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8735

查看

105

回复
123456789
返回列表
楼主: jahal

97#
发表于 2013-6-14 22:56:41 | 只看该作者
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还有考虑厂家偷工减料因素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3-6-16 10:36:40 | 只看该作者
高级音响产品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其艺术性上,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新不如旧或旧不知新,在元件、技术上还未有拫 ...
zwmm 发表于 2013-5-18 10:54


只不过旧的精品已被大家熟知,新的大家还较陌生而已

这句话小弟极为赞成,新品要成为经典就是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检验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3-6-19 09:17:5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音箱老不如新,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玩古董系统?为什么这么多人玩黑胶而不玩PCHIFI?旧的经典音箱,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声音美学,是人情化的声音,听着更容易让人感动。而新的音箱,很多都是走高分析力,宽频的路线,想要保持宽频同时具备人情化的声音难度比旧音箱难很多,也更难玩好!好比单拿的分析力频宽好过英国箱,但是你能说单拿一定比英国箱好吗?新旧箱就是如此,但是旧箱要考虑状态,很多老箱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声音了,所以给人很多误解,以为老箱就那样水准!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3-6-19 10:03:32 |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丹拿的塑料声对吗?如要向老声靠拢的话调点色便行了,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7-1-18 10:57:10 | 只看该作者
绘画,老不如新?
文学,老不如新?
录音,老不如新?
CD盘片,老不如新?
演绎,老不如新?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7-1-18 12:14:51 | 只看该作者
合肥蒋鹏 发表于 2013-5-17 15:30
看了百线声兄与尘客兄的点评,我又想继续说下去了

何为经典?历经岁月洗礼,大浪淘沙,只有那些真正品质 ...

不知合肥周先生当时是如何搭配,如今又升级了什么系统,愿闻其详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7-1-18 12:14:54 | 只看该作者
合肥蒋鹏 发表于 2013-5-17 15:30
看了百线声兄与尘客兄的点评,我又想继续说下去了

何为经典?历经岁月洗礼,大浪淘沙,只有那些真正品质 ...

不知合肥周先生当时是如何搭配,如今又升级了什么系统,愿闻其详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7-1-18 16:35:1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多年古董器材的用家,本来应该全力支持古董派。但客观事实并不是这样。

当代器材的技术指标优于古董器材,这是毫无疑问的,没有争议。要不然那么多设计师经过几年几十年的试验,尝试使用各种新理论、新材料,不断推出新产品,难道他们都是白干或者都没有艺术体验吗?VTL的老板两口子经常去听现场,他们设计器材时不会是物料主义,也不会是指标主义,把音响器材当作音频器材来制造。

但是为什么很多情况下当代器材似乎没有古董器材“好听”呢?或者说不能打动人呢?这是器材使用者的问题,考的是“音响演奏家”们的艺术水准。有句话很讽刺,说一套数码器材有模拟味,或是要反一套器材调整出模拟的味道。这一方面说明“模拟”味是普罗大众喜闻乐听的音乐回放风格,符合聆听音乐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说明数码系统的调整方向有可能走偏,调整为一种客观上技术标准很高但主观上不适合欣赏音乐的状态。此外,既然能够调整,最终的回放状态取决于音响使用者的搭配和调试。

下一个问题是现场。非常抱歉,所有的录音都不是现场,很多欣赏现场音乐的关键要素不可能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重现。只要问问身边的专业录音师朋友,就知道录音是如何严重地被人为“做”出来。大多数古典音乐还有实际音场的存在,那些插电的流行音乐跟现场没有半毛关系,全靠后期混响,包括演唱会的录音。

那为什么还要听录音呢?对不起。大家没有那么多现场可以听。发达国家很多爱乐者不重视家庭音响,多数音乐家也不在家里搞奢侈的HIFI回放,因为他们现场感受音乐的机会多,现实世界的音乐生活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热情。我们没有办法,要不没有机会,要不有机会但票太贵,那就听录音吧。还有,因为时间和记录的缘故,前辈大师往往比当代演奏家有名,那些名家名演也只能听录音。

录音一无是处吗?听录音就不一定如听现场,不能获得深刻的艺术感受吗?这已经不是个问题。多少人曾经被录音感动得心潮澎湃、眼眶湿润。但是听录音的状态是不同于听现场的,上面说过,现场因素缺失了,所以也不应该用能否恢复现场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艺术感染力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听过现场的都知道,在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时,大多数听众是无法听清独奏的全部细节的,尤其是在乐队齐奏伴奏情况下。但很多录音却能比较完整地表现独奏小提琴全曲的细节表现。这不就是个很大的优势吗?将独奏的规模、力度、能量调整适当,更好地欣赏演奏家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再现,不就是录音回放很得意的效果吗?如果追求重现现场8排1号的听感,恐怕还不那么容易呢。

回到器材,爱好古董器材的用家无一例外是追求音乐感受的听者,包括鄙人。前面很多年兄提到新器材不感人的例子,窃以为必然是调试搭配有问题,必然是追求的回放效果与欣赏音乐的角度没有衔接上。但当代器材具有古董器材无可比拟的全面能力,调整为适合欣赏听家喜欢的回放风格,应该不是难事,关键是用家肯不肯舍弃一些东西。“现场”听三百万元系统回放海菲茨的柴小协,小型器材、古董器材难以望其项背,真实感不仅在于乐队撑起的立体音场,也在于小提琴音色的如实再现,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整个乐曲的音乐表达。这个很难用语言讲清楚。然而非常有可能,这个三百万的系统回放出的音乐不感人,还不如35A,那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差子,需要玩家检讨。如果资深爱乐者(不是资深发烧友)听过以后说没意思,而用家听不出差别,那用家就得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现实音乐体验了。

古董器材用家还有个考虑,就是省钱。如果用家不追求当代器材能够表现出的一些特点,比如超凡的细节、闪变的低频等等,那就不必花那个钱了吧。合成器、调音台出现之前及使用初期的录音要比后期复杂制作来得质朴,彼时回放器材的调试也与之匹配,质朴且稍显粗厉,如果用家喜欢这样的风格,也就不会考虑当代器材了。

还有一个争论是关于艺术的进步。这个争论太大了,恐怕亦不能一言蔽之,或者一言断之。某些情况下,人类艺术的核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技术进步给艺术实质带来的影响不一定全是正面的。听听埃尔曼的优秀录音,那是全然不同的一种境界,犹如看到吴昌硕的画、李叔同的字。你不敢说今天哪位的画或字比这二位杰出。音乐的创作与演奏,恐怕也是这个道理,有进步,但需要个体甄别,不能一盖而论。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取得精神及艺术发展,这才是人类真正的进步,为技所累则不可取。当代音响本身无可指责,它们是更具能力的“器”,用得好不好在人,在用家的人心和品性。

点评

说的中肯客观!  发表于 2017-1-23 15:59
点赞  发表于 2017-1-22 23:33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7-1-23 13:24:52 | 只看该作者
技术的进步不可否认,但上升到艺术层面的东西就未必!听音属于审美过程,归入艺术范畴,会因人而异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新旧音箱也都各自有优缺点,荣辱互见,正如新提琴不一定能打败老琴一样。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7-1-23 14:15:33 | 只看该作者
新箱子要用2年再跟老箱子比较才公平,那时候就会体会到科技进步!
不计成本制作的老箱子也不会落伍多少,高传真稍逊、反应敏捷稍迟钝点而已,
优势是性价比高。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5 15:07, Processed in 0.069926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