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798

查看

4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舒存

13#
发表于 2012-3-7 21:02:14 | 只看该作者
巴伐利亚与哈丁在苏州的演出。
上半场催人泪下,下半场欲哭无泪

待后详谈。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2-3-8 00:2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8 00:43 编辑

巴伐利亚与哈丁在苏州的演出乐评:最精彩的马勒声乐演出

我将永远记住2012年3月6日在苏州科文中心的晚上,因为这个上半场是我遇到的最棒的声乐演出,超过我以前听到的所有声乐演出。这是绝对的。

Christian Gerhaher与巴伐利亚在最后三首吕克特之歌,特别是午夜”Um Mitternacht和最后一首“我被世界遗弃”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那才叫艺术歌曲。乐团和演唱者之间的配合非常巧妙。木管的音色衬托出悲伤静谧的气氛,管弦乐的弱奏、弱音控制极佳,Gerhaher声线优美、气息控制良好和富于表现力的演唱,将吕克特之歌里那种人世告别的伤挽之情完全地演唱出来。我认为,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杰出的乐团加上杰出的歌手,在同样好的状态下去演出悲伤感人的歌曲。这机会太难得了。不去的人真是可惜。

这是伟大的、现象级的现场啊。。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2-3-8 01:08:47 | 只看该作者
巴伐利亚与哈丁在苏州的演出乐评:哈丁的爵士版布鲁克纳

我不喜欢哈丁的布鲁克纳演出,这个吐槽来自于以下几个观点:
1  哈丁的节奏感不是布鲁克纳式的。哈丁在苏州的演出过程中,非常喜欢采用短的节奏、不断的静止和休止。这种布鲁克纳缺少一种气息和虔诚,但是哈丁强调了这种节奏与抒情性段落的对比。可惜这确实不是一种很好的或说我喜欢的布鲁克纳。拉特尔的布鲁克纳是台阶状的,哈丁则是爵士型的,缺少一种布鲁克纳音乐中必须要具有的流动性和波浪形推演。

2  哈丁的巴伐利亚苏州布鲁克纳,音响上有问题,缺少布鲁克纳式的音响,那不是厚重的,而是轻盈的,这与哈丁有直接的关系,也与苏州科文剧院的音场也有直接的关系。这点我后面的帖子会谈到。拉特的布鲁克纳至少在音响上是有布鲁克纳气质的,但哈丁则不是。

先谈这几点吧。洗洗睡了。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2-3-8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拜读了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2-3-8 10:5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8 11:16 编辑

苏州科技文化中心剧院的音效

几年前小亚尔维率领法兰克福广播在苏州科文中心演绎马勒第九。当时上海几位乐迷前往苏州听了那场音乐会,我因为有事没去成。据回来的朋友们讲,那个场子音效很不错。但是也有乐迷认为那个苏州这个剧院音效不好,不如上海东艺。

这次大家去苏州人数不少,我们的一致观点是这个场子音效不好。主要表现在混响时间太短,而且是全频段的混响时间都短。至少在东艺和大剧院,我们可以感受到某些频段的混响时间还是不错的,但是苏州这个场子,高中低频的混响时间都短,有人猜测这个场子的混响时间大约在1.5秒。我觉得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整个场子缺少反射板,全部都是吸音。其实这个场子很小,也就1500多个座位,容积也不大,完全有把握做到很好的音响效果。我认为,还是剧院的特点,造成设计中故意的将混响时间缩短了。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2-3-8 11:0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8 11:08 编辑

苏州科文剧院的音场特点,对布鲁克纳音乐来说,是灾难性的。布鲁克纳音乐中音色的丰富性,需要音场中的泛音来表达,而这正是苏州科文剧院所缺少的。缺少泛音,就无法体现布鲁克纳式的音响。另外,哈丁的演绎方式,也加剧了这种灾难性音效,由于哈丁喜欢这种短节奏和停顿,一旦乐团静止下来后,剧院中所有的声音全部消失,连一点尾音都找不到,音乐的流动性和张力完全消失。真是难听啊。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2-3-8 11:12:35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下巴伐利亚广播的木管组,这声音太棒了。我印象中只有阿姆斯特丹和柏林可以与之媲美,这是顶级木管的音色。

巨赞一下苏州科文剧院的亲民票价。我们坐在二楼二排中间,相当于上海大剧院二层中间那个包厢的二排位置(也就是领导位置)。居然这个位置,票面价只要280。如果这个位置在上海大剧院的同样演出,至少前面加个2,就是2280,而且还不卖。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2-3-8 11:17:5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机会在苏州科文剧院聆听过,从深圳音乐厅的现场欣赏结果来作些联想,如果说当晚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演出精彩绝伦,则alma兄台对于下半场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的诉苦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可问题是哈丁为何要做这样的挑战呢?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2-3-8 17:58:03 | 只看该作者
苏州科文的混响时间确实太短了,泛音少了点,3.6的那场,小弟也有幸去聆听,上半场的男中音,真是没话说阿,下半场,哈丁的布5只能说一般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2-3-8 23:49:18 | 只看该作者
没有机会在苏州科文剧院聆听过,从深圳音乐厅的现场欣赏结果来作些联想,如果说当晚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2-3-8 11:17


哈丁试图将布鲁克纳市井化世俗化,所以他特意减掉了一些圣咏的长度,使得布鲁克纳变得不那么虔诚和宗教,哈丁还是有他的想法的,他不想走前辈大师的老路,这也是拉特布鲁克纳的特点。也是一种尝试,只是我不太喜欢而已。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2-3-9 00: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3-9 00:10 编辑

哈丁与巴伐利亚在上海东艺的演出评论:

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巴伐利亚漂亮的声音配上东艺这个厅,效果比苏州科文剧院好出很多。从声音方面来说,巴伐利亚广播乐团在东艺这个场子里,音色表现出高贵感,就是音色上面有一层东西,它依赖于各声部音色的高度融合,特别是木管铜管与弦乐的紧密关系。这与LSO那种直白的声音相比,对比非常明显。

演绎角度来说,Christian Tetzlaff的勃拉姆斯显示一种high style的风格,他应该是个学院派。我第一次听这位小提琴家的演出,觉得不亚于齐默尔曼,虽然弱音上的穿透力不够强,但是一些段落还是相当有新意。我坐在A区20排,听得如醉如痴。哈丁对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演绎堪称完美,无论是速度还是起伏都表现出一种活力和青春气息。我特别称赞第二乐章的慢板,我觉得这是整部交响曲中演的最好的地方,有一个细节可以提一下,他在第二乐章中间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它的长度刚好是你感到厌烦感到不舒服感到音乐意消失的时候,弱奏起来了。这个处理显示出在慢乐章里如何塑造对比的功力,哈丁成长了不少。

杰出的乐团,状态也很好,指挥也很到位,曲目一流,音响也让人满意。这是最精彩的音乐会现场之一。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2-3-9 00:57:0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也去听了,的确精彩,尤其是舒九。巴伐利亚的弦乐,木管组都很精彩,就是铜管不太给力。我更喜欢特兹拉甫的的安可,想听听他完整的巴赫无伴奏。
演出中几处停顿,弱奏都很精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9:17, Processed in 0.036830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