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386

查看

1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扬帆远航

13#
发表于 2014-3-20 09:54:31 | 只看该作者
美文。宜慢慢细品。贺扬帆兄起锚远航!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4-3-20 20:06:2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帖两张喜欢的唱片,助助兴:Barthold Kuijken和Christophe Coin,都是我喜爱的音乐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4-3-23 17:22:11 | 只看该作者
有音乐相伴的日子就是美好的日子,最近我在听巴托克和一些经典的黑胶唱片,
感觉一个人真的是无需要太多, ...
shinelb 发表于 2014-3-20 08:50

听过几次巴托克的《第2钢琴协奏曲》,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发现里头美的东西。很遗憾,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我只得暂时放弃了。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4-3-23 21:18: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诸位光临、鞭策!小弟感激不尽!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4-3-24 15:37:03 | 只看该作者
辛丰年先生的音乐随笔

音乐的缘故,有幸读到辛丰年先生的文章,一下子就被俘虏了!他的文章,言之有物,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3-23 22:00

辛丰年名篇:巴赫名作《夏空》

作为一名前世纪40年代入籍的老乐迷,应当自惭的是20世纪的新作听得太少,我常听而且听之不厌的是那些18~19世纪的作品。当此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也到了垂暮之年,即使想补课只怕已来不及了。好在那些名垂乐史的经典名作,至今仍然经得起时间与听众的考验。这只要看看世界各地音乐会的节目单,唱片行的唱片目录便可证明。于是我一方面期待着莫扎特、贝多芬那样的新的音乐巨人出现,一方面重温前代经典,从中寻得新的感受。偶有所获,谈出来同爱乐朋友交流。本篇谈谈老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曲《夏空》(Chaconne)。
今天听这首将近300年前写出的作品,会有丰富的联想,深深的感慨,肯定会永世不朽的此作,并非一出世便得到行家与爱好者的注意的。
巴赫于18世纪20年代写了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或称组曲),其中d小调的那首,最后的乐章便是本文要谈的《夏空》。六首作品写出之后,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娜抄了一份副本。抄本上在曲题下留下抄写人的一行说明,那是用拉丁文、意大利文与法文连缀而成的文字。这个抄本直到19世纪初年辗转落到了一位收藏家手中。据此人所记:1814年得之于圣彼得堡一家卖牛油的铺子中,放在一堆旧纸里,有被用来包食品的可能,云云。手稿上留有巴赫手迹。

险哉!如非幸被抢救,我们还能听到这一套稀世名作吗?收藏者认为是巴赫手迹的,其实是误认。抄本所据的原稿已找不到了。因此我们在庆幸自己的耳福时绝不可以忘了安娜夫人的功德。须知,她要操持繁重的家务,除了抚育亲生子女——十三个!巴赫第一位夫人留下的四个孩子,她也得照顾。同时,她还要跟丈夫学习音乐。今天全世界琴童必弹的一部钢琴小曲集,正是她丈夫兼老师写了给她练的。
包含《夏空》在内的这一套无伴奏小提琴曲虽说在19世纪进入了小提琴家的表演曲目,但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器重。现今都是成套演出的这部杰作,往昔却是拆开来“零售”的,每次只拉其中的一两个乐章。《夏空》便是常被选中的一曲。1932年之前,唱片也没有录全套的。
小提琴本来是旋律性的乐器。如要独奏总需键盘乐器配合,才好构成完整的和声对位。巴赫自出心裁,偏要让它无伴奏地“一家独鸣”,但又并非只奏单调的旋律。小提琴的特长是可在两根弦上同时奏响“双音”(古时琴马弧度较小,琴弓的结构也同近代不一样,甚至可同时拉出三音或四音)。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些特殊性能,使小提琴自己为自己伴奏,象个“自拉自唱”的歌手。不仅创造了和声效果,更奇妙的是他运用各种手法,编织声部,叫单声部的提琴奏出了多声复调音乐。如果你自己学过一点小提琴,才会对其中的高难度有所感受。同样,听他这套作品,如果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反复倾听,那么你就领略不了他苦心创造的那种复调艺术之神奇。
听上去常常不象是独奏,象是两三把琴的重奏,但这“重奏”的效果又有异于真的重奏,因为音乐的流动显得更为紧凑,更为浑然一体。

在《夏空》一曲中,巴赫从一个初听上去并不特别动人的主题出发,将其变奏了三十次,层出不穷、愈出愈奇,那乐思在不断发育生长的过程中放射出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磁力,听者跟随着巨匠的步伐,不知不觉终于发现自己进入了一座宏大的音响建筑,恍然领悟:“音乐乃流动的建筑”那句审美警语,并非虚言!
把这一组曲子处理成无伴奏,作者的构思显然是要让演奏者及其乐器摆脱对伴奏的依傍,更加自由自在地大显一番身手。成为真正的“独奏”,这是绝妙的创意。虽无伴奏,而已实现了艺术上的完满,无论是增之一分还是减之一分,都不免有伤其美。
堪称乐史珍闻的是,这一套作品好容易从几乎湮没的情况下被发掘出来公开出版时,便有好心人干下了画蛇添足的蠢事,给它加上了钢琴伴奏,“无伴奏”变成了“有伴奏的无伴奏”作品,自相矛盾,多此一举!
1847年,门德尔松为《夏空》配了伴奏。1854年,舒曼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乐谱出版商编订这套乐曲,也干了这种事。这两位大师对于促进巴赫音乐的复兴有极大热忱,功劳极大。他们这样“多事”,大概是担心人们听不惯无伴奏的小提琴演奏,还是担心无经验的演奏者怯于一试?
往昔的小提琴演奏家西盖蒂年少时就曾拉过此种有伴奏的《夏空》,成名以后,回想其事,还深感惭愧,忏悔自己不该糟蹋了巴赫的音乐。
有关《夏空》改编曲的事情也值得一谈。可能有几种动机诱使作曲家们在惊赏之余动手改编此作,将其移植到别种乐器上。其中包括钢琴、吉他和手风琴。
《夏空》如此美,让那些不会拉提琴的人也在他们所掌握的乐器上来咀嚼其滋味吧(须知,仅仅靠听赏是不够的,演奏者、即使是技术稚嫩的业余自弄者才能有“亲知”)。这是一种动机。

有学者认为,巴赫音乐的伟大表现在它是不受其原作所用乐器的限制的,移植之后,其基本素质绝不会丧失,也就是说,巴赫的作品是经得起改编的。有趣的是,他本人便是最喜欢也极善于改编别人之作的(突出的例子是对维瓦尔第作品的改编),而且他也喜欢改编自己的作品。
钢琴这“全能乐器”是最方便移植的土壤。虽然钢琴和小提琴说的是很不相似的语言和腔调,但改编者并不想勉强钢琴去模拟提琴的吟唱,只是用钢琴语言来移译巴赫的乐意,运用钢琴的特性发挥其深广的内涵。《夏空》改编曲中最为大众熟悉的便是钢琴左手独奏的乐曲,舒曼、勃拉姆斯等都写了这种作品,公认为最有价值的一首则是钢琴演奏圣手布索尼之作。
改编者何以都不约而同采取左手独弹的做法?除了原作结构上的原因之外,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不知道有没有一点道理。前文讲过,《夏空》原作是名副其实的“独奏”,这个“独”一方面赋予演奏者以更大的自由(相对于合奏而言),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难度,需要更为艰深的技巧。演奏者所获得的自由与受到的压力都会在欣赏者心上唤起共振共鸣。《夏空》也由此而增其魅力、奇趣。
改编的《夏空》钢琴曲,只交给独手而且是一般来说比较弱的左手(对于弹琴而言更是如此),也突出了那个“独”,这可以说是对原作“无伴奏”的巧妙的模拟与暗示。
《夏空》还有改编的管弦乐曲,也不止一首。有一首的作者是19世纪乐坛上小有名声的瑞士乐人拉夫(J.J.Raff),此公写的提琴小品《卡瓦谛那》,一篇自作多情的沙龙小曲,老乐迷也许还不会淡忘。
室内乐作品改作管弦乐,有的并不成功,例如魏因加特纳改编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便曾遭到讥评。《夏空》虽然大气磅礴,“简直超越了小小提琴的限制”,“是主观力量战胜了客观物质”(评家的惊叹),但是利用庞大的管弦乐将其扩张过度,“过犹不及”,也许走向反面。
管弦乐改编的《夏空》,本人孤陋,未曾见识过,以上云云,妄测而已。
我自己对名作的改编曲极感兴趣,总觉得听了改编曲之后,对于精读深味原作极有好处。说也惭愧,正是在偶然听了约翰·威廉斯弹的《夏空》吉他改编曲极为陶醉之后,我才省悟到一些倾听原作要注重的问题的,我谨向朋友们推荐他的演奏录音。

点评

吉他听听塞戈维亚的,优酷上有  发表于 2014-3-25 14:08
重温名作!赞  发表于 2014-3-24 19:30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4-3-25 07:41:54 | 只看该作者
辛丰年这篇《巴赫名作夏空》确实是很有水平的一篇爱乐文章。
因为在他那个时代,音乐资源非常缺乏,这篇文章都是他对音乐的感悟,
真情实感的对音乐的自然流露。
他对音乐的一些历史的考证,还是有根据的。
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仍然不过时。
辛老先生是音乐业余人士,但他对音乐的理解,很多专业人士都比不上。
关于音乐的乐评,我觉得最耐读的是郑延益老先生和辛丰年老先生的文章。
即使在今天,时代进步了,但我觉得真正好的乐评真的太少了。
为什么今天还谈辛丰年和郑延益老先生呢?因为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音乐的诚挚,今天很少人能做到了。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4-3-25 14:25:10 | 只看该作者
sanlue  发表于 15 分钟前 删除
吉他听听塞戈维亚的,优酷上有
--------------------------------------------
多谢,我有CD,另外,布雷姆的版本也不错的。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4-3-25 22:19:4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请继续

点评

谢谢!请多指教!  发表于 2014-3-28 13:28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4-3-28 13:4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3-28 13:58 编辑

书摘

近日听古琴,为其清新淡雅所吸引,遂搜寻资料来加深对古琴的认识。刚刚拿到这本《古琴丛谈》(郭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封皮上的三段文字很是喜欢,抄录如下: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籍琴而腾达过。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肯质朴的脸。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荗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


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之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众人以为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现实;好古之人也以为自己不糊涂,因为他们有固执的梦想。到底是谁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烦恼,各有各的标准和道理。执着于古的人们,当然是迷恋被时间之浪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以为它们的美得到了肯定,它们已经具备了不朽的证明,想把超越依托于这种不朽,可是这与当下的眼光不合。现在的人不爱它们,于是,古便被当下抛到了一旁,而爱古的人却正因此而超越了时俗。


在高山之巅聆听万壑松风,在流水之侧沉思生命与时光的涵义。秋风乍起,飞鸿掠过高爽清澈的天空;静寂轻寒的良夜,独坐幽篁,万籁有声。晨曦微现,樵人已肩着柴禾踏着露水走下山冈;渔舟还载着微醺的渔人随流漂荡。春花烂漫之时,有无限的希望在琴人眼中呈现;雪落空山之际,剡溪会友的念头却在心中消解……


迷恋古典音乐的朋友们,第二段里有您的影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4-3-29 20:40:3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如馒头、米饭。。。。。。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4-3-30 11:08:40 | 只看该作者
天气出奇地好:碧空万里,风和日丽。凉爽的春风扑面而来,温暖的阳光普照大地。和儿子来到单位的大操场。操场地势低,恰似一盆地。周围是粉刷一新的教学楼。原本枯黄的草坪已开始泛青。走近了,还会惊奇地发现蒲公英,纯纯的黄色小花,在静静绽放!
儿子忙着轮滑。不忍心摧残那些娇嫩的草儿,索性沿着红色的塑胶跑道漫步。打开MP3,选一段《清明上河图》,宋飞演奏二胡。《田园图》,笛子悠长的引子,让我听到了贝多芬《田园》的恬静,二胡则和德沃夏克《新世界》浓浓的乡愁异曲同工。
《商队图》,二胡勾勒出的是吱呀作响的车队,“嘚儿驾”吆喝的车主,一派繁忙,一派生气,一份希冀,一团和谐!

平凡的日子,因为音乐而不同!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4-3-31 00:53:5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音乐随笔帖子,小弟学习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06:04, Processed in 0.067748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