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35927

查看

12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gzcqiang
[a]

109#
发表于 2021-1-25 12:44:2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听hifi和现场都必要,互补着听,不矛盾

使用道具 TOP

110#
发表于 2021-1-25 18:0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435010761 于 2021-1-25 18:11 编辑

与看体育比赛一样,现场氛围、带入感、兴奋或沮丧的感受强度是直播无法比拟的。直播是经过导演组合处理加工后的作品,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幕后、花絮和回放。看完比赛再看录像,也挺有意思。就像楼上说的:都有必要,互补,不矛盾。

使用道具 TOP

111#
发表于 2021-1-25 20:04:55 | 只看该作者
听现场和听音响器材不是一回事,再好的器材重放也无法完全和现场一样,只可能比较接近。就好比吃水果和吃水果罐头,永远不可能是一样的口感。器材重放的音乐就是罐头音乐,可以有不同的味道,可以更好听,但永远不是现场的声音现场的感觉。

使用道具 TOP

112#
发表于 2021-1-26 20:00:07 | 只看该作者
听音响和听现场,各有所长。
音质也各有擅场。
尤其是,现场声音听完就飞,没法收藏。就算你能养活一个乐队,也无法提供足够丰富的音乐给你欣赏。也正因为稍纵即逝,让人觉得珍惜。

使用道具 TOP

113#
发表于 2021-1-27 01: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rry665 于 2021-1-27 01:18 编辑

                                    
    ——————音响声音与现场声音——————

      
  • 就同一个现场而言,现场是本体,对其录音已不可避免会产生损失甚至失真,拿着已经损失甚至失真的录音产品,再用不可避免有所天限的音响去播放,逻辑上已不可能做到“保真”。
  • 所以在普遍层面上而言,唱片和音响必然“失真”,只是多少的问题。对“失真”与“真”的声音各有味道、各有所长的种种说法,只能莞尔一笑。
  • 不如把心思用到辨析、掌握二者的差别,也许对声音优劣会有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再动手缩小二者的差距,也许能从唱片和音响当中获得更多感受。
  • 一年当中音乐厅也难得碰上几次优秀乐团、乐手的演出,二三线城市更少。所以大量优秀经典的现场只能通过唱片和音响去感受欣赏,这也是发烧友绕不过去的现实情况。
  • 时逢盛世,国内各大城市斥巨资兴建了不少音乐厅,发烧友终于有机会可以真实聆听世界各大顶尖乐团、乐手演出,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只要有好机会,多去现场总是不会错的,再坐而论道、质疑现场、闭门造车、盲人摸象,也许真就是“叶公好龙”了。





使用道具 TOP

114#
发表于 2021-1-29 22:25:17 | 只看该作者
再好的话筒和制作,都不能完整还原出现场的交响乐队含有丰富谐波声音。
这个现场是指整个音乐厅中最佳的听音位置,一般说来是指挥前方头顶上的位置,也就是主话筒摆放的位置。
在排练时能站在乐队旁边这个不是太佳的位置都能听到所有喇叭不能达到的丰富谐波的声音
距离远了,谐波就没有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使用道具 TOP

115#
发表于 2021-2-3 14:38:43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非常正确,现场是所有的乐器弹奏能在未经过任何处理以声波的形式直接传入耳朵,但能享受这个待遇的只有指挥,以及指挥头上的话筒阵列,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的技术这个话筒阵列的声波响应频率能从次声到超声,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耳可接收的范围,因此这货听到的可能远比耳朵最灵敏的指挥听到的还要多得多,姑且不论我们是不是能有机会在第一排那个已经经空气衰减了好多的声波欣赏现场(明显线条瘦),就是在指挥边上也听不到那个厉害话筒接收的信息量,因此在后期编辑以后能给我们一个非常全面的音场,一定比现场要浓郁厚重,某种理念上甚至说现场感更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现实风景永远没有你用单反拍摄的相片那么美丽一样,虽然单反感光芯片的宽容度还没有眼睛那么高。

使用道具 TOP

116#
发表于 2021-2-3 23:0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rry665 于 2021-2-3 23:52 编辑

先说最佳听音位置的事。

很久以前就有老烧教导“别以为到现场就能听到好声音,你永远买不到指挥席那个的位置”,言下之意指挥席是最佳听音位置,当时还真的模糊了。

直到有一次机缘巧合去听现场排练,管理方不允许在座位区就座,安排了两个折椅放在第一排之前,几乎就在指挥的脚跟下边听着。那时耳朵木,也能觉得声音很清晰直接,乐手操控乐器的全过程都听得很清楚,秋毫毕现,也很浓郁,远比最贵座位区的感觉强烈多了,只是声压有点过大顶着耳朵了,此外似乎没有太过明显的和声与主调、主奏的区别与联系。当时的感觉淡忘了,总之是不太习惯,但感觉有些想明白了。

现在更接受的说法是“乐手也好、指挥也罢,台上人听到声音,与台下听众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到底录音师要把声音弄成什么样,也碰不上一个真录音师当面问个明明白白。现在宁愿相信,录音师弄声音,希望要弄成听众区听到的感觉,而不是弄成台上指挥家、乐手听到的感觉吧。

毕竟,音乐厅主要是盖给听众的,不是指挥。



再说说录音吧。

真的不懂录音,但还是要说几句。某一段时间与发烧友交流,突然发现大家都很懂录音,但说来说去都是围绕着话筒去说事。

广义上的录音应该至少包括拾音、混音、平衡(其实看有些cd碟片信息上就写有录音工程师某某某、混音工程师某某某、平衡工程师某某某),大多数情况下谈论的录音,其实是狭义上的拾音概念,就像饭店“采买”的角色,他其实不是“大厨”,没那么“伟大”,市售的音乐产品也不是单靠话筒就能完成的,那几个弄话筒的很重要,但混音、平衡更重要,而且伟大的可能是制作人。

再说深一点,就说现场若干录音话筒采集回来的信号,直接合成在一起就是手上的音乐产品了么?没这么简单吧?比如说,某个放在台上乐队左边区域某个圆号前的录音话筒,它收录的这个圆号声音回放听起来,其实是在正前方位置的,怎么把它还原到左边去?再进一步,放在整个乐队录音当中,再要怎么让它还原出与左右、前后乐器的精确位置区别体现,没这么容易吧?

除了位置的再还原,声压呢?形体呢?还有没有其它需要处理的要素环节呢,真不懂了。
因此,宁愿相信再牛的录音团队,要真正准确还原现场,就算有了若干高级话筒,也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某些环节确实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觉”或者“美化的手法”去处理,但理智上,真的宁愿他们少用一些“自己的理解、感觉”“美化”。





使用道具 TOP

117#
发表于 2021-2-4 10:23:29 | 只看该作者
jerry665 发表于 2021-2-3 23:06
先说最佳听音位置的事。

很久以前就有老烧教导“别以为到现场就能听到好声音,你永远买不到指挥席那个的 ...

是的,和后期的处理非常有关系的,最终呈现的效果取决于混音师团队对整个作品的理解。上面说的放置在指挥上方或在观众席内最佳位置(录音时没有观众)的一个话筒阵列的录音比较接近现场。早期的时候由于话筒的频率响应没有达到那么宽,不能单靠一个话筒就能录下全部管弦乐队的音域(录小提琴的话筒录不了低音提琴),因此采用了一种在每一种乐器面前放置一个或若干个针对性话筒(比如第一小提琴手、第二小提琴手、小提琴团队前方用几个高频拾音器、低音提琴用较低频的话筒等等),再用多声道录音设备(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参观过一种一米宽的磁带,上面80个磁头的变态录音设备)同步录音,接下来的才是最重要的,每一条音轨的降噪,每一音轨电平的逐一调整(在整个编制中的强弱,左右定位,),加入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形体大小,延时等),最后混音合成,我那时才了解为什么会有那种48路、60路甚至更多通道的调音台生产出来到底干嘛的,所有的“现场感”都取决于后期处理团队的功力以及对乐曲的理解,那时这样做出来的音乐唱片可以说已经不是现场了,而是做出来的一个“现场”,尽管听上去也真的不错。

使用道具 TOP

118#
发表于 2021-2-4 12:36:5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使用道具 TOP

119#
发表于 2021-2-4 12:38:28 | 只看该作者
diao13 发表于 2021-2-4 10:23
是的,和后期的处理非常有关系的,最终呈现的效果取决于混音师团队对整个作品的理解。上面说的放置在指挥 ...

学习了,谢谢!

使用道具 TOP

120#
发表于 2021-2-23 16:08:0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聊几句自己的认识吧:
1、现场的效果和剧院的声学结构、乐队水平、乐手特点、指挥水平、座次位置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效果。
2、音响的效果和录音室的声学结构、后期制作、音响搭配、音响室结构、器材、线材等不同呈现不同的效果。
所以谁也代替不了谁。我们听自己想要的音乐效果就好。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0:14, Processed in 0.02887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