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3571

查看

8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wdf9808

73#
发表于 2014-8-10 14:39:45 | 只看该作者
这对管子音场不错  Linkwitz pltu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4-8-10 16:1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4-8-10 20:42 编辑
我等普罗发烧友,平常只在20平的空间里玩,普遍又爱古典,想想这小房间里放的下整个乐队吗?听的出二管还是四管编制吗?乐器形体会历历在目吗?有不动如山的定位吗? ...
wdf9808 发表于 2014-8-10 14:21

别说20平方,就算是我头像如邮票大小的地方也能放得下整个乐队。

对于香港日本那些寸金尺土的地方,拥有20平方听音室也算得上奢侈了,缺少了音场要素的HIFI还叫HIFI吗?

小空间也能做到精准定位,只不过如果大小比例过于拥挤的话,会导致声音紧绷不够宽松舒展,这样情况下的调试方向应该以首先考虑音色平衡和整体音乐表现为主,然后再适当表现出音场定位等不可或缺的音响要素。

能够拥有达到各种极端方向效果的调试能力是技术,最终把握的分寸才是艺术。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4-8-10 16:5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4-8-10 20:46 编辑

再说音场出墙的事,有人说他见过外星人,没见过的人可以选择宁可信其无,也可以选择宁可信其有。无论实际上有或者无,外星人这个概念由于讲得多,似乎已经存在了,哪怕只是存在于科幻片之中。但听过音场出墙的人可能要比见过外星人的人要多。

至于乐队形状,无论是录音或者演出,有追求的指挥或独奏者,演出或录音前会去视察场地和排练摆位,根据某个音乐厅的声学条件,调整某些乐器的位置,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列出标准队形。

好像帕尔曼那样的大师到星海音乐厅演出,就算排练也是带观众的,一上台就开始演出,而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测试他的演奏位置声效是否优良,尽管是往后移动半米也会增加清晰度,但他也没有这个机会。

这些都是演奏者、乐队以及录音师的事情。作为发烧友我们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调整你家系统空间音场的整体大小、宽多少或深多少或扇形形状,乐器结像大小与定位,强调或柔化乐器或人声嘴型的轮廓清晰度。

有谁试过在音响调试过程中,为了再现曾经看过的正确乐队队形,在其他乐器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去单单将某个乐组(如木管组)往后挪后一点点?其实这个乐队队形只是个大概形状而已,只要不出现右面墙角总比左边大声、或中间结像太虚诸如此类音场不均匀等缺陷就可以接受。


点评

小舞台兄,学习了。单独的移动某个声部的位置从没尝试过。我们只是通过扩散和吸收的办法将音场的前后层次和左中右的位子自然、清晰地呈现出来。  发表于 2014-8-11 08:18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4-8-10 17:23:03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linkwitzlab.com/   水管作者的网站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4-8-10 19:24:07 | 只看该作者
前天百线兄来电,俺提起很多年前听过一位兄弟曾经玩过的一套Genesis G1系统,空间长13m×宽7.7m×高3.6m,声音君临天下,稳如泰山,可惜音场尚未理想,当大伙心血来潮将音箱来了一次90度华丽大转身,改为横边摆放并微调到位后,播放一张Argo布列顿<诺亚方舟>的黑胶唱片时,音场瞬间如瀑布般展开,强烈的三维空间破空而出,舞台角色的定位和脚步移动栩栩如生,箱子近乎隐形,如梦似幻,令人难以置信。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4-8-10 21:52:43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另这只碟也试试CD有否如此威力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4-8-10 22:1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32168 于 2014-8-10 22:18 编辑
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另这只碟也试试CD有否如此威力
百线生 发表于 2014-8-10 21:52

Genesis G1四柱列阵型音箱,想在听音室摆脱大屏风的干扰,营造出一个宽深的音场并非易事,误打误撞纯属运气好,当时短边摆放的声音不比长边差,为啥音场却不如长边摆放,不知道是否应验了石井申一郎先生的观点,但是很明显证明了音箱与空间耦合(摆位)的重要性。由于Genesis G1强悍的冲击性与杀伤力,短距离无法静心聆听,几天后这位兄弟冷静之余,终于恢复短边摆位,因为音乐(声音的自然、宽松)远比音场重要,看来还是百线老哥有前瞻性。

点评

石井的长边摆放是有其原因的。如果空间按照先生的吸收、扩散处理了应该可以达到统一的,唉!  发表于 2014-8-11 14:53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4-8-12 00:48: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知道,交响的动态不是器材能够承受的,这就应该有个压缩的问题,是等比压缩吗?如果是,那单支乐器不是听不到?如果不是,那音压安排是录音师的个人喜好?如果这样,我们是否要经常去调整?

使用道具 TOP

169

81#
发表于 2014-8-12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169兄,这有点钻牛角尖了!现场是个参考罢了,现场听多了以后应该从诸多的现场中归纳一个自己头脑里理想化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4-8-9 22:22


虽然念经院士说得有理,但凡讨论就搬现场概念,没有听过一个半个正确现场的怎么说服别人呢。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4-8-12 11:5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wwlewis 于 2014-8-12 12:07 编辑
虽然念经院士说得有理,但凡讨论就搬现场概念,没有听过一个半个正确现场的怎么说服别人呢。
169 发表于 2014-8-12 10:43

169兄,大家讨论我更喜欢用“分享”这两个字。每个人的年龄,文化,阅历,听音喜好和经验都不一样,谁要说服谁都不是件易事,也没这个必要,呵呵。

今天不能理解的,说不定哪天就豁然开朗了。不急,慢慢来,论坛里经验的相互分享才是最要紧的!大家说是吗?

每个人的人生需要阅历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丰厚,个人的爱好和执着也一样的道理,音乐和调声是需要“更多地听”和DIY“动手”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理解和进步的。

点评

169
入耳舒服,赞。  发表于 2014-8-12 12:12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4-8-12 15:3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小舞台 的帖子
能够拥有达到各种极端方向效果的调试能力是技术,最终把握的分寸才是艺术。

顶小舞台兄这句话!

使用道具 TOP

nba

84#
发表于 2014-8-12 17:01:38 | 只看该作者
技术与艺术。
首先体现的是音响层面,其次延伸至音乐层面,给人以极品的享受。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0:02, Processed in 0.038377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