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359

查看

1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61#
发表于 2011-9-26 20:47:1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才是一家之言呢,看似有理,实则唯心,有待争论。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26 20:31

音乐本就是唯心的,呵呵,自己喜欢最重要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1-9-26 21:42:52 | 只看该作者
抄录一条信息,摘自阿尔玛的《古斯塔夫·马勒》,看能不能对各位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对于歌剧演唱我们都站在马勒一边,因为我们是受他的教育的,而他则是受华格纳的教育,欣赏德国派的唱法。当时我们看不起美声派。然而在他的最后几年中,马勒在纽约越来越受到可爱的意大利歌喉的影响,而史特劳斯却受到诱惑为德国歌唱家们创作剧名主角——米尔登堡,克利泰姆奈斯特拉;舒达,艾莱克特拉;等等。他的兴趣回到了马勒晚年离开的地方。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1-9-26 22:02:19 | 只看该作者
抄录一条信息,摘自阿尔玛的《古斯塔夫·马勒》,看能不能对各位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对于歌剧演唱我们都站 ...
桂猪 发表于 2011-9-26 21:42

桂兄引的这条很有趣。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1-9-26 22:3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9-26 22:49 编辑

转帖一篇文章: 我横看竖看,这文字都像是1060兄写的。是吗?

杂谈音色的控制和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最后四首歌》
文:WH   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15794.htm

  众所周知,美声音色的控制、真假声比例的混合,其实是由全身各共鸣腔体所采用的混合比例以及声带的弹性运用决定的,区别于其他唱法,自身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类型。我们所说的尽可能调动运用全身尽可能多的共鸣腔体,全身上下气息贯通,各腔合为一体,是指技术能力上的训练,就是指声音有多少可供运用的资源,但如何运用,要看修养和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两回事。
  最优秀的声乐家总是根据每首作品的表达需要,或精确或天生敏感感性调配声音的色彩,调配适当的共鸣和声带状态,这也是衡量一个歌唱家素养和水准的重要标准。有一千首不同的作品,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共鸣混合和音色控制。这种差异或是轻微的,甚至有可能个别情况下违背一般发声原则的,如中声和胸声过高,不关闭等(卡拉斯是一位音色大师,如强烈变幻音色的《卡门》,当然她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试想,如果用唱阿伊达的共鸣和音色来唱“两只老鼠、两只老鼠,跑得快,跑得快,一直没有脑袋,一直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那就会连猫都吓跑了!而这首1分钟的法国民间儿歌却是大歌唱家Emma Calve最喜欢的歌之一并有录音存世。
  因此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以作品为中心。脱离作品的卖弄发声,卖弄共鸣是缺乏艺术素养的表现。而根据作品需要恰当的运用技术才是美声的精髓,也是其他科学唱法的精髓,否则就会千人一声,美声也不例外。当我们以一种优越感指责其他唱法不科学或卖弄技巧或卖弄高音时,其实没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很多美声歌唱家在此方面是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有人会说,那都是些拙劣的歌唱者,可对于其他唱法来说,也亦然,何况达到卖弄程度的并不全是拙劣的歌者。有时可以看到关于某位着名歌唱家音乐会的评论,说该位女士“体形富态,声宽口口英尺,浑身上下气息贯通,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是共鸣腔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风箱,声若洪钟,嗡嗡作响……”,我想,他也许说得没错,但没有比这更可笑的评论了。如果整场音乐会后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那不是这个歌唱家有问题,就是这个评论者有问题。这似乎变成了一只巨型青蛙,而不是一位演绎不同风格和技术要求、不同思想感情的作品的沉浸在精神世界中的歌者。作品中的人,或是虚弱的怀春少女,或是邪恶的老妇人,或是虔诚祷告的信徒,怎么可能一样的共鸣,一样的腔调“嗡嗡作响”呢?
  这位女士当然不是杰西·诺曼,她被许多人认为是发声共鸣最科学最先进的典范,全身共鸣腔合为一体,达到了能上能下随心所欲的地步,把她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风箱也不为过。但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唱歌时,共鸣的运用比唱歌剧时要节俭得多(虽然我个人认为有的曲子她的共鸣还是用得太多),唱高音时胸腔共鸣比例也明显比唱歌剧时少,高音音质相对集中明亮,而她有时唱歌剧时运用很大成份胸腔共鸣演唱高音,头音成份反而较少,音色较暗,高度到 high c,这在女声中是非常少能做到的。但不能就此认为她的这种唱法是最先进的,因为多样化的曲目要求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多样化的唱法。杰西·诺曼这样的发声可以唱很低音,这也是她自身条件所决定采用的唱法。但达不到美声曲目的高度,如果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采用杰西·诺曼的方法来唱美声曲目,一是不好听,而是声音有可能坏掉。所以还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同样是庞然大物的卡巴耶、帕瓦罗蒂,后两人都擅长美声曲目,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共鸣腔体比杰西·诺曼要小得多,也许卡巴耶可以称得上是个大风箱,一个省风的风箱,保持气压大,出风小,用得久,但帕瓦罗蒂却是个小风箱,同样
在自己的曲目中受人欢迎。
  我个人认为,根据作品的内在要求,在自身技术能力范围内灵活控制适当共鸣和音色的最佳范例,是由Szell指挥,施瓦茨科普芙1965年演唱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施瓦茨科普芙声乐生涯之初是学习女低音的,从她1955年唱的莫扎特的《老妇人》(Die Alte)
     我们可以知道,她其实是有着多棒的胸声!而出道之初,她以演唱康斯坦兹、泽比内塔等花腔女高音角色而出名,而这两个角色正是她的老师Ivogun最优秀的角色。到中后期,作为德奥歌剧抒情女高音角色的扮演者和主要的艺术歌曲演唱家,施瓦茨科普芙的应用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区,她的中声区的宽度、力度和厚度被大大拓展,部分牺牲了她的高音,因为作为艺术歌曲演唱家,中声区特别重要。她有时用中声区来唱进入头声区的音,也不完全关闭,特别是唱艺术歌曲时,因此转入轻快的头声相对难些,而她的高音由早期的high e降为high c,在她进入70年代后的老年演唱时期,她唱高音时又严格采用关闭方法,如1973年唱的《纺车旁的格丽卿》。从发声和共鸣角度来看,应当说,杰西·诺曼的技术能力比她要强,能应用的共鸣腔体要大得多,更具现代特点,但问题是,是否所有的作品都需要这么多的共鸣腔参与;或是否越多的共鸣参与就越科学,声音就越美,歌者的水平越高。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今天我们似乎不可以说施瓦茨科普芙的共鸣小,演唱老套,风格过时,因为言之尚早,而很多事例也向我们表明了物极必反和循环往复的可能性。
  回到施瓦茨科普芙唱的《最后四首歌》。《最后四首歌》是一部精心编织的色彩斑斓的后浪漫主义作品,每一个音符,人声和乐器的关系都像一针一线般的被紧紧缝合在一起。在Szell的调和下,整部作品的音流在行进中变换出无穷无尽的连续色彩变换,再没有第二部声乐作品能象《最后四首歌》一样有如此多细微的音色变化。和马勒《大地之歌》各个乐章之间色彩差异不同,《最后四首歌》甚至在几小节之间乐队音色就会有极大改变,我们不知道音流将去向何方,一路上或阳光明媚,或阴霾,刚刚还是激情乍起,瞬间又是一声轻叹,然后又是无名的喜悦与冲动,才走几步,却不过是短暂和平庸的幻梦,一路走来,除了《春天》,都是在乐队昏暗的弱声中得到解决。
  施瓦茨科普芙的演唱和乐队相互应答,色彩上相互照应,共同编织出这幅无比绚烂的人生幻梦场景。而另一位女高音 Della Casa 则是完全本色的演唱,她银色的嗓音在整个音区自由翱翔,无过多音色上的变化,与此适应,伯姆控制的乐队也较明亮,色调的变化比 Szell 要少。这两位女高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嗓音演唱《最后四首歌》的完美风格,都在自身条件范围内把作品的美发挥到极至。这是部需要演唱者有高度艺术敏感和修养的作品,不是象卡巴耶、弗雷尼这样的歌剧女高音所能胜任的,尽管她们也都演唱过这部作品。而杰西·诺曼在这部最能发挥她无与伦比发声技术的作品中,自然不会放弃她巨大的共鸣和恢弘的低音,虽然她十分节制,但她并未真正解释音乐和诗歌的精神境界。
  该作品有许多对于女高音声部来说的低音,施瓦茨科普芙和 Della Casa 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用昏暗的胸声唱这些低音音符,而是用中声区和胸声区的混声轻轻唱出。Della Casa 的胸声本来就较弱,但她在这些低音暗礁上处理得很好,音色较明亮;而施瓦茨科普芙是有能力用胸声唱出这些低音音符的,但她并没有把这些音符唱得很暗或响,而是用混声唱得很轻柔,巧妙的结合进了气声,听起来象是一声轻轻的叹息,在这样一部作品中,何需沉重的叹息呢?瞬间燃起的热情又融入一声轻叹,这是多么微妙而诗意的境界!
  在《在夕阳中》第一节中的“Hand in Hand”,落在低音区的“Hand”是我听过的施瓦茨科普芙唱过的最美最富诗意的一个音符。这一节中,施瓦茨科普芙在开始时乐队奏出了金黄的夕阳余辉,又逐渐下行变暗后,用混有胸声偏暗的中声区极轻的缓慢唱出乐句,令人屏住呼吸,直到唱完“nun uberm stillen land”一句时,才感到能够短暂舒一口气。随着乐曲进行,乐队音色越来越暗,音响越发微弱,速度也滞缓,与之对比的是,声乐音色并未明显继续变暗,主人公已完全沉浸在个人精神世界沉思中,直至最后极弱的“ist dies etwa der Tod?”。
  在《春天》,乐队和女高音的音色则明亮得多,在第一节中女高音音色的急剧变化尤其引人注目。乐队在昏暗的音色中起音奏出复苏的引子后,女高音在低音区起音,施瓦茨科普芙在此的音色并不很昏暗,似乎显得刚醒来还有一丝倦意,然而才唱了几个音符,春天的活力迅速弥漫开来,声乐音符经过几个攀爬,迅速的冲上明亮的高音区。在冲上最高音前攀爬的几个音中,有一个音落在了女高音换声的通道区附近,施瓦茨科普芙把中声升高,用了很大成份的中声区混声唱这个音,音质显得特别的丰厚,音色非常饱满明亮,和前面几个音的音色形成鲜明对比,这个音已经积聚了春天那么多的活力,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紧接着象云雀一样冲上明亮的最高音。在结束一句“Es Zittert durch all Meine Glieder/Deine selige Gegenwart(我四肢颤栗/你的赐福那么慷慨)”中,最后一个强音唱的攀爬的高音落在“selige(赐福)”上,施瓦茨科普芙高音起音的瞬间未完全关闭,极其短暂一刹那给人声音颤抖的感觉,正切中诗意,多么奇妙!
  我多次聆听施瓦茨科普芙演唱的《最后四首歌》,有时深深陶醉其中,以为已经了解它,可有时听它时,又完全麻木不仁,甚至感到厌倦乏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施瓦茨科普芙的演唱已经完全和乐队融合在一起,水融难分彼此,我的陶醉或厌烦,更多的是对所呈现出的这部作品的感觉,而不是对于她的演唱。我相信没有第二个人会在该部作品中呈现如此丰富细致的音色变化并和乐队共同呼吸合为一体,我完全同意爱德华·格林菲尔德对此录音的评价“它太美了,它的美是无法分析的”。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1-9-26 22:57:47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高抬了,我哪有这等水准写出此力透纸背的长文啊!这是爱乐人走四方WH老师写的美文。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1-9-26 23:07:27 | 只看该作者
前些天的某晚在听福特文格勒的一个战时录音,1942年2月15日柏林现场,曲目是施特劳斯的四首管弦乐歌曲,男高音Peter Anders唱得太优秀了,大为感动!尤其当你念及那是42年,现场不知有多少纳粹要员们赫然在座;欧战如火如荼,第三帝国最高统帅部正在加紧制定围攻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这时的音乐却传递出一种似幻非梦的纯然浪漫,一派金色余光所笼罩的和平意象,福特在想些什么?那真是五味俱全地感动!

施特劳斯,这位从十九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自身也卷入其间纷扰的老人,至此迟暮之际,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状呢?《最后的四首歌》似乎是个完美的答案。至今为止最合我意的诠释正是诺曼与库特马索共同构建的,这很私人,仅此足矣。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1-9-26 23:09:54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高抬了,我哪有这等水准写出此力透纸背的长文啊!这是爱乐人走四方WH老师写的美文。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26 22:57



这的确是王蘅老师的大作,他对于世界音乐了解甚广,印度,亚非拉民族音乐都了如指掌,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古典声乐评析,而评析中,又以风格流派剖析为最,剧情寓意分析非其所长,而腔体机理分析则更非其所重。

个人是赞同王老师这里观点的,同时对于四首歌,我个人主观高度同意m兄的观点,舒存老师的看法,我持些保留意见,舒老师博学多览,管弦交响乃至硬件器材方面都是绝对的权威,但是音乐演唱分析我不完全赞同,在立体声论坛的一些关于瓦格纳的讨论,似乎对我的言辞有些刻意的曲解。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1-9-26 23:17:58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高抬了,我哪有这等水准写出此力透纸背的长文啊!这是爱乐人走四方WH老师写的美文。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26 22:57


兄谦虚了,您绝对有水准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1-9-26 23:22: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某人有施娃的吐词的技巧,雅诺维慈的音色,诺曼的气息就好了。
去年现场听了这个,虽然某北欧女歌手气息明显不够,但也令我感动不已。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1-9-27 12:10:28 | 只看该作者
就这个作品的表演,吐字细腻方面比诺蔓略胜一筹的也就是舒瓦了,但诺蔓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声优势,以不够细腻、变化少来贬低诺蔓的版本不是出于某种偏见就是显然别有用心(切尼老爱干这种事,一点儿都不象个虔诚向佛之人);卡萨、雅诺维慈的迷人之处则在于她们当时那种几乎全然自发的清新音色,但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尚不及前两者。个人意见。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1-9-27 13:57:47 | 只看该作者
这的确是王蘅老师的大作,他对于世界音乐了解甚广,印度,亚非拉民族音乐都了如指掌,但他最擅长的还 ...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9-26 23:09

很崇拜爱乐人走四方的几位老师,都是真知灼见、学富五车的府院级别的专家学者。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1-9-27 16:57:35 | 只看该作者
很崇拜爱乐人走四方的几位老师,都是真知灼见、学富五车的府院级别的专家学者。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9-27 13:57

“爱乐人走四方”这个网站我能一次看一个下午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06:54, Processed in 0.03635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