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326

查看

21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13#
发表于 2009-8-21 03:27:33 | 只看该作者
阿尔蒂尔.奥涅格及其艺术!!

阿尔蒂尔?奥涅格1892年生于法国勒阿夫雷;1955年卒于巴黎。是瑞士作曲家。学于苏黎世音乐院(1909-11)和巴黎音乐院(1911,是维多尔和丹第学的高徒)。1920年起成为被称作“六人团”(Les Six)的法国作曲家小组的成员。他接受的是德国人的音乐教育,巴赫、贝多芬、瓦格纳是他的导师,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称巴赫为“伟大的榜样”,在作品中经常采用巴赫式的复调音乐进行创作。他后来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受印象派音乐影响,但他的音乐更加继承了德国的传统,作品浑然天成,雄浑而辉煌。缺点是缺少法国式的轻灵,显得质朴、敦厚。1921年《大卫王》(Le Roi David)问世,为他赢得巨大声誉。

“做一个诚实的人,写诚实的作品”是阿尔蒂尔?奥涅格终生的信仰。其实他的作品除了具有德国传统特点,他还是比较前卫的,不受德国传统限制。奥涅格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就是追求作品的真情流露,很难说他的美学准则是什么,他为真诚而写作音乐。他广泛采用过去和同时代的各种手法,如多调性、四度叠置的和声、不协和的对位、各种复杂的节奏等等。他从格里戈里圣咏、爵士乐、十二音体系等许多完全不同样式的音乐中吸取他所需要的养料。他说:“我的愿望和志向是创作这样一种音乐:它是广大听众能够理解的,但是,为了使音乐爱好者感兴趣,它又是尽可能摆脱陈词滥调的。”如果一定要说他的特色和风格, 他的风格接近新浪漫主义风格,不过,出于他对巴赫的景仰,他的作品深受把洛克影响,并且贯穿到他的很多作品里。他的音乐大多是有调性的,而且具有深厚的真挚情感。有时爆炸力非常惊人。

在西方现代音乐中,阿尔蒂尔?奥涅格不属于那一派。有时,他的音乐中的不协和音响可与勋伯格的新维也纳乐派相媲美,然而他没有建立自己的流派,他走得小心翼翼。不象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或勋伯格。在20世纪,有这样一批作曲家,他们利用现成的手法,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写了很多独具价值的作品,表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风貌。在这当中,无意中对很多作曲手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他们对20世纪音乐的贡献。奥涅格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奥涅格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约200部。其中,如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1923)非常有名。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1935),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作品”,用了圣咏、舞曲、民歌和奥涅格自己的富有浪漫主义激情的音乐语言。《第三交响曲》(1946)很有新意。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成名作《大卫王》(清唱剧,1921年)、《第二交响曲》(1941)、《第五交响曲》(1950)等。此外,他还发表了一本小册子《我是一个作曲家》(1951),记载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触。

简单地说,阿尔蒂尔?奥涅格是我行我素的,不太受其他流派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个性风格(尽管这种个性风格最终没有形成流派),但他对现代音乐作出了杰出贡献。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09-8-22 04:50:06 | 只看该作者
勋伯格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后来他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跟他学习对位法,这就是他所受到的唯一正规音乐教育。1897年,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首先出版。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的作品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1951年7月13日,勋伯格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七十六岁。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勋伯格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5年至1936年,呈献给韦伯恩,1940年由克拉斯纳演奏,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首演,用十二音体系作曲。第一乐章为三段曲式,首先在模仿性节奏下出现半音阶动机。音列照原型出现独奏小提琴形成高潮,中途出现切分音节奏,速度减慢后,小提琴在高音区域奏分散和弦性音型,发挥独奏技巧;第二段为不太快的活泼的行板,中段有舞曲风格,接近末尾出现开头的半音阶动机;第三段为再现部,回到原速,安排了一段华彩,在强调半音动机下结束。第二乐章以优雅的行板开始,结构为缩小的奏鸣曲式,前半段为歌谣曲式,后半段为即兴形式。第三乐章类似回旋曲式,小提琴如歌地奏第一插句,接其后推移部,以片断性素材推向高潮,主题再现后小提琴形成华彩导向结尾。这部现代作品音乐语言非常奇特、晦涩,但整首作品又非常耐听。她表达了现代人的种种复杂思想和情绪…….(部分资料来自网上和书籍,仅供大家参考)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09-8-23 07:2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09-8-23 07:27:28 | 只看该作者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

很久好朋友就向我推荐肖斯塔科维奇这首交响曲了。周六,周日反复听了多遍,既发烧又好听。本来想买一套黑胶听了再写些感想,无奈黑胶太贵。所以现在先写几个字。

为什么要买黑胶呢?因为自己是个发烧友,而这部作品非常非常猛烈。1905年革命的主题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兴趣:它反映在他的一些诗歌里。套曲的核心长诗是《一月九日》。它的主题材料运用在第十一交响曲 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里还运用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革命歌曲 —《听》,《囚犯》,《你们牺牲了》,《发狂吧,暴君》,《华沙革命歌》以及选 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轻歌剧《亚洲金莲花》的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二 十世纪初.........

四个乐章分别是《冬宫广场》,《1月9日》,《在记忆里》和《警钟》。这部作品最明显有两个特点,音响性和戏剧性。这部作品虽然也有一些传统性,但她更是现代的。乐曲配器极具特点,尤其鼓声非常震撼。发烧友可以在第二乐章得到巨大满足。但我更看重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因为她是为纪念1905年的俄国革命而作的。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09-8-25 04:42:01 | 只看该作者
谈谈几部现代钢琴协奏曲

这次和大家谈谈几部现代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总的感觉非常美妙。这三部钢琴协奏曲既有相同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和区别。我会凭印象和大家谈谈,有些地方可能记得不是太清楚,错漏难免,请理解。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是我的古典音乐入门曲目。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协奏曲,另外一首是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我在聆听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时,都能找到这两首古典浪漫派钢琴协奏曲对它们的影响。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三首钢琴协奏曲有相同类似的地方,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例如它们的结构都是快慢快,慢乐章非常类似,尤其是拉威尔和巴托克。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我听的是阿格丽奇和阿巴多的版本,巴托克听的是安达和费力恰伊的版本。

首先谈谈这三部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它们有点类似,可以明显看到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对它们的影响,所以说,现代作品有很多是根植在传统古典音乐基础上面的。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非常优美,它令我联想到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带有某种沉思默想的味道,但拉威尔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幻美万分。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令人联想到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也就是一个夜曲。这个乐章轻盈精巧,充满幻想,钢琴在轻轻敲击。很平和,很安详,犹如在漫漫夜空,繁星点点。因为这是巴托克晚年的作品,这个慢乐章充满的是对往事的记忆和留恋,非常感人而动听。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慢乐章和前二者就不同,他的慢乐章是有起伏变化的。

接着谈谈总体感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仍然让人想到他的熟识的节奏感,快乐章仍然非常狂暴而具有野性。而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色彩丰富,仍然保留了传统的优美旋律,当然也带有印象派的风格,但他和德彪西是不同的(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个话题)。她的首乐章从虚无飘渺的神秘气氛开始,但总体是生机勃勃的,全曲在第三乐章达到高潮,这部作品非常优美华丽。而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则继承了很多传统元素。但音乐语言相当现代。在他这部作品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巴赫的影子,贝多芬的气势,莫扎特的主调音乐。还有德彪西的色彩。总之,巴托克这部作品非常多姿多彩。

很佩服阿格丽奇,她弹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非常强悍,摧枯拉朽,就像具有某种钢铁意志。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她具有惊人的技巧和不同寻常的控制力。我是听了这两首钢琴协奏曲才真正认识到这位钢琴女皇的真正实力。

相对来说,我觉得听现代的钢琴协奏曲更容易接受,它们和传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现代音乐初哥的一点体会,让大家见笑了。因为听了这三部作品有所感触,也可以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所以写了这些文字。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09-8-28 04:34:09 | 只看该作者
【静谧与光明】布什组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演奏的一种,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构成。很多作曲家都写过,名作很多。不知大家是否喜欢室内乐,所以特意和大家谈谈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组合成音乐中的4个声部,4个声部的地位平等。强调的是一种均衡内在之美。弦乐四重奏更强调人的内心感受,自省,思索,更贴近人的内心。

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始到现在,古典音乐历史长河出现过无数弦乐四重奏名作,不一一列举。我个人觉得最值得我们聆听的有三个作曲家的作品(当然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喜欢的)。他们是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和巴托克。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是他一生思想和作曲技法的总结,思想非常深邃,理性与感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是真正出自心灵而回归心灵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好的作品。演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名团有许多,能找到唱片的普遍比较好的是布什,CAPET,布达佩斯,维格和意大利四重奏等等。整体来说,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远远的超过他的同时代人,在贝多芬之后弦乐四重奏的艺术性就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一直到巴托克的6首问世才稍稍可与乐圣抗衡。

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很多朋友所追求的不一定相同。有人把古典音乐当作享受,有人把她当作消遣…….有人随意,有人虔诚,爱乐者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168谈音乐,自然会涉及到器材。从听CD开始,现在已经慢慢将听乐的重心转到黑胶。其实听黑胶除了追求更好的音响效果,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历史录音,而MONO录音LP往往比较便宜,但却具有比CD要好的音色,质感和聆听的情调。大家在聆听LP时,可能会有个误解,以为LP杂音很多,这其实是个误解:很多MONO录音的LP其实是没有炒豆声的。

谈到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布什四重奏团是不可回避的。我也有幸在去年在168买到4张布什四重奏团的LP。聆听的结果虽然说不上非常震撼(OP.132除外),总的来说,是很受感染和冲击的。阿道夫?布什是位全面的音乐家: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作品、歌曲和室内乐作品几百部;作为教育家,他是梅纽因等艺术家的老师;作为独奏家,他是极受赞誉的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演奏者。但他最杰出的贡献,还是在室内乐的演奏上。1912年起布什任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1918年继马尔托任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教授,1919年组成著名的布什四重奏团。梅纽因曾经拜布什为师,并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布什的录音留下来的不多.。我的这套LP录制于30年代(曲目大家看图),应该和EMI那套CD有许多是相同录音(没有时间一一证实),珍珠也出过晚期(包括《大赋格》)几首。因为我没有CD,没能比较试听是个遗憾。这套不完整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演出人员是固定的,小提琴是Adolf Busch&Gosta Andreasson,中提琴是Karl Doktor,大提琴是Hermann Busch。整个演奏被认为是不为技巧而演出,只想表达音乐的美感和内在诗意。布什的演绎既有德国式严谨和理性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气质——浪漫的一面。布什演奏的这些作品,结构紧凑严密,气质庄重沉稳而不乏浪漫气息。尤其是那首著名的132,当听到那气息绵长的第三乐章的开头时,差点为之落泪。《感恩圣歌》感人肺腑啊。这个版本有时清冷萧瑟,有时温暖如歌,很符合乐圣晚期的孤独心境,是真正出自心灵而回归心灵的作品……..总的来说,布什组演绎贝多芬的这几首弦乐四重奏(尤其是晚期的几首), 既是自由抒发,又追求艺术的严谨性,作品中绝妙的复调与优美的主调交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色彩斑斓,美妙的意境犹如落英缤纷的秋天,冷冽刺骨的冬天,热烈如火的夏天和满怀希望和光明的春天………

听贝多芬,听布什的弦乐四重奏,听LP,就是追寻一种逝去的人文情怀,回想起一个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回首往事的音乐老人,一支留给我们天籁之声的伟大弦乐四重奏团的历史回响!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09-8-29 08:17:32 | 只看该作者
布什四重奏的贝多芬四重奏,我猜你收到的是EMI的The HMV Treasury系列的盒装吧,包括了第1、9、11、12、14、15号、16四重奏,以及布什与赛尔金合作的贝多芬第3、5、7小提琴奏鸣曲。这套唱片录制于1931-1937年期间,当时可能是录制在78转上的,这套是数字DMM的再制出版,大狗标签。这套唱片在EMI早期曾经出版过盒装CD。从音效而言,我个人感觉,CD的声音不差。LP的声音因经过处理了,原来的磨损很近就不是很明显了。

从演绎方面而言,布什四重团的贝多芬后期四重奏(也只有这点录音,他们未能录制完成的16首)是个划时代的经典。如同在维赫四重奏团的立体声录音,匈牙利四重团的单声道录音,布达佩斯在初到美国的首次单声道录音一样。都是非常深刻的贝多芬音乐哲学的不同侧面的表现。无人可以替代。

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是他自身音乐的总结,在其随心所欲的音乐结构中,充分再现了他的音乐哲学的追求。从这一点而言,其艺术影响力远远超越了D大调、第九交响。巴托克的四重奏是汲取了贝多芬的营养发展起来的近似无调性的音乐体裁,在贝多芬的晚期的几首钢琴奏鸣曲中能找到其根源。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09-8-29 14:14:04 | 只看该作者
兄台写得很详细,本来我应该详细回复,但词不达意。只说一点吧:布什他们在自由速度方面运用得非常自由、浪漫。听起来很生动,也充满灵气。单声道效果很不错。我贴个图,不是兄台所说那套,是EMI英国版的。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09-8-29 14:1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09-8-29 14:1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09-8-29 17:41:57 | 只看该作者
从封套上看,你这套的版次确实与我手中的那套不一样。但内容是一样的,印象中布什四重奏团仅此一套录音。

你的这套应该比我的那套DMM的要好些。

但从我曾经听到的一些经验而言,78转的唱片,无论怎么转录,当然CD转录的效果最差,特别是像法国EMI发行的那个COLH系列,虽然都已经很好了,但都无法与78转自身相比。

我这是给老兄下药了:应该搭配一支78转唱头。虽然真正好的78转唱片不好碰,但一旦碰到了,都是珍品。想科尔托的肖邦钢琴、施纳贝尔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克莱斯勒的小提琴、西盖蒂的小提琴......太多了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09-8-29 18:09:1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推我下深渊啊。。。。。。。。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8:18, Processed in 0.02846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