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909

查看

12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61#
发表于 2010-8-14 18:48:28 | 只看该作者
似乎有必要在此转载一些关于柴氏的生平和创作《第六交响曲》的背景。

1840 年 5 月 7 日生于俄国沃金斯克,位於现今乌特模脱自治共和国的境内,是一个金属工业城。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是矿场检查员,母亲则具有法国血统,祖先於十六世纪时迁居到俄国。

柴可夫斯基的母亲喜欢音乐,歌声也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偏好。从四岁开始自行在家中的钢琴上弹奏,到六岁时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弹奏技巧。八岁时由於父亲工作调动,举家迁往圣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进入当地的学校就读,开始接受正式的钢琴教育,不过隔年因为父亲的工作异动,他的钢琴课程也随之中断。

虽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乐天份,但并不认为其有成为专业音乐家的条件,为了他日后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选读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十岁时就与兄长一起离家前往圣彼得堡进入一家法律预备学校就读。

在学期间柴可夫斯基对音乐并未忘情,有空时就尝试作曲,1855 年起还跟随一位德国籍老师昆德林格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859 年柴可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随后便进入司法院担任事务员,由於柴可夫斯基对於法律工作并没兴趣,而追求音乐发展的欲望却与日俱增,所以在 1861 年说服父亲,同意让他在工作之余进入大钢琴家安东 . 鲁宾斯坦设立的音乐教室,随萨林巴学作曲。

1862 年安东 . 鲁宾斯坦音乐教室升格为圣彼得堡音乐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辞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为音乐院学生。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方面进步很快,这一段时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乐及室内乐小品的习作。

1865 年自音乐院毕业,毕业作品是一部以席勒 " 欢乐颂 " 为题材而写的清唱剧,得到了银牌奖。柴可夫斯基的毕业作品获得了尼古莱 . 鲁宾斯坦《安东 . 鲁宾斯坦胞弟》赏识,并被延请至尼古莱请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乐教室担任和声学老师。

1866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的音乐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乐院,与其兄所创设的圣彼得堡音乐院共同成为俄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学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院教书的待遇不高,但却有较充足的时间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内,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 " 冬之梦 ",只是首演时观众反应冷淡,而且在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过度而导致精神方面受到一些损伤。

1868 年,柴可夫斯基开始与俄国国民乐派五人组的成员交往,1869 年他接受该组领导人巴拉基列夫建议,写了著名的管弦乐幻想序曲 " 罗蜜欧与茱丽叶 " 。而此同时,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也与俄国国民乐派逐渐远离,俄国国民乐派主张采用俄国民族素材写作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风格则较倾向於西欧作曲家的乐风,不过这两种不同的作曲方向后来均成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乐坛的两大潮流。

1869 年柴可夫斯基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事件,爱上了女歌手黛西莉 . 雅尔托,两人并曾发展出一段恋情,可是个性内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开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后来黛西莉另觅恋情。虽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过作曲上却有了斩获,他初期的一些杰作如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第二号交响曲以及交响幻想曲暴风雨等陆续问市。

1874 年柴可夫斯基谱出了最著名的降 b 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曲子完成之初曾遭尼古莱 . 鲁宾斯坦恶劣批评,但当毕罗於 1875 年将它带往美国首演后,立刻获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这首协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爱的曲子之一。

1875 年至 1880 年间,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号交响曲、芭蕾音乐天鹅湖、钢琴曲集四季、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斯拉夫进行曲、义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歌剧尤金 . 奥涅金等杰作。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国乐坛的份量大为提升,也使他成为国际注目的俄国作曲家。

1876 年底柴可夫斯基开始展开他与梅克夫人之间长达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运输商人遗孀,因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而愿意每年提供六千卢布好让柴可夫斯基辞去教职专心从事作曲,但是她也提出了两人永不见面的条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终都只靠通信联络,两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见过面。

1877 年一位自称莫斯科音乐院学生的安东妮娜 . 米留可娃写了封热情的仰慕信给柴可夫斯基,并要求见面,起初柴可夫斯基并不理会,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写信并以自杀作为威胁。不得已柴可夫斯基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要求,并在对米留可娃的痴情感动中同意娶她为妻。婚后九个礼拜,柴可夫斯基就因为极度不能适应婚姻生活而精神濒临崩溃边缘,甚至企图自杀以逃避婚姻。於是医生便劝他转换环境并做长期休养,所以此后一年的时间,柴可夫斯基独自到瑞士及义大利等地旅行,而与米留可娃的婚姻至此也等於结束了。

1881 年尼古莱 . 鲁宾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以 " 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追忆 " 钢琴三重奏作为悼念。1884 年柴可夫斯基获得沙皇赠勋,1885 年出任俄国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会长,同年并完成 " 曼佛瑞德交响曲 " 。

1887 年年底至隔年间柴可夫斯基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莱比锡、柏林、汉堡、布拉格、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指挥自己的作品并获得广大回响,此行并会见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 . 史特劳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国后柴可夫斯基开始创作第五号交响曲,并於该年夏天完成。之后到布拉格指挥 " 尤金 . 奥涅金 " 演出,返国后於 1889 年作出芭蕾音乐 " 睡美人 "。

1890 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义大利旅游,在佛罗伦斯完成了歌剧 " 黑桃皇后 "。随然转往俄属高加索,在那儿接到了梅克夫人来信,梅克夫人表示她的经济情况恶化,必须终止柴可夫斯基的资助,并且要断绝他们两人之间的交往。

柴可夫斯基此时已是一个地位稳固的知名作曲家,经济不虞匮乏,不过梅克夫人的绝交对他仍造成精神上相当大的打击。

1891 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访问,并在纽约、华盛顿、巴尔的摩、波士顿及费城等地指挥自己的作品。1892 年 3 月完成芭蕾音乐 " 胡桃钳 " ,1893 年完成六号悲创交响曲,於1893 年 10 月 28 日由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然而首演时观众反应并不热烈。

1893 年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乱去世,享年 53 岁。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0-8-14 18:49:38 | 只看该作者
(转摘)
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首最为著名的乐曲,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0-8-15 10:09: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找出fricsay的那张片子,一早起来听。确实觉得很好。
更正一下,这不是他的最后演奏会。据说最后的演奏会是1961年在伦敦指挥的贝多芬第七。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0-11-23 16:19:1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找出fricsay的那张片子,一早起来听。确实觉得很好。
更正一下,这不是他的最后演奏会。据说最后的演 ...
清兵 发表于 2010-8-15 10:09

清兵兄:明天准备到广州大剧院欣赏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绎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和丹尼斯·马祖耶夫演绎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否可以在“大剧院零距离”一下呢?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0-11-23 16:35:12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兄台!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0-11-23 17:51:5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不大听柴可夫斯基,上次朋友来我家,偶尔听了一次柴六的第一乐章,我实在觉得这个写法不像交响曲啊,像个序曲什么的。。。反正听的很不习惯。。。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1-1-12 18:33:32 | 只看该作者
时光飞逝,自己在9月11日发的帖子,距今已经过去4个月!
日前淘到的2张第六版本:

KARL BOHM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VLADIMIR FEDOSEEV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看封面已经大异其趣:
DG的BOHM是旭日破薄而出,似乎在隐喻悲极泰来?
而VICTOR日本版的这张雄鹰展翅在乌云密布的苍穹,柴科夫斯基的灵魂永驻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
刚刚重听了一遍FEDOSEEV指挥的版本,绝对值得向柴迷推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1-1-13 23:4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xtrema 于 2011-1-13 23:54 编辑

俺在老柴故居买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老柴很多图片资料,俺曾在这个花园内一边看风景,一边听柴六(磁带随身听),在这里呆了整整一天,感觉不一样的,回忆呀,呵呵。














柴六手稿扉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1-1-14 00:25:10 | 只看该作者
这资料难得。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1-1-14 01:48:43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这本书中有很多图片资料鲜为人知,如果感兴趣的话,俺就选一些图片发上来,不知感兴趣?还有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俄罗斯作曲家的图片书籍,图片资料也很丰富。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1-1-14 07:54:11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平时的了解,很佩服extrema 兄的。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1-1-14 09:55:48 | 只看该作者
这部悲怆交响曲我还真要再补充一些版本。
这曲子很怪的,需要的时候,1~2个版本不能解馋;而一般情况,却 ...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0-8-13 23:54

同感!
已收有:
伦敦交响乐团       马尔凯维奇;
爱乐乐团         慕  蒂
莱比锡格万德豪斯管弦乐团     马苏尔
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穆拉文斯基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09:55, Processed in 0.03095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