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118

查看

12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三橘爱》

1#
发表于 2016-11-3 09:05:0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11-3 09: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1-3 09:21 编辑

大家应该听过《三橘爱》组曲吧,还有海菲兹改编的进行曲。

十八世纪意大利剧作家卡洛戈齐为了讽刺当时流行的舞台喜剧,而将传统的意大利童话故事改编,以荒诞的模仿讽刺手法嘲讽当时的舞台剧,这是一部“给大人看的童话故事”,当时在威尼斯确实很轰动。经过一百五十年后,当时俄国剧作家梅耶霍德觉得它正适合讽刺二十世纪的浪漫舞台剧,于是将《三橘爱》转载于杂志上。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看了之后,于是根据该故事普写了歌剧。

《三橘爱》的故事是讲某位王子因罹患忧郁症可能不久于人世,此时,狠心的女巫也对王子下了诅咒,要他前去某个国家盗取三个橘子,并且爱上这三个橘子。经过一番努力,王子终于顺利盗取这三个橘子,但在返回王宫途中,因口渴难耐,于是剥开一个橘子,没想到橘子里面走出了一个公主,没办法,只好再剥另一个橘子,没想到又走出第二个公主,随从都吓得跑走了,二位公主也因口渴难耐而死去,王子只好再剥第三颗橘子,里面也走出一位公主,王子爱上了美丽的公主,经过一连串阴错阳差的惊险,王子与公主的魔咒终於解除,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

普罗高菲夫的音乐经常以强烈不规则的节奏为根基,再以不和谐的音程组出旋律,有一种故意错音的美感。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国外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自称其作品是四条基准线合作的结果。古典线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历史元素如古舞蹈的怀缅,另一方面则是他对传统的继承。而现代线则彰显他对大胆的和声,不和谐音和新颖的和弦组合的偏好。这些作品已到达调性的底线。第三条线被普罗科菲耶夫称为动力线。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有着独特的音响,非常引人入胜。(编写自网络)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11-3 09:21:29 | 只看该作者
永恒的结局
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11-3 11:2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1-3 11:33 编辑

歌剧《三桔之爱》的融合原则及其美学价值(转载)

《三桔之爱》(1919)是普罗科菲耶夫旅美期间应芝加哥歌剧院经理坎帕尼尼的邀请为该剧院创作的一部童话喜歌剧,包括序幕和四幕十场。作曲家选择剧本时由于受到心仪的苏联剧作家梅耶霍德的影响,因而选择了意大利剧作家哥齐的同名童话进行改编。普罗科菲耶夫在《自传》中曾这样说道:“我考虑到美国人的兴趣,所以选择比《赌徒》更单纯的音乐语法。其吸引我的地方是该剧的舞台性格,它是由如下三个剧情串联而成的新表现。也就是由童话人物(王子与弄臣杜鲁法蒂诺等),以及他们所依赖的魔界人物(魔术师切里奥与魔女摩嘉娜)与代表剧情解说者的奇人们构成。”①原本歌剧应依约在1919年上演,但因坎帕尼尼突然去世而发生了契约纠纷,使之被搁置了两年之久。直到1921年由苏格兰的女高音歌唱家玛莉•嘉登担任新的剧院经理后,才在芝加哥首演。意想不到的是,《三桔之爱》的首演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倒是1925年11月29日在巴黎上演的该歌剧的管弦乐组曲版本迅速流传。随后,这部歌剧才重新被人们接受与欣赏,获得了公正的评价,其中包涵的乐观主义精神,主人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勇敢追求以及与恶势力顽强的抗争,终于打动了千万观众,在纽约市歌剧院、芝加哥抒情剧院、印第安纳大学及其他院校和剧院相继上演,备受欢迎,后又在欧洲等更广的范围内成功上演,被推奉为20世纪歌剧经典。此外,在2008年出版的约瑟夫•科尔曼与加里•托姆林森合著的《聆听》(第六版)中,《三桔之爱》被列为与《战争与和平》并重的普罗科菲耶夫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歌剧,其历史地位不言自明。那么,首演失败的《三桔之爱》为何又重新获得历史的认可与客观的评价,这与其创作的融合原则及其蕴含的美学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
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作品大多集抒情、幽默和新古典主义倾向为一身,其自传也作如是说。但在其生前,创作的歌剧大多没有得到艺术界的认可,直到他逝世以后,他的歌剧才开始渐渐被人们接受及重视,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最终评定为:普罗科菲耶夫先生的歌剧应当与其器乐作品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地位,歌剧是他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②歌剧《三桔之爱》不仅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三大基本创作特征,而且以融合原则为基本标志,如将抒情性与戏剧性结合,将反讽与怪诞融入到幽默之中等等。这些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使《三桔之爱》在歌剧历史悠久的记忆中别出机杼。
一、抒情推动戏剧高潮
从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抒情唱段,这是传统歌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此处对于戏剧高潮推动的效果往往出人意料。例如,第三幕第三场,王子和弄臣杜鲁法蒂诺将三个逐渐变大的桔子拖进沙漠,疲惫不堪的王子随即倒地而睡。口渴难耐的杜鲁法蒂诺先后切开两个桔子,冲出来的却是同样口渴难忍的两个公主,没有寻找到水源,于是很快先后渴死。杜鲁法蒂诺张皇失措,只顾逃跑。王子醒来见状心疼不已,切开最后一个桔子,从中走出第三个公主妮内塔,王子朝她跪下热情呼唤:“公主,公主,我为了你走遍天涯。”③第三个公主此时也已经渴得舌敝唇焦,关键时刻,高塔中的丑怪见状,毫不犹豫地放下一桶水拯救了这位公主。在管弦乐光彩熠熠的伴奏下,公主用温柔甜美的歌声宣告了她的获救。抒情优美的歌声中又融入狂热的激情,使旋律结合了抒情与狂想的特性。伴奏音型的不断反复,营造了一种静止的气氛,与歌声形成动静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扣人心弦的音乐令观众情不自禁地凝神屏气。别出心裁的是,传统歌剧角色在传达抒情性时往往用咏叹调,表达戏剧性时则用宣叙调,可此处的处理却别具一格。在戏剧情节形成高潮时,作曲家采用了隐含着狂热的抒情性咏叹调,从伴奏音型中派生出来的人声旋律与乐队分立,而乐队又不失其独立性。旋律流动时,音程大跳,伴奏声部仅用一个长音和弦保持。旋律长音时,伴奏声部连续震音,充分弥补了旋律声部音响的空洞(谱例1)。这种实与虚、静与动的反衬手法,构成了一种声乐与器乐的对话模式,使得人声旋律与伴奏声部对照互补,相得益彰,不用华丽的伴奏来衬托旋律的优美流畅,同样将歌剧音乐推向了高潮。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构成美的和谐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而音乐的和谐美既可表现的复杂,也可十分简单。此处作曲家仅用简洁的旋律与伴奏声部对场面进行烘托,借用王子与公主的真情感染了台下的观众,并传递了作曲家对人类的幸福生活与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人类的和平共处可以与这里的音乐一样,声部之间互相照应,而不是你争我斗,方可建立和谐家园。
谱例1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11-3 11:2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1-3 11:52 编辑

二、反讽借助怪诞效果
也许因为普罗科菲耶夫天生幽默的个性,使他成为一个极有戏剧天赋的讽刺作曲家,在许多作品中创造了幽默乐观、富有活力的音乐形象。而怪诞喜剧在俄罗斯早就存在,历史悠久。作曲家选择童话喜剧《三桔之爱》作为歌剧脚本绝非意外,也正是剧本中童话、玩笑与讽刺的混合的戏剧风格使作曲家深深地着迷,提供了让作曲家酝酿反讽的温床。在童话喜剧中,反讽④往往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和基本的审美格调。将其移植到歌剧中,不仅能够标新立异,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作曲家又是怎样通过怪诞的描摹,来达到反讽的效果呢?在第三幕的第二场,王子与弄臣杜鲁法蒂诺来到克雷翁塔城阴森恐怖的宫殿。为了取得三个桔子,王子移动脚步想渐渐靠近厨房,却被凶悍的女厨师发现,她以沙哑的声音向两人怒吼,神情恐怖却又令人发笑。因为作曲家在此并未用女声而是用了深沉的男低音来描绘女厨师,运用了大量的小二度、增四减五度、小七度等不协和旋律音程制造了压抑、不和谐又有些滑稽的氛围,并配置沉重的大号、低音大管等低音乐器来伴奏,这种大胆尝试的表现手法不失为一种创新(谱例2)。此处的音乐刻意淡化了厨师的女性特征,而是暗示厨师硕大厚重的身躯,描绘其怪诞凶煞的形象和粗鲁犷悍的性格。在这里,作曲家以刻画否定性色彩的怪诞意象,来实现音乐对人性负面的反讽意图。
谱例2
除了以上这个情节体现了作曲家喜用的讽刺手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第二幕第二场中看到,弄臣杜鲁法蒂诺精心为王子设计的宴会节目丝毫不能吸引王子的兴趣,沮丧的王子只哀求扶其回卧室,此时,早已潜入庭院的女巫摩嘉娜蹒跚走来,她原本是为了帮助公主克拉莉采及宰相雷安德阻止宴会对王子的忧郁症起到治疗作用,却因其自身蹒跚的步伐和摔倒的滑稽狼狈动作引得王子哈哈大笑,反而解救了王子。很明显,我们不难体会到作曲家这样的安排是对贵族中恶势力的讽刺与嘲弄,并间接运用这种智慧而深刻的幽默手法表现出来,构成整个剧情发展的转折点。另外,在歌剧接近尾声之时,王子拒绝与黑人史梅拉蒂娜乔装的公主结婚,不仅因为她是假冒的,而且因为她是黑人更不愿意履行这项承诺。我们不难猜测,作曲家实则是在批判社会现实中对黑人(尽管此处的黑人代表的是反面形象)的种族歧视现象。将这种社会性的讽刺暗藏于童话歌剧中单纯的王子身上,以简明的言行间接反映并批判深刻的社会现实,是反讽的典型特质,又是作曲家创作理念的高明所在。
音乐的喜剧美是音乐美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往往可以通过讽刺、幽默等手法呈现出来。以上情节中,作曲家刻意运用了夸张、超常、变形等表现手法,试图通过对歌剧中人物或事件的反讽,不动声色地披露人性的阴暗面,或用这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来对抗将欧洲大陆撕成碎片、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战争。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启示人们思考深刻的社会现实。
三、情节结合内置评论
歌剧开幕之前,作曲家安排了一个序幕,在舞台两边设置了有阳台的两座高塔作为“前舞台”,以清脆洪亮的军号齐奏宣告演出的开始。高塔里面有一个“观众合唱团”,他们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唱着一首颇不和谐的合唱曲。合唱并非单一性的,而是充满了冲突,混合了悲剧派,喜剧派,诗人派,娱乐派,以及十名怪人等各个小团体,所有的人在喧闹的序幕中为自己的专长大声疾呼:娱乐派要求]闹剧,诗人派要求演沉迷月色的抒情剧,悲剧派要求演庞大凝重的悲剧,把整个场面弄得喧嚣嘈杂、乱成一团。为了引起观众注意,乐队也滑稽地重复演奏合唱曲的这一声部或那一声部。在整个歌剧的进行中,他们就像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最后一幕的忒修斯和希波吕忒一样无法控制自己,不断地干扰、打断戏剧的进行。⑤造成了整部歌剧断断续续地前进,这种“观众合唱团”,如果放在小型歌剧院中,也许观众可以接受。但在美国大歌剧院上演时,大部分观众觉得其表演十分乏味,表达方式混乱,缺乏品味,整个舞台都被弄得闹哄哄,似乎属于底层社会的表演而难登大雅之堂。
实际上,作曲家安排的这个“观众合唱团”有明确的意图,它在歌剧情节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场景、人物、情节的变化,他们当中的不同派别会情不自禁地跑到舞台要抒发内心的想法,比如在第一幕第三场,恶毒的公主克拉莉采和心怀鬼胎的宰相雷安德二人在计划如何置王子于死地以便篡夺王位时,悲剧派人士冲到前舞台似乎要告知大家,谋权篡位的悲剧即将上],却被怪人赶下台去;再如第二幕第一场,为王子精心准备的宴会即将开始,杜鲁法蒂诺前来邀请王子,此时响起了诙谐、明快的音乐,喜剧派人士以为王子的忧郁症有望治愈,便迫不及待前来预备等待好消息,又被怪人赶下台去;另外,在第二幕第二场,王子因嘲笑女巫摩嘉娜狼狈的摔倒而被其诅咒时,娱乐派人士又奔上前舞台叫嚣,向观众预示好戏即将来临,同样遭到了怪人的驱逐。他们这种表面上看似荒诞滑稽的言行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内置于歌剧中的实况评述,即“嵌入式评论”(built-in commentary⑥),它所起的作用是为作曲家与观众的批评意识代言。这个结构包含了,同时也抵消了由于童话故事直率的表现可能引起的疑惑。确切地说,由于设置了这一内在结构,在歌剧无序的混乱中引入了一种讽刺嘲弄的客观性因素。作曲家借用他们在序幕中对新舞台艺术的争论以及在不同情景下想走到前舞台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含蓄并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20世纪初以来上]的各种歌剧及新兴艺术潮流的看法,以抒发自己的意见与期望。作曲家认为观众们包括当时的艺术家应该具有大胆创新的勇气与意识,对待新事物可以抱有尝试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封闭在传统观念中。
四、荒诞暗藏机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名怪人(也有称为“丑角”)虽然容易被观众所忽略,但他们对剧情的发展实则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丑者,非美;角者,角色。如果说滑稽是喜剧的初级形式,那么,丑角则是喜剧的灵魂。⑦这里,我们也许可以获知后来作曲家根据歌剧改编的管弦乐组曲版本第一首命名为“丑角”的理由。
在序幕中,怪人们平息了各个派别的争吵并宣告与众不同的精彩歌剧即将上]。随后,他们不仅在歌剧进行过程中对“观众合唱团”里面的不同派别人士的干扰行为阻拦,在歌剧的高潮部分,王子遇见妮内塔的关键时刻,他们放下了一桶水而拯救了这最后一位公主,成全了王子与公主。即使后来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女巫摩嘉娜的摧残,但怪人们还是将其关进塔中,绳之以法,王子与公主获得了最终的幸福。由此可见,怪人的存在乍一看虽有些荒诞无稽,实则他们与“观众合唱团”里面的荒诞愚蠢的傻瓜们并不一样,他们所反映的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荒诞,包含了幻想、滑稽、怪异、难以置信等多种含义,正因这种宽泛的性质,才能使童话产生出趣味盎然的美学效果。作曲家把他们安排在内的目的便是让他们代表正义的一方,发挥着精灵般拯救主人公的重要作用。他们内心的美丽和善良与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的拯救行动阻止了悲剧的发生,这便证实了美国当代戏剧批评家辛菲尔的观点:生和死、笑和泪、明智和无知全是丑角驰骋的领域。因此把这十名怪人当作歌剧的灵魂人物一点不为过。这种独出心裁的巧妙布置,创造了童话故事特有的荒诞美,离不开作曲家幽默的天性及机智的构思,安排怪人们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以不破坏歌剧整体的和谐,反而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隐喻呈现象征意义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某种事物或特性来理解和认同另一种不同事物或特性。像一般的童话、寓言一样,《三桔之爱》也运用了隐喻模式来转化生成意义。在上述中提到的女巫摩嘉娜的恶意出现却解救了王子的场景,不仅是一种讽刺的表现手法,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深意。此时王子哈哈大笑的旋律与之前表现王子在寝室痛苦呻吟的旋律(谱例3)形成了鲜明对比,明亮简洁的大三度构成了一种断音织体,使旋律声部显得轻松愉快,形象地描绘了王子的笑声,传达了王子内心单纯真挚的快乐。而伴奏声部也同样运用了断音织体,但是因弦乐队这种跳音级进上行的固定音型并不能达到男高音声部的速度,作曲家就巧妙地安排其重复直至结束,这样两者动与静、快与慢、上行与下行的结合更加相得益彰(谱例4)。谱例3
谱例4
然而,在笑声即将结束之时,伴奏音型突然发生了变化,由分解式旋律织体转换为和弦,而歌唱旋律的大三度音程也随之由减三和弦替代,营造了一种紧张、不和谐的氛围,似乎预示着灾难即将到来:女巫摩嘉娜因王子的嘲笑感到十分愤怒,便对其下了“三个橙桔之恋”的诅咒,恐怖的音乐随即响起,锐利刺耳的和声让人心神不宁。王子就像着了魔一样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喊着“三个橙桔”,执意前往克雷翁塔城取之。
颇费揣摩的是,代表“恶”的女巫的摔倒,反而解救了代表“善”但处于痛苦中的王子,这有何象征意义呢?在童话中,一般的中心寓意是真善美战胜假恶丑。人们总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简单。善良的人们无法躲避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甚至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善与恶,并非总是按照某种因果报应的设定循环轮回。反而,像某些童话中描述的那样,不能光靠“善”来拯救另一种善,有时也需要“恶”来救世界于“万劫”。作曲家也许正是通过隐喻,来揭示这一“生活真理”,震撼和启示人们善良的心灵。
结语
一部成功的歌剧不仅需要有脍炙人口的旋律、精彩纷呈的表演、引人入胜的剧情支撑,还应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及深厚的美学价值,如此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三桔之爱》中有许多令人陶醉的场景和让人赞不绝口的精巧设计,歌剧的音乐简单而不普通,以充满乐观主义的幽默感传达了明晰的戏剧性,体现了童话歌剧的质朴率真,而从中看到的幽默、反讽、怪诞、滑稽的音乐形象虽超出了“美”的一般范畴,却能从其对立面——“丑”的角度更好地获悉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愿,运用音乐向人们呈现出童话故事及喜剧所特有的和谐美、幽默美、荒诞美等,使得协和与不协和、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尤为鲜明,这正显示了作曲家超凡脱俗的才气和匠心独运的创造力。这些融合手法,加上大胆运用机动节奏、固定音型、不协和和声、大小三度冲突、多调性,以及风趣幽默、充满生命活力的性质,形成了普罗柯菲耶夫早期音乐风格的典型特征,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歌剧创作上的革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⑧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11-4 09:02:44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11-4 09:07:18 | 只看该作者
亚伦.罗桑演奏《三桔爱》进行曲(海菲兹改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 ... -95.3.1-1.1-1-1-0-0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11-4 13:06:41 | 只看该作者
《三桔爱》进行曲也有钢琴版的,最常见的是RCA鲁宾斯坦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11-15 10:36:27 | 只看该作者
听过沙汉姆演奏的,现代感较强。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11-24 09:44:1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介绍下哪个版本是演录具佳的呢?不会是EMI的这个版吧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11-25 12:59:35 | 只看该作者
fellg 发表于 2016-11-24 09:44
没有介绍下哪个版本是演录具佳的呢?不会是EMI的这个版吧

这个作品确实很少版本的。
组曲版的费德勒的版本就很有名。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7-3-22 12:44:25 | 只看该作者
组曲,很好的古典入门,屡试不爽。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20:28, Processed in 0.04982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