称自己从不寂寞,就像歌词所说的:
这火将灭入灰烬余光
The fire will dwindle into glowing ashes The fire will dwindle into glowing ashes
因为爱火乍现即逝
For flames live such a little while For flames live such a little while
在那微笑的脸庞背后,是浸满眼泪的枯焦灵魂,是淌着血的心,被剪碎成一片片,丢向无情火焰,旋即被吞噬,消失无踪影。 若不是哈特曼在「心曲」专辑中以慢板方式演绎,我们也无从了解这深刻但却被刻意隐藏的独特情感。
哈特曼将这外刚内柔的特质,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将近半世纪以前录制的情歌,如今听来仍然新鲜如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0-7-31 00:0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inlei 于 2010-8-6 02:36 编辑

以上几张淘宝上都找得到.John Coltrane and Johnny Hartman还有复刻黑胶.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0-7-31 02:0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0-8-1 01:54 编辑

续前:

虽然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给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爵士乐却反其道而行之(个体例外,比如前面所说的奥利弗)。这时候的人们仿佛需要更多的安慰,娱乐成为了最好的强心针和安慰剂,而爵士乐因为其摇摆风格所带来的舞蹈性和愉悦感正好派上了大用场,基本可以说,这是由美国人受伤的心灵所选择的,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国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安慰,也就是需要更多的音乐,更多的娱乐。

人是个怪物,世道越不好却越需要娱乐,甚至反而越需要伤感的流行音乐和歌曲。似乎这样才能让人们有梦可做,才能让人在充满梦幻和童话般色彩的音乐中让神经得以舒缓。这很有趣,黑人就是生活越苦,灵魂的创伤越深也就越需要伤感忧郁的布鲁斯。也许伤感的音乐更深沉吧。我就是越不快乐越要听马勒,神奇的是,越不快乐的时候人的灵性却成长得越快,不是有句话说痛苦使灵魂伟大吗?!这有一定道理。

还是说回爵士乐吧,由于这时候的爵士乐采用了特殊而广泛的切分音以及更加松弛自由的节奏,它也就更加“摇摆了”,这种形式化的改变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唱片封面上有Swing这个字眼时,大都是那个时代的爵士音乐风尚。摇摆乐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差不多所有的乐队都是由十人以上的乐手组成,所以这个时期的爵士乐也称为大乐队风格(Big Band Style)。

无疑,摇摆乐大概可以说是爵士乐史上最受欢迎和追捧的一种风格,它吸引了上百万爱跳舞的人们,也催生了好多出色的大乐队,Duke Ellington,Count Basie,以及Benny Goodman等。而萨克斯风演奏家Coleman Hawkins和Lester Young,小号手Roy Eldridge等都是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独奏家。

摇摆爵士成为爵士乐史上最受欢迎的少数几种风格之一,主要是由于它包含有如下特征:

1、有相当数量的摇摆乐时代的作品都是有人声演唱的,即使没有演唱的也大都建立在一些听众比较易学能记的歌曲的旋律基础之上的。

2、大多数摇摆乐时代的热门作品中只包含有几个小段落的即兴独奏,有的甚至就只有一小段。

3、这些热门歌曲中的即兴独奏段落很旋律化而且相对保守,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纽约与堪萨斯都是摇摆乐时期大乐队比较集中的城市,而且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风格。Duke Ellington就是是摇摆大乐队最为出名的的先锋人物之一,他们是纽约风格的杰出代表。Duke Ellinton在纽约哈林区的棉花俱乐部的四年正是其大乐队“Jungle-style(丛林风格)”的形成期,是其乐曲创作的起步阶段;

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之间堪萨斯城也同样汇聚了大批杰出的音乐家,成为纽约之外的另一道繁荣的爵士乐风景线。堪萨斯风格相对于纽约风格要轻松休闲些,拥有更多即兴成分。其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贝西伯爵(Count Basie)。


Duke Ellington


Duke Ellington和他的Big Band


Count Basie


Count Basie和他的大乐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3:16, Processed in 0.029962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